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愚公移山中考试题汇编一

愚公移山中考试题汇编一

愚公移山中考试题汇编一
愚公移山中考试题汇编一

汕头物理物态变化实验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图甲是小强在标准大气压下用 50g 冰做“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c 水=4.2×103J/(kg·℃)] (1)实验中,冰熔化的时间为___________min。 (2)由图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冰在熔化过程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J。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液体 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答案】4 增大 3.15×10 3不会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象可知,实验中冰从2min开始熔化,6min熔化完毕,故冰熔化的时间是4min。 (2)[2]由图象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因继续吸热,所以内能增大。 [3]50g冰熔化成水,因为质量是不变的,所以水的质量也是50g,在6~10min内,水的温度升高了15℃,则在6~10min内水吸收的热量为 33 ==(℃)℃= 4.210J/kg0.05kg15 3.1510J Q cm t???? 水吸 由题知物质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而冰的熔化过程用时也是4min,所以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 3 ==3.15 Q Q? 10J 冰吸水吸 (3)[4]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

度不变;试管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2.2019年5月,昆明市气温连续10天达到30℃左右,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昆明人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_________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____________,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林同学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进去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液体表面积用滴管将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吹其中一滴水错误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避免木板吸水干扰判断蒸发吸热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室内的温度和空气流速相同,所以是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2)[2][3]要探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就要保持同种液体表面积、温度相同,而空气流速不同,故用滴管将两滴液体分别滴在两块玻璃上,用不加热挡吹风机吹其中一滴水,观察两滴水蒸发的情况。 (3)[4][5]要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就要保持同种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相同,小林在加热水滴的同时加快了空气的流速,故其做法是错误的。

愚公移山学习要点

愚公移山学习要点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讨论: 1、读了此文后,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

《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3、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他有征服自然

愚公移山2004-2019年中考试题

2004-2011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2004年中考 《愚公移山》汇编 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13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 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 一、课文结构(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1、第一段:(故事开端)(1)面积与高度,突出山的高大,写愚公移山的 艰难。 (2)交代地理位置。为下文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2、第二段:故事的发展(1)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 迂也”。(2)愚公移山的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妻子的态度 (关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愚公移山的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孤儿帮助(作用:A、愚公的行为省得人心。B、愚公的行动坚决。C、与后文智叟“笑”“止”形成对比。(5)“寒 暑易节,始一反焉”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3、第三段:故事的高潮:(1)智叟的态度(讥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修辞:顶针:(作用:A、表明子子孙孙延绵不断。B、突出愚公移山的信心。)(3)愚公移山的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第四段:故事的结局:(1)神话。(作用: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2)愚公移山的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回答问题。 1、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山高: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具简陋:________________;年迈、劳力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途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答:(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 对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和智叟对于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详案

23《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 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刚才大家听的就是一首名为愚公移山的歌曲,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为什么能从古传唱至今.,这个故事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二、回顾课文,巩固文言文重要实词,明确文言文学习中翻译的重点。 (作为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扫清的是文言障碍,我们得咬文嚼字,将内容解读清楚,当然这个任务我们昨天就已经做了,但是在我们正式进入文章主题之前,我还要考察考察大家文言解读环节是否完成任务.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现场做个小检测.看谁又快又准先完成任务,) 对答案,纠正错误.) (谁能说说,老师所出的这几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是什么词)明确翻译当中要注意什么?(特殊词,单字组词,句子补充完整,注意句式变化,语气词不可忽略) 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完成下列问题,见大屏幕)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设计: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到底是愚还是智? 正方:愚公实愚至极 反方:愚公大智若愚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愚公大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反语) 六、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对比及衬托的写作特色。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及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 2004年青海省西宁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 ~ 13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文: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 3、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 2005年江苏省扬州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惩.山北之塞()②杂然相许.()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投诸渤海之尾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4分)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 ②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1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2分) 答: 2007年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6-8题。(10分)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⑴惩山北之塞()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 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答: 2007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 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答: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 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2007年甘肃省兰州市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⑵何苦而不平译文: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答: 2008年四川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三)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6~20题。(14分)

23课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附答案)

23课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2.创作背景: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 二、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三、重点字词解释 方:指面积。 且:副词,将近。 惩(chéng):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

愚公移山文言文

愚公移山 太tài 行háng 、 王wáng 屋wū 二èr 山shān , 方fāng 七q ī 百bǎi 里l ǐ , 高gāo 万wàn 仞rèn , 本běn 在zài 冀j ì 州zhōu 之zhī 南nán , 河hé 阳yáng 之zhī 北běi 。 北běi 山shān 愚y ú 公gōng 者zhě , 年nián 且qiě 九jiǔ 十shí , 面miàn 山shān 而ér 居j ū 。 惩chéng 山shān 北běi 之zhī 塞sāi , 出chū 入r ù 之zhī 迂y ū 也y ě , 聚j ù 室shì 而ér 谋móu 曰yuē : “ 吾wú 与y ǔ 汝r ǔ 毕b ì 力l ì 平píng 险xiǎn , 指zhǐ 通tōng 豫y ù 南nán , 达dá 于y ú 汉hàn 阴yīn , 可k ě 乎hū ? ” 杂z á 然rán 相xiāng 许x ǔ 。 其q í 妻q ī 献xiàn 疑y í 曰yuē : “ 以y ǐ 君jūn 之zhī 力l ì , 曾céng 不bù 能néng 损sǔn 魁kuí 父f ù 之zhī 丘qiū , 如r ú 太tài 行háng 、 王wáng 屋wū 何hé ? 且qiě 焉yān 置zhì 土t ǔ 石shí ? ” 杂z á 曰yuē : “ 投tóu 诸zhū 渤bó 海hǎi 之zhī 尾wěi , 隐yǐn 土t ǔ 之zhī 北běi 。 ” 遂suì 率l ǜ 子z ǐ 孙sūn 荷hé 担dān 者zhě 三sān 夫f ū , 叩kòu 石shí 垦kěn 壤rǎng , 箕j ī 畚běn 运yùn 于y ú 渤bó 海hǎi 之zhī 尾wěi 。 邻lín 人rén 京jīng 城chéng 氏shì 之zhī 孀shuāng 妻q ī 有yǒu 遗y í 男nán , 始shǐ 龀chèn , 跳tiào 往wǎng 助zhù 之zhī 。 寒hán 暑shǔ 易y ì 节jié , 始shǐ 一y ī 返fǎn 焉yān 。

九上《愚公移山》中考试题精选

2004-2019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2004年中考《愚 公移山》汇编 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13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 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22、《愚公移山》知识梳理

22、《愚公移山》知识梳理 1、列御寇,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道家著名代表。 ★2、文中的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智叟——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人——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到 3、第一段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4、愚公之妻是“献疑”含有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担忧、疑虑语气) 河曲智叟“笑而止”含有嘲笑、讥讽的意味。(责读出备、挖苦、嘲笑语气) 5、课文为什么写“邻人的孤儿”移山的细节? 1)与智叟形成对比(2)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支持;(3)为下文“曾不弱……弱子”埋下伏笔 6、愚公面对智叟嘲笑的态度是什么?针锋相对(先斥后驳) 7、愚公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什么品质?(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 运用了顶真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体现愚公目光长远以及移山的决心和信心。 ★8、愚公与智叟是怎样的人? ★愚公:1、有远大的抱负 2、坚定地信心,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力无穷无尽的道理 3、目光长远,有发展的眼光,意志坚定 ★智叟:1、反对移山,态度顽固 2、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自以为是,卖弄小聪明。 ★9、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①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②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 ③“公”是敬称,“叟”,“老头子”带有一丝不敬,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10、山神惊惧天帝感动的作用?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工具简陋,路途遥远烘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意志

愚公移山文言文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

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7.且——将近。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10.塞(sè)——阻塞。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13.汝——你。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汉阴,汉水南岸。17.献疑——提出疑问。18.以——凭借。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20.君——称呼“您”。21.损:——削减。22.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2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24.丘——土堆。25.置——安放。 26.且——连词,况且。27.焉——疑问代词,哪里。28.荷(hè)——扛。29.夫——成年男子。30.叩:敲,凿。30.箕畚(jīběn):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1.孀(shuāng)——孀妻,寡妇。32.遗男——遗孤,孤儿。33.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龀,换牙。34.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35.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36.河曲(qū)------古地名,因河水弯曲而得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37.叟(sǒu)——老头。38.甚矣,汝之不惠——哎,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非常。39.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40.其——在“如……何”前面加

《愚公移山》中考试题集

(2004江川) 12、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13、《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 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移山的看法。(2分) 12.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13.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破坏后,会导致土地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后患。(言之成理即可) (2004西宁)11、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12、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3、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11嘲讽、怀疑 语言、动作 12示例: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 13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2004百色)11.根据文段内容,写出愚公移山的具体行动(用原文答),并说说愚公移山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4分) (1)具体行动: (2)现实意义: 11、(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分) (2)(略)(2分) (2004南宁)8.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愚公又是怎样驳斥他的?请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 简要回答。 9.请你谈谈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看法。 8.智叟的理由是:愚公年老力衰,无法移走大山。愚公的理由是:我的子孙绵延不绝,他们会一代接着一代挖山不止,而山不会增高,总有一天会被铲平。 9.开放题。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回答,只要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2005扬州)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惩.山北之塞 ②杂然相许.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河曲智叟亡. 以应 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且.焉置土石 俯身倾耳以. 请(《送东阳马生序》) A B

愚公移山 古文翻译、加点字参考资料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1)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 (2)且:将近。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面:面对着。惩:苦于,为……所苦。塞:阻塞。迂:曲折,绕远。居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谋:谋划,商量。汝:你,这里指复数“你们”毕:竭尽,用尽。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险,险阻,阻塞,这里指险峻的大山。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汉阴:汉水南岸。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献疑:提出疑问。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曾: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连……也……,连……都……”。损:削减。丘:土山。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且:况且。焉:哪里。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子孙:儿子和孙子。荷:挑。三夫:三个人。夫:成年男子。叩:敲、凿。箕畚:两种装土石的工具,这里是“用箕畚”的意思。京城:复姓。孀妻:寡妇。遗男:遗孤,孤儿。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跳:蹦蹦跳跳。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3)叟:老头。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句。甚:太过分。惠:聪明,现在写作“慧”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毛:地面所生的草木。其:放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长息:长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彻:通。 若:像,比得过。穷匮:穷尽。加增:增加(高度)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 (3)操:持,拿。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被动句)。负:背。厝:放置。陇断:高大的山。 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二、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三、词类活用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 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 四、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 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 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 五、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

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 提分强化实战题库刷题训练 物态变化 精选测试题(附答案)

中考物理真题章节分类训练题集 2020年7月 物态变化 班___学号_____姓名_______ 一、选择题(20*2=40) 1.(2012浙江嘉兴)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A.温度 B.熔点 C.沸点 D.凝固点 2.(2012浙江金华)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铁块熔成铁水 B.湿衣服晾干 C.河水结成冰 D.沸水上方出现“白气” 3.(2012浙江衢州)下图是甲同学在云南香格里拉风景区拍摄的晨雾照片。雾的形成过程属于() A.液化 B.汽化 C.凝固 D.熔化 4.(2012安徽)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人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O℃,自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O℃,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O℃,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O℃,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5.(2012湖南益阳)图4中,表示非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6.(2012湖南株洲)今年春季,株洲持续了较长时间的“回潮”现象,地面、墙壁全是湿的。此现象属于() 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华 7.(2012江苏苏州)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A.初春,早晨河面结有薄冰B.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8.(2012江苏泰州)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9.(2012山东临沂)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2020中考语文课本知识愚公移山

2020中考语文课本知识愚公移山 九年级下册每课要点--23愚公移山 第一部分 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愚公移山》 一、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 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 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 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 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 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 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 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 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 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 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 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 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 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 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

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 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二、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2、《列子》这部书 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3、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 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历来脍炙人口。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 代表人物之一。5、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 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 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 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 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 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 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三、语音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曾(céng)诸(zhū) 箕(jī)畚(běn)荷(hè)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以 应厝(cuò)雍(yōng)冀(jì)四、通假字(在古汉语中用一个读音相同 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种现象叫 “古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用“惠”代“慧”,“惠”是通假字,而“慧”则叫本字。)1、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 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5、投 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 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