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情况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情况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情况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情况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

开篇导读

中国的剪纸艺术世界闻名,民间剪纸内容多反映的是我国农村生活喜闻乐见的内容。右图的剪纸作品,名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谷、稻、麦、豆子、高梁等五谷为边框,剪纸图案中间是牛、马、羊、鸡、狗、猪等六畜围绕着三个庆祝丰收的农民,表达了农民热切企盼丰收的愿望。这幅剪纸作品,图案与名称相得益彰,五谷与六畜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那么,你知道五谷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中国的家畜饲养业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有其他什么特点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本单元的学习吧!

读图探新

知识图示

专题归纳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古代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水平领先世界。明中后期,在民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3.商业起源早,秦汉到隋唐模式固定,变化不明显。宋朝以后有新突破,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的空间、时间界限被打破。明清出现商帮。商业始终在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4.“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5.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6.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7.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二、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未实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原因

1.明末清初,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为本,抑制商业发展,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运用政治手段压制工商业发展,其结果必然打乱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健康发展。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者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还压抑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现象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成长3.“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两代政府颁布“海禁”政策,由官府统一管理和经营对外贸易,禁止商民私自出海贸易。清朝更是“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最大的影响是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影响了中外经济、科学、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不利于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4.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扩大再生产。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

易错点辨析

1.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在农业上被大规模使用。

错误。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农业上很少使用,主要是用来制作礼器、兵器。

2.牛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错误。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是曲辕犁的发明,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3.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

错误。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而不是一种灌溉工具。

错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是: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才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6.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

错误。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除了小农经济模式外,还有皇室经济、封建地主庄园经济、租佃经济。

7.唐朝“柜坊”的职能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错误。唐朝“柜坊”的职能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9.唐朝扬州、成都是当时政治、商业

中心。

错误。唐朝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它们是商业中心,而不是政治中心。

10.井田制和均田制都是土地国有制,所以性质相同,内容相近。

错误。井田制实质上不是土地国有制,而是一种名义上的贵族土

是个体耕种,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

品。

11.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根本原因是地主、官僚、豪强的强取豪夺。

错误。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地主、官僚、豪强的强取豪夺是其直接原因。

13.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生,中国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

错误。明清时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发展缓慢,中国社会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程度有限,远未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

14.闭关锁国是禁止对外贸易。

错误。闭关锁国不是禁止对外贸易,更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15.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同时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16.“重农抑商”政策错在“重农”。

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不是错在“重农”,而是错在“抑商”。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统治阶级仍然坚持“抑商”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中国社会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重视农业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易混点

1.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比较:

(1)区别: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

(2)特点:

2.小农经济与自给自足的关系。

(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不等同于“自然经济”。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典型的自然经济。但是小农经济只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

(2)自给自足不等同于富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3)自给自足不等同于与市场没有联系。

——小农经济带有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但不是与市场没有联系。如农民生产所需的铁农具和生活需要的食盐等都需要从市场上购买。

3.不能正确区分古代三种类型的手工业。

(3)家庭手工业:①管理方式:农户

的副业。②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③流通方式:剩余部分出售。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中的变化。

(1)商业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

(3)交易媒介: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换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

5.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政策、历程和特点:

(1)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3)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

衡性;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增强,对外贸易明清时期由盛转衰。

6.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沿革及其规律。

(1)沿革:

①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②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③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2)规律:

④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

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7.不能正确认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明朝“海禁”的原因:倭寇与东南沿海的土豪、奸商、海盗勾结,构成倭患,危及明朝统治。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但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的“朝贡贸易”,如郑和下西洋。

(2)“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②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对东方的殖民扩张;③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进行。

(3)“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8.古代商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在材料选择题中,分不清是古代商业发展还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1)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

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在整个流通领域地位提高。

④商业关系的变化:商品开始时,一般

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才逐渐与生产、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订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等。

⑤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行业组织,明清时期出现晋商和徽商等著名商帮。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收获与感悟

学习《中国经济史》古代部分的收获和困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第一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的思考和感悟 (一)、关于导论部分 经济史,顾名思义,即是:研究经济发展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在不同时期的运行机制和绩效。其中运行机制和绩效主要受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哲学、道德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国的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是中国人对于文明的探索史。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经济学”这个名称,当时的“经济学”是指“经世治物”,它明显区别于现代的经济学。“经世济民”这一影响中国人民数千年的经济理念影响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在中国的经济思想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世世代代读书人的理想,经济学乃是一门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从经济思想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可将经济思想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简单的经济思想;二、经济学说;三、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我一直不能够对于我国这么漫长的历史,商品经济也是很久之前(唐代之后)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什么我国却没有形成“经济学”?通过对于中国经济知识的了解,我认为,大概会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生活以及人们的经济关系都比较简

单;其次,自然经济在生活中地位处于主导,商品经济知识自然经济的附庸;最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各个地区、各经济单位之间的交流、联系不密切。因此,经济思想的发展也是处于比较低的阶段,使得中国的经济长期处于经济学形成以前的阶段,经济思想参差不齐,涵盖面宽窄不同的经济学说形式存在;同时,简单的经济思想形式的思想大量存在,所以不能形成单独的科学的经济学。但是,从事实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经济、文化都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经济研究的范围较广,经济研究的史料的数量也比较多,保存比较完整,中国的经济思想也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我国当代的经济学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当人类的历史进入资本主义世纪后才出现的。 我国古代经济思想和当代经济思想也具有很大的差别。古代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当代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古代的基本的经济关系是土地关系,当代以资本关系为基础;古代经济研究的目的是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获得地租,当代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获得高额利润。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除了“经济学的方法”、“计量分析”、“区域研究与比较分析方法”(史无定法)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最重要的是真实性,“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1];我们不能胡乱套用模式,将一种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的模式一成不变的套用到另外一个时空中,这必然使得经济研究的结果和实际不符。就比如东西方经济思想的研究就不同。西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自学教材要点,合作探究课标涉及的以下问题(20分钟) 1、概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简述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4、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7、简要说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8、简要分析“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 9、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知识要点 ①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产生: (1)由于气候等自然生产条件的原因,我国传统的种植作物是粟、稻、稷、麦等粮食产品和桑麻等纺织原料。所以足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饱暖问题,而不必依赖于外部交换。因此我国成为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区并不偶然。

(2)在铁农具和牛耕发明以前,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大家不得不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 在铁器和牛耕推广以后,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协作了,于是便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 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2)发达的水利:虽然变成小农经济了,但是农业所需要的水利却是一家一户不能解 决的,所以,水里就成为农业的命脉,治水者便成为英雄,上至大禹治水,下至普通的凿井 人。这水利命脉也是我们在政治组成乡井和国家的重要因素。 (3)先进的技术:小农的土地很少,不得不精耕细作,所以,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很 发达。 3、小农经济的影响: (1)抑制兼并政策:小农经济时刻面临着地主的兼并,所以历朝历代封建政府都不得 不采取反兼并措施,最好的反兼并措施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和明朝的按人丁和田 亩收税的措施。但是无论兼并与否,农民都是租税的主要来源。 (2)重农抑商政策:商业与国家争夺人力、土地、税收、对抗地方政府影响统治。所 以政府一般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3)闭关锁国: (4)小农意识:小农经济使得以分散和顺任自然为特征的精神元素深深根植于我们的 基因之中,我们随时准备着分散并回归自然,日本人很奇怪,我们只要条件允许,就一定要 养花种草,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的自然情结的表现。以打鱼为生的日本人怎么能理解呢?小农 经济团结的前提是水患,承平日久,国泰民安,分散倾向便会加强,这个政治经济联合体便 会分崩离析。水患以来,皇帝便会听从上天的警示下罪己诏,人民便重新团结起来。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抗压能力差,极易屈服,缺乏反抗精神、逆来顺受。是中国专制制 度的肥沃土壤。极端忍耐的反面是以命相搏,农民起义。 ②手工业形态 在农业发达、政治统一稳定的前提下,中国的手工业独步天下。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民间家庭手工业及其补充——民间手工业。以棉麻纺织为主。 自元朝黄道婆起,棉织品的比重增加,改变了与丝麻制品的比例。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 超过官营手工业。由于规模的扩大,某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满足小农生产生活的官营盐铁业发达。 3、满足官僚贵族奢侈消费的官营手工业。以丝织和瓷器为主。 由此可见,我国没有专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手工业生产。那么,为什么还在明朝中后期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呢?为何还享誉世界呢?如前所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民间手工业 规模扩大的结果,享誉世界则是朝贡贸易的结果。 ③关于古代商业的基本认识: ⑴中国古代的商业发达吗?秦汉至隋唐并不发达。由于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的发展受到时间和地点等种种限制。但仍有发展,唐朝甚至出现了柜坊和飞钱(信用卡)。两宋商业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元明清商业继续发展 ⑵市的发展和变迁 ⑶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从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始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止,总的来说,中国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但是主要是受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官府既可以发展贸易,就可以限制和阻止贸易,清朝以后,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3.重要概念 ①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政治制度1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一) 【秦】(BC220-BC206年)强化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1-确立皇权至高无上。2-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掌行政)、太尉(掌管军队处理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其下设九卿,如丰常(宗庙礼仪)、郎中令(宫廷警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廷尉(司法)、治栗内史(全国财政税收)等。 地方:郡县制,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郡长官为郡守,县长官为县令/长,县下设乡、亭。(地方官每年要向中央“上计”) 统治手段:扩大军队,指定法律,加强治安。秦有中央常备军驻京师由皇帝直管,外加地方武装管理地方治安,由都尉管理。《秦律》制定,巩固了地主阶级的政权,维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了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北征匈奴,南征百越,建设长城等。 【西汉】(BC206-25年)汉承秦制 中央:承袭秦制,皇帝最高统治者,其下设三公九卿。中期之后,改三公名称为司徒、司马、司空,其职责发生变化,九卿职责大致相同。 地方:郡县制;郡国并存制 统治手段:军队、法律、编户制度—户籍制度。中央常备军外加地方预备军,中央军是禁军有南北军组成,守卫京师。地方军有郡都尉或王国中尉主管,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地方官员无权调动军队,需有虎符才可发兵,皇帝对军事官员有任免权。刘邦令萧何在《秦律》基础上去夷三族及连坐法,增加兴、户、厩律三章,称“九章律”。 汉武帝时(强化中央集权):中央设1-建立中朝机构,扩大尚书台权利,削弱丞相权利。中

外朝的形成,加强了皇权,消弱了相权,达到了权力的集中。(有尚书、中书、侍中组成的内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有丞相为首的外朝演变为执行机构)2-京师设司隶校尉。章纠察京师百官(除三公)和三辅、三河(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3-地方加强控制故设刺史,除了京师直辖区以外的13个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官吏和郡国诸侯。—“以内制外,以小制大”。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加强。4-察举制。汉初,一是军功地主,二是郎官才有资格出任官职(任子、资选)。汉武帝时,将举孝廉定为制度。兴立太学,凡考试合格者授官,采取“举贤良文学”、“上书拜官”策试等制度选拔人才,充实和加强了统治机构。5-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削弱诸侯王国权利,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东汉】(25年-220年) 东汉初年对政府机构与职能进行调整的核心是维系专制主义的皇权,通过加强尚书台的权力和强化监察机构,完成了中央政府的重建和调整工作,通过固定州刺史治所和废除郡国都尉,完成了地方政府的建制。 中央:1-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加强尚书台权利,削弱三公权利,司徒即丞相管民政,司空即御史大夫不管监察,改管水利工程,太尉管军事,三公职高,徒有虚名。尚书台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设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实际上已经成为核心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是受命办事,三公其他官员,得皇帝批准加“录尚书事”头衔才可参政。2-监察制度。御史中丞,负责御史台监察百官,权利仅次于尚书令。司隶校尉,东汉复制,兼领一洲,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事务,即是京官,又是地方官,“无所不咎,唯不察三公”。此举是皇帝抑制权臣和贵戚之用。州刺史,在司隶校尉辖区外分十二州,设刺史,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收归刺史,东汉中后期,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且固定州刺史治所,可以处理地方事务,不通过三公,直接向皇帝负责,(州郡县三级)这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废除郡国都尉

中国古代经济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总结 经制(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政策 1商周时期:井田制(①名以上的土地国有制度②井田制与分封制相结合) 2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牛耕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大量的公田被抛荒;开辟了大量的新的土地;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土地私有现象日益普遍,井田制崩溃税制改革(初税亩,相地而衰征)—向所有土地征税,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培植了一大批新兴的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贵族成为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佃农、自耕农)产生,小农经济(帝国时代的经济基础)出现。 4秦朝:确立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5两汉:编户齐民(①社会管理制度②经济制度):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直接提供者,他们名义下的土地是国家田赋收入的主要来源。6北魏:均田制(国家掌握的土地):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维护社会安定,确保国家的赋税收入。 7隋至唐初:均田制和府兵制相结合,实行租(庸)调制。 8唐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崩溃,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征收户税地税,一年两次。 征税标准变化:不论人丁,财产为宗。影响: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土地不抑兼并,使得土地兼并合法化。 9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和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放松了抑商政策,商人地位提高。 10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青苗法。 11明朝: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赋和役统一征收(土地与人丁);征收银两,以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12清朝:康熙帝实行“更名田”,稳定小农经济;“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摊丁入亩”(只看土地),完全废除了以人丁为标准的征税方式,废除了“人头税”。 土地不断地由公有向私有转化,国家从抑制兼并到不抑兼并 赋税简单化人丁+土地土地 货币化实物货币 合理化只根据资产而不是人丁,摊丁入亩把它推向顶峰 1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中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中国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四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1)由十二生肖的图片导入新课。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2)第一目“‘神农’的传说”,主要从“神农”传说和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两方面阐明远古时代已经存在农耕。在讲述中可利用幻灯片打出“神农氏”的画像和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 (3)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出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的具体经过。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设问: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由此引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4)“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两目内容主要阐述古代中国农民承担着赋税和徭役,在讲授中只需要使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处于社会的低层即可。 (5)第五目“贫者无立锥之地”,需要依据课程标准,补充介绍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土地制度。在讲述“土地兼并”问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如果问高中生哪科最难背,肯定有很多同学说是高中历史。很多同学学习高中历史时都是背了又忘,忘了又背。辛辛苦苦记了很多,考试时一看到题目还是无话可说,或者答不到得分点,真是郁闷。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古代农业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

的依据)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分类特点地位成就官营手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农户的副业 ?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发展状况表现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隋唐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一益二; 外贸港口广州两宋空前繁荣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 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 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4.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 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7.以青铜为主要材料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时代叫青铜时代,关于商朝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商朝青铜器精品的代表是四羊方尊 B.商朝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C.商朝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D.商朝青铜制造业是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8.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9.某现代古物收藏家收集到下列文物,其中可能是赝品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尊②宋代缂丝图一副③唐代青花器一件④明代珐琅彩瓷器一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0.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1.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及专题考试

历史学科 学案 教案 考点总结 课时训练 考前必备 名师指导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及专题考试 B 必清·线索导引i qing xian suo dao yin 线索1:发达的古代农业:世界领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农业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线索2:古代手工业的成就: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水平领先。明中后期,在民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线索3:古代商业的发展:模式固定→突破限制→出现商帮。 商业起源早,秦汉到隋唐模式基本固定,变化不明显;宋朝以后有新突破,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的空间、时间界限被打破;明清时期出现“商帮”。商业始终在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线索4: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国家所有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B 必记·精要盘点i ji jing yao pan dian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1.结构:自战国之后.就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经济结构,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部分。 2.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以土地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3)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古代中国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生产技术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4)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大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固守传统农耕经济藩篱的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5)明清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1.发展规律

古代中国经济地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材料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 开篇导读 中国的剪纸艺术世界闻名,民间剪纸内容多反映的是我国农村生活喜闻乐见的内容。右图的剪纸作品,名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谷、稻、麦、豆子、高梁等五谷为边框, 剪纸图案中间是牛、马、羊、鸡、狗、猪等六畜围绕着三个庆祝丰收的农民,表达了农民热切企盼丰收的愿望。这幅剪纸作品,图案与名称相得益彰,五谷与六畜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那么,你知道五谷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中国的家畜饲养业又是怎样形成的 呢?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有其他什么特点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本单元的学 习吧! 读图探新

专题归纳这是我国 F1999年发行的 邮票,你能从该邮票中提 取出关于古代中何农业的 什么信息呢? 就徳镇是我国着名的瓷都, 上图中景徳镇瓷器工场的出 现,反映了当时乎匚业发展 的什么现象? 知识图示 货币是经济发展的重耍标 忐,上图展示的是战国时 期的货币.你能从中发现 什么问题吗? 《醍世恒言》脛描写了施块 夫妇发家致富的故爭,他们 廉人织绸反映了什么社会 现象? 叨洁山现 资本主文 萌芽并H. 发展缓慢 重农 抑商 古 代 经 济 政 策 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 古 代 心 阿 经 济 的 基 本 结 构 与 特 点 Mf宋元高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1 ?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 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 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 .古代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 模式并存,技术水平领先世界。明中后期,在民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3 ?商业起源早,秦汉到隋唐模式固定,变化不明显。宋朝以后有新突破,主要体现在 商业交易的空间、时间界限被打破。明清出现商帮。商业始终在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4 ?“重农抑商”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新经济因 素的成长,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5 .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6 ?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7 ?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二、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未实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原因 1 .明末清初,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为本,抑制商业发展,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运用政治手段压制工商业发展,其结果必然打乱社会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特点

专题升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复习指导 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是手工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归纳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为线索归纳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序识记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的突出成就。同时注意与古代中国改革内容相联系。 2.占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要明确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复习本单元内容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各种历史现象。 4.分析本单元内容应臵于世界经济史中进行对比分析理清中国古代经济由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基本线索.并分析相关原因。 二.重点知识讲析 1、评价古代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1)特点: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男耕女织。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弱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3)发展因素: 有利: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不利: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复习)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共3课时) 专题特征编写人梁为昌 本专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形态,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它以土地私有为前提,以家庭个体经营为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男耕女织为基本的生产模式,以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为主要目的,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封建政府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农业发展起到制约作用。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以及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古代的手工业技术精湛、分工细致,产品远销海外,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发展完善、城市发展及功能的变化、商人地位及组织的变化、贸易范围及商品种类的变化等。古代工商业活动虽遭“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的限制,但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明朝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护农业的发展,但限制了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海禁”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由盛转衰,加之君主专制统治的保守与封闭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景终使中国落伍于近代化的世界大潮。 专题知识体系 知识梳理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最早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原始社会的松土工具:耒耜。 (3)耕作方式的发展: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东汉出现挽犁(一人一牛)、耦犁(二牛抬杠); 唐代出现曲辕犁。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如果问高中生哪科最难背,肯定有很多同学说是高中历史。很多同 学学习高中历史时都是背了又忘,忘了又背。辛辛苦苦记了很多,考试时一 看到题目还是无话可说,或者答不到得分点,真是郁闷。下面为大家整理了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 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 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 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分类特点地位成就官营手工业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 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 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 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二、专题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③玄奘、义净到天竺研究佛学。 (2)华侨开发南洋 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中国古代经济使论文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分析和感悟 2011级历史文化学院学号11 历史学吴凯关键字:丝绸之路,陆上,海上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只要是包括东、西、南三大方向,向东主要是朝鲜和日本,向南为通过陆路或海路主要同东南亚诸国的,当时的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诸国都是属于附属国之类的性质,贸易有贡赐的性质。而且东南亚及东亚的国家在政治上是附属于中国的。所以研究中国经济贸易的主要的方向应该放在向西的丝绸之路之上。 丝绸之路重要的原因有几点:一、它开始时间特别早,联通了亚欧非三大陆。二、他中间的贸易跨度大,所涉及的地区国家很多,对各个社会的影响很大,不止在经济,文化交流史上有重大意义,在名俗文化史的研究上也是有很大的意义的。所以丝绸之路成为了大家研究的重点。 丝绸之路的时间上可以分为两汉,隋唐,以及明清。空间上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以路上丝绸之路为主,而之后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陆上丝绸之路: 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 为了联络大月氏回师东进,与西汉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了发展与西域友好往来关系。他的探险直接产生了“丝绸之路”而造福当时, 泽及后人。“丝绸之路”成为当时连接东

西方两大文明中心的通道, 大量的使臣、商人络绎不绝地奔波往返, 和谐各地的物质产品与精神成果, 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汉代以开放的姿态, 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吸纳色彩各异的文化元素, 走上了直接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道路。和谐当时的中国对外交往已突破了东亚范围, 远及欧洲和非洲。和谐秦汉之际, 朝鲜的檀弓、和谐果下马等输入中国, 中国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至朝鲜;燕、和谐齐、赵有数万人前往朝鲜,三韩多次派人晋见武帝和光武帝。日本与中国的往来较早, 武帝时, 有30多国通过朝鲜“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印绶”。中国铁器、铜镜、丝帛传入日本。越南的象牙、和谐犀牛、珍珠输入中国;中国铁犁、牛耕和水利工程技术在越推广。出玉门关或阳关往西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形成的丝绸之路,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铸铁、井渠、造纸等技术,通过这一通道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和谐从广东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 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 到孟加拉湾沿岸, 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形成的水上丝绸之路, 加强了和东亚、南亚各国的关系, 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西亚大国安息, 利用丝绸之路与汉频繁交往, 通过水上丝绸之路在汉与大秦间转手贸易。处于陆上丝绸之路西端的大秦, 直接交往受安息等国的阻碍。97年, 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 到达波斯湾折回。166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

中国古代资料--总结政治、经济、文化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历史大体上分为先秦时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大一统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每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①经济方面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政治方面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③思想方面。 一)政治:西周的政治制度:、、礼乐制、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二)经济:分为农业、手工业 原始社会、夏商时期: 农业:①农耕经济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种植格局是; ②主要是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即千耦其耘。 手工业:①新时期的彩陶、、;②官营手工业;③西周后,丝织工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①出现铁农具、牛耕;②水利设施有、、; ③小农经济出现:记住其原因、特点、评价。(重点记忆) 手工业:①出现冶炼生铁;②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兴起。③战国时提出政策。④国家四民:工、商、士、农。 三)文化: 思想家: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 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孙子(记住其主张) 科技:殷商时期关于日食的记载;对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对太阳黑子的记录;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春秋时期的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 文艺:汉字有商代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绘画有新时期时代的绘画;诗歌有《诗经》、楚辞。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220年) 时代背景: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一)秦朝(重点记忆) 1、政治方面: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法律制度、以及选拔和考察官吏制度等。其特征是。 2、经济方面:颁布标准器、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方面:“书同文”,以为基础,同时流行。 秦始皇采取的具体措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颁布标准器、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修长城、设驿道;焚书坑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