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摆脱贫困

摆脱贫困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什么是贫困?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称之为贫困。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3年前发表的,仅11万字,收录了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体现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正如已故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为此书所作序言说的那样,“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细读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没有拿腔拿调的官话和矫揉造作的空话。结合我自己的学习和体会,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要有坚定的信念。习总书记是一个具有非常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者,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和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习总书记讲到, "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又在《从政杂谈中说》“在原则问题上要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要讲策略。”这告诉我们,除了要有格局,有胸怀,还要有一股韧劲,有一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骨头,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困难所困惑,终会滴水穿石,赢得我们的精彩!

2.塑造担当意识。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中说:“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样的话极其富有警示性,习近平引用孙中山的话说:“一个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所以,我们要塑造担当意识,守住清贫、甘于奉献,要把所从事的事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真正地担当起来。

3.必须民生为本,走群众路线。习近平同志具有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脚踏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指出,“要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越要力争办好。”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

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也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我们的党员应涤荡头脑中一切脱离群众、"四风"的杂念,提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习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 "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

5.要把握时代脉搏,要有革故鼎新、敢于创新的勇气;要大力消除贫困意识,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正风肃纪,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必须彰显特色,加强机遇意识;等等。这些精神和信念是我们的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摆脱贫困,并非只是脱贫或者是脱离贫困线,正如习大大说的“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愿与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勉。

【重温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感悟】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500

【重温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感悟】摆脱 贫困心得体会1500 重温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感悟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就从严治党、严明纪律、惩治腐败等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思想来自于实践、产生于实践。重温《摆脱贫困》一书,对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同志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不断提升宁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水平,全面建成“体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准确领会《摆脱贫困》的精髓要义,充分认识《摆脱贫困》对做好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1988年5月至1990年5月,同志在宁德工作,当年他离开宁德后,对在宁德的这段经历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形成了《摆脱贫困》一书。该书集中展示了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从严治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同志执政为民、致力发展、勤政廉政的真实写照。 一是注重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权力无论大小,都是人民给的,也只能受命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把权力交给了我们,我们在使用权力的时候就要让人民放心。在《从政杂谈》一文中,他谈到“为官四要”时指出,

“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从做官的第一天起,就要思考为什么要当官和当什么官这两个问题。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 二是注重从严惩治腐败行为,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他始终对腐败问题做到零容忍。在宁德工作期间,他把严肃查处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摆在马路边的腐败”作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经过两年多的清房工作,全地区共查结违纪违法占地建房干部3782人(其中处级99人,科级476人),收回补罚款198.03万元; 清理干部有私房又占有公房问题,共清退公房1982户,清退面积88411平方米,宁德清房工作得到了省委的充分肯定,促进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三是注重整肃干部队伍作风,积极营造廉政勤政风气。他在《干部的基本功》中强调,“对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努力做到“廉不言贫,勤不道苦”。他提出“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在《从政杂谈》中,他说:“许多同志下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去,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很大,回来都说忧患感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我说这是党性观念增强了,修养提高了。”在同志的亲自推动下,成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进作风的有效办法,成为了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金字招牌。 四是注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持续强化权力制约监督。在《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一文中,他指出,“建立一整套系统、

《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一书是于21年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 11 万字,收录了习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

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习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摆脱贫困》读书笔记

《摆脱贫困》读书笔记 近日,有幸拜读习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书中,习总书记多次对“滴水穿石”的精神予以肯定和推崇,并指出:“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细细读来,深受启迪,有感于此,如何将"滴水穿石"的思想贯彻到具体工作中,转化为推动人社工作科学发展的持续动力,结合实际,谈几点感受: 一、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它并没有因此而害怕,而逃避,而畏缩不前,而是义无反顾地一滴一滴滴了下去。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正是每一个党员干部所必需的优秀品质。作为一个人社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服务对象情况多样,工作过程中更是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我们面对困难就畏缩不前,如何能够实现我省建设人才强省的目标,更谈不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了。作为年青党员干部,更要敢于担当,组织交给我们的工作,就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勇敢承担起属于我们的责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进取,开拓创新,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对目前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老好人"的现象,我们也要勇于坚持原则,不能因为怕得罪他人,怕惹上麻烦,怕影响人缘,怕丢了选票,而对身边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对不良现象睁只眼、闭只眼。这

看似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智慧,实则成为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阻力。只有坚持原则不退缩,按照规定制度、规则程序办事,维护人民利益,才能推进人社事业发展。 二、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要有勇于奉献的决心。“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加强我省人才建设,就如水滴穿石一样,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依靠一任又一任干部目标一致、矢志不移的共同努力,必须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全局意识,牢固树立“成功不必在我任的”思想,勇于奉献,不计得失,做长期的奋斗,做不懈的努力。同时,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能包打天下,水滴穿石是团结协作的结果,试想,如果这些水滴不是团结一致,不能齐心协力,而是到处飞飞扬扬、飘飘洒洒,又能奈坚硬的石头若何?我们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只有时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周围领导同事紧密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支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的人社工作者队伍,才能最大程度大发挥个人能力,推动事业发展。 三、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要有甘于平淡的胸怀。水滴穿石,在每一个水滴滴下来的刹那,看似简单的过程,对最终目标的实现,都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我们虽然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远离鲜花与掌声,权势与财富,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工作没有意义。只有沉下心来,向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甘于平淡,甘于寂寞,才能在日常的工作中

摆脱贫困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什么是贫困?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称之为贫困。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3年前发表的,仅11万字,收录了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体现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正如已故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为此书所作序言说的那样,“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细读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没有拿腔拿调的官话和矫揉造作的空话。结合我自己的学习和体会,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要有坚定的信念。习总书记是一个具有非常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者,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和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习总书记讲到, "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又在《从政杂谈中说》“在原则问题上要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要讲策略。”这告诉我们,除了要有格局,有胸怀,还要有一股韧劲,有一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骨头,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困难所困惑,终会滴水穿石,赢得我们的精彩! 2.塑造担当意识。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中说:“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样的话极其富有警示性,习近平引用孙中山的话说:“一个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所以,我们要塑造担当意识,守住清贫、甘于奉献,要把所从事的事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真正地担当起来。 3.必须民生为本,走群众路线。习近平同志具有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脚踏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指出,“要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越要力争办好。”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

摆脱贫困

摆脱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精准扶贫成为2016年重点工作的重要内容。据统计,全国贫困人口总数是7017万,经过去年的精准扶贫,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442万人,这样,十三五期间,需要脱贫的人口还有5575万。据统计,我国在农村的常住人口是6亿7千多万人,而半个多亿的贫困人口,几乎占了十三分之一。更为艰巨的是,扶贫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但是,不管困难多大,这块硬骨头必须要啃下,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底线目标。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中,最艰巨的就是脱贫攻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要完成1000 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十三五”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全国人大代表杨琴说:“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国家所有的预算报告,包括计划报告,十三五规划当中,几乎所有的资金都是向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所以我就在想,十三五期间,确实在共享发展方面是民族贫困地区的一个最大的福音,很有期待。” 全国人大代表高敬佩说:“操作性非常强。在过去我们对扶贫攻坚做了这么多年,应该说条块分割,资源资金的整合不到位,效果应该说还是有差距,所以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这一点做了特别安排,我觉得非常好。” 王光国是湖北恩施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曾在2013年当选十大“最美村官”。当年,为了摆脱交通闭塞造成的贫困,他带领全村人历经7年,在高山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致富路。作为有着这样一段经历的全国人大代表,王光国对贫困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他说:“从我们基层角度来看,我认为抓到了点子,抓住了牛鼻子,也抓住了我们发展的重要点上。剩下的最后一批是最难啃的骨头。他有真实的困难。” 杨琴、高敬佩、王光国都来自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当地属于我国集中连片、扶贫脱贫的重点区域——武陵山片区的范围。 武陵山片区是一个跨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跨省经济协作区。2013年国务院就批准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

摆脱贫困

摆脱贫困 ——社会主义经典文章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应该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基本国情?我们党一直进行着极其艰苦和有益的探索,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来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脱离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了正确认识基本国情的重大课题。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科学论断,就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概括。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就是贫穷落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出发,我们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等等。这一系列正确的观点和主张,有效地指引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三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实际,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普遍显著改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如近日温家宝总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我国今天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所谓不发达,是一个全面的概念。首先是指经济,同时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人民受教育程度和人的素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上百年时间,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要不断进行调查和研究,掌握新情况和新特点,才能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各项工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各项工作,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能动摇。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是发展的速度。在实践中要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夏阳中心小学黄德晶 近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1年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正如已故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为此书所作序言说的那样,“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背景下,认真汲取、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好这份“精神财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文章中让人深刻领会到了“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发源于宁德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这段话,对我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健全完教育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教育新方法新方式,让每位教师都走向富裕新路径。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