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

肺炎支原体的三种感染方式结果的评估

两种ELISA 方法来评估三种不同方式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的 血清学结果 E. Fano , C. Pijoan, S. Dee 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 余平良译 概述和试验目的 尽管分子技术已经应用在M.hyo 的诊断,但是血清学方法在猪群感染方式的确诊方面仍然十分重要(1)。在田间条件下血清学检测的结果差异很大,这反应了在感染压力和感染途径等方面具有某些流行病学的特征。该试验证明了DaKo ELISA 比TWeen 20 ELISA 更加敏感(2,3),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比较猪肺炎支原体的三种不同感染方式下流行病学的模式,以及比较两种检测肺炎支原体的ELISA 方法的敏感性。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评估了M.hyo 三种感染方式:气管内接种,直接接触感染,间接接触感染。12头3月龄的肺炎支原体阴性的后备母猪气管内接种10ml (105ccu/ml )肺炎支原体232株。在同一天12头同龄的阴性猪与接种猪关在一起,让其直接接触感染。第三组12头猪关在离感染猪圈3米远的栏中。第三组猪就做为间接接触感染的猪。为了评估血清学曲线图,本研究把三组猪做了纵向的血清学比较检测。试验感染后的第0, 28, 35, 42, 49, 63, 91, 119 和154天,分别采血用DAKO ELISA 检测M.hyo 的抗体。为了同DAKO ELISA 比较,该试验同时还采用TWeen20 ELISA 对血样进行了检测。 结果与讨论 三种不同感染方式的猪血样检测的结果见表1.。两组接触感染的猪其血清阳转时间迟于接种猪,尤其是间接接触感染组。尽管接种猪和接触感染猪都在同一天开始试验,但是接触感染猪很可能是当接种猪排菌后(一周后)才感染的。即使这样,三种感染方式的结果的差异仍然明显。本研究的结果可以解释田间条件下血清抗体曲线图的差异。如前所述(2,3), Dako ELISA 比Tween 20检测法更加敏感,并且能早一周检测到抗体。这个差异在三组猪的试验中表现出来了(表2,3,4)。 表 1. 三个组的血清学反应. IT ,为气管内接种;DC, 为直接接触感染;IC, 为间接接触感染 感染后的天数 感 染比例 %

肺炎支原体简介

肺炎支原体简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人类在1944年已经从一个急性肺炎患者Eaton痰液中分离出来,当时命名为Eaton因子,1963年,正式 确认为肺炎支原体。 生物学性状: 肺炎支原体只是支原体的一种。 生物学分型:属于柔膜体纲,具体省略 细胞生物学:链接图标:源自外文综述肺炎支原体二 分裂繁殖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简介: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具有高度多态性,呈球形,分支张或颗粒状等形态。其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染色。大小为长0.2μg,宽约0.1-0.2μg,约为杆状细菌的的五分之一,故可通过一般细菌的除滤器。电子显微镜下支原体细胞膜的超微结构分三层,内外层含蛋白质及糖类;中间层含脂质,其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所以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等均可引起支原体细胞膜破裂而死亡。由于支原体无细胞壁,因此肺炎支原体对理化的抵抗力较细菌弱,对常用消毒剂敏感,且不能独立生活与自然界,故其为寄生菌。因而对干扰蛋白合成及作用于

胆固醇的抗菌药物敏感,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有耐药性。菌体是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其在无细胞生培养基生长缓慢,且绝对需氧,可1-6小时分裂一代,在含血清、胆固醇及酵母浸膏的培养基上培养2-9天可行程微小菌落,典型呈油煎蛋样。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支原体有两种,一种是引起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的支原体,第二种就是能引起人类呼吸道致病的支原体,全名为“肺炎支原体”。这里讲的是肺炎支原体(以下简称“支原体”)。 发病机理】肺炎支原体能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首先通过其顶端结构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并伸出微管插入胞内吸取营养、损伤细胞膜,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引起细胞损伤;继而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胀与坏死,支原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溶神经支原体能产生神经毒素,引起细胞膜损伤。呼吸道分泌的SlgA对再感染有一定防御作用,但不够牢固。 其次诱导产生自身免疫抗体,产生交叉免疫效应。MP可能与多种宿主细胞膜有着共同的抗原成分。MP 感染后, 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抗体,并与相关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复合物,最终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发挥强大的免疫效应。 另外,产生各种细菌毒素,侵犯全身各处器官,可释放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流行病学 MP主要通过飞沫及经人传人传播,可引起散发或小范围内流行,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重要病因。它在社会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波动于10-25%。而且Mp肺炎每4-7年流行,间中爆发。在流行期间,其比率可升至50% 。我国相关研究显示MP肺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注意事项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注意事项 作者:刘秋伟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9期 小儿的肺器官、肺功能以及免疫系统都还没有完全发育,因此小儿的呼吸系统容易受到感染,导致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小儿一旦患上肺炎支原体肺炎,需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科学的规范的治疗,并且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容易导致其他并发症,治疗难度较大,治疗所花费的时间也较长。在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注意的,本文就将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在临床治疗的注意事进行简单叙述。 一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注意事项 第一,在一般情况下,小儿如果患上肺炎支原体肺炎,往往会伴随着发热,而且发热的周期较长,可长达两到三周。另外,还可能伴随咳嗽的临床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这种咳嗽症状的周期也会较长,大多数可以持续到三到四周。当然,肺炎作为呼吸系统疾病,患上该病后,往往还会伴随着呼吸困难,还有少数患儿会伴随着皮疹、多器官衰竭等非肺部体征。如果前往医院治疗的患儿有上述疑似肺炎支气管肺炎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症状不可以作为最终诊断的依据。 第二,要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来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诊断。对于疑似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小儿,需要抽取患儿的血液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查,对血液的相关物质进行检查,多是指白细胞数量、c反应蛋白、血沉、血清等情况进行检查。一般来说,患儿血液内的白细胞数量指标、蛋白指标和血沉情况一般参考价值,但是由于这三项指标的表现具有不典型性,因此,在诊断病因时不能仅依靠这三项指标。而对患儿血液中的血清检查结果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如果患儿感染了支原体肺炎,其血清指标就会高于正常值,并与感染的时间成正比。另外,感染了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小儿的血液中一般都含有病原体,还可以通过检查患儿血液,看血液内是否存在支原体来诊断。最后,对患儿进行x胸片检查是所有检查中最为重要的检查,胸片检查结果是诊断患儿是否是支原体肺炎的重要依据。患有支原体肺炎的小儿进行x胸片检查后,可从肺部检查结果看到小儿的肺部会有阴影。在现实生活中,我不少的人持x胸片检查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对小儿的影响更大,主张小儿患病后不要拍胸片。事实上。这种观点过于偏激,对小儿进行x胸片检查确实会有一定的辐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很严重,尤其是与未能及时诊断患儿是否患有支原体肺炎进而耽误了治疗,并导致其他并发症出现相比,这种影响更显得微小。 二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对患有支原体肺炎的小儿进行治疗时,要遵循采用综合治疗方法的治疗原则,这一点和治疗一般肺炎是相同的。总的来说,包括对患儿进行一般治疗,比如上呼吸机、降温等。另外,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4-30T21:23:24.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8期供稿作者:胡俊杰沙帮武[导读] 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重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 胡俊杰沙帮武 (湖北省荆门市石化医院儿科湖北荆门 448000)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113-02 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重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1]。除可以损伤呼吸系统,还可引起肺外器官病受损,临床表现多样,可造成多器官、多系统损害。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MP感染患儿3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全文31例中,年龄最下10个月,最大12岁。男18例,女12例。表现为呼吸道感染24例(上感3例,支气管炎8例,肺炎13例),儿童复发性腮腺炎2例,腹腔淋巴结炎2例,合并EB病毒感染2例,川崎病1例。全年均有发病,以秋、冬季发病最多。 1.2 检测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ELLSA法血清MP-IgM抗体滴度1:80者为阳性。同时行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及胸部X线等检查。 1.3 临床表现发热19例,热程在1周至10天者16例,10天以上者3例。其中10例以高热为主,体温39℃︿40℃,热型为不规则。咳嗽21例,咳嗽均持续在1周以上,其中干咳10例,咳嗽有痰11列,夜间拼房剧咳6例。喘息5例。头痛、呕吐1例。腹痛3例。胸痛2例。心悸1例。皮疹1例(其中1例为猩红热样皮疹)。关节痛1例。肌痛2例。咽部充血8例。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单侧腮腺肿大2例。肺部体征:双肺呼吸音粗9例,其中干啰音6例,中小水泡音7例,肺部无阳性体征9例。 1.4 辅助检查血细胞正常22例,均增高9例。查血沉25例,增快9例。抗链球菌溶血素“O”检查10均正常。心肌酶谱检查24例,6例AST、LDH均增高,5例AST、LDH、CK、CK-MB同时增高。肝功能检查24例,5例转氨酶增高。肾功能24例均正常。镜下血尿1例。心电图检查24例,窦性心律不齐5例,房早2例,室早1例。X线检查30例,9例正常,肺纹理增强、模糊8例,云絮片状影13例,肺门阴影增大3例,胸腔积液2例。 1.5 治疗 确诊后首选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剂量为10mg/kg/d,1次/d,连用3天后停药7天,再按前剂量口服3天,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14例,2个疗程11例,3个疗程4例。2例不耐受者口服罗红霉素治疗。对伴有高热、白细胞明显升高的患者,联合应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对合并肝功能异常、心肌受损者给予保肝、护心治疗。31例患儿经1-3疗程治疗均临床治愈。 2 讨论 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超过滤病原微生物,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2]。除引起呼吸道感染炎症外,尚能引起多系统多脏器损害。临床变现多样,而且各系统损害时临床变现无特异性,特别以肺外变现为首发症状时,易造成误诊。对于发热时间长,咳嗽一般治疗效果差应常规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查。 MP感染治疗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首选,由于红霉素静滴时间长,胃肠反应较大,部分患儿难以耐受。阿奇霉素是15元环的大环内酯类, 不易发生分子内环化,引起消化系统症状较少[3],且有较强的抑制蛋白质合成和穿透细胞膜的作用,半衰期长,有抗生素的后效应,且药物在细胞内浓度高于血清和组织间隙,每天只需给药1次,是一种很好的替代药物。本文所述病例中使用阿奇霉素治疗效果满意,无明显毒副作用,且依从性好。因为MP感染呈长时间缓慢持续传播的特点[4],故应根据病情变化决定治疗时间长短。参考文献 [1] 陈慧中,沈叙庄,陈育智等.第四届全国儿科呼吸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9,33(3):168-169. [2] 黄建军.支原体感染血清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3(6):699-701. [3] 张或,黄东亮,黄雨荪等.阿奇霉素的药理与毒理[J].中国药房,1996,7(2):89-90. [4] 刘勇,郭小玲等.399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3):476-477.

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 支原体肺炎儿科李金红主要内容病例介绍肺炎支原体概述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概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最新进展支原体肺炎概念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 支原体肺炎的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有时并发支气管肺炎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病原学主要病原为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已知能独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最小者能通过细菌滤器需要含胆固醇的特殊培养基在接种天后才出现菌落菌落很小很少超过mm病原体直径为nm与粘液病毒的大小相仿无细胞壁故呈球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革兰氏染色阴性能耐冰冻℃时只能存活几小时。 流行病学发病季节:全年均有发病以春冬季较多。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发病年龄:岁~岁潜伏期:~周。 流行趋势:约每隔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 流行特点:为持续时间甚长可达一年。 User(U)流行病学高危人群:学龄前儿童青年人(岁)发病环境:学校、部队、基层单位家庭人群患病特点:岁: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岁:支气管炎肺炎为主岁以上:肺炎为主MP的阳性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年例MP的阳性率MP检出率刘又宁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年月第卷第期页。

。 刘又宁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年月第卷第期。 页。 ()检出率N=N=N=MP─儿童CAP主要病原,,名住院CARTIs儿童月龄岁病原检出率:MP:CP:例CAP(儿童例成人例)非典型微生物占(MP占%CP占%LP占%)。 非典高发区前位:中国、中国台湾、韩国、泰国美国多病原学研究:意大利研究:亚洲各国所医学中心研究,,个中心岁名ACARITs儿童中:MP阳性率占%CP阳性率占%OnpublicationOctMichelowIC,etalPediatrics,():PrincipiN,etalClinInfectD is,():个城市名儿童年发生CAP例:血清学诊断:CP感染率%MP感染率%芬兰研究:PediatrInfectDisJ():CARTIs: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ACARTIs:急性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CP:肺炎衣原体MP:肺炎支原体***同样在儿童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是CAP的重要病因这里分别介绍各国流行病学的相关数据可见非典型病原体的重要病原学地位。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概念隐性感染初次感染既往感染再感染(持续感染或称反复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概念隐性感染:多见于成人或儿童在体检时或患其他疾病时检测滴度MPIgM时呈阳性或:以上而患者并无临床症状据报告健康人群中MPIgM阳性可达%%无发热无感染症状不需治疗。

儿童支原体感染诊疗常规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疗常规: 1肺炎支原体感染概述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微生物,其特点为无细胞壁、可独立存活,是已知的可独立存活的最小微生物。目前临床研究可知,可对人体致病的支原体主要包括3种,即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以及解脲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 mycoplusnm pneunxniae,MP)是临床常见致病菌之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约占小儿呼吸道感染总数的10%,且除呼吸系统疾病外,肺炎支原体还可造成机体其他系统严重并发症,如肝炎、脑炎、肾炎以及心肌炎等。 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2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点 2.1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人体随飞沫吸入肺炎支原体后,其可通过滑行进入纤维毛细胞的隐窝中,并紧密结合人体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神经氨酸受体,从而可有效抵挡人体中的纤毛清除作用以及避免吞噬细胞将其吞噬。 肺炎支原体黏附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并将其破坏,且可释放多种有毒代谢产物,如蛋白酶、过氧化氢、氨以及神经毒素,使患者呼吸道发生病变。 研究表明,虽然大部分肺炎支原体于人体细胞外发挥致病性,但少数肺炎支原体还可入侵宿主细胞或将其融合,从而发生病变。 2.2临床表现 肺炎支原体主要对人体呼吸道产生致病作用,因此患儿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或气管炎等临床疾病。 研究表明,患儿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下呼吸道相关疾病临床表现与其年龄密切相关:①若患儿年龄偏大,则疾病早期表现为阵发性干咳,且干咳程度剧烈,可对其睡眠质量造成一定应先个,后期则痰量显著增加,且痰液较黏稠,偶尔可见少量血丝,若患儿病情较重则可能发生喘息情况; ②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所致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临床表现可未具有典型特征,多伴有呼吸困难或喘息现象。有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感染除可引起肺部损伤外,还可对患儿肺外系统造成一定损伤,如皮肤黏膜、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关节和肌肉损害等。 2.3诊断鉴别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20例临床检验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20例临床检验分析 发表时间:2017-09-21T17:21:35.9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7期作者:黄敏 [导读] 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测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的检出率较为准确,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四川成都 610100) 【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临床检验探究。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了健康儿童进行对比分析,其具体检测方式为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结果:所有患者中,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检测结果为阳性且占比为93.3%(112例)。此外,在病因的探索上,自身免疫反应、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及细胞毒作用等均可能引起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问题。结论: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测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的检出率较为准确,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漏诊误诊;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088-02 肺炎支原体感染(MP)的多发人群为儿童,在临床症状上多与肺部感染相类似,无其它特异性表现,因此,常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小儿支原体肺炎占小儿肺炎比例较高,即为20%,其原因多与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相关,进而导致了菌群失调。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进一步探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手段和准确性的相关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9例,女性51例,患儿年龄在2~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1.2)岁。在临床症状上均表现为呼吸道感染,具体包括发热、高烧、干咳、恶心、腹泻和呼吸困难,且由于部分患儿年龄较小,情绪波动大,有食欲减退等问题。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1.2 诊断方法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即将试剂打开,滴加洗涤液2滴于反应孔中,待液体将膜完全湿润后加入50μl血清于反应孔中待液体充分吸入,再滴加洗涤液2滴待液体充分吸入,滴加金标液3滴待液体充分吸入,最后滴加洗涤液3滴待液体充分吸入后于3分钟内观察结果,其有两个红点视为阳性[1]。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中对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x-)以及百分比(%)进行表示,并选取P<0.05为置信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所有患者中检测结果为阳性且占比为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93.3%(112例),具体情况如表所示。此外,在病因的探索上,自身免疫反应、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及细胞毒作用等均可能引起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问题。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临床表现上多为肺部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呕吐等,且部分首发患者症状以肺外表现为主要形式,在诊断上有漏诊、误诊等情况。与此同时,及时的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能够防止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现阶段,我国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上采用的方法较多,包括高倍显微镜法、微生物快速培养法、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冷凝集试验法等,但是由于MP-IgM检测阳性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儿免疫功能、年龄等,因此加大了检测的难度和准确性。据相关实验表明,血清中肺炎支原体异性IgM抗体通常发生于感染后的一周,并在3~4周达到峰值,在9~12周逐渐减弱直至消失[2]。因此,需格外关注该疾病的潜伏期,特别是IgM抗体尚未达到检测水平的情况,其结果多显现为阴性。 在本次实验中选用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检出率最高,且具有费用低、操作便捷的优势。但是,该检测也存在不定量的缺陷,即难以对比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数值。与此同时,检测结果为阳性并不能被判断为本次疾病感染所致,而抗体一旦出现则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在疾病的判定上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此外,当患者检测结果为阴性时也不能完全排除患有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即检测结果会受到患者免疫力(其他疾病使用的药剂所致)的影响,可呈现为假阴性。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数据不能被认定为疗效的最终结果和绝对的判定指标,需要在数月后的复查中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康复状况。 与此同时,我们也对其他检测方式进行了了解,即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方面的方法包括:超高倍显微镜法、微生物快速培养法、冷凝集试验法等。其中,超高倍显微镜法通常需要对患者的咽后壁深部的咽腔分泌物进行处理和消毒,并将分泌物涂于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置于超高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即可见支原体呈现为蜂窝状排列,并为细小的黑色颗粒状[3]。当患者上皮细胞有支原体;白细胞或吞噬细胞内吞噬数量不等时,可判定为阳性。微生物快速培养法需要在口腔咽喉处采取分泌物,使用无菌咽喉拭子放于瓶内对着瓶壁进行挤压后取出,将其放置在37℃恒温箱内进行24小时观察,当培养基液变成清亮的淡黄色液体时则判断为阳性。冷凝集试验法对阳性滴定效价在1:32以上,且为恢复期效价的4倍增加更具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测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法的检出率较为准确,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效果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8-01-17T13:52:58.6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4期作者:吴春岩 [导读] 给予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黑龙江省北安市妇幼保健院 164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0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数字分析法将其均分为研究、对照两组,每组各53例,给予研究组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采用红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症状。结果:给予对照组患者红霉素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2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81%,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效果 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to select 106 cases of April 2013 -2014 year in May admitted to the pediatric mycoplasma pneumonia,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he digital analysis can be divided into research and control group two,5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azithromycin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using erythromycin treatment,observe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children and the clinical symptoms. Result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erythromycin treatment,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zithromycin;after treatment,the study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23%,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4.81%,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control group,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0.05),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the effect of azithromycin in the treatment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 is remarkable,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in the clinic.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treatment effect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是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如果此病不及时治疗,会给患儿身体部位的各个器官造成损伤,进而影响到患儿的健康成长[1]。本文主要就对我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06例,给予其中53例红霉素治疗,另外53例阿奇霉素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为界内相关人士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106例,将其均分为研究、对照两组,每组各53例,本次所选的患儿均经家属以及患儿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23例,患儿年龄在1-14岁之间,平均年龄(8±2.33)岁;给予对照组患儿红霉素治疗,研究组中,男性患儿32例,女性患儿21例,患儿年龄在1-13岁之间,平均年龄(9±2.33)岁;给予研究组患儿阿奇霉素治疗,两组患儿均确诊肺炎支原体肺炎,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诊断标准 本次所选的患儿均依据《实用儿科学》相关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且血清检测MPlgM为阳性。 1.3治疗方法 对所有的患儿实施平喘、止咳嗽等辅助性的治疗,在此基础之上,给予对照组红霉素治疗:将1%,20ml葡萄糖液中添加20mg红霉素混合,为患儿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14天;给予研究组阿奇霉素治疗:将10mg阿奇霉素加入到1%,10ml葡萄糖液体中,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5天,停药4天后,将阿奇霉素进行口服,连续服用5天,停服4天,保持同样的治疗措施,直至患儿的病情稳定[2]。 1.4评定标准 治疗期间,严密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不良反应,并从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等四个方面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其中,痊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均消失,X胸线检查患儿的肺部无炎症;显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均消失,X胸线检查患儿的肺部炎症明显减少;有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X胸线检查患儿的肺部炎症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3]。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运用x2检验,若P<0.05,则表示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予对照组患者红霉素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后,研究组中,治愈30例(56.60%),显效15例(28.30%),有效6例(11.32%),无效2例(3.77%),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23%,对照组中,治愈25例(47.17%),显效10例(18.87%),有效10例(18.87%),无效8例(15.0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81%,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关键性的病原体,其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严重影响着患儿的健康状况。在临床中,将红霉素、阿奇霉素应用在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都能够有效的抑制患儿的病情,但相关学者认为,阿奇霉素的效果更为显著,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抑制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4]。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笔者对我院2013年到2014年间

肺炎支原体简介

肺炎支原体简介:肺炎支原体(m 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人类在1944年已经从一个急性肺炎患者Ea ton痰液中分离出来,当时命名为Eaton因子,1963年,正式确认为肺炎支原体。 生物学性状: 肺炎支原体只是支原体的一种。 生物学分型:属于柔膜体纲,具体省略 细胞生物学:链接图标:源自外文综述肺炎支原体二分裂繁殖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简介: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具有高度多态性,呈球形,分支张或颗粒状等形态。其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染色。大小为长0.2μg,宽约0.1-0.2μg,约为杆状细菌的的五分之一,故可通过一般细菌的除滤器。电子显微镜下支原体细胞膜的超微结构分三层,内外层含蛋白质及糖类;中间层含脂质,其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所以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等均可引起支原体细胞膜破裂而死亡。由于支原体无细胞壁,因此肺炎支原体对理化的抵抗力较细菌弱,对常用消毒剂敏感,且不能独立生活与自然界,故其为寄生菌。因而对干扰蛋白合成及作用于胆固醇的抗菌药物敏感,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有耐药性。菌体是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其在无细胞生培养基生长缓慢,且绝对需氧,可1-6小时分裂一代,在含血清、胆固醇及酵母浸膏的培养基上培养2-9天可行程微小菌落,典型呈油煎蛋样。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支原体有两种,一种是引起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的支原体,第二种就是能引起人类呼吸道致病的支原体,全名为―肺炎支原体‖。这里讲的是肺炎支原体(以下简称―支原体‖)。 发病机理】肺炎支原体能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首先通过其顶端结构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并伸出微管插入胞内吸取营养、损伤细胞膜,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引起细胞损伤;继而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胀与坏死,支原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溶神经支原体能产生神经毒素,引起细胞膜损伤。呼吸道分泌的SlgA对再感染有一定防御作用,但不够牢固。 其次诱导产生自身免疫抗体,产生交叉免疫效应。MP可能与多种宿主细胞膜有着共同的抗原成分。MP 感染后,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抗体,并与相关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复合物,最终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发挥强大的免疫效应。 另外,产生各种细菌毒素,侵犯全身各处器官,可释放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流行病学 MP主要通过飞沫及经人传人传播,可引起散发或小范围内流行,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重要病因。它在社会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波动于10-25%。而且Mp肺炎每4-7年流行,间中爆发。在流行期间,其比率可升至50%。我国相关研究显示MP肺炎占儿童社会获得性肺炎20%。在大于五岁的儿童,有研究表明MP占该年龄段的社会获得性肺炎50%,而且常随着增长,发病率也相应的提高,并且有相应的两个峰值,分别是5-9岁和10-15岁。小于五岁的儿童发病率稍低,但是病情明显严重。支原体肺炎在医院获得性肺炎中,发病率相对较低。有研究在医院获得性肺炎中仅有3%. 肺炎支原体是目前成人和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而且,其感染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支原体有很强的传染性,经常在儿童集居的场所传播,引起集体感染,例如托儿所和幼儿园。也常常在家庭成员中交叉传染,导致久治不愈。 近年来,支原体的感染越来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儿科门诊中,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占20%以上。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有一半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因为支原体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与患儿密切接触的人(家长、玩伴、保姆等)也要做检查,排除支原体感染,如果已经感染支原体,要同时治疗胀与坏死 对全身各系统的作用: 呼吸系统 临床症状: 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多见。支原体感染的特点是病程很长,通常数周甚至数月,迁延难愈,对青霉素和头孢类抗菌素耐药。肺炎支原体主要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常常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性肺炎。临床表现:潜伏期约为2~3周,一般起病较缓慢,但亦有急性起病者,常以发热、热型不定、热程1~3周、多为弛张热及不规则发热,平均4-5 d;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多见干咳,可咳少量黏稠痰,甚至痰中带血丝。伴喘息。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可表现喘憋、呼吸困难;年长儿可伴咽痛、胸闷、胸痛等症状,肺部常在整个病程中无任何阳性体征,这是本病的特点之一,少数病例呼吸音减弱,双肺可闻及干湿性音,这些表现常在X线改变之后发现,临床表现多样,可为轻度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乃至肺脓肿、肺大泡及胸膜炎.小龄儿童(〈5岁)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经常无症状而消失或只导致轻度呼吸道感染。由于感染后没有足够的免疫力存在,会出现需要长时间康复期并不断加重的再感染(多次)。正因为这些不同症状的存在,诊断不能仅靠临床现

肺炎支原体感染致皮肤表现86例

肺炎支原体感染致皮肤表现86例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皮肤损害的特点。方法感染患儿506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5种病原体联检。观察血清MP-IgM阳性伴皮肤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06例MP-IgM 阳性患儿中,86例在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伴皮肤损害,其中表现荨麻疹样皮疹36例,红斑或斑丘疹20例,猩红热样皮疹13例,紫癜样皮疹8例,麻疹样皮疹6例,水疱疹3例。阿奇霉紊针静脉滴注3~5 d,之后换用罗红霉素口服2~3周,皮疹均在数小时至14 d内消失,预后好。结论MP感染不仅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也可致皮肤损害,呼吸道感染并有皮肤损害的病例,要考虑到MP感染的可能。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ash of children who suffer from MP infection. Methods There are 506cases after we detect five pathogens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We observe clinical informationwhose MP-IgM is positive companied with rash. Results In the 5o6 children who infected with MP,there are 68 cases suffreing fromrash.,such as rash like hives(36), erythema or maculopapule(20), scarlatina(13), purpuric erythra(8), measles(6), wheal(3). All invalids receive treament with Azithromycin byintravenous drip for 3~5 days,then receive treament with oral roxithromycin for 2~3weeks. All rash fade away within several hours~14 days,followed byfavourable prognosis. Conclusion MP is not only main pathogen of respiratory tractbut also the cause of tetter. Clinician should consider it possible to infect MP when patient has symptoms of respiratory passage and skin. 【Key words】Children; Mycoplasma pneumoniae; Extensor 肺炎支原体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它除引起呼吸道感染外还可以导致一系列呼吸系统以外的疾病,尤以支原体体肺炎后引起的肺外表现更加明显。如皮疹、支原体脑炎、心肌炎、急性肾炎、肾功能衰竭、骨髓炎、噬血细胞综合征、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损害、耳聋、关节炎等肺外表现多样,其中皮损的发生率最高(约占20%~25%),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以肝功能为主(约占10%~15%),重症肺炎可达20%,神经系统损害7%[1]。MP引起的肺外损害报道逐年增多[2-4]。现将深圳市妇幼保健院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86例MP感染致皮肤损害患儿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06例MP感染患儿中致皮肤损害86例(17%),男54例,女32例,年龄10个月至14岁;均于发病2~5 d治疗。例有发热(38.0~40.0℃)。其中荨麻疹样皮疹36例,红斑或斑丘疹20例,猩红热样皮疹13例,紫癜样皮疹8例,麻疹样皮疹6例,水疱疹3例。血白细胞总数增高51例[(10~30)×109/L],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9例白细胞总数降低[(3.0~4.0)×109/L];5例血小板减少[(<100×109/L)];61例血沉增快(25~100 mm/h);胸片示32例支气管肺炎改变,18例支气管炎改变,上呼吸道感染11例,胃肠炎25例。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的研究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的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2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124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相比于?φ兆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淋巴细胞比例为(36.03±9.92)%,淋巴细胞绝对值为(3.17±1.0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为(0.62±0.09)%,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6.25±3.47)×109/L,白细胞计数为(10.68±5.94)×109/L,单核细胞比例为(4.45±2.06)%,单核细胞绝对值为(0.47±0.22)×109/L,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感染后患儿的血常规会明显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感染;血常规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4-0-01 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感染MP所致肺炎的患儿在全部肺炎患儿中的比例约为20%。MP感染患儿的高发季节为秋冬季,潜伏期约为2.5w,

可损伤患儿支气管、气管、上呼吸道等,使患儿表现出咽痛、咳嗽等症状,甚至损伤重要器官、系统,影响其生长发育[1]。因此,及早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本研究分析了MP感染后小儿的血常规情况,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24例MP感染患儿为观察组,纳入标准:均表现出咳嗽等症状;经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未取得明显效果;冷凝集素IgM或MP抗体呈阳性。124例患儿中,男、女分别为60例、64例;年龄1~11岁,平均(4.89± 2.53)岁;病程3~70d,平均(35.59±6.88)d。并选择同期12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男、女分别为57例、67例;年龄1.5~12岁,平均(5.14±1.26)岁;病程5~65d,平均(36.07±5.45)d。两组的一般资料均可比(P>0.05)。 1.2 检测方法抽取两组空腹时2ml静脉血,经EDTA抗凝处理后,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液标本,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等。分析比较两组检查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9.0软件分析两组结果,计量资料表示为均值±方差(),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重要病原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占住院儿童CAP的10%~40%[1-2],是儿科医师广泛关注的临床问题。近年来,儿童MPP呈现不少新的特点,有关MPP的诊断、抗菌药物的选择和疗程、激素使用等诸多问题亟须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组织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对儿童MPP的诊治形成了如下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 病原及发病机制 MP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属,革兰染色阴性,难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电镜下观察由3层膜结构组成,内外层为蛋白质及多糖,中层为含胆固醇的脂质成分,形态结构不对称,一端细胞膜向外延伸形成黏附细胞器,黏附于呼吸道上皮。MP直径为2~5μm,是最小的原核致病微生物,缺乏细胞壁,故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固有耐药。 MP感染致病机制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MP侵入呼吸道后,借滑行运动定位于纤毛之间,通过黏附细胞器上的P1黏附素等黏附于上皮细胞表面,抵抗黏膜纤毛的清除和吞噬细胞的吞噬;(2)MP黏附于宿主细胞后其合成的过氧化氢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并分泌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CARDS)毒素等对呼吸道上皮造成损伤;(3)MP感染除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外,同时也能引起其他系统的表现,提示免疫因素包括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多个环节在MP感染的致病中起重要的作用[3]。 2 流行病学 MP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从密切接触的亲属及社区开始流行,容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环境中发生。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每3~7年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流行年份的发病率可达到非流行年份的数倍[4-5]。MP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季节,不同地区的流行季节有差异,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多见[6],南方地区则是夏秋季节高发[7]。苏州和杭州地区的研究均发现,MP检出率与月平均温度呈正相关,与其他气象因素关系不大[8-9]。MPP好发于学龄期儿童,近年来5岁以下儿童MPP的报道有增多[10]。值得注意的是,MP进入体内不一定均会出现感染症状,有报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无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儿童,发现MP携带率为21.2%[1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