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异同比较

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异同比较

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异同比较
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异同比较

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异同比较

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确实有许多共同点:如产生原因:1、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2、防范中外反对势力联合、巩固统治的需要;3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等。

内容:都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部分官方主持的贸易;

后果:都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二者具有一脉相承性,本质是一样的等诸多相似之处。

但是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一、实施背景不同:

明朝海禁:

明朝建立之初,退居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仍对明朝构成一定威胁,日本倭寇在沿海进行骚扰掠夺,政局不稳。

清朝闭关锁国: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满州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建国之初,内有多股反对势力的反对,如前明残余势力、明末农民起义军队等多股反对势力,外有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掠夺,统治亟待加强。

二、主要针对对象不同:

明朝海禁主要是针对倭寇,而清朝闭关锁国先是针对东南沿海抗清势力,后来主要用于防范西方殖民者。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 ,“倭寇山东、浙江、福建滨海州县”,朱元璋政府下令“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此后,朱元璋多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片板不许下海”,诏令极严。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还出现了郑和下西洋这样空前的航海壮举,加强了中外联系。明中叶倭寇活动再度猖獗,嘉靖元年(1522年),明政府再度实行海禁政策,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凡违禁的沿海官民,依法处以极刑。随着明军剿灭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法商人)。同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由此可见,明朝的海禁时张时驰,主要是针对倭寇,当倭寇之患解除后,明朝就解除了海禁政策。

清朝在收复台湾以前,曾经厉行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片板不许下海,犯禁者一律处死,货物没收入官。这种海禁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对付郑成功及其子孙的海上势力,并不是针对外国的。因此,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后,逐步放宽海禁,准许对外贸易。但是到乾隆前期,清政府由于外国商人的无理要求,又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下令关闭除广州以外的其它通商口岸,并且颁行严格约束外国商人的条例和章程,这样便形成了所谓闭关政策。闭关政策历经乾隆、嘉庆年间,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三、具体内容、程度有所不同:

《大明律》卷15规定: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段疋紬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车并入官于内以十分为率三分付告人充赏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其拘该官司及守把之人

通同夹带或知而故纵者与犯人同罪失觉察者减三等罪止杖一百军兵又减一等。由此可见,明朝海禁范围主要在经济领域,以打击走私为主,带有对外经济制裁的一面。而且,明代的海禁只禁止中国民间私人出海贸易,但欢迎外国人来华贸易,不过这种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舶贸易”。明成祖命郑和七下西洋,不仅运载大量货物到亚非各国贸易,而且广泛招徕各国商人。对于西方先进技术和物产,也并不排斥,当时葡萄牙人、荷兰人来到中国,明朝人发现,他们的大炮很厉害。于是,戚继光很快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牙人、荷兰人制造大炮的技术,并将此类大炮装备中国军队,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是在明朝,一大批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引进到中国来。例如,玉米、甘薯、烟草等,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

清初顺治帝下达“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违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入官,本犯产尽给告发之人。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行首告,论死。沿海可泊船舟处,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口,如有登岸者,防守官即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顺治十八年,清廷更进一步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强迫海岛和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不得逾越。同时在法律上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境贸易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官吏庇纵者同罪。“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并严重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内,满目荒凉。

康熙统一台湾后,一度开放海禁,但仅过了二十多年,又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满清统治,再次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进行贸易,规定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而且只允许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又制订《防范夷商规条》,规定“防夷五事”。即:永行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必须冬住者只准在澳门居住;外商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禁止中国商人借领外商资本及外商雇请汉人役使;严禁外商雇人传递消息;于外国商船停泊处拨营员弹压稽查。“防夷五事”将对外贸易严加管理,有了明确的法规,使闭关政策形成为制

度。总之,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中国民间私商不能出海贸易,外国商人也限制来华贸易。涉及内容不但包括经济领域,还包括技术、文化领域,是全方位的禁止、限制海外贸易。

四、危害严重程度不同:

明朝中前期,中华文明依然处于世界领先;清朝时,中国已经无论是制度、经济、技术还是思想文化都全方位落后于世界潮流,在这样不同背景下的海禁政策,加上具体措施、程度的不同,就造成乐不同的程度的后果,明朝海禁,对中国海外贸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不如清朝闭关锁国带来的巨大摧残和扼杀。

综上所述,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是一脉相承的政策,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二者实施的背景、主要针对对象、具体内容、程度、后果都有所不同,清朝闭关锁国实际上是明朝海禁的变本加厉,更加全方位、政策化、制度化。

《闭关锁国的背景》

清朝时期闭关锁国历史背景 18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心洋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准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条规》,根据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机构。公行是由官方特许的商人组成的垄断性外贸组织。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由公行,其行动也由公行的行商负责约束。外国商人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即每年的5月至10月间来广州进行贸易,期满必须离去。在广州期间他们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设的“夷馆”内。外商在华只能雇用翻译和买办,不能雇人向内地传递信件。中国人不准向外商借贷资本。条规还规定要加强河防,监视外国船舶的活动。这些规定在以后的嘉庆和道光年间屡被重申。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但这种自卫措施是非常被动的。 清朝统治者期望维护极权统治的心理观念是“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保障本地经济发展,免受外来力量的影响。清朝封建统治时期经济上自给自足,不依靠同时也很抵制外来商品。国防安全的出发,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合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以免有间谍盗取本国资料。而且清朝政府对自己经济和政治实力的过分盲目自大。 前期政策 闭关的目的主要在于隔绝大陆人民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以后则着重防禁“民夷交错”,针对外国商人,以条规立法形式,严加限制对外贸易。 顺治初年,清廷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沿袭明朝成规,不许进入广州,只准于澳门交易。随后,由于东南海上郑成功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愈严出海之禁。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闽浙总督屯泰请于沿海省份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并严重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内,满目荒凉。 清朝禁海期间,沿海官民仍在进行走私贸易。康熙帝曾说:“向虽严海禁,其走私贸易,何尝断绝”。据统计,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间,赴日商船每年平均有三十艘左右。三藩战后,1681年春,福建巡抚吴兴祚,即奏请”应定西洋、东洋日本等国出洋贸易,以便收税。当时派往广东处理三藩善后事宜的刑部侍郎宜昌阿,奏请留用原来为尚之信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沈尚达、周文远等130人。但在廷议时,满洲大学士明珠与内阁学士李光地等均持异议,以为皇上富有四海,宁少此项银两,何用奸人重为地方之累,台湾郑氏尚未降附,暂停此议。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七月,康熙帝决定废止海禁,开海贸易。对奉差福建广东回京

论清朝的闭关锁国

论清朝的闭关锁国 [摘要]:许多学者将清朝落后的原因归结到闭关锁国政策,本质上是将内政和外交的重要性没有区分清楚。闭关锁国是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但国家衰落的重要原因则基于国家的内政。闭关锁国实际上为清政府提供了一个暂时稳定的国内环境,而清政府没有把握住机会进行任何的改革进步,从来导致了最后的灭亡,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关键词]:闭关锁国合理性 提及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批评的声音向来不绝于耳。这里不妨援引教科书对于闭关锁国的定义: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它是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的政策。 一言以概之,闭关锁国是落后的,错误的,是清政府愚昧无知的表现,这在史学界也一般没有异议。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仍然有相当大的讨论空间。学者在研究历史问题上必须站在历史当事人的立场才能客观评价。正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就现在看来当时是大大的错误,可是对于当时来说,不能不说是有益的,维护了秦朝的专制统治,是秦始皇采取集权的某种手段。所以要对清代闭关锁国的有正确客观的评价,至少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清代是否真的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其二,果真有闭关锁国政策,对于当时的清朝是否是消极的,而并不是时人时观。 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多人感到奇怪,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为何还要讨论。而事实上,“闭关锁国”这一名称,并不见诸于当时任何官方文献和私人著述,而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加以概括而提出来的。闭关锁国是否存在并不是板上钉钉的事,相反,可能只是后人的一个臆想。首先,清政府确实开放了广州作为通商口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浅谈闭关锁国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浅谈闭关锁国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摘要:清朝统治者因特殊历史原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举动虽然暂时带来一定利处,但对以后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闭关锁国的政策制约清朝社会随世界前进,导致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最终使得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关键词:闭关锁国;负面影响;经济影响 引言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的实行使得原本世界上经济、科学等方面都比较发达的中国未能与世界其他国家得到有效的交流,从而固步自封失去世界强国的地位。给中国经济、科技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带来很大程度的影响。 一、形成闭关锁国的原因 闭关锁国政策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封建专制制度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对封建专制来说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明末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在中国产生,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有着衰退的迹象。为此,清朝统治者实行间谍专制,文化专制等多方面行动,最后启用闭关锁国这一政策,在保全自己专制地位的同时进行进一步加强君主制。不让普通民众与外界接触限值他们的思想以达到弱民强国的理念。同时反清复明斗争的进一步发展对清朝统治地位也有一定的影响。第二,清朝统治初期中华在社会上的地位超然,中华地大物博无所不有再加上推行自然经济的原因可以使清朝自给自足不用与外界交流。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认为自己强大到无须外界的帮助。第三,外国殖民活动的影响。自明末以来外国一直对清朝疆土蠢蠢欲动,日本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地区,沙俄也向黑龙江一代伸出魔掌。清政府为防止外国进一步侵略中华进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的作用,但这种落后的闭塞的而又消极的政策对中国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闭关锁国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一)、对国内社会的负面影响 清朝统治的衰败与自身官僚主义腐败有着很大的关联,而官僚主义的腐败又与闭关锁国这一政策密不可分。闭关锁国加剧了封建吏治的腐败和人民的积弱。这一政策实施后使得君主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清朝官吏的绝对统治权也达到了最大化,清朝普通百姓的地位更加弱化。再加上官吏与官吏间层层压榨,使得不满的底层统治阶级进一步压榨剥削普通人民。另外实行闭关锁国引起的禁海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官吏的腐败,由于特殊原因为追求资本的商人通过走私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保障自己的安全他们通常选择最传统的方式即贿赂当地官员,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变得合法化。而这一途径使官商勾结现象更加严重,管理政事官员大量收取贿赂,营私舞弊。使得官员越不满自己的所得更加贪得无厌,对底层人民以各种名目收取税务。腐败之风盛行于整个清朝廷,管事官员欺上瞒下,不

明海禁和清闭关锁国的区别

明海禁和清闭关锁国的区别(摘) 在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中,关于古代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编者主要介绍了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教师和学生将海禁和闭关锁国认为是一回事,没有进行必要的区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准确的。 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确实有许多共同点: 如产生原因:1、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2、防范中外反对势力联合、巩固统治的需要;3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等。 内容:都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部分官方主持的贸易; 后果:都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二者具有一脉相承性,本质是一样的等诸多相似之处。 但是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一、实施背景不同: 明朝海禁: 明朝建立之初,退居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仍对明朝构成一定威胁,日本倭寇在沿海进行骚扰掠夺,政局不稳。 清朝闭关锁国: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满州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建国之初,内有多股反对势力的反对,如前明残余势力、明末农民起义军队等多股反对势力,外有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掠夺,统治亟待加强。 二、主要针对对象不同: 明朝海禁主要是针对倭寇,而清朝闭关锁国先是针对东南沿海抗清势力,后来主要用于防范西方殖民者。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 ,“倭寇山东、浙江、福建滨海州县”,朱元璋政府下令“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此后,朱元璋多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片板不许下海”,诏令极严。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还出现了郑和下西洋这样空前的航海壮举,加强了中外联系。明中叶倭寇活动再度猖獗,嘉靖元年(1522年),明政府再度实行海禁政策,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凡违禁的沿海官民,依法处以极刑。随着明军剿灭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法商人)。同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由此可见,明朝的海禁时张时驰,主要是针对倭寇,当倭寇之患解除后,明朝就解除了海禁政策。 清朝在收复台湾以前,曾经厉行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片板不许下海,犯禁者一律处死,货物没收入官。这种海禁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对付郑成功及其子孙的海上势力,并不是针对外国的。因此,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后,逐步放宽海禁,准许对外贸易。但是到乾隆前期,清政府由于外国商人的无理要求,又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下令关闭除广州以外的其它通商口岸,并且颁行严格约束外国商人的条例和章程,这样便形成了所谓闭关政策。闭关政策历经乾隆、嘉庆年间,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三、具体内容、程度有所不同:

闭关锁国

学习目标1. 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规律相符,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无法推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却使中国无法和他国交流,而更加落后与世界。 3.思考“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明清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知道我国哪些农作物是从国外引进的?生答。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甘薯引入的详细内容,使学生了解甘薯引入的具体过程,然后点题:甘薯引进和推广种植,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师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明清经济的发展(板书)教师指明本课经济发展一目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四个方面内容:1、首先学习农业的发展。(板书农业的发展)指明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明代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有哪些?其中哪些是高产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学生回答略。教师补充材料:讲述这些农作物引入、推广的过程,说明这些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进推广的意义。(出示史料)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产量也极高。让学生分析粮食产物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 2、下面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状况两段内容: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①手工业发展状况是以哪几个手工业部门为例介绍的?这些部门有哪些突出成就?②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小组活动,各抒己见,教师也参与活动,各组代表发表组内探究成果。教师《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引导学生观察其花纹、色彩,让学生对当时棉纺织水平有一个直观印象。学生活动与探究:P116页“动脑筋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同时促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师问:“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说明了什么?生答。(使学生认识到清代丝织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发展)。《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并介绍,让学生感知青花瓷工艺水平高超,工匠智慧不凡。初学了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①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繁盛,出现全国性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皇都积胜图》,让学生感知北京商业繁荣景象。学生活动与探究:P119页《南都繁会图》景象,回答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弄清几个词的含义:“南都”指南京;“东西两洋”指东洋、西洋;“南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通过画面和招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反映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活跃。②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如徽商、晋商,即是这种集团。请一同学阅读“徽商、晋商”小字。学生了解他们经营范围。师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有的投资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导入资本主义萌芽学习。 3、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及清朝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发展概况。让学生观察P117页下图《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说一说施复夫妇织不织布?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读小字,了解施复夫妇发家过程,他们成了大机户,剥削机工。教师导:这不是当时个别现象,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丝织业中已出现了许多象施复夫妇一样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了。当时有“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现象了。学生研读课文,了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是什么?及这种现象反映的是什么实质?学生议一议(略)。师述:这种现象是当时社会生活发生新变化的反映——在封建生产关系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

浅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浅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发表时间:2015-01-13T11:36:52.7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1月总第139期供稿作者:杨菊兰 [导读]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就实质而言,不是禁绝而是严格限制。 杨菊兰甘肃省临潭县第三中学747506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就实质而言,不是禁绝而是严格限制。实际上清朝还是准许广州一处与外商贸易往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应该追溯到明朝中后期,当时向东扩展的葡萄牙殖民者和倭寇互相勾结,严重威胁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此明朝开始禁海。满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后,正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大肆向东方扩张之际,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全一再受到挑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朝政府一开始就继承了明朝海禁的衣钵,闭关锁国政策便逐渐出台了。可见,明清之际的封建统治者面对危机没有采用积极进取的方式图存,而是以海禁的消极方式偏安。 一、闭关锁国政策的出台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第一,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抑商政策应运而生。清朝雍正皇帝也说:“农为天下之本,工商皆其末也。”由此可见,重农抑商政策根深蒂固。 第二,中国历代王朝开拓疆土,热衷于陆疆而忽视了海域,海权意识淡薄。虽然郑和说过:“欲国家之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之海上。”但是郑和船队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明成祖及其以后的统治者并没有接受郑和的海权思想,以此为契机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来维护海洋权益。即使有远见卓识的康熙,在收复台湾后完全有条件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海军,可惜“只为浮云遮望眼”,面对海疆危机没有万全之计,只能重拾“海禁”的权宜之计。 第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就大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交易的广阔市场难以形成。 第四,天朝上国心态所致。乾隆皇帝致英王乔治三世的信函说:“天朝物产丰盈,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足以说明清朝统治者自恃地大物博,藐视西方各国,夜郎自大,固步自封。1793年马嘎尔尼访华,带来了代表西方先进技术的一系列产品: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天体运行仪,标有世界各国位置、首都、山河的地球仪,装备有英国最大口径火炮110门的“君主”号战舰模型,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赫哲尔望远镜,帕克透镜,热气球,车辆等等(端木赐香《那一次我们挨打了》)。这些科技产品仅仅给乾隆和他的大臣们展示了一下,便在被斥为淫巧之物的声浪中黯然退场。同时乾隆断然拒绝了英国与清朝通商的请求,中国又一次丧失了睁眼看世界的机会。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日新月异,殊不知“国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可惜清朝统治阶级依旧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而不能自拔。 第五,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既有领土主权受到侵略的考量,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其时,葡萄牙、荷兰殖民者向东扩张,葡萄牙殖民者于1553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荷兰殖民者从1624年到1662年占领我国台湾长达38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帆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矣”(《粤海关志》卷8)。可见,清朝的担心不无道理。“浙民习俗甚嚣,洋商错处,必致玆事。”(《清高宗训》)清朝统治者害怕沿海人民和外国长期交往,会逐渐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产生不利于自己统治的结局。 二、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可用三步走来概括: 第一步——海禁: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和台湾的抗清势力,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并在福建、广东、浙江、山东、直隶六省实行迁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迁出之地焚其房屋荒其土地,防备沿海人民出海,以此来断绝东南沿海对郑成功的物质供应。 第二步——设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统一台湾后,开始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并明确规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但禁止炮械、军器、火药、硫磺等贸易。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为担心本国商民勾结南洋海寇进行反清活动,允许东洋贸易,禁止中国商民去南洋贸易,而且只许外商来华贸易。雍正五年(1727年),解除了这项禁令。而到乾隆十二年(1727年)再次禁止南阳贸易。 第三步——闭关: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成长,到乾隆时期来宁波的英国商船不断增加,引起清政府的高度警觉。针对外国势力,乾隆实行闭关政策。1757年,清政府下令停止漳州、宁波、云台山等港口贸易,允许广州一处对外贸易,规定外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由广州十三行办理一切与外商交涉事宜。对出口货物品种加以限制,除原先禁止军火贸易外,新增禁止出口粮食、五金、书籍等,茶叶丝绸的出口品种和数量也加以限制。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又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外商在广州必须居住在由政府指定的行商会馆中,不许在广州过冬。中国商人不得向外商借款或受雇于外商,不得向外商收集商业情报。 三、闭关锁政策的评价问题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目的在于御敌于国门之外,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从短期效应看,的确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暂时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是权宜之计,是消极的防御政策,必将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第一,造成对外贸易的日渐衰落。清政府千方百计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出海商船不能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船只出海者,不论官民俱发边充军”(《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76)。康熙年间上海大商人张元龙欲打造100艘远洋帆船,与外国商船竞争,却被江苏巡抚张伯行诬为结交海盗,非刑逼供。因此中国的造船业一落千丈,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西方殖民者,昔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大型商船几乎销声匿迹。 第二,政治领域,英法等国封建专制主义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以崭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思想领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鸣锣开道;产业领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国,成为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而中国君主制空前加强的同时,政治日益腐朽,中国封建制度已走向全面落后。被一些人引以为豪、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恰恰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自守。“康乾盛世”的背后孕育着中国最严重的民族危机,那就是闭目塞听、盲目自大、保守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与新兴的资本主义较量,注定会头破血流。 纵观世界历史,不可一世的东罗马帝国和大清帝国有过相似的命运。两国都有过辉煌璀璨的文明,可是都因为陶醉于已有的成就,不思进取,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反观近代俄国、日本,分别通过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走上了发

历史概念闭关锁国试题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明初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外国人到中国来贸易。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源于A.重农抑商政策 B.君主专制统治 C.天朝上国思想D.闭关锁国政策 2.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3.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耕经济 B.限制工商业发展C.维护封建统治 D.防范“外夷”入侵 4.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5.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 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6.《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布诏令,“沿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乐二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 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 B.当时沿海对外贸易由此获得发展 C.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D.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7.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人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情景,这一情景 A.属于编剧自己的杜撰 B.可能出现在明代或清代 C.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D.早在秦朝就已出现 8.清人有诗曰:“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对此诗提到的“国初”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作者对这一政策持批评态度 B.该政策的实施是为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斗争C.该政策的实施断绝了中外贸易的往来D.该政策的实施与统治者的心态有关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 5 课 清朝的闭关锁国中图版练习题第四十四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 课清朝的闭关锁国中图版练习题第 四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右图为鸦片战争前,清朝某个城市的面貌,从来来往往的外国船只中,我们可以判断这个城市是( ) A、上海 B、福州 C、厦门 D、广州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贞观之治②康乾盛世③开元盛世④贞观遗风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说明我国( ) A、封建社会开始衰落 B、封建社会融和发展 C、封建社会繁荣开放 D、封建社会开始分裂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人物,使第二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 ) ①景帝→文景之治②_________→康乾盛世 A、顺治帝 B、乾隆帝 C、光武帝 D、隋文帝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汉唐、宋元时期,我国对外交流十分活跃,大批外国学者来到中国,或经商致富,或学习求成。明清以后,中外交流一改前朝,逐渐冷落。导致这一现象出的重要原因是( ) A、闭关政策的推行 B、民族压迫政策的推行 C、中国政局动荡 D、航海事业衰落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使明清时的科学技术和西方近代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B、中国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C、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清朝文化专制、闭关锁国阻碍中国科技的发展 D、西方概念改变和数学的发展,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的诞生和发展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产品在中国市场遭到顽强抵制的两大原因是( )

1-郑和下西洋和清朝的闭关锁国

从郑和下西洋到清朝的闭关锁国 还记得吗? 郑和是谁? 郑和是明朝中国有名的航海家。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附近。郑和下西洋比欧洲人的航海早半个多世纪,也因为郑和,中国和亚洲、非洲的很多国家都有很好的关系和经济交流,也有很多中国人到东南亚生活。当然,郑和的航海也花了很多钱,所以最后也停止了。 1644年,满族军队进入北京,明朝皇帝自杀,中国进入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朝。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初年,为了防范东南沿海岛屿的反清势力,实行了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后来虽然有短暂的开放,让商人进行有限制的贸易,但在1840年以前的很长时间里,清朝只有广州一个通商口岸,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国内商船到海外贸易规定了很多禁令,这就是“闭关政策”。由于清朝统治集团对当时世界大势缺乏足够的认识,以世界的中心自居,才在全球化贸易的背景下,采取了与西方资本主义自由贸易制度格格不入的消极防御政策,使中国丧失了与先进国家同步发展的机会。

La politica di chiusura All’inizio, per combattere le forze anti-Qing nelle isole lungo la costa sud-orientale, la dinastia Qing applicò una politica di chiusura marittima più rigorosa di quella della dinastia Ming. In seguito, nonostante qualche apertura temporanea, permise ai mercanti delle attività molto limitate. Prima del 1840, aprì solo un porto commerciale, Guangzhou, imponendo dei severi limiti all’esportazione di merci tradizionali come la seta e il tè, e molti divieti al commercio delle navi cinesi all’estero, attuando una politica di chiusura. Per la sua scarsa comprensione del mondo del tempo, il gruppo dominante della dinastia Qing, che considerava la Cina il centro del mondo, sullo sfondo del commercio globale, adottò una politica difensiva passiva di proibizione dell’ingresso del sistema di libero commercio del capitalismo occidentale, facendo perdere alla Cina l’occasione di svilupparsi di pari passo con i Paesi avanzati.

2018最新历史中考试卷分类汇编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内容标准】 (1)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内容标准】 (1)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一、选择题 1.(2015·江苏南京·5)清朝前期的统治措施中,妨碍了正常和海外贸易与交往的是() A.七下西洋 B.设置台湾府 C.设置伊犁将军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D 2.(2015·江苏泰州·32)提示历史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A.刺史的设置——加强了对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监督检举 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C.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D.闭关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答案】A 3.(2015·山东烟台·5)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依此指出清政府所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含义是() A.完全禁止海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只是禁止对英贸易 D.对外自由开放 【答案】B 4.(2015·四川内江·3)下面史实能够说明大清封建帝国危机的是() A.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B.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C.推行闭关锁国政 D.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答案】C 5.(2015·福建厦门·7)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A.“重本抑末”政策 B.汉化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C 6.(2015·广东省·6)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B.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C.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答案】D 7.(2015·山东济南·5)某兴趣小组在学习“清朝历史”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与学习卡片内容相对应的选项是() 学习卡片 表现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清朝的闭关锁国》习题

第5课清朝的闭关锁国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2组添一个适当的词,使第2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 ①景帝→文景之治②( )→康乾盛世 A.顺治帝B.乾隆帝C.光武帝D.隋文帝 2.清朝前期,下列由福建、浙江等省推广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高产作物是( ) A.甘薯B.棉花C.玉米D.双季稻 3.清朝前期,成为全国性的贸易市场的城市是( ) A.南京B.广州C.北京D.上海 4.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 ) A.农民贫阻,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B.民族资本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控制 C.政府限制商品买卖 D.统治者控制专卖权,阻碍生产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康熙采取的发展农业的措施中包括( ) A.奖励垦荒屯田B.严禁土地兼并 C.重视兴修水利D.多次减免租税 2.清朝前期已经成为商品的经济作物是( ) A.棉花B.甘蔗C.粟D.烟草 3.清朝前期,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包括( ) A.云南的采矿业B.四川的制盐业 C.台湾的制糖业D.北京的采煤业 三、填空题 1.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里,耕地面积增加了_______(百分比)以上,人口迅速增长到________亿。 2.清朝_______时,政府严禁民间开矿,后来不断放宽开矿政策。乾隆年间_________的铜

矿,有500多处;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的丝织业超过了苏州。 四、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请回答: ①清政府后来的政策是什么? ②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③这种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五、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这个画面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一种什么经济现象? ②这种经济现象比前一朝代有什么不同,表现是什么?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第5课清朝的闭关锁国

第5课清朝的闭关锁国 一、闭关锁国的实行 1.背景 (1)中国是一个传统的____大国,清政府轻视工商业,严格限制________。 (2)清朝统治者________思想严重,蔑视其他国家。 (3)清政府既害怕__________前来侵犯,又害怕中国人民出海结聚反抗。 2.海禁 (1)目的:隔离东南沿海的____武装。 (2)表现:严禁商民出海贸易,同时对西方商船给予严格限制,贸易地点只有____一处。统一____后,增加了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个对外贸易港口,但对外贸易仍受到重重限制。 3.闭关锁国 (1)政治:从____年开始,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只留____一处口岸与国外通商,并对外商和华商的活动都作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这就是________政策,它一直持续到________前夕。 (2)经济:无视西方近代________的先进性,拒绝引进吸收。 严重 2.(1)抗清(2)澳门台湾 3.(1)1757 广州闭关锁国鸦片战争(2)科学技术 二、先进文化科学技术经济和航海事业闭关锁国闭塞停滞 【问题1】清朝为何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探究:主观原因:首先,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其次,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清朝统治者便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 客观原因:明朝中期以后,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统治。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合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问题2】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影响与后果。

闭关锁国政策 优秀教学设计

闭关锁国政策 一、教学目标 1、归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2、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支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 闭关锁国政策。 三、教学难点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材料十八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心外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清政府在对贸易范围实行限制同时实行禁教,减少中外之间的往来。材料所体现出清朝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学生根据材料以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进行回答:闭关锁国政策。 那么清朝为什么会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呢?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思考问题。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致英国国王的信函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粤海关志》材料三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1、清政府盲目自大,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 2、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外国侵犯。 3、清朝统治者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4、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有什么表现呢? 1、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强迫沿海居民内迁。 2、康熙时,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通商口岸。

3、乾隆时,只保留广州为通商口岸,并设置广州十三行管理海外贸易。 清朝统治者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大清就会安全了吗? 材料18世纪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到1840年时,中国人均粮食仅有200公斤左右,美国接近1000公斤;中国年产铁不及法国的1/10,不及英国的1/40。 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分组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1、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影响:闭关自守导致国家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总结)启示: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坚持实行改革开放,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己。

清朝灭亡原因分析。。。

清朝灭亡原因分析 ——为什么清朝向西方学习不能挽救清朝灭亡的命运 清朝灭亡原因分析 (1) 一、晚清向西方学习的原因 (1) 1.1社会矛盾 (1) 1.2外来国家的入侵 (2) 二、向西方学习不能救清朝灭亡的原因 (2) 2.1失去了学习的最佳机会 (3) 2.2清政府的愚昧无知与忧虑 (3) 2.3历史留下的问题无法改变..... (3) 2.4美好未来 (4) 一、晚清向西方学习的原因 1.1社会矛盾 清朝进入后期土地的高度集中并且清代封建地主阶级也对农民剥削的加强,农民生活越发困难,土地的大量掠夺,残酷的地租都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生活越发难以维持。满族贵族不仅在入关之初大量圈占土地,更是仗其权势使命抢占田地。其它各大官僚也和地主一般使命的抢夺土地。农民纷纷破产,只能为地主们打工,生活更是悲惨。清贵族对农民征收高昂残酷的地租,其货币地租虽有发展,但是还是以实地租为主。这制度分成租制的削剥率,一般都在收获量的百分之50以上,定额租的租额是按分成租制的最大租额确定的,所以这种定额租地制度同样是残酷的,它规定的租额每亩大多都在一石左右,但是有些高者达二石以上。 除租地之外,还有许多利用各种借口的额外剥削不仅如勒索“冬牲钱”、“轿钱”,逢年过节还要索取“送节钱”,嫁女还要送“出村礼”,甚至连佃户家里死人也要交“断气钱”,有时还要服各种无偿劳役。繁重的赋役制度清朝封建政府与贵族对农民进行的赋税剥削,也越来越重大。清初赋役,是按照明朝万历年间钱粮则例和旧额,经过审核,基本上按一棵树的办法,不仅将正、杂、本、折钱粮,而且开列易知由单,汇总统一征收。所以“陋规”已成为官吏合法的贪污的途径。 清代时期的封建官僚统治机构日益腐朽,各种大小官僚相互勾结,相互包庇,官官相卫,贪污腐败,无所不为,相互贿赂。和珅就是一个典型。他当政二十余年,贪赃枉法,无所不为。所以当时就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整个官场中更是上行下效,相互庇护。下级官吏贿赂上级高管以作为其靠山,上级对其睁只眼闭一只眼,是官场上无

八年级历史:第3课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教学方案)

( 历史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八年级历史:第3课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教学方History is a highly comprehensive subject, and its effect on student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outlook on life, world outlook, and moral beliefs.

八年级历史:第3课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康熙帝奖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减免租税和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及其所受的阻碍。 二、思想教育目标: 1.康熙帝实行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2.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却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同国外的科学技术交

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3.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比明朝中后期有所增长,但发展非常缓慢。腐朽的封建制度,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思考清朝前期闭关政策的影响,以提高辩证地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对比明清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以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清朝前期农业的继续发展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2.农业的发展 二、清朝前期工商业的繁盛 1.手工业的发达 2.商业的繁荣 三、闭关政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导学案(无答案)-精选教育文档

【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探究一: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清代史学家赵翼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军机处的设立对君主集权的强化有什么作用? 探究二:清朝统治者为何要大兴文字狱?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探究三:什么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为什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为什么?联系现实,谈谈闭关锁国政策对我们今天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闭关锁国政策不可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只会让自己隔绝于外界的联系,失去与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历史已经证明,封闭必然导致落后,而落后必然导致挨打。 启示: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应广泛交往。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 【达标测试】 1.清朝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南书房 C、军机处 D、内阁 2.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 A、专制政策 B、大棒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文字狱 3. 清朝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而支出却不断增多,出现了财政危机是在() A、康熙以后 B、雍正以后 C、嘉庆以后 D、光绪以后 4.对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A.只许五口通商B.排斥一切洋务 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严禁一切对外贸易 5.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使清朝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 B.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C.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D.不能适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并下令在福建、广东、浙江、山东、直隶六省实行迁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迁出之地焚其房屋,荒其土地,以防居民出海。 材料二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为担心本国商人到南洋勾结海寇进行反清活动,除东洋贸易外,严禁中国商人至南洋贸易,只许外商来华贸易。 材料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又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会馆中,并不许在广州过冬,中国商人不得向外国商人借款或受雇于外商,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清朝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 (2)这一政策实行期间,清政府惟一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哪里?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的机构是什么? (3)这一政策,实行了多少年?它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4)你认为当代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才能发展? 第 1 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