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愚公移山》语段专练

《愚公移山》语段专练

《愚公移山》语段专练
《愚公移山》语段专练

《愚公移山》语段练习

【练习一】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分)解词。

惩:龀:

2、(4分)翻译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甚矣,汝之不惠。

3、(2分)文中哪个句子点明了愚公移山的原因?

【练习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

..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分)解词。

杂然:惠:

2、(4分)翻译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2分)在客观方面,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

【练习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

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分)解词。

荷:厝:

2、(4分)翻译句子。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2分)从第三段来看愚公的智慧表现在哪里?概括说明。

【练习四】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

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

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分)解词。

损:苦:

2、(4分)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3、(2分)愚公之妻和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练习五】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

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分)解词。

许:易:

2、(4分)翻译句子。

(1)且焉置土石?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2分)愚公坚信能移走两座大山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练习六】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

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分)解词。

置:陇:

2、(4分)翻译句子。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2分)本文结尾写“神惧”“帝感”有什么作用?

答案:

【练习一】

1、惩:苦于。龀:换牙。

2、(1)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2)你太不聪明了。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练习二】

1、杂然:纷纷地。惠:同“慧”,聪明。

2、(1)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

3、①山高山大

②工具简单

③路途遥远

【练习三】

1、荷:肩负,扛。厝:放置、安放。

2、(1)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

3、愚公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力在不断增长,而山不会增高加大,所以人迟早能移走大山。

【练习四】

1、损:削减。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2、(1)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

(2)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3、①愚公之妻:同意移山,是关切的态度

②智叟:反对移山,是讥讽的态度

【练习五】

1、许:赞同。易:更替。

2、(1)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2)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

3、愚公一家的人力在不断地增长,但是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增高加大。

【练习六】

1、置:放置、安放。陇:同“垄”,高地。

2、(1)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2)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

3、侧面表现了愚公克服困难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语文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 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 陇断.()焉。 二、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臾亡以应() 4、一厝朔东() 5、无陇断焉() 三、一词多义 1、且:(1)年且.九十();(2)且.焉置土石() 2、汝:(1)吾与汝.毕力平险();(2)汝.之不惠() 3、焉:(1)焉.置土石();(2)无陇断焉.() 4、其:(1)惧其.不已();(2)其.妻献疑曰() 5、之:(1)以君之.力();(2)汝之.不惠(); (3)跳往助之.();(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四、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且焉置土石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阅读与标准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智叟的态度是: 。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②寒暑易.节() 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 ) 14、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文言文专题复习《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3题。(共14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2)以残年余力 ....() (3)甚矣,汝之不惠.( ) (4) 虎亦卒.去()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2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6分)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参考答案: 20、(1)苦于(2)凭(3)通“慧”,聪明(4)终于 21、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1)苦于(2)凭(3)通“慧”,聪明(4)终于 2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B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9分)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基础训练 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 2、给下列字注音: 万仞()龀()匮()厝()孀()箕畚()() 3、解释句中的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毕力平险 杂然相许(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且焉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寒暑易节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一厝朔东 4、翻译句子 聚室而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二、阅读理解 1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2、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4、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无穷匮:无穷无尽。 5、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其他阅读题参考课后练习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解析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解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年且九十()(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汝之不惠()(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 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8、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2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2、了解寓言 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3、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万仞rèn 孀妻shuāng 惩chéng 始龀chèn 塞sè穷匮kuì箕畚jī běn 厝cuò 4、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下注释,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疏通文意 5、文中的通假字 1)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4)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5)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6、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正在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汝心之固顽固,固执 吾义固不杀人坚决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今亡亦死逃跑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简直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7、整体感知疏通结构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愚公移山比较阅读答案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8.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惩山北之塞惩:苦于②越明年越:到了

语文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始龀()汝()无穷匮也()一厝雍南() 2、翻译。(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甚矣,汝之不惠。(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3)河曲智臾亡以应()(4)一厝朔东() 二、文言文阅读。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

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智叟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 23愚公移山【教学构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设计】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②一词多义:且:A.将近B,况且;易:A.更替B.以……为易;固:A.本来B.顽固;献:A.提出B.奉献;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荷:A.(hé)荷花B.(hè)肩负;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③非常规的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b.遂

《愚公移山》选择、翻译、简答、阅读习题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 22 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扶苏以.数谏故 此则岳阳楼 之.大观也 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 皆以美于.徐公 C 都是“却、可是”表转折。 D 向;比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解析】 A 到;向。 B 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 C 主谓之 间; D 凭借;因为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 、北山愚公者,年 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俯身倾耳 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 、其.妻献疑曰 既出,得 其.船?? D 、投诸渤海 之.尾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解析】 A 将要;况且。 B 凭;连词,来。 C 都是代词,他的。 D 助词;代词。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 .北山愚公者,年 且.九十(且:将近) B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 苦于) C .冀之南、汉之 阴.(阴:〈汉水的〉北岸) D .河曲智叟 亡.以应(亡:通“无” ) A.以.君之力 B. 河曲智叟笑而止 之.曰 C. 而.山不加增 D. 告之 于.帝 【解析】 A 凭;因为。 B 他;的 A .指通豫南,达 于.汉阴 B .而.山不加增 C .虽我 之.死,有子存焉 D .以.残年余力

解析】 C “阴”指江河的南岸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 .惧其.不已也/ 其.真无马邪 B . 而.山不加增/水落 而.石出者 C .以.告先帝之灵/先帝不 以.臣卑鄙 D .已而之.细柳军/辍耕 之.垄上 【解析】 A 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 B 连词,表转折;连词, 表顺承。 C 来;因为。 D 都是“去、往”的意思 6、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 惩.山北之塞 B. 聚室而 谋.曰 C. 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D. 河曲智叟 亡 以应 解析】 A 苦于;惩罚。 B 都是商量。 C 啊;怎么。 D 无;丢失。 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 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杂然相 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 荷.担者三夫 荷: 扛 C. 寒暑 易.节 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 【解析】 D 苦:愁。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 ,提出了移山的主张 , 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 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 ,信心百倍,理由充足 ,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 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 , 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 ,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 将鼠目寸光者命 名为“智叟” ,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 , 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惩.前毖后 不谋.而合 不入虎穴, 亡羊焉.得虎子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始龀()无穷匮也()一厝雍南()() 2、翻译。 (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3)甚矣,汝之不惠。(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 (2)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3)河曲智臾亡以应()(4)一厝朔东() 5、《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言文阅读。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 3、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智叟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附答案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附答案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 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9.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 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连词,表转折/连词,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测试题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河阳:黄河的北岸。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陇断:高大的山。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於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3.背景链接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辞时曾引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文本解读】

《愚公移山》《小儿不畏虎》比较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小儿不畏虎》比较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小儿不畏虎》比较阅读答案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3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塞以残年余力 甚矣,汝之不惠虎亦卒去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2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参考答案: 20、苦于凭通“慧”,聪明终于 21、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苦于凭通“慧”,聪明终于 22、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B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附答案)

《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班级姓名 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魁.父()始龀.()穷匮.()亡.以应()厝.()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阳.之北_______ ______ (2) 毕力平险 .._________ _ ____ (3)杂然相许._______ ______ (4) 渤海之尾.__________ ___ (5)寒暑易.节_______ ______ (6) 始一反.焉_________ ____ 4.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 _____(2)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 __(3)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 ______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_____________(5)无陇断焉_______ ______ 5.一词多义。 且:①年且九十__ ____ ______ ②且焉置土石________ ___ 焉:①且焉置土石________ _____ ②始一反焉/无陇断焉_________ ____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甚矣,汝之不惠。 (5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7)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用原文语句填空) 8.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遥远,有什么作用? 9.概括本文的主题。 10.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绝对原创.中考必备《愚公移山》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一: 青海省西宁市1、解释(1)惩山北之塞惩:(2)汝心之固固: 2、翻译:(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1)苦于(2)顽固 2、略。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语言、动作 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5、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比较阅读二: 2007年恩施自治州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⑴惩()山北之塞⑵汝之不惠() 2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这劳动场面描绘出来。(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 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24、(2分)⑴苦于;⑵同“慧”,聪明。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第2小题答聪明或同“慧”均给1分。 25、(2分)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 26、(2分)聚室而谋;叩石垦壤。说明:答对一层给1分。 27、(2分)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23课《愚 公移山》 23愚公移山 【教学构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 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 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 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 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 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 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 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 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 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 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 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 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愚公移山测试及答案

《愚公移山》检测题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0分) 万仞.()荷.担()箕畚 .. ()() 孀.妻()始龀.()穷匮.()智叟.() 雍.南()朔.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12分)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 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 ) 河阳 ..之北 ( ) ( ) 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8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词 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通词义:。 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8分)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3)杂然相许()曳屋许许声() (4)操蛇之神闻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5、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6、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 7、填空:(6分) (1)《愚公移山》选自__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__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其如土石何?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5)甚矣,汝之不惠 9、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5分) (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而言的。 10.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1.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愚公移山练习题附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附答案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荷担()箕畚()() 孀妻()始龀()穷匮()智叟() 雍南()朔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 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 ( ) 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不可彻()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通词义:。 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3)固不可彻()固众人() (4)杂然相许()曳屋许许声()

(5)操蛇之神闻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__ 移风__俗诉__法律 原形__露付__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__ 6、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 8、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__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__ 。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语段阅读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