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姜堰区工作报告

姜堰区工作报告

姜堰区工作报告

姜堰区位于江苏省几何中心泰州市的中部,接下来是我们给各位亲精挑细选的,真诚邀请您一起欣赏!

篇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紧抓撤市设区机遇,围绕“两步走”战略目标,认真落实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各项措施,基本完成了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奋起泰州、崛起苏中”的征程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亿元,可比增长12%。其中一产增加值33.2亿元,可比增长4.5%;二产增加值233亿元,可比增长11.8%;三产增加值188.8亿元,可比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3︰51.2︰41.5;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79亿元,增长13.8%;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增长21%;自营进出口总额8.25亿美元,增长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5亿元,增长12.6%。农业稳步发展。跻身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行列,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荣

获全省首批吨粮县(区)称号。新增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2万亩、设施农业和渔业面积2.6万亩、农村“三大合作”组织236家,认定规模经营种养大户及家庭农场634个。完成泰州市城北现代农业走廊(姜堰段)规划,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通过省级评审,省级河横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建成开放。创成省级水稻种植机械化示范区。5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通过农业部验收,溱潼镇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工业稳中向好。全部工业开票销售突破400亿元,增长17.1%,其中开发区开票销售160亿元,增长30%。实现列统工业产值950亿元、利税97亿元、利润61亿元,分别增长20%、17.6%、17.5%。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智能电网和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产业规模分别达90亿元和112亿元,新增产销过亿元企业20家。服务业持续攀升。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北大街文化街区对外开放,溱湖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基本完成。溱湖风景区创成泰州市首个服务业江苏名牌,评为江苏旅游十大新地标;溱湖湿地创成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入选中国最美森林旅游景区。成功举办中国湿地生态旅游节和溱潼会船节。全年接待游客490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1.6亿元,分别增长8.7%和13.7%。新增运输企业74家。贷款余额新增43亿元,增长13.8%,金融生态优秀区建设成效突出。建筑业贡献份额增加。开拓超亿元市场31个。完成施工产

值351亿元、在姜入库税收4.2亿元,分别增长12.1%和26.5%。

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一区两园作用显现。区委的战略部署得到落实,主阵地、主力军的作用得到发挥。一区两园工业开票销售占全区的6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区的50%。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全区协议利用外资3.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其中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获批发行企业债券18亿元,上争点供用地374亩。26个泰州市转型升级“双百”工程项目达到序时进度。完成工业投资173亿元,增长22%。预计全区新签约、开工、竣工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分别达到19个、15个、13个。企业技改力度不断加大,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45个,累计完成技改投入36.57亿元,竣工23个。工业设备投入增幅在泰州各市区名列第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37.5%。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42项,新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三部委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家,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7家,白米、梁徐两镇获批省创新型试点镇。荣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申请专利3600件,获授权16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件。创成国家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家、省著名商标5个、省名牌产品2个,2家企业参与4项国际和国家标准修订。省科技镇长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综合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得到提升。制定城乡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实施城区主干道沿街建筑、道路节点渠化改造以及滨河景观长廊绿化、亮化、街头游园建设,15条城区道路有4条建成通车,11条按序时在建。城区征收搬迁房屋1800户,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70个行政村村庄环境整治和老庄二村等老旧小区改造。东部干线二期工程顺利竣工,三期工程启动建设。229省道、新通扬运河官庄大桥等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泰姜公交、风景区旅游专线调整到位,开通9条城镇公交和4个镇的镇村公交。新建高标准农田6.3万亩,疏浚整治河道29条,更新改造泵站142座。沈高镇河横村、溱潼镇湖南村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强力推进国家生态区创建,实现国家生态镇、泰州生态村全覆盖,获得省级生态区命名,开发区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考核验收,我区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区技术评估。5个二级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城区污水处理厂、振昌公司等重点减排工程成效显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全面完成,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3.5%。启动第三轮化工专项整治,10家企业顺利转型。较好完成秸秆“双禁”和综合利用任务。新增成片造林面积1万亩,新建、改造绿色通道16条,创成全国绿化模范区。经济环境得到优化。组织经济环境监测和绩效评估,清理归并审批事项,严格控制涉企检查,

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定落实减负措施,推动中介机构服务市场化。全年实施多种技能培训2.7万人,净增个体工商户2890户、私营企业1200户,工商注册资本净增97亿元,带动就业3.2万人。

民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50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13700元,增长12%。企业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380元,退休人员工资平均上调10%。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城镇职工在岗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480元和350元。医保与泰州市接轨,报销比例提高5-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与泰州市直同城同标。在全省首创城镇职工保险和城乡居民保险险种自由互转模式,全年新增参保人员2.7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续缴率达95%。全年实施医疗救助7800多人次、1700多万元,发放尊老金1900多万元。居家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达64%。

3.5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主体封顶。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集团化办学继续深入,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省级验收;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攀升,中、高考成绩保持省市领先位次;教育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省姜中继续获得北大、清华校长实名制推荐资格,姜堰第二中学更名为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效明

显;姜堰中专综合实训大楼主体竣工。打造城区“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数字图书馆投入使用,完成《省级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天目山遗址本体保护工程通过省级立项。城区初步建成广电“三网融合”新一代基础网络。体育公园建成开放,成功举办世界女子围棋擂台赛等大型赛事。医德医风建设扎实推进,新农合参合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管理率、任务完成率均达100%,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创新食品药品“网格化”、透明厨房、电子远程等监管模式。完成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任务,兑现“两项一次性”计生奖励政策,顺利通过省“十二五”人口发展中期评估。数字档案馆建设有序推进。社会治理持续加强。深入开展平安法治创建、“六五”普法工作,强化舆论引领,加快技防建设,严格安全生产监管,区、镇、村三级社会治理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源头预防、矛盾化解、应急处置三位一体的格局初步形成,专业调解“姜堰模式”在泰州推广。城区所有社区、农村70%的社区达到省和谐社区标准,跻身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行列。城区南苑、南街、古田社区创成江苏省文明社区。改善民生十个方面实事总体完成。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和勤政廉政建设。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办结区

人大代表建议128件、政协委员提案261件、泰州市交办建议提案16件。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三公”经费比上年削减13.3%。深化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完成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升级,提高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及时办结率。效能监察、审计监督力度加大,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管理、公务接待更加规范。夏秋季征兵工作圆满完成,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此外,团委、妇联、工商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文联、社科联、侨联等群众团体工作展现了新亮点,人防、外事、台湾事务、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了新业绩。

各位代表,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区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指导、鼎力相助,得益于全区上下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和委员,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姜堰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的速度与跨越发展的要求还不匹配,个别指标未实现年初目标;重特大项目不多,产业集聚化程度不高;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加剧,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还很脆弱,工作力度仍需加大;民生改善与群众期望还有距离,特别是引长江水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社会治理和

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机关作风和效能仍需进一步改进,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应对,采取措施,切实改进。

20xx年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姜堰加快崛起振兴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和区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两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揽,以加快转型升级为重点,强势推进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升生态文明,改善百姓民生,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11%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协议利用外资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达省指标。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调优调强,打造转型升级新板块

现代农业增效益、创品牌。全面推进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

点工作,突破制度障碍,释放发展活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为基础,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构建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因地制宜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2万亩,新认定种养大户及家庭农场600个。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为抓手,倾力打造北部现代农业走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启动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以产销双方利益联结为核心,创新订单履约机制,扩大订单农业覆盖面,加快组建区镇两级粮油、蔬菜、水产、畜禽等产销行业协会。以信用担保为突破口,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及评价系统,为农担保公司达10家以上,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流转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农业保单、大型农机具等抵(质)押贷款,筹建现代农业发展投融资平台。以综合保障为目标,实施职业农民培训、“田保姆”、智慧农业三项工程,建成镇为农服务综合体5-6家,启动河横稻麦展示基地物联网应用示范建设,积极招引农产品加工配送项目,推进高效农业保险扩面提标,构建高效便捷的为农服务体系。

工业经济攀新高、育龙头。更加突出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聚焦政策、聚力发展,强势推进质态提升。加大企业发展扶持力度,对十强、重点和行业龙头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强化序时管理,完善进退机制,在体制机制创新、内部管理优化、项目资金

上争、要素难题破解等方面开展实实在在的服务。引导企业由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重视内涵发展,以市场化的机制聚合资源,大力实施兼并重组、高位嫁接,加快设备更新、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实现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现有企业新上5000万元以上项目的,享受新招引项目同等优惠。力争年内新增产销过10亿元企业3家、过亿元企业15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家。申报省级出口基地1个,培育自营进出口过亿美元外贸规模企业2家,实现自营进出口额8.8亿美元。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5%以上。全年新上3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0个、亿元以上项目5个,竣工1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0个。

服务业提质态、扩总量。强化企业培育,引导70家定报企业实施技术、业态、品牌三大创新工程,推广网络经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新型商业模式。扩大“营改增”改革,推动服务业“个转企”工作。加快产业集聚,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改造传统服务业,推进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构筑一批各具特色的发展载体。修编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实施“大溱湖”旅游景区发展战略,推进城区旅游和华侨城三期项目的规划与建设,继续开展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物流业,引进电子商务企业,扶持制造业企业和专业市场开展电子商务营销。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产业,鼓励投

资医疗护理、社区服务、康复保健等领域,依托溱湖湿地资源兴办异地养老、休闲养生等项目。服务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建筑业调结构、拓空间。引导企业抱团发展,培育集投资、开发、设计、咨询、施工于一体的企业集团,推进建筑工业化、经营服务化、发展跨界化,增强整体竞争力,挖掘更多商机;提升专业领域施工能力和企业科技创新实力,争创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创优奖项。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6亿元,增加值90亿元。

二、突出项目集聚,打造开放创新新高地

推动园区提档升级。牢固树立项目兴区意识,举全区之力抓好一区两园建设,推动资源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聚,政策向园区倾斜。经济开发区突出特色产业集聚、园区功能提升、“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南北园区共建,建成三水公园和工业污水处理厂,创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现代科技产业园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和发展,加快智谷软件园建设。高新技术装备产业园突出石油钻采设备制造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拉开框架。研究加快一区两园发展政策意见,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引导项目“飞地”落户,推动园区集约、集聚、集群发展。三大重点园区力争实现工业开票销售300亿元。重点

培育汽车零部件、热处理装备、金属材料等镇级特色园区。

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凝聚政府各方力量,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突出特色产业招商和产业链整体招商,致力发展智能电网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在领先技术或产品上争取突破,力争短期内在产业集聚度、行业影响力、市场占有率上取得较大进展。严把项目招引质量,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国企、大型民企,着力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项目,努力提高新兴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高招商组织水平。继续举办“金秋贸洽会”等大型节会招商活动,适时组织境外招商。继续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发挥经济工作部门的职能优势,承担特色产业招商任务。优化项目服务,完善“四联”审批、集中会办、重大项目过堂、现场督查等推进机制,全年力争新办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强科技政策扶持,发挥省科技镇长团优势,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和企业科技信息推广应用,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推进“两化融合”,深化产品开发和工艺流程的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新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院士工作站1家。新增三部委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列统工业产值比重达38%。加

强创新品牌建设,推进质量强区,加快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3个,申报省质量奖企业1家、省名牌产品2个。大力实施“三水英才”计划,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组织高层次人才系列招聘活动,争创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继续办好“领跑100”培训和民营经济大讲堂。

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深化省金融生态十佳县(区)创建。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支持金融机构入驻、增设网点,活化银企对接,量化实绩考核,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抵押质押范围,开发特色贷款产品,优化融资组织结构和模式,开辟投融资新渠道。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重大项目争取点供用地,一般项目集中供地,小微项目入驻标准厂房。鼓励企业”零用地”技改,推行多层厂房建设。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400亩,占补平衡900亩。建立健全集约用地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组织开展项目“回头看”活动,清理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建立跨地区劳务合作机制,常态化组织用工招聘活动,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和订单培训,进一步健全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本地化的政策措施。

三、突出城乡统筹,打造精致美丽新城区

提升城市品质。策应泰州主城区建设规划,加快融合发展,建设东部新城。推动工业区向南拓展,新城区向西融合,生态旅

游业向北发展。注重生态绿地、人文景观、商业街区、住宅小区、滨河水系的有机统一;彰显城市个性,追求建筑色彩、风格的有机协调,逐步形成独特的城区形态、优美的城区形象、高雅的城区品位。有序进行旧城改造,对部分居住条件较差的区域实施整体搬迁;加快推进原扬动西厂区、时代超市、农工商超市、万竹园宗教文化艺术区等重要区域和节点的改造与建设;启动实施光明东村、西野行等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完成人民公园改造建设;实施主干道立面出新、道路节点渠化改造和交叉口环境提升工程,改善城区十里滨河景观,打造居民出行500米游憩圈。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引长江水“清改浑”工程;以区为统筹,加大投入,确保年内所有行政村饮上长江水。继续建设城区污水管网。天然气干管通达80%的镇(区)及工业集中区。突出海姜连接带规划控制,加快陈庄路与主城区的连接,打通快速通道。推进229省道改扩建和353省道西段道路建设,建成东部干线三期和新通扬运河官庄大桥,启动328国道、姜高线东延工程。

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十大整治”,完成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年度任务。推进市容管理网格化、精细化,建立“重心下移、无缝链接”长效管理机制。环卫服务向城乡结合部和背街小巷拓展,实现主次干道、背街小巷道路保洁一体化。建设城区建筑垃圾消纳场,建成城东垃圾中转站和环卫停车场。扩

大城乡垃圾收运覆盖面,推行社区市容卫生管理物业化,提高市场化、社会化水平。合理规划摊点疏导区、定点区、市场专卖区。开发违法建设防控管理信息系统。

促进城乡融合。以城镇化为导向,以人为核心,提升统筹发展水平,探索项目“飞地”布局、拆迁“飞地”安置、人口“飞地”集中等多种途径,推动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让农民和居民平等共享改革成果。突出发展溱潼旅游小城市、白米工贸小城市,统筹推进蒋垛、张甸、娄庄、俞垛重点镇以及其他集镇建设,大力发展便民商业、特色街区和专业市场;有序推进商品房开发,保持乡村田园风光、优良生态和传统人文;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更好地发挥小城镇在吸纳人口、发展产业、集聚资源、活跃市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使小城镇成为农民变市民、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四、突出环境保护,打造生态宜居新品牌

扩大创建成果。年内创成国家生态区。完成60个行政村、991个自然村的整治,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实现村庄环境整治、管护全覆盖。完善生态源头保护,试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采取生态修复、土壤改良等措施保障生态安全。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创新考评督查体系,多途径吸引社会公众参与生态建设。

建设一批森林生态示范村,新增造林6000亩。

抓好污染防治。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和后督察,深入实施化工专项整治。保障各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重点基础设施常态化运转。建设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改善新通扬运河等重点流域水质,加强规模化畜禽粪便污染防治和非规模化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工业废气、建筑扬尘等重点污染源防治,实施清洁能源和节能改造,综合利用秸秆,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加强PM2.5监测实时预报预警。

严格责任考核。树立生态政绩观,加强节约型城乡建设,壮大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健康生活、低碳出行。将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纳入镇(区)及部门年度工作考核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终身追责。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和林地行为。

五、突出共建共享,打造和谐幸福新家园

完善公共服务。深化教育改革,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关注绿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发展;规范办学行为,强化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积极策应泰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文化名

城”建设,以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启动公共文化服务“3311”工程;文体中心、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实施天目山遗址一期保护工程核心区保护,组织开展20xx年溱潼会船节、第十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一步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规范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继续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条件,提升卫生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镇级医院3年内改造到位;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居民健康卡。不断提高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水平,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健全监管体系,深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创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弘扬体育品牌特色,积极承办相关大型赛事。加快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建设,建成数字档案馆。适时启动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健全保障体系。探索住房保障新机制,推行廉租房、公租房并轨。启用新人力资源市场,全年新增就业9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6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年实施创业培训3000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1.02万人,持证农民培训4000人,新增创业9000人,带动就业3万人,创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提高至30万元。稳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力度,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强化扩

面征缴工作,企业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85%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续保率在95%以上。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保新老制度衔接工作,加大对失业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力度。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接续,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管理“四个不出村”建设,力争年底实现全覆盖。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430元。继续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加大扶贫助民力度,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增长、贫困人口逐年下降。

强化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稳妥推进撤镇设街、撤村建居工作,完善区、镇、村三级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力争所有的镇、95%的村实现规范化服务。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强化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和谐社区达标建设,放大创建亮点,打造服务特色。深化“技防城”建设,继续创建省社会治安安全区。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健全大接访和大调解机制,提升矛盾化解质效。加强防灾减灾工作,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继续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个方面实事。统筹投入资金16亿元,加强民生保障,办好利民实事。1.城乡建设:实现引长江水工程以行政村为单位全覆盖,建设药厂路东延、上海路南延等城区道路,实施光明东村、西野行等老旧小区整治,新建气象局

南侧、振兴北路2处游园,新建停车场3处。2.住房保障:新建保障性住房2.5万平方米,基本建成经济适用住房200套。3.公共交通:完成姜堰至顾高、梅垛、大伦、蒋垛4条线路公交化改造。4.道路桥梁:建成东部干线大伦至蒋垛段,实施229省道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328国道东延、姜高线东延工程,完成陈庄路下穿盐靖高速主体工程,启动建设353省道俞垛至华港段,新改建二、三、四级农村公路30公里、农村桥梁30座,改造镇村河道危桥70座。5.环卫设施:新建城东垃圾中转站,城区改扩建公厕10座,新建改造垃圾房、地埋式垃圾箱65座,新建建筑垃圾消纳场。6.农田水利:疏浚整治老通扬运河磨桥河至东姜黄河段,更新改造泵站100座。7.农贸市场:规划建设2个农贸市场。8.文化教育:完成10所学校3.6万平方米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新建5所学校的综合楼等配套用房,建成开发区学校,完成梁徐、沈高、张甸等镇幼儿园建设工程,配套建设2000平方米以上的婴幼儿早教中心,完成1.6万平方米文体中心建设。

9.医疗卫生:实施洪林、王石、马庄卫生院医疗业务用房建设,启动大伦、港口卫生院搬迁工程,实施居民健康卡工程,实施开发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建设。10.养老服务:社会化养老新增目标床位500张以上,城区新增2处老年活动中心。

六、突出素质提升,打造为民政府新形象

建设效能政府。大力整治“四风”,弘扬“求真务实创新,团结拼搏奋进”的姜堰精神,激发攻坚克难、争先进位的昂扬斗志。全面推行政府工作项目化管理,统筹谋划绩效考核向基层延伸。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预见性,提高谋全局、解难题、促发展的本领。进一步精简会议,改进文风,减少应酬,挤出更多的时间下基层到一线,集中更多的精力盯项目抓建设。凡是确定的事情,做到争分夺秒、立说立行,迅速执行到位;凡是确定的任务,做到自我加压、勇于担当,坚决实施到位。

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完善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强化执法监督和案件评查,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严格执行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制度。主动及时向人大及其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各项决议、决定。改进方法,提高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继续加强政府网站、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行风热线等交流平台建设,健全电子政务建设体制,整合网络资源,完善服务功能,拓宽对话途径和互动渠道,有效疏导和妥善解决群众诉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