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郑板桥墨竹作品欣赏

郑板桥墨竹作品欣赏

郑板桥墨竹作品欣赏
郑板桥墨竹作品欣赏

郑板桥墨竹作品欣赏

在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升起一簇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这就是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他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而在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为皎皎者应首推郑板桥。

郑板桥墨竹画

郑板桥(1 695—1 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成人。父之本(字立庵),县禀生,家居授徒众多,板桥幼随父学。1 6岁随邑人陆震学作词。约25岁,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上父亲年迈,为谋生计遂设塾于真州之江村(又称西村),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职业画家。雍正十年(1 752),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i 736),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乾隆七年(1 742)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 2年县令。据史料记载,他在做范、潍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案无一积牍,无一冤民,从而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郑板桥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书法,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故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

郑板桥的绘画是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他极力主张学画.“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学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一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正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故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

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

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郊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画风取法石涛而又有创新。

郑板桥的画,构图奇险,不拘一格,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平淡天真,比如他画的兰花,有的生在悬崖峭壁之中,有的生在平坡荆棘之畔,生机蓬勃,意趣横生。不仅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且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在封建专制的时代,这些以“劳人”为重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民主思想的火花。他又在《竹石图》中题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子而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确有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他把不为人知的荆棘和高雅的兰花画在一起,并在画中题记:“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其棘中之兰,其花更茂矣。”《荆棘丛兰图》其“民重”。君轻”的思想明显可见。他不满现实,愤世疾俗,他在《梅花图》中题记:“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他在一幅《墨竹图》自题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他从竹子的劲节坚韧,比喻和旧势力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的一幅“难得糊涂”之字题传播很广.不仅寓有很深的哲理,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愤懑之情。

郑板桥除了绘画、书法外还对诗、词、歌、赋、小唱等均有精深的研究,尤其他的诗文,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清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郑板桥的诗摆脱了清初一些诗词专讲神韵格调的束缚,继承了《诗经》和唐代“杜诗”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具有民主性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表现形式。郑板桥的代表诗作.如《悍吏》、《私刑恶》、《逃荒行》、《还家行》、《思归》等,都是积极关注社会的忧国忧民之作。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 设计意图: 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是为了引导幼儿学会体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和内容美,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国画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 久的历史,其内涵非常丰富。然而幼儿对国画的接触很少。所以,在 这次活动中,我选择我国古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创作的几幅《墨竹图》供幼儿欣赏,让幼儿通过看、摸竹子,在了解竹子的外形特征的基础上,感受国画的表现特点和它的意境美。以中国传统艺术——国画作 品作为欣赏对象,旨在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国画的特点以及国画的绘画工具。 2、欣赏画家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事物,感受国画的意境美。 3、尝试用水墨画竹子、竹叶,体验动手画国画的乐趣,享受成功 的喜悦,萌发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用实物竹子布置活动场地。郑板桥的《墨竹图》四幅。 2、通过录像欣赏竹林的美 3、国画材料和绘画工具教师和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实物竹子,通过让幼儿看、摸竹子,了解竹竿的 颜色、粗细、形状以及竹叶的形状等。

师:竹子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用鼻子闻,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通过欣赏录像《竹林深处》,让幼儿感受一片片竹林的美。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走进竹林,你们感觉怎么样? 3、让幼儿欣赏国画大师郑板桥的《墨竹图》。 师:你们喜欢竹子吗?古时候的画家也很喜欢竹子,他们经常边欣赏竹子边把它们画下来。(出示《墨竹图》) 师:这些画是简笔画吗?(让幼儿知道这是中国画) 师:它们是我国的国画大师郑板桥画的。(简要的向幼儿介绍郑板桥) 师:你看到这些画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竹子颜色有没有一样?浓墨画出的竹子感觉离我们远还是近?那淡墨呢?(感受墨色的深浅变化) 师:这些竹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粗细、长短、直斜)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4、进一步欣赏下载的郑板桥的其他的作品。 教师小结:画家郑板桥爷爷画的是一片竹林,静静的竹林画得很美,用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竹子的粗细、高底、远近。让我们看了感觉很舒服。 5、教师介绍国画材料以及使用方法。示范如何画竹子和竹叶,注意如何让墨色有深浅变化。 6、鼓励幼儿大胆画出自己喜欢的竹子。

古今擅长画竹的画家

中国擅长画竹的历史名家 在中国画的历史中,有很多的画竹名家,下面我们逐一来认识: 文同(1018——1079),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皇佑进,知洋洲。元丰元年出知湖州,次年正月未到任而卒,但人亦称文湖州。善诗文,工书、画。享年六十二,着有《丹渊集》。其画竹为学者所宗,谓为“湖州派”。擅画墨竹,对后世影响极大。 文同《墨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擅画墨竹及山水,师文同、米芾父子,兼取董源、巨然、李成诸家之长,成自家一体。此图为高克恭传世的唯一一件画竹作品,用笔温和沉静,条理清晰,竹与脚下之石相呼应,可谓“竹石有情”。

高克恭《雨竹》 赵孟頫,号松雪,又号水晶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在花鸟画方面,他糅合“徐熙野逸,黄家富贵”二体,兼工带写,不尚工巧,而以清疏淡雅取胜。 管道升,赵孟之妻,字仲姬,浙江吴兴人。工诗文书画,擅画梅、兰、竹。传世墨迹不多见。管道升画竹在元代颇负盛名,其特点是:在用墨上不求变化,竹叶并无层次,一笔完成,行笔以中锋为主,偶有侧锋。最上边的竹叶作“燕飞式”,用藏锋笔法挑出,极为生动。 李衎(1245——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进北京)人。善画枯木竹石,尤善双勾设色竹及水墨竹。李衎曾遍游东南山川,出使过交趾(今越南),

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状态。此图的题材还是修竹与树石,杂以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此画幽雅明快的意境。 倪瓒(1301——1374),“元四家”之一,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常州人,出身江南富豪,生活十分富裕。此画湖石瘦立,高梧疏竹,溪流涓涓,笔法雄阔,神气俱全。 ???吴镇(1280——1354), 字仲圭,自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花庵主等。嘉兴人,家贫,杜门隐居,性孤僻,不满元朝统治,从不以画媚世。除山水画外,吴镇兼善山摸竹石。喜用秃笔重墨,气势豪迈。该册的题句印记,系统记述了他写竹的经验和创作理论。吴镇 的画竹法对后世影响巨大。

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材料作文:关于郑板桥的书法

材料作文:关于郑板桥的书法满分作文赏析案例:200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导读: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原文: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赏析: 谷雨时节品新茶,天气晴朗无风,看院子里的亭亭翠竹,兴致盎然,在新茶缭绕的香气中,画几笔山水竹枝。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

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1.七言诗15首 2.七言诗英雄诀 3.无题七言诗 4.七言诗句 5.李白七言诗汇总 6.赞美春天的七言诗

墨竹画的源流析的阅读答案

墨竹画的源流析的阅读答案 导读:墨竹画即用毛笔蘸墨画的竹子,墨竹画因其用笔遒劲、节气高尚,一直以来都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墨竹画的源流析的阅读答案,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墨竹画的源流析》阅读材料 ①中国人有寻根问祖之美德,对墨竹画亦然。据今资料显示,唐代墨竹己始流行,但都“道听途说”而己:一云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己极形似”;二云王维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三云萧悦是唐代画竹名家;四云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者。尚有一传说:后唐大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美才女李夫人,因李氏本非情愿,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窗纸上,即使笔墨摹写于其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一时有人往往效之,“遂有墨竹”。凡此说,可暂定为墨竹画的源头吧。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有张立、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流传却是可信的。 ②至于北宋,文同(与可)、苏轼则使墨竹画发展到一高峰。两人均为四川“老乡”,都为官,诗书画皆名其世。因文同当时出任湖州知州,人称“文湖州”,被誉为“竹圣”。后学者众,故有“湖州竹派”之说。苏东坡称其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并形容与可画竹“如兔起鹃落,少纵则逝”的神态,一气呵成之,在技法上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竹叶法,强调意在笔先,传神抒情的感悟。文、苏二人是为挚友,“文竹苏题”,皆得

益彰。文与可的墨竹理论文字亦尚不见闻,反而,从苏东坡“表扬”文与可画竹的诗文却透露出一些“堂奥”来。由于宋太宗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皇帝倡爱书画,皇家画院的.专职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但都以工为上,不敢“偷工减料”。于是虽然有“文湖州”一派的存在,却仍然还是以双构、着色的宫庭画竹法占为主导地位。 ③但是到了元代,赵孟頫及夫人管道升“夫唱妇随”带动了一批文人画家。李衍、高克恭、张彦辅等均为墨竹画的佼佼者,给墨竹画注入了新的生机。尤其李衍(息斋),效法文同功夫最深,编著了《竹谱详录》(10卷)传世。为后世竹谱之楷模,后人画竹之蓝本,但亦因其偏于教学,故有“息斋之竹真而不妙,东坡之竹妙而不真”的说法。而赵孟頫因兼书、画家于一身,故在他的墨竹中明显地体现出书法的运笔法,而赵妻管道升翰墨词章均擅长,墨竹未必不如其夫。 ④明代的墨竹画基本承袭前贤,画风稍有突破。代表人物有宋克、王绂、文徽明、夏昶、唐寅、徐渭和项元汴、项德新、项圣谟祖孙三代等。其中王绂和夏昶均为墨竹名天下,“萧散自在”为王绂面目,而夏昶则竹师王绂,后变其法,时推第一,拥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绽金”之誉。 ⑤墨竹画到了清代,高峰叠起,意境大开。前朝遗民“靖江后人”朱若极(石涛)和其同代“八大山人”朱耷均为书画旷世奇才,所作墨竹,气势磅礴,淋漓洒脱,不拘一格,别开天地。清中期的“扬州八怪”几乎每人都擅墨竹,且各具特色,如汪士慎的清平淡雅、金冬心

郑板桥梅兰竹菊四条屏

郑板桥梅兰竹菊四条屏。 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此四条屏纯以水墨,设色淡雅,浓淡相宜,深浅并行,梅之傲骨,兰之君子,菊之傲霜,竹之挺拔,寥寥几笔,刻画而出,绝不繁难。诚大家所为。

题跋四副不同,各有别意,书法飞白走笔,运用自如。书画意境睥睨天下,桀骜不驯,自据一格,舍我其谁。六分半体至此已成熟完善,应是壮年巅峰之作,追求简洁大方,极致纯一。是为真迹。 图片:

美术鉴赏 郑板桥艺术成就

那些朴素的人文主义者——郑燮 1郑板桥简介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给后人留下的独具个性的文艺作品,是难得的精神财富。其中他的“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旨远之处”(《板桥自叙》),“皆世间不可磨灭文字”(张维屏《松轩随笔》),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思想。 郑板桥真可算是古往今来的真正的朴素的人文主义者,板桥是中国画史上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纵观扬州八怪的画作,一笔一画都可以感受到对百姓的温情,八怪也写闲情,但其闲情与那些虚伪的宫庭有闲人的闲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八怪的闲情是真诚的,是朴素的,是来自于鲜活的生活和中国文化的最美的精神本质。而那些有闲者的闲情的背后却根本没个情字,有的只是矫揉做作,虚伪自私,死气沉沉。 人称板桥有三绝:即画、诗、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诗、书、画其实都映照着板桥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对国计民生的关注。板桥一生爱竹,画竹写竹,以竹自喻。板桥题画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接把对民生的关注,写在一片婆娑的竹影之中,这句诗绝对是板桥的心声。 2 郑板桥的人文主义情怀 2.1善待自然 郑板桥写诗作画以天地万物为对象,以造物为师,力图在描绘自然事物时真实地表达其真情实感。他认为艺术对外要适应物理,对内要顺乎人情。他在一幅画兰图中题词说:昔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入室,室则美矣,芝兰勿乐也。吾愿居深山绝谷之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 2.2造物为师 郑板桥画竹、石、兰,主要以造物为师,再加以艺术加工,并着重表现客观物象的性情神韵和画家主观的爱好隋意。郑板桥曾直率地说他画竹全以自然为师:......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2.3形神生意统一 郑板桥不满意自己画兰"酷似兰",即认为艺术形象仅仅形似不足以与对象拉开距离,尚未达到"不似之似"的要求。在"形似"问题上,板桥仍在探索应当达到的恰当的程度,他又以画竹为例,认为追求形似的程度是与对竹意的表现以及对气韵的追求相联系的。 2.4 定则化机 郑板桥根据自己画竹的经验和体会,针对艺术创作的整个审美心理和艺术流程,提出了艺术创作应符合美的规律和艺术规律这样一种辩证的见解。此外,他还把运用于艺术创作的"胸有成竹"论和"胸无成竹"论巧妙地统一了起来。这种见解似乎包含了以下四种绘画美学思想: 2.4.1艺术既要深入表现自然,又要与自然拉开距离; 2.4.2艺术要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 2.4.3艺术创作要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 2.4.4艺术作品必须是美的、有个性的。 2.5 美丑相成 宇宙万物都是相对的,因而哲学、美学和日常生活的语言中就相应地出现了成对的名称、术语、概念和范畴。如天与地相对,自然与人相对,美与丑相对,善与恶相对,敌与我相对,夫与妻相对,如此等等。 2.6 以少胜多 "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可以说是郑板桥书画创作的一个重要艺术规律。他曾把自己所崇拜的石涛同八大山人相比,用以说明一多必滥。他的绘画实践更可以显出其以"少"胜"多"的天才。板桥对诗词书画各个领域无不涉猎,经史子集、文学流派,无不通晓。他曾以画竹为例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道: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 2.7 自树其帜 对于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郑板桥都主张既要吸收和继承优秀传统,又要自出新意,独树一帜。郑板桥之所以在多方面成就斐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能吸收各家之长。

国画基础技法教程:墨竹画法

国画基础技法教程:墨竹画法 清石涛墨竹图 从某种意义上说,墨竹是中国文人画的一种标本、尺度、基本功。自文同、苏轼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风大兴,成为单独的画科,从内蕴上与哲学意理融为一体,而从外形式上与书法表里生发。竹子伟岸高拔、清尚坚韧、虚心自持,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寓意兴寄愈益丰厚,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 那么怎样画墨竹?国画艺术小编在网上找到一个详细的教程,有兴趣的朋友跟着学起来吧!1、画竹先画竿。竹竿一般用淡墨,中锋用笔,自下而上,由粗到细,一节一节画出。竹根较短、粗,中间竹竿较长,顶稍较短、细,因此每节竹竿不能画得一样粗细和长短。↓↓↓2、竹竿画好后要在每节处点竹节。一般竹节有三种节状:乙字上抱、八字下抱、细小的竹子可以两点相对。采用隶书的笔法,注意书写性。竹节不能画出S形和直线形(图中打叉处)。竹节承上启下,在画面里起到墨色变化的作用。竹节中间用笔较细,体现光

的效果。↓↓↓3、竹竿行笔要平稳、不能突粗突细、忽枯忽浓;竹节处钝笔不宜太大,不要形成骨头状。一支竹竿用一种节状笔法。↓↓↓4、竹竿要似直非直、不直而直、直而不直。画一棵竹竿不能和纸边平行、两颗竹竿不能相互平行、不能节节相对,竹节相互之间要参差错落不齐。画竹竿不赞成侧峰用笔或者用板刷来画较粗的竹子,这样画的效果不如用毛笔中锋行笔所展现出来的竹子的坚挺质感。↓↓↓5、出小枝。竹子未出土时便生节,出土后在六七节以上才出小枝。小枝不能节外生枝,要在节内出枝。竹子小枝为互生,每节处一边强壮一边弱小,不可四面八方都出枝,这样不符合物理。↓↓↓6、小枝不能僵直、要顺势有弹性。表现弹性的手法是,有一定的弯曲弧度。↓↓↓7、小枝有老枝和新枝之分。本图为老枝,老枝较短。画老枝时,起笔收笔要两头都钝,表现小枝的苍老遒劲。无论老枝还是新枝,出小枝时,要留有空间,这样有空灵感。尤其在枝梢节顶处有数笔由外向里,笔势回收虚灵有致,会使画面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尤其在老枝中,更会显现竹子老而不衰的精神面貌。↓↓↓8、新枝节长、较细。画新枝时要起笔钝,收笔不钝。收笔可采用兰花的收笔方法:出峰、钝停、回峰(实回峰或空回峰),不可用笔雷同。↓↓↓9、出小枝,用笔有三。也就是说,三条线定小枝。↓↓↓10、三条线要有长短不同,相夹角度不同、方向不同、粗细不同、收笔不同。三条线不能出发于一点(三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教学教材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本科生论文 题目墨竹图郑燮 学院 系别年级 专业名称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职称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3) 前言 (3) 正文 绘画背景 (5) 绘图风格和绘图功能认知 (5) 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 (5) 绘画过程 (5) 作者思想 (5) 提拔诗文 (6) 书法形式 (6) 文人画 (6) 结束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墨竹图》郑燮 摘要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的光芒。作为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郑板桥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 前言 通过这学期的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的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的辉煌。 《墨竹图》的作者是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传世代表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处的《墨竹图》轴、《兰竹图》轴等。有诗文集行世。他的诗书画作品皆清新雅致、内涵蕴籍、格调超人。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他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画,竹子劲秀挺拔,兰花秀妍柔美。有时竹石相间,有时兰竹相伴,但无论哪幅画,都是充满“空山新雨后”的自然气息,却丝毫不见半点媚态,一如他的性格。 正文

作业 中国墨竹画的艺术特点

中国墨竹画的艺术特点 ——郑板桥墨竹艺术特征与审美意象 作者:黄宁 [内容摘要]墨竹画是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精髓之一,在中国古代多少文人墨客通过对竹一同的艺术手法,使其成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品。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墨竹画的艺术表现和书画名家高超技法深入探讨国画中墨竹的鉴赏价值与审美意象。 [关键词]墨竹画、艺术创造力、意象、郑板桥 自宋以来,,历代画竹之风愈盛,画家们往往发挥诗文、书印之优势在画上或长跋、或短题、或咏叹、或隐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表现,他们极力地在自己的作品宣扬自己个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那高超的技法艺术创造力。墨竹画所包含的意境、意象更是耐人寻味、充满想象。在名家笔下的竹更是将其人格化。竹,其虚心劲节,有谦恭自律之美德;其傲骨逆风,有不畏强暴敢于搏斗之精神;其挺拔向上,有朝气蓬勃的凌云之志向;在郑板桥笔下的更是有孤傲、高雅、坚贞的品质。 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墨竹画的发展过程,从画竹高超技法到墨竹画表现的意境,与其独树一帜的艺术形象,再到通过名家墨竹画的探索与墨竹画其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代有承袭、倍受青睐的历史现象,详细探讨墨竹画的艺术价值、审美意象。 一、纵观墨竹史墨竹画在国画中的地位。 墨竹起源于唐代,到北宋时期在文同和苏轼的影响下才逐渐盛行起来。元代墨竹大家辈出,影响较大的有赵孟頫、管道升、柯九思、吴镇、李息斋、顾安等。柯九思还作有墨竹谱,将墨竹画法进行总结。明代同样不乏画竹高手。如王绂得文同、吴镇遗法,以墨竹名天下。夏昶画竹师王绂,能得其妙,特别是在叠叶方面有独到之处。概而论之,宋、元、明3个时代的墨竹大效果相差不远,手法比较写实,画风比较工整严谨。保持着写实的风格,还没有大写意的东西。到清初的石涛,画法开始有较大变化,写意明显增加。清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李禅、李方膺、罗聘等人的墨竹也非常有名。其中郑板桥的写意墨竹更为突出。 综观墨竹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 看出其发展脉络是由工笔到写意,又 由小写意发展到大写意的过程,人们 在技法上的表现逐渐从理性趋向于 感性的发展,其精华不断发扬光大, 在中国画坛中拥有独树一帜的风格, 使其占有特殊的艺术形象的地位。 (图-1) 二、墨竹画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特点。 明代以前的墨自画基本以写实为主,清代后进入大写意阶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名家郑板桥就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郑板桥绘画,学于现实,博采众长,自成风格。他一生好画竹,根据竹的特点,喻出竹倔强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

郑燮的经典诗词《新竹》赏析

郑燮的经典诗词《新竹》赏析《新竹》 清·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赏析】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两句写“新枝”与“老干”的关系:新枝之所以能够高于旧枝,是依赖于老枝的扶持。这两句由竹子本身的生长生发开来,有象征的作用。“新竹”象征着新生的力量,即一个时代的青年晚辈;“老干”则代表着老一辈、长辈。这两句是说,虽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但新生的力量却少不了老一代的积极扶持与栽培,因此,后辈不能忘却前辈的扶持教导之恩。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两句是对未来的展望,说来年新生的竹子会更加茂盛,暗示了新生力量在老干的扶持下将会更加强大。

这首诗,现在用来歌咏老师教书育人的伟大功业,也用来表达对老师长辈的感激之情。 扩展阅读:郑板桥的人物评价 扬州画家李鳝(《楹联丛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清代袁枚: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 清代学者康有为: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书画家启功(《论书绝句》):坦白胸襟品,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题画兰》):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清末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

术家杨守敬(《学书迩言》):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 扩展阅读:郑板桥的绘画艺术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瘦劲竹子画: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来他说:“凡

郑板桥墨竹作品欣赏

郑板桥墨竹作品欣赏 在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升起一簇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这就是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他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而在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为皎皎者应首推郑板桥。 郑板桥墨竹画

郑板桥(1 695—1 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成人。父之本(字立庵),县禀生,家居授徒众多,板桥幼随父学。1 6岁随邑人陆震学作词。约25岁,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上父亲年迈,为谋生计遂设塾于真州之江村(又称西村),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职业画家。雍正十年(1 752),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i 736),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乾隆七年(1 742)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 2年县令。据史料记载,他在做范、潍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案无一积牍,无一冤民,从而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郑板桥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书法,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故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 郑板桥的绘画是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他极力主张学画.“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学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一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正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故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 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简介 导读:【】 郑板桥(1693年――1765年),享年73岁。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生平: 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 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 三岁时,始识字,生母汪夫人去世。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 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 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 二十六岁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 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由

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 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 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 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737年,四十五岁,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 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 1740年,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本科生论文 题目墨竹图郑燮 学院 系别年级 专业名称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职称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3) 前言 (3) 正文 绘画背景 (5) 绘图风格和绘图功能认知 (5) 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 (5) 绘画过程 (5) 作者思想 (5) 提拔诗文 (6) 书法形式 (6) 文人画 (6)

结束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墨竹图》郑燮 摘要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的光芒。作为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郑板桥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 前言 通过这学期的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

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的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的辉煌。 《墨竹图》的作者是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传世代表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处的《墨竹图》轴、《兰竹图》轴等。有诗文集行世。他的诗书画作品皆清新雅致、内涵蕴籍、格调超人。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他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画,竹子劲秀挺拔,兰花秀妍柔美。有时竹石相间,有时兰竹相伴,但无论哪幅画,都是充满“空山新雨后”的自然气息,却丝毫不见半点媚态,一如他的性格。 正文

元代花鸟名家画竹作品赏析

元代花鸟名家画竹作品赏析 本文以李衎、赵孟頫、吴镇的竹画作品为例,分析了其竹画作品的创作特点。认为,李衎画竹,非常重视写生,他所画的竹子几乎就是写生稿,每一幅作品都是对竹子的真实写照,再现性非常强,但缺少表现的蕴涵;赵孟頫的画竹方法,虽然仍在“形似”上着力表现,但基本上以书法中的行草笔法来描绘竹竿、竹枝、竹节、竹叶,颇有书写意味;吴镇画的竹子,用笔雄厚,墨法精致微妙,书画相互映衬,洒脱而清劲,很具独特风格,可谓后世墨竹画的典型范例。他们都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标签:元代;花鸟画名家;竹画作品;特点;赏析 一、绘著《竹谱》第一人——李衎 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元代蓟丘(今北京)人。擅画墨竹,取法文同、王庭筠,勾法师从五代李颇,时享誉甚高。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绘著《竹谱》的人。他在他的《竹谱》中详细地记述画墨竹的方法:“墨竹位置一如画竹法,但竿、节、枝、叶四者,若不由规矩,徒费工夫,终不能成画矣。凡濡墨有深浅,下笔有轻重,逆顺往来须知去就浓淡粗细,便见荣枯。乃要叶叶着枝,枝枝着节。——须一一有生意,一面面得自然。四面团栾,枝叶活动,方可成竹”。 《双勾竹石图》是李衎典型生活的代表作,高185.5厘米,宽153.7厘米,绢本设色,藏于北京故宫。图中竹以双勾填色而成,工整而有韵味,设色雅致,竹繁而不乱,表现了春天大自然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坡上山石以细披麻皴画出,墨色沉重,以压阵角,石后穿插小竹野树,富有变化。诗塘有明代李东阳的小草题记。双勾法画竹是李衎的典型画法,成就最为突出,虽然与其同一时代的高克恭曾讥讽他“神而不妙”,那只不过是两人所站的立场和角度不同,高克恭是站在文人画“以写代画”立场上去看李衎的作品,但这不能完全否认双勾竹在绘画发展本体化进程中的应有地位。 《修篁树石图》是李衎的另一幅代表作品,高152厘米,宽100厘米,绢本,现藏于南京博物馆。通过这幅作品,可以看出画家确实是一位既有非常深厚传统笔墨功力,同时又特别注重写生、师法自然的画家。全幅作品构图饱满,笔触极多,繁杂茂盛的簇簇竹叶自然而生,穿插井然有序,且竹叶的向背清晰工整,层次分明,除高大竹林之外,还有树石加以点缀,三者相衬,修竹更加清秀流畅,层石显得更加形状奇异,非同一般。而细树则枝枯涩拙,再夹杂点儿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优雅明快的意境。这幅画是用纯墨写出,竹叶以“个”字、“介”字法叠加交错而出,笔法严整、娴熟、圆润,意态雅致。然整体风格还是在得竹之物理、形似、以形为主的基础上加以描绘,似乎承袭了北宋时期画院派的工细之法。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看到,李衎身临其境,对竹的观察细致入微,然后再进行写生,把竹在不同环境下的姿态都记录下来,加以创作,画面虽显匠气,但也不失为后人进行花鸟画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最值得后人敬佩的是,他不仅留给了后世宝贵的墨竹作品,还留下了《竹谱》画竹范本,并以文字注解,这是美术史上最

江苏省旅游概况简介

江苏简称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116°18′- 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跨长江下游两岸,东濒黄海,有近1000公里的海岸线,西北连安徽、山东,有低山丘陵错落,东南与浙江、上海毗邻。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州,地形以平原为主,主要有苏南平原、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和东部滨海平原组成,其中点缀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全省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其中平原面积万平方公里,水面面积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54公里,耕地面积万公顷。到2000年末,全省人口为7438万,人口密度居全国各省第一位。全省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大致以淮河-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江苏地形地势低平,河湖众多,平原、水面所占比例之大,在全国居首位,成为江苏一大地理优势;水产资源丰富,是全国河蟹、鳗鱼苗的主要产地。江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太湖猪、太湖鹅、高邮鸭、阳澄湖大闸蟹、碧螺春茶、泰兴白果、白沙枇杷等名特产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江苏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素称"人文荟萃之地",以唐宋时期(公元7--14世纪)的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等为代表,历代诗人在江苏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里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如书画家顾恺之、米芾、唐寅、郑板桥、龚贤,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以及近代散文家朱自清,诗人柳亚子,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等。江苏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是我国重点旅游发展省份之一,有13个旅游开放城市。举世闻名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有南京、苏州、杨州、镇江、常熟、徐州、淮安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太湖风景名胜区、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蜀岗瘦西湖和云台山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个国家森林公园。

郑板桥作品欣赏

郑板桥作品欣赏 兰竹双清立轴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是江苏兴化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

丙辰科二甲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兰竹双清立轴 这幅《兰竹双清》即是板桥最为擅长的兰竹。板桥以简劲笔锋、淡墨勾勒出坚硬的坡石,坡石基本无皴擦,以行笔顿挫为点苔之意,坡石渐尽处,三株细竹挺拔而起,竹杆极细,但挺拔有姿,绝不柔弱,即使最左处初发嫩枝,亦柔韧有劲。叶肥翠欲滴,以深浅墨笔撇捺而出。板桥主张书法入画,以此可见运笔使墨功力。竹叶聚散有度,磊落潇洒,秀洁清明。旁边坡石夹缝处生出

《墨竹》教学设计

《中国画——墨竹》教学设计 承德县第四小学张静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强调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的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围绕这一理念,本节课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以更广阔的艺术视野挥洒笔墨。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挺拨修长、青翠欲滴,这就是外形清丽的竹。它具备“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历代艺术家以竹为灵感的源泉,创作了许多精妙绝伦的作品,竹文化的出现,显示着人类文化的深厚积淀。 《墨竹》这一课是我校校本教材中第六章第一课内容,是继写意瓜果、写意小动物进一步的扩展与延伸,也是写意花鸟范畴的重要启蒙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学习和欣赏中国画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本课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体会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进行简单的造型表现。怎样激发学生自信,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2、学情分析 竹,是小学生们熟知但并不常见的植物。他们对竹文化的认知大多来自于诗文和歌曲。

本课所在的章节对应的是小学中段的学生,在美术知识技能方面,随着经验技法的增长,他们具有线描写生的能力。对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已有所掌握,但缺乏构图意识,笔墨表现具有一定的任意性,表现在欣赏水平上也是有限的。 三、教学目标 (1)巩固和学习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 (2)尝试和探索中国画——墨竹的表现技法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力和对国画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胆运用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表现墨竹 难点:墨竹的构图及笔墨变化 五、教学方法 (1)欣赏分析法(2)演示讲解法(3)观察交流法(4)评价激励法 六、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课件、国画用具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欣赏示范激兴趣 1、同学们,听着这悠扬的古琴声,此时此刻,在老师的心中正激荡着一股创作热情,想不想看老师今天要给大家带来什么呢? 教师范画展示(一枝竹子) (设计意图:采用现场作画的方式快速画出一只墨竹,第一时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