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菌藻共固定化降解微囊藻毒素

菌藻共固定化降解微囊藻毒素

菌藻共固定化降解微囊藻毒素
菌藻共固定化降解微囊藻毒素

项目解读 微囊藻毒素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项目解读微囊藻毒素(1) 1 概述 微囊藻毒素 藻毒素主要的结构特征为N-甲基脱氢丙氨酸及两个L-氮基酸残基x和Z,根据1988年制定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或MCYST)命名法规定.x,Z二残基的不同组合由代表氨基酸的字母后缀区分。常见的有LR,RR,YR三种毒素,L,R,Y分别代表亮氨酸,精氨酸,酪氨酸。微囊藻毒素的一般结构为环(D-丙氨酸-L-X-赤-β-甲基-D-异天冬氨酸-L-Z—Adda-D-异谷氨酸-N-甲基脱氢丙氨酸),其中Adda(3氨基9-甲氨基2,6,8-三甲基10-苯基-4,6-二烯酸)是微囊藻毒素生物活性表达所必须的。已证实微囊藻毒素是一种肝毒素,能抑制蛋白质磷酸酯酶,从而帮助解除对细胞增殖的正常的制动作用,促进肿瘤的发育。微囊藻毒素虽然主要存在于藻细胞中.但研究表明藻细胞死亡解体后·不断有藻毒素释放到水体,对人类的饮用水源造成危害,已证明某些地区的肝癌高发率与饮用水源中的水华大量发生有关。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具生物活性的单环七肽,这类毒素主要由淡水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ns aeruginosa)产生,此外其他种类的微囊藻,如绿色微囊藻(M.viridis)、惠氏微囊藻(M.wesenbergii)以及鱼腥藻(Anabaena)、念珠藻(Nostoc)、颤藻(Oscillatoria)的一些种或株系也能产生这类毒素。目前所检测到的微囊藻毒素异构体已超过50多种。 微囊藻毒素有不同的脂多糖和极性.毒性也不同,微囊藻毒素-LR是最早被阐明化学结构的藻毒素.在对藻毒素的研究中也多以它作为研究对象。它是一个环状的7肽分子,分子量约为1000道尔顿,许多国家出现的由藻毒素引发的事件大都

固定化菌藻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

固定化菌藻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 摘要:固定化菌藻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低、绿色环保等优点,已在水资源净化方面得到了应用。固定化方法主要有包埋法和吸附法,这些方法近年来通过菌藻筛选得到了长足发展。研究固定化和悬浮态菌藻对N和P有机物的降解和转化作用,得到固定化菌藻具有较高的净化效率。今后,应在稳定固定化状态和大量生产等方面加强研究。 关键词:固定化菌藻净化效率 Application of immobilized bacteria-algaesystem in waterpurification Abstract: Immobilized bacteria-algae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method inwater purification with good effect, lowengineering cost, green, etc. Immobilization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bacteria-algae screening, including embed and adsorption. By researching the immobilizedand suspended bacteria-algae’s transform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organics, we can learn that immobilized bacteria-algae have high removal efficiency. It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research about stable immobilized state and mass production and other aspectsin the future. Key words: immobilization, bacteria-algae system,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1.前言 传统污水处理主要采用微电解法,但存在着氮、磷等营养物质去除率比较低、运转费用高、化学品需求量大、易造成二次污染及污泥产物沉积过剩等问题。而近年来新兴的微生物技术净化方法,则是通过培育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富营养化进行转化及降解,进而降低水体中的氮磷浓度。该技术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该项技术不需要向水体中加入化学试剂,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另外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由于不同的微生物对水体的净化能力不同,因此,需要选择出具有较高转化或降解效率的微生物作为水质净化的主要材料,这些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和藻类。细菌中可以作为净化材料的有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反硝化细菌[1]。藻类主要有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鱼腥藻(Anabaenasp)、双对栅藻(Scenedesmusbijuga)和衣藻(Chlamydomonasmutabilis)。 如果直接用悬浮态菌藻处理污水,其净化效率往往不高,而且菌藻的生长状况也会受到影响进而降低效率。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克服了生物细胞太小,与水溶液分离较难的缺点,保持了效率高、稳定性强、能纯化和保持高效菌种的优点,在废水处理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研究进展,现在通常采用包括物理吸附法和包埋法来固定菌藻进行水资源净化。

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湖泊、水库和河流中接纳过多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使水体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导致藻类特别是蓝藻(Cyanobacteria)的异常繁殖生长而出现的蓝藻水华现象。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而引起有害藻类水华(HAB,harmful algal bloom)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当蓝藻水华严重时,水面形成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仅影响人的感官,破坏了健康平衡的水生生态系统,而且因藻细胞破裂后释放出多种藻毒素而对人和动物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世界上25%~70%的蓝藻水华污染可产生藻毒素,在已发现的各种不同藻毒素中,微囊藻毒(Microcystins,MC)是目前已知的一种在蓝藻水华污染中出现频率最高、产生量最大和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藻毒素种类。在20世纪80年代对全国范围内的水源水质进行过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34个湖泊中有一半以上的湖泊面积处于富营养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国淡水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涉及范围不断扩大。通过对各大饮用水水源及各种湖泊的监测表明,在夏秋季节藻类水华严重,每年长达7~8个月,而天然水体蓝藻水华80%是产生毒素的。从加拿大、日本、芬兰、美国、中国等地对湖水、河水、水库水、井水及自来水等水样的检测结果看,有的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检出率高达60%~87%,源水中微囊藻毒素浓度从130ng/ml~2μg/ml,经加氯处理后的浓度也在0.09~0.6μg/L之间。淡水水源受到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的研究日益深入,需要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系统的检测方法。 1 微囊藻毒素简介 1.1 微囊藻毒素 淡水藻类通常以蓝藻、绿藻、硅藻、甲藻、隐藻、裸藻、金藻、黄藻等8个门为主。蓝藻门是已知的产生毒素最多的门类,这些毒藻可产生具有明显肝毒性的肽类物质,称为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它是一种肝毒素,是肝癌的强烈致癌剂。 1.2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 Louw认为,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具有强烈慢性肝脏中毒特征的生物碱。Hughes等人在1958年发现并分离得到铜绿微囊藻NRC-1有毒品系。1959年Bishop等人对铜绿微囊藻NRC-1有毒品系的毒性做全面研究,发现这种微囊藻毒素是由7种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环状多肽,为单环结构:D-丙氨酸-L-X-赤-β-甲基-D-谷氨酸-Mdha。其中Mdha是一种特殊的氨基酸;Adda为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4,6-二烯酸;X和Y为两种可变L氨基酸。目前已鉴定的约有65个微囊藻毒素变式,其中多数毒性较高,如MC-LR,MC-RR和MC-YR等。 1.3 微囊毒素的产生 MC是细胞内毒素,它在细胞内合成,细胞破裂后释放出来并表现出毒性。由于它有很小的体积(分子量1000左右)、环状结构及其氨基酸的特殊结构,一般认为它不在核糖体内合成,而是由肽合成酶复合体合成的生物活性小肽,类似于在一些杆菌和真菌中小肽的合成。这些小肽大多是抗生素、免疫抑制物和一些对动物和植物有毒的物质。关于微囊藻毒素产生的机理有很多假设,但目前为止尚无令人满意的结果,现在常提到的有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微囊藻毒素受光照、温度、营养盐等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其中光照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遗传论者认为微囊藻毒素的合成是由毒素肽合成酶基因多基因控制的,并由肽合成酶复合体合成(非核糖体合成的多肽)。 1.4 微囊藻毒素对生物的影响 因为MC主要以肝脏为靶器官,当动物被灌喂或腹腔注射后,破坏细胞内的蛋白磷酸化平衡,改变多种酶活性,引起肝脏病变,造成一系列的生理紊乱。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虚弱、呼吸沉重、皮肤变白、呕吐、腹泻、毛立和嗜睡等。如猴子的中毒症状为昏迷、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腹泻等,在数小时内或几天内死亡。1987年Brook WP用HC标记的MC-LR腹腔注射染毒小鼠,1分钟后肝脏内出现总标记的70%,3小时后肝脏内积聚的MC-LR占总量的90%,表明肝脏是MC-LR分布的主要器官。它不仅对动物有影响,而且对植物也有一定的影响。Mcelhiney等发现MC-LR的存在可对茄属植物的生长和豆类植物根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Singh等研究了MC对藻类、微生物和真菌生长的效应,发现在初始50mg/L的MC可完全抑制灰色念珠藻和鱼腥藻的生长并使藻细胞溶解。观察到了MC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光合作用的不良影响,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处理工艺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前沿, 2020, 10(2), 282-289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6011890.html,/journal/aep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6011890.html,/10.12677/aep.2020.102032 Treatment Process of Microcystin in Drinking Water Siqi Shi, Jianhua Li College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Mar. 28th, 2020; accepted: Apr. 22nd, 2020; published: Apr. 29th, 2020 Abstract The eutrophication has led to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freshwater cyanobacteria blooms. The concentration of algae toxin in water increases rapidly with the proliferation of cyanobacteria. Microcystin (MCs) is a strong hepatotoxin and has carcinogenicity, which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this article, author mainly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on the removal of intra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lysed) algal toxins, introduced the process of removal of algal toxins from three aspects of physical methods, chemistry, and biology. This passage also summarizes the current treatment process simply and introduces the outlook. Keywords Algal Toxins, Microcystin, Degradation, Intracellularalgal Toxins, Extracellular (Lysed) Algal Toxins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处理工艺 石思琦,李建华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0年3月28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22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29日 摘要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淡水蓝藻水华爆发日趋普遍。水体中藻毒素含量随蓝藻的大量增殖而快速升高,其中微囊藻毒素(MCs)是强烈的肝毒素,具有致癌性而引起广泛关注。文中主要介绍了去除胞内和胞外(溶解)藻毒素的相关研究,从物理方法、化学、生物三个方面介绍藻毒素去除工艺,并对目前的处理工艺进行

光催化降解微囊藻毒素_MC_的研究进展

2014年8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第3期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Aug.2014 收稿日期:2014- 06-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27611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NCET-13-0835);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基础研究课题(141068);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XCL-025)第一作者简介:施伟东(1978-),男,吉林省公主岭市人,现为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半导体纳米光催剂 合成与性能. 光催化降解微囊藻毒素(MC )的研究进展 施伟东,蒋金辉 (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摘 要:近年来蓝藻水华现象日益严重,甚至威胁了人类饮用水的安全.传统水处理技术对微囊藻毒素去除效 果不明显,新型降解技术亟待研究.本文概述了二氧化钛系列的光催化剂的一些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光催化氧化法降解微囊藻毒素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饮用水;微囊藻毒素;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 中图分类号:X5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3873-(2014)03-0025-040前言 随着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加剧,淡水湖泊发生 蓝藻水华频率和规模日益严重.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 ,MC )是产毒蓝藻释放出的出现频率最高、产 生量最大和造成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藻毒素,其中毒性较强的为MC-LR、MC-RR和MC-YR(L 、R、Y 分别为亮氨酸、精氨酸和酪氨酸).研究显示水体中的MC 可沿饮用水或食物链进入鱼、鸟、动物及人类等体内,中毒症状表现为乏力、呕吐,可使动物或人类肝脏充血肿大,严重时可导致肝出血和坏死,直至死亡 [1] .MC 对恶性肿瘤也有促进作用,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饮用水中MC 的含量与原发性肝癌和大肠癌发 病率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性[2] .由此可见,水体中的MC 对人类健康及水生态系统稳定均已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MC 具有环状七肽结构,极易溶于水, 性质非常稳定,在高温300?下仍不失活、不挥发, 传统消除方法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组合对蓝藻胞外毒素消除基本没有效果, 而且还会破坏蓝藻细胞而促使毒素释放[3] ;活性炭吸附、膜过滤以及介孔材料无法破坏MC 有毒基团, 浓液安全处理仍是重要问题[4] ;高剂量的臭氧、氯、高锰酸钾以及高铁酸钾氧化方法成本高昂,去除过 程中容易产生中间副产物,造成二次污染[5] .发展高效、安全、低成本去除水中MC 的方法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半导体光催化剂为核心的多相光催化氧化处理技术因其无二次污染,对污染物去除彻底,安全稳定,成本较 低等优点,已经被公认是最有前景的绿色环境净化 技术之一.其中,利用半导体粉末光催化降解水中 MC 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关于蓝藻水华、蓝藻 细胞及MC-LR、MC-RR、MC-YR的分子结构见图 1.图1(a )蓝藻水华;(b )蓝藻细胞;(c )MC-LR、MC-RR及MC- YR的分子结构1紫外光响应催化降解MC 研究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 TiO 2/UV 催化氧化法是一种能够高效降解MC 的方法, 甚至对高浓度的MC ,TiO 2/UV 催化氧化法的降解效果也很好[5-7].而对于不同类型的商业TiO 2其降解MC 的效果也各有差 异.Liu 等人[8] 研究发现,由图2所示, 5种常用的商业粉体TiO 2对MC 的降解效果顺序为:P25>PC500>PC50>PC100>UV100;4种商业颗粒状TiO 2对

混培养系统中菌藻共生关系及其对污水处理效 果的影响

Water Pollution and Treatment 水污染及处理, 2019, 7(1), 11-17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6011890.html,/journal/wpt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6011890.html,/10.12677/wpt.2019.71002 The Interactions of Algal-Bacterial Symbiotic System and Its Effects on Wastewater Treatment Xiangjian Xu1,2, Liheng Guo1,2, Chao Xu1,2, Xiao Wang1,2, Meiting Guo1,2* 1Key Laboratory of Yangtze Aquatic Environment ,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source Reuse, Institute of Biofilm Techn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Nov. 16th, 2018; accepted: Dec. 2nd, 2018; published: Dec. 14th, 2018 Abstract The algal-bacterial symbiotic system has been studied and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but it is not clear 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lgae and bacteria changes in this process. In this paper, the algal-bacterial symbiotic system was constructed with Chlorella vulgaris and Bacillus subtilis. The influence of the quantity and order of algae and bacteria to the change of bacteria and algae were studied, to match the effect of pollutant remova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lgae-bacteria ratio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growth of algae-bacteria. The removal rates of COD, ammonia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were 99.2%, 92.2% and 73.1%, respectively, when fixed algal-bacterial symbiotic system were formed (bacteria 0.5 g/L, algae 0.125 g/L). Keywords Algal-Bacterial Symbiotic System, Wastewater Treatment,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Bacteria and Algae, Immobilized 混培养系统中菌藻共生关系及其对污水处理效 果的影响 许翔健1,2,郭李恒1,2,许超1,2,王潇1,2,郭美婷1,2* 1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同济大学生物膜技术研究所,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通讯作者。

藻毒素检测方法

藻毒素检测方法 原理: 样品中的微囊藻毒素与微囊藻毒素酶标记物竞争结合数量有限的抗体结点。 测试孔中包被有抗免IgG,用于捕获加入的免抗微囊藻毒素抗体,微囊藻毒素酶标记物和样品中的微囊藻毒素竞争结合数量有限的抗体结点,抗体与测试板中包被抗免IgG结合。 注意:颜色与微囊藻毒素的含量成反比。 较深的颜色=较低的浓度 较浅的颜色=较高的浓度 所需仪器: 仪器型号规格生产厂商大致价格数量 酶标仪及连带电 脑Bio-rad 680型30000-40000 1台 洗板机Bio-rad 1575 32000 1台移液器Acura(范围:20~200μl)1881 1支八通道精密移液 器Acura(范围:20~200μl)4993 1支 一次性移液器吸 头 (50μl、100μl)恒温培养箱37℃ 分析实验室专用 纯水机超纯水或去离子水(符合分析实验室用水国家标准GB6682一级水) 试剂盒 美国Beacon微囊藻毒素 定量检测试剂盒 3600 所需其它实验材料: PE手套、封口膜(保鲜膜)、振荡器(96孔板振荡器) 步骤: 1.将所有试剂及样品置于室温下。

2.从铝箔袋中拿出要求数量的微孔条,放入干燥剂并重新封好袋子以免微孔条受潮。3.稀释100倍浓缩清洗液为1倍清洗液,例:取5ml 100倍清洗液到500ml洗瓶中并加入495ml蒸馏水。 4.吸取50μl酶标记物到微孔板的每个孔中。 5.吸取50μl标准,阴性对照,样品到对应微孔中,必须保证每种溶液使用干净的吸头吸取,避免交叉污染。 6.加入50μl抗体溶液到每个小孔中。 7.快速震荡使孔中的溶液混合,并敷上薄膜,或者微孔板可以放在振荡器上震荡孵育,从而达到在孵育期间持续震荡的效果。 8.37℃孵育30分钟。 9.孵育完后,去掉封口膜将微孔中的溶液倒入水槽中,用1倍清洗液清洗完全充满微孔,震荡后倒掉,重复四次,总共五次洗板。在吸水纸上拍打,尽可能将水拍干。10.每个微孔中加入100μl底物溶液。 11.盖上小孔并37℃孵育30分钟。 12.按照加底物的顺序每孔中加入100μl停止液。停止液为1 N盐酸,需小心操作。13.450nm下读板,如果酶标仪有双波长,可同时测605或650nm双波长。 14.如果酶标仪可以处理数据,可用半对数线性或4参数曲线拟合,如果为手动计算,则可按照以下部分进行。

微囊藻毒素的致毒机理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的致毒机理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黄艺;张郅灏 【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 MC)是世界各地自然水体中存在最普遍,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藻毒素。文章从微囊藻毒素的毒害机理以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估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拟为进一步研究蓝藻水华的生态毒理和评估其健康风险提供信息。国内外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对生物细胞毒害主要有4种方式:直接破坏细胞结构,引发细胞溶解;诱导细胞凋亡;诱导细胞癌变;诱导基因突变和DNA损伤。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的热点已从微囊藻毒素破坏细胞结构的研究转向其损伤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并在微囊藻毒素致毒的分子机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为藻毒素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标准。但无论是微囊藻毒素的毒理研究还是健康风险评估工作,都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本综述对目前微囊藻毒素毒理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如需要进一步研究微囊藻毒素致毒的分子机制、毒代动力学以及其诱导细胞凋亡与癌变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藻毒素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方面,又进一步提出了更多想法:(1)动物实验的暴露情景与人实际的暴露途径有很大差异,需要建立更合乎实际的暴露方式;(2)纯毒素的致毒效率明显低于含同浓度毒素的自然水,但目前的评估研究都是基于纯毒素的实验数据,需要进行基于自然水暴露情景下的风险评估工作;(3)目前还缺乏对多种类型藻毒素联合致毒效应的评估工作;(4)亟需建立快速评估藻毒素健康风险的手段。%Microcystin, as a major cyanotoxin in the waterbody around the world, has great harm to

固定化硝化细菌去除氨氮和气相氨的试验研究

固定化硝化细菌去除氨氮和气相氨的试验研究 贾燕江栋刘永周伟坚邓志毅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510655) 摘要以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作为复合包埋载体,以氯化钙和硼酸溶液作为交联荆,固定巨大芽孢杆茵TN一1(Bacillusmegaterium),制备得固定化球形颗粒。考察了不同接种量、活化时间及氨氮初始浓度条件下,固定化硝化菌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及其与游离硝化茵的比较,并对实际生活污水的氨氮和化粪池散发的NH。去除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氯化钙和硼酸质量分数分别为10%、0.8%、2%和5.3%,固定化时间为24h,4℃充分交联;在常温(30±2)℃、转速为150r/min的条件下,处理pH7.0、NH3一N为88mg/L的试验水样24h,氨氮去除率为96.2%,同样条件下处理氨氮浓度为54mg/I。的实际生活污水24h,氨氮去除率为80.6%;试验设计范围内,接种量对氨氮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去除率均在88%以上,最佳活化时间是24h,去除率随氨氮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BAF试验装置中固定化茵对氨氮和NH。的去除率分别为84.6%和94.4%。 关键词硝化细菌氨氮氨气巨大芽孢杆菌固定化去除率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项新型生物技术,该技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手段,将游离细胞或酶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内,使其保持活性并可反复利用,具有生物密度高、反应迅速、生物流失量少、反应控制容易的优点[1’2]。因此该技术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3“]。由于硝化细菌是一种化能自养细菌,生长缓慢,对环境因子变化敏感,极易被处理系统淘汰[5]。因此,硝化细菌的固定化对解决菌体流失,提高硝化细菌抗冲击负荷能力,维持系统稳定运行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聚乙烯醇(PVA)一海藻酸钠复合载体对硝化细菌Bacillusmegaterium固定化包埋,考察了不同接种量、活化时间及氨氮初始浓度条件下,固定化菌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及其与游离菌的比较,并对实际生活污水的氨氮和臭气中NHs的去除率进行了测定,为固定化硝化细菌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及试验水样 菌株为本实验室保存的巨大芽孢杆菌TN一1(Bacillusmegaterium)。将富集的硝化细菌用0.9%的生理盐水于5000r/min离心15min后,倒去上清 广东省科技厅资助项目(2005A30402005)。液,用生理盐水稀释、混合均匀后再重复离心2次,制成菌悬液,放置4℃冰箱备用。 人工含氨氮废水的配方如下:葡萄糖,3∥I。;(]'CI-14)2S040.4g/L;KH2P042g/L;NH4C1o.4∥L;Na2C030.4g/L,MgCl20.2g/L;pH7.0。 1.2固定化包埋载体的选择 1.2.1固定化硝化细菌小球的制备 (1)海藻酸钠一CaCI:包埋法(CA法)。称取一定量的海藻酸钠,加热溶解于0.9%的生理盐水中,冷却至室温,与处理过的硝化细菌菌悬液充分混合,使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依次为l%、2%、3%和4%,且菌体浓度始终保持为5%(w/w),再滴入3%CaCIz溶液中,成型后置于4℃冰箱中交联固化24h,用生理盐水洗涤2-'一3次备用。 (2)PVA一硼酸法。称取一定量的PVA,加热溶解于0.9%的生理盐水中,冷却至室温,与处理过的硝化细菌悬浊液充分混合,使PVA质量浓度依次为3%、7%、10%(w/w),且菌体浓度始终保持为5%,再滴人5.3%硼酸溶液中,成型后置于4℃冰箱中固化24h,用生理盐水洗涤2~3次备用。 (3)PVA一海藻酸钠混合包埋法。称取一定量的PVA和海藻酸钠,加热溶解于一定体积0.9% 给水排水vd.35增刊20眇243 万方数据

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 王雪艳1,聂晶晶2 1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16026) 2云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650201) E-mail:wangxy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6011890.html, 摘要: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YSTs,MCs)为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毒素,从毒理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及化学等方面对MCs巳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本文综述了MCs的具体的概念、对生物的影响,并对关于MCs在产生机理、分离检测方法和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水华,毒素,藻类植物 1.前言 日趋严重的水体富营氧化使水华(Water bloom)发生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国多数淡水湖泊中形成水花的优势藻种,主要为有毒的蓝藻,这些毒藻可产生具有明显肝毒性的肽类物质,称为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YST)。近年来,由于饮用藻毒素污染的水体,而导致家禽、野生动物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频繁发生,藻类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国的一些饮用水水源也已受到了有毒藻类的严重污染。本文就微囊藻毒素对生物危害、采集、检测及去除微囊藻的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着重在于微囊藻毒素的产生与环境的关系的介绍。 2.微囊藻毒素(MCYST) 2.1 微囊藻毒素 淡水藻类中,毒性最强、污染最广、最严重的是蓝藻门。目前已肯定的有毒藻类有铜锈微囊藻、水华鱼腥藻、水华束丝藻、阿氏颤藻、泡沫节球藻及念珠藻等。这些藻类不只产生一种毒素,如环境发生变化,一种藻类可产生几种毒素。它是一种肝毒素,这种毒素是肝癌的强烈致癌剂[1]。虽然在1878年Francis就最早报道了泡沫节球藻会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但人们对藻类分子结构的认识还不满40年。1959年Bishop首次分离出藻毒素后,不断有相关报道发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芬兰等lO多个国家都曾报道了其湖泊、水库中有毒水华的形成,并分离出有毒藻株[2]。我国的东湖、巢湖、太湖、滇池、淀山湖、黄浦江等饮用水水源及各种湖泊在夏秋季节藻类水华严重,每年长达7—8个月,而天然水体蓝藻水华80%是产毒的[3]。从加拿大、日本、芬兰、美国、中国等地对湖水、河水、水库水、井水及自来水等水样的检测结果看,有的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检出率高达60%一87%,源水中微囊藻毒素浓度从130ng/ml一2ug/ml不等,经加氯处理后的浓度也有0.09—0.6ug /L不等[4]。由此可见淡水水源受到微囊藻毒素污染的严重状况。 2.2 微囊藻毒素对生物的影响 MCYSTs主要以肝脏为靶器官[5-6]。动物经灌喂或腹腔注射后,破坏细胞内的蛋白磷酸化平衡,改变多种酶活性,引起肝脏病变,造成一系列的生理紊乱。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虚 - 1 -

水中微囊藻毒素测定

编号: 作业指导书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临江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1、方法提要 微囊藻毒素在238nm下有 1、方法的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水中微囊藻毒素(环状七肽)的条件和详细分析步骤。 本标准适应于饮用水、湖泊水、河水、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样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检出限: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均匀为μg/L。 2、微囊藻毒素的分子式、分子质量及结构式 分子式 微囊藻毒素-RR(MC-RR):C49H75N13O12, 微囊藻毒素-YR(MC-YR):C52H72N10O13, 微囊藻毒素-LR(MC-LR):C49H74N10O12.。 分子质量 MC-RR:,MC-YR:μg,MC-LR:μg。 结构式

MC-RR、MC-YR、MC-LR、X和Y 表1 MC-RR、MC-YR、MC-LR、X和Y 3、水样采集和保存 用采水器采集1500ml~2000ml水样(水样采集后,应在4 h内完成以下前处理步骤)。用500目的不锈钢筛()过滤,除去水样中大部分浮游生物和悬浮物。取过滤后的水样1200ml于玻璃杯式滤器()中,依次经滤膜()减压过滤。准确量取1000ml 滤液置于棕色试剂瓶中。注:如减压过滤后的水样不能立即分析,可置于玻璃容器中,在-20℃保存,30d内分析完毕。 4、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和不含有机物的蒸馏水。

甲醇,HPLC级(色谱级甲醇) 二氯甲烷,农残级 阿特拉津标准贮备溶液,ρ=100μg/mL。 准确称取阿特拉津标准样品,用少量二氯甲烷溶解后,再用甲醇准确定容至100mL,作为阿特拉津标准贮备溶液。在4℃冰箱中保存,保存期半年。 阿特拉津标准使用液,ρ=μg/mL。 取阿特拉津标准贮备溶液于容量瓶中,甲醇定容,混匀,配制成标准使用溶液。在4℃冰箱中保存,保存期半年。 无水硫酸钠:在400℃灼烧4小时,冷却后密闭保存在玻璃瓶中。 氯化钠:在400℃灼烧4小时,冷却后密闭保存在玻璃瓶中。 5、仪器和设备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A级玻璃量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具有可调波长紫外检测器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色谱柱:填料为μm ODS,柱长200mm,内经反相色谱柱或其他性能相近的色谱柱。 振荡器:可调速。 浓缩装置:旋转蒸发装置或K-D浓缩器、浓缩仪等性能相当的设备。 分液漏斗:250mL。

藻毒素的脱除技术研究解析

藻毒素的脱除技术研究 一、前言 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含氮含磷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水排入江河湖海,导致环境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根据中国环保部公布的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告》中可以看出:开展营养状态监测的湖泊(水库)中轻度富营养的有13个,中度富营养的有2个,其中滇池和达赉湖富营养化最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加剧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日趋严重的水华污染,微囊藻水华是淡水水体污染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当水华严重时,水面形成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破坏了健康平衡的水生生态系统[1]。 二、藻毒素的分类和来源 水体中的藻毒素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溶解在水体中,称为溶解性藻毒素; 另一部分在藻细胞内合成,称为细胞内毒素。随着藻细胞的生长繁殖,当藻细胞破裂或老化死亡时,胞内毒素从藻细胞内释放出来并表现出毒性。一般情况下,藻细胞内的藻毒素浓度要高于水中溶解性藻毒素浓度。蓝藻毒素,按照毒性功能可以分为肝脏毒素、神经毒素和其它毒素[2]。微囊藻毒素和节球藻毒素都属于肝脏毒素。微囊藻毒素是由有毒蓝藻产生的代谢物,是蓝藻水华污染中出现频率最高、产生量最大和造成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藻毒素[3]。 三、藻毒素的结构和危害 水体中的藻毒素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溶解在水体中,称为溶解性藻毒素; 另一部分在藻细胞内合成,称为细胞内毒素。随着藻细胞的生长繁殖,当藻细胞破裂或老化死亡时,胞内毒素从藻细胞内释放出来并表现出毒性。一般情况下,藻细胞内的藻毒素浓度要高于水中溶解性藻毒素浓度。蓝藻毒素,按照毒性功能可以分为肝脏毒素、神经毒素和其它毒素[2]。微囊藻毒素和节球藻毒素都属于肝脏毒素。微囊藻毒素是由有毒蓝藻产生的代谢物,是蓝藻水华污染中出现频率最高、产生量最大和造成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藻毒素[3]。 3.1藻毒素的结构 藻毒素在1959年被Bioshop发现。藻毒素主要是由微囊藻属、颤藻属、鱼腥藻属、念珠藻属产生。Rinehart于1988年确定分子结构[4]。微囊藻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 左右。是一种环状七肽物质,分子结构式如下:

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 摘要: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YSTs,MCs)为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毒素,从毒理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及化学等方面对MCs 巳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本文综述了MCs 的具体的概念、对生物的影响,并对关于MCs 在产生机理、分离检测方法和水理过程中的去除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水华,毒素,藻类植物 1. 前言 日趋严重的水体富营氧化使水华(Water bloom)发生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国多数淡水湖泊中形成水花的优势藻种,主要为有毒的蓝藻,这些毒藻可产生具有明显肝毒性的肽类物质,称为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YST)。近年来,由于饮用藻毒素污染的水体,而导致家禽、野生动物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频繁发生,藻类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国的一些饮用水水源也已受到了有毒藻类的严重污染。本文就微囊藻毒素对生物危害、采集、检测及去除微囊藻的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着重在于微囊藻毒素的产生与环境的关系的介绍。 2. 微囊藻毒素(MCYST) 2.1 微囊藻毒素 淡水藻类中,毒性最强、污染最广、最严重的是蓝藻门。目前已肯定的有毒藻类有铜锈微囊藻、水华鱼腥藻、水华束丝藻、阿氏颤藻、泡沫节球藻及念珠藻等。这些藻类不只产生一种毒素,如环境发生变化,一种藻类可产生几种毒素。它是一种肝毒素,这种毒素是肝癌的强烈致癌剂[1]。虽然在1878 年Francis就最早报道了泡沫节球藻会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但人们对藻类分子结构的认识还不满40 年。1959 年Bishop首次分离出藻毒素后,不断有相关报道发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芬兰等lO多个国家都曾报道了其湖泊、水库中有毒水华的形成,并分离出有毒藻株[2]。我国的东湖、巢湖、太湖、滇池、淀山湖、黄浦江等饮用水水源及各种湖泊在夏秋季节藻类水华严重,每年长达7—8 个月,而天然水体蓝藻水华80%是产毒的[3]。从加拿大、日本、芬兰、美国、中国等地对湖水、河水、水库水、井水及自来水等水样的检测结果看,有的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检出率高达60%一87%,源水中微囊藻毒素浓度从130ng/ml一2ug/ml不等,经加氯处理后的浓度也有0.09—0.6ug/L不等[4]。由此可见淡水水源受到微囊藻毒素污染的严重状况。 2.2 微囊藻毒素对生物的影响 MCYSTs主要以肝脏为靶器官[5-6]。动物经灌喂或腹腔注射后,破坏细胞内的蛋白磷酸化平衡,改变多种酶活性,引起肝脏病变,造成一系列的生理紊乱。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虚弱、呼吸沉重、皮肤变白、呕吐、腹泻、毛立和嗜睡等。Mcelhiney等[7]发现MC—LR的存在可对茄属植物(Solanum)的生长和豆类植物(Phaseolus vulgaris)根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Singh等[8]研究了MC对藻类、微生物和真菌生长的效应,发现在初始50 mg/L的MC可完全抑制灰色念珠藻和鱼腥藻的生长并使藻细胞溶解,观察到了MC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光合作用的不良影响,同时推断出铜绿微囊藻通过MC的杀藻作用是保持其在自然条件下保持为优势藻种的重要原因。 2.3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 Louw认为,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具有强烈慢性肝脏中毒特征的生物碱。Hughes等(1958)发现并分离得到铜绿微囊藻NRC-1 有毒品系。Bishop等(1959)对铜绿微囊藻NRC-1 品系的毒性作全面研究,发现这种微囊藻毒素是由7 种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环状多肽,为单环结构:D-丙氨酸-L-X-赤-β-甲基-D-异谷氨酸-Mdha。其中Mdha是一种特殊氨基酸;Adda为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4,6-二烯酸;X和Y为两种可变L氨基酸(图1)[9] 。目前已鉴定约有65 个微囊藻毒素变式,其中多数毒性较高,如MCYST-LR、MCYST-RR和

微囊藻毒素健康风险评价

微囊藻毒素健康风险评价 1、暴露途径 人群接触微囊藻毒素(MCs)的常规途径为饮水暴露、食物暴露和娱乐暴露。根据深圳市市民的生活习惯,市民接触MCs的主要途径一条为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河流水和水库水,另一条途径为食用河流水库中的鱼类水产品。 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规定饮用水MC-LR的最高浓度为1μg/L,《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规定地表水MC-LR最高浓度为10μg/L,根据文献调研中浙江和重庆某水库河流的MC-LR浓度数据[1-2]保守估计深圳河流域水库的MC-LR浓度为5μg/L,饮用水中MC-LR浓度为1μg/L。由于生物富集作用,推测鱼类水产品肌肉中MC-LR浓度为0.05μg/g,假定深圳市每日人均水产品摄入量为30g。 目前国际上尚无MC-LR的致癌风险的研究数据,故本文仅对MC-LR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进行初步平均评价。 2、非致癌风险评估 2.1 饮水途径非致癌风险 采用USEPA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定量评估深圳河流域MC-LR对人群的健康风险。 Rni= Di RfDi×L 式中:Rni——化合物i通过饮水途径所带来的年非致癌风险度,a-1; Di——化合物i通过饮水途径单位体重的日均暴露计量,mg/(kg×d); RfDi——化合物i通过饮水途径的参考计量,mg/(kg×d); L——人均预期寿命,a。 通过饮水途径的单位体重的日均暴露计量计算: Di=α×l×Ci/BW 式中:l——成人日均饮用水量,取2.5L/d; α——饮用未处理水系数,取0.1; Ci——水环境中化合物i的实际质量浓度,mg/L; BW——成人人均体重,取70kg。 2.2 食物途径非致癌风险 采用国际环境建模和软件协会(iEMSs)推荐优化的USEPA模型进行食入途径的非致癌风险健康评估。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研究进展

去除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概述了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体的各种处理技术,着重介绍了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微囊藻毒素的研究。介绍了这种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微囊藻毒素的操作条件,及氧化机理。并依据实验随测得的数据分析了它们的动力学级数极组要的反应参数的影响。 关键词:高级氧化技术;微囊藻毒素;动力学;机理 1.前言 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有毒蓝藻产生的代谢物,是“水华”中出现频率最高、产生量最大和危害最严重的藻毒素。MCs通过与蛋白磷酸酶中丝氨酸/苏氨酸亚基结合,能够特异性地抑制蛋白磷酸酶PP1和PP2A活性,相应增加蛋白激酶的活性,从而导致细胞内多种蛋白质高度磷酸化,打破了磷酸化和脱磷酸化的平衡,并通过细胞信号系统放大这种生化效应。MCs可改变多种酶活性,引起细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紊乱,导致肝细胞损伤,甚至促进肿瘤的发生。[1]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饮用水中藻毒素以MC-LR代表的标准值为1.0μg.L -1。因此,采取有效手段消除水中藻毒素已成为水环境科学领域新的热点、难点研究课题。 2.微囊藻毒素的去除 2.1物理法去除MCs 1)吸附法:大量研究结果证明,活性炭可成功应用于饮用水中MCs的去除,但吸附效能受活性炭孔径、营养底物竞争性吸附和pH 值的影响。一般的具有高比率中孔和大孔的活性炭对MC-LR的吸附能力较强,活性炭在高pH值条件下对MC-LR的吸附能力高于中性条件下。 2)膜过滤法:目前许多国家用反渗透技术来处理饮用水。研究发现RO对MC-LR和MC-RR的截留率大于95%;超滤对MCs的去除达98%;纳滤可完全去除水中的MCs。但是膜过滤法去除的成本太高,一般不太实用。 2. 3生物法除MCs 生物去除MCs的原理是利用能降解吸收MCs的细菌菌种。提取分离培养该种细菌是关键。 1)天然微生物降解法微生物降解是MCs天然降解的主要途径,在细菌等微生物作用下,改变MCs结构中Adda侧链结构,降低其毒性。MCs化学结构非常稳定,因此只有一些特殊的微生物才具备降解毒素的能力。李祝认为:与其它水生生物相比,细菌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在生物降解中起主导作用,可以通过微生物降解去除MCs。目前也有利用基因工程构建培育工程菌,但利用改良微生物法去除藻毒素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上不能引入到大自然中去。 2)生物膜法除MCs。生物膜可机械截留、吸附、捕食、微生物降解掉水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