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1

姓名:李娜;学号:20120707011022

第1章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1.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有何区别与联系?

区别:(一)环境容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改变原有状态下,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环境自净能力指得是自然环境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的能力。

(二)环境容量是一个量值;环境自净能力是指环境自身转化污染物的能力。

联系:其他条件相同时,环境自净能力越强,环境容量越大。

2.什么叫环境问题?它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一)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使自然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问题。

(二)(1)原始社会(2) 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3)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4)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为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三)起初,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然后环境问题反过来抑止经济的发展。

3.环境问题有哪些分类方法?分几类?

答:(一)社会活动分类法1、产业公害2、消费公害3、运输公害4、建设公害5、农业公害(二)经济结构分类法1、产业公害2、交通公害3、都市公害(三)致害物质分类法1、固相公害2、液相公害3、气相公害(四)现象事实分类法。

4.环境问题有哪些性质?其实质是什么?

答:性质:1、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性2、广泛而全面3、具有反馈作用4、可控性。实质: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

5.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答:1、控制人口2、发展经济实力,长期付出巨大财力物力治理3、科学进步发展,用科技解决环境问

第2章生态学基础

1.何谓食物链?何谓食物链的营养级?研究食物链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答:(一)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二)食物链的营养级,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按营养特性划分等级,光能自养的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称为第一消费者,肉食动物中以草食动物为食的,称为第二消费者;从第二消费者为食的肉食动物称为第三消费者,依此类推。

(三)研究食物链的组成及其量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可使自然资源获得稳定和保存。否则会破坏自然界物种的平衡与协调,使该地区的生物群落发生改变,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服从什么规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对指导生产活动有何意义?答:(一)1、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1.2%。2、能量只朝单一方向流动。3、流动中能量逐一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不高5、是有当生态系统产生与消耗能量平衡时才能保持生态平衡。(二)为最经济而合理地选择食物来源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满足人类生活所需能量。

3.一块地一年的作物产量可供M个农民食用,如果将作物的一半饲养牲畜后再一并供农民食用,问此时养

活的人口数是第一种情况下养活人口数的多少倍?

4.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答:(一)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3、物质输入的动态平衡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二)对发展农、牧、林、副、渔各业均有指导意义。

5.试举例说明,为什么利用生态学原理或规律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时,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点?

比如在某个小山村里,蛇能吃老鼠,但是对与人类来说蛇十分致命,因此人类组织消灭蛇的行动,村里的蛇几乎灭绝。人类没想到的是没了蛇,老鼠的数量骤然增加带来了鼠灾,庄家没了,收入都没了。这时候人类就想到了蛇的作用,并且认识到蛇在生态中的重要性。通过例子我们可知道解决问题时要考虑整体,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蛇被消灭后使这个系统整体的动态平衡发生改变,导致了鼠灾,人类虽然没了蛇的威胁还是要遭殃,所以解决生态问题要首先要运用整体观点。作为整体的大自然是一个互相、互相依赖的共同体。最不复杂的生命形式具有稳定整个生物群落的作用。每一个有生命的“螺丝和齿轮”对大地的健康运作都是重要的。人类的生命维持与发展,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所以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点。

6.试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与环境保护有何关系?

一、利用生态学原理提高粮食产量1、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减少水灾、旱灾2、充分利用太阳能,增加初级净产量3、发挥初级净产量转化为食物的作用4、遵循物流平衡、保护土地肥力5、合理捕捞,保护海产资源。二、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能源问题1、控制人口、减少能源消耗2、充分利用恒定资源3、开发可再生能源4、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浪费利用生态学原则编制生态规划,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7.生态学规律在环境监测中有何应用?如何应用的?

可开展生物监测,其可弥补化学监测与仪器监测的不足,可连续进行测定,且无污染。

应用:1)利用植物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价2)利用水生生物监测个评价水体污染

8.试指出一种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并分析它的特点。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对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有何意义?

9.试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如何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调控城市环境质量?

第3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举例说明,大型水电站对环境的正负效应。(提示:如长江三峡、埃及阿斯旺水坝等)。

2.如何理解粮食安全?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是什么?

粮食安全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

途径: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为主,以粮食储备调节和粮食进出口调节为辅,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强化对低收入阶层的粮食援助。

3.有哪些途径可提高粮食产量?

开垦荒地和施用化肥与农药

4.为什么施用化肥、农药能污染环境?应如何防治?

1)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2)导致水体富营养化3)大气污染4)土壤污染5)危害人群健康

防治:1)防止农药污染的途径2)现有农药合理使用3)加强生物防治并推广无公害农药

5.试系统分析各类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提示: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核电、水力发电等方面)

一、化石燃料的影响

1)开采过程的环境影响

包括开采工人的事故与职业性伤亡以及地面或地面生态系统破坏。前者以井下采煤最为严重,后者则以露天采矿最为明显。

2)运输过程的环境影响

煤炭运输过程不仅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且在堆存和装卸过程中还会发生自燃或扬尘污染大气环境,并由于浸出水的流失而污染周围水系。

因油船事故和油船外排洗舱水而进入海洋的石油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

3)加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煤加工过程中不但在洗选是排出大量洗煤水和干燥时产生灰尘、NOx、SOx,而且在气化和液化过程中会排出大量污染物。

石油加工过程或炼油厂运转过程中排放的废物数量比煤气化和液化时排放的多10倍以上。

炼油厂的原油或精制油产品储库,也可能发生跑油事故。

4)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1.全球气候变化

2。热污染

首先,水温升高使藻类的繁殖加快和固氮藻的固氮速率增大,使水体各类无机氮含量都增加

其二,水温升高使藻类种群结构发生改变

其三,水体温度的增加也影响浮游动物的生存

其四,在强曾温区内,底栖生物的增加也十分突出

其五,由于水体周围气温升高,昆虫苏醒次序更迭,破坏生态平衡

3.其他污染物及酸雨

二、核电站与环境

1)慢性辐射的影响问题2)放射性废物的环境问题3)反应堆的安全问题

第4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1.大气稳定度等级的确定

目前我国使用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简称P.S),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分别表示为A、B、C、D、E、F。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时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按表1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按表2查找稳定度等级。

表1.太阳辐射等级数

表2.大气稳定度的等级

任意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注意与地球概论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不同。)

0h arcsin[sin sin cos cos cos(15300)]t ?δ?δλ=++-

h 0——太阳高度度,deg; φ——当地纬度,deg;

δ——太阳倾角,或太阳赤纬;

λ——当地经度,deg;t ——进行观测时的北京时间。 作业:

某工厂位于城市远效区,其地理纬度为41°06′N ,121°08′E 。于2010年12月13日早8时自一高架点源排放大气污染物,当时地面10m 高度处的平均风速为6m/s ,总云量6,低云量4。问应按何种大气稳定度预测下风向的大气污染物浓度?(12月13日的太阳赤纬为-23.1)

第5章 水体污染控制工程

1.污染源评价

把标准各异、量纲不同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变成一个统一的可比较值,使各种不同的污染物和污染源能够互相比较,以确定其对环境影响大小的顺序,得出某一区域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亦称等标排放量法)。 (1)评价公式:

①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 i 定义为:/i i i p G s =

G i ——某污染物的年排放量,t/a;

s i ——某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对水为mg/L,对气为mg/m 3),一般为排放标准。

②某污染源(工厂)的等标污染负荷p n 系指其所排放各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

1

(1,2,3,,)j

n i i p p i j ===∑L

③某区域(或流域)的等标污染负荷p 为该区域(或流域)内所有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 1(1,2,3,,)k

n n p p n k ===∑L

④区域中某个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p i 总为该区域内所有污染源中i 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 ∑===k

1i i i 总k),1,2,(i p p

⑤污染源或区域内某污染物在区域中的污染负荷比(k i ,k i 总): k i =p i /p ;k i 总=p i 总/p

⑥某污染源在区域中的污染负荷比k n 为:k n =p n /p

(2)主要污染物的确定:按调查区域内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p i 总的大小排列,分别计算其污染负荷比及累计污染负荷比,将累计污染负荷比大于80%左右的污染物列为该区域的主要污染物。

(3) 主要污染源的确定:按调查区域内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p n 的大小排列,分别计算其等标污染负荷比及累计污染负荷比,将累计污染负荷比大于80%左右的污染源列为该区域的主要污染源。 作业:

某地区建有造纸厂、酿造厂和食品厂,其污水排放量与污染物监测结果如下表,试确定该地区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提示:计算过程:

(1)将污水排放量由m 3/s 换算成m 3/d :

Q (1)=0.87m 3/s ×86 400s/d=75 168m 3/d;其余依次类推. (2)计算各污染源中各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 i :

p 酚(1)=G i /s i =(3.57×75 168×10-6)/0.5=0.537; 其余依次类推. (3)计算各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p n :

p (1)=0.537+0.229+0.239+0.348=1.353; 其余依次类推. (4)计算调查区域的等标污染负荷p :

p =1.353+0.423+0.548=2.324

(5)计算某污染源内某污染物在区域中的污染负荷比k i :

k i =k 酚(1)=0.537/2.324=0.23; 其余依次类推.

(6)计算区域内某污染物在区域中的污染负荷比k i 总:

k i 总=k 酚=p 酚总/p=(0.537+0.011+0.068)/2.324=0.27; 其余依次类推. (7)计算某污染源在区域中的污染负荷比k n :

k n =k (1)=p (1)/p =1.353/2.324=0.58; 其余依次类推. 最后将计算结果汇总在下表中,请完成下表:

2.河流常用数学模式:

(1)完全混合模式:当废水排入一条河流时,符合河流稳态、污染物在整个河段内均匀混合、无源和汇等条件时,可按下式计算:

h

p h

h p p Q Q Q C Q C C ++=

C ——废水与河水混合后的浓度,mg/L ; C p ——排放口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 ; Q p ——排放口处废水排放量,m 3/s ;

C h ——河流上游某污染物的浓度,mg/L ; Q h ——河流上游的流量,m 3/s ;

作业:河边拟建一工厂,排放含氯化物废水,流量为2.83m 3/s ,含盐量(以Cl-计)900ml/L 。该河流平均流速0.46m/s ,平均河宽13.7m ,平均水深0.61m ,上游来水含氯化物100mg/L ,该厂废水如排入河中能与河水迅速混合、河水执行Ⅲ类水质标准,问河水氯化物是否超标?

(2)BOD ——DO 耦合模式:S ——P 模式:

D K L K dt

dD

;L K dt L

d 211-=-=

式中,L ——河水中的BOD 值,mg/L ; D ——河水中的氧亏值,mg/L; K 1——河水中BOD 衰减(耗氧)系数,1/d ; K 2——河流复氧系数,1/d; t ——河水的流行时间,d 。 其解析解为:

t

K 0t K t K 1

20

1t K 02211e D )e e (K K L K D e L L ----+--=

= L 0——河流起始点的BOD 值;D 0——河流起始点的氧亏值。曲线见教材第70页,图5.1 河流中BOD 5和DO 的变化曲线图。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最关心的是溶解氧浓度的最低点——临界点。在临界点,河水的氧亏值最大,且变化率为0,则:

0D K L K dt

dD

21=-=,由此得: c 1t K 02

1

c e L K K D -=

,D c ——临界点的氧亏值,mg/L ;t c ——由起点到达临界点的流行时间。 作业:某河段流量Qh=216×104m 3/d ,流速u=46km/d ,水温T=13.6℃,K 1=1.82d -1。河段始端排放Q p =10×104m 3/d 的废水,BOD 5为500mg/L ,溶解氧为0。上游河段的BOD 5未检出,溶解氧为8.95mg/L 。求河段x =6km 处河水的BOD 5和氧亏值。

3.地下水质简单数学模式

含水层横断面排水量的估算:多孔介质中地下水的运动依据达西定律,请查阅《水文学》书。

作业:有一衰减污染物随地下水流运动,已知含水层的横断面积A=50m 2,水头损失h =40m ,水流路径长度l =2 000m ,导水率K =10-3m/s ,孔隙介质的孔隙度α=0.4。污染物的起始浓度C 0=100.0g/m 3,其衰减系数K=0.0001d -1。求:①地下水由高处流到低处的时间;②污染物在低处的浓度。

单项选择题

1、一般所指的环境容量是在保证不超过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B )

A.允许排放量;

B.最大允许排放量;

C.最佳允许排放量;

D.最小允许排放量。

2.水环境容量计算时,污染因子应包括(A )、开发区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

A.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

B.国家规定的重点污染物;

C.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

D.当地居民规定的重点污染物。

3、水环境容量计算时,应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受纳水体( B )的水质标准。

A.相同断面;

B.不同断面;

C.充分混合段断面;

D.过程混合段断面。

4.下列( C )指标属于国家“十一五”期间规定的总量控制指标。

A.COD、氨氮、SO2、烟尘、工业固废;B、SO2、COD、氨氮;C、SO2和COD;

D.COD、氨氮、SO2、COD。

5.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单位是( A )

A.每年排放多少吨;

B.每年排放多少立方米;

C.每月排放多少吨;

D.每年排放多少千克。

6.目前,以一些以大气污染为主,烟(粉)尘排放量大、除尘效率要求高的项目,如大型火电厂、大型水泥厂等,为了满足达标排放,最好选用(A )

A.布袋除尘器;

B.惯性除尘器;

C.重力除尘器;

D.洗涤式除尘器。

7.袋式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一般可达(C )以上。

A.96%;

B.90%;

C.99%;

D.95%。

8.废水按处理程序可分为(B )处理。

A.一级、二级;

B.一级、二级、三级;

C.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D.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

9.一级废水处理的任务主要是( C )

A.去除重金属;

B.去除有机污染物;

C.去除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或呈分层或乳化状态的油类污染物;

D.去除复杂的无机污染物。

10.下列哪种废水处理的方法不属于化学处理法?( D )

A.去除有机污染物;

B.去除重金属;

C.化学沉淀法;

D.活性污泥法。

11.曝气池的主要作用是(A )。

A.去除有机污染物;

B.去除重金属;

C.去除无机污染物;

D.去除油类。

12.可吸入颗粒物是小于( B )的颗粒物。

A.20μm;

B.10μm;

C.15μm;

D.5μm

13.干绝热法确定混合层高度时,当大气为稳定状态时,( B )

A. γ>γd;

B.γ<γd;

C. γ=γd;

D.γ≤γd.

14.夜间形成辐射逆温,高架源排入稳定气层中的烟,由于铅直扩散慢,在源高度上形成一条扇形高浓度区。日出后,逆温消失到烟流下界时,烟气迅速向下扩散,造成地面高浓度污染。此过程大气扩散采用( A )

A.熏烟扩散模式;

B.烟团模式;

C.倾斜烟云模式;

D.静风模式

15.下列关于山谷风的说法,错误的是(C )

A.山谷风是发生在山区的山风和谷风的总称;

B.白天风从山谷近地面吹向山坡,晚上风从山坡近地面吹向山谷;

C. 晚上风从山谷近地面吹向山坡,白天风从山坡近地面吹向山谷;

D.山谷风是由于山坡和山谷受热不均而产生的。

16.下列关于城市热岛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B )

A.城市热岛环流是由于城乡湿度差异形成的局地风;

B.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高空则相反;

C.白

天风从城市近地面吹向郊区,晚上风从郊区近地面吹向城市;

D.市区的污染物通过近地面吹向郊区。

17.关于海陆风的说法,错误的是(D )

A.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量反应差异造成的;

B.白天下层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

C.夜间上层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

D.夜间下层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

18.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是以保护(B )为核心,保护生物的生境。

A.植被;

B.生物多样性;

C.物种;

D.群落。

19.一般认为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是( A )

A.氮、磷;

B.PH,叶绿素a;

C.水温、水体透明度;

D.藻类数量。

20.大气颗粒污染物按气态考虑时,其粒径应为()

A.小于15μm;

B.小于30μm;

C.小于50μm;

D.小于100μm。

21.COD反映的是污水中(A )

A.有机物在氧化分解时耗用的氧量;

B.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含量;

C.全部有机物总量;

D.可氧化的物质含量。

22.某城市有6个环境空气例行监测点,各点TSP日平均浓度监测值如下表,TSP日平均浓度执行《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96)的二级标准(0.30mg/m3),该城市现状监测值的最大超标倍数为( C )

A.0.1

23.以下对水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过程描述不正确的是(A )

A.化学过程是主要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析出;

B.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C.混合稀释作用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

D.影响生物自净作用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24.Streeter-Phelps模式是研究( A )

A.DO与BOD关系;

B.DO与COD关系;

C.COD与BOD关系;

D.BOD浓度。

25.上游来水COD Cr(p)=14.5mg/L;Q p=8.7m3/s;污水排放源强COD Cr(h)=58mg/L,Q h=1.0m3/s。如忽略排污口至起始断面间的水质变化,且起始断面的水质分布均匀,则起始断面的COD Cr浓度是( B )mg/L。

A.14.5;

B.19.0;

C.25.0;

D.36.3

26.一河段的上断面处有一岸边污水排放口稳定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Q h=19 440m3/d,COD Cr(h)=100mg/L。河流水环境参数值为:Q p=6.0m3/s,COD Cr(p)=12mg/L,u=0.1m/s,K c=0.5L/d。假设污水进入河流后立即与河水均匀混合,在距排污口下游10km的某断面处,河水中COD Cr浓度是( D )mg/L。

A.56 ;

B.19;

C.15.2;

D.8.52

27.拟在河边建一工厂,该厂将以2.56m3/s的流量排放废水,废水中污染物(持久性物质)的浓度为1

500mg/L,该河流平均流速为0.61m/s,平均河宽为12.5m,平均水深0.58m,与该工厂相同的污染物浓度为400mg/L,该工厂的废水排入河流后,污染物浓度是( C )mg/L。

A.503.4;

B.692.3;

C.803.4;

D.705.6

28.某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Q h=0.25m3/s,苯酚浓度为c h=40mg/L,河流流量Q p=6.5m3/s,流速v x=0.4m/s,苯酚背景浓度为c p=0.8mg/L,苯酚的降解系数K=0.25d-1,忽略纵向弥散作用,在排放点下游15km处的苯酚浓度是(D )mg/L。

A.1.89; B.3.03 C.5.47 D.2.02

29.某工程位于华南中低山区,降水量1 300mm左右,取土场生态恢复拟采用自然恢复方式,数年后可能出现的植被类型是( D )

A.云杉群落;

B.红松群落;

C.华山松群落;

D.马尾松群落。

31.布袋除尘器的工作原理是(D )

A.重力分离;

B.惯性分离;

C.离心分离;

D.过滤分离。

二、读图分析题:

(1)从图中判读世界人口发展呈_上升_趋势,人均粮食占有量呈

_上升_趋势,人均工业产值的变化趋势为上升,环境污

染状况呈_加剧_趋势。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人口持续增长、资源利用不合理、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3)从图中可知环境问题总是伴随着__人口___问题、资源问题

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试描述这四者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讲,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三、下图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

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图例各代表一类环境问题。请将甲、乙、丙、丁填入下列环境问题后的括号内。

A.酸雨蔓延( 丙)

B.森林锐减( 甲)

C.水土流失( 乙)

D.水体污染( 丁)

(2)环境问题乙在我国的_黄土高原_地区最为严重。

(3)甲、乙、丙、丁四类环境问题中,目前在欧洲表现最突出的是哪种?丙

(4)环境问题乙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什

么?长江上游地区该环境问题对地区①

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哪些?不合理的土地

利用,破坏植被河湖淤浅,洪涝加

(5)甲、乙、丙、丁四类环境问题中,对

生物多样性威胁最大的是:__甲_。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 (2) Hg2C12 (3) Hg (4) Hg (CH3) 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 2⑴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 3 (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 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 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 2 (l)TSP (2)N0X(3)灰尘⑷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 (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其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02、CH4、N20、03、CFCS、0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 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自考环境科学概论试题-赢在路上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 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环境污染D.生态破坏 2. 属于大气污染的人为污染源是【】 A.火山喷发B.自然尘埃C.工业排放D.海浪飞沫 3. 我们看到某些冰箱上附有绿色标志,意指其较少的使用了【】 A.CO2B.CH4C.绿色物质D.氯氟烃 4. 保护臭氧层的公约是【】 A.《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B.《长程越界空气污染公约》 C.《气候变化框架公约》D.《巴塞尔公约》 5. 与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关的是【】 A.核试验B.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C.酸雨D.大量施用农田化肥 6. 《巴塞尔公约》控制的是【】 A.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B.生活垃圾的越境转移 C.固体废物的越境转移D.工业废物的越境转移 7. 交通噪声占城市环境噪声的【】 A.30% B.50% C.70% D.100% 8. 按照危险废物转移的国际条约是【】 A.《21世纪议程》B.《巴塞尔公约》C.《开罗宣言》D.《东京宣言》9.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就地保护的是【】 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树木圆 10. 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A.石油B.森林C.矿石D.风力 11. 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属于哪种污染【】 A.物理B.化学C.生物D.物理化学 12. 无机汞在水环境中,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 A.金属汞B.汞的化合物C.汞的络合物D.甲基汞 13. 全球变暖会导致降水带的移动,一般会使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A.增加B.减少C.不变D.异常变化

14. 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大于10μm的粒子是【】 A.飘尘B.降尘C.细颗粒物D.粗颗粒物 15. 平流层臭氧吸收【】 A.紫外线辐射B.红外线辐射C.γ射线辐射D.α射线辐射 16. 如果地球森林大面积消失,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A.CO2增加B.SO2减少C.O3减少D.NOx减少 17. 引起赤潮的原因是【】 A.氰化物污染B.毒物污染C.陆源N、P超标排放D.塑料垃圾 18. 衡量噪声强弱的物理量是【】 A.频率B.声强C.声压级D.噪声级 19. 堆肥化属于固体废物一般处理的【】 A.预处理技术B.焚烧热回收技术C.热解技术D.微生物分解技术 20. 下列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 A.石油B.森林C.草原D.太阳能 21. 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可采取【】 A.编制生态规划B.生态工艺C.生态农场D.无污染工艺 22.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是【】 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风景名胜区 23. 按范围划分,离人类最近的环境是【】 A.聚落环境B.地理环境C.地质环境D.宇宙环境 24. 通常所说的工业“三废”是指【】 A.废气噪声废水B.废水废渣噪声C.废气噪声废渣D.废水废气废渣 25. 可对植物叶片产生覆盖作用的大气污染物是【】 A.颗粒物B.SO2C.NO2 D.PAN 26. 目前被认为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 A.CO2B.氟氯烃C.石油D.煤 27. 微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 A.加热作用B.反射作用C.穿透作用D.中毒作用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优选.)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病毒等)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了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破坏:外界的压力和冲力超过生态系统的阀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一次污染物限值)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口容量:是在不损害生物圈或者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4)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5)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从而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污染物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植物、大气特性以及环境美学因素等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7)PM10:是指粒径小于十微米的大气悬浮物的总称。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即称为光化学烟雾。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其水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并达到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10)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可以间接的反应出有机物的含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升数表示(mg/L) (11)化学需氧量(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的氧的毫克数表示(mg/L),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KMnO4)和重铬酸钾(K2Cr2O7). (12)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放大:生物有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稳定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概论专业课历年试题

环境科学2000年 一、填空题(30分) 1、酸雨是指,我国酸雨组成以为主。 2、微波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和生理影响,主要是所谓的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4、《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理公约》又叫公约。 5、用铬法和锰法测定的化学需氧量之间的关系为CODCr CODMn。 6、八大公害事件中,水俣病是由于引起的,骨痛病是由于引起的。 7、生态金字塔主要有、、三种类型。 8、按照处置对象及技术要求上的差异,土地填埋主要分为和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 海岸逆温可持续发展演替环境本底值生物质能 三、问答题(50分) 1、污染物质进入海洋有哪些主要途径?试举例说明。 2、伦敦型烟雾与洛杉矶型烟雾的区别。 3、海洋污染的特点有哪些? 4、简述固体废弃物管理的"三化"。 5、计算相应于强度为120分贝的噪声的声压。 环境科学2001年 一、名词解释(15分) 温室效应富营养化酸雨噪光光化学烟雾 二、简答题(40分)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原则。 2、简述大气污染预报的依据。 3、什么是食物链?它在难(不)降解污染物迁移中的作用如何? 4、试述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与动力的关系? 三、论述题(45分) 1、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零点行动"未达到预期效果,你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哪些?(25分)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0分) 环境科学2002年 一、填空题(10分) 1、《人类环境宣言》于年在市制订。 2、污水综合牌坊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包括:、、、、和。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有六类,它们分别是:、、、、和。 4、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有:、、和。 5、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二、名词解释(10分) 环境要素最小限值律环境本底值空气二次污染物"三同时" 巴塞尔公约 三、简答题(30分) 1、二次能源及其举例 2、水体的氧垂曲线和DO的变化过程 3、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特点及其主要污染事件 4、从四种划分类型简介大气污染源 5、降温率与排烟类型的关系 6、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一般方法 四、叙述题(50分) 1、叙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主要作用 2、叙述能源利用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情况 3、叙述废水有机污染指标中BOD、COD和TOC的内涵及其应用特点 4、叙述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5、叙述臭氧层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及其危害。 环境科学2003年 一、名词解释(30分) 环境容量生物多样性噪声级温室效应赤潮清洁生产 二、简述题(50分) 1、简述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异同点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1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1 姓名:;学号: 第1章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1.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有何区别与联系? 2.什么叫环境问题?它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3.环境问题有哪些分类方法?分几类? 4.环境问题有哪些性质?其实质是什么? 5.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第2章生态学基础 1.何谓食物链?何谓食物链的营养级?研究食物链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服从什么规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对指导生产活动有何意义? 3.一块地一年的作物产量可供M个农民食用,如果将作物的一半饲养牲畜后再一并供农民食用,问此时养活的人口数是第一种情况下养活人口数的多少倍? 4.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5.试举例说明,为什么利用生态学原理或规律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时,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点? 6.试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与环境保护有何关系? 7.生态学规律在环境监测中有何应用?如何应用的? 8.试指出一种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并分析它的特点。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对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有何意义? 9.试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如何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调控城市环境质量? 第3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举例说明,大型水电站对环境的正负效应。(提示:如长江三峡、埃及阿斯旺水坝等)。 2.如何理解粮食安全?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是什么? 3.有哪些途径可提高粮食产量? 4.为什么施用化肥、农药能污染环境?应如何防治? 5.试系统分析各类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提示: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核电、水力发电等方面) 第4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1.大气稳定度等级的确定 目前我国使用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简称P.S),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分别表示为A、B、C、D、E、F。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时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按表1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按表2查找稳定度等级。 表1.太阳辐射等级数 表2.大气稳定度的等级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最新环境科学概论模拟试题

环境学导论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 2、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2、半衰期:进入土壤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4、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5、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底质的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及功能的现象,称水体污染。 6、光化学烟雾:含有NOX 和烃类大气,在阳光的紫外线(290~430nm)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 7、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8、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 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10、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自净作用的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叫土壤污染, 11、生化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2、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13、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4.噪声: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统称为噪声。如机器的轰鸣声,各种交通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人的嘈杂声及各种突发的声响等,均称为噪声。 二、填空: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的科学。 2、大气的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大气的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3、常用的水中有机物污染指标包括CODcr、BOD5、TOC、TOD。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5、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6、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复习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第一篇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及类型 1.环境的概念 (1)概念 ① 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②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③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工环境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见图1-1。

图1-1 人与环境关系图 2. 环境的类型(见图1-2) 3. 环境的特性(见表1-1) 图1-2 环境类型图 表1-1 环境的特性 特性 具体内容 整体性 环境中各部分联系紧密、相互制约,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 响 区域性 不同时空尺度下区生态环境特征变化很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 化、经济和社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对稳 定性 环境系统具有一定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要干扰强度不超过

二、环境科学及其发展 1.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见表1-2) 表1-2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2.环境科学研究对象(见表1-3) 表1-3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

3.环境科学的任务 ① 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② 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③ 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和 指导。 ④ 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寻求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为制定区域环境管理体制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分支学科 按环境科学性质及作用分为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和社会环境学,每一学 科分支又包括许多更细的分支学科(见图1-3)。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一、填空题 1.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数量超过()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 2.光化学烟雾是由碳氢化合物和()的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混合物。 3.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氧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光化学氧化,另一种是()氧化。 4.大气污染中,根据污染物的生成过程及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将污染物分为()和()。 5.大气污染中,为便于分析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运动,按污染源特点可分为()污染源和()污染源。 6.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的降水。 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由()和()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8.农药在土壤中降解包括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和()降解。 9.噪声和微波对环境的影响,同属()污染。 10.所谓生物多佯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植物、动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11.“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主要地概括了()的概念。 12.中国环保三大政策是指:预防为主、()、强化管理。 13.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环境质量评价是人们认识环境质量的手段和工具,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 14.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 15.对林地土壤进行土壤污染评价时,应选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级标准。 16.1996年我国颁布了《》(GB3096—1996)用以代替1982年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7.生物监测结果之所以具有可比性,是由于生命具有()。 18.某一污染物质如SO2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区域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综合指数或分指数。 19.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因素的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时间和()变化特征。 20.作水环境影响评价须先同主管的环保部门确定河段或水域的功能和环境()值。 21.人类对森林生态环境的要求有()和经济需求。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属于生态环境破坏的是() A.大气污染B.水体污染 C.大面积砍伐森林 D.噪声 2.在大气的可变组分中不包括() A.C02B.H20 C.N2 D.SO2 3.降尘离子一般直径为() A.大于10um B.小于10um C.等于10um D.不大于10um 4.属于大气大气污染的天然污染源是() A.燃料燃烧B.森林火灾 C.交通运输 D.农业排放 5.不易产生光化学烟雾的条件是()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个相对概念,以 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 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 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 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 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 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 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 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 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 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11.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 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12.大气污染物扩散: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 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 13. 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 声压级:指表示声音的大小的一个声压对数比,用L p表示,单位分贝(dB)。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

城市生活垃圾与白色污染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 市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物也随之迅速增加,生活垃圾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的状况以及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也越加明显。城市生活垃圾的大量增加,使垃圾处理越来越困难,由此而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生活垃圾和污水防治工作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在我国城市垃圾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理能力与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也就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非常薄弱,因此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的适用性成为解决生活垃圾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生活垃圾技术选择的处理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难题。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并为我们提供了如此美丽的环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生活垃圾的产量正在逐步增加,我们的这个家园正在被垃圾所包围。一般生活垃圾可分为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生物垃圾等五类。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主要危害是:第一、占地过多。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烟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第二、污染空气。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第三、污染水体。垃圾中的有害成份易经雨水冲入地面水体,在垃圾堆放或填坑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同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垃圾直接弃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则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你看:秦淮河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饭盒,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纸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如果动物误食了白色垃圾不仅会伤及健康,甚至会死亡。第四、火灾隐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第五、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也是传染疾病的根源。许多的垃圾堆积在一起,不仅占用很多的土地,而且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发出阵阵的臭味,污染空气、水源。同时,滋生蚊、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许多的垃圾堆积在一起,不仅占用很多的土地,而且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发出阵阵的臭味,污染空气、水源。同时,滋生蚊、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目前,全球每年产生的垃圾量在激增,达到500亿吨,这就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堆放垃圾。然而,能堆放垃圾的特殊留用地已越来越难找到;垃圾填埋时,化学物质可能泄露,污染地下水和土地;此外,如果利用焚烧处理垃圾,有可能造成空气污染。面对过量的废物,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废物的再利用。 如果我们把废弃物中的有用部分重新回收利用,例如一些瓶瓶罐罐、纸盒、手提袋等,使它们摇身一变,成为既美观又实用的家居饰品,美化我们的生活。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源,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垃圾的产生量,降低垃圾处理费用,减少占用土地资源,从而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用铝制的易拉罐可再制成铝制品比用铝土提取铝少消耗71%的能量,减少95%的空气污染;废玻璃可再造玻璃制品,既节约石英砂、纯碱、长石粉、煤炭等原料(资源),还可节电,减少约32%的能量消耗,减少20%的空气污染和50%的水污染。回收一个玻璃瓶节省的能量,大约可使灯泡发亮4小时。废布:拼接,可做成被套,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The ba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16学时 学分:1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教材:《环境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王岩,陈宜主编)。 参考书目: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1.课堂教学 要求讲授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条理性,应紧密结合现实内容。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2.自学安排 要求参阅与环境有关的国内外论文杂志及报刊,及时了解世界环境问题新动态,应注意与本专业的环境问题有关的文章并作笔记。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计划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表1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课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课内学时课程内容课内学时 1.绪论 2 8.全球环境问题 2 2.大气环境8 9.人口与环境 2 3.水体环境8 10.能源与环境 2 4.土壤环境 6 11.资源与环境 2 5.固体废物与环境 2 12.持续发展与环境 2 6.环境质量评价 4 7.环境规划 4 合计44

《环境科学概论》模拟试题

《环境学导论》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の与一次污染物の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の新の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 2、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の水质污染现象。 2、半衰期:进入土壤の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の时间。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の最高人口数。 4、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の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5、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の自净能力,使水体の水质和底质の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の使用价值及功能の现象,称水体污染。 6、光化学烟雾:含有NOX 和烃类大气,在阳光の紫外线(290~430nm)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の产物及反应物の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 7、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の最高人口数。 8、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の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 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の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の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10、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の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自净作用の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の现象叫土壤污染, 11、生化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の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の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の综合指标之一。 12、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の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の最高人口数。 13、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の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の发展。 14.噪声: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の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の声音”,都统称为噪声。如机器の轰鸣声,各种交通工具の马达声、鸣笛声,人の嘈杂声及各种突发の声响等,均称为噪声。 二、填空: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の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の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の科学。 2、大气の运动是在各种力の作用下产生の,作用于大气の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の因素。 3、常用の水中有机物污染指标包括CODcr、BOD5、TOC、TOD。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の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の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の污染。 5、人类活动对气候の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环境科学概论 2008试卷答案 北师大

北京师范大学2008 ~2009 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 课程名称: 环境科学概论 任课教师姓名: 刘静玲 卷面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长: 100 分钟 考试类别:闭卷 √□ 开卷 □ 其他 □ 院(系): 环境学院 专 业: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年级: 07、08级 姓 名: 学 号: 题号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 总分 得分 阅卷教师(签字):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1、2 (1)公正补偿原则(2)适度消费原则(3)公平原则(4)可持续发展原则2.农村环境问题的特点1、2 (1)点源与面源污染结合(2)与贫困化相结合(3)有机和无机污染结合3.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 1.3 (1)极限性-水环境容量(2)科学性-水环境监测(3)区域性-水环境功能区划 4、科学论文基本要素1。2 (1)科学价值(2)论证清晰性(3)兴趣性(4)规范性 5、环境科学特点与方法论1.4 (1)复杂性(2)交叉性(3)隐蔽性(4)整体性 6、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是指:1.2 (1)为人类提供服务(2)维持地球生命系统(3)保护生物多样性(4)维持 生态平衡 7、测定群落和区域内物种多样性指数是 23 (1)生物多样性指数(2)生物多样性指数(3)生物多样性指数(4)生物 多样性指数

8、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的特性1.2 (1)复杂性(2)自然与社会性(3)开放性(4)动态性 9、日出后晴天点源大气污染扩散烟型1.4 (1)波浪型(2)平展性(3)爬升型(4)漫烟型 10、排污口污水进入河流后的下游分区2.3 (1)清洁区(2)污染恢复区(3)活性分解区(4)对照区 二、 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生物富集与食物网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体、土壤、大气)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食物网: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就叫做食物链。自然界中的取食关系非常复杂,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就叫做食物网。 2、人地复合系统与生物圈 人地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偶合而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巨系统,系统内可分为七个子系统(大气、水、冰冻、生物、土壤、岩石、智慧等)和许多次级子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文明与地球整体论 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理论为支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总和。 地球整体论认为不仅生命体具有其内在的价值,而且大气、水体、土地、岩石和自然景观等整个自然界都有其固有的价值和权利。 4、人为干扰与生态恢复 人为干扰:是干扰的一种形式,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包括砍伐、放牧、农田施肥、修建大坝、道路、土地利用结构改变等。由于人为的干扰和破坏,我们已经面临着全球的生态问题,地球这个巨大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威胁 生态恢复: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那个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者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