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深化“纲要”课教学改革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

深化“纲要”课教学改革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

2014·1

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8·19”讲话中重申,意识形态

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中国近现

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是深化“纲要”课教学改革、提高教育实效性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与“纲要”课教学的对立在近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是在呼应“全盘西化”论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这种思潮受到极大抑制。改革开放以来重新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假借所谓的学术研究,以“重新评价”“理性思考”的名义,否定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否定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梁柱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一深刻论述:“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律性的形象,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和‘全

盘西化’论仍然如同难兄难弟一样,二者如影随行。”

[1](P4-5)

在改革开放后重新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富有欺骗性、渗透性,它与“纲要”课教学存在着尖锐对立。

1.在内容上的对立。“纲要”课的主线是近代以来的两

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它指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承担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以革命的方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最终达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即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围绕此主线,“纲要”课主要讲授近代中国各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事业的历史进程及辉煌成就。该课程概括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反映了历史本来面貌。

历史虚无主义则将革命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主张“告别革命”,提出“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

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2](P4)

等论断,指责辛亥革命打断了清

末以来一直在行进的现代化进程,认为如果近代中国人民不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是“执行一条‘孙子’战略(不是《孙子兵法》的‘孙子’,而是‘爷爷孙子’的孙子),随便搭上一条顺风船,或许现在的中国会强盛得多。

比如追随美国,可能今天我们就是日本”[3]

。历史虚无主义

者集中攻击中国革命,美化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

带来了近代文明”[4]。该思潮认为五四运动过于激进,救亡

压倒了启蒙,使中国偏离了学习西方文明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正确”轨道;否定社会主义道路,主张要补资本主义这一“必修课”。同时,否定为革命作出贡献的孙中山、毛泽东等,以“去阶级化”的方式抬高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总之,历史虚无主义者创造了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历史

深化“纲要”课教学改革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

□李朝阳

要: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8·19”讲话中重申,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中国

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虚无主义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着尖锐对立。“纲要”课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历史虚无主义得以乘虚而入的重要原因。我们要深刻认识其危害,深化教学改革,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渗透、侵蚀。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朝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导师。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择优资助计划,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执政党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天津300384)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相关问题研究”(12JDSZK004)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建设研究”(12BDJ031),受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资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4)01-0026-04

26

2014·1

规律,歪曲、割裂了历史。

2.在目的上的对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

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层面。知识传授层面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史、国情,即“两个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即“四个选择”。“两个了解”是基础,“四个选择”是灵魂、方向。

历史虚无主义在改革开放后重新泛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上世纪70年代末,在党和人民反思“文革”、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以搞“非毛化”相标榜的历史虚无主义乘机涌动,实际上是要否定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道路。随后,这一思潮打着解放思想的幌子,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更刺激历史虚无主义者加紧活动。新世纪后,改革步入深水区和矛盾凸显期,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又打着反思改革的旗号,宣传错误主张。由于历史虚无主义者常标榜自己是在进行“学术研究”“反思历史”,故有较大的迷惑性,也使一些人对此丧失警惕,长此以往甚至会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纲要”课教学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在目的上的对立,实质上是关于在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问题上的对立。

3.在历史观和方法论上的对立。“纲要”课教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全面、客观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与之相反,历史虚无主义所持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都归结为精神因素。

第一,二者在历史观上的本质性对立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是否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对立。历史研究中的实事求是,要求全面、客观反映历史真相,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而历史虚无主义者有哗众取宠之心,毫无实事求是之意,在“学术研究”的幌子下,割裂、歪曲历史事实,片面引用史料,以特定的政治诉求或理论“规范”、改造历史,创造出一些历史上并不存在的所谓规律。如在革命与现代化关系问题上,无视近代中国脱离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单纯追求现代化的一次次受挫的惨痛经历,也无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将革命视为破坏现代化的“万恶之源”,创造出了一个中国无须革命、无须反抗外来侵略也能实现现代化等种种“神话”。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指出的那样,“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

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

了”[5](P1080)。在这一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者显然是要通过

自己的妙笔生花,强迫历史继续沉睡于无须革命便可实现现代化的美梦中,是在编导历史。

第二,二者在历史观上的本质性对立决定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是否坚持阶级分析方法的对立。列宁指出:“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划分为阶级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

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6](P287)“纲

要”课教学和研究坚持的阶级分析方法要求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掌握历史客观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历史虚无主义淡化、质疑乃至否定阶级分析方法,主张以人性论代替阶级论,认为“传统的革命叙事”不客观、不真实,鼓吹所谓的客观和价值中立,要“摆脱现实政治的束缚”,“不受一家、一族、一党、一派,甚至一国的情感立场及其意识形态的左

右”[7]等。在此基础上,历史虚无主义宣扬好人不好、坏人

不坏,抹杀阶级性;一些所谓的“翻案”文章出笼,贬损、丑化革命前贤,给汉奸、反动人物涂脂抹粉,颠倒是非,造成认识混乱。

二、乘虚而入:从“纲要”课教学存在问题的角度看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原因

1.部分高校对“纲要”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

“纲要”课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的成效。重视通过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使大学生认清近现代中

国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是一条宝贵经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经历了一个由“新民主主义论”、“社会主义教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最终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内容不断被修正、调整,但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没有变。它以历史事实的说服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供着不可替代的坚实基础,也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渗透发挥着重要作用。

客观地说,自“05方案”出台以来,各高校对包括“纲要”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目前的问题在于这种重视在各高校并不平衡,一些高校对“纲要”课教学的重视更多的是挂在嘴上。主要问题有:很多学校师生比远超教育部要求的1:350-400,教师疲于上课或不得不上教学效果难保证的大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师社会实践、进修机会不足,不能及时更新知识;一些学校往往对教师的科研要求多,却不重视教学,特别是忽视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上述问题的存在,对“纲要”课教学改革的预期圆满实现造成了障碍。

历史虚无主义绝非是如何认识历史的学术问题,其背

27

2014·1

后隐藏着的是西方势力对中国“演化”、“西化”、“分化”的图谋,并且与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在中国扩展势力的企图紧密联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寻找一切机会用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控制大学生。在对大学生开展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这一问题上,客观上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之间的一场看不见硝烟、却又十分激烈的斗争。忽视“纲要”课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讲,无异于自毁长城,在不经意间为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提供了条件。

2.“纲要”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历史虚无主义

有可能乘虚而入,并影响大学生思想。在“纲要”课教学改

革中,成绩是主要的,但因其存在的问题而可能会造成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视。从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的角度看,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

第一,只教“半本书”、忽视对社会主义部分历史教学的问题突出。“纲要”课的内容从1840年起,一直到当下。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重要组成部分,“四个选择”中的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都包含在这一部分的历史教学中。根据笔者对同行的调研,很多学校都以内容多、课时少以及要避免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称“概论”)课重复等理由,或者只讲到新中国成立,或者只讲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也就是说,只教“半本书”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

只教“半本书”、忽视对社会主义部分历史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为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创造了条件。历史虚无主义的目标重心实际上是在虚无、丑化、最后否定中国现行的政治安排。只教“半本书”,使学生不能很好地通过“纲要”课了解中国人民是怎样“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

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8](P1)

不能很好地通过该课程深刻领会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在1956年又开始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中国化,为什么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为什么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以及为什么“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

史时期”[9]等重要问题。这样,青年学生在面对历史虚无主

义别有用心地虚化、否定“四个选择”时,就可能会面临难以从历史角度用所掌握的正确历史观辨析历史虚无主义、抵御错误思潮的严重问题,容易被迷惑、渗透。

第二,轻视对历史规律的教学。探求历史轨迹,揭示历史规律,是历史研究和教学的根本任务。“纲要”课教学就是要在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然而,在部分“纲要”课课堂上,多的是对历史知识的讲授,对“四个选择”的历史规律的提炼、灌输却明显不足。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除部分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对历史规律的把握不够外,最主要的是部分教师为片面迎合学生、追求课堂教学一时的“热闹”,而无视“纲要”课教学内在要求的结果。最终结果是,学生对“两个了解”理解不深,“四个选择”等历史规律的“入脑率”更难以保证。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网络恶搞、影视文学作品戏说历史等“抓人眼球”的方式,将其观点通俗化、娱乐化,更容易为具有求新求异特点的青年人所接受、甚至追捧。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要想明辨是非、保持清醒头脑,只掌握历史片段,而不能把握历史规律,恐怕是很难长期做到的。历史虚无主义会乘虚而入,用中国近现代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只是被虚构出来的诸如“帝国主义侵华功大于过”“革命有害无益论”等所谓“正确”的历史规律占领大学生头脑,影响他们的政治选择。

第三,实践教学不规范。实践教学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一些高校存在实践教学不规范的问题,主要有:实践教学不能保证全员性;实践教学在内容、形式、时间安排上随意性太大,缺乏与理论课的呼应;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两支队伍在组织实践教学中也各有优势,但很多高校缺乏将两支队伍联结在一起的有效机制,常是“两股劲”,不能形成合力;实践教学开展活动少,或者主要把读书、看记录片、学生讨论等所谓“课内实践”作为主要方式。“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教学进一步解决思想困惑、亲身验证“四个选择”的必要性,以及提高对其认同度的成效,也不利于大学生增进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渗透、侵蚀的能力。

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诸如贫富差距拉大、部分领导干部贪污腐败、道德滑坡、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突出等大做文章。而青年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使他们容易被经学术包装过或被通俗化、娱乐化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所诱惑。如前所述,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以推动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方式增进其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认同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加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从整体上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有助于学生更全面了解社会,理性看待问题,正确对待历史,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

三、深化“纲要”课教学改革以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1.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重视“纲要”课教

学。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警示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

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10](P21-22)这一

警示的真理性在苏联共产党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的过程

28

2014·1

中得到充分验证。苏共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严重失误,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盛行,把苏联、苏共的历史描绘成漆黑一片、连根拔起。俄罗斯著名作家邦达列夫就指出:在戈尔巴乔夫执政的期间,“报刊实现了欧洲装备最精良的军队在40年代入侵我国时用火和剑未能实现的目标。那支军队虽然有第一流的技术装备,但是缺少一样东西,这就是

数千万份带菌的出版物”[11](P21-22),这使得人民群众思想混

乱,丧失了社会主义的信念。

对于近年来在我国重新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如沙健孙所指出的,“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这些观点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但“从政治上看,这些观点的流行、这种思潮

的泛滥会给人们的思想造成混乱,甚至导致严重后果”[12](P2)

它虚无的绝不只是历史,更重要的是会消解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文化基础。一切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人一定要明确,“纲要”课教学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间的对立,实质上是在关于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问题上的对立,对包括“纲要”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支持力度关系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性质能否充分体现。在这样的思想认识基础上,高校应切实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建立保证“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我们能否通过“纲要”课教学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渗透、侵蚀的重要保证。2.深化“纲要”课教学改革,提高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

潮传播的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是增进以“纲要”课教学对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能

力的根本。

第一,转变教学理念,切实将教学重心放到历史观、“四个选择”的教学中来。这不是说“纲要”课不要讲述历史过程,而是历史过程的讲解要服务于历史规律的讲授,不能搞成“两张皮”;不是说不要讲历史细节,而是说必要的对历史细节的描绘一定要服务于学生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历史规律。

第二,深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加强专题教学,避免只讲“半本书”的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我们不能随意舍弃。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负有相应的教育学生的责任,且各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纲要”课不宜随意转让部分教学内容给“概论”课。

第三,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笔者认为,下列问题在教学中应特别讲清楚:一是如何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二是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三是辛亥革命、土地革命、解放战争的正当性;四是如何看待五四运动的所谓激进问题;五是选择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

然性;六是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七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及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八是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九是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间的内在联系;十是如何正确认识党所犯错误等。

第四,规范实践教学,重点解决全员性不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不紧密、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在这方面,很多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都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天津师范大学的实践教学与理论课教学“同目的”、“同内容”、“同进度”、“同考试”、“同经费”的模式[13],实现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协同共进、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优势互补,在解决实践教学的全员性等方面有成功探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只要领导支持、教师投入,实践教学这一老大难问题就有推进和解决的希望。参考文献:

[1]梁柱.历史虚无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20世纪中国·序[M].

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

[3]李慎之.从全球化的观点看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在重

估中国现代化问题主题研讨会上的发言[J].战略与管理,1994,(1).

[4]郑炎.打破束缚,更新观念[J].学术研究,1994,(4).[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杜导正.新民主主义的回归与发展[J].炎黄春秋,2009,(4).

[8]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0.

[9]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

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

2003-01-06.[10]龚自珍全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曹长盛等主编.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梁柱,龚书铎.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3]教育部简报.天津师范大学坚持改革创新

探索思想

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EB/OL].教育部社科司网

页,2008-11-12.

责任编辑

王娟

29

深化“纲要”课教学改革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作者:李朝阳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4

刊名: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英文刊名:Xuexiao Dangjian Yu Sixiang Jiaoyu

年,卷(期):20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806798451.html,/Periodical_xxdjysxjy201401009.aspx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