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八年级化学全册第一单元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化学全册第一单元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化学全册第一单元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化学全册第一单元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全册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以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我们家乡衢州特产丰富,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

B. 酿制江山米酒时发酵糯米

C. 制作龙游发糕时将成品进行包装

D. 制作开化开顺牌黑木耳时晒干水分

2.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 煤的燃烧

C. 金属铜用于制作导线

D. 海水晒盐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不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 氮气用作保护气

B. 天然气作清洁燃料

C. 水可用于灭火

D. 氧气用于炼钢

4.化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例如,燃料燃烧产物

燃料,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

A. (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

B. (1)(2)均为物理变化

C. (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

D. (1)(2)均为化学变化

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树根“变”根雕

B. 玉石“变”印章

C. 水果“变”果汁

D. 葡萄“变”美酒

6.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B. 物理变化中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C. 往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沉淀,这是物理反应

D. 湿衣服变干是一种化学变化

8.我们家乡义乌特产丰富,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

B. 配制红曲酒时发酵糯米

C. 制作火腿时将成品切换包装

D. 制作蜜枣时晒干水

9.下列选项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A.牛奶变酸B.干冰升华C.铁易生锈D.石蜡熔化E.冰雪消融F.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10.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苹果腐烂

B. 榨取果汁

C. 面包发霉

D. 菜刀生锈

1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胆矾研碎

B. 高锰酸钾扩散

C. 蜡烛燃烧

D. 干冰升华

1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氢气燃烧

B. 菜刀生锈

C. 冰雪融化

D. 电解水

1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是中考经常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以下有关区分二者的依据的说法中,你认可的是()

①是否生成其他物质②是否有明显的现象

③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改变④是否放出热量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14.物质发生“变色”是物质变化的重要证据,下列哪一种“变色”与其它三种有本质的区别()

A. 秋天树叶变黄色

B. 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

C. 氧气加压液化后变蓝色

D. 石蕊试液遇酸性物质变红色

15.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一层或几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片,其性质类似于石墨。用石墨烯与铝合金可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合金----烯合金。下列对石墨烯和烯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石墨烯属于有机物

B. 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C. 烯合金属于混合物

D. 烯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二、填空题

16.下列变化肯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①发生爆炸②由铝原子变成铝离子③酒精的燃烧④火柴梗蘸一点儿浓硫酸变黑⑤汽油挥发

17.阅读下列短文,然后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①酸类中有一种酸叫醋酸,又叫乙酸,它是食醋的主要成分。②在16.6 ℃以上,纯净的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酒精。③醋酸的化学式为CH3COOH。④醋酸和硫酸、盐酸一样,能跟活泼金属(铝、锌、铁等)发生反应产生氢气。

(1)属于醋酸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属于醋酸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18.下表是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加碘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分别为白色、________,这是加碘盐的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由储存指南和食用方法可推测加碘盐在受热时________(填“易”或“不易”)分解,这是它的

________性质。

19.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________生成。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①钢铁生锈②物质燃烧③火药爆炸④食物消化⑤冰雪消融⑥电灯发光

20.物质具有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

①物质的状态②气味③硬度④导热性⑤延展性⑥导电性⑦酸碱性⑧可燃性⑨毒性

三、解答题

21.小强在厨房里发现一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液体。

(1)他闻了闻,初步判断为白醋,小强是利用白醋的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作出的判断。(2)他另取少量此液体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变为________色,要使其变为蓝色,可向其中加入________ (填编号)

a、食盐

b、熟石灰

c、白酒

d、水

2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关于蜡烛的燃烧,甲、乙两位同学各抒己见。甲说:“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因为它有新的物质生成。”乙说:“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因为蜡烛燃烧时蜡要熔化、升华。”那么你的观点呢?请给出合理解释。

23.一辆有约30 吨硝酸的罐车在某厂道路发生侧翻,硝酸泄露,散发出黄色烟雾,流到石灰石地面,发出嘶嘶声,产生大量气泡,泄露出来的硝酸不断流进路边的排水沟,气味十分刺鼻。

(1)由题给信息可知,硝酸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它泄漏到石灰石地面发出嘶嘶声,说明硝酸与石灰石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

(2)硝酸见光后,除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气体外,还生成水及占空气体积分数约21%的气体,实验室保存硝酸应密封,遮光保存在棕色瓶内,放在低温阴凉处,硝酸见光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为消除硝酸对环境的污染,对泄露的酸必须处理,经济上合理、对环境污染小的化学处理方法是

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

24.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发热现象,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

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于是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探究与讨论。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发烫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蜡烛燃烧为________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热、放热属于________变化。

25.某品牌汽车使用一段时间后,日行灯(车头灯)的反光镜上面部分就开始发白,影响反光效果,为了探究发生原因,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日行灯的结构图如图:

(1)初步探究

【猜想】日行灯工作时的高温使反光镜表面物质熔化后变白。

【查阅资料】反光镜材料为表面镀铬的团状模塑料,它的耐热性比一般工程塑料好,热变形温度为200~280℃,可长期在130℃下使用。铬的熔点为l800℃。

【实验】该灯正常工作时,每20分钟测一次反光镜发白处附近的温度,发现温度逐渐升高,3小时后保持在75℃左右。上述实验中需用到的测量仪器有________。

【分析评价】上述获取的证据能否支持猜想并说明理由:________ 。

(2)进一步探究:

【观察】发现灯座的焊接点附近有松香残迹。

【查阅资料】松香外观为淡黄色至淡棕色(粉末为白色),有松节油气味,密度1.06~1.09/cm3,软化点72~76℃,加热后能挥发,不溶于水,能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以上资料中主要是表述松香的________性质(填物理或化学)

【提出假设】反光镜上面部分发白是由于松香加热后挥发并在反光镜上冷凝产生的。

【制定方案】发白处可用________来清洗,使它溶解。

【实验】按制定方案清洗,表面的白色固体溶解,反光镜重新变得光亮。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酿制江山米酒时发酵糯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制作龙游发糕时将成品进行包装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制作开化开顺牌黑木耳时晒干水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B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答】A.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B.煤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C.金属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D.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属于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B。

3.【答案】C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是它们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A、氮气作保护气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性质,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天然气作清洁燃料,是利用甲烷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水用于灭火是利用水蒸发吸热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C选项符合题意;

D、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的关键是:看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解答】“化学变废为宝,资源循环”的含义是燃料燃烧变为燃烧产物,经过太阳能或生物能又变为燃料。(1)燃料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燃烧产物在太阳能或生物能的作用下重新变为燃料,燃料与燃烧产物不是同一种物质,有新物质生

成,属于化学变化。故(1)、(2)均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D。

5.【答案】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树根“变”根雕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玉石“变”印章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水果“变”果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不符合题意;

D、葡萄“变”美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判断物质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主要标准为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A、野火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可燃物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蜡炬成灰的过程中发生了蜡烛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爆竹爆竹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C。

7.【答案】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B.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故A正确、B错误;

C.往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沉淀,有新物种产生,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

D.湿衣服变干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是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蒸发甘蔗汁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发酵糯米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符合题意;

C、制作火腿时将成品切块包装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不符合题意;

D、晒干水分过程中只是水的蒸发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BDE;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是: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解答】A.牛奶变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铁易生锈,此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D.石蜡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E.冰雪消融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F.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属于物质的颜色、气味,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BDE;A。

10.【答案】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苹果腐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榨取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面包发霉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菜刀锈蚀的过程中有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B。

11.【答案】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胆矾研碎、高锰酸钾扩散、干冰升华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氢气燃烧、菜刀生锈、电解水都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冰雪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C。

13.【答案】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一些特殊现象不能判断变化的类别。

【解答】①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否生成其他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方法,正确;②有些化学变化也没有明显现象,错误;③构成物质的分子改变则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不变则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正确;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可能会放出热量,错误;

故答案为:C。

14.【答案】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时往往会出现颜色的变化,但颜色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也会有颜色的变化。

【解答】A、秋天树叶变黄色,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B、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发生了化学变化;

C、氧气加压液化后变蓝色,是物理变化;

D、石蕊试液遇酸性物质变红色,发生了化学变化。

C选项与其它三种不同,所以C选项正确。

故选C

15.【答案】A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

【解答】A.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一层或几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片,不属于有机物。A符合题意。

B.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石墨烯的性质类似于石墨,故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B 不符合题意。

C.烯合金用石墨烯与铝合金可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合金,属于混合物。C不符合题意。

D.烯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6.【答案】②③④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①发生爆炸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气球爆炸,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错误;②由铝原子变成铝离子要通过化学变化得失电子,正确;③酒精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④火柴梗蘸一点儿浓硫酸变黑是浓硫酸脱水性造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正确;⑤汽油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错误.

17.【答案】(1)②

(2)④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有: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解答】(1)在16.6℃以上纯净的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酒精.这些描述属于醋酸的物理性质,故答案为:②;

(2)醋酸和硫酸、盐酸一样,能跟活泼金属(铝、锌、铁等)发生反应产生氢气,这些描述的是醋酸的化学性质。故答案为:④。

18.【答案】固态;物理;易;化学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是它们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解答】加碘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分别为白色、固态,这是加碘盐的物理性质。由储存指南和食用方法可推测加碘盐在受热时易分解,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固态;物理;易;化学。

19.【答案】有无新物质;⑤⑥;①②③④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①钢铁生锈②物质燃烧③火药爆炸

④食物消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⑤冰雪消融⑥电灯发光。

20.【答案】⑦⑧⑨;①②③④⑤⑥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应用这个差别可以来判别某一性质是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解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有:⑦酸碱性⑧可燃性⑨毒性;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物质的状态②气味③硬度④导热性⑤延展性⑥导电性。

故答案为:⑦⑧⑨;①②③④⑤⑥。

三、解答题

21.【答案】(1)物理

(2)红;b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物理性质定义分析;

(2)根据白醋呈酸性,熟石灰为碱分析。

【解答】(1)白醋有特殊气体属于物理性质;

(2)白醋呈酸性,所以滴入石蕊试液时,溶液会变为红色,若使其变蓝,则需加入碱性溶液,食盐、白酒、水都呈中性,熟石灰呈碱性。

22.【答案】解:两人说法均不对。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而蜡受热熔化和升华是物理变化。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结合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23.【答案】(1)无色液体(或有挥发性)

;二氧化碳

(2)4HNO32H2O+4NO2↑+O2↑

(3)向上面撒熟石灰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理性质为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约占21%分析;根据氢氧化钙能中和酸分析。

【解答】(1)硝酸泄露,散发出黄色烟雾,泄露出来的硝酸不断流进路边的排水沟,气味十分刺鼻,由此可知,硝酸的物理性质有无色液体,有挥发性,石灰石成分为碳酸钙,与硝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2)硝酸见光后,除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气体外,还生成水及占空气体积分数约21%的气体即氧气,则反应方程式为4HNO32H2O+4NO2↑+O2↑;(3)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氢氧化钙成本较低,且能中和酸,对环境污染也小,所以可用氢氧化钙处理。

四、实验探究题

24.【答案】(1)水;化学

(2)物理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蜡烛燃烧放出热量,而烧杯内壁产生了水,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可以据此解答;(2)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可以据此解答。【解答】(1)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感觉到烧杯的外壁变热,而烧杯内壁产生了水,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2)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可以判断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光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1)水;化学;(2)物理。

25.【答案】(1)温度计和钟表(秒表);证据不支持猜想,因为日行灯工作时反光碗的温度75℃左右没达到其表面物质铬的熔化温度l800℃

(2)物理;酒精(有机溶剂)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实验操作中涉及到的量有温度和时间,所以可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用钟表测量时间;将测得的温度与查阅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可得出理由。(2)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体的状态、颜色、气味、密度、熔点、凝固点、溶解性等。查阅的资料中明确说明松香不溶于水,能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所以清洗时不能用水,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

【解答】(1)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时间和温度,因此需要的测量工具有温度计和秒表;上述证据不能支持猜想,因为铬的熔点为l800℃,75℃没有达到反光碗内物质的熔化温度;(2)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体的状态、颜色、气味、密度、熔点、凝固点、溶解性等,所以资料中主要表述的是松香的物理性质。松香能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因此应该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擦拭。故答案为:(1)温度计和钟表(秒表);证据不支持猜想,因为日行灯工作时反光碗的温度75℃左右没达到其表面物质铬的熔化温度l800℃;(2)物理;酒精(有机溶剂)。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 一、绪言: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我国有些化学工艺发明较早,象造纸、制火药、烧瓷器;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会冶铁炼钢。 3、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得出了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就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A、蒸发 B、潮解 C、水变成冰 D、物质燃烧 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产生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白色固体 D、镁带消失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F、铁生锈; G、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水: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二氧化碳: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3、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4、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四、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化学药品的取用 1、化学药品取用规则:①“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②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③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2、固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通常放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以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即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块状固体或重金属药品的取用: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入试管,慢慢使试管竖立,药品缓缓滑入试管底部。粉末状固体药品的取用: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3、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放在细口瓶里。①大量液体常用倾倒法取用。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掌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筒放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读偏大,仰读偏小③取用少量液体用滴管。a、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b、取液后的滴管,不要平放或倒置。c、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e、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他试剂。 注意: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 (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②绝对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绪言》与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 案,将所选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 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从棉花纺成纱到制成布的 工艺 B.新能源的开发和新材料的研 制 C.“神七”飞船轨道的研究 D.动植物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 ) A.有颜色变化B.有其他物质生成 C.有气体生成D.有发光、放热现象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 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实验时,若液体药品的用量没有说明时,应取1mL—2mL 4.下列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化 学变化的是() A.天热吃雪糕时,发现雪糕慢慢熔化 B.花香四溢 C.洗净的铁锅常出现锈渍 D.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要紧贴试 管内壁 B.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 让标签向着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C.用100mL的量筒量取10mL液体 D.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紧挨试管 口 6.把带火星的木条插入一瓶气体中,木条剧 烈燃烧,说明这种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7.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 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 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 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 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8.如图,下列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9.如图所示,打开“雪碧”瓶,把从饮料中 溢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 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 验验证了从饮料溢出的 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气 10.下列对化学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化学物质就是有毒有害物质 B.食品中添加化学物质一定对人体有害 C.化学物质绝对无毒无害 D.化学物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但有些化学物质给人类带来灾难 11.实验室里下列仪器属于玻璃仪器,且可直 接加热的是() A.烧杯 B.蒸发皿 C.试管 D. 锥形瓶 12.下列关于各物质的叙述中,其中属于物质 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B.石蜡受热会熔化 C.酒精挥发 D.氧气能变成淡蓝色液氧 13.市场的防晒霜都宣传可以防晒,暑假期 间,我市某学校学生外出徒步旅行,准备 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 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 实验人实验方案 小敏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 手背的灼伤程度。 小英第一天手背上涂上防晒霜,第二天

(完整版)初三化学实验操作题专项练习

1 化学实验操作题专项练习 17.(11分)某二氧化锰样品中含有杂质炭,为测定该样品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一定量的样品中通入干燥纯净的氧气,使杂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O 2来进行分析测定。 (1)仪器①的名称是 。如果该实验选择图(一)装置来制取氧气,则所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其中二氧化锰的起到 作用。 (2)用图(二)装置可收集和干燥氧气:若烧瓶充满水来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a”或“b”)端通入。 (3)图(三)是用干燥纯净的O 2与样品反应来测定二氧化锰质量分数的装置,装置③中装有碱石灰,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图(三)中装置②已将CO 2吸收完全,可在装置②与③之间加 入图(四)装置进行证明,则图(四)装置中加入的试剂为___(填字母)。 A. NaOH 溶液 B. 澄清石灰水 C. 浓硫酸 五、(本题1个小题,共16分) 18.某化学兴趣小组有一次活动的内容是: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 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 、Fe 2O 3 、Fe(OH)3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 ①只有Cu ②只有Fe 2O 3 ③只有 Fe(OH)3 ④是Fe 2O 3与Fe(OH)3的混合物 ⑤是Cu 与Fe 2O 3的混合物 ⑥是Cu 与Fe(OH)3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 ⑴ ⑵白色无水CuSO 4遇水变蓝; ⑶Cu 在FeCl 3溶液中发生反应:2FeCl 3+Cu =2FeCl 2+CuCl 2。 【探究思路】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加以甄别,先分别探究其中是否含有Fe(OH)3 、Cu 等,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其组成。(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 2忽略不计) 【实验探究】 ⑴甲同学取适量红色粉末装入试管中,按下面左图进行实验。结果无水CuSO 4没有变蓝,从而排除猜想中的 (填猜想中的序号)。 ⑵在甲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同学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 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乙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⑤,而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认为 的观点正确(填“乙”或“丙”)。 ⑶丁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 装入硬质玻 璃管中,按上面右图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 气体,过

八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40分) 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A.钢铁生锈灯泡发光B.煤气爆炸煤燃烧 C.酒精挥发食物腐败D.石蜡熔化干冰升华 2.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中常见的物质是() A.食盐、水、酒精B.衣服、桌子、电视机 C.太阳、宇宙、太空D.精神、意识、力量 3.判断镁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了白色固体D.固体质量增加了 4.下列各项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NaOH 纸片 A.倾倒液体B .称重固体C.装入固体粉末D.熄灭酒精灯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6.打雷闪电时,空气中有极少的氧气变为臭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氧气和臭氧都含有氧元素D.氧气和臭氧是不同的物质7.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电熨斗通电发出热量;B.电灯通电发光; C.利用水流产生的能量推动水磨;D.煤炭燃烧放出热量。 8.用于加热液体的仪器有:①试管②漏斗③蒸发皿④烧杯⑤量筒⑥集气瓶()A.①③④B.③④⑥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⑤ 9.用托盘天平称12g石灰石(5g以下用游码),把砝码放在了左盘,石灰石放在了右盘,则称量结果() A.12g B.大于12g C.小于12g D.无法称量 10.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A.铁生锈B.镁燃烧C.从铁矿石中冶炼生铁D.水蒸发11.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 12.某些玻璃仪器,为保证其密闭性,常常把玻璃的接触面处磨毛(也称磨砂),下列仪器中已经过了磨毛处理的是() A.量筒B.集气瓶 C.烧杯D.锥形瓶 13.请找出适合贴在存放化学教学中常用酒精的药品柜上的图标()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化学试题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化学试题 九级化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的是() A.研发氢能源 B.合成新材料 C.编写电脑程序 D.用石油生产化工原料 2.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是() A. 屠呦呦 B. 张青莲 C. 侯德榜 D. 居里夫人 3.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 B.火药爆炸 C.汽油挥发 D.湿法炼铜 4.下列实验仪器可直接在火焰上加热的是() A.烧杯 B.试管 C.集气瓶 D.量筒 5.有关酒精灯的使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时不能用另一只酒精灯 B.应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 C.酒精灯的酒精量应超过容积的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6. 人类生活中的下列用品不是由化学提供的是() A.塑料制品 B.钢铁制品 C.木制品 D.玻璃制品 7.下列成语或俗语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 B.积沙成塔 C.烟火缤纷 D.铁杵磨成针 8.下列各组物质的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电灯发光、冰雪融化 B.钢铁生锈、纸的燃烧 C.蜡烛燃烧、蜡烛熔化 D.汽油挥发、食物腐烂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发酵粉用于蒸制馒头 B.氯化钠用于制取盐酸 C.大理石用于建筑材料 D.纯碱用于制取苛性钠 10.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A.我是紫红色的固体 B.我在自然界硬度最大 C.我会生锈 D.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11..物质的下列性质中,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的是() A.氧化性 B.延展性 C.挥发性 D.导热性 12.关于实验室药品的取用正确的是() A.竖着试管将锌粒直接投入其中 B.取用药品后及时盖紧瓶盖 C.用过的滴管都要用清水清洗 D.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药品一般取用5~10mL 13.下列仪器一般不用来做反应容器的是() A. B. C. D. 14.2016年3月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介绍2016年重点工作时指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是( ) A.一水多用 B.焚烧垃圾 C.随手关灯 D.骑车上学 15.消防员在扑灭用电设备发生的火灾,来不及切断电源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 容易燃烧 B. 容易气化 C. 密度比空气大 D. 不导电 16.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开始于() A.对燃烧现象的深入研究 B.对空气组成的研究 C.铁的冶炼和使用 D.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反应之后 17.你认为下列各项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运动状态 B.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C.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D.物质的制取和应用 18.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许多科学家作出了具大贡献,其中发现元素周期律编制出元素周期律表的是() A.道尔顿 B.阿佛加德罗 C.门捷列夫 D.拉瓦锡 19.下列实验项目所选择的仪器错误的是() A.少量试剂的反应——试管 B.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C.较大量液体的加热——烧杯 D.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 20.若用试管加热固体时,出现试管炸裂现象,其原因不可能是() A.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 B.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 C.试管口略向上倾斜了 D.试管夹在中上部 21.给大约150mL的液体加热,需选出下列仪器中的() ①试管②烧杯③试管夹④酒精灯⑤量筒⑥石棉网⑦铁架台(带铁圈) A.①③④ B.②④⑤⑥⑦ C.②④⑥⑦ D.①③④⑤ 22. 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判断家中的玻璃杯是否洗涤干净的依据是() A.杯子内壁看不见油污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整理).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一、气体的制取、干燥及装置连接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内容: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a ;b .图3 (2)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口通入(填“c”或“d”). (3)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也可用加热碳酸氢钠(NaHCO3)固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来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若用此法来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收集装置为. (4)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熄灭酒精灯⑤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⑥从水槽中取出导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序号)。(5)若用F收集CO2,要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2、图3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气:除去CO2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的物质是,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 (2)检验:证明CO中混有CO2,装置内应盛。 (3)贮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填“A”或“B”,下同。)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O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H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O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3、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据图回答: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收集某气体只能采用E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组合是(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中常含有HCl和水蒸气。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除杂装置的导管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填选项)。A.a→b→c→d B.b→a→c→d C.c→d→a→b D.d→c→b→a 4、实验室用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并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装置B、C内所盛的液体分别是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则装置B内所盛液体是,装置C的作用是。 (2)为检验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装置E中所盛试剂是,反应后装置E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3)为证实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装置B应改盛溶液。 (4)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主要操作步骤有:①加热氧化铜②检验氢气纯度③停止加热④通入氢气⑤停止通入氢气。正确的操作顺序(序号)是。

八年级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物理变化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化学变化 (3)纸张燃烧。—化学变化 (4)瓷碗破碎。—物理变化 (5)铁生锈。—化学变化 (6)石蜡熔化。—物理变化 3.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答: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4.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物理性质 (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物理性质 (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化学性质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化学性质 (5)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物理性质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性质 (7)酒精能燃烧。—化学性质 (8)酒精能挥发。—物理性质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你家里用什么燃料烧水做饭?燃烧过程中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燃料燃烧是不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答:目前,我国家庭使用的燃料品种很多,主要有化石燃料(煤炭、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等)和生物质燃料(薪草、沼气、粪便等。)尽管这些燃料燃烧的现象不一定相同,但肯定都属于化学变化。燃料燃烧是当前人类利用化学变化获取能源的主要途径。 2.在家中帮助家长洗碗或玻璃杯时,你怎样检查碗或玻璃杯是否洗干净了? 答:洗过的碗或玻璃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集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已洗干净。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 1.利用家庭中的常用物品设计一个证明空气存在的小实验,简述步骤和方法。 答: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空杯子口向下压入水面以下,水不能进入,说明杯子中有空气,它阻止了水的进入。 2.你去过城镇繁杂的街道或农村广阔的田野吗?在这两处的感受是不是一样?这两处的主要不同是什么? 答: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一般空气质量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污染物较多、机车尾气、尘土、细菌等,噪声也较大;农村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安静。 (二)氧气 (三)制取氧气 1.结合“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如果装置的气密性很好,在导管移出水面之前松开手,会有什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件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件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 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件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2.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4.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为学好化学做充分准备。 5.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6.绿色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策略】 1.魔术表演。 (1)魔棒点灯。 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 的试管里(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 的高锰酸钾上,即可产生火焰。 (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 (3)白纸显字。 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奇妙化学,源于生活”八个字,晾干呈无色,将稀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8个 红字。

面对学生好奇、兴奋的眼神,教师很自豪地告诉学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小组交流“你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组内最好的1个同学到全班交流。(针对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组,让他们加强合作重要性的体验) 3、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以下要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学习化学的要求: ①认真预习,重视实验。 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③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 ④独立完成作业(包括书面、手工、调查、研究等作业)。 4.[要点1] 化学的作用 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5.[要点2] 怎样学好化学 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感到“容易懂、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人教版化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绪论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课题分析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魁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真奇妙→学生看录像带,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带着问题,学生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初步感知“观察”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假设“没有化学”,让学生预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进一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题专题训练

2012年中考化学实验题专题训练 1.实验室用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并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发生装置生成的氢气可能含有氯化氢和水)。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C内所盛的液体分别是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则装置B内所盛液体是,装置C的作用是。 (2)为检验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装置E中所盛试剂是,反应后装置E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3)为证实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装置B应改盛溶液。 (4)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主要操作步骤有: ①加热氧化铜②检验氢气纯度③停止加热④通入氢气⑤停止通入氢气。 正确的操作顺序(序号)是。 (5)实验过程中,通入D装置的氢气如果不纯(混有空气)就可能发生事故。 、CO和HCl组成,请从图中选用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注意:2. 为验证某混合气体由H 2 图中装置不得重复使用,有的装置可不选用。) (1)所选用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只要求写出图中装置的序号)。 (2)选用的第一个装置的作用是;选用的第二个装置的作用是。 3.某同学用纯净、干燥的一氧化碳做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因一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二氧化碳,还要防止反应后多余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他准备了甲、乙、丙、丁四个装置(丙装置中的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试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丁 (1)装置丙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 (2)实验进行时,各装置口的连接顺序为:A 接 , 接 ,G 接 。 (3)C 处放出的气体为 ,应 处理。 (4)装置丁中反应管内的现象是 。(5)装置乙中的现象是 。 4. 一种气体可能含有N 2、H 2O (气)、CO 2、H 2和CO 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研究该气体的组成(A 中试剂足量): 该同学观察到的现象为:A 、E 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 、F 中无水硫酸铜变蓝,C 中浓H 2SO 4无明显变化,D 中氧化铜转化为一种红色物质。于是他得到如下结论:气体中① 肯定不含CO 2;② 肯定含CO ; ③ 肯定含H 2O (气);④ 肯定含H 2;⑤ 可能含N 2。你认为不正确...的结论是 (填序号)。为使实验得到正确结论,须将上述实验中的仪器装置重新连接,你认为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填代号)。其中C 中浓42SO H 的作用是 ,F 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 。 5. 图3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 图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气:除去CO 2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的物质是 。 (2)检验:证明CO 中混有CO 2,装置内应盛 。

八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①组成和结构;②性质和变化规律; 2、物质的变化: (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4、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 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实验观察的内容: 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变化中:观察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药品取用的原则: 三不原则:不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不能用手触摸药品。 节约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3、基本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药品的取用: (1)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2)液体的取用:①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液污染; 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溅出浪费。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1)给固体加热:①加热前先预热,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试管破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版本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5、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6、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7、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有能量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8、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9、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根本区别是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变现出来。通常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毒性、助燃性、氧化性、稳定性、金属的活泼性等属于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性质。 10、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性质的描述中往往有“能、会、易、难”等字眼。 例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化学性质)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物理性质)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化学变化)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物理性质) E、木棒受力折断(物理变化) F、铁生锈(化学变化)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三) 1.(6分)小伟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系列探究活动。从分液漏斗依次向集气瓶中加入①适量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②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③一定量的 稀盐酸。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2)实验②的探究目的 是。 (3)整个实验过程中,酚酞起到的作用是。(4)实验③结束时,集气瓶内溶液澄清,则溶液中溶质的组成可能是 (写其中的一种),确定该组成的方法是 2.(7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仪器的固定装置已经省略) (1)A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开始后,关闭K2、打开K1,可观察到B中现象为; C中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待蜡烛熄灭后,铁片上的棉花剧烈燃烧起来,由此可得到的推论 是。 (3)实验开始后,关闭K1和K3,打开K2,观察E中现象,然后打开K3,再观察E中现象,其不同之处是, 有关反应的方程式为。 3.(8分)三位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当观察到玻璃管A中的 粉末由红色逐渐变为黑色时,停止加热,继续通一氧化碳,冷却到室温,停止通气,同时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 小明认为:依据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判断出生成的黑色固体为金属铁。 小红认为:仅从上述实验现象,不足以证明生成的黑色固体为金属铁, 她增加了一个实验:用磁铁靠近生成的黑色固体,看到有黑色固体被磁铁吸引。 于是得出生成的黑色固体为金属铁的结论。 小光通过查询有关资料得知: (1)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加热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 3 Fe 2O 3 + CO 2 Fe 3O 4+ CO 2 (2)四氧化三铁(Fe 3O 4)为黑色固体,有强磁性,能够被磁铁吸引。 因此,小光认为小明和小红的结论都不能成立,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 ,请 具体说明你的理由 小光欲通过实验检验生成的黑色固体是否 含有金属铁。请你帮他设计实验并填写下表。 除上述方案,还可以采取另一种实验方案,所用的试剂是 ,将该试剂与黑色固体混合,通过观察 ,判断黑色固体中是否含金属铁。 4.(8分)小丽去爷爷家,发现爷爷买了一台氧立得便携式制氧器,她仔细阅读了所用制氧剂的说明 对制氧剂产生了兴趣。 【查阅资料】过碳酸钠(化学式2Na 2CO 3·3H 2O 2)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过碳酸 钠溶于水或受热时,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是很好的固体氧释放剂。 【做出猜想】猜想Ⅰ:A 剂可能是过碳酸钠。猜想Ⅱ:B 剂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 === 氧 氧立得复方制氧剂 A 剂:固体氧释放剂。 B 剂:不溶于水的固体,保证出氧速率稳定。 1. 用法与用量:将A 剂、B 剂先后放入装好水的 氧立得制氧器反应仓中,通过导管和鼻塞吸氧。 2. 规格:A 剂:50g/包 B 剂:3g/包 氧立得便携式制氧器 反应仓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三、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 (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 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八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八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班级姓名评价等级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目3分,共66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3年全国“两会”再次提议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下列有关我国中部的产业群发 展项目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稀土金属的冶炼与加工 B.低毒、高效农药的研制与生产 C.信息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D.高品质纸张的研制与开发 2、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从事的下列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用丝麻织布 B.用木料作家具 C.烧制瓷器 D.铁水铸成锅 3、“飞天壮歌—中国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于5月24日在南京展区圆满结束。航天所 用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中属于氢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A.液氢燃烧 B.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C.氢气具有可燃性 D.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4、下列有关仪器连接的描述错误的是() A.橡皮塞旋进容器口 B.玻璃导管口附近沾水后旋进乳胶管 C.分液漏斗下端玻璃管压进橡皮塞孔中 D.玻璃导管沾水后旋进橡皮塞孔中 5.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瓶口应离开试管口 B.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C.实验药液溅进眼睛立即用纸巾擦拭 D.洒在实验台上的酒精失火立即用湿布覆盖 6.对滴管使用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 A.滴瓶上的滴管专用,取用试剂后不要洗涤立即放回原位 B.非专用滴管可连续在不同试剂瓶中吸液 C.滴管吸液后,不要平放和倒置,不得放在桌上或他处 D.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要悬空,不得伸入试管或与试管壁接触

7、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8、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9.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B.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C.人类的活动不仅充分利用了自然原来就有的物质,还创造许多新物质 D.绿色化学就是指研究绿色蔬菜的化学 10.用托盘天平称量5 g药品时,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偏移,这时则应A.增加砝码B.添加药品C.减少药品D.调节平衡螺母 11.下列关于使用药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原瓶,以免浪费药品 B.将剩余的药品倒入下水道 C.没有说明用量时,液体以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为宜 D.取用药品后,盖上瓶塞放回原处,标签朝外 12.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 s~2 s后取出,能观察到 A.均匀的变黑 B.外焰部分被烧黑 C.内焰部分被烧黑 D.焰心部分被烧黑 13.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物质的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酒精挥发 B.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 C.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氢气密度比氧气密度小 D.酒精易燃烧;液氧是淡蓝色液体 14.下列实验仪器的使用不恰当的是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A卷)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序号填入下表。每小题3分,共45分) 1.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A.物质B.物体C.运动D.实验 2.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 A.计算B.测量C.实验D.推理 3. 通过观察和使用食盐,得出以下不属于食盐性质的是 A.白色固体B.调味品 C.易溶于水D.在空气中很容易变硬 4. 在取用液体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取用的最少量是 A.0.5mLB.1mL~2mL C.3mL~4mLD.5mL~6mL

5. 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方法是 A.用水冲灭B.用书本扑打扑灭 C.用嘴吹灭D.用湿抹布盖灭 6. 给50mL液体加热,需要使用的仪器是下列中的 ①试管②烧杯③试管夹④酒精灯⑤蒸发皿⑥石棉 网 ⑦铁架台(带铁圈)⑧玻璃棒 A.①③④B.②④⑦C.②④⑥⑦D.④⑤⑧ 7.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观察到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层 B.蜡烛熔化产生“烛泪” 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层水雾 D.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不能被点燃 8. 振荡试管内的液体时,正确的操作是 A.用手紧握试管,用臂晃动B.用手捏住试管,用腕摇动 C.用手紧握试管,上下晃动D.用拇指堵住试管,上下晃动 9.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气味

B.要节约药品,多取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C.块状而又无腐蚀性的药品允许用手直接取用 D.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砝码要用镊子夹取 10. 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 不同的活动中,其中有一操作如右图,则该操作说明该 气体是 A.极易溶于水 B.不易溶于水 C.易溶于水 D.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 11. 下列仪器既可以盛放固体又可以盛放液体做加热实验的是 ①量筒②试管③燃烧匙④集气瓶⑤烧杯⑥烧瓶 A.⑤⑥B.②③C.②③④D.②⑤⑥ 12. 根据你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区分食盐和白糖的方法应该是 A.看颜色B.闻气味 C.尝味道D.测密度 13. 下面使用试管夹夹取试管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试管夹从试管口往下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B.试管夹从试管口往下套,夹在试管的上部 C.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上部 D.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14. 小明用托盘天平称量10g食盐,在称量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