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抑郁症诊治指南

抑郁症诊治指南

抑郁症诊治指南
抑郁症诊治指南

抑郁症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至少有 10 %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另外我们常说的抑郁症,其实是指临床上的重症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人群中有16%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会受其影响。患抑郁症除了付出严重的感情和社会代价之外,经济代价也是巨大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

发病原因

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 概括的说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正因为抑郁症目前病因不明,有关假说很多,比较常见公认的病因假设包括:

(1)遗传因素: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患病者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

(2)生化因素:儿茶酚胺假说:主要指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突触间隙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下降有关; 由于很多抗抑郁剂,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者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使用后,虽然大脑突触间隙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很快升高,但抗抑郁的效果一般还是需要2周左右才会起效,因此又有了5-HT和NE 受体敏感性增高(超敏)的假说;

(3)心理-社会因素: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或者(和)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疾病分类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根据对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抑郁症可分为轻性抑郁症或者重症抑郁症;根据有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又分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和有精神病

性症状的抑郁症;根据之前(间隔至少2个月前)是否有过另1次抑郁发作,抑郁症又分为首发抑郁症和复发性抑郁症。

疾病症状

抑郁症临床症状典型的表现包括三个维度活动的降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另外一些患者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为主。

具体可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抑郁悲观,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可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思”、“心里难受”等。更年期和老年抑郁症患者可伴有烦躁不安、心神不宁、浑身燥热、潮红多汗等,而儿童和少年可以表现为易激惹(如不耐烦、为一点小事发怒)。典型的抑郁心境还具有晨重夜轻节律的特点,即情绪低落在早晨较为严重,而傍晚时可有所减轻。

患者本人可能会反馈大脑反应迟钝,或者记忆力、注意力减退,学习或者工作能力下降或者犹豫不决,缺乏动力,什么也不想干,以往可以胜任的工作生活现在感到无法应付;患者不仅开始自我评价降低,有时还会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甚至开始自责自罪,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反复纠结与自己一些小的过失,认为自己犯了大错,即将受到惩罚)、反复出现消极观念或者行为。

很多患者没有节食时会伴有食欲下降或者亢进、体重减轻或者增加(例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5%),几乎每天都有失眠或睡眠过多,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性欲减退,女性患者会出现月经的紊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特点,一些患者的情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突出的会表现为各种身体的不适,以消化道症状较为常见,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还会有头痛、胸闷等症状,患者常常会纠缠于某一躯体主诉,并容易产生疑病观念,进而发展为疑病、虚无和罪恶妄想,但内科检查却发现没有大的问题,相应的治疗效果也不明显。

疾病危害

处于抑郁状态的患者本人承受着精神甚至躯体的极大痛苦,影响生活治疗,影响患者的家庭或者职业功能,并且抑郁症自杀风险很高,一旦患者疑似有抑郁症,需引起患者及家人的重视,及时去精神卫生机构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需要特别指出的抑郁症一经识别最好接受及时、充分彻底的治疗(即急性期治疗获得临床痊愈,并有充分的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否则会导致疾病的慢性化、难治化。

诊断鉴别

与很多内外科疾病不同的是,由于抑郁症目前病因未明,因此临床至今还没有一种或者一系列的检查或者化验可以进行诊断,一些症状评估的量表可有助于医生对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有量化的参考,但并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抑郁症目前诊断还是以临床诊断为主,因此诊断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判断,确诊为抑郁症需要有2位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者均一致诊断为抑郁症才能确诊。目前国内常用的重性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包括CCMD—3标准和美国精神障碍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诊断标准。

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

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疾病预后

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所以首次抑郁发作治疗及时彻底至关重要。第一次抑郁发作且经药物治疗临床缓解的患者,药物的维持治疗时间多数学者认为需6月~1年;若为第二次发作,主张维持治疗3~5年;若为第三次发作,应长期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药物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亦有学者认为可略低于治疗剂量,但应嘱患者定期随访。

并发症

对抑郁症,一般人的理想,是预防疾病发生,中国古代医生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但是科学发展至今天,还不能说对所有的疾病都能“防患于未然”,使之不发生。抑郁症,特别是其主要类型,有躁狂抑郁交替发作的双相型抑郁,其根本发病原因未明,所以目前还谈不上有效的病因预防,它不像染病那样,通过切断传染源,打预防针增加机体抵抗力,就可以防止疾病发生,但预防工作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现代医学不仅可以帮助病人“走出抑郁阴影”,而且可以告诉人们怎样防止其发生,各个年龄的躯体疾病,酗酒,吸毒,乱用药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可以导致抑郁发病,那么,防止这些“体因性”的因素侵害人体,保持身体健康,就可以减少抑郁症的发生,因此身体内脏疾病患者,外科手术以及有严重慢性疾病的人,都应作为抑郁症预防重点人群。由于精神刺激引起的一大组“心因性”抑郁症,应该说是能有效预防的,人生在世,不可能不碰到外来刺激,不会没有一点心理矛盾,从根本上消除刺激源不可能,那只好增强对刺激的抗力,加强心理免疫的能力,从而大大降低心因性抑郁症的发病率。即使对于“内因性抑郁症”,医学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预防工作可以从“优生优育,改善素质;敏锐发展。

更多抑郁症的常识:https://www.wendangku.net/doc/8315228170.html,/yyz/2013/0508/131802.html

抑郁症常规治疗流程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检查措施

诊断检查诊断记忆力是否下降,是否常丢三落四。脾气变坏,急躁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莫明其妙地感到心慌,惴惴不安。

自我检查一般而言,青春期、更年期及老年期是三个相对集中的发病年龄段,但其他发病年龄段的患者也不少见。看是否存在心理社会因素,如亲人亡故、地震、水灾、婚变等属于创伤性生活事件。

抑郁症CT

脑部检查

CT正常不能确定无抑郁症,建议积极确诊治疗。

治疗流程

治疗方法实施细则一般适应症

药物治疗目前一线的抗抑郁剂包括SSRI类药物,

如帕罗西汀(Paroxetine)、舍曲林

(Sertral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

氟西汀(Fluoxetine)、西酞普兰

(citalopram)、氟伏沙明(Fluvoxamine)

等,SSRI类不良反应较少而轻微,尤其

是抗胆碱能及心脏的不良反应少。SNRI

类药物,如文拉法辛(venlafaxine)、度

洛西汀(duloxetine),SNRI疗效肯定,

起效较快,有明显的抗抑郁及抗焦虑作

用。NaSSAs类(NE和特异性5-HT能抗抑

郁药),如米氮平(mirtazapine),有良好

的抗抑郁、抗焦虑及改善睡眠作用,口

服吸收快,起效快,抗胆碱能作用小,有

镇静作用,对性功能几乎没有影响,常见

不良反应为镇静、倦睡、头晕、疲乏、食

欲和体重增加;安非他酮(bupropion),

去甲肾上腺素对单胺氧化酶没有抑制作

用,适用于抑郁症以及双相抑郁。对于一

些焦虑明显、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如佐

匹克隆(zopiclone)。

适合于任何时期的抑郁症患者。

物理治疗包括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MECT

therapy)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

疗。MECT对于有严重消极自杀言行、抑郁

性木僵患者MECT治疗(MECT therapy)应

是首选的治疗,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可

采用MECT治疗(MECT therapy)。疗效好。

6~10次为一疗程,但电抽搐治疗后仍需

适合于急性期无消极观念的轻中

度抑郁症、以及各类抑郁症急性

期症状控制后的巩固和维持治

疗,可以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

心理治疗要求患者有一定的理

解领悟能力,能够持之以恒,在

一定程度上能够忍受治疗过程中

症状带来的痛苦,其实不是任何

用药物维持治疗。常见副反应包括短期内记忆力减退、头痛、恶心、乏力等。人都适合,但若能坚持会增加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预防抑郁症的复燃复发。

原文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8315228170.html,/yyz/2013/0508/131807.html

2010版美国抑郁症治疗指南要点介绍

2010版美国抑郁症治疗指南要点介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赵靖平 2010年10月,美国精神病学学会(APA)发布了第3版抑郁症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2010 APA 重性抑郁障碍的治疗指南(第三版)],这是继2000年第2版抑郁症治疗指南发布后十年来的再次更新,通过搜集MEDLINE数据库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发表在PubMed的文献及在Cochrane系统数据库搜集的168篇荟萃分析,在第2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最新的循证证据和治疗观念。2010版指南对抑郁症的治疗提出了10条建议,分别为:(1)确定治疗方案并坚持治疗; (2)全面的精神病学评估(病史、症状等);(3)评估患者的安全性(如自杀风险); (4)建立适当的治疗环境;(5)评估功能损害和生活质量;(6)与其他专科医生协调患者的治疗方案;(7)监控患者的精神状态;(8)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9)强化治疗;(10)提供患者及家庭教育。2010版指南在第2版8项建议的基础上,增加了“与其他专科医生协调患者治疗方案”和“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2个建议,而且对每项建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指南的篇幅由第2版的78页增加为第3版的152页。2010版指南分为A、B、C 3个部分,A部分为“治疗推荐”;B部分为“资料背景及利用的证据信息”,提供抑郁症的主要概述及流行病学等;C部分为“将来研究需求”。以下主要对A部分进行介绍,供临床医师参考。 一、精神病学评估 1.抑郁症的完整诊断评估应包含:(1)当前疾病的病史和症状;(2)精神疾病史:包括躁狂症状、既往和目前的治疗(药物持续时间和剂量)、对治疗的反应;(3)全科医疗史;(4)药品使用史,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其他保健品;(5)物质使用史和物质使用障碍治疗史;(6)个人史(例如心理发展、对生活变化的反应、重要生活事件);(7)社会、职业和家族史;(8)精神检查;(9)躯体检查(由精神科医生或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进行);( 10)诊断试验,用于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抑郁症状的全科医学因素。 2.评估患者的安全性:(1)必须对患者的自杀风险进行评估;(2)如果患者表现出自杀或杀人的观念、意图或打算,则需要密切监控;(3)如果自杀风险显著,应住院治疗。 二、建立适当的治疗环境 1.决定最大可能地保障安全、促进患者改善、最少限制的治疗环境。 2.考虑患者如下情况:(1)临床情况,包括症状严重程度、并发的精神科或全科医学情况和功能水平;(2)可利用的支持系统;(3)适当地照料自己、向精神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丛书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主编单位中华医学会 前言 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已完成的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老年期痴呆和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它们是《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规定的重点疾病。 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旧称躁狂抑郁症),无疑是目前我国精神科服务的重点,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专科服务的重点病种。抑郁障碍,则包括一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当高,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上三类精神疾病,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造成主要劳动力年龄段(15~45岁)的十大主要致病病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将为今后一段时期中,致残率增长最快的精神障碍。ADHD(旧称多动症),则为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本《指南》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导建议,国际精神药物治疗规程委员会(IPAP)以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专家也多次提出咨询建议。在格式方面则参照卫生部和高血压联盟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 本《指南》的指导思想之一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和ADHD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防治必须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措施。合适的精神药物治疗对上述疾病有肯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忽视也不能偏废心理社会干预。老年期痴呆虽以生物学因素为主,但在干预方面,社会心理干预仍占重要地位。 本《指南》的另一指导思想是上述各类精神障碍,都呈慢性或慢性发作性过程,因而需要全病程防治。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以人为本的不同措施。在《指南》的编写中,还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与我国情况相应的卫生经济学原则。 《指南》的读者主要是在第一线服务的精神卫生工作者,包括专科医师、通科医师、综合医院心理科医师、临床社工师以及精神卫生管理人员。 本《指南》的起草委员会,包括来自全国各省市的50余名精神科临床及精神卫生预防管理的专家。老年期痴呆部分,还邀请神经科和老年科专家,参与编写和审稿。 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的试行本,于2003年9月推出。承全国同道在试行中,提出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成为本《指南》修改和定稿的重要参考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竭诚期望大家在本《指南》的实施中,继续批评指正,使《指南》日臻完善。 张明园舒良 2006年9月 1抑郁障碍的概念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至少有l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2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 2.1 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学 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抑郁症诊断概念及分类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早期的研究未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分开,故所报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数字相差甚远。198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流行病学责任区

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完整版)

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完整版) 第一部分产后抑郁障碍的概述 一、产后抑郁障碍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1.概念:产后抑郁障碍(postpartumdepression/puerperal depression,PPD;或postnatal depression,PND)的概念最早由Roland, M. (1950)提出。随着半个多世纪以来对PPD认识的不断加深,目前认为PPD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特发于女性产后这一特殊时段的抑郁症(majordepressive disorder, MDD),有时也包括延续到产后或在产后复发的MDD。 对于PPD起病时间的界定,从产后1天至产后12个月都有提及,甚至认为可以发生在产前。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第四版诊断标准(DSM Ⅳ)将PPD的起病时间定为产后4周内;但在2013年5月新颁布的DSM5中已取消PPD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围生期抑郁(peripartum depression),特指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周内发生的MDD。 2.流行病学:由于诊断标准、设计方法、研究时间、抽样方法、样本来源及社会人口学资料等不同,PPD患病率的报道存在很大差异。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PPD的患病率为7%~40%。亚洲国家PPD患病率为 3.5%~63.3%。我国报道的PPD患病率为1.1%~

52.1%,平均为14.7%,与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PPD10%~15%的患病率基本一致。 PPD首次发作后约半数以上会在未来的5年内出现再次发作,有1/3的患者甚至在第1年内再次发作。而且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复发风险也在加大。 二、产后抑郁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涵盖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危险因素。相关性最强的因素为既往精神疾病史、阳性家族史、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相关性中等的因素为个体心理因素、婚姻关系;相关性较弱的因素有产科因素、社会经济状况;几乎无相关性的因素有:产妇的年龄、文化层次、妊娠的次数、与配偶关系的时间长短。 最近几项综述研究,证实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失调对某些产妇发生PPD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产后雌二醇及孕酮的迅速撤离是某些易感产妇发生PPD和产后心绪不良的原因。 三、产后抑郁障碍的危害 1.对产妇的危害:PPD患者可以出现自伤、自杀行为;不利于产妇精力、体力恢复;增加产妇滥用药物或酒精的风险;导致共患的躯体病或产后并发症恶化或慢性化。

抑郁症诊断治疗指南

抑郁症诊断治疗指南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至少有10 %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另外我们常说的抑郁症,其实是指临床上的重症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人群中有16%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会受其影响。患抑郁症除了付出严重的感情和社会代价之外,经济代价也是巨大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 发病原因 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 概括的说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正因为抑郁症目前病因不明,有关假说很多,比较常见公认的病因假设包括: (1)遗传因素: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患病者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 (2)生化因素:儿茶酚胺假说:主要指抑郁症的发生

可能与大脑突触间隙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下降有关; 由于很多抗抑郁剂,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者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使用后,虽然大脑突触间隙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很快升高,但抗抑郁的效果一般还是需要2周左右才会起效,因此又有了5-HT和NE受体敏感性增高(超敏)的假说; (3)心理-社会因素: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或者(和)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疾病分类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根据对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抑郁症可分为轻性抑郁症或者重症抑郁症;根据有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又分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和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根据之前(间隔至少2个月前)是否有过另1次抑郁发作,抑郁症又分为首发抑郁症和复发性抑郁症。 疾病症状 抑郁症临床症状典型的表现包括三个维度活动的降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另外一些患者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为主。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1抑郁障碍的概念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 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 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 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2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 2.1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学 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抑郁症诊断概念及分类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早期的 研究未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分开,故所报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数字相差甚远。1984美国国立卫生研 究所(NIH)在其建立的流行病学调查地区(epidemiologic catchmentarea,ECA)进行调查,发现抑郁症的 终生患病率为4.9%,恶劣心境为3.3%(Regier,1988)。1994年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抑郁症的终生患病 率为17.1%,(其中男性为12.7%,女性为21.3%),恶劣心境为6%(Kessler,1998)。世界卫生组织 (WHO,1993)的一项以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性合作研究,调查综合医院就诊者中的心理障碍,发现患抑 郁症和恶劣心境者达12.5%。在1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黎巴嫩、韩国、中国台湾等)的对 38 000个体的社区调查,发现各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相差悬殊,中国台湾仅为1.5%,而黎巴嫩高达 19.0%;年发病率在中国台湾为0.8%,美国新泽西则为5.8%(Myra,1996)。 2.2我国(包括台湾及香港)抑郁障碍流行病学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精神病学界对心境障碍的诊断概念狭窄,诊断率过低。由于ICD-9及DSM-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实用简本

惊恐障碍治疗的规范化程序 (季建林司天梅) *如果需要减药,逐渐减药,防停药过快,出现停药反应;减药时间至少需要2—3个月 吴文源主编.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社交焦虑障碍治疗的规范化程序 *如果需要减药,逐渐减药,防停药过快,出现停药反应;减药时间至少需要2—3个月 吴文源主编.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抑郁症药物治疗流程 严重或自杀强烈者可首选*1.伴有严重消极自杀言行或木僵的患者可以立即做MECT 2.难治性抑郁症的患者在抗抑郁腰基础上合并MECT 江达开主编.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广泛性焦虑障碍治疗的规范性程序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 实用简本 一、惊恐障碍 1.惊恐障碍的诊断 1.1概述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其主要症状特点是反复出现的、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一般发作历时5~20分钟,伴濒死感或失控感,患者常有大难临头的害怕和恐惧。发作时临床表现多以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因此容易误诊。患者常在内科相关科室就诊。如果患者可以回避某些易引起惊恐发作的场合,则称为场所恐惧症。因此,在诊断分类中,惊恐障碍又被分为伴有场所恐惧症或不伴有场所恐惧症。CCMD-3把惊恐障碍列为焦虑症的一个亚型。 惊恐障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最近欧美的流行病学治疗显示惊恐发作的终生患病率为4.7%~15%,年患病率为2.7%~7.3%.女性多于男性;起病呈双峰模式,第一个高峰出现于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第二个高峰出现于45~54岁,在65岁以后起病者非常少见(0.1%)。国内浙江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05)显示,惊恐障碍时点患病率为1.76‰,河北省治疗为3.96‰,平均年龄为49.22岁(2007)。 惊恐障碍常伴随显著的功能损害,患者的精神健康和日常功能明显低于患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如糖尿病、关节炎)的患者;并且与精神活性物质或酒精使用、共患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障碍(如与抑郁障碍的共患率近30%)的比列较高;惊恐障碍的患者中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风险是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的2

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全文)

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全文) 一、产后抑郁障碍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1.概念:产后抑郁障 碍(postpartumdepression/puerperal depression,PPD;或postnatal depression,PND)的概念最早由Roland, M. (1950)提出。随着半个多世纪以来对PPD认识的不断加深,目前认为PPD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特发于女性产后这一特殊时段的抑郁症(majordepressive disorder, MDD),有时也包括延续到产后或在产后复发的MDD。 对于PPD起病时间的界定,从产后1天至产后12个月都有提及,甚至认为可以发生在产前。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第四版诊断标准(DSMⅣ)将PPD的起病时间定为产后4周内;但在2013年5月新颁布的DSM5中已取消PPD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围生期抑郁 (peripartum depression),特指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周内发生的MDD。 2.流行病学:由于诊断标准、设计方法、研究时间、抽样方法、样本来源及社会人口学资料等不同,PPD患病率的报道存在很大差异。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PPD的患病率为7%~40%。亚洲国家PPD患病率为3.5%~63.3%。我国报道的PPD患病率为1.1%~52.1%,平均为14.7%,与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PPD10%~15%的患病率基本一致。

PPD首次发作后约半数以上会在未来的5年内出现再次发作,有1/3的患者甚至在第1年内再次发作。而且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复发风险也在加大。 二、产后抑郁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涵盖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危险因素。相关性最强的因素为既往精神疾病史、阳性家族史、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相关性中等的因素为个体心理因素、婚姻关系;相关性较弱的因素有产科因素、社会经济状况;几乎无相关性的因素有:产妇的年龄、文化层次、妊娠的次数、与配偶关系的时间长短。 最近几项综述研究,证实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失调对某些产妇发生PPD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产后雌二醇及孕酮的迅速撤离是某些易感产妇发生PPD和产后心绪不良的原因。 三、产后抑郁障碍的危害 1.对产妇的危害:PPD患者可以出现自伤、自杀行为;不利于产妇精力、体力恢复;增加产妇滥用药物或酒精的风险;导致共患的躯体病或产后并发症恶化或慢性化。 2.对孩子的危害:PPD患者可能对孩子造成器质性危害、母婴连接障碍;导致孩子智力、情绪与个性发育障碍;增加青少年发生暴力行为的风险。 第二部分产后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

抑郁症诊治指南

抑郁症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至少有 10 %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另外我们常说的抑郁症,其实是指临床上的重症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人群中有16%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会受其影响。患抑郁症除了付出严重的感情和社会代价之外,经济代价也是巨大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 发病原因 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 概括的说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正因为抑郁症目前病因不明,有关假说很多,比较常见公认的病因假设包括: (1)遗传因素: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患病者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 (2)生化因素:儿茶酚胺假说:主要指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突触间隙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下降有关; 由于很多抗抑郁剂,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者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使用后,虽然大脑突触间隙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很快升高,但抗抑郁的效果一般还是需要2周左右才会起效,因此又有了5-HT和NE 受体敏感性增高(超敏)的假说; (3)心理-社会因素: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或者(和)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疾病分类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根据对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抑郁症可分为轻性抑郁症或者重症抑郁症;根据有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又分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和有精神病

《抑郁症治疗实用指南,第三版》(美国精神病协会编制,2010年11月发布)

抑郁症治疗实用指南(美国精神病协会:第三版) 抑郁症工作组 WORK GROUP O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lan J. Gelenberg, M.D., Chair Marlene P. Freeman, M.D. John C. Markowitz, M.D. Jerrold F. Rosenbaum, M.D. Michael E. Thase, M.D. Madhukar H. Trivedi, M.D. Richard S. Van Rhoads, M.D., Consultant 独立述评专家组 INDEPENDENT REVIEW PANEL Victor I. Reus, M.D., Chair J. Raymond DePaulo, Jr., M.D. Jan A. Fawcett, M.D. Christopher D. Schneck, M.D. David A. Silbersweig, M.D. 本实用指南是在2010年5月立项批准的,出版于2010年10月份。治疗指南的前瞻,出版以后有关抑郁症的科学文献进展总结,可以参阅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8315228170.html,/pracGuide/pracGuideTopic_7.aspx.

目录 目的声明 实用指南使用指导 药物适应症以外的使用 简介 A部分、治疗建议 第一章、执行概要 A、编码系统 B、建议概要 1、精神科管理 a、建立和维护治疗联盟 b、完成精神科评估 c、评估患者的安全性 d、确定适合的治疗场所 e、评估患者的功能损害和生活质量 f、和其他医生协调对患者的医疗服务 g、监测患者的精神状态 h、在精神科管理中使用各项测量手段 i、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j、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2、急性治疗期 a、初始治疗形式的选择 1、药物治疗 2、其他躯体治疗 3、心理治疗 4、心理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 b、评价治疗效果的充分性 c、治疗无效的解决策略 3、巩固治疗期 4、维持治疗期 5、停止治疗 6、影响治疗的临床因素 a、精神病因素 b、人口和心理社会因素 c、伴发躯体疾病 第二章、治疗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A、精神科管理 1、建立和维护治疗联盟 2、完成精神科评估

神经指南: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

神经指南: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 老年期抑郁障碍(late life depression,LLD)指年龄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出现的抑郁障碍,其在老年人群中是一种较常见的精神障碍,在伴发躯体疾病患者中患病率可能更高,不仅损害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而且增加照料者的负担。老年人群中合并各种脑器质性疾病和躯体疾病的抑郁发作较常见。本共识中的抑郁障碍不仅包括抑郁症,还包括其他疾病学分类中的抑郁发作。老年期抑郁障碍病 因复杂,常伴有躯体疾病,两者也可能互为因果。这一年龄段特有的一些心理社会应激如丧亲、社会角色改变、搬迁等也会诱发或加重抑郁。患者常常伴有认知损害,这既可能是脑器质性病变的反映,也可能预示着痴呆发生风险的增加。现况评估应该包括症状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脑影像学检查。尽管其临床表现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但目前仍未见专门针对老年期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对于老年期抑郁障碍的治 疗态度应该更加积极,因抑郁缓解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降低自杀风险,同时也能促进提高老年患者整体健康水平。抗抑郁药特别是SSRIs类药和心理治疗均可作为治疗首选,而物理治疗如改良电休克治疗对某些老年抑郁患者更为适宜。巩固和维持期治疗与急性期治疗同等重要。在老年 期抑郁障碍临床研究领域,仍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许多抗

抑郁药在老年人群中的研究缺乏研究资料,合并慢性躯体疾病的老年人抗抑郁药使用的安全性资料仍然十分欠缺。脑器质性病变对老年期抑郁障碍的病因、治疗和预后估计的影响仍然不明晰。老年期抑郁障碍所伴随的认知损害,其特点、治疗选择和对远期预后的影响,也缺乏足够的证据。一、临床特征老年期抑郁障碍从重性抑郁发作到具有临床意义的 抑郁综合征,从原发性抑郁到躯体情况所致的继发性抑郁障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老年期抑郁障碍的易感因素和促发因素主要包括:脑器质性损害基础、躯体疾病共病、使用药物的影响,回避、依赖和挑剔等人格因素,低文化、贫困、独居和服务照料不良等社会因素,心理灵活性下降、负性生活事件、慢性应激和挫折等心理因素,功能损害、活动受限等躯体因素。 老年期抑郁障碍的抑郁核心特征与其他年龄段发病者无差别,ICD-10和DSM-5中并未将其单独进行讨论。但是,老年患者固有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对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产生影响。老年患者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包括心境低落、快感缺失和兴趣减退,但常被其他主诉掩盖,而情感痛苦与动机缺乏等症状常常与抑郁密切相关,并且年龄愈大越明显。老年期抑郁障碍常见临床特征包括以下内容。1. 焦虑/激越:焦虑和激越是老年期抑郁障碍最为常见而突出的特点,以至于掩盖了抑郁障碍的核心主诉。主要表现为过分

抑郁治疗指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二) 发表者:常余善3804人已读 4.2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与分类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有关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32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 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32.1轻性抑郁症 除了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轻度损害外,发作符合32抑郁发作的全部标准。 32.2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除了在32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 32.3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除了在32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了“有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 32.4复发性抑郁症 [诊断标准] (1)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抑郁标准中,并在间隔至少2个月前,有过另一次发作符合某一型抑郁标准。; (2)以前从未有符合任何一型躁狂、双相情感障碍,或环性情感障碍标准; (3)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的抑郁发作。 32.4l复发性抑郁症。目前为轻抑郁符合32.4复发性抑郁的诊断标准,目前发作符合32.1轻抑郁标准。 32.42复发性抑郁症,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符合32.4复发性抑郁的诊断标准,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