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综合练习(八)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综合练习(八)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高三历史综合练习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最新试卷多少汗水曾洒下,多少期待曾播种,终是在高考交卷的一刹尘埃落地,多少记忆梦中惦记,多少青春付与流水,人生,总有一次这样的成败,才算长大。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

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

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 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

A.通过选官实现平等 B.选官路径推崇荐举

C.按照才能选拔官吏 D.选官对象普及百姓

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 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D.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

5.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

A.方便军事上的控制 B.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

C.搜刮财富 D.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

6.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

A.可以消融社会阶级 B.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C.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 D.加强了中央集权

8.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度

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 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9.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A.极具机密性 B.参与军政决策

C.办事效率高 D.办理军政要务

10.“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抽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处其死刑。”该材料说明当时雅典民主政治

A.司法审判程序存在问题 B.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多数票原则保证了司法公正 D.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11.《新全球史》写道:“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梭伦为平民提供在雅典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吸收平民参政,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 B.议事会的任职资格开始不受财产限制

C.雅典贵族和平民的地位日趋平等 D.议事会开始成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12.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以下法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

A.“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B.“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人邻地拾取之”

C.“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时,该子即脱离家长监护权而获得解放”

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

13.《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写道:梭伦在改革中首创了重要的民主机构,后来“成为一切公私事情的公断者”。这个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陪审法庭 C.四百人会议 D.十将军委员会

14.“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材料体现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15.“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下列选项与恩格斯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D.“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16.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A.文化专制走向全面反动 B.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C.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 D.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17.某科学理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空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的概念。该理论

A.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世界的不足 B.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C.奠定了电气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 D.解决了热福射理论上的疑点问题

18.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努力而不利于革命,

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19.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20.“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下列文学作品中,在此背景下诞生的的是

A B C D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4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22. (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

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

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

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