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植物叶片的生态适应性试验

植物叶片的生态适应性试验

植物叶片的生态适应性试验
植物叶片的生态适应性试验

合肥师范学院不同环境植物叶功能性状的研究

牛丽闫大山葛刚刘先进

【摘要】:采取校园内摘取不同地方的植物和实验室分析等方式,对合肥师范学院水生植物和旱生植物叶子的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生物在最长叶片长度,最长叶片宽度,叶几部的宽度,叶宽叶基宽的最大比值,叶长,叶尖的角度,叶片抬高的仰角,叶脉的数目,叶片的重量,叶片的气孔数目,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在这两种植物中。旱生植物的叶通常较小,以减少叶的蒸腾面积。叶的表皮细胞较小,细胞壁增厚,外壁高度角化,表皮上常有浓密表皮毛,水生的叶子较大;水生植物叶肉细胞没有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的区分,叶肉细胞排列较疏松。叶面没有角质层,气孔较少,接触水面的叶片没有气孔。旱生植物叶肉细胞分化为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上表面角质层较厚、气孔较少,下表面角质层较薄,气孔较多;旱生植物叶片的气孔通常分布在叶下表皮,多数陷于表皮之下,形成下陷气孔,有的植物甚至多个气孔同时下陷,形成气孔窝(如夹竹桃),水生植物表皮上没有角质膜或很薄,没有气孔器,气体交换是通过表皮细胞的细胞壁进行的。表皮细胞具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关键词】:旱生植物,水生植物叶片结构适应性

【前言】:各类植物在生态上,根据他们和水的关系,被区分为旱生,中生和水生植物;这些在形态上各有特点,特别表现在叶的形态和结构上,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的植物,在演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些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该实验以了解旱生,水生,叶片结构特点为目的,进而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器官结构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以眼子菜,睡莲,夹竹桃,芦荟叶的横切片永久装片为实验材料

1.2实验方法:显微观察法绘图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分析夹竹桃的叶片的结构

1)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壁厚,外壁上有厚的角质层,下表皮有一部分细胞构成下陷的窝,窝内有表皮细胞形成的表皮毛,毛下有气孔分布。表皮细胞2~3层形成复表皮。

2)叶肉上,下栅栏组织之间,细胞层数较多,胞间隙不发达,在叶肉细胞中含有簇晶3)叶脉维管束发达,主脉很大,为双韧维管束。

2.2分析眼子菜叶片结构

眼但菜叶片表皮无气孔,也没有角质层,但表皮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肉细胞不发达,有1

至几层细胞组成。在靠近主脉处,叶肉细胞形成大的气腔。叶脉的木质部导管和机械组织都不发达

图二眼子菜叶的结构

2.3分析睡莲叶片结构

睡莲叶片上表皮有气孔,叶肉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明显。栅栏组织在上方,细胞含有较多的叶绿体。而海绵组织在下方,有十分发达的气腔和一些分支石细胞分布。维管组织特别是木质部不发达。

图三睡莲叶横切面

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三章生态系统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了解生态学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 [教学难点]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 [教学时数]4 本章重点 1.生态学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分 3.生态系统分类 4.食物网 5.生态危机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学概念 1.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ecology) 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表示住所和栖息地,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学科。 1866年,德国的动物学家黑格尔(haeckel)首次为生态学下了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interaction)的科学。后来,一些著名生态学家也对生态学进行了定义。1966年,smith认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生活之地相互关系的科学,所以又可把生态学称为环境生物学(evironmental biology)。著名美国生态学家E·odum(1956)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不同定义代表了生态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强调了不同的基础生态学分支和领域。生态学原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科之一。初期主要研究植物,后来逐渐涉及动物和人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向生态学的不断渗透,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动力,使其成为多学科、较活跃的科学领域之一。目前,生态学家普遍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学基本原理---生态学三定律 美国环境学家小米勒(G.T.Miller,Jr.)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是: 生态学第一定律: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该定律为哈定(g·hardin)所提出,可称为多效应原理。 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种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可称为相互联系定律。 生态学第三定律:我们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该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此定律或可称之为勿干扰原理。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物学科的两大发展方向:微观——分子生物学;宏观——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基础分支学科。生态学的研究是活的生物在自然界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洲工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环境污染(三废)、自然资源的破坏、能源危机、人口膨胀带来的粮食不足等问题。——全球性的事态激化,称为“全球性生态灾难”——才重视生态学。 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三大生态学问题。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178个国家,包括118位国家首脑参加,讨论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发展有关的一系列重大生态学战略性问题,生态学的作用已不言而喻。这次大会推动了全球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称为生物种群。 生物群落(Community):在一定自然区域的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称为生物群落。 随着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地球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森林、草原、荒漠等等)。而特定的生物群落又维持了相应的环境条件。一旦生物群落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到环境条件的变化。因此,人们把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Ecosystem),也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一定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或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1)(1)

安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学位)论文 姓名:王婷婷 年级: 2 0 0 7级 专业:环境科学 论文题目: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 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完成日期:2011年4月27日 指导老师:潘少兵 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二O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婷婷指导老师:潘少兵 (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摘要:土壤是微生物的主要存在场所,它承载了大部分生命的基因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在各种生态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微生物多样性与执行生态功能能力的联系却研究的很有限。这篇文章以微生物多样性在植物群落方面的作用为基础,探讨微生物群落在执行生态功能中的冗余现象。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功能冗余;植物多样性 Advancement of Effect of Microbial Diversity on Plant Diversity Autor:Wang Tingting Instructor: Pan Shaobing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Anqing Teachers’College,Anqing 246011,Anhui) Abstract: Microbes are abundant in soil and comprise a large portion of Life's genetic diversity. Soil microbes play key roles in a large number of important ecosystem process- es. But the relativity between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their ecological functions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approach the functional redundances during soil microb- es influencing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based on the various roles that they play in plant diversity. Key words:microbial diversity, functional redundances, plant diversity 引言: 土壤是微生物的主要存在场所,微生物在土壤养分转化与腐殖质形成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壤生态系统是保证动植物生存、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1],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土壤中的活性组分, 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病毒和小型藻类[2],每克土壤中栖息着大约100 亿个微生物[3]。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全球生态系统功能如养分转化、有机物的分解、土壤基本结构的维持、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创新案例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创新案例 常宁市第八中学阮琴 一、实验地位和作用 呼吸作用是植物的一种重要生理活动,在植物的生活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这个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是一种分解过程,它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 1、实验原型: 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通过漏斗向广口瓶内倒入清水,使广口瓶内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导入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2、实验不足:

(1)在通常情况下,向瓶内倒入清水,清水会溶解部分二氧化碳,导致实验时二氧化碳不足,使实验效果不明显。。 (2)实验分析时,部分学生对通过漏斗向广口瓶内倒入清水的目的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3)原实验装置较为复杂,实验准备工作量较大。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 1、实验装置的创新:将复杂的装置简单化。主要器材自制,用较高的透明玻璃饮料瓶代替广口瓶,萌发的种子用纱布包好悬于中部,用塑料薄膜覆盖瓶口并盖紧瓶盖。 2、实验方法的创新:直接将澄清的石灰水注入瓶底,避免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清水中,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明显地看到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 3、教材内容的创新:本实验将增加观察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水的现象。在演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瓶内壁水珠的多少,可以证明呼吸作用产生水。一套装置能完成两个实验,使实验装置功能多样化,课堂高效化。 四、实验选材与准备 较高透明玻璃饮料瓶(两个)、萌发与煮熟的种子(等量)、纱布、澄清的石灰水、注射器、细线、饮料管、烧杯、塑料薄膜、橡皮筋等。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

植物生态特征介绍

香樟树特征:l别名香樟(杭州)、乌樟(四川)、小叶樟(湖南)、人柴(广西)、拷樟、 山乌樟(台湾)科樟科属樟属产地分布:我国长江流域以南有分布,以湖南、江西、浙江、台湾最多。多生于低山平原的向阳山坡、谷地,垂直分布多在海拔500~600m以下,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重要树种。 形态特征:常绿大乔木,高达30m,胸径5m,树冠近球形。树皮灰褐色,纵裂,小枝无毛。叶互生,卵状椭圆形,先端尖,基部宽楔形,近圆;叶缘波状,下面灰绿色,有白粉,薄革质,离基三出脉,脉腋有腺体。花序腋生,花小黄绿色。浆果球形,紫黑色,果托杯状。生长习性:喜光,幼苗幼树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最低温度-10℃时,南京的樟树常遭冻害。深厚肥沃湿润的酸性或中性黄壤、红壤中生长良好,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耐湿。萌芽力强,耐修剪。抗二氧化硫、臭氧、烟尘污染能力强,能吸收多种有毒气。较适应城市环境。耐寒。 二乔玉兰特征:二乔玉兰高6-10m。为玉兰和木兰的杂交种。形态介于二者之间。花 外面淡紫色,里面白色,有香气。叶倒卵形、宽倒卵形,先端宽圆,1/3以下渐窄成楔形。花大而芳香,花瓣6,外面呈淡紫红色,内面白色,萼片3,花瓣状,稍短。花期早春。小枝紫褐色。五毛,花芽窄卵形。密被灰黄绿色长绢毛;托叶芽鳞2片。叶倒卵形表面中脉基部常有毛,背面多少被柔毛,叶柄多柔毛,花钟状,花被片6-9外轮3片常教短,或与内两轮近等长,萼片状,绿色;内两轮长倒卵形,外面淡紫红色,上部褐边缘常为白色。聚合骨突果长约8cm,卵形或倒卵形,熟时黑色,具白色皮孔,花期4月;果期9月。叶片互生,有时呈螺旋状,宽倒卵形至倒卵形,长10-18厘米,宽6-12厘米,先端圆宽,平截或微凹,具短突尖,故又称凸头玉兰;中部以下渐狭楔形,全缘。表面有光泽,背面叶脉上有柔毛,淡绿色。叶在基部通常有托叶或附属物,托叶有两种,枝端芽末的托叶贴生于幼茎上与叶柄分离,呈覆瓦状;叶部托叶散生,瓦刀状,粘着叶柄基部两侧,芽伸叶长,托叶脱落,幼枝上残存环状托叶痕,此为木兰科树种的识别特征。花枝开展,花大,单生枝顶,钟状,白色有清香,花瓣9片,肉质。萼片与花瓣相似,每三片排成一轮,钟状。花在3月先叶开放,盛开时皎洁晶莹、灿烂夺目。聚合果圆筒状,红色至淡红褐色,果成熟后裂开,种子具鲜红色肉质状外种皮。 构树特征:落叶乔木,高达16米;树冠开张,卵形至广卵形;树皮平滑,浅灰色或灰 褐色,不易裂,全株含乳汁。单叶互生,有时近对生,叶卵圆至阔卵形,长8—20厘米,宽6—15厘米,顶端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齿,3—5深裂(幼枝上的叶更为明显),两面有厚柔毛;叶柄长3—5厘米,密生绒毛;托叶卵状长圆形,早落。椹果球形,熟时橙红色或鲜红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1] 强阳性树种,适应性特强,抗逆性强。根系浅,侧根分布很广,生长快,萌芽力和分蘖力强,耐修剪。抗污染性强。 白玉兰特征: 落可乔木。株高可达10米以上,生长较慢。树冠卵圆形,技疏生,幼枝和芽外侧均有短柔毛,冬芽鳞片状。单也互生,倒卵形全椭圆形,全缘,叶面有光泽并略有柔毛,叶背面也有少量柔毛,叶柄短。花大,花径12~15厘米,白色,单生长枝顶,清香。花萼与花瓣相似,

植物生态习性

选用的主要植物生态习性: 1、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柏科侧柏属,常绿乔木,喜光有一定的耐荫性,喜温暖湿润,但亦耐寒,耐干旱瘠薄,抗污染,对土壤要求不盐严,抗盐性强。生长速度中等,幼、青年期生长较快,寿命长。 2、凤尾兰:Yucca gloriosa 百合科丝兰属,常绿灌,喜阳光,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水湿,耐土壤瘠薄。 3、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卫矛科卫矛属,常绿灌木,喜温暖湿润气候及肥沃土壤,耐寒性较差,耐修剪,寿命长。生长慢。对有害气体抗性强,亦能吸收有害气体。 4、金叶女贞:Ligustrum vicaryi 木犀科女贞属半常绿灌木,喜光,稍耐荫,较耐寒‘抗有害气体。 5、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 木犀科白蜡属,落叶乔木,阳性,耐寒,耐干旱瘠薄,耐低洼,盐碱地,耐水涝,抗污染,对有害气体及病虫害抗性较强,落叶较晚。 6、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 玄参科泡桐属,落叶乔木,强阳性,根系发达,浅根性。较耐寒,耐热,忌积水。 7、国槐Sophra japonica 豆科槐属,落叶乔木,性喜光,略耐荫,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石灰质,酸性和轻盐碱土上均能生长,对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及烟尘等抗性较强, 8、金枝国槐Sophora japonica var豆科槐属,喜光,稍耐荫。能适应干冷气候。喜生于土层深厚,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性土、石灰质土及微酸性上均可适应,在轻度盐碱上也能正常生长。但低洼积水处常落叶死亡。深根性,抗风力强,寿命长。 9、合欢:Albizziz julibrussin 豆科合欢属,好生于湿润之地,但在砂质土及干燥气候下也能生长。 10、千头椿:Ailanthus altissima cv. 苦木科臭椿属,落叶乔木,性强健,生长较慢。 11、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 忍冬科忍冬属,落叶灌木,好光,稍耐荫,适应性强。耐寒,耐干旱瘠薄。 12、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千屈菜科紫薇属,落叶灌木,喜光稍耐荫,生长较慢,寿命长,适应性强,喜肥沃土壤,耐旱耐涝,抗寒性较强。 13、石榴:Punica granatum 石榴科石榴属,落叶小乔木,性强健,喜光,适应性强,寿命长,栽培管理容易,耐旱耐寒。不耐荫。 13、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豆科紫穗槐属落叶灌木,阳性,耐水湿,干旱瘠薄和轻盐碱土。 14、紫荆:Cercis chinensis 豆科紫荆属,落叶灌木,广布于中国南北各地。较耐寒,喜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 15、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 蔷薇科苹果属,落叶小乔木,喜光,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忌水涝。 16、紫丁香:Syinga oblata 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喜光耐半阴,喜湿润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和石灰质土壤。耐旱、怕涝,抗寒性强,不耐高温。 17、高羊矛:Festuca arundinacea 禾本科,草坪植物,冷地型草种。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冬生长繁茂,耐修剪。 18、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百合科宿根草本,耐寒,可露地越冬,适应性强,喜光,耐半阴耐干旱。 19、马蔺:Iris lactea 鸢尾科宿根草本,对土壤和水份的适应性极强,可作地被及镶边植物。 20、鸢尾:Iris tectorum 鸢尾科鸢尾属宿根草本,性强健,耐半阴。

植物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德国,HAECKEL,1866);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美国Odum,1983);生态学是研究影响有机体分布与多度的科学(加拿大Krebs,1985)。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 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生态学前沿科学领域与热点问题: (1)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维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制 (2)生态系统服务 (3)生态健康与生态修复 (4)全球变化 (5)生态环境变迁与重大疫病和人群健康效应 (6)转基因生物释放的生态效应 (7)生态入侵 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窆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 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第二章植物的生存环境 生态系统中,连接生命物资和非生命物质的枢纽正是由绿色植物所组成的植被。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生物及其周围的物理环境所组成的总体,是生活物质及其生命活动的产物所集中的圈层。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区域环境:由于地球环境的非均一性而形成的区域环境,各个区域都是气候和地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备课时间:11、30 授课时间:12、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⒈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CO 2。 ⒉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 O 2。 ⒊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能力目标:观察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围绕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问题,关注和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 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重点】 ⒈呼吸作用产生CO 2的实验分析。⒉呼吸作用需要O 2的实验分析。 ⒊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 2的实验分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提问: 前面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独有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活动——光合作用,请问:光合作 用的原料、产物分别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师(副)板书下列公式。 二氧化碳+水 【新授过程】 引入新课: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绿色植物本身对于制造的有机物的一个消耗过程——呼吸作用。师板书标题: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实质 师:我们知道人和动物也进行呼吸作用,我们在呼吸时吸进什么、放出什么?学生回答:吸氧、放出二氧化碳 师:那么植物在呼吸作用中产生了什么物质呢? 有机物+ 氧 光 叶绿体

学生猜测:植物在呼吸作用中产生了氧,也有学生认为是二氧化碳。 师:植物在呼吸作用中到底产生了什么气体呢,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课前老师查了资料,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它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含量越高越浑浊。我们请一学生到前面来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哪一位愿意? 一学生主动前来,口含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大家观察。 学生看到澄清石灰水浑浊。 师:刚才放在空气中一会的石灰水几乎不浑浊,而经我们呼出时变的很浑浊,说明我们呼出的气体中确实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植物有没有呼出二氧化碳呢?大家一起动手做一 下。 学生小组活动完成实验,师巡视。 师:大家把实验后的试管举出,看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举出试管,有些小组的液体变浑浊,而有些小组的不变浑浊 师: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解开袋口。 学生解开袋口,发现有些袋里的蔬菜是熟的,有些是生的。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只有活的细胞才进行呼吸作用。 师板书:二氧化碳活细胞 师提问:为什么用黑色塑料袋?用白色塑料袋行不行? 学生分析用黑色塑料袋可以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影响。 师:绿色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是否也象我们人一样消耗氧呢? 老师查了一个资料:氧气可以帮助燃烧,缺氧气会使燃烧的火柴熄灭 现在,老师给大家这样的材料:两个大小一样的玻璃瓶、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各一份、小木棒、打火机,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吗? 学生设计实验。 师出示准备好的演示实验装置:将新鲜的植物和烫过的植物分别放入密闭的广口瓶中, 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让一学生实验,把燃烧的小棒伸入放有新鲜的植物和烫死植物的瓶中,其余学生观察现象看到新鲜植物的瓶中燃着的小木棒熄灭。 师出示问题: 思考并讨论 ⒈为什么新鲜植物的瓶中燃着小棒熄灭,而烫死植物瓶中小棒依旧燃烧? ⒉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师生分析得出:活细胞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同时消耗氧 板书氧 师让学生比较两瓶壁上的不同,说明呼吸作用还产生水。 板书水 师:为什么要把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消耗呢?这对植物有意义吗? 呼吸作用的意义 师出示演示实验: 在上课前一天,老师用两个热水瓶装种子,甲瓶中装的是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的是煮熟的种子,各插入一支温度计,并用棉花塞住瓶口。现在请哪一位同学上来观察两支温度计 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读数。装萌发种子的瓶子里温度高。 问:为什么会产生一高一低的现象呢?它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 板书:释放能量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

简答题 1、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5分)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偿点。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2、简述高等植物的五个生活型。(每点2分) 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地面25cm以上,多为乔木、灌木等。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以下,芽受土表或残留物保护。多为灌木、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其地上部分死亡,但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仍然活着,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又称地下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表以下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植物只能在适宜的季节生长,以种子的形式渡过不良季节。 3、简述食物链的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种: (1)捕食食物链或牧食食物链。从活体绿色植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草→蝗虫→蛇→鹰;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4分)(2)腐食食物链或碎食食物链。从死的动植物残体开始,食物链上的生物以微生物和小型动物为主。如:动植物残体→蚯蚓→线虫→节肢动物。(3分) (3)寄生食物链。以活的生物有机体为营养源,取食者以寄生方式而生存的食物链。一般开始于较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3分) 4、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种基本类型。 (1)水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可以说,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就没有生命。(3分) (2)气体型循环:大气和海洋是气体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所以,气体型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循环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属于这一循环物质主要有C、N、O等。气体型循环与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4分) (3)沉积型循环:沉积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沉积物和土壤。其物质一般要通过岩石风化作用和沉积物的溶解作用才能转变成可供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循环过程慢,循环是非全球性的。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矿物质如:P、S、Na、Ca 5、图解磷循环的过程并说明其特点。 磷循环的特点:(3分) 磷主要有两种存在形态:岩石态和溶盐态。P循环的起点始于岩石的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磷循环的过程:(7分)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一《观察一种自然现象》

五年级下册《习作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一种自然现象,结合例文《二八月,看巧云》,知道作者写了云的哪些特点,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 3、连续观察春天的朝霞晚霞、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自然现象,注意景物的特点,并能在课堂上将观察到的景色写下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顺序细致描写。 难点:抓住景物特点。 三、课前准备: 1、学生:布置学生连续观察春天的朝霞晚霞、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并把观察到的情况全面、细致地记录下来,为写作时能够突出特点、有详有略打下基础,观察时注意填写好记录: 2、教师:准备1~2篇经典的描写自然现象的范文并制作成幻灯片。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让学生走进自然、触摸春天,感悟周围事物的变化和更新。学生有了自主体验,实际写作时就能够有的放矢,不至于为应付任务而凭空捏造,东拼西凑。让学生“有话写”) 四、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入情入境播放风声录音学生猜一种自然现象 第二板块:例文引路 (一)、启发谈话,引出例文 同学们,从刚才的接力赛中,我们分享了古人笔下盎然的春意。大自然的景色是美丽的,春天的景色更是生机勃勃、美丽无比。我们如果能把这美景写下来,和朋友、家人一起分享,那该多好啊!有位小作者,她把二八月的巧云写得多姿多彩,美极了。 (二)、赏析例文,感知写法 1、轻声读例文《二八月,看巧云》,自主思考: ①文章写了云在哪些方面的特点? ②作者在写云的造型时着重写了云哪些奇巧?分几种情况来写? 2、师生交流。 3、小结:作者详略有当,例文中写了二八月云在造型和色彩上的特点,其中重点写了云的形状,又分三种情况来写,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和鱼鳞云,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和变化。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充分对话,自己去发现写作方法,探究写作规律。学生明确“怎样写”)(三)、结合要点,归纳写法: 1、写景的时候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 2、写作过程要按照一定顺序。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

种群和生物群落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一、教材分析: 学生学习本节的基础是小学已学过《生物与环境》的有关内容及前五册的有关生物知识,未来的衔接是高中重点内容,将加深和拓展。9年级科学力求通俗、联系实际,多举实例。通过挂图、实验、校园小生境的观察,认识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节专业述语较多,老师要通过图示举例、分析、讨论,使学生达到理解和见识,要抓落实,这节内容是学习第2节“生态系统”的主要基础,为以后学习各种生态系统做铺垫,应予以重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②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生物群落 ③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密度、年龄结构、性别、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④了解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⑤了解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技能目标:①学会观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的镜观察,培养学生的生态观 ②通过实验观察的观察酵母种群,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③通过对生物群落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①体验生物群体对生命的重要性,树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②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保护环境意识 ③通过种群特征和生物适应现象的学习,渗透人口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种群的特征 四、教具准备:1、制作课件2、投影片3、有关VCD 五、课时安排:5+1(实验) 认识生物种群2课时;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酵母种群1课时; 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1课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课时。 六、教学方法:学生读图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和教师引导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引言:大约距今38亿年前,地球上诞生了原始生命,经过漫长进化历程,形成了当今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生物。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彼此关系如何呢?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又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新课:第2章生物与环境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生活在群体中,彼此相互影响,而种群与群落就是两类不同的生物群体。 一、认识生物种群: 地球上生活着的许多生物,已被生物学家命名的有200多万种,其中植物50多万,动物150多万,但尚有许多生物未被命名或未被发现。 读图:2----1、2-----2问:图中的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生物创新实验-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

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 创新实验目的 描述植物的呼吸现象 实验仪器及用品 选用两个带瓶盖的透明塑料瓶(农夫山泉、娃哈哈矿泉水瓶等)、纱布、细线、蜡烛、火柴、细木条、萌发的黄豆种子、澄清的石灰水等 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中的演示实验“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该实验利用了氧气的助燃特性和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验证萌发的种子在呼吸过程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实验设计如下图所示。 实验步骤2说明萌发的种子能产生热量,步骤3说明萌发的种子消耗氧气,步骤4说明萌发的种子能产生二氧化碳。 我们对本实验做了以下改进,让学生看到了较好的效果

1、实验装置的改进:选用两个带瓶盖的透明塑料瓶(农夫山泉、娃哈哈矿泉水瓶等)、纱布、细线、蜡烛、火柴、细木条、萌发的黄豆种子、澄清的石灰水等 2、实验操作 (1)课前准备两个透明的塑料瓶,分别在瓶底打一个直径约为2cm的小孔,并贴上标签甲、乙,如图所示: (2)甲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 (将种子装入瓶中的纱布袋中), 乙瓶中装入煮熟的种子,并拧紧瓶盖, 如图所示: (3)用蜡密封瓶盖,防止漏气,如图所示: (4)两培养皿中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同时向 塑料瓶中倒入适量石灰水,保证塑料瓶能站 立在培养皿中,同时对瓶中的液面做下标记, 如图所示: (5)将整个装置放在25℃的环境中:

(6)2小时后观察,我们会看到下列现象:甲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液面上升;乙瓶中的变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其液面也没有变化。 分析其原因: ①甲瓶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甲瓶中种子萌发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②甲瓶中液面上升的原因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消耗瓶中的氧气,同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石灰水吸收,因此甲瓶内的气压下降,低于外界的气压,故瓶中的液面升高。(7)为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我们可以利用氧气的助燃特性加以验证,如图所示,我们将燃烧的木条分别插入甲、乙瓶中,观察木条的燃烧的状况,如图所示: 插入甲瓶的燃烧木条迅速熄灭,而插入乙瓶的燃烧木条依然燃烧,说明甲瓶的氧气含量较乙瓶的少,究其原因是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我们的实验器材普通,实验装置简单,容易操作,效果明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动手、动脑能力。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

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生态型: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1)偏利 (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 (5)竞争(6)偏害(7)寄生(8)捕食

一种自然现象作文400字

一种自然现象作文400字 【目标要明确】 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气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写法告诉你】 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一种自然现象。所谓“自然现象”,是指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空间运动的天文现象和在大气中发生的风雨雷电、霜雾冰雪等气象景观。 那么,怎么把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写下来呢? 一、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我们在观察描写某种自然现象时,一定要抓住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地带的自然现象的特征。以“风”为例: 风是一种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无论是高山还是平原,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也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随处可见,随时都能感觉。按地区来说,有凛冽的山风、寒冷刺骨的山风,哗哗作响的山风;有凌厉的海风、掀起惊涛骇浪的飓风。按季节来说,春天有和煦的春风、拂面送暖的春风、吹绽百花的春风;夏天有热浪袭人的风、湿润的热风;秋天有萧瑟的秋风、有飒飒的金风、凉飕飕的秋风;冬天有刺骨的寒风。 二、抓住变化,展示形态

任何一种自然现象,都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每时每刻都处于运动 变化之中,因此,我们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它的形态变化,这样写出来的自然现象才会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为了把某一种自然现象写得具体生动,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在丰富联想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形容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自然现象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请看下面描写"晚霞"的片段: 啊!晚霞,多么绮丽。它一会像一匹骏马在奔驰,一会儿像一头雄狮 在怒吼,一会儿像朵朵鲜花绽开??我看着看着,身体感到轻飘飘的,仿佛自己也成了一片晚霞。一会儿,一道霞光射来,晚霞闪耀着绚丽的光彩,我把眼微微睁开,眼前顿时出现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我的身体好像也被这七彩的晚霞裹住了。我低头一看,碧绿的鱼塘像个葫芦形的大宝石。晚霞把彩色的柔光洒在鱼塘里,就像给碧水插上了一朵朵绒花。塘里的鱼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悠闲地流动着。有时它们挤在一起,好像在窃窃私语。有时它们凝视晚霞,好像议论看晚霞的奇异。鱼儿的游动吸引了我,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奇景:一群群金色的鲤鱼仿佛成了塘中的霞光。一抬头,看到天 空中的晚霞又好像是一群群彩鱼在游动。 三、用心感受,放飞想象 大自然的现象很多,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善于用心感受、体验,方能写出活泼有趣、带有真情实感的习作。如果你能结合看到的现象,放飞自己的梦想,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也就写出了自己的个性,写出了与众不同的精彩之处,也就能把描写的情境写活了。

自然现象作文300字

自然现象作文300字 自然现象作文300字(一) 今天下午第一节上兴趣课的时候,原本明朗的天空突然变得乌云密布,过了一会儿,天下起倾盆大雨——哗啦啦,哗啦啦......这场雨有时还伴着几声闷雷——轰隆隆,轰隆隆......雨时而大,时而小,下没多久,天就从乌云密布渐渐变成明朗。过了不久,大概半小时后,雨渐渐变小,然后停止。 下完雨后的学校又是一番景象。操场变得湿漉漉,清洁工阿姨忙着清理地上的积水;课室外面走廊上那一列盆栽在经过雨水的洗礼后,似乎变得更绿更美了。 下雨好处和坏处也很多,你喜欢下雨吗? 自然现象作文300字(二) 早上,我走出家门外,一阵清新凉爽的空气沁人心脾,眼前的一切都被白茫茫的雾裹着,多美呀! 走到马路上,空气潮湿极了.树枝上,电线上挂满了一颗颗小水珠.它们同珍珠比起来,一点儿也不逊色,一样的晶莹剔透,十分美丽!树枝上,电线上的水珠越聚越多,正一颗一颗地往下落,仿佛是一串串断了线的珠子.雾就像一片半透明的轻纱,把我和行人隔开来了.我只能听见身旁的脚步声和清脆的铃声.我被四周白茫茫的雾气包围着,就像在云海中遨游,又如进入了仙境,不禁有些飘飘然。 雾渐渐地簿了,退了虽然界限分明了,但还朦朦胧胧的。 雾散了,天空像水洗过一般蔚蓝,湖水如明镜一样明亮,远山依然云雾迷蒙。 我喜欢雾,它虽然不像火烧云那样绚丽多彩,不像朝霞那样迷人,但是它纯洁,朴素。 我爱雾。 自然现象作文300字(三) 在美丽而又奇妙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看!有云,雾,雨,彩虹,涨潮……许多自然现象而下面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彩虹的变化过程。 夏天宛如一个顽皮而活泼的孩子,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变成倾盆大雨。俗话说“雨后见彩虹”,我等待着下雨过后,看那美丽的彩虹。终于,大雨过后,夏天又恢复了原来的灿烂笑容,只是不同的是这次的笑容更加灿烂,更加甜蜜,那,那是彩虹! 看!那彩虹颜色是那么明艳,看着它,使人心旷神怡。它的颜色是从深到浅,具有渐变色。它的形状呈弯状型,仿佛是一座“七彩桥”,也宛如一个仙女正在空中飞舞着彩带。而我更觉得像织女在空中织着七色彩虹,种种幻想使我觉得彩虹更加美丽,颜色更加鲜艳了,形状更加完美了。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只见那彩虹渐渐变浅了,渐渐地,渐渐地消失了。虽然彩虹消失了,可我认为她的美丽形象永远生活在人们心中。永远是颜色那么鲜艳,形状那么完美,另人心旷神怡的美丽彩虹。 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相信你们一定也喜欢上了这个颜色鲜艳,形状完美,另人心旷神怡的彩虹了吧! 自然现象作文300字(四) 世界上有一种自然现象正危害着人类,这种自然现象使人类家破人亡。是什么自然现象使人类无法抵挡呢?噢,原来是速度飞快、攻击力极大的龙卷风。龙卷风分为F1、F2、F3、F4、F5级,其中,要数F1级龙卷风强度最小,可仅仅一个F1级的龙卷风,就

生态学实习 森林群落调查样方法

实习森林群落调查——样方法 一、目的和要求 1、目的 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森林群落的调查方法,掌握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的测定方法;加深对群落基本特征的理解;了解分析群落结构的方法;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得到群落中各成份的重要值,达到认识群落的目的。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整理一份完整的野外调查记录和室内计算资料。 2)每人写1份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内容自己定,可以利用每小组的调查资料写,也可以结合所学的生态学知识,结合实习中观察到的,写实习的收获、感想、体会等,格式按《浙江农林大学学报》规范要求写。 实习报告参考提纲如下: (一)总实习报告 1)引言:包括实习的目的、意义、时间、地点等 2)外业工作:调查方法,调查内容 3)内业工作:资料统计的内容、方法 4)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实习的收获、体会、感想、见闻 二、仪器工具 测高器、皮尺(测绳)、钢卷尺、罗盘、样方线、记录用表、海拨仪、GPS、望远镜、照相机、植物标本夹、标签、枝剪、手铲、小刀、地形图。 三、实习内容 1、观察 结合课堂教学,观察自然界的一些生态现象,例如: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种类组成,群落结构(成层性),季相,森林凋落物,树种耐阴性,林下更新,群落演替等。 2)植物与生态因子间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 4)生态系统的破坏与干扰 2、样方调查 样方调查是野外生态学最常用的研究手段。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样方面积一般不小于群落的最小面积。所谓最小面积,就是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最小面积通常根据种---面积曲线来确定。一般来说,亚热带地区大样方面积可取20×20m2,分成等大的4块进行调查。分乔木小样方,灌木小样方,草木小样方调查。 乔木小样方:10×10m2×4个 灌木小样方:2×4m2×4个 草本小样方:1×1m2×4个或5个 3、调查记录 (1)物候期的记录

教案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认识呼吸作用的过程。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对呼吸作用三个演示实验现象的准确分析;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课时分配】:1课时 【教材准备】: 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材料,提前两周准备豆苗或玉米苗,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上一节中,我们学到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那哪位同学能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光合作用的含义?有谁能在黑板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回答并自行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并积累有机物,供给自身及其他动物体、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如人类自身不能产生能量,所以就需要一日三餐来供给,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命活动中,哪些活动是耗能的? (学生列举生命现象,指出耗能的一些生命活动) 植物为人类生命活动积攒了化学能量,如:淀粉、蛋白质、油料,那么这些固体的能量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变成我们进行生命活动的热量的呢?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新一章的学习,了解一下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到哪里去了?人和动物的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以何种方式转化而来? (二)目标点击: 这一章中,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1)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2)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情境导入: 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人和动物呼吸,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是不是也呼吸?如植物也要呼吸,那么它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是否与我们相同?得出检测植物是否进行呼吸,可以用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的方法。可提问: 1、什么是呼吸?请举出身边见到的呼吸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