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数学复习指导:如何避免函数中的分类讨论

高中数学复习指导:如何避免函数中的分类讨论

高中数学复习指导:如何避免函数中的分类讨论
高中数学复习指导:如何避免函数中的分类讨论

如何避免函数中的分类讨论

我们以函数题为例来说明如何避免分类讨论.

1、先最值,后单调.

 先利用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压缩有关参数的取值范围,使函数在较小的范围上的单调性比较简单,从而避免函数在较大参数范围中单调性的讨论.

例1:函数在上的值域为,其中[]2,0,2)(2∈+-=x x x x f []b a ,??

???a b 1,1,

20≤<

b a 、下面给出两种解法,解法1避开讨论,解法2利用了讨论.

解法1: ∵,[]2,0,11)1(2)(2

2∈≤+--=+-=x x x x x f ∴又∴,111≤

b ,20≤<

????a b 1,1∴ ∴.1)(,1)(b b f a a f ==??

???=+-=+-.)2(12,)1(1222b b b a a a 由得)1(舍去)或(2

51,251,1-=+==a a a 由得)2(舍去)或(2

51,251,1-=+==b b b 结合得.,21≤<≤b a 251,1+=

=b a 解法2:根据与对称轴的位置不同分类讨论:

[]b a ,1=x 当在的右边时, )1(1=x []b a ,,10<<

b a x x x x f ,,2)(2∈+-=

为增函数, 又值域为,∴??????a b 1,1.1

)(,1)(a b f b a f ==∴ ?????=+-=+-.

)2(12,)1(1222a b b b a a ∴ 这与矛盾.

.b a =b a < 当在的左边时, 为减函数, )2(1=x []b a ,,21≤<

∈+-=又值域为,∴??

????a b 1,1.1

)(,1)(b b f a a f ==由解法1知所求的值舍去.b a 、当在的内部时,

)3(1=x []b a ,由的图象知的最大值为,[]2,0,2)(2∈+-=x x x x f []b a x x x x f ,,2)(2

∈+-=1∴ ∴11=a

1=a ∴为减函数,

[]b a x x x x f ,,2)(2∈+-= ∴由解法1知.1)(b

b f =.251+=b 由、、知.)1()2()3(251,1+==b a 2、先整体,后部分.

先从整体上考察几个函数之间的关系,再分析某个函数的具体性质.

例2:已知则,,,21)(2+-=x x x f ,2)(x x g +=.2

1)(2+-=x x h )(x f )(x g 的值______________(选出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x h ①都大于1 ②都小于1 ③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 ④至多有两个大于1.

分析:按照一般思路,可以先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画出三个函数的图象,然后根据图象的交点横坐标分横轴形成的不同区间进行讨论.但是若能注意到,可

3)()()(=++x h x g x f

以推断①②错误, ③④正确.

3、先单调性,后恒成立.

当同一个函数既满足在某一区间上单调,又在这个区间上大于(或小于)0恒成立时,应直接利用单调性确定最值,把这个最值利用在恒成立中,而不应孤立地转化恒成立问题.

例3:函数在[2,+∞)上是增函数,求实数的取值)3(log )(2

2a ax x x f +-=a 范围.

解:设.因为(为增函数,所以只要a ax x x u 3)(2+-=u y 2log =)0>u >0在[2,+∞)上恒成立①,且在[2,+∞)上a ax x x u 3)(2+-=a ax x x u 3)(2+-=是增函数②.

单独求解①需要分类讨论,若联系②,在②的条件下①只须转化为.

0)2(>u 根据上述分析: 只须满足解得: a ?????>+=≤.

04)2(,22a u a .44≤<-a 4、先主元变换,后利用图象

一般地,我们习惯于用表示函数的自变量,事实上,当题目中出现对于某个字母在x 某个范围内的取值使某个不等式恒成立或有解时,可以构造以这个字母作为自变量的函数.

例4:对于满足的所有实数,求使不等式恒成立的2≤m m m x mx x +>++212

的取值范围.

x 解: 不等式可化为.

m x mx x +>++212012)1(2

>+-+-x x m x 令=,,则关于的函数为常数函数

)(m f 12)1(2+-+-x x m x )2,2(-∈m m 或一次函数, 在上其图象是一条线段.

)2,2(-∈m 故只须且.0)2(>-f 0)2(>f

∴ ∴ ∴ .???>->+-.01,03422x x x ???>-<><.

1131x x x x 或或31>-

关于的二次方程在区间(0,2)有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x 01)1(2=+-+x m x m 分析:直接讨论二次函数的零点,需要分在区间(0,2)有1)1()(2+-+=x m x x f 1个或2个零点进行讨论, 可先分离参数,化方程有解为函数值域问题.

解: 因为,所以原方程化为.)2,0(∈x 11+-

-=x x m 而,11211(-=+-≤++-=x

x m 所以的取值范围是.

m ]1,(--∞分类讨论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但是复杂的分类讨论带来了很大的计算量,事实上有些题目命题者设计了一些特殊的数量关系,挖掘这种关系,可能避开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但是分类往往很复杂.有些数学问题通过转化可以避开复杂的分类讨论,使问题变的简单.同学们可以解答下面的问题,尽量避开分类讨论,你从中也许再总结出一些避开分类讨论的具体方法.

练习:1、若函数在区间[0,m]上有最大值3,最小值2,求实数32)(2+-=x x x f m 的取值范围.(答案: ).

]2,1[2.求函数的值域.(答案: ).11)(-++=x x x f ),2[+∞

高中数学解题思想之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有时会遇到多种情况,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法。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所以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是分类进行定义的。如|a|的定义分a>0、a=0、a<0三种情况。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概念型。 ②问题中涉及到的数学定理、公式和运算性质、法则有范围或者条件限制,或者是分类给出的。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分q=1和q≠1两种情况。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性质型。 ③解含有参数的题目时,必须根据参数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如解不等式ax>2时分a>0、a=0和a<0三种情况讨论。这称为含参型。 另外,某些不确定的数量、不确定的图形的形状或位置、不确定的结论等,都主要通过分类讨论,保证其完整性,使之具有确定性。 进行分类讨论时,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不遗漏、不重复,科学地划分,分清主次,不越级讨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漏不重”。 解答分类讨论问题时,我们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首先要确定讨论对象以及所讨论对象的全体的范围;其次确定分类标准,正确进行合理分类,即标准统一、不漏不重、分类互斥(没有重复);再对所分类逐步进行讨论,分级进行,获取阶段性结果;最后进行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 Ⅰ、再现性题组: 1.集合A={x||x|≤4,x∈R},B={x||x-3|≤a,x∈R},若A?B,那么a的范围是_____。 A. 0≤a≤1 B. a≤1 C. a<1 D. 00且a≠1,p=log a (a3+a+1),q=log a (a2+a+1),则p、q的大小关系是 _____。 A. p=q B. pq D.当a>1时,p>q;当0

史上最全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归纳

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的必要性与措施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代加大,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课改新教材在我省大多数中小学已经实施。黄石市初中是率先使用课改新教材的县市之一,经过两届学生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课改新教材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广阔性,师生的互动性明显增强,但思维的严谨性,推理的逻辑性显得有些不足。加上我市高中教材未与课改新教材接轨,教学内容上有明显“脱节”。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出现明显“不适应”现象。因此解决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问题势在必行。 一、初高中数学知识“脱节”点 1. 绝对值型方程和不等式,初中没有讲,高中没有专门的内容却在使用 2.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3.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4.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5.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6.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7.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8.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9.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10. 圆中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初中没有学习,高中则在使用。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二、“脱节”知识点掌握情况调查 高一新生入学不久,在已进行“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讲授后,我们对学生初高中“脱节”知识点作了全面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推荐)高中数学分类讨论

§2 分类讨论思想 方法解读 1.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将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成若干个 简单的基础性问题,通过对基础性问题的解答,解决原问题的思维策略,实质上,分类讨论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数学策略,分类讨论可以优化解题思路,降低问题难度. 2.分类的原则是:(1)分类的对象确定,标准统一;(2)不重 复,不遗漏;(3)分层次,不越级讨论. 3.回顾总结中学数学教材中分类讨论的知识点,大致有: ①绝对值概念的定义;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与根的情况;③二次函数二次项系数的正负与抛物线的开口 方向;④反比例函数y =k x (x ≠0)的反比例系数k ,正比例函数y =kx 的比例系数k ,一次函数y =kx +b 的斜率k 与图象位置及函数单调性的关系;⑤幂函数y =x a 的幂指数a 的正、负与定义域、单调性、奇偶性的关系;⑥指数函数y =a x 及其反函数y =log a x 中底数a >1及a <1对函数单调性的影响;⑦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中q =1与q ≠1的区别;⑧不等式性质中两边同乘(除)以正数或负数时对不等号方向的影响;⑨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讨论;⑩运用点斜式、斜截式直线方程时斜率k 是否存在.

4.分类讨论的一般流程: 明确讨论的对象确定讨论的全体 选择分类的标准 逐类进行讨论获得初步结果 归纳整合写出结论 分类突破 一、根据概念分类 例1若函数f(x)=a x-x-a(a>0且a≠1)有两个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a>1 解析设函数y=a x(a>0且a≠1)和函数y=x+a.则函数f(x)=a x-x-a(a>0且a≠1)有两个零点,就是函数y =a x(a>0且a≠1)的图象与函数y=x+a的图象有两个交点.由图象可知,当0<a<1时,两函数只有一个交点,不符合;当a>1时,因为函数y=a x(a>1)的图象过点(0,1),而直线y=x+a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一定在点(0,1)的上方,所以一定有两个交点.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1. 归纳拓展有许多核心的数学概念是分类的,比如:直线斜率、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与这样的数学概念有关的问题往往需要根据数学概念进行分类,从而全面完整地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超全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 它有2 2n -非空真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 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 交集A B {|, x x A ∈且 } x B ∈ (1)A A A = (2)A?=? (3)A B A ? A B B ? B A 并集A B {|, x x A ∈或 } x B ∈ (1)A A A = (2)A A ?= (3)A B A ? A B B ? B A 补集 U A{|,} x x U x A ∈? 且 1() U A A=?2() U A A U =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不等式解集 ||(0) x a a <>{|} x a x a -<< ||(0) x a a >>|x x a <-或} x a > ||,||(0) ax b c ax b c c +<+>> 把ax b+看成一个整体,化成||x a<, ||(0) x a a >>型不等式来求解 判别式 24 b ac ?=- ?>0 ?=0 ?<二次函数 2(0) y ax bx c a =++> 的图象O 一元二次方程 20(0) ax bx c a ++=> 的根 2 1,2 4 2 b b ac x a -±- = (其中 12 ) x x < 122 b x x a ==-无实根 ()()() U U U A B A B = ()()() U U U A B A B =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 高考要求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及很强的综合性,树立分类讨论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 重难点归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分类、求解,要特别注意分类必须满足互斥、无漏、最简的原则分类讨论常见的依据是 1由概念内涵分类如绝对值、直线的斜率、指数对数函数、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等定义包含了分类 2由公式条件分类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极限的计算、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图形的分类等 3由实际意义分类如排列、组合、概率中较常见,但不明显、有些应用问题也需分类讨论 在学习中也要注意优化策略,有时利用转化策略,如反证法、补集法、变更多元法、数形结合法等简化甚至避开讨论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已知{a n }是首项为2,公比为2 1的等比数列,S n 为它的前n 项和 (1)用S n 表示S n +1; (2)是否存在自然数c 和k ,使得21>--+c S c S k k 成立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不等式知识以及探索和论证存在性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 解决本题依据不等式的分析法转化,放缩、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数列的基本性质 错解分析 第2问中不等式的等价转化为学生的易错点,不能确定出k k S c S <<-223 技巧与方法 本题属于探索性题型,是高考试题的热点题型 在探讨第2问的解法时,采取优化结论的策略,并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即对双参数k ,c 轮流分类讨论,从而获得答案 解 (1)由S n =4(1–n 21),得221)2 11(411+=-=++n n n S S ,(n ∈N *) (2)要使21>--+c S c S k k ,只要0)223(<---k k S c S c 因为4)211(4<-=k k S 所以0212)223(>-=--k k k S S S ,(k ∈N *)故只要23S k –2<c <S k ,(k ∈N *) 因为S k +1>S k ,(k ∈N *) ① 所以23S k –2≥2 3S 1–2=1 又S k <4,故要使①成立,c 只能取2或3 当c =2时,因为S 1=2,所以当k =1时,c <S k 不成立,从而①不

高中数学总复习-分类讨论思想介绍与专题训练(附详细解析汇报)

专题复习 分类讨论思想 一、填空题: 例1.设集合A ={x ||x |≤4},B ={x ||x -3|≤a },若A B ?,则实数a 的取值围是________. 例2.已知实数a ≠0,函数2,1()2,1x a x f x x a x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注意:B ?/B或B?/A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人教版高中数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3知识点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1算法的概念 算法的特点: (1)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1.1.2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 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 框和B 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 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 行B 框所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 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 条件P 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 A 框或 B 框。无论P 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 框或B 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A 框和B 框,也不可能A 框、B 框都不执行。一个判断结构可以有多个判断框。 3、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 (1)、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 成立时,执行A 框,A 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P 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 框,如此反复执行A 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 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 框,离开循环结构。 (2)、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右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 是否成立,如果P 仍然不成立,则继续执行A 框,直到某一次给定的条件P 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 框,离开循环结构。

高中数学专题练习:分类讨论思想

高中数学专题练习:分类讨论思想 [思想方法解读]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或分割)成若干个基础性问题,通过对基础性问题的解答来实现解决原问题的思想策略. 1.中学数学中可能引起分类讨论的因素: (1)由数学概念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绝对值的定义、不等式的定义、二次函数的定义、直线的倾斜角等. (2)由数学运算要求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除法运算中除数不为零,偶次方根为非负数,对数运算中真数与底数的要求,指数运算中底数的要求,不等式中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负数,三角函数的定义域,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公式等. (3)由性质、定理、公式的限制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函数的单调性、基本不等式等. (4)由图形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二次函数图象、指数函数图象、对数函数图象等. (5)由参数的变化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某些含有参数的问题,由于参数的取值不同会导致所得的结果不同,或者由于对不同的参数值要运用不同的求解或证明方法等. 2.进行分类讨论要遵循的原则是: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不遗漏、不重复,科学地划分,分清主次,不越级讨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重不漏”. 3.解答分类讨论问题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首先要确定讨论对象以及所讨论对象的全体的范围;其次确定分类标准,正确进行合理分类,即标准统一、不重不漏、分类互斥(没有重复);再对所分类逐步进行讨论,分级进行,获取阶段性结果;最后进行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 常考题型精析 题型一由概念、公式、法则、计算性质引起的分类讨论 例1设集合A={x∈R|x2+4x=0},B={x∈R|x2+2(a+1)x+a2-1=0,a∈R},若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总结

初高中数学衔接读本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地位不容置疑,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很多数学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目录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1.1.2 乘法公式 1.1.3二次根式 1.1.4分式 1.2 分解因式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根的判别式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2.2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2.3 方程与不等式 2.3.1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0,||0,0,,0.a a a a a a >??==??-

初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12课时) 一、正数和负数(1课时) 二、有理数(3课时) 1、有理数 2、数轴 3、相反数 4、绝对值 三、有理数的加减法(3课时) 1、有理数的加法 2、有理数的减法 四、有理数的乘除法(3课时) 1、有理数的乘法 2、有理数的除法 五、有理数的乘方(2课时) 1、乘方 2、科学记数法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4课时) 一、整式(2课时) 二、整式的加减(2课时)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7课时) 一、从算式到方程(2课时) 1、一元一次方程 2、等式的性质 二、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1课时)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1 课时) 四、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课时)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5课时) 一、多姿多彩的图形(1.5课时) 1、几何图形 2、点、线、面、体 二、直线、射线、线段(2.5课时) 1、角 2、角的比较和运算 3、余角和补角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4课时) 一、相交线(1课时) 1、相交线 2、垂线 二、平行线(1课时) 1、平行线 2、直线平行的条件 三、平行线的性质(1课时) 四、平移(1课时)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3课时)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1.5课时) 1、有序数对 2、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1.5课时) 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2、用坐标表示平移 第七章三角形(3课时) 一、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课时) 1、三角形的边 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3、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课时) 1、三角形的内角 2、三角形的外角 三、多边形及其内角和(1课时) 1、多边形 2、多边形的内角和 四、镶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消元 三、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5课时)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第一章函数概念(1)函数的概念①设、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对于集合中任何一个数,在集合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以及到的对应法则)叫做集合到的一个函数,记作、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①设是两个实数,且,满足的实数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满足的实数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满足,或的实数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满足的实数的集合分别记做、注意:对于集合与区间,前者可以大于或等于,而后者必须,(前者可以不成立,为空集;而后者必须成立)、(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②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③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 1、⑤中,、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⑦若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的定义域为,其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应由

不等式解出、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 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判别式法:若函数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的关于的二次方程则在时,由于为实数,故必须有,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⑧函数的单调性法、(5)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讲座复习:分类讨论思想

1 / 4 张喜林制 [选取日期]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讲座复习:分类讨论思想 高考要求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 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及很强的综合性,树立分类讨论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 ” 重难点归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分类、求解,要特别注意分类必须满足互斥、无漏、最简的原则 分类讨论常见的依据是 1 由概念内涵分类 如绝对值、直线的斜率、指数对数函数、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等定义包含了分类 2 由公式条件分类 如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极限的计算、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图形的分类等 3 由实际意义分类 如排列、组合、概率中较常见,但不明显、有些应用问题也需分类讨论 在学习中也要注意优化策略,有时利用转化策略,如反证法、补集法、变更多元法、数形结合法等简化甚至避开讨论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已知{a n }是首项为2,公比为 2 1的等比数列,S n 为它的前n 项和 (1)用S n 表示S n +1; (2)是否存在自然数c 和k ,使得21>--+c S c S k k 成立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不等式知识以及探索和论证存在性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 解决本题依据不等式的分析法转化,放缩、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数列的基本性质 错解分析 第2问中不等式的等价转化为学生的易错点,不能确定出k k S c S <<-223 技巧与方法 本题属于探索性题型,是高考试题的热点题型 在探讨第2问的解法时,采取优化结论的策略,并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即对双参数k ,c 轮流分类讨论,从而获得答案 解 (1)由S n =4(1–n 21),得221)2 11(411+=-=++n n n S S ,(n ∈N *) (2)要使21>--+c S c S k k ,只要0)223(<---k k S c S c 因为4)211(4<-=k k S 所以0212)223 (>-=--k k k S S S ,(k ∈N *)故只要2 3S k –2<c <S k ,(k ∈N *) 因为S k +1>S k ,(k ∈N *) ①

高中数学专题复习之用分类讨论思想解题

高中数学专题复习之用分类讨论思想解题 参数广泛地存在于中学数学的各类问题中,也是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查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结构为标准,含参数的问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的问题是根据参数在允许值范围内的不同取值(或取值范围),去探求命题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归纳出命题的结论;另一种类型的问题是给定命题的结论去探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或参数应满足的条件。本文拟就第一类问题的解题思想方法――分类与讨论作一些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解决第一类型的参数问题,通常要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即根据问题的条件和所涉及到的概念;运用的定理、公式、性质以及运算的需要,图形的位置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然后逐类分别加以讨论,探求出各自的结果,最后归纳出命题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一、科学合理的分类 把一个集合A 分成若干个非空真子集A i (i=1、2、3···n )(n ≥2,n ∈N ),使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属于且仅属于某一个子集。即 ①A 1∪A 2∪A 3∪···∪A n =A ②A i ∩A j =φ(i,j ∈N,且i ≠j )。 则称对集A 进行了一次科学的分类(或称一次逻辑划分) 科学的分类满足两个条件:条件①保证分类不遗漏;条件②保证分类不重复。在此基础上根据问题的条件和性质,应尽可能减少分类。 二、确定分类标准 在确定讨论的对象后,最困难是确定分类的标准,一般来讲,分类标准的确定通常有三种: (1)根据数学概念来确定分类标准 例如:绝对值的定义是: ?? ? ??<-=>=)0() 0(0) 0(||a a a a a a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集合 123412n x A x B A B A B A n A ∈???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与元素()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自然语言描述、特征性质描述)、图示法、区间法子集:若 ,则,即是的子集。、若集合中有个元素,则集合的子集有个, 注关系集合集合与集合{}00(2-1)23,,,,.4/n A A A B C A B B C A C A B A B x B x A A B A B A B A B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B B A A B ??????????? ???????????≠∈?????=???=∈∈?=??=??=???真子集有个。、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对于集合如果,且那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真子集:若且(即至少存在但),则是的真子集。集合相等:且 定义:且交集性质:,,,运算{}{},/()()()-()/()()()()()()U U U U U U U U A A B B A B A B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A B B A A B A A B B A B A B Card A B Card A Card B Card A B C A x x U x A A C A A C A A U C C A A C A B C A C B ????????????=∈∈???=??=?=???????????=+?=∈?=?=??==?=?,定义:或并集性质:,,,,, 定义:且补集性质:,,,, ()()()U U U C A B C A C B ????? ?? ?? ?? ?? ?????????? ???????? ??????????????????????? ?????????????????????=??????? 函数

高中数学分类讨论归纳总结(二):集合中的分类讨论

高中数学分类讨论归纳总结(二):集合中的分类讨论 一、参数取值引起的分类讨论 1.已知函数y =2x ,x ∈[2,4]的值域为集合A ,y =log 2[-x 2+(m +3)x -2(m +1)]的定义域为 集合B ,其中m ≠1.设全集为R ,若A ??R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析: 由-x 2+(m +3)x -2(m +1)>0,得(x -m -1)(x -2)<0, 若m >1,则B ={x |2<x <m +1},所以?R B ={x |x ≤2或x ≥m +1}. 因为A ??R B ,所以m +1≤4,所以1<m ≤3. 若m <1,则B ={x |m +1<x <2},所以?R B ={x |x ≤m +1或x ≥2}, 此时A ??R B 成立. 2.已知集合A ={a -2,2a 2+5a,12},且-3∈A ,则a =__________. 解析:∵-3∈A ,∴-3=a -2或-3=2a 2+5a . ∴a =-1或a =-32 . 当a =-1时,a -2=-3,2a 2+5a =-3,与元素互异性矛盾,应舍去. 当a =-32时,a -2=-72,2a 2+5a =-3. ∴a =-32满足条件.答案:-32 二、空集引起的分类讨论 1、已知集合A ={x|-2≤x ≤7},B ={x|m +1<x <2m -1}.若B ?A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3≤m ≤4 B .-3<m <4 C .2<m ≤4 D .m ≤4 思维启迪:若B ?A ,则B =?或B ≠?,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解析:当B =?时,有m +1≥2m -1,则m ≤2. 当B ≠?时,若B ?A ,如图. 则????? m +1≥-2,2m -1≤7, m +1<2m -1,解得2<m ≤4. 综上,m 的取值范围为m ≤4,故选D . 2、.已知全集U =R ,非空集合A ={x |x -2x -(3a +1)<0},B ={x |x -a 2-2x -a <0}.命题p :x ∈A ,命题q :x ∈B ,若q 是p 的必要条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析:∵a 2+2>a ,∴B ={x |a <x <a 2+2}. ①当3a +1>2,即a >13 时,A ={x |2<x <3a +1}.∵p 是q 的充分条件,∴A ?B .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 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属于或不属 于。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 3、集合的表示:{…}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a、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a,b,c……} b、描述法: ①区间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R| x-3>2} ,{x| x-3>2} ②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③Venn图: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曲线里面表示集合。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A (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A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6、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1)—子集 定义: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B A?(或B?A)注意:B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

2020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

精选教育类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马上就要中考了,祝大家中考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中!欢迎同学们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实数 重要复习的知识点: 一、实数的分类:

?????? ???????????????????????????????????????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实数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q p 的形式,其中p 、q 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根,如2、34;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 1.101001000100001……;特定意义的数,如π、45sin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 的相反数是 -a ; (2)a 和b 互为相反数?a+b=0 2、倒数: (1)实数a (a ≠0)的倒数是a 1;(2)a 和b 互为倒数?1=ab ;(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

(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 ?????-==0,0, 00, a a a a a a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 次方根 (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设a ≥0,称a ±叫a 的平方根,a 叫a 的算术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3)立方根:3a 叫实数a 的立方根。 (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三、实数与数轴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的点和实数的对应关系: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唯一的点来表示。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第39讲)分类讨论思想

题目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分类讨论思想 高考要求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 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及很强的综合性,树立分类讨论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 ” 重难点归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分类、求解,要特别注意分类必须满足互斥、无漏、最简的原则 分类讨论常见的依据是 1 由概念内涵分类 如绝对值、直线的斜率、指数对数函数、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等定义包含了分类 2 由公式条件分类 如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极限的计算、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图形的分类等 3 由实际意义分类 如排列、组合、概率中较常见,但不明显、有些应用问题也需分类讨论 在学习中也要注意优化策略,有时利用转化策略,如反证法、补集法、变更多元法、数形结合法等简化甚至避开讨论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已知{a n }是首项为2,公比为2 1 的等比数列,S n 为它的前n 项和 (1)用S n 表示S n +1; (2)是否存在自然数c 和k ,使得 21>--+c S c S k k 成立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不等式知识以及探索和论证存在性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 解决本题依据不等式的分析法转化,放缩、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数列的基本性质 错解分析 第2问中不等式的等价转化为学生的易错点,不能确定出 k k S c S <<-22 3 技巧与方法 本题属于探索性题型,是高考试题的热点题型 在探讨第2问的解法时,采取优化结论的策略,并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即对双参数k ,c 轮流分类讨论,从而获得答案 解 (1)由S n =4(1– n 21),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