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科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27例病例。结果27例患者全部好转出院,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病例,住院时间10~21天,平均治疗15天。结论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标签:脑出血;神经内景;微创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是神经外科研究的重点领域,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科在神经内镜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7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9月~2017年10月在我科进行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27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42~73岁,平均(62±7.7)岁,血肿量35~52 mL,平均(41±5.8)mL。发病至手术时间为4~17 h,平均6.6 h;术前GCS评分6~13分,均有高血压病史。

1.2 手术方法

27例患者取颞部长约5cm纵行皮肤切口,铣刀铣开直径约3 cm大小骨窗,剪开硬脑膜,脑穿刺针穿刺定位血肿方向及深度后,电凝切开脑皮层进入血肿腔,准备好神经内镜工作通道后,用观察镜(STORZ)配合吸引器及双极电凝,仔细清除血肿。在内镜良好照明和清晰的图像下将血肿清除并找到活动出血点予以止血。骨瓣复位。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80~160 min,平均97 min。均于术后24 h内复查头颅CT,15例血肿基本清除;12例残留少量血肿,约10~15 mL,无术后再出血病例,27例患者全部好转出院,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1],也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高、愈后差。外科手术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肿、彻底止血,以减轻血肿对周围组织的继发性损害;同时降低颅内压,以缓解高颅压所造成的脑损伤[2-4]。我们科室常规开展显微镜及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比较显微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的优势在于:与常规显微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比神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健康教育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总伴随着患者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或吞咽等多种功能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存欲望。为减轻和消除术后的不良后果,提出了从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功能锻炼和运动指导、语言功能训练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等五个方面加强术后恢复性治疗,对提高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术后;康复教育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多发病急、来势凶猛,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残的常见疾病,而手术是抢救患者生命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手术后病程长,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或吞咽等多种功能障碍,恢复较慢,常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丧失劳动能力,不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更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我们在其住院期间特别是术后加强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住院时间,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1 心理护理 首先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探视,帮助其正确面对现实,解除悲观情绪,消除顾虑,鼓励患者进行主动锻炼,尽可能地让患者接受自己喜欢依赖的治疗方案,给患者营造一个关心、体贴、和睦的家庭护理氛围,家庭的稳定是患者心理健康首要条件,引导其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这样会使患者培养和树立治疗信心,并且能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心理的康复。 2 饮食指导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处于高代谢和负氮平衡状态, 除静脉给予营养支持外,康复期的胃肠道营养支持更重要。因此,尽早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保证营养的供给,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暂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给予留置胃管,每天注入足够的水分和流质饮食,合理搭配膳食,防止便秘。 3 功能锻炼和运动指导 高血压脑出血后的半身不遂等后遗症,要通过功能锻炼及适当的运动,改善机体的循环和代谢,以促进病体的康复。要做到有计划、定时、定量加强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与主动锻炼,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肢体肌力0~1级,早期应采用有效的按摩和被动运动,由健侧至患侧,大关节至小关节3~5次/d,10~20min/次左右,以增强患者肢体的力量,同时拍打、按摩肌肉,促进肌力的恢复。患者病情稳定即可开始协助患者被动运动,肌力开始恢复时,帮助鼓励患者自主运动。功能锻炼按卧位-坐位-站位-步行,循序渐进,同时配合针灸、按摩等。并指导家属帮助按摩,坚持锻炼,瘫痪肢体的功能都可以有所恢复。 4 语言功能的训练 患者清醒后的早期应以口腔训练为主,练习发声和咽腭闭合训练。待患者适应后,以咽部训练为主,进行咽部冷刺激,吸吮与喉上抬训练,闭锁声门练习和声门上吞咽。对失语或语言不利的患者,每天上、下午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语言训练,逐步恢复语言功能。运动性失语:字-词-短句;感觉性失语:用手势、表情来表达用意;命名性失语:用物品反复教患者说出其名称。另外,可让患者跟着预先录制好的标准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语言再训练,但要注意防止患者过度疲劳。 5 预防各种并发症 5.1 积极有效的排痰,保持呼吸通畅,预防肺部感染 首先,对意识不清,病情较重的患者,应采取每1~2h翻身1次,防止痰液坠积,同时配合叩背,以利于痰液排出;其次,要做好口腔护理,每日三餐后漱口,口腔护理2次/d,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异常,合理选择漱口水及控制口腔感染的药物。 5.2 保持患者皮肤完整,防止褥疮发生 首先,给患者及家属讲解定时翻身的重要性,并给予示范,检查及督促,每2~3h翻身1次,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其次,是保持床铺的清洁、平整、干燥。定时温水擦澡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5.3 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 并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如发现尿液混浊、发热,是泌尿系感染的征兆,应及早治疗。

2021年脑出血临床路径(NICU)

NICU脑出血临床路径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疼、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局灶性症状和体征者; 2. 头颅CT可见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止感染; 2.吸氧、心电监护;吸痰;维持呼吸道通畅; 3.控制血压;镇静;止血;防治血肿扩大; 4.控制脑水肿,脱水降颅压治疗;防治高血糖;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 5.控制体温;防治应激性溃疡;防治卒中相关性肺炎;营养支持治疗; 6.癫痫发作的预防和处理;

7.脑出血的微创治疗; 8.早期康复; 9.辩证施治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血气分析加离子分析。 2.生化全项、凝血四项、术前八项、CRP、血清前白蛋白、载脂蛋白A1、B; 3.胸部CT、心电图、必要时颈动脉血管超声。 4.头颅CT,根据具体情况可再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脑保护治疗; 2.降压、止痛、镇静治疗; 3.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抑酸药物; 6.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7.可酌情选用止血药。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APACHE-II。 (九)出院标准。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2010年版)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ICD-10:I61.902)。 行开颅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2)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及呕吐,严重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3)神经系统症状: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可以出现一些相应部位的对应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 觉障碍、偏盲、瞳孔改变等; ①壳核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部位,先出现对侧 肢体偏瘫,严重时可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 ②丘脑出血:一般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当内囊出 血时也出现偏瘫症状。 ③小脑出血:由于出血对脑干的直接压迫,患者先出 现昏迷而非先出现偏瘫。 ④脑叶出血:症状因血肿所在脑叶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额叶可出现对侧偏瘫,多发生于上肢,下肢和面部较轻;顶叶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枕叶可出现同侧眼痛和对 侧同向偏盲;颞叶出血如发生在优势半球,可出现语言不 流利和听力障碍。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是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明 确出血部位和体积,血肿呈高密度影;

(2)头颅MRI扫描:不做为首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 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适应征: (1)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 (2)幕上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5mm,侧脑室受压明显; (3)幕下血肿量>10ml,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明显; (4)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血肿量逐渐增加,无手术绝对禁忌症。 2.禁忌症: (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情况

神经内镜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神经内镜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26T13:03:38.5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8期作者:文兵1(通讯作者)吴粤1 吴海湾1 邱际华2(通讯作[导读] 浅谈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对我科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入的22例高血压病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近全部清除19例,大部分清除者3例;22例患者预后情况为 文兵1(通讯作者)吴粤1 吴海湾1 邱际华2(通讯作者)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广东梅州 514700) (2广东省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梅州 514000) 【摘要】目的:浅谈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对我科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入的22例高血压病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近全部清除19例,大部分清除者3例;22例患者预后情况为:Ⅰ级4例,Ⅱ级10例,Ⅲ级6例,Ⅳ级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采用此手术对病人具有微创、省时、直视,预后较好,住院时间缩短,后遗症少,死亡率低等优点,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169-02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急症之一,具有起病急剧、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后遗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及时止血、清除血肿为降低死亡率最有效方式[1]。近1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神经内镜技术为HICH手术提供了新的选择[2]。我科紧跟发展形势,于2014年开展了神经内镜手术工作,现对我科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入院行神经内镜治疗的22例病人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共22例,入院时都有高血压史并排除因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导致的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45~70岁,平均58.3岁;根据意识情况进行临床分级:Ⅰ级(嗜睡或清醒)3例;Ⅱ级(朦胧或嗜睡)6例;Ⅲ级(浅昏迷)11例;Ⅳ级(瞳孔等或不等大,昏迷)2例;Ⅴ级(双瞳散大,深昏迷)。 1.2 出血量及出血部位 都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14例,丘脑出血4例,皮质下出血4例,其中破入脑室内3例。出血量范围:30~70mL,其中30~50mL 15例,50~70mL 7例。 1.3 手术方法 病人都选择气管内插管进行全麻。根据 CT定位,穿刺点选择血肿中心。切开头皮做长约3~5cm直切口,钻孔后扩大为直径2.0~2.5cm的骨窗。切十字型硬膜,视血肿深度避开功能区和脑皮质表面血管,缓慢置入脑穿刺针,边进入边冲洗,探及血肿后把脑穿刺针拔出,手术通道形成,从手术通道放置神经内镜,仔细观察清除血块,对于肉眼不能识别的要辅助清除。清除时必须在血肿内,不要碰到周围脑组织出现二次伤害,尽量做到对周围脑组织的保护。清洗血肿时要用无菌生理盐水,缓慢轻柔。手术完成后放置引流管,供引流血肿及必要时注射尿激酶用。术后24h内复查CT比较,严密观察重要脏器和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颅内高压和控制血压,防治各种并发症等。在术后第3、14天复查CT。术后6个月,以ADL分级法评价病人预后,Ⅰ级:日常生活完全恢复;Ⅱ级:可独立生活或部分恢复;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行;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Ⅴ级:死亡或植物人。 2.结果 手术前后对患者头颅CT检测出血量进行比较,血肿完全清除14例,残留血肿量<10ml 5例,血肿残留10~20ml 3例,对这三例进行尿激酶溶解引流。全组没有发生并发症,没有死亡患者,也没有术后再次出血患者。住院日15~28天,平均19.5天。术后6月随诊,其预后情况为:Ⅰ级4例,Ⅱ级10例,Ⅲ6例,Ⅳ级2例。 3.讨论 随着高血压病人发病率不断上升,脑出血患者发病率也增高,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3],已成为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疾病,发病后由于患者脑内血肿所产生的占位效应及毒素反应引起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高血压脑出血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主要原因[4]。出血量大的高血压脑出血以手术治疗为主,可有效清除血肿,把颅内压降低,避免发生脑疝,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虽然传统手术,可迅速清除血肿且可行去骨瓣减压,预防脑疝形成,但同时具有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并发症多等特点[5]。本项目对病人采取神经内镜辅助下进行血肿清除术,可精准定位,还可直视操作,可明确辨识脑组织与血肿,损伤小,并发现活动性出血,防止再出血的发生,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术后复查CT提示血肿清除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少,GCS评分及GOS评分均满意,病人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费用少,也为患者家属减轻了负担,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Valenzuela L,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hip and kneeosteoarthritis:a systematic,step -by -step treatment strategy [J].NedTijdschr Geneeskd,2010,154(24):A1574. [2] Kirkman MA,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voiding pitfalls in translational re-search.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11,31(11):2135-2151 [3]夏洋.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1):25-28. [4]刘宏浩.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22). [5]葛新.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42(10).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颅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 (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心肌酶谱、血脂,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如呼吸、循环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不全等需转入l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出血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十一)参考费用标准:4000-5000元左右。 二 . 脑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 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 感染。 2.控制血压、控制体温。 3.营养脑细胞 4.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大生化、凝血系列、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3)头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号)执行。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科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27例病例。结果27例患者全部好转出院,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病例,住院时间10~21天,平均治疗15天。结论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标签:脑出血;神经内景;微创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是神经外科研究的重点领域,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科在神经内镜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7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9月~2017年10月在我科进行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27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42~73岁,平均(62±7.7)岁,血肿量35~52 mL,平均(41±5.8)mL。发病至手术时间为4~17 h,平均6.6 h;术前GCS评分6~13分,均有高血压病史。 1.2 手术方法 27例患者取颞部长约5cm纵行皮肤切口,铣刀铣开直径约3 cm大小骨窗,剪开硬脑膜,脑穿刺针穿刺定位血肿方向及深度后,电凝切开脑皮层进入血肿腔,准备好神经内镜工作通道后,用观察镜(STORZ)配合吸引器及双极电凝,仔细清除血肿。在内镜良好照明和清晰的图像下将血肿清除并找到活动出血点予以止血。骨瓣复位。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80~160 min,平均97 min。均于术后24 h内复查头颅CT,15例血肿基本清除;12例残留少量血肿,约10~15 mL,无术后再出血病例,27例患者全部好转出院,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1],也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高、愈后差。外科手术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肿、彻底止血,以减轻血肿对周围组织的继发性损害;同时降低颅内压,以缓解高颅压所造成的脑损伤[2-4]。我们科室常规开展显微镜及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比较显微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的优势在于:与常规显微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比神

1、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头颅CT、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C反应蛋白、传染性疾病筛查、高同型半胱氨酸、心电图、心电监测、颈动静脉彩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眼底检查、头颅MRA、DSA或CTA、腹部彩超,超声心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热内闭证: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2)、元气败脱证: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平肝潜阳,熄风清热。 (4)、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清热化痰,熄风通腑。 (5)、气虚血瘀证:补益元气,活血通络。 (6)、阴虚风动证: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治疗 (2)、推拿治疗 (3)、中药熏洗 (4)、设备治疗 4、西药治疗 5、康复训练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主要症状如神昏、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等有所改善。 2、影像学提示脑水肿完全控制,或脑血肿绝大部分吸收。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谈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谈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摘要:目的:观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例,CT扫描出血量为30~50 ml,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术后尿激酶冲洗血肿腔1~2 d。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ADL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1例,无死亡。恢复良好(ADLⅠ~Ⅲ级)16例,好转率为84.2%(16/19)。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成功率较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需掌握好适应证。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微创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目的是及早地清除颅内血肿,解除占位效应,有效降低明显升高的颅内压,减轻或阻断继发性损害,挽救血肿周围受压脑组织的功能[1]。2006年6月~2008年6月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出血量<5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例,手术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08年6月收治出血量30~50 ml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3~65岁,平均55.5岁。患者均有明确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病程2~15年,平均8年。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扫描检查以明确血肿部位及出血量。血肿部位:基底节区16例,丘脑3例;GCS计分3~5分1例,6~9分17例,10~12分2例。 1.2 方法 患者均于发病后7 h内手术,全身麻醉,根据CT定位选择血肿量最大且距皮层最近处层面为切口位置。纵行切开头皮约4 cm,小乳突拉钩撑开后,妥善止血。颅骨钻1孔,扩大骨窗直径至3 cm左右,骨缘用骨蜡止血之后电凝硬脑膜血管。悬吊硬脑膜后呈十字切开。选择脑皮层表面相对血管少的区域,用脑穿针依CT片上血肿定位及深度穿刺以探明脑内血肿部位、方向及离皮层的距离。电凝烧灼脑皮层之后,在小型脑压板协助下,用湿盐水脑棉保护脑组织,逐渐进入血肿腔,清除全部或大部分血肿(至少80%以上)。对于活动性出血用双极电凝器止血,小的渗血用明胶海绵轻压之,不必要求彻底清除干净,尤其是血肿壁的血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探讨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探讨 发表时间:2018-02-11T13:51:22.3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期作者:马伟东[导读]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及疗效肯定,可更好改善预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甘肃省临夏州人民医院甘肃临夏 731100)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8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分组。对照组实施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神经内镜组采取神经内镜治疗。比较两组高血压脑出血预后情况;平均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医疗费用;干预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量、GCS评分。结果:神经内镜组高血压脑出血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神经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量、GCS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神经内镜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量、GC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及疗效肯定,可更好改善预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有效清除血肿,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医疗费用。【关键词】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180-02 高血压脑出血在神经科中较为常见,可引起脑组织损害、脑血管损害,且可因颅内血肿占位效应而增加致残、死亡率。高血压脑出血经手术清除血肿可减轻血肿占位和压迫,减低颅内压,降低致残和死亡率[1]。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较多,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术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分析了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8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分组。神经内镜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5~79岁,平均(56.14±2.10)岁。出血33~80ml,平均45.54±0.56ml。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6~79岁,平均(56.12±2.77)岁。出血33~82ml,平均45.40±0.71ml。 两组基本情况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神经内镜组采取神经内镜治疗。头颅CT扫描,确定颞部头皮面颅内出血投影,将颅内骨内板和血肿中心最接近、CT最大血肿面作为切入口。手术中避免损伤皮层神经,整层切开头皮和颞肌,皮瓣切开宽度3厘米,露出颅骨。根据X型切开硬脑膜再吊起,完成血肿定位。以1厘米长度将皮层切开,自动牵开器将皮层牵开。在神经内镜下观察出血点并将血肿吸出。止血采用双极电凝方法,经神经内镜对止血情况进行观察,若血肿破入脑室,需在镜下清除血肿,缝合硬脑膜,实现骨瓣复位。直接将头皮缝合,无需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高血压脑出血预后情况;平均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医疗费用;干预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45分,越低神经功能越好)、血肿量、GCS评分。 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恢复幅度从大到小,将疗效划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总有效率是除外无效所占的百分率之和[2]。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统计,分别进行t检验(计量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两组高血压脑出血预后情况相比较 神经内镜组高血压脑出血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 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 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对比

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对比目的:对比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 笔者所在医院在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5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及血肿吸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及血肿吸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标签:微创手术;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 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且相对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之一,高血压脑出血具有病情危急、预后较差、较高致残概率及较高的致死概率等特点[1-2]。并且大部分该疾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功能障碍等严重的情况。高血压脑出血属于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每年均有100万人因该疾病死亡[3]。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是指高血压导致患者脑部出现自发性出血的情况[4]。有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概率为30%,而在死亡患者中有75%的死因为基底核区出血。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的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概率也逐年提升[5]。就目前而言,临床中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为手术治疗。然而并未有统一的治疗方案,不同的治疗方案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因此需要为患者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具有极高的作用和意义[6]。本次笔者所在医院对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5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9例。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患者年龄63~85岁,平均(74.31±3.72)岁;脑叶出血患者有10例,基底出血患者有15例,混合型出患者有4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64~86岁,平均(74.49±3.86)岁;脑叶出血患者有9例,基底出血患者有18例,混合型出患者有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出血区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来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来进行治疗。

2020神经内镜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神经内镜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完整版) 高血压性脑出血(hy per te n siv e in tr ac er e br al hemo rr h ag e, H IC H)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颅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血管壁出现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削弱了血管壁的弹性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的疾病。当患者情绪激动,过度脑力或体力活动以及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时,就会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H IC H是高血压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中欧美国家发病率占脑卒中的9%-28%,中国的发病率占脑卒中的19-48%。 H IC H常见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脑室、丘脑、小脑、脑干以及脑叶和皮质下,其中脑叶和皮质下多为血管淀粉样变所致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由于HI CH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极高,导致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2019年L an cet报道了1999~2017年期间导致中国人群死亡的25类疾病,脑卒中以高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首。因而,加强HIC H一级、二级预防以及提高HIC H的临床救治能力和水平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目前,HIC H已被列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四类重点防治的重大慢性疾病范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扫描已经成为脑出血诊疗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其具备无创、快速、简便等特征,有助于诊疗方案的制定、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H IC H治疗包括保守和手术治疗。HIC H保守治疗方式较单一。

手术治疗方式选择较多,包括大骨瓣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钻孔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以及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方式。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成功救治HIC H的关键。神经内镜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神经导航、术中超声等技术相结合,使神经内镜手术充分发挥了定位准、创伤小、疗效好等优势。HICH的内镜手术过程中内镜可置入血肿腔内,全景化显露术野,避免血肿残留。高清图像有助于辨识活动性出血点,有利止血,减少二次出血的风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HIC H的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师认同。随着神经内镜手术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和普及,有必要对神经内镜治疗H IC H的技术特点和治疗流程达成共识,以便规范神经内镜手术治疗HIC H的适应证、手术策略和技术特点等细节,推广内镜技术在HI C H中的应用,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共识中证据水平和推荐强度见表1,本共识适合于经过专门培训、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技术治疗HI C H的神经外科医生。 一、H IC H的诊断标准 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Ⅰ类推荐,A级证据);影像学检查提示为HIC H典型的出血部位,如基底节区、丘脑、脑室、小脑、脑干(Ⅰ类推荐,A级证据);CT A/M R A/M R V/D S A检查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主编:蒲传强 副主编:黄旭升、于生元、张家堂 编者(按姓氏笔画排序):贾渭泉、王湘庆、田成林、石强、刘若卓、杨飞、 崔芳、崔荣太、黄德晖、董钊

目录 病名编写人页码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田成林……………………… 3-6 2.脑出血……………………………………田成林……………………… 7-11 3.蛛网膜下腔出血…………………………刘若卓……………………… 12-16 4.烟雾病……………………………………刘若卓……………………… 17-21 5.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田成林……………………… 22-25 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田成林……………………… 26-30 7.结核性脑膜炎……………………………张家堂……………………… 31-36 8.化脓性脑膜炎……………………………张家堂……………………… 37-42 9.病毒性脑膜炎……………………………张家堂……………………… 43-47 10.肥厚性硬脑膜炎…………………………………………………………… 48-52 11.病毒性脑炎………………………………张家堂……………………… 53-58 12.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59-64 13.亚急性海绵状脑病………………………………………………………… 65-70 14.癫痫……………………………………王湘庆……………………… 71-78 15.癫痫持续状态…………………………王湘庆……………………… 79-83 16.吉兰-巴利综合征………………………黄德辉……………………… 84-88 17.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崔芳………89-91 18.POEMS综合征…………………………崔荣太……………………… 92-96 19.面神经炎………………………………杨飞……………………… 97-99 20.动眼神经麻痹…………………………………………………………… 100-102 21.肘管综合征……………………………崔芳……………………… 103-104 22.腓总神经麻痹…………………………杨飞……………………… 105-107 23.多发性硬化……………………………黄德辉……………………… 108-112 24.视神经脊髓炎…………………………黄德晖……………………… 113-117 25.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黄德晖……………………… 118-122 26.急性脊髓炎……………………………黄德辉……………………… 123-127 27.帕金森病………………………………田成林……………………… 128-131 28.多系统萎缩……………………………王湘庆……………………… 132-134 29.肌萎缩侧索硬化………………………崔芳……………………… 135-137 30.亨廷顿舞蹈病…………………………董钊……………………… 138-140 31.肌张力障碍…………………………………………………………………141-143 32.肝豆状核变性…………………………董钊……………………… 144-146 33.亚急性联合变性………………………杨飞……………………… 147-151 34.韦尼克脑病……………………………王湘庆……………………… 152-153 35.亚急性小脑变性………………………崔荣太……………………… 154-158 36.低颅压综合征………………………………………………………………159-162 37.多发性肌炎……………………………崔荣太……………………… 163-167 38.包涵体肌炎……………………………………………………………… 168-172 39.重症肌无力……………………………黄德辉……………………… 173-179 40.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石强……………………… 180-182 41.周期性瘫痪……………………………石强……………………… 183-186 42.肌营养不良……………………………………………………………… 187-191 4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192-195 44.线粒体脑肌病…………………………石强……………………… 196-198 45.丛集性头痛……………………………………………………………… 199-201 46.紧张型头痛……………………………刘若卓……………………… 202-204 47.偏头痛…………………………………………………………………… 205-208

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

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 例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脑内血肿清除术神经内窥镜高血压脑出血量多时多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目前手术方法较多,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死亡率也不一。随着神经内镜技术设备的发展,我科自2004年1月~2008年1月对高血压脑出血60例实行神经内镜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49~80岁,平均64.2岁。有高血压病史者52例,无高血压病史的8例中,5例入院时血压高于正常,另3例以临床及术中排除其它脑血管病变而考虑高血压脑出血。 2.出血部位和出血量 壳核外侧型(包括壳核和外囊)22例,壳核内侧型(包括苍白球和内囊)14例,皮层下5例,丘脑9例;其中12例伴血肿破入脑室。血肿量按多田公式(л/6×长轴×短轴×层面数)计算,本组脑内出血量为30~90 ml,其中30~39 ml 6例,40~49ml 14例,50~59 ml 20例,60~

69 ml 8例,70 ml以上12例。 3.临床病情分级 按1981年中华医学会脑血管专题学术会议提出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四级病情分级标准[1]进行分级:Ⅰ级9例、Ⅱ级40例、Ⅲ级11例。术前GCS评分,9~12分18例,6~8分36例,4~5分6例。 4.手术方法 本组于发病6~24 h内在神经内窥镜的辅助下行脑内血肿清除术。全部采用插管全麻,根据CT图象选择血肿最大层面及血肿长轴在脑表面的投影确定靶点,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和穿刺点,头皮切开3~4 cm,钻直径2~3 cm的颅骨孔,十字型剪开硬脑膜,选择距离靶点最近并避开脑皮质表面的血管为穿刺径路,抽出积血后,循穿刺道和血肿长轴缓慢置入套管,进入血肿腔后,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分清呈黑色的血肿腔和呈白色的脑组织后,在血肿腔内一边缓慢地旋转内窥镜沿血肿长轴前进,一边通过吸引孔道将液化血吸出,直到血肿底部。在前进过程中如术野不清晰,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同时旋转不同的镜面角度直到术野清晰。在清除血肿时,不能吸出的血凝块用直筒式内窥镜以取瘤钳夹碎后吸出。清除血肿不可强求。底部血凝块不可强行剥离,要保护好血肿壁不受损害,以免引起新的出血。如有出血,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未完全清除者放一条12号引流管,并接闭式引流袋。术后即刻复查CT了解血肿残余量。根据结果对残存血肿量大于10 ml且无明显出血者予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每次2~4万U,每天3次,每次夹管30 min~1 h,持续1周,复查头颅CT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