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_在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上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_在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上的

同志们:

今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在这里召开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启动第二批试点,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展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当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短短几年时间,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全面部署,会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区通过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组织示范试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开发、强化宣传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立法取得显著进展。在全国人大财经委、环资委的组织领导下,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已正式颁布,《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进展顺利,本届政府有望出台。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配套法规正在抓紧制定,《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北京、上海、山东、重庆、深圳等17个省市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调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资源税额标准,提高了成品油、大排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加大了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今年中央财政新增70亿元节能奖励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有关部门发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开发、示范和推广了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纯低温余热发电、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钢渣水渣综合利用、电石渣干法制水泥、高炉回转炉消纳社会废物等一批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汽车零部件等机械装备再制造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批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解振华

在广大农村也逐步推广。

——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在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形成企业、企业间或园区、废物回收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不同工艺流程的企业,在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会同行业协会组织召开全国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煤炭、建材等行业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推动这些行业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研究成果。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环保总局制定发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统计制度建设工作正在加快进行。到目前为止,已发布火电、磷肥、铅、锌、轮胎、包装等24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25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发布了3项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和7项再生利用企业污染控制标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10个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

——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2006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加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协调。全国大部分省市成立了循环经济领导机构,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议事日程。

——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近几年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各类媒体加大了循环经济理念、实践和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通过论坛、培训、技术交流会、展览会、科学知识普及等,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成效。重点行业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逐步降低,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三废”综合利用率有所提高,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加强。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达56%,钢铁工业年废钢利用量相当于粗钢产量的20%,废旧有色金属年回收利用量相当于年产量的25%左右。今年上半年,万元GDP能耗下降2.78%;1-9月,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首次出现双下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认识尚未完全到位,一些地方仍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当作软指标,清洁发展、集约和节约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和生态文明的意识不强。科技支撑作用不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还比较薄弱,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先进适用的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急待加强。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各级政府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稳定投入机制还未形成。体制机制不健全,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完全落实,资源循环利用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法制建设不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法规和标准还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研究解决。

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成效和基本经验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开拓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组织开展示范试点,通过典型引路,逐步推广,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十分必要。

2005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选择确定了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7个重点行业的42家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重点领域的17家单位,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重化工业集中区和农业示范区等13个产业园区以及10个省市,作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我们编制印发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编制要求,对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及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各地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各试点单位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编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试点工作的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我们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对试点实施方案逐个进行评审。目前,除3个单位外,绝大部分试点单位实施方案已通过评审,并按照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有序地推进试点工作,个别没有通过的也正在按照评审意见抓紧修改完善试点实施方案。

为推进试点方案的组织实施,我们利用国债资金加大了对试点单位重点项目的支持;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循环经济支撑技术;指导试点省市和产业园区试点工作成效评估;开展重点问题调研、试点经验交流,加强分类指导;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

在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涌现出一批由试点到示范的优秀企业。如济南钢铁有限公司积

极推进能源梯级利用、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水循环利用,实现电力自给50%以上,煤气“零”放散。中国铝业公司在中州分公司被列为试点单位后,全公司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公司下属80%的氧化铝企业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到2008年有望实现全公司废水“零”排放。北京水泥厂积极探索水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利用水泥设施处置城市危险废物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高消耗、高排放建材行业实现生态化改造树立了典范。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矿总公司利用洗中煤、煤泥和煤矸石发电,实现了煤炭开采过程中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创电石渣干法生产水泥,实现了氯碱化工行业废渣、废水“零”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河北西柏坡发电有限公司综合利用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生产建材产品,并把附近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电力生产,实现了废渣、废水的“零”排放。一大批试点企业通过节约降耗、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综合利用、构筑产业链,降低了能耗物耗,减少了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竞争力大大增强。

(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完善

上海新格、河南豫光、江苏春兴等企业实现了再生金属加工利用企业规模化发展,初步建成了一批再生铜铝铅锌加工利用示范工程。如上海新格再生铝生产规模超过20万吨,开发应用了多室熔炼炉装备,实现了永磁搅拌熔炼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铝合金的废铝利用率达到87%;河南豫光从国外引进国际一流的废蓄电池预处理集成系统,建设了10万吨再生铅综合回收示范工程,目前生产规模已达5万吨,为铅冶炼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青岛新天地生态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4条年处理规模10万台的废旧家电拆解生产线,探索废旧家电定点回收、集中拆解处理,投产试运行以来,为国家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政策积累了经验。山东济南复强公司在装备再制造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利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关键设备,开展汽车发动机再制造,形成2万台生产能力,目前年再制造发动机5000多台。

(三)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试点园区根据自身特点,按生态工业理念规划园区建设,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强园区现有企业的生态化改造,对新上项目从产业政策、园区规划、准入标准、集约用地、节约用水、废物排放等诸多方面确保园区发展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强度递减,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上海化工区基于化工主导产业建设上下游链接项目,抓好产业链条节点项目,形成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撑的产业集聚整体优势;万元产值能耗、水耗,废水和废气排放量仅为全国化工行业平均水平的1/2、1/12、1/8和1/3。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从一开始就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内产业布局进行规划,形成高度关联的煤化工、煤矸石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湖南汨罗、广东清远通过规范园区管理,实现再生资源统一回收、拆解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同时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链延伸,用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湖南汨罗形成了约100万吨再生资源回收和集散交易规模,广东清远初步形成了30-40万吨的拆解加工能力。

(四)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了雏形

10个试点省市在全社会层面,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产业结构特点,探索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循环利用和废物减排水平,促进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辽宁省按照试点工作方案,积极推进6个重点行业、5个城市、10个区县、10个重点园区以及50家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提出了构建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循环层次,培育区域性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为主要内容的“3+1”模式。山东省从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次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工作,培育10个循环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重庆市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大力实施主城区环境污染企业搬迁和主城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同时把发展库区循环经济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新思路。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为节能减排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六省市GDP增长了14.41%,但能源消费总量仅增长9.55%,能源强度降低了4.25%;取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废水排放量基本持平,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08%;7个试点行业中42家试点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5.5%,能源消费量仅增长9.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2.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4.6%和8.1%,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7.9%,提高2.5个百分点。

总结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有以下几条基本经验:

首先,领导重视是关键。领导重视,组织落实,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各试点单位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高度重

视发展循环经济,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加强协调联动。不少单位一把手亲自抓,亲自部署落实。试点省、市都组织召开了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党委、政府领导亲自进行动员部署。如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动员大会,省委书记、省长到会讲话;鹤壁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组织部长为副组长的领导机构,并设立了循环经济办公室,有力地推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其次,科学规划是前提。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我们在组织实施第一批试点过程中,要求各单位编制试点工作方案,并组织中咨公司、国内知名专家对方案逐一进行论证审查。通过制定未来3-5年的规划或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及重点项目,方案的编制和论证审查对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科学技术是支撑。开发应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与有关研究机构合作,开发了选矿拜耳法和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新工艺等重要科技成果,使生产能耗降低50%,铝土矿资源服务年限提高三倍以上,建设投资节省15-20%,生产成本降低10%,为经济利用我国中低品位铝土矿资源开辟了一条新路。山东莱芜钢铁集团公司自主研发和应用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干熄焦等一系列新技术,在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热电工序实现水的多级串级利用和循环利用。2006年与2000年相比,钢产量增加5倍多,新水耗量基本没有增加,吨钢耗新水由13.58吨下降到3.53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深圳东江环保公司开发了以电镀污泥等含镍铜废料为原料生产硫酸镍和电积铜组合工艺,含铜废液综合收运和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高浓度氨氮废水利用率达到50%。试点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往往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一些关键技术的企业。

第四,必要投入是保障。项目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上海、辽宁、江苏、宁波、鹤壁、铜陵等试点省市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建设循环经济项目及开展相关工作。如上海市安排2亿多元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青岛市政府计划今明两年拿出500万元支持试点企业建立废旧家电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已安排200万元。多数试点企业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如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建成了10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目前年综合利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214万吨,综合利用瓦斯1600万立方米,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第五,完善政策是基础。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才能做到既“循环”又“经济”,循环经济才能得到持续发展、长期巩固和提高。国家实行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北京水泥厂利用水泥炉窑处理有毒有害废物的实践表明,正是由于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支持和危险废物收费机制的建立,才使企业在水泥价格较低的情况下,仍能实现持续发展。湖南省为加快推进汨罗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近期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了关于支持汨罗循环经济试点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财税、科技和用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汨罗市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为今后一个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区、各单位要进一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总量大,加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能源消耗总量还会增加。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伴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过程的硬约束,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九五”时期就提出来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至今没有根本转变。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

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561万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即使考虑汇率因素,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得不到根本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如果不计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约束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要持续增加,这将使我国在国际上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去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33%,是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污染物增幅减缓。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效果进一步显现。上半年,万元GDP能耗降低了2.78%;前三季度,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双双下降。但是,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开辟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物尽其用、变废为宝,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而且从资源消耗的源头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实现“零”排放,化害为利,污染治理成本大大降低。循环经济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根本性措施。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和重点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机制,强化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配合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并此以为契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抓紧与国务院法制办协调,尽早出台《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暂行办法、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已有较好的基础,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抓紧完善;抓紧制定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同时,加快建立与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利用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和标识等。

(二)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年组织编制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制糖等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矿井水利用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没有编制规划的地区要抓紧部署启动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在组织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对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根据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等专项科技计划中,组织实施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在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已经编制发布了《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和钢铁、

铝、海洋化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对这些技术要通过现场交流会、推广会等方式予以推广。积极支持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

(四)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产业政策方面,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调整,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财政政策方面,会同财政部制定中央财政清洁生产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清洁生产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法的要求,抓紧研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投资政策方面,继续加大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对一些节能效果明显的重点项目,纳入中央财政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支持范围。税收政策方面,落实好国家已有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调整完善消费税,对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等给予较低的消费税税率,对消耗高的消费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抑制不合理消费。加快研究提出废水“零”排放企业免交排污费等政策;研究解决钢铁、建材等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发电上网问题。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控制国内紧缺资源和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研究鼓励国内紧缺资源废料进口的政策。加快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五)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培训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民参与,全社会监督。会同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系列宣传活动。继续加强地方、行业、企业循环经济培训,普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经验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今后一个时期,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是着力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各工艺之间的物料能量循环,减少物料能量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要大力推进生态设计,从源头减少资源能源投入;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副产物和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当前要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这些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支持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污染严重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等重点流域和区域内的工业企业,要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工业园区要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热电联供等项目,形成集约利用的公用工程,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环保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将重点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工作,为全国工业园区生态转型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农业园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支持建设一批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一批秸杆综合利用工程。

三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按照市场规范、竞争有序、合理布局、环境友好的原则,积极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通过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支持沿海地区建设一批以再生原料为主的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基地。在再生资源利用方面,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抓紧建设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再生铜铝铅锌示范企业,重点支持一批规模化再生利用示范项目。在机电产品再制造方面,选择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铁道设备等再制造示范工程。在废弃电子电器回收拆解方面,重点支持建设拆解处理示范企业,探索建立回收拆解的相关政策机制。在包装物回收方面,要切实解决月饼、茶叶、保健品、化妆品等消费品过度包装问题,加快研究建立容器包装等回收利用体系。

四是着力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

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积极推进政府节能和绿色采购。在此基础上,各地要尽可能将区域内工业、农业,城市、农村,生产、消费等各环节产生的废物综合利用,努力实现全社会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五、进一步做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的几点要求

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还要继续深化。经国务院同意,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今天正式启动。第二批试点,不是第一批试点简单数量的增加,而是对第一批试点的补充和深化。一方面,将第一批试点中未包含的行业和领域,如矿产资源、机械制造、皮革、食品、包装、纺织(再生纤维)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另一方面,将节能减排任务比较重的重化工集聚区或园区及对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重点城市和地区纳入第二批试点范围。

对列入试点的单位来说,这是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要积极努力,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典型单位,为全面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各试点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扎实实推进试点工作,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下面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第二批试点单位要抓紧成立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门机构,切实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试点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动员部署试点工作,要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措施,逐一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明确责任,加强考核。

二是抓紧编制实施方案。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组织第二批试点单位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于明年4月底前完成上报工作。各单位在编制试点工作方案时,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试点方案进行论证。第一批试点单位中,实施方案尚未通过评审的两个单位,要按照评审意见抓紧修改完善,年底前报国家发改委,仍不能完成编制方案的,将取消试点单位资格。

三是抓好方案组织实施。试点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制定分各阶段工作计划,落实方案各项任务;要抓好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协调解决试点工作需要的各项建设条件。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政策问题,要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的建议。

四是加强重点项目组织申报。对试点方案审查中确定的重点项目,要按照我委投资管理相关要求,抓紧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落实资金、搞好环评等相关工作。各地区发改委、经贸委,要组织专家论证,指导做好项目组织申报;同时,要根据清洁生产专项资金、节能奖励资金

的不同要求,选好项目,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五是强化基础管理。各试点单位要建立资源消耗统计和核算制度,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环境核算,从主要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开展全面的能源和物料平衡分析,对资源产出、利用效率、废物产生排放水平与国内同行和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全方位比较,找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差距。对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节能减排效果,要准确统计,及时上报。

六是加强监督检查和验收。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建立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督查制度,对试点工作组织阶段性评估和监督检查,同时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进展情况不理想、存在问题较多的试点单位,要加强指导,限期完成。加快制定循环经济试点验收办法,及时进行系统总结、评估和验收。

七是加快示范试点经验总结和推广。各试点单位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要及时总结上报。我们将采取多种方式对试点经验进行推广。要根据试点情况,继续组织召开电力、轻工行业,农业和产业园区等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同志们,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