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解析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中的认知因素

解析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中的认知因素

解析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中的认知因素
解析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中的认知因素

第9卷第5期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9,N o.5 2010年10月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O ct.2010

文章编号:1671-7041(2010)05-0098-04

解析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中的认知因素

王淑花1,2

(1.北京物资学院外语系,北京101149; 2.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摘要:通常认为弗雷格提出的涵义与指称的二分说突破了密尔指称论中的意义即语词所指对象的局限性。实际上,作为逻辑哲学家,语义分析只是他的手段。涵义与指称的区分与弗雷格独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密切相关。通过5论涵义与指称6一文可以解析其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认知对象具有抽象性和客观性;意义建构过程中人具有主体地位;语词和语句的涵义均具有主体间性;涵义是联结语言表达式与其指称的认识论通道;认识的途径和目标具有不可分割性。

关键词:弗雷格;涵义;指称;认知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志码:A X

Analysis on cognitive factors in Frege.s

sense and reference theory

WAN G Shu-hua1,2

(1.Foreign Language Dept.,Beijing Wuzi Un i v.,Beijing101149,China;

2.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Beiji ng Foreign Studies Univ.,Beijing100089,China) Abstract:I t.s gener ally believed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 een sense and refer ence by F rege is a gr eat improv ement to M ill.s t heory w hich equals the meaning o f w ords to t he objects they denote.In fact,F reg e was a philosopher proficient in logic ana-l ysis.Semantic analysis was only hi s means not an end.T he dis-tinction betw een the two ter ms is closely related to Fr eg e.s u-nique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positions,w hich can be reflect-ed in his writing Sense and Re f erence as the follow ings:t he ob-ject has the quality of being abstr act and object;humans ar e the controlling factor in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the senses of both words and sentences hav e intersubjectiv ity;sense is t he ac-cess that relates an ex pr ession and its reference;the means and object of know ing can.t be separ ated.

Key words:F rege;sense;reference;cognition

弗雷格(Gottlob Frege)是现代德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分析哲学的奠基人。[1]1弗雷格把数理逻辑作为哲学分析的基本工具,独辟哲学分析的崭新领域。在弗雷格的著作体系中,5概念文字6是其基础,提供了一种形式语言和一阶谓词演算系统。在此基础上,他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试图从逻辑推导出数学;二是试图探讨逻辑哲学,即把概念文字扩展到自然语言中句子的分析,建立逻辑哲学体系。[2]12在这两方面的工作中,弗雷格对语言的本性做了大量的考察。[3]241892年他发表了5论涵义与指称6。他区分符号的涵义和指称本来是为了解决等同问题(equality),而不是为了发展一种意义理论,但后来却被视为意义理论发展的里程碑[4],对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塞尔甚至认为涵义和指称的区别是弗雷格对语言哲学所作的唯一重要的贡献。[3]82

语言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语言和世界的关系、语言或语词的意义问题。这两个问题相互勾连,是从两个角度看待一个问题。[3]15由于弗雷格对语词和语句意义的研究,把他看做语言哲学鼻祖无可厚非。但同时应注意到,弗雷格的研究出发点不是建立语言学的理论,他的身份更多的是逻辑哲学家。哲学家从理解语言的机制走向理解世界,他不打算制造任何东西,而只是期待一种更深形态的理解生成。语言的哲学分析得出的道理是世界的道理,不是语言的道理。正如克里所言[2]4,弗雷格对语言的兴趣是有选择的,而且首先是基于认识论的考虑。他的主旨是强调保持逻辑和数学的规范性、客观性和认识的可靠性。弗雷格关于涵义和指称的区别,不应该被看做对意义理论的贡献,而应该被看做对认识论的贡献。康仕慧把涵义和指称的区分看做是数理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认为弗雷格是富有创意地使用语义分析的策略来阐述数学本体实在论的第

X收稿日期:2010-04-08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资助项目

(PHR20101028)

作者简介:王淑花(1973-),女,山东青岛人,博士研究

生,副教授;E-mail:gr aceshuhua@sina.co m

一人,自他之后,语义分析依然是当代数学哲学中方法论的一个亮点。[5]

理解弗雷格思想的真谛应该采用系统的、历史的观点。汪堂家提到弗雷格所处的历史时代特点。当时德国的思想界,尤其是文学和哲学领域,人们对思想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弗雷格认为,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应严加区别,无视这种区别只会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惊人的混乱。[6]他的主要著作都体现了他使数学、逻辑学和哲学摆脱心理主义的束缚的努力。因此,5论涵义与指称6一文必然也会体现他独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他对涵义和指称的区分必定也与其密切相关。本文以此为基础,探查弗雷格在语言分析中所体现出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分析其行文中所透露出的认知因素。

一、弗雷格本体论中认知对象的抽象性与客观性

本体论问题是哲学中极其重要的问题。弗雷格的本体论可以从数学本体论、逻辑本体论等多方面考虑。在5论涵义与指称6中,他以/对象0作为他的主要本体论用语,常明确地或隐含地提到/对象0,这是他的本体论所主要探讨的东西。[2]283文中弗雷格提出了符号的涵义和指称的区分。专名的涵义是其指称的给定方式,专名的指称就是专名所表示的那个对象,如/亚里士多德0/北京0/20;句子的涵义是句子的思想,句子的指称是句子思想的真值。[7]89专名和句子的指称都是对象,对象都是客观的。在涵义与指称的阐述中,他利用比喻来说明涵义也具有客观性。首先,他利用透过望远镜看月亮的比喻来说明专名的涵义与指称的性质:指称就是月亮(一种客观实在),涵义就是望远镜上的真实成像(对于所有观察者来说都是一样的),观念(idea)是观察者视网膜上的影像,在不同的观察者那里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会受到观察者的视网膜构造以及其他个人因素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涵义既不像观念那样主观,也不如对象(指称)那样客观,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7]89在阐述句子涵义的客观性时,他说,/我用思想不是指思维的主观活动,而是指思想的客观内容,它能够成为多人共有的东西0。后在5思想6一文中他再次比喻道:思想)))譬如自然规律)))不仅不需要我们的承认就是真的,甚至不用我们考虑就是真的。一条规律不是由我们创造的,而是由我们发现的。正像北冰洋中的一座荒岛早在人们看到它之前就在那里一样,自然规律和数学定律同样一直是有效的,而不是在发现它们之后才有效的。由此得出,思想如果是真的,则不依赖我们的承认就是真的,而且根本不依赖于我们的思考。[1]128

这些描述透露出弗雷格清晰的本体论立场,或者说他的本体论立场促使他作出如上对涵义和指称的界定。他除了承认现实的、空间的、物质的对象具有客观性之外,也承认其他抽象对象(数、真假、思想等)具有客观性。弗雷格所说的客观的东西并不都是现实的。客观的东西是合乎规律的东西,概念的东西,可判断的东西,能够用语词表达的东西。[2]288那些抽象实体属于第三范围,因其独立存在,不需要某个认知主体做它们的承载者,与外界的现实存在有着相同之处;因其不能被感官感知,又与心理表象有类似之处。它们是非时空存在的,但具有客观性的东西。

有人认为在关于实体的论述中弗雷格和柏拉图主义有相似之处,从而他是柏拉图式的实在论者,而非经验主义者,他似乎更关注非经验对象;[8]也有人认为弗雷格的本体论与柏拉图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他详细地讨论了抽象实体的客观性,讨论了抽象实体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2]288-293但鉴于弗雷格所说的抽象实体,譬如思想和真,是大多数可以共同把握的东西,那么,它们又是如何被人们认识和把握的呢?离开了实践活动、人类经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何以可能呢?下文解析弗雷格文中透露出的认识论立场。

二、弗雷格认识论中的认知主体、认知途径及认知目标

1.人的认知主体地位

在专名的涵义和指称的论述中,弗雷格首先承认了人在意义建构中的认知主体地位,他说:/一个专名的涵义要由这样的人来理解,他对该专名所属的语言或标记整体有足够的认识。0[7]87此句表明这个人是一定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他对专名所属的语言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正是语言创造者和使用者)))人,成为认知主体,才使语言与语言外的世界发生联系、存在和运作。[9]

其次,他认识到语义具有多维性。[10]认知主体的不同生活环境、体验会造成对涵义的理解产生分歧。弗雷格在注释中提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专名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对于专名/亚里士多德0,有人可能认为它指柏拉图的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有人则认为那位生于斯塔吉拉的、亚历山大大帝

99

第5期王淑花:解析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中的认知因素

的老师是这个专名的涵义。[7]105按照弗雷格的本体论,语词和语句的涵义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0这个专名不会因为某个人不了解它所指称的对象,而不指称历史上那位著名的哲学家。但是由于专名不能固定地表示对象的属性,因此很难确定把哪些属性视为专名的固定内涵。在交流中,可能将通过从亲身感觉中、从别人的讲述中、从文章的上下文中、从百科全书中获取的针对对象的信息,作为涵义表达指称,而这无不与语言使用者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密切相关。[11]

此外,弗雷格认为,面对语义复杂性,人是最后的裁定者。他说:/由于相同的涵义在不同的语言中,甚至在同一种语言中有不同的表达;对于每一个给定的涵义,确定它是否属于一个确定的指称,依赖我们对指称的全面的知识。0[7]87首先这句话的前半句再次表达了自然语言的语义复杂性:同一语言中对于同一涵义,人们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可能不同。虽然弗雷格没有给出原因,但可以推知。在同一语言下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文化社团、行业等,他们的语言习惯必然各有特色。例如,植物学家可以称土豆为/马铃薯0,而农民往往称之为/土豆0/地豆0。更重要的是,弗雷格认为面对这种语义的复杂性,人对指称的全面认识是其最后裁定者。若要确定/卧虎藏龙的女主演0/谋女郎之一0等涵义是不是属于/章子怡0的指称,必然要对/章子怡0这个对象有全面的认识才能判定。但弗雷格也指出,遗憾的是/我们从未达到这样全面的认识0[7]87,个人或某一群体可能只能把握对象的片面的或者局部的信息,没能完整地认识其所有内涵。这似乎是在强调个体认知能力的有限。那么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何以形成并代代相传呢?

2.认知途径与认知目标的统一性

弗雷格实际上说出了认知的途径。他说:/专名通过涵义的媒介并且仅仅通过这种媒介与对象联系在一起。0[7]86从字面上看,他是说名字或符号并不能直接与其对象联系,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语境,或者通过符号出现的方式与其表示的对象联系起来。语词通过不同的/途径0来指向对象,因而陈嘉映称他为/意义途径论0者。[3]48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涵义是联结语言表达式与其指称的认识论通道。[11]例如:有人问/奥巴马是谁啊0,人们可能通过不同的涵义来描述对象,说奥巴马是/篮球跳投技术很好的轰炸机0/5哈佛法律评论6月刊历史上首位黑人社长0/美国的现任总统0等。显然,人们对对象的某些属性或特征进行描述或刻画,通过语词表达出来便构成了名称的涵义。人们对对象的认知角度不同,其对对象的刻画便不同,就由不同的途径通达对象。因此也便出现了/对应于某一确定的指称,有不止一个符号0[7]87,对于某一认知对象来说,就有不同的涵义。

弗雷格提出求真是认知的主要目标,认知途径和认知世界的目标具有不可分割性。文章起始,他就告诉人们涵义和指称一起提供知识。他用了/晨星是暮星0的例子告诉人们一个经验的事实[7]86, /早上在天空出现的金星0和/晚上在天空出现的金星0是不同时段出现的同一颗行星。此处,是然(指称)和所以然(涵义)自然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个天文学发现,具有认知价值。在句子层面上,他分析道:/如果人们停留在思想上,便可以满足于句子的涵义,不必追寻句子的指称。0例如,对于艺术创作和享受,大可不必追问其真假。/但是对真的追求驱使我们总是从涵义进到指称。0[7]91人们认识世界的很多活动,如逻辑和科学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求真。为了达到对世界的认识,只有指称是不够的,因为所有的真句子的指称都为真,所有的假句子的指称都为假。/纯思想也不能提供认识,只有涵义与指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供认识。0[7]91例如/北京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0这句话,涵义就是句子中语词意思的结合,指称是其为真或为假的情况。/北京0这个专名确有所指,且2008年举办过奥运会,因此此句为真。句子的涵义和指称一起给人们提供了关于北京的知识。

3.涵义和指称的主体间性

弗雷格对个人的观念和客观的涵义作出了严格的区分。面对同一专名,人们头脑中会产生不同的图像,这些图像在交流中必须说明属于谁、什么时间。而涵义是人们可以毫不犹豫直接谈论的,它为许多人所共同把握。虽然对于同一专名,人们在涵义上也有分歧,但弗雷格说:/只要指称相同,这些意见分歧就是可以忍受的,即使它们在一个进行证明的科学体系中应该避免,在一种完善的语言中是不允许出现的。0[7]104他指出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可以不同,只要最终的认知对象一致,就会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当然达成这种一致离不开认知主体间的沟通和共识。成晓光[12]认为,在认识活动中,每个认识主体往往先建立一个主体性的观察视角,才能进行认识活动。所谓/客观0,在本质上应该指个体性认识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个体的主观视角应尽

100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

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人的主观视角相重叠,这样才能形成所谓/客观0。这种客观就是主体间性。冯文敬[13]也提到由于人是群体性或社会性动物,主体间性是语言意义得以可能的前提。从弗雷格的本体论的讨论中可以看到,无论在语词层面上还是在句子层面上,弗雷格都强调涵义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体现在涵义可以被许多人所共同把握。那么可以说,弗雷格认可的/客观0实际上就是主体间性。

但是弗雷格始终没有详细说明这种主体间性的客观是如何操作的,涵义是否如现代语言学所述是/体验的0,是所有人关于某事物的体验集合呢?还是存在某一核心意,根据具体的时空关系,人们会作出合乎事宜的解释?也许正是这种有意抑或无意的模糊,使人们认为弗雷格理论中的涵义有些神秘,这也是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弗雷格在5论涵义与指称6中提出涵义与指称的二分说。虽然很多人认同其理论对语义研究的贡献,但其出发点是为证实逻辑和数学的规范性、客观性和认识的可靠性,反映了他反对心理主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他对抽象实体的客观性的强调,反映在涵义和指称的主体间性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思维的外壳,承载着人类的共同思想财富。弗雷格的理论中所透露出的主体间性,是对语言交流中人的要素的承认。虽然他认为日常语言不完善,但他针对语义的复杂性,承认人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关键所在。涵义是联结语言表达式与其指称的认识途径,人们通过涵义和指称一起认识世界,因而认知途径和目标具有不可分割性。

如今的语义研究更加注重探求交际主体的意图等心理因素的探究,努力从语言与心智结合的交叉视角深入挖掘指称的心理基础,在认知语境的广阔背景下探求语词与世界复杂多变的对应关系。与之相比,弗雷格理论有着很多不足,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理论,无论是其语义分析的方法,还是认知因素的萌芽,都在当时开创了先河,并为今天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路.弗雷格哲学论著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成晓光.西方语言哲学教程[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6:87.

[5]康仕慧.数学实在论的语义分析及其意义)))从弗雷格

的语义分析谈起[J].中国哲学年鉴,2009,27:274.

[6]汪堂家.弗雷格哲学思想述论[J].哲学研究,1986(6):33

-40.

[7]FREGE G.Sense and reference[M]//CHENG Xiaoguang.

A coursebook of west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 e.Dalian:

Liaoning N ormal U niv ersity Pr ess,2006.

[8]周小华.弗雷格在专名问题上的特殊地位:间接指称以及

专名辨认问题[J].哲学动态,2006(3):37-42.

[9]张友香.意义指称论的反思与批判[J].外语学刊,2008

(1):27-29.

[10]刘利民.语义多维性及语言性操作的模式[J].外语学

刊,2008(1):14-19.

[11]叶清玲.论弗雷格的涵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版,2008(1):57-61.

[12]成晓光.语言哲学视域中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J].

外语学刊,2009(1):9-15.

[13]冯文敬.共识意义观:一种意义理论的雏形[J].外语学

刊,2009(2):6-9.

101

第5期王淑花:解析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中的认知因素

数学创新能力的涵义与评价

数学创新能力的涵义与评价 摘要: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创新能力的涵义可以从潜在的认知过程和显现的认知结果两个角度 做出分析,数学创新能力的评价可以依据两条粗略标准采用3 种具体方法,从6 个基本途径切入这些对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其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 新能力方面担当的重要角色及发挥的核心作用。以下试图结合数学学科具体特点对数学创新能力的涵义和评价做出具体分析。 1 数学创新能力的涵义 关于创新能力,有学者曾经这样说过:最好将创新能力理解成一种复杂的现象,而不是能够加以准确定义的理论结构。至今创新能力还没有形成一个通用的甚至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因此也就无法给出一个简单明晰的数学创新能力的定义,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力图经由不同的视角剖析数学创新能力的涵义。我们知道,数学创新能力与数学创造性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讨论数学创新能力之前有必要提及数学创造性思维,具体地说数学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以下5 个方面: 1 灵活性:主要表现为善于转换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对某个问题提供多种解法。 2 精致性:主要表现为对已有的解法进行改进对已有的结论做出推广

3 流畅性:主要表现为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许多想法和念头。 4 新颖性:主要表现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尝试过或采用了原创独特的解法。 5 敏捷性:主要表现为能够积极地审视问题的各种解。 决策略和解决方法 基于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认识,人们主要通过以下两个视角来剖析数学创新能力的涵义或显现的认知结果或潜在的认知过程。 1.1 基于潜在的认知过程 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轻松自由地从一种思维操作转换到另一种思维操作。2、以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观察模式辨别问题的差异性和相似性。3、以全新的方式把数学思想数学技能和数学方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4、用数或形扩展数学模式重新组织数学模式和数学关系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适当变形转换预知结论。5 、能够在不同的数学表征系统之间进行自由地推理和转化。 1.2 基于显现的认知结果 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对于给定的数学问题能够提供新颖的独特的合适的解决方法。2、对于所呈现的文字的图像的表格形式的数学情境能够提出许多不同且合理的问题。3、能够识别技能领域与应用领域之间的联系在以前不相关联的数学思维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4、学习新知识的再发现和已有知识方法的独特应用能够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敢于质疑勇于对他人教师或者同学的见解发表不同看法。5、独立表征数学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定理的结论和证明独立推

浅析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完整版)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 课程名称:语言哲学概论 任课教师:李洪儒 开课学年/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 学分: 所在教学学院:应用外语学院 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号/姓名:2110822 / 韩丹丹 教师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析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 摘要: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并在语言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在指称理论的研究中,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弗雷格作为传统指称论的代表,认为专名既有内涵又有外延,涵义决定指称。对此,罗素则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支持,但随着理论的深入研究,反对的意见也增长起来,维特根斯坦后期的理论、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观点均是如此。后期维特根斯坦从他的功能论的意义理论出发,对罗素等人的指称论的意义理论做了彻底的决裂,并进行了细致的批驳;斯特劳森批判、继承并发展了罗素的指称理论,主张语境论;克里普克批判摹状词理论,并提出了历史因果理论。本文将简要系统阐述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 关键词:指称理论;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克里普克 一、前言 人们普遍认为, 语言是和世界相关的, 有两层含义, 第一, 语言能够描述或者指向实在, 第二, 语言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和实在相对应的。关于前者存在的争论是, 语言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指向实在; 关于后者存在的问题是, 语言的哪种结构与世界发生关系, 是主谓词结构、原子命题还是专有名词或者其他。由此在现代哲学的背景下产生了指称理论的研究。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对帮助我们理解许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指称主要是指专名(proper names)和通名(general names)所指的对象,也包括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s)、不定摹状词(indefinite descriptions)以及语句所指的对象。二、弗雷格指称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弗雷格的指称理论中,专名是广义的专名,他把摹状词也包括在专名之内。在他看来,任何指称单一对象的表达式,无论是词还是复合符号,都是专名。比如,“马克思”、“英国航空公司”、“中国最长的河流”这些都是专名。专名有指称,即该专名所表示的对象,对象就是专名的客观对应物。在弗雷格看来,

浅析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影响

昆明学院学报 2010,32(1):54~57 CN 53-1211/G4 I SSN 1674-5639 Journa l of Kunm i n g Un i versity 【非主流、非经典、非标准逻辑】 收稿日期:2009-07-06 作者简介:白静(1976—),女(回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逻辑哲学研究. 浅析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影响 白 静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摘要:弗雷格以他创立的现代逻辑为基础,开创了意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对表达式含义与指称的区别是弗雷格意义理论最基本的内容,它的核心概念是真。弗雷格意义理论对哲学和逻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逻辑走上了形式化的道路,形成了以他的意义理论为基础的外延逻辑,并影响了人们的现代逻辑观。关键词:弗雷格;意义理论;真;现代逻辑;逻辑哲学;形式化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10)01-0054-04 Ana lysis on the I nfluence of Frege ′s Theory of M ean i n g BA I J ing (Phil os ophy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 w College,Yunnan Nor mal University,Yunnan Kunm ing 650222,China ) Abstract:Frege used modern l ogic he created t o analyze language deep ly,and for med his unique theory of meaning .The distincti on be 2t w een sense and reference is the most basic content in his theory,in which truth is the critical concep t and it is the greatest contributi on t o the theory of meaning as well .Frege ′s theory of meaning has influenced phil os ophy and l ogic greatly .It made l ogic go t o the way of for mality and for m extensi on l ogic based on his theory of meaning and greatly influence peop le ′s attitude t owards modern l ogic .Key words:Frege;Frege ′s theory of meaning;truth;modern l ogic;l ogic phil os ophy;f or malizati on 意义理论是指通过对语言表达式(专名、通名、摹状词、语句等)意义的研究而形成的理论,是逻辑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而对于意义理论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它源于弗雷格。作为现代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以独特的逻辑视角和逻辑方法,以他创立的现代逻辑为基础,对语言进行了分析,形成了他独特的意义理论,从而开创了意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一、弗雷格意义理论简述 弗雷格并没有刻意去建构一种意义理论,他一生最大的目标是把数学化归为逻辑。他认为逻辑是数学最可靠的基础,从逻辑可以推出全部或大部分数学理论。这就是弗雷格的数学逻辑主义思想。弗雷格的《概念文字:一种模仿算术语言构造的纯思维的形式语言》一书是现代逻辑的奠基之作。在此书中,他建立了自己的逻辑演算系统。其意义理论的许多思想都发源于此书,例如:他对句子含义与指称的区别是从概念文字的可判断内容发展起来的,他对概念和对象的分析就是概念文字中引入函数和自变元这一思想的发展。而且,弗雷格意义理论与他所创立的现代逻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主要有对含义与指称的区别、语境原则、概念和对象、思想与真等等。这些内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 一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其中,对表达式含义与指称的区别是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基石,也是他对意义理论最主要的贡献。 弗雷格经常给出的例子是“晨星是晨星(a = a )”和“晨星是暮星(a = b )”。前一个句子是同语反复,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新知识,而后一个句子则包含了一个科学知识,即晨星和暮星是同一颗星———金星。虽然指的是同一个事物,但是它们的给出方式是不同的。金星用“晨星”的名字被给予为在早晨最光亮的星,用“暮星”的名字被给予为晚上最亮的星。因此,晨星和暮星的指称是相同的,但 含义不同。[1]在此基础上,弗雷格把这一区别应用于 各种语言表达式,分别对专名、概念词、句子的含义和指称进行了区别。 一般的指称论者认为,专名的含义就是它所指示或指称的对象。而弗雷格认为,专名的含义是专名的给出方式,指称就是专名所表达的对象,含义与指称是不同的。如作为专名的“弗雷格”,它的含义是诸如“著名的逻辑学家”、“著名的数学家”、“语言哲学的创始人”等等;而它的指称则是弗雷格这个作为个体的人。 弗雷格所说的概念词,就是人们通常使用的普通名词,他对概念词的看法非常不同于传统逻辑的观点。他认为,概念词的含义是句子所表达的思想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张素侠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现象的生成进行分析, 认为词的 多义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词的多义性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 隐喻和转喻生成的。关键词:一词多义转喻隐喻原型范畴 1 引言几乎在所有语言中,一词多义都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语言的 多义现象并进行专门的研究,它是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认知经济性原则的客观要求。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由一个 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1〕(赵艳芳2000:36)。一个多义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意义范畴,它们以 各种方式发生联系。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一词多义的语义延 伸机制。 2 词汇延伸意义的认知性词汇的延伸义指的是从原义派生和演 化出来的词义。语言在其产生之初都是单义的,一个词只对应一个意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展,交际能力不断增强,语言符号也要适应日益发展的交际的需要,于是一个语言符号就具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多义现象的产生是人的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为了适应语言经济性原则的需要。客观世界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而人的大脑的认识和储存能力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语言要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新事物与已知事物之间存在客观上的相关性或相似性,或是在理解新事物时加入了主观上的相似性。人们的这一认知思维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在作为 思维工具和外在表现形式的语言上,具体表现为运用已知的词汇去命名新事物、表达新观念或描述新经验。于是,词汇的意义就在本义的基础上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概念被不断扩充与抽象化,赋予旧词以新义,继而产生了一词多义。由于词汇意义的拓展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词汇的延伸义就不再具有任意性特征,而 是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具有了认知性。 3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解释 3.1 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而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以全新的视角和观念对语言中的许多现象作出了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一个范畴由一些极其类似的成员构成; 原型是同一个概念范畴中能反映本范畴特征的最好、最典型的成员,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隶 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特征,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 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 的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和中心成员,即原型(prototype),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2]Taylor(1995)也指出大多数的语言范畴呈现出的不是单一中心的结构,而是多中心的结构。它们通常表现出多个类典型,这些类典型通过家族 相似性互相连接.下面我们用范畴理论来分析一词多义。再来看看名词“window”的意义是怎样拓展的: (1) The workman delivered the window . (2) Close the window . (3) She put her head through the window. (4) I painted the window while she was standing in it. 在这四个句子中,window都是以不同的意义出现的,在句(5)中,它指的是作为房

对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分析

对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分析 一、认知结构的含义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当学习者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时候,意义学习就发生了。这一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影响,这一观点已被众多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所接受。那么什么是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的效果都会受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特征的影响。 二、认知结构变量 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奥苏贝尔发现在认知结构中有三方面的特性对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最为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三方面的特性因人而异,所以奥苏贝尔就把学习者认知结构的这三方面特性称为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即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必须在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 第二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新旧观念之间的区别愈清楚,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稳固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原有观念愈稳固,也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所谓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就是要确定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上述三方面的特性。 而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对于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新观念)来说,有可能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通常有以三种关系: 1.类属关系

通感的认知阐释

通感的认知阐释 摘要通感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它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既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同其他隐喻一样,通感隐喻也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它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而形成人类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在认知理论的框架下,运用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来分析通 感,以便探寻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和心理奥妙。 关键词通感隐喻认知方式意象图式隐喻模式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并将它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但是Lakoff和Johnso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将这种说法彻底推翻了。他们提出隐喻是普遍的,不可简化的。人类理解的想象结构直接影响隐喻意义的本质,并规约我们的理性推理。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方式。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通感这一隐喻修辞手法,通过对其相关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以及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对通感的认知性阐释。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synaesthesia),望文生义,指的是人的各种感觉相互连通,身体某一感官受到刺激,产生反应,同时又引起其他感官的反应。它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指我们在思考或交流使用乙器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属于甲器官范畴的事物印象,以达到新奇、精辟的表达效果。传统上,通感现象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和文体现象,是润饰辞藻的一种修饰手段。例如英语中有 piercing cry (刺耳的声音)、sweet music (悦耳的音乐)、 sour look (怒视)、a loud shirt (颜色花哨的衬衫)、 soft light (柔和的光线)这样的表达方法。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法,如“闻见(香味)、听见、冷眼、清净、音色、声音刺耳、眼睛尖、口味重”等。小孩会说“妈妈的牛奶洗面奶闻起来好甜啊!”。电视台广告中也有“听得见的微笑”之说。在文学作品中,通感更是受到了古往今来中西文人的青睐,被广泛地运用着。 二、通感隐喻的认知阐释 英语中synaesthesia(也可写作synesthesia)就是与汉语“移觉”相对应的修辞格。该词中的syn,据 Webster’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来自希腊语的 aisthēesis,意为sensation。其定义为

对逻辑学涵义与关于逻辑一些理论的认识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对逻辑学涵义与关于逻辑一些理论的认识 【内容摘要】逻辑学的发展是多层面的,逻辑的涵义也是分层次的,逻辑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对现代逻辑背景下出现的关于逻辑的一元论、多元论与工具主义要作具体分析。事实上,每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总体上来说,多元论更符合现代逻辑科学发展的实际。 【关键词】逻辑/广义与狭义/一元论/多元论/工具主义 【正文】 一、广义的逻辑与狭义的逻辑 什么是逻辑?要清楚明确地回答这一问题,要将各种各样冠以“逻辑”的学科都统一在一个明确清晰的“逻辑”的定义之下,这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在西方,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集其前人研究之大成,写成了逻辑巨著《工具论》(由亚氏的六部著作编排而成:《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辨谬篇》)。虽然在亚氏的著作中他并没有明确地使用“逻辑”这一名称,也没有明确地以“逻辑”这一术语命名其学说,但是,历史事实是,亚氏使形式逻辑从哲学、认识论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一门以推理为中心,特别是以三段论为中心的独立的科学。因此,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近代归纳逻辑的创始人,他在总结前人归纳法的基础上,在批判了经院逻辑和亚里士多德逻辑之后,以其古典归纳逻辑名著《新工具》为标志,奠定了归纳逻辑的基础。 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对人类思维的辩证运动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另一种新的思辩逻辑——辩证逻辑。 从以上可以看出,逻辑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至少包括了以亚里士多德逻辑为基础的传统演绎逻辑、以数理逻辑为核心及基础的现代逻辑及其分支、归纳逻辑、辩证逻辑等等,而这些逻辑相互之间的特性又是十分不同甚至十分对立的。所以,要用一个明确的定义把这些历史上所谓的逻辑都包含进去,确实是很难的。事实上,“逻辑”一词是可以有不同的涵义的,逻辑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逻辑包括归纳逻辑(包括现代归纳逻辑与传统归纳法)、辩证逻辑。将逻辑局限于经典逻辑、非经典逻辑,这就是狭义的逻辑,而将逻辑包括传统逻辑、归纳逻辑与辩证逻辑,则是广义的逻辑。以这一取向为标准,狭义的逻辑基本上可以对应于“逻辑是研究推理有效性的科学,即如何将有效的推理形式从无效的推理形式中区分开来的科学”这一定义,而广义的逻辑则可以基本上对应于“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这一定义。 由此可见,逻辑学的发展是多层面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考察逻辑学的不同层面及不同涵义: (1)从现代逻辑的视野看,逻辑学的发展从古到今的过程是从传统逻辑到经典逻辑再到非经典逻辑的过程。 (2)从逻辑学兼具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的角度,可以确切地把逻辑分成纯逻辑与应用逻1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2009年第4期总第24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9,№4 Serial №241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朱建新,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收稿日期:2009-02-18(修改稿)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朱建新 (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安 223001) 摘 要: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 ichards &B lack 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 on 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 on 的“关联理论”。本文在论述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 关键词:隐喻;认知研究;三种认知理论 A Study on the Cogn iti ve I n terpret a ti on of M etaphor ZHU J ianx in (Fo re ign L anguage D ep a rt m en t ,H ua iyin Ins titu te of Techno logy ,H ua i πan 223001) Abstract:Based on three main cognitive theories ofmetaphor,namely,Interaction Theory,ConceptualMetaphor Theory and Relevance Theory,the pa 2per explores their motivations,ways and li m itations in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Key W ords:metaphor;cognitive study;three cognitive theories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9)04-0018-04 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 统,三是语言学传统。三种研究传统因为出发点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修辞学家关心的是隐喻的修辞功能;哲学家关心的是隐喻对思维的影响,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与词的组合、词的意义变化等联系在一起。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ichards (1936)&Black (1962)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on (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on (1995)的“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本文试图对这三种认知理论作一综述,并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和方式,以及它们阐释隐喻的局限性,以便我们能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隐喻。 1.Richards &Black 的“互动理论”与隐喻阐释 从人类的认知角度谈论隐喻的,最早可追溯到雪莱(Shelley )。雪莱说,“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语言的关键所在”(严世清,1995)。但对隐喻的认知特征阐述得最明确、最系统的要首推Rich 2ards 。首先Richards (1936)引入了“本体”(tenor )和“喻体”(vehicle )的概念,认为隐喻就是由喻体和本体这两部分构成的。如在隐喻“a seed of hope ”中,seed 是喻体,hope 是本体。其次,他认为隐喻的含义来自于喻体和本体的相互作用。Richards (1936)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Richards,1936)。Richards 对隐喻的论 述,突破了修辞学将隐喻仅仅作为辞格来研究的局限,拓宽了对隐喻本质理解的视野,奠定了其在隐喻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Black (1962)在Richards 观点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隐喻“互动理 论”。Black (1962)认为,“次项”(即Richards 所说的“喻体” )是一个语义联想集,它被当作是理解“主项”(即“本体” )的一个“透镜”(lens )或“过滤器”(filter ),隐喻的含义是“主项”和“次项”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对隐喻“Man is a wolf ”的理解:wolf 是一个可供联想的语义体系,听话人以此为“透镜”来认识man,从而突出了wolf “凶猛”这一普遍认同的含义。于是wolf 和man 两者相互作用,听话人在头脑中重塑对man 含义的理解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wolf,从而理解了“Man is a wolf ”的隐喻含义。总的来说,隐喻“互动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把隐喻次项的联想含义应用于主项,因此可以认为隐喻创造了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因而是一个认知问题。(参见林书武,1997) Black (1997)的“互动理论”后来发展成为隐喻的语义观的基本理论。他(1997)认为,隐喻是一种述谓现象(predication ),其表达形式是句子,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词语;隐喻是在做出一项陈述,而不仅仅是对一个实体的重命名。这样,Black 就将隐喻从词语层次提升到了句子层次作为一种语义现象来考察,这一转变也将隐喻纳入了篇章的认知范畴。隐喻的语义观利用语义特征来阐释隐喻。该理论认为,隐喻违反了语义的“选择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 ),是一种语义异常现象(semantic anomaly )。如:The stone died .通过义素分析,发现stone 具有以下语义特征:physical object,natural,non 2living,mineral,concreted 。die 具有如下语义特征:processwith result,namely,that some living entity x ceases to be living (Levinson,1983)。很显然,此句并不是

论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理论

论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理论 发表时间:2011-04-19T15:44:52.063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2月下供稿作者:李松枝 [导读] 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及其关于语言哲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论涵义和指称》中。 李松枝(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政治与行政学院逻辑学专业,广州 510631) 中图分类号:B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2-0068-01 摘要: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及其关于语言哲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论涵义和指称》中。从语词和语句两个方面,对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理论进行分析。 关键词:弗雷格;涵义;指称 Abstract:Frege's theory of meaning and their thoughts o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embodied in his " Meaning And Reference".The writer tries to analyses Frege’s Meaning And Reference Theory from words and sentences. Keywords: Frege; meaning;regerence 弗雷格,作为分析哲学的奠基人,语言哲学的先驱,对意义问题的关注,集中体现在他于1892年发表于《哲学与哲学批评杂志》上的《论涵义和指称》一文。在此文中,弗雷格第一次表述了涵义和指称之间的根本区别,它被视为意义理论发展中的里程碑,对语言哲学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关于语词的涵义和指称 文中一开始提到“同一”这个概念,同一是指对象之间的关系呢,还是对象的名称或指号之间的关系。弗雷格在他的《概念演算》中,认为是后者,即对象的名称或指号之间的关系。他专门举了两个例子:“a=a” 例如“晨星=晨星”,“a=b”如“晨星= 暮星”。假设“同一”指的是对象之间的关系,那么a=a和a=b所表达的就是它们所指的对象——金星是相同的,但是我们明确地知道,a=b比a=a的涵义多了一些。例如“晨星=晨星”,这是先验有效的,不需要证明就可以得出。而晨星= 暮星却不是先验的,是天文学家们经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来的,“往往包含了对我们的知识极有价值的扩展”。人们并不能像得出a=a那样轻易地得出a=b。 但他觉得这个回答不是很确切,因为这两个名称并非直接有了关系,而是“这种关系能够成立,仅仅是因为它们命名或指示了某个东西。这种关系,似乎可以说,是以具有同一个所指的各个指号之间的联系为中介的。”[1](P376)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同一关系既不只是指对象方面,也不仅指名称方面,而是属于名称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但是,若名称和对象的关系只是指称,那么用哪个名字来指称对象就是任意的,可能造成逻辑思维的混乱。例如,我们可以把《小橘灯》的作者称为“冰心”或“谢婉莹”,““冰心=谢婉莹”这样的句子只是和我们的命名方式有关,仅仅作为真名和笔名相异,并不表达真正的知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却正是我们想要表达的。弗雷格又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指号之间的差异与被命名的对象被给出的方式上的差异是对应的: “令a、b、c为三角形中连接角与对边中点的直线,则a和b的交点与b和c的交点为同一点。这样,我们就有了对于同一个点的不同命名,而且这些名称(“a和b的交点”,“ b和c的交点”)也表达了这些点被给出的方式。”如果把a和b的交点设为点M, b和c的交点设为点N,若是没有特别的说明,“a和b的交点与b和c的交点为同一点”,我们是不知道M和N是同一个点的。虽然它们都指那一个点,但二者的涵义却不同。一样的,“2010年《非诚勿扰》的特邀男嘉宾”和“中国色彩性格学创始人”这些表达式所指一样,但意义不同。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弗雷格把语词划分为专名和概念词。为了简便,把这样的名称看做是一个专名。他所说的专名是广义的,没有从理论上区分专名和摹状词。在弗雷格的逻辑中,任何指称单一对象的表达式都是专名。专名的涵义就是所指对象的呈现方式。但是他认为专名只是限定摹状词.。弗雷格提出了“涵义决定所指”这个重要的语义学原则,专名必须对一个对象有所描述才能指示该对象。也就是说,专名是通过涵义与其所指发生关系的。弗雷格是这样进一步分析的:“指号,它的涵义和它的指称之间的正常联系是这样的:与某个指号相对应的是特定的涵义,与特定的涵义相对应的是特定的指称,而与一个指称(对象)相对应的可能不是只有一个指号。同一种涵义在不同的语言,甚至在同一种语言中,是由不同的表达式来表述的。”[1](377)在这里,“涵义决定所指”包含了两层含义:一个表达式只有表达了某种涵义,才能指称某种对象;一个表达式究竟代表哪个或那些对象,取决于相应的对象是否具有该表达式的涵义所描述的那些特征或性质。[2] 我们从涵义决定原则出发,或许会同意:如果一个表达式在形式结构上符合语法并且充当专名的角色,那它就具有涵义。但是,至于是否存在与内涵相对应的外延,则还是不确定的。比如“玉皇大帝”这个词有涵义,但是我们找不到一个与他相对应的对象,不能断定他是否真的存在。弗雷格承认诸如“最弱收敛级数”、“离地球最远的天体”这类专名有涵义却没有所指,但他认为这是自然语言的不完美的地方。因此,“对于涵义的把握并不能保证相应的指称的存在。”[1](P378) 我们通常使用语词时,谈论的是它们的语词,但有时也会谈论到语词本身或它们的涵义。这样当有人在直接谈话中引用别人的话时,它们所代表的涵义和这些语词本身的涵义就会发生变化。之后他谈到“直接指称”和“间接指称”,一个语词的间接指称是它的正常涵义。如李国强是我的弟弟,李国强有三个字。这两句话中就不能前句中“李国强”替换后句中的“李国强”,虽然它们的指称相同,因为第二句中的“李国强”是就词本身而言的。 弗雷格接下来把指称和涵义和与之相联系的意象严格区分开来。关于指号的意向是一种内心图像,它是主观的。例如,对于“华南师范大学”,摄影师、画家、老师、学生都有关于这个名称的独特的意象。即使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于“华南师范大学”也并不总是有相同的意象。这种内心图像来自对于观察者的内部或外部的感官印象与活动的记忆,它是不断变化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专名的指称是这个名称所命名的对象本身,专名的涵义处于意象和对象之间,不像意象那么主观,却也不是对象本身。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的仅仅是专名的表达式、涵义和指称,接下来我们看看弗雷格对于语句是怎样阐述的,语句表达的思想是语句的涵义,还是语句的指称呢? 二、语句的涵义和所指 弗雷格先假定了语句有一个指称,他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晨星是一个被太阳照耀的天体”和“暮星是一个被太阳照耀的天体”,不知道晨星和暮星是同一个星辰的人,可能认为一个思想为真,而另一个为假。因此,思想不可能是语句的指称,相反,它不能不被看作是语句的涵义。知道晨星和暮星都是指金星的人,会知道若前一句话为真时,后面一句话也为真。弗雷格提出,把语句的真值当做语句的指称,即语句为真或为假的情况。接下来分析思想与真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主词与谓词的关系呢?我们的确可以说“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这个判

关于认知疗法中的认知分析

关于认知疗法中的认知分析 李青莲 青岛大学研究生院,中国 【摘要】本文对认知疗法中的认知特点进行思考,认为认知不可能完全反映客观事物的所有真实,适应性的认知只是部分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同时适应性的意义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的不 反映客观真实的认知中找到。 【关键词】认知疗法认知分析适应性认知 Analyses of cognition in Cognitive therapy LI Qinglian Graduate School of the Qingdao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The cognitive character in cognitive therapy was thought over in this article,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 can’t reflect the all spices of the reality. So the adaptable cognition can only reflect the reality partly, and the sense of the adaptation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cognition that can’t reflect the reality partly. 【Key words】 Cognitive therapy, The analyses of cognition, Adaptable cognition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理论假设是:人的情绪及行为与其认知是密切相关的,通过改变不恰当的认知方式,可以改善情绪及行为障碍。目前有关认知治疗方法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二大流派,一是认知分析治疗(cognitive-analytical therapy)和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前者是在认知治疗的基础上借鉴和应用精神分析性治疗的方法,后者是在认知治疗过程中强调应用行为治疗中的一系列行为矫正技术。归纳起来,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认知疗法有4中,即Beck认知治疗,Ellis合理情绪治疗,Ryle认知分析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其中尤以认知行为治疗应用最为广泛。 1 Beck对认知的分析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阿龙·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提出假设认为:在信息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曲解和谬误导致了情绪障碍的发生。贝克论证说,抑郁症病人往往由于做出逻辑判断

隐喻式联合词的认知阐释

隐喻式联合词的认知阐释?汉语言文学 隐喻式联合词的认知阐释 马玲玲 摘要:汉语中的联合构词可以说是极具特色的,作为合成式复合词中的一个堇 要组成部分,联合式复合词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堇视,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角度入手『对联合词进行分类探析,以期对以往的研究有所增益。 关键词:联合词隐喻阐释 本文所论及的隐喻式联合词是指联合式复合词的意义在原义的基础上发生了隐喻引申,使词义更加丰富。 认知语言学意义上的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人类的思维就是建构在隐喻之上的。 人们的许多经验和活动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人们的概念系统大多是由隐喻建构的。认知语言学家指出,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和灵魂,隐喻就是要发现“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从而用‘‘始源域之名'’代替〃目标域之实"。恰似赵艳芳所论述的「在隐喻结构中■两种本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这就是隐喻的认知基础。”基于此,我们可以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为出发点对现代汉语中的隐喻式联合词试作分类阐释。 二.隐喻式联合词的认知阐释 (-)性质相似的隐喻 性质相似的隐喻式联合词是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性质相似"为基点,通过隐喻机制,把我们所熟悉的事物投射到了原本不熟悉、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抽象概念中,从而使其易于被理解、接受。以”豺狼"一词为例:在汉民族的思维习慣中,豺 和狼一直是两种非常贪婪、残暴的动物,能给其他很多动物甚至人类带来严更的伤害。当人们想要表达某些人凶恶残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时就以"凶恶残暴”这T 寺征为桥梁产生联想,从而以自己熟悉的凶猛动物”豺狼”来喻指 "凶恶残忍的人"。此类隐喻式联合词还有"爪牙、禽兽、虎狼、堡垒、本末、日苦、钢铁、风雨、机械、锦绣"等。以下面两个词为例具体分析:

论翻译中词语指称意义的再现

2010年12月第12卷第4期 1引言 翻译就是用接受语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 —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1]。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完整再现原语的信息与风格,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这种再现只能做到大致对等,翻译过程中产生信息损失不可避免。在翻译中,译者应发挥创造性劳动,在“语义相符、风格相近”的前提下,采用各种翻译策略,使翻译中信息的损失降至最低,并尽量弥补信息差。 翻译主要是指对“意义”的再现。在译语中如何实现对“意义”的表达,实现原语信息与译语信息最大程度的等值,尽可能消除信息差,是翻译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词语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历来被认为是翻译的基础,是制约可译性(translatability)的一个要素。本文旨在就翻译中词语指称意义所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的处理和信息差的弥补方法做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2词语意义的分类 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莫里斯区分了符号关系的三方面,指出:符号与其所指或描写的实体与事件 论翻译中词语指称意义的再现 ◎胡爱国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南昌330063) [关键词]词语指称意义;再现;词语字面意义;语境;翻译策略 [摘要]根据社会符号学的意义观,意义分为言内意义、语用意义、指称意义。指称意义为语言符号最基本内容,是其他意义的 基础,翻译的基本要求是再现指称意义。由于英汉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两者在语音、词汇、句法结构、思维方式、文化等诸多方 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翻译中完整再现指称意义并非易事。通过对词语的指称意义与字面意义之间的差异、语境对词语指称意 义的制约、词语指称意义翻译策略三方面的探讨,揭示了翻译中词语指称意义再现问题。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912(2010)04-0087-05 Reproduction of Word Referential Meaning in Translation HU Ai-guo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63,China) Key words:word referential meaning;reproduction;word literal meaning;context;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stract:Referential meaning is the most essential content of linguistic signs,and the basis of other meanings.The basic requirement in translation exists in reproduction of referential meaning.Due to differences in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erms of phonetics,vocabulary,syntax,ways of thinking,and culture,it is a hard nut to crack to reproduce referential meaning.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study how to reproduce word referential meaning in connection with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ferential meaning and literal meaning,the role that context plays in determining referential meaning,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referential meaning. [收稿日期]2010-04-06 [修回日期]2010-07-13 [作者简介]胡爱国(1965—),男,江西临川人,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8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