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综述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综述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综述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综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综述

作者:李素英, 王计平, 任慧君, LI Suying, WANG Jiping, REN Huijun

作者单位:李素英,LI Suying(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王计平,WANG Jiping(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任慧君,REN Huijun(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刊名:

地理科学进展

英文刊名:PROGRESS IN GEOGRAPHY

年,卷(期):2010,29(3)

被引用次数:5次

参考文献(70条)

1.王如松;迟计;欧阳志云中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整合方法 2001

2.王祥荣面向21世纪城市绿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上海为例[期刊论文]-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01)

3.林彰平;谭立力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及对策 2000(03)

4.蔺银鼎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3(11)

5.Bolund P;Hunhammar S Analysis 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areas 1999(02)

6.孙海清;许学工北京绿色空间格局演变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07(05)

7.Chen H Y;Jia B S;Lau S S Y Sustainable urban form for Chinese compact cities:Challenges of a rapidly urbanized economy[外文期刊] 2008(01)

8.Benedict M A;McMahon E T Green infrastructure:Linking landscapes and Communities 2006

9.吴彦琼从全球化问题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紧迫性[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06(10)

10.李锋;王如松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规划与预测研究:以扬州市为例[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3(09)

11.Rudd H;Vala J;Schaefer V Importance of backyard habitat in a comprehensiv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trategy:A connectivity analysis of urban green spaces 2002(02)

12.蔺银鼎对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1(06)

13.Chiesura A The role of urban parks for the sustainable city[外文期刊] 2004(11)

14.Flores A;Pickett S T A;Zipperer W C Adopting a modern ecological view of the metropolitan landscape:the case of a green space system for the New York City region[外文期刊] 1998(04)

15.宋治清;王仰麟城市景观及其格局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04(02)

16.欧阳志云;李伟峰;Juergen P大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与生态功能[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4(04)

17.张浪;李静;傅莉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进化特征及趋势研究:以上海为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9(03)

18.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2(01)

19.徐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市域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5(03)

20.王保忠;王彩霞;何平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展望[期刊论文]-湖南林业科技 2004(03)

21.CJJ/T 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22.常青;李双成;李洪远城市绿色空间研究进展与展望[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7(07)

23.Swanwick C;Dunnett N;Woolley H Nature,role and value of green spaces in towns and cities:an overview 2003(02)

24.车生泉;王洪轮城市绿地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1(03)

25.李锋;王如松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4(03)

26.沈德熙;熊国平关于城市绿色开敞空间 1996(06)

27.杨学成;林云;邱巧玲城市开敞空间规划基本生态原理的应用实践: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3(03)

28.孟伟庆;李洪远;朱琳城市绿化的发展思路-绿色空间建设[期刊论文]-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5(02)

29.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 1988

30.CJJ/T91-2002 J217-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2002

31.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 2000

32.汪菊渊城市生态与城市绿地系统 1987(01)

33.吴伟塑造城市风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究之二 1998(06)

34.王秉洛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点和任务 1998(01)

35.徐波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若干思考[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0(05)

36.吴人韦支持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0(04)

37.祝宁;关崇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系统[期刊论文]-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02)

38.吴丽娟;周亮;王新杰北京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多样性分析[期刊论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02)

39.张浪试论城市绿地系统有机进化论[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8(01)

40.曾辉;姜传明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结构研究-林地的结构和异质性特征分析[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0(03)

41.岳德鹏;王计平;刘永兵GIS与RS技术支持下的北京西北地区景观格局优化[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7(11)

42.陈自新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998(05)

43.俞孔坚;李迪华;彭晋福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 1999(08)

44.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1(07)

45.傅伯杰;陈利项;马克明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2001

46.马建梅;张俊霞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规划[期刊论文]-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4)

47.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2007

48.Dramstad W E;Olson J D;Forman R T T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use Planning 1996

49.周廷刚;郭达志基于GIS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研究:以宁波市为例[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3(05)

50.王浩;汪辉;李崇富城市绿地景观体系规划初探[期刊论文]-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2)

51.李贞;王丽荣;管东生广州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异质性分析[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0(01)

52.高峻;宋永昌城市绿地系统动态及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以上海西南地区为例[期刊论文]-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03)

53.Kong F H;Nakagoshi N Spatial-temporal gradient analysis of urban green spaces in Jinan,China 2006

54.宗跃光廊道效应与城市景观结构 1996(03)

55.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5(09)

56.陈利顶;傅伯杰景观连接度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应用 1996

57.van Langevelde F;Claassen F;Sehotman S Two strategies for conservation planning in human-dominated landscapes[外文期刊] 2002(2-4)

58.Benjamin M T;Sudol M;Bloeh L Low-emitting urban forests:A taxonomic methodology for assigning

isoprene and monoterpene emission rates 1996(09)

59.王保忠;王彩霞;何平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展望[期刊论文]-湖南林业科技 2004(03)

60.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 2002

61.吴人韦城市生物多样性策略[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 1999(01)

62.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6(05)

63.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上)[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0(03)

64.吴菲园林绿地的功能 2008(03)

65.包志毅;陈波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减灾防灾[期刊论文]-自然灾害学报 2004(02)

66.周志翔;邵天一;唐万鹏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及其环境效应:以宜昌市中心城区为例[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4(02)

67.朱文泉;何兴元;陈玮城市森林结构的量化研究:以沈阳树木园森林群落为例[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3(12)

68.黄宝荣;欧阳志云;郑华生态系统完整性内涵及评价方法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6(11)

69.Forman R T T 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 1995

70.McHarg I L Design with Nature 1969

引证文献(5条)

1.汪浩西安高新区园林绿地结构特征研究[期刊论文]-陕西林业科技 2012(2)

2.贾智双居住区的园林绿地关于人性化设计的探讨[期刊论文]-现代园艺 2012(20)

3.杨盼盼.李东和城市绿地布局结构的演化特征及发展趋势——以北京市为例[期刊论文]-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6)

4.周详.张晓刚.何龙斌.曾辉面向行为尺度的城市绿地格局公平性评价及其优化策略——以深圳市为例[期刊论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5)

5.蔡青.曾光明.石林.梁婕.黄璐.韦安磊基于栅格数据和图论算法的生态廊道识别[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12(8)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3342118.html,/Periodical_dlkxjz201003018.aspx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doc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 一、基本概念 1、城市绿地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市民生活的环境载体。绿地一词的定义和范围,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称为开敞空间。城市中的绿地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城市的有几座城部分。 我国现行标准城市绿地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多的综合功效。 (2)层次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都具有一定完的内部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发生着变化,导致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整的层次结构体系,按照规模及精细程度可以从大到小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3)互动性特征包括绿地系统各层次、要素内部的互动和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互动。 (4)时间性特征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根据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植物景观会随时间、季节、年龄逐渐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绿地系统的时间性演变特征。 (5)开放性特征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唯一有生命的面向每一个居民的市政基础服务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敞空间。 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提供生态产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 生态产品生产者。 (1)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城市低空范围内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缓解和消除局部缺氧,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 质量。 (2)长沙市绿地具有提供清洁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3)城市绿地具有明显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4)城市绿地可以结合观赏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既可以售出又可以丰富人们生活。 2、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中不同群落类型配植的绿地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相应的 生活空间,另外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3、防灾减灾合理布置尘世绿地可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 衡。 (1)植物群落通过降低风速二起到减尘作用,并可有效地减少地面尘土进入空气。(2)植物可以降低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农学院08草业科学刘壮飞20080103B028 摘要我国的古代园林和早期的西方庭园,主要是供少数人享用的游憩设施。随着社会的 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园林绿地不论在规模和功能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从单一的功能设施变成多功能设施。 城市生态系统虽不象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能承受相当程度的外界干扰压力, 通过负反馈 调节维持自身的平衡, 但仍具有一定的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这一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因素功能作用 作为一个生态系统, 城市在正常生产和消费的同时, 产生大量的余热、噪音和三废。这些污染物质在城市生态阈值限度之内时, 城市生态系统有自我净化、自我消弭的能力, 即: 通过存在于系统大气、水体、土壤中的物理过程如稀释、扩散、挥发和沉淀, 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如中和、分解与降解等达到净化的目的 通过城市园林绿地的一系列生态效应, 对污染物质起吸收、减弱和消除作用, 综合调节城市环境; 从而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洁净、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维持大气组成成分的平衡、吸收有害气体。 城市园林绿地效用很多,例如:美化环境及科学教育、增添了生动的画面、减少了生硬化和直线化、游憩娱乐和健康疗养、生物物质生产导引街道走向和边界、维系交通安全、抗震防火、蓄水保土。但其主要功能大致可分为:绿地的生态功能、绿地的心理功能、绿地的物理功能、绿地的景观功能。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绿地的生态功能 a. 净化空气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是重要的外环境因素之一。1个成年人每天平均吸入10—12立方米的空气,同时释放出相应量的二氧化碳。为了保持平衡,需要不断地消耗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生态系统的这个循环主要靠植物来补偿。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其呼吸作用虽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植物在白天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氧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多20倍。1个城市居民只要有10平方米的森林绿地面积,就可以吸收其呼出的全部二氧化碳。事实上,加上城市生产建设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城市每人必须有30—40平方米的绿地面积。 绿色植物被称之为“生物过滤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植物对有害气体是有一定的吸收和净化作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许多污染环境的有害气体,最大量的是二氧化硫,其他主要有氟化氢、氮氧化物、氯、氯化氢、一氧化碳、臭氧以及汞、铅的气体等。这些气体对人类危害很大,对植物也有害。测试证明,绿地上的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低于未绿化地区的有害气体浓度。 城市空气中含有大量尘埃、油烟、碳粒等。这些烟灰和粉尘降低了太阳的照明度和辐射强度,削弱了紫外线,不利于人体的健康;而且污染了的空气使人们的呼吸系统受到污染,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行政管理秦高文 【摘要】随着信息的高速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政务日益成熟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政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梳理了国内外智慧政府建设发展的情况,结合智慧政府主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开展文献综述,希望得以了解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的整体进展情况。总结归纳了智慧政府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并对未来智慧政府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政务;智慧政府;智慧城市;政府信息化;公共服务 一、引言 现代政府事务日益复杂,传统政府的智能水平已经难以应付这种新的形势,伴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化发展,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历经传统政府、数字政府、电子政务、移动政务等多个阶段后,“智慧政府”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智慧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的四大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政府”就是要实现上述职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 与传统电子政务相比,“智慧政府”具有移动性、社会性、虚拟性、个性化等特征。「1」这些新特征是信息技术进步和电子政务应用创新两者融合演化发展到更高级实践阶段的必然结果。「2」智慧政府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具有明显

的实践先于理论的特点,它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世界各国政府机构都是在探索中先行先试。 二、智慧政府在国内外的探索实践 2011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提高政府服务的绩效及服务能力,提出智慧政府建设框架(Smart Government Framework)。「3」2012年6月,韩国政府公共行政与安全部顺应时代发展构建了智慧政府实施计划(Smart 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Plan),使得韩国始终居于联合国电子政务指数排名中的领先位置。「4」2013年6月,迪拜专门成立智慧政府部门(Dubai Smart Government Department),负责指导和监督迪拜电子政务的转型与实施,迪拜智慧政府项目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取得了重要成就,是该地区为企业和社区生活提供政府在线服务的开创性举措,标志着迪拜开始进入智慧政府时代。「5」2014年3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推出“资讯媒体总体规划2025”(Infocomm Media Masterplan 2025),该规划的重要目标是将新加坡政府建设成为智慧政府,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领先的ICM技术使用者和倡导者,通过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个人的隐私和交易,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和收入,帮助政府利用数据更好地分析城市问题,从而制定更适当的政策。「6」 国内在政策方面,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电子政务向智慧化和服务化转变。在建设实践方面,中国已经有超过两百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计划,而智慧政府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7」北京、上海、南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汇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 点归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 一、基本概念 A绿地 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 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 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 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 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 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 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 公园绿地 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 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防护用地 防护绿地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 某些夏季炎热的城市,应考虑设置通风绿带,与夏季盛行风向平行(可结合水系),形成透风走廊,使季风吹到建成区内部。

城市绿地作用

1.保护城市环境 (1)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又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但是,光合作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因此,最终结果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增加了空气中的氧。有关资料表明,每公顷公园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二氧化碳并生产600kg氧气;每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lOOOkg二氧化碳和生产750kg氧气,供1000人呼吸所需;生长良好的草坪,每公顷每小时可吸收二氧化碳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二氧化碳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 ffl2的草坪就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因此,一般城市如果每人平均有lOm二树林或25㎡草坪,就能自动调节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新鲜。 污染空气中有多种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氯气、氟化氢、氨以及汞、铅蒸气等。在一定浓度条件,有许多植物对它们具有不同的吸收能力和净化作用。松林每天可以从1m3空气中吸收20mg二氧化硫;女贞、泡桐、刺槐等有较强的吸氟能力;合欢、木槿等具有较强的抗氯和吸氯能力;而大叶黄杨、悬铃木、榆树、石榴等在铅蒸气条件下都未有受害症状。因此,在散发有害气体的污染源附近,选择与其相应的具有吸收和抗性强的树种绿化,对于防止污染、净化空气是有益的。 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烟灰和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量。有许多植物本身因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树木还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的细菌数量,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的作用,每平方米芦苇一年内可积聚6kg的污染物质,还可以消除水中的大肠杆菌。另外,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有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比没有根系分布的土壤多几百倍至几千倍。 (2)改善城市小气候。树木花草叶面的蒸腾作用,能降低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着积极作用。研究材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2~24.5℃,比裸露地面低6~7℃,林荫下的气温较无绿地低3~5℃,而较建筑物地区甚至可低10℃左右,绿化植物因其叶片蒸发表面大,故能大量蒸发水分,据测算,1hm2的阔叶林,能蒸腾2500t水,相当于同等面积的水库蒸发量,通过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一般公园的湿度比城市其他地区高27%。另外,城市的带状绿化,在夏季可将城市郊区的气流趁风势引入城市中心区,而在冬季,大片树林可减低风速,减少风沙,发挥防风作用,改善气候。 (3)降低城市噪声。城市绿化,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 N15dB,30m宽的林带可吸收6~8dB。快车道的汽车噪声,穿过12m 的悬铃木树冠,到达树冠后面的三层楼窗户时,与同距离空地相比向削减量是3~5dB。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树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因此,噪声的减弱是与林带的宽度、高度、位置、配置方式以及树木种类等有密切关系。 (4)安全防护。城市景观绿化在安全防护方面的作用体现在防震防火、防御放射性污染和战备防空,以及蓄水保土。 绿地的防震防火作用,过去并未被人们认识,直到1923年7月,日本关东大地震,同时引起大火灾,城市公园意外地成为避难所,自此以后,公园绿地被认为是保护居民生命财产的有效公共设施。1976年北京受唐山地震的波及,15处公园总面积4000多公顷,疏散居民20余万人,许多植物枝叶含有大量水分,一旦发生火灾,可以阻止火势蔓延,隔离火花飞散,有的植物具有很强的重生能力,如银杏,即使叶片全部燃尽,来年仍然萌芽再生。 绿化植物能过滤、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质,减低光辐射的传播和冲击波的杀伤力,阻挡

智慧城市国内外现状研究

智慧城市国内外现状研究 国外现状 国外智慧城市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首次提出“智慧岛”计划,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地发展,社会水平不断进步,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21世纪初期,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均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实践,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其中,欧洲和亚洲是智慧城市建设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

国内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42.99%上升至2015年的56.1%。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每年还将有1000多万人口进入城市。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城市病”,城市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不断突出。如何解决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不断深化城市功能以提高利用效率成为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城市信息化建设无疑是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的重要方式。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将充分发挥产业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经济的转型。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萌芽期和推进期。2010年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在此之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萌芽阶段。继2010年宁波市在政府的全面推动下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其他城市纷纷效仿,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建设风生水起,不少城市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甚至有些地区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武汉、株洲、佛山等。截止2016年初,全国已经有597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 2016年,我国将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等八大技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要方向。“十三五”期间,26部委将共推100各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 根据《2015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有:无锡、上海、北京、杭州、宁波、深圳、珠海、佛山、厦门、广州等。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市整体智慧化程度较低,建设能力及落地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表现出区域差异,华南地区与华东地区发展良好,而东北、西北、西南等相对偏远区域,发展较为落后。智慧城市在各省份、各领域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中投顾问的《2016-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研究表明,如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全面展开,推进速度较快的已进入建设阶段,其它城市也开始进行规划与设计等。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有的城市可能需要2-3年时间,而有的城市可能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但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当前,我国正在通过“两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 来源 ] 《蓝天园林》第1期总第40期 [ 作者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景奇胡云 摘要:在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绿地系统规划新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就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思想,这对中国城市环境与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的最后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思想;理论与方法;历程 Abstract:In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green system plan research foundation, to the cit ygreen system plan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co urse, the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recent years emerged green the systemto plan the new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summar y.Meanwhile proposed on our countrycity green sys tem plan based on thelandscap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new thought, this is safe and the sus

tainabledevelopment to the China urban environm entand the region ecolog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finally hasmade theforecastto the future city green system plan d evelopmenttendency. Key words:Urban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Urban green space;Thought of planning;Theoryand metho d;Course 20世纪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世纪,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经受绿色空间不断消失的危害。而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基础,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其中,有着“城市绿肺”美称的城市绿地便担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因此,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如何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绿地系统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人们生活与环境的和谐,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1 概念解析 1.1城市绿地

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分析报告

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大数据的概念 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早期,企业在大型机上部署财务、银行等关键应用系统,存储介质包括磁盘、磁带、光盘等。尽管当时人们称其为大数据,但以今日的数据量来看,这些数据无疑是非常有限的。随着PC的出现和应用增多,企业内部出现了很多以公文档为主要形式的数据,包括Word、Excel文档,以及后来出现的图片、图像、影像和音频等。此时企业内部生产数据的已不仅是企业的财务人员,还包括大量的办公人员,这极大地促进了数据量的增长。互联网的兴起则促成了数据量的第三次大规模增长,在互联网的时代,几乎全民都在制造数据。而与此同时,数据的形式也极其丰富,既有社交网络、多媒体等应用所主动产生的数据,也有搜索引擎、网页浏览等被动行为过程中被记录、搜集的数据。时至今日,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应用的进一步丰富,数据已呈指数级的增长,企业所处理的数据已经达到PB级,而全球每年所产生的数据量更是到了惊人的ZB级。在数据的这种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大数据”的概念逐渐在科技界、学术界、产业界引起热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分析的数据因为“大”,摆脱了传统对随机采样的依赖,而是面对全体数据;因为所有信息都是“数”,可以不再纠结具体数据的精确度,而是坦然面对信息的混杂;信息之“大”之“杂”,让我们分析的“据”也由传统的因果关系变为相关关系。 大数据热潮的掀起让中国期待“弯道超越”的机会,创造中国IT企业从在红海领域苦苦挣扎转向在蓝海领域奋起直追的战略机遇。传统IT行业对于底层设备、基础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企业在起点落后的情况下始终疲于追赶。每当企业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技术突破时,IT革命早已将核心设备或元件推进至下一阶段。这种一步落后、处处受制于人的状态在大数据时代有望得到改变。大数据对于硬件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对较低,不会受困于基础设备核心元件的相对落后。与在传统数据库操作层面的技术差距相比,大数据分析应用的中外技术差距要小得多。而且,美国等传统IT强国的大数据战略也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阶段。中国市场的规模之大也为这一产业发展提供了大空间、大平台。大数据对于中国企业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更新,更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变革。随着对大数据的获取、处理、管理等各个角度研究的开展,企业逐渐认识数据已经逐渐演变成“数据资产”。任何硬件、软件及服务都会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逐渐被淘汰,只有数据才具有长期可用性,值得积累。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可以是也应该是独立于软硬件系统及应用需求而存在的。大数据是信息技术演化的最新产物,确立了数据这一信息技术元素的独立地位。正因为数据不再是软硬件及应用的附属产物,才有了今天爆炸式的数据增长,从而奠定了大数据的基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 来源 ] 《蓝天园林》第1期总第40期[ 作者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景奇胡云 摘要:在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绿地系统规划新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就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思想,这对中国城市环境与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的最后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思想;理论与方法;历程 Abstract: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green system plan research foundation, to the city green system plan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course,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recent years emerged green the system to plan the new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summary. Meanwhile proposed on our country city green system plan based on the landscap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 new thought, this is saf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he China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e region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及介绍 1、绿地规划背景 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规划策略和原则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 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3、规划范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主城区功能布局,按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三个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名词解释: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在城市用地范围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单选题: 1、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者( A) A霍华德 B 沙里宁 C 刘易斯。芒福德 D 麦克哈格 2、在城市中带状公园绿地的设置宽度不低于(B)米 A 6 B 8 C 10 D 15 3、不纳入城市用地平衡的绿地类型包括:(E) A 公园绿地 B 生产绿地 C 防护绿地 D 附属绿地 E其他绿地 4、公园绿地中游乐公园的绿化面积应该不小于( D ) A50% B 55% C 60% D 65% 多选题: 1、城市绿地的功能包括:(ABCDE ) A生态功能 B 景观功能 C 游憩功能 D 社会功能 E 经济功能 2、一般城市中公园绿地包含以下几种类型:(ABCDE ) A综合公园 B 社区公园 C 专类公园 D 带状公园 E 街旁绿地 3、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过程中,影响园林绿地指标的因素有:(ABCDE) A城市性质 B 城市规模 C 城市经济水平 D 自然条件 E 园林绿化的现状及其建设基础 4、生物多样性包括以下类型:(ABCE ) A遗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群落多样性 E 景观多样性 5、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成果一般包括:( BD ) A 规划说明书 B 规划文本 C 规划基础资料 D规划图册 E 规划附件 判断: 1、城市绿地率是指规划期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与建成区面积的比率。( 错) 2、街道广场绿地属于道路绿地。(错) 3、一级避灾据点,是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和文化教育设施等组成。(错) 4、社区公园面积可在10公顷以下,步行15min可达(服务半径一般为1000—1500m),居民可进行半天以上的活动。(错)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20世纪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世纪,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经受绿色空间不断消失的危害。而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基础,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其中,有着“城市绿肺”美称的城市绿地便担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因此,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如何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绿地系统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人们生活与环境的和谐,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概念解析1、城市绿地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近年来沿用较多的城市绿地概念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城市绿地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另一个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对于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我国在2002年由建设部批准公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建标[2002]135号),将城市绿地分为5 大

类,13中类,11小类。按大类分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规的深化和细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规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跟以往相比,在建设部于2002年制定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增加了树种规划、古树名木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等内容。二: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1、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发展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主要经历了19世纪后半叶的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20世纪初到五十年代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初期发展、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引入生态思想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进入生态化运动时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大致四个阶段。

浅析城市公园绿地的意义与功能

浅析城市公园绿地的意义与功能 城市是一个人口、资源高度集聚的载体,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了人类越来越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生态系统失衡将会导致城市生态危机,对人类是一个不良信号,近年来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变,对于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当今世界,人类为了追求更享受的生活,往往不顾自然生态、环境,恣意的污染破坏地球。但是,对地球造成的伤害越多,反噬的力量就越大。一次次巨大的灾害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地震造成珠穆朗玛峰发生雪崩,阿富汗发生7.6级新西兰强烈地震、美国东北部大雪、日本地震海啸、美国中部龙卷风、智利火山爆发、中美大旱、泰国洪水、土耳其强震等灾害让人感到恐惧。而我国则相继发生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云南盈江5.8级地震、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连旱、南方暴雨洪涝灾害、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华西秋雨灾害、西藏亚东地震灾害等,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影响。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与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何积极主动地改善环境、提高生存环境质量对我们而言成为一个长期而巨大的挑战。 城市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居住、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城市往往因公园的存在而变得更有文化魅力。随着全国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创建的兴起,公园绿地的建设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城市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11.1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2平方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建设资源节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公园绿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改善环境的社会需求,人们发现营建公园、绿地乃是最好的措施之一,并从此使公园绿地的建设开始得到迅速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为重建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受破坏的城市时,欧洲许多国家都开始将绿地系统引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由此改变了工业革命初期的那种拥挤、杂乱、污染的所谓“近代城市”形象。从西方公园绿地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尤其是二战之后它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公园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室外休息、观赏、游戏、运动、娱乐,由政府或公共团体经营的市政设施。换句话说,公园是公共团体,或政府为保持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提高国民教育,并自由享受园内的设施,兼有防火、避难及防灾的绿化用地。虽然因职业、年龄及社会方式的不同,对公园的概念和要求多少有些不同,然而,对公园要求有新鲜空气、有山有水、有花草树木、环境优美这一点是相同的。公园补充了城市生活中所缺少的自然山林,风景奇丽的树木,宽阔的草坪,五彩的花卉,新鲜湿润的空气,随心所欲的散步和运动。这对在城市生活中的人有着恢复身心疲劳的作用,被称之为城市的肺。

第二章-园林绿地功能及城镇园林绿地系统教案资料

第二章-园林绿地功能及城镇园林绿地系统

第二章园林绿地功能及城镇园林绿地系统 城镇园林绿地系统是由一定量与质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绿色统一体。它具有城镇其他系统不能代替的特殊功能,并为其他系统服务。它的特殊作用是:改善城市环境,抵御自然灾害,为市民提供生活、生产、工作和学习、活动的良好环境,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游憩功能和经济功能。 第一节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 一、生态功能 城市园林绿化被人称为“城市的肺脏”,它既能调节城市的温度、湿度,又能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既能促进城市通风,又能减少风害,降低噪音。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都能起巨大作用。 1.净化空气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在城市中,人口聚集,石化燃料消耗多,造成氧气消耗过多,二氧化碳大量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氧气减少时,会威胁人的身心健康,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并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相应增加,所以植物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和氧气的制造者。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活动保持着生态平衡的关系。 (2)吸收有害气体 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及汞、臭氧等是城市的主要有害气体,对人体十分有害。一些园林植物能够吸收有毒气体,降低大气中的有毒气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体的浓度,因而能够净化空气。植物吸收有毒气体的能力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如槐树、银杏、臭椿对硫的同化转移能力较强;女贞、大叶黄杨等吸附能力较强;喜树、梓树、接骨木等树种具有吸苯能力;樟树、悬铃木、连翘等树种具有良好的吸臭氧能力。另外,植物吸收有毒气体的能力,还与叶片、年龄、生长季节、大气中有毒气体的浓度、接触污染时间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有关。 (3)减少粉尘污染 植物、特别是树林能减少粉尘污染,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是由于树木具有降低风速的作用,随着风速减慢,空气中携带的大量灰尘也会随着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树叶表面不平,多绒毛,且能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吸附大量飘尘。植物的滞尘量大小与叶片形态结构、叶面粗糙程度、叶片着生角度,以及树冠大小、疏密等因素有关。一般叶片宽大、平展、硬挺而风不易抖动,叶面粗糙树皮凹凸不平能分泌树脂、粘液等植物,一般滞尘能力普遍较强。如刺楸、榆树、朴树、刺槐、臭椿、悬铃木、女贞、泡桐、侧柏、圆柏、梧桐、构树、桑树等树种对防尘效果较好。草坪具有吸附灰尘、固定地面尘土飞扬的作用,被蒙尘的植物经雨水冲洗,又能恢复其吸尘能力,所以城市园林植物被称为“天然的净化器”,可见,在城市中扩大绿地面积、种植树木、铺设草坪,是减少粉尘污染的有效措施。 (4)减低噪声污染 园林树木,对减弱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树木之所以能减弱噪声,一方面是因为噪声波被树叶向各个方向不规则反射而使声音减弱,另一方面是因为噪声波造成树叶枝条微振而使声音消耗(图2-1 )。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智慧城市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智慧城市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智慧城市是城市数字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核心是体现以人为本、智能运行的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感知城市的运行状态,提高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执行效率和响应速度;对物理现实空间中的各种实体对象更加精确、智能和直观的控制和展现,提高对各种实体系统的整体优化掌控、实现信息虚拟空间和物理现实空间的同步互动;通过海量的信息收集和存储分析能力,深入挖掘各种系统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发现规律并提出方法,为更智慧的决策和行动提供支持;达到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企业竞争力和市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智慧的建设,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欧洲的瑞典、爱尔兰、德国、法国,以及亚洲的中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大部分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都处于有限规模、小范围探索阶段。韩国作为全球第四大电子产品制造国,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主导国之一,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培育新产业。美国将智慧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在基础设施、智能电网等方面进行重点投资与建设。新加坡被公认为政府服务最好的国家,信息通信技术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智慧城市建设注重服务公众。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城市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重要的结构转型期,即从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阶段转向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中国正在通过“两化融合”、“五化并举”、“三网融合”等战略部署,积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目前,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有三种建设模式,分别是: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的建设模式,如无锡;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建设模式,如武汉;以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为突破口的建设模式,如北京、重庆。 “智慧城市/平安城市”解决方案 1.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的概念模型 智慧城市(平安城市)建设,就是要从更好地满足市民、企业(机构)和城市运营管理的特定需求出发,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打造城市统一一体的、互联互通的、协同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感知监控体系、通信网络、数据共享平台等),从技术上逐步消解行业之间的信息壁垒、突破职能部门之间的条条框框,进而实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业务模式创新,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挖掘城市承载潜力、提高城市服务质量,为实现平安、幸福、繁荣、和谐、开放等城市目标而努力。 2.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城市智能化管理整体架构 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城市智能化管理体系架构从下到上分为感、传、知、用四层: 感知层:采用视频采集、卫星定位、RFID等多种感知技术手段进行信息采集; 传输层:通过光纤、2G/3G、卫星等各种传输网络实现信息的可靠传输; 认知层:搭建公共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统一的信息接入、信息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