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思想解放史录—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前

(一)时局

1914年到1918年的欧罗巴大地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这一刻的中国,正经历着辛亥革命失败后的痛苦与军阀统治下的沉寂。但是,人们永远不会放弃与黑暗中探寻光明,这是一段与暴风骤雨即将降临之前的沉寂。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于结束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然而辛亥革命在政治革命上的失败,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并没有随着消亡。旧的观念,旧的理教,已然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特别在这个时代更替的历史关头,它也更容易成为新的利益阶层乐于利用的工具。在民国成立后的第三年,北京孔庙的香火,忽然旺了起来。孔子——这个中国封建时代的帝王先师,一时间又成为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尊孔、复古之风愈演愈烈。这股风气也得到了当选者的大力推崇。这个时候,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正在自己复辟帝制的道路上前行。尊孔复古对他来说,无疑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对于生活困苦的老百姓来说,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也是他们面对绝望,唯一的出路。精神的空虚使许多腐朽之物沉渣泛起,鸦片烟仍在中国的许多角落里蔓延这。当时在中国弥漫着的复古之风,让留在紫禁城里最后一代君主,也闻到了味道,一些遗老遗少伺机而动。据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后来的回忆说:当时,已经有人把民国三年称为复辟年了。

虞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在民国初年成立以后,因为袁世凯政权成立以后,实行专制统治。社会上包括像袁世凯后来又要恢复帝制。后来又有再早一点的张勋,后来有张勋复辟。这一连串的事情的发生同时又有社会上还有一种传统的,这种封建主义思想沉渣泛起。就认为中国,在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适应。民主共和国制度不适应中国,中国还应该回到原来的君主皇朝的制度上来。这种一时间思想认识也产生了模糊。

从1914年到1918年欧洲的大地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陷于相互厮杀。战火和硝烟,暂时挡住了他们窥视中国的目光,使他们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进入了

平稳的发展时代,得以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1915年,袁世凯为实现他的皇帝梦,在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上签字,激起国人的愤怒。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连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在复古逆流和奇耻国辱的阴霾下,当时的先进分子开始反思:革命失败,中国走向现代化受阻,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二)新文化运动

1. 陈独秀、蔡元培

就在这一年的6月,一个人从日本回到了上海,他的这次归来是要创办一份杂志。这个人,便是后来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这份杂志便是后来被人们称为,20世纪对中国未来历史产生了最大影响的一份杂志——《新青年》。陈独秀,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他自幼丧父,随祖父修习四书五经。17岁时考取秀才,却在一年后的乡试中落榜。1900年,21岁的陈独秀离开家乡,来到上海。1901年,陈独秀东渡日本,那时的日本是维新运动的大本营。在那里,陈独秀开始接触西方民主思想。

彭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他就感到中国所以有这么反复,那么袁世凯又出来搞旧的一套。就因为中国缺乏自己的思想解放运动,具体的说就是中国没有文艺复兴或者启蒙运动,这样一个思想解放运动过程。因此,中国需要自己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

1915年9月15日,也就是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后的第三个月,他要创办杂志的设想变成了现实。第一期杂志,在上海悄然诞生,陈独秀给它起名“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第一篇文章是他亲自撰写的《敬告青年》。在文章中,陈独秀号召青年,以爱国主义激情,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历史的发展。他说,青年这一社会,由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生,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予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他希望青年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为恶社会所征服。

彭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他宣传的(这个)内容,都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到法国的启蒙运动一些思想理论的转变。一些文学作品,所以一下子唤起了青年的觉醒。

这是一副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封面图案,它表达着编者对青年读者的热望。陈独秀说:我要用10年时间,让全国思想大改观。陈独秀后来在青年前面加了一个新字,将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就是这本

每期编辑费和稿费总共不超过两百块大洋的杂志,在此后七年多的时间里,出版到9卷6号,共54本。他吹响了五四启蒙运动的号角,预示着一个崭新的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警告青年》一文,也被后人称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彭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这个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那个纷纷仿照这个杂志,来办刊物宣传新思想,很大量。那么这样就掀起了一次新文化运动,那么新文化运动原因,就是辛亥革命的失败。这种觉醒知道失败的原因的根本在哪里,就是没有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解放。

1916年的冬天,陈独秀带着他出来了6期的《新青年》,来到北京筹款。这时的新青年。已经引起了北京思想界的注意,在一间小旅社里,正在酝酿北京大学改革的蔡元培见到了陈独秀。就是这一次握手将这所大学和这个刊物,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的结合,将培育一场怎样的、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

1917年元月,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的新校长走进了北大的校园。北大的老校工们都还记得,蔡元培第一次走进北大时向校工鞠躬还礼的情景。正是这位寻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卓越校长,和他的大学一同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蔡元培24岁中进士,进翰林院。30岁弃官回乡办教育,先后担当“爱国学社总理”、“光复会会长”、“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主任”,这些非凡的经历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威望。1903年,他从一本日文哲学教课书中了解到,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思想和学术地位。五年后,40岁的他,携家眷到德国莱比锡大学进修。在那里,他深受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并成为最早向国内介绍康德思想和新康德主义的人之一。他把中国传统道义中的义、术、仁与西方民主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巧妙结合起来,表现了融会中西文化的博大胸怀。形成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现代学术文化价值取向。而这也成为了他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

蔡元培上任的第九天,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陈独秀上任以后并不开课,而是专心致力于文科改革,在箭杆胡同9号的寓所,成立了新文化运动的指挥部。在后来北大文科的任命书上,汇写着国内提倡新文化运动的知名人士,这些人自然也是人们在新青年上经常会阅读到的文章的撰稿人。在当时的北大课程表上,我们能找到许多熟悉的名字,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等。构成了北大历史上最强的教师阵容。新思想的传播者济济一堂,在新旧思想的交锋与学术的交流中,迸发出璀璨的理性光辉。这些思想界的先锋们,提倡个性的解放,对孔孟之道就行无情的鞭挞,喊出打倒旧礼教的口号。

他们反对封建伦理道德,揭露三纲五常是奴隶的道德,忠孝节义是吃人的礼教。提倡思想解放,妇女解放以扫除封建的残余。

陈独秀认为,中国人之所以缺乏独立自主,敢于竞争奋斗的精神,原因在于数千年专制政治和封建文化的压迫束缚。他说:儒、道、释三家学说,崇、礼、让、尚、辞退,说空无,从根本上斩断了强良改进的思想。专制君主独裁天下,使人格丧尽,意义杜绝。纲常大义如天罗地网,使民德、民智、民信扫除禁忌,大一统传统造成天下同风,民随独夫横行,臣民百姓只有自毁人格,时时念叨: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否则,没有生路,又如儒家三纲之说,更是造成奴隶的三根绳索。君为臣纲,使臣成为君的奴隶;夫为妻纲,使女子为男子的奴隶;父为子纲,使儿子为父的奴隶。全国女子皆为男子的奴隶,全国男子皆为父亲的奴隶,于是全国上下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全都是他人的奴隶。

彭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那么《新青年》宣传的内容上,第一个就是宣传民主。那么当时是很不民主的,没有人权,当时的长期以来,中国两三千年以来的这个封建制度,那种伦理道德压迫束缚着人的思想。

陈独秀还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全面批孔的文章,论证孔子旧礼教不适合现代社会,他批驳康有为要求在宪法中保留孔教和拜圣之礼的提议。指出,孔子学说与皇帝专制密切相关,孔子之道与共和国家宪法相抵触,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相容。孔子思想不能给国民带来幸福,不但不应定为国教写入宪法,反而应为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此后,陈独秀还向中国人介绍了两位陌生人,德先生和塞先生,他们都来自遥远的西方。陈独秀说,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真解、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塞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德先生和赛先生实际上就是英文Democracy 和Science的译音。也就是民主与科学,这两个远道而来的客人,给未来中国带来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彭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他说什么叫科学,他说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里来,是主观跟客观相一致而不相违背主义也。你查他的创刊号,在这个里面他的发刊词是这样讲的。可见他还是先有一个主客观一致,这样一个哲学思想,那么这样来说他还可以包含,这个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在内的,但是在当时来讲,所宣传的所提倡的还是自然科学。就是封建迷信来解释宇宙,解释天,来解释人的生命的生老病死,完全是一种封建的东西。那么当时的上海,专门有一种杂志,它叫《灵学杂志》。就是完全按照神的意志来生活,来处理你面对的矛盾。所以当时《新青年》跟这个《灵学杂志》针锋相对。批灵学,有些文章是批得很好的,

来批这种灵学、神学这种虚伪。

2. 胡适

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舞起这两杆鲜明的旗帜。后来的文人学者中,流行过一句形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俗话,三只兔子闹中华,说五四时期有三个属兔子的人搅得全国不安宁。这三个人,一个是生于1868年初的蔡元培,一个是生于1879年的陈独秀,而另一个便是生于1891年的胡适。如果说蔡元培借助康德,培育了五四思想革命的文化氛围,陈独秀借助法国人权思想,张起民主科学大旗。那么,胡适则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那里,带来了美国的自由主义。

人烟稀少,种族混杂,历史短暂的人员背景,使北美大陆的政治和哲学,比起欧洲大陆来,多了些平民化和实用化的特点。杜威哲学一方面注重普及民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与讲究机会均等的自由观念合拍;一方面放弃形而上学的哲学问题,注重在具体生活环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突出了个人独立的创造性思考价值。曾发奋尽读杜威著作的胡适,可谓得到杜威的真传。他发誓,20年不谈政治,要在思想文艺上为中国政治建制革新的基础。

“车子,车子,车来如飞,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车夫答客,我半日没有生意,我又寒又饥,你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这是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首白话诗,今天看来,文字有些过于浅白,但在80多年前,能够这样写诗,却是有着革命性的意义。胡适提倡文学改良,主张用白话代替文言,写文章时要有话说,方才说话。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要说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提议,被认为是中国文学革命吹响的第一声进军的号角。陈独秀接着他的文学改良提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明确提出:必须把封建文学和满纸的之乎者也、矣、焉、哉的老八股彻底打倒。主张推倒文以载道为内容、雕琢晦涩为形式的旧式文学,从而把文化革新的形式,与思想革新的内容联系到一起。

3. 鲁迅

从1918年1月起,《新青年》开始采用白话文刊行。1918年5月,鲁迅这个笔名第一次出现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他针对讨论妇女贞洁问题发表的《我的洁烈观》,极尽讽刺的写道: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了强暴便死掉,将这类人物称赞以后,世道人心变好,中国便得救了。这是制造与人生毫无意义的痛苦,是制造并赏玩别人痛苦的昏迷和强暴。当娜拉的形象成为五四青年争先仿效的榜样,

婚恋自由个性解放成为时髦口号的时候。鲁迅却冷静的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鲁迅的回答是:娜拉走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这个沉痛的答案,触及了极深刻的问题。在经济生活与思想自由相矛盾的情况下,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与世俗偏见面前,个人究竟能有多少自由的空间。严酷的生活现实告诉人们,精神社会的改造不能脱离物质社会的改造。五四新文化思想解放运动,正是在这一点上,获得了实质性的深入。

虞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

通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播,人们的科学民主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那么对以后一些进步力量,继续去追求科学与民主,继续进行民主革命,无疑产生一种较大的思想影响。

广大青年先是投搞参预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讨论,不久,更自办刊物。《新潮》、《国民》、《进化》、《曙光》、《新社会》等杂志纷纷面世。五四前后的两年间,这类大多采用白话文,宣传新思想期刊竟多达数百种,批判灵学及有鬼论,讨论女子问题贞操问题、妇女解放和改革道德伦理家族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恋爱自由,思想解放,新式教育,人格自觉,以及介绍科学方法,探讨文字改革的文章,如雪片般飞出,《新青年》启蒙宣传的涓涓细流,终于引发了遍及知识界的新思潮。

4. 李大钊

在中国的先进青年为平等、自由而呐喊时。1917年,与中国相邻的俄国,爆发了著名的10月革命,俄国人民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列宁宣布,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几天后,中国的许多报纸,都迅速报道了,北方邻国的这场革命。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所说,10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俄国革命胜利的消息,使一个人在社会比较检验的实际中,终于在思想上确立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这个人便是李大钊。李大钊,1913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入政治本科,在日本的三年,李大钊认真阅读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河上肇、幸得秋水的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后参加主编《每周评论》,《每周评论》是一个以革命知识分子包括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主,创办的比较激进的报纸。由陈独秀、李大钊等,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办。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世界

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中国人民应翘首以应起世界新文明之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他也被后人称为“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

石仲佩(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从传播马克思主义来说,这个李大钊做的最多,也较为突出。所以我们现在再编辑李大钊的个人集,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好多我们党内的先期人物,都是受他的熏陶之下,在他的影响之下而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

我们注意到,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大多有过异国求学的经历,正是在这段经历中,他们接受了足以改变他们个人命运的先进思想。而当他们回到中国,他们要做的,是改变中国——这个千年古国的命运。思想的光辉使一代青年迅速走向成熟,他们必将成为一个世纪的主人,他们将怎样去创造一个青春的中国。

二、五四运动

1. 序幕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中国曾经在战争当中对德宣战,也算是战胜国之一。当时,刚上任一个多月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踌躇满志,期待着这场胜利能改善中国卑微的国际地位,中国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平和顾维钧等5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在中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向和会提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裁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借,关税自主等7项条件,代表到达巴黎后,又提出取消21条,和要求收回大战时,被日本乘机夺取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的陈述书。

马拉松式的巴黎和会,从1919年1月18日开幕,到4月底,会议才进行了一大半的议程。《每周评论》等报刊持续几个月的国外报道,已经引起了不少人对巴黎和会的关注。中国代表在和会上,为争回山东主权的努力遇到重重障碍。最坏的消息终于得到证实,由于美、英、法和日本相互勾结,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又奉行对外妥协的卖国政策,帝国主义根本不理睬中国人民的正当合理要求。反而无理的在合约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全部让给日本,至于日本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二十一条》,又借口不在会议的讨论范围之内,而置之不理。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也打破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先进的知识分子认清了这个真理,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命运。收

回山东青岛主权,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的怒吼,顿时响彻中华大地。

2. 开始

5月3日周末之夜,本应是轻松快乐的北大校园,却笼罩在激愤之中。北大全体学生集会,12所中等以上的学生代表应邀参加。同学们在会上争相讲演,讲演者个个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北大法科学生谢少敏当场咬破中指,撕下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使大会气氛更加悲壮。

1919年5月4日下午1点多钟,北京10多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挥舞小旗,高举标语牌,集会在天安门前。北洋军阀政府的步军统领和警察总监带着一批军警闻讯赶来,企图以大总统的命令解散学生队伍。学生们高呼着打倒卖国贼,浩浩荡荡的前往东郊民巷使馆区。表示中国人民的意志,试图使帝国主义改变对中国的态度。

但是,帝国主义的巡捕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军警,不准大队通过。队伍退出东郊民巷之后,便直奔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少数勇敢学生从窗口跳入院内打开大门,使大队冲进曹宅。曹汝霖从后门溜走,学生们痛打了正在曹家的章宗祥,并在曹宅放起火来。下午四时半,曹宅浓烟冒起,烈焰冲天。火烧赵家楼使五四游行示威进入了高潮,北洋政府派出大队军警当场逮捕学生、市民32人。赵家楼的一场大火虽然熄灭了,但是全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对卖国贼的怒火却越烧越烈。“还我青岛”、“保我山东”的怒吼响彻神州大地,同学们的正义斗争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广泛同情。社会各界对政府当局纷纷提出抗议,军阀政府不得不在5月6日,释放被捕学生。学生大规模的集会和游行示威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

3. 发展

军阀政府在5月4日及6月3日大肆逮捕爱国学生的消息,迅速传到全国。从广东到黑龙江,爱国运动的浪潮在20多个省份的150多个大中小城市掀起。从此,五四运动转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运动的中心从北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力也由青年知识分子扩大到工人阶级。中国的民族主义资本工业在帝国主义间厮杀之时,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壮大起来了。产业工人的数目由1913年的约65万人,发展到1919年的200万人左右。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参加运动,决定了五四爱国运动,最终走向胜利。

首先发动罢工的是中国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区——上海。6月5日,上海日商的对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月6日、

7日和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罢工工人总数,前后约有6、7万人之多。上海工人阶级的罢工风潮,迅速波及各地,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推动下,工商业资本家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举行罢市。五四运动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后,北洋军阀政府眼看自身难保,总统徐世昌被迫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签订《二十一条》时,驻日公使陆宗宇的职务。政府赴巴黎和会代表在全国人民压力下,最终拒绝了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大为震动。至此,五四运动所提出的直接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

青年唤醒中国,人们的思想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神州大地将如何走向觉醒。

三、五四运动后

1. 马克思主义学说

这条街道现在已经改名为五四大街,在他的一头矗立着这所著名的建筑,他是一座工字型楼房,全楼以红砖红瓦建成,这就是著名的北京大学红楼。现在,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红楼,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北京大学等学校的学生的游行,就是从红楼北侧的民主广场出发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等人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就设在红楼里,这里成为中国当时中国思想最活跃的地方。

五四运动唤起了广大民众的爱国政治热情,也使知识分子重新认识到改造政治与社会的重要。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相当一部分人,由怀疑,以致否定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转而向往社会主义。人们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是现实和将来的人类共同的理想。但是,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子,人们还是隔着窗纱看小屋。有着向西方寻求真理这一迫切要求的中国人,开始了痛苦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无政府主义、无政府工团主义、平民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工读互助主义以及实验主义、唯物主义等等观点和主张一同流入中国。在各种刊物上成为时髦的语言和响亮的口号,在各种新思潮竞相传播,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形式下,人们在进行着研究、分析,礼教和选择。寻求着自己的信仰,人们按照各自的理解和良好的愿望,编织着理想社会的蓝图,甚至开始了各种实验。

彭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有很多的思潮,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就是对小资产阶级最好,工读主义,大家应该半工半读,应该我们一方面做工,一方面读书。人人都可以成为工人,人人都可以读书,那这种思想很多。那么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改良主义,就是不要用暴力的行为改变社会。

各种各样的主义,提供了改良社会的各种各样的药方。不同的思路终于在新青年启蒙阵营内部,引起了一场争论。胡适率先提出了改造社会应当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理由是社会的进步,不可能一下子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多的很,只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社会是靠一点一滴的改造才能进步的。李大钊则认为,主义与问题不能分离,因为解决社会上的问题,要靠社会上的多数人的共同运动,这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或主义。俄国革命证明社会问题在一定情况下,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马克思主义就是根本解决社会问题的有力工具。李大钊与胡适的讨论成为日后研究者多次反复提起的话题,在他们温和、友好的讨论中,暗合着采取革命,还是改良方式,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还是杜威实用主义的实质性分析。李大钊与胡适讨论问题及主义时,因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而入狱的陈独秀,思想上也在发生着急剧变化。五四运动中,学生的热情激励着他,更重要的是,他在运动中看到了工人民众斗争的力量。出狱后的陈独秀,开始宣传劳工运动,平民社会主义,并继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之后,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这位6年前以民主与科学为思想解放两面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现在认识到,18世纪以来的民主,是被征服的财产工商阶级向征服阶级,帝王贵族要求权利的旗帜。而20世纪的民主,乃是被征服的新型劳动无产阶级向征服阶级,财产工商界要求旗帜的权利。中国不仅有输入自然科学的必然,更有输入社会科学的必然。马克思主义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学,科学的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不仅要研究其学说,还要用他的学说去干社会的革命。

1919年9月,由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思研究号,正式面世。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这一期和随后一期新青年上连载,这是国内最早较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文献。这时,李大钊不仅承认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而且承认和宣传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成为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教育了一代青年,也培养了一代新型革命者。青年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他们当中的典型代表。毛泽东这时在长沙组织新民协会,他主持的《湘江评论》,是当时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之一。周恩来在天津主编了《觉悟》杂志,先后起草了富有号召力的天津学生联合公报发刊词,和觉悟性宣言。许多先进青年还纷纷组织社团,李大钊和邓中夏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展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周恩来、邓颖超等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恽代英在湖北组织了《利群书社》。这些组织的建立既对思想文化的传播和社会改造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有利推动作用,也为组织进步政党,创造了条件。

石仲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这个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这个学说很符合中国,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所以它是经过多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就是当时先进的,好多都是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认定的。

2.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0年1月,京津路上奔驰的一辆马车中,李大钊和陈独秀,就建立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取得了共识,并决定在南北分头着手。1920年春天,陈独秀写信给李大钊,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在中国的工业中心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工人阶级战斗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从此,一个新的力量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石仲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找到一个中国的出路,图强、振兴中华,慢慢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思想武器。所以说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样才选择马克思主义。现在看,要救中国靠马克思主义。要发展中国,还要靠马克思主义。

四、总结

深刻的影响着一代热血青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同样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岁月的流痕,记载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一次次觉醒。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它凝聚了中国人,对宇宙与人生、现代与传统、民主与专制、科学与蒙昧、大众与精英、社会与政治、世界与中国的反思,焕发出中国人要求独立、自主,革新、进步,实现民主与科学,走向现代世界的激情,表达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意愿。这场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社会伟大变革历史的篇章中,一部绚丽的青春史诗。从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开始张开双臂,去迎接一个青春中国的到来。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 从历史的表象看,五四运动无疑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因此,认为五四运动仅仅是为了救亡的爱国主义运动或者仅仅是诉诸人的解放的启蒙运动,都难以涵盖历史本身。 当然,说五四运动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并不意味着这两重意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对等的地位,更不意味着它们都是历史的主题.从文化系统的实际状况和历史条件看,五四运动的主题是救亡,启蒙是服务和服从于救亡的。因此,在五四研究中较有影响的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说虽然全面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两重意义,但把二者并列对等起来是不甚妥当的。 本文认为,可以把五四运动的历史主题与现代意义区分开来处理,这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避免两个方面的偏颇。一方面,当今现代化运动把五四运动启蒙意义(科学与民主)提到突出位置是不奇怪的。现代化需要现代性的价值系统,这种需要相应地要求强调历史事件中具有现代意义的一面。看不到现代化运动把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进一步凸现出来,甚至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进步作用,抹煞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深远影响和历史地位,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现代化进程发生曲折而导致的某种回流心态在学术领域的反映。另一方面,认为五四运动的主题就是启蒙,把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混同于历史意义,这是用对历史的期待代替对历史的描述。这种历史论证也是不科学的,且不利于五四运动现代意义的张扬。 (一) 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可以从小文化和大文化系统两个方面去进行。所谓小文化,是指大文化系统中的意识形态系统,主要由思想、信仰和知识构成,包括神话、神学、传统、文字、哲学、科学等在内,其外在形式是清晰的言语或某种符号形式。所谓大文化,是指人在适应外部环境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技术系统、社会学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在内。从小文化的角度看,五四运动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其历史作用也主要是启蒙。不过,虽然着眼点都是放在启蒙方面,研究者们却较少从系统的角度,把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和白先生(白话文)放在同一横断面上进行整体性研究,因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譬如有的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明显的成功和确定不移的果实是白话文的胜利’,①,有的则认为“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功绩”是“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提出了公开的挑战”,力图建立“新的价值世界”②。笔者在《从文化系统论看五四运动的成果》)(见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

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课标要求】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目标】 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教材的方法,归纳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不同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 3.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情景导入)2017年5月4日,全国各地青年组织各种活动,纪念五四青年节。中央电视台还举办了主题为“激扬青春梦——五月的鲜花”五四晚会 我们知道每年的5月4日被定为“青年节”。那么,为什么把5月4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件有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五四运动》。 【新课探究】 一、爆发 1.原因 教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展示图片,并提问) 思考: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中国代表带着什么期望来参加和会呢?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带着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主权等正当要求,希望能够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教师:“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许,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教师:(继续引导)一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 学生:日本。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并加紧了侵华步伐。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这个条约不仅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还提出了其他的无理要求。 教师:巴黎和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你如何评价巴黎和会? 学生: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巴黎和会是一次列强操纵的分赃会议。 教师:(展示探究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学生:(讨论)虽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都没有大的进步,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所以中国综合国力依然很弱,依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从列强方面说,则可以看出当时帝国主义实行的是强权政治。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这个消息传到国内马上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尤其是青年学生,

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的历史意义 姓名:殷利娟 学号:201005025 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2010级本科一班

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的历史意义 [摘要]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思想解放层面具有重要意义。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民族遗产构成中也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关键词]五四运动;思想解放;民族遗产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伟大的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而且还是近代中国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推进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它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历史实践中,五四运动以及五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开拓奋进的一种动力。从思想解放的历史层面认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启迪。 一、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 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以树立人的主体意识为中心。陈独秀解释说:“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陈独秀用自主、自由的人格作为“解放”的涵义,体现了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本质精神。辛亥革命使传统的制度获得了解放,但国人的思想还处于传统的牢笼。国人完全解放是从五四运动中思想解放开始的。从这样的理解去认识五四运动内涵的思想解放,在社会层面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 从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独裁统治和残酷压迫,国人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比较淡漠。因此,近代以来虽有一系列的抗争反抗外来侵略的活动,比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但从根本意义上讲,这些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分人自身的利益收到损害,生命财产收到严重侵害的情况下的被迫的反抗,或者少数觉悟了的爱国者的抗争,从全国当时整体情况来说,绝大部分人对国家、对社会的具体事情是漠不关心的。这与封建统治者的压迫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虽然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的阶段,这典型地表现在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确实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在后期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工、商、学广大群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卖国政府的革命运动。这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瞿秋白当时就说:对于五四运动,“绝不能望文生义地去解释他。中国民族几十年来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到殖民地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学生运动的引子,本来就包括在里边。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而在这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中,一些人经过比较,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工人在斗争中发生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上海学生联合会在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正因为如此,“‘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到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这样,五四运动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初中历史]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通过播放影片《我的1919》中国代表顾维均拒绝签字的片段。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其实中国代表一直没有接到北洋政府拒绝签字的命令,那么是什么促使他们敢于对列强说“不”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及突破 本课难点是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五四精神属于抽象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关于“五四精神”,建议以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爱国人士的言行表现等史料着手形成“五四精神”的概念。最后全体同学高唱《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体验五四精神,激发爱国情感,调动学生追求进步的动力。 ●教学方法 1.提问探究法。 2.材料归纳法。 3.小组活动法。 4.讲述法、讲解法。 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导学 ◆资料收集 1.来源于我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节日有哪些?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战争的双方是协约国和同盟国,分别包括哪些国家。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哪些侵略活动? 4.什么是五四精神?怎样弘扬五四精神? ◆再现历史 片段一:假如你是五四运动时期北大的青年学生,5月4日,你和同学到天安门前集会,请你站出来发表演讲,动员你的同学和民众惩罚卖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片段二:在天安门示威游行后,学生来到东郊民巷,向各国使馆请愿,受到军警的阻拦。请你站出来发表演讲,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强盗行为和对中国造成灾难。 ◆动手制作 仿制五四运动时期标语和条幅、旗帜。上面书写以下文字: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誓死力争”、“保我主权”、“勿做五分钟爱国心”、“争回青岛方罢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头可断,青岛不可失”、“诛卖国贼曹汝林、章宗祥、陆宗舆”、“国民应

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概论: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昭示人们,反帝反封建是民族救亡的必由之路;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标志着国家发展的方向。五四运动虽早已结束,但其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并深深影响着新世纪的青年们。 关键词: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爱国青年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20世纪初叶中国历史发展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近代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伟大斗争的序幕。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广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空前广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被人们一直视为“东亚睡狮”的中国人民终于从内忧外患中警醒起来,显示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伟大力量。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以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的青年学生为先导,逐渐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要力量、有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对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走向乃至社会变革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中华民族曾经有着令人骄傲的辉煌,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然而,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停滞状态。外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侮,内受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和剥削。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处于濒于亡国灭种的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的反抗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通过人民群众的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和改良派的戊戌变法,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进步力量和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从各自的政治理念和利益诉求出发,在黑暗中苦苦探求着振兴中华的真理和道路。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领导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帝制,打开了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闸门。但是,辛亥革命

高一历史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6课五四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五四运动的起因(原因与导火线)、运动 的经过(口号、中心、主力、结果)、影响。分析归纳“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写一封介绍五四运动的信和新闻报道, 使学生自主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法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命的影响,领会“五四精神”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主要通过情境再现与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 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 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二)、难点: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体验当时爱国学生与各界群众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1、接受式教学法:以碎步启发式为主。 2、体验式教学法: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模仿性学习)。 四、教学素材分析 1.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1919年1月至6月,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这次和会是在战争中取胜的英、美、法、意、日几个强国把持下进 行的。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会议。在全国人民的压 力下,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 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但遭到无理拒绝。会议决定把德国 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个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 愤怒。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不仅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本 质,而且也把北洋军阀政府在山东问题上出卖民族主权的罪恶行径赤裸裸地暴 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也教 育了原来对巴黎和会抱有幻想的知识界。于是,长期以来酝酿着的一场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风暴就以此为导火线爆发了。 2.五四运动的爆发。5月4日下午,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学生们手持旗帜,上面写着“争回青岛方罢休”,“拒 绝和约签字”,“头可断,青岛不可失”,“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游行队伍 冲向赵家楼,火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 警进行镇压,学生被捕去32人。第二天,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举行罢课。6日, 又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他们还到街头举行爱国讲演,开展抵制 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活动等。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下面给大家说说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供大家阅读!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五四运动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五四运动的特点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

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典型地表现为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抢到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注意:此时还没有农民阶级!只有部分农民阶级参加了)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简介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目标】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 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歌词中对五四运动高度评价,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五四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它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当代青年应如何弘扬五四精神?让我们一起步入今天的历史课堂。 【新课探究】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社会背景 (1)基本原因 【材料链接】 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等地。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了“二十一条”,实际上也就承认了日本在山东霸占的权益。 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之后,大量向日本借款,以扩充自己的实力。日本乘机提出在山东驻军的侵略要求,段祺瑞政府竟表示“欣然同意”。 材料二北洋政府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 材料三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为担保。 【总结归纳】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一度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此时的中外矛盾集中体现在中日矛盾上;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实行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掠夺人民的反动政策。这些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继续探索新的道路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是生机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这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问题探究】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五四运动的由来

五四的由来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场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光荣的革命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这一规定。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仍然被当代年轻人所推崇。 爆发原因 在法国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 主力:学生 领导人:李大钊 形式: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口号:1.誓死力争,还我青岛2.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拒反对对德《合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运动成果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主要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节日确定 为了使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青年节。1949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按照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但这一规定没有明确放假适用人群的年龄上限。 2008年4月,经国务院法制办同意,“青年节”放假适用人群为14至28周岁的青年,3亿多青年将于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 此次进一步明确年龄上限后,将有3亿多年龄在14至28周岁之间的青年可以依法在青年节这天享受到半天的假期,感受到社会对青年的关爱。 《办法》指出,各部门和各用人单位应自觉遵守《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切实保障青年的休假权利。篇二: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而设立的。它来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举行丰富多采的纪念活动。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青年节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最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独立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坚强意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49年政务院正式宣布每年的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公开课教案_5

13.五四运动 【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是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使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真正彻底的革命力量所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下节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基础。本课内容分为三目: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这三目明显是按时序安排的,即历史本身的发展脉络。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热情、有朝气、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的积累和判断是非的基本能力,也有对历史学习方法的强烈求知欲望,因此,应特别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注意培养论丛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的三维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归纳教材的方法,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上以史料创设情境,以问题探究引发思考,实施分组教学、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与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学情确定重、难点如下: 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难点:五四精神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史料研读法、问题探究法等。采用的学习方法有:自主学习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浅谈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浅谈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1919年5月4日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为导火线而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的宣言。学生的爱国行动虽然受到了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但是它也为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大范围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意义,及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也拉开了序幕,这场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这场运动倡导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等五四精神成为中国近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五四运动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现实意义 一: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政治环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却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又在1915年,为实现他的皇帝梦而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而国际方面,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指出了道路。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2)经济环境。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壮大起来了,产业工人的数目由1913年的约65万人发展到1919年的200万人左右。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参加斗争,是五四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3)文化环境。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五四运动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错综复杂。不久,五四运动就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为导火线而爆发了。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1919年,当凡尔塞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在5月1日,2日传出后,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和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在北大集合,决定4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从5月4日到6月3日,包括北京,上海,济南,武汉,长沙,广州,南京,苏州,杭州,安庆,南昌,开封等地学生纷纷举行罢课游行,但局限于知识分子范围的运动,并未取得很大成效,北洋政府有恃无恐,大批逮捕请愿学生及各界代表。 6月3日起,运动逐渐开始扩大,上海工人,学生,商人同时罢工,罢课,罢市。开始的“三罢”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22个省的150多个城市。

五四运动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摘要:纵观国内外社会风云,那展用先辈们鲜血染红的“五四”运动大旗,现在急需我们高高举起!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所开创的中国革命事业现在需要我们青年用热血去继承!冲锋陷阵,前仆后继!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人民的呼唤!“五四”让历史和现实证明:我们青年的血是一腔革命的热血! 关键字: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五四精神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却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又在1915年,为实现他的皇帝梦而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壮大起来了,产业工人的数目由1913年的约65万人发展到1919年的200万人左右。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参加斗争,是五四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五四运动发生前,军阀势力利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推崇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维持统治。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分子的反思。他们认为,辛亥革命由于忽视了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致使革命成果遭到破坏。因此,为了完成改造社会的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于是,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着中国人民新觉醒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起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五四运动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指出了道路。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不久,五四运动就由“巴黎和会”作为导火线而爆发了。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美、英、法、意、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其目的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曾经在战争期间对德宣战,也算是战胜国之一,因而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和顾维钧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在中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向和会提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裁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七项条件。代表到达巴黎后,由于留欧中国学生的要求,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条和要求收回大战时被日本乘机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的陈述书。 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对“巴黎和会”的本质还认识不清,对于帝国主义、尤其是美英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认为美英帝国主义的胜利是什么“公理战胜强权”,把美国总统威尔逊看作“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大好人”。他们以为巴黎和会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这种想法当然是十分天真的。由于美、英、法和日本相互勾结,中国北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近代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伟大斗争的序幕。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表现出的反帝彻底性,是以前历次斗争所不具备的。在此以前,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过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这些斗争要么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反对封建势力;要么缺乏必要的反帝斗争的策略,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五四时期,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中国人一度对帝国主义抱有的幻想破灭了。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内惩国贼、外争国权”口号,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近代中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五四运动表现出来的彻底反封建性,首先体现在将斗争目标指向封建势力的总代表——北洋军阀政府,指向那些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贼。广大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及部分资产阶级,联合行动,不畏反动政府的威胁和镇压,表现了一种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决心。其次还表现在对封建主义的猛烈抨击和对民主科学精神的追求上。在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度里,能够以无畏的革命气概,大声呼喊“民主、自由、平等”的口号,真是破天荒的壮举。 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最丰厚的精神底蕴。五四运动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五四时期所倡导的民主,是泛指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是一种与封建伦理道德和专制制度相对立的革命精神。 五四运动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以彻底的批判精神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统治,促进了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在“德先生”、“赛先生”旗帜引导下的彻底的反封建斗争,与戊戌和辛亥时期的反封建相比,旗帜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正如毛泽东所说:“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先进分子学习西方、追求进步、不断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但是,无论是康、梁的变法维新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能够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五四运动宣告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五四以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造中国”的呼声。先进的分子经过介绍、研究、比较、争论、实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早在五四前夜,李大钊就第一个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大旗。五四以后,被誉为这个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也宣布自己站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在1919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北京大学同样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活动基地。 五四运动中,年轻的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促进了运动的扩大和深入。正是由于工人阶级的参加,使五四运动跳出了单纯的学生运动的范围,迫使北洋政府很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巴黎和约,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更为重要的是,在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开始自觉地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这样,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中间桥梁作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正是这种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五四运动昭示人们,反帝反封建是民族救亡的必由之路;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标志着中国革命发展的新方向。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中国近代史”课程论文授课学期2015 学年至2015 学年 第 1 学期 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汽车维修工程教育(职教师资班) 学号 姓名陈科全、秦严、韦纤纤、姚元娇、吴婷 李炆霖、刘耿生 任课教师 交稿日期3月10日 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期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内用提要:近代中国屡遭外族侵略,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南京条约》签订到《辛丑条约》签订,均引起国内广大人民的大规模反抗斗争。而在1919年5月4 日的北洋政府的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公民、市民和工商人士等中基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和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行动。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当时北洋政府未能扞卫国家利益,国人极度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当时最着名的口号之一是“外争国权(对抗列强侵权),内除国贼(惩除媚日官员)”。。这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关键字国际国内权益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作为同盟国,也派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但大会被列强操控,中国代表所提的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由权等要求都被拒绝,但接下来的袁世凯所领导的北洋政府在与日本的外交失败,并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更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议。并于1919年5月4日爆发在北

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在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不得不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一、国际背景 (1)1919年3月1日,在五四运动的前两个月,韩国爆发三一运动。韩国独立人士在首尔塔洞公园宣读《独立宣言书》引发数万名民反日游行示威。三一运动很快席卷整个朝鲜半岛。有200万以上群众参加了上千起反日示威和暴动。三一运动受到当时中国各界密切关注,得到当时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高度支持与赞扬,成为推进五四运动的强大思想动力。通过三一运动,中国人民加速了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看透了北洋军阀的反动面目,在反帝救亡方式上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启迪,成为五四运动的催化剂和行为的楷模。两者相互呼应,有着相似的国际、国内背景、运动过程、运动结果。因此中国各界密切关注三一运动的发展,怀着极大的同情和钦佩,高度赞扬了朝鲜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迅速化成了推进五四运动的强大思想动力。 (2)俄国十月革命促使中国产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启准备了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在李大钊的大力倡导下,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组织社团、创办刊物、开设课程、创办工人夜校等,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与宣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注入了思想上的新鲜血压,使得五四运动具有空前的广泛性,特别是联合了当下最大的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使得五四运动得以胜利。 二、国内背景 (1)

五四运动及其意义

五四运动及其意义 沙健孙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五四运动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这个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所开创的革命传统是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关键词]五四运动;经过;历史特点;历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1;K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9)03-0028-07 五四运动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本来,几千学生游行,这在近现代中外历史上并不是罕见的事。在五四运动发生的前一年,北京各大学2 000多人和天津少数学生就曾为反对中、日陆海军《共同防敌协定》结队到总统府去请过愿,但这次爱国行动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这样大的反响。为什么从五四游行开始的运动会震动全国,并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意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弄清楚五四运动是怎样发生的;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比较,具有什么新的历史特点;它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五四运动的发生和经过 1.引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五四运动发生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本人痛心地说过: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一位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在回忆五四前夕的情况时讲到:“这时辛亥革命的痕迹已经全部抹去了”。清王朝专制政府的反动统治机器和统治人员、统治方法基本上保存了下来。“首都北京城里驻扎着帝国主义者的军队,随时都可以对中国为所欲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压得全国人民透不过气来,而青年知识分子“比别人更有沉重的责任感”。[1](P255-256)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氛围中发生的。 引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1914年8月至1918年10月,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和由英、法、俄等国组成的协约国集团,以欧洲为主要战场,进行了一场世界大战,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主要是西方列强为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以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而宣告结束。1919年1月,美、日、英、法、意等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战后的问题。1917年8月,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曾宣布加入协约国,对德、奥宣战(它派了一些华工去欧洲,并没有派军队前往参战)。因此在战后,作为战胜国之一,中国政府也应邀派出专使参加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召开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条”意见作为会议的主旨。其中表示:“国无大小,一律享同等之利权”;“对于殖民地之处置”应“以绝对的公道为判断”,等等。这些冠冕堂皇的词句,使得中国政界和知识界的一些人产生了很大的希望,对这次和会抱有很高的期待,一些人甚至把协约国的胜利看作是“公理”对“强权”的胜利。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了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等七项希望条件,提出了取消1915年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