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一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加快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推进植树造林,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

第二节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加快适应技术研发推广,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加强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防,提高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三节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和战略政策对话,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建立资金、技术转让国际合作平台和管理制度。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

第一节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专栏9 节能重点工程新华社发

第二节加强水资源节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加快制定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加强水权制度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严格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推广普及管道输水、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新增5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支持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保障灌溉面积、灌溉保证率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工农业用水水权转换机制。加强城市节约用水,提高工业用水效率,促进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居民生活节水。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实施地下水监测工程,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大力推进再生水、矿井水、海水淡化和苦咸水利用。

第三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行先补后占,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按照节约集约和总量控制的原则,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提高土地保有成本,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鼓励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

第四节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

实施地质找矿战略工程,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加强重要优势矿产保护和开采管理,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管理制度,促进矿业权合理设置和勘查开发布局优化。实行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推进规模化开采。发展绿色矿业,强化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执法监察,坚决制止乱挖滥采。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第一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

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加强共伴生矿产及尾矿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15%。

第二节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加快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第三节推广绿色消费模式

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比重。

第四节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

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订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名录,建立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循环

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推进甘肃省和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专栏10 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新华社发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第一节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

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加强造纸、印染、化工、制革、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继续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湖库及河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加大重点跨界河流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推进火电、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强化脱硫脱硝设施稳定运行,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恶臭污染物治理。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控制区域复合型大气污

染。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达到80%。有效控制城市噪声污染。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0%。

第二节防范环境风险

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以湘江流域为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加大持久性有机物、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受污染场地、土壤、水体等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推进历史遗留的重大环境隐患治理。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及控制,提高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能力。

第三节加强环境监管

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强化产业转移承接的环境监管。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总量控制指标考核,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保社会监督机制。

图表:专栏11 环境治理重点工程新华社发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第一节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

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第二节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

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好林草植被和河湖、湿地。搞好森林草原管护,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机制。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监管,提高管护水平。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大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力度,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与流失,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

第三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推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鼓励、引导和探索实施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制定实施生态补偿条例。

图表:专栏12 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新华社发

图表:图5 “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新华社发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第一节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完善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河库联调的水资源调配体系,建设一批跨流域调水和骨干水源工程,统筹推进中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增加水资源供给和储备能力。推动解决西南等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等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加强雨洪资源和云水资源利用。推进水文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工程调度管理系统建设。

第二节增强防洪能力

继续加强淮河、长江、黄河、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重要蓄滞洪区建设,建成一批控制性枢纽工程,提高重点防洪保护区的防洪能力。加大中小河流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力度,基本完成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有防洪任务的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加快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洪能力。加强海堤达标建设和重要河口综合治理。搞好跨界河流国土防护治理。

第三节加强山洪地质气象地震灾害防治

提高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加快建立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和重点治理。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对滑坡、泥石流等重点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实施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示范,开展重要城市和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提高地震监测分析与震灾防御能力。

图表:专栏13 水利和防灾减灾重点工程新华社发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 定义: (1)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背景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惊人成就。但现有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却有着不可持续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在持续多年的高增长率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高能耗、高物耗。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水平相比,要高出2.4倍;单位GDP的金属消耗量是世界水平的2~4倍;2003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已占世界煤炭消耗量的30%,但创造的GDP还不到世界总产值的4%。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物要高出10倍以上。因而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已难以满足日益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仅2003年就从海外进口了1亿吨的石油和成品油、1.4亿多吨铁矿石。不仅如此,19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带来的损失,要占到GDP的8%以上,造成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式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严重威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醒。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致使我国出现高能耗、高物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一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加快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推进植树造林,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 第二节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加快适应技术研发推广,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

等重点领域和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加强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防,提高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三节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和战略政策对话,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建立资金、技术转让国际合作平台和管理制度。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 第一节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建设资源节约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一幅多么令人振奋的宏伟蓝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 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关专家指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即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少越好,前者就是资源节约,后者就是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调研报告材料-王鑫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调查报告 -外语学院1503班王鑫 ●调查背景 建国之后,吉林省为了振兴经济,根据国家发展的布局及需要,大力发展重工业。因此,可以说吉林省重工业发展历程是吉林省经济发展历程中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吉林省重工业从建国初期的薄弱直到后来成为吉林省工业乃至整个吉林省经济的支柱,其发展历程很值得研究。吉林省重工业发展的时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前后共计二十八年。在这二十八年中,吉林省重工业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逐渐发现牺牲环境所带来的收益并不能用来弥补我们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我们吉林省来说的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目的 为了全面展现吉林省大学生的精神风采,体现大学生在吉林的主人翁责任感,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同时了解周围群众对现实生活中该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进行一次调查。本次调查在通化师范学

院进行,主要为了调查在校大学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贡献以及对相关国家政策的了解和看法。

在本次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以下几个是突出的:

用电方面: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教学楼在放学后,教室基本上没人了,但是灯还亮着,风扇也在转着。在宿舍中,很多同学的计算机24小时都不关机。 用水方面: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同学在洗衣服时,通常一大桶水进行洗涤,而且,废水也未能够充分利用。 粮食方面:在食堂每天吃完饭后,只要去看一下餐厅的剩饭桶,总会看到桶里倒满了白花花的米饭,还有肉片、蔬菜...这种现象真是让我们惊心啊!针对粮食浪费严重这个现象,我对一些有倒剩饭菜习惯的同学进行了采访。发现除少数是因为买到不可口味的饭菜,或身体不适胃口不好造成的,多数同学是态度问题。“吃不了”是我们得到的最多的回答。食堂没有定量售卖,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饭量,为什么要多买呢?“吃那么干净干嘛?”这样的回答显然已经是态度问题了。采访中,多数同学对我的关注表示不解,他们认为,倒剩饭菜只是一个个人习惯的问题,并且也是司空见惯,浪费那么一两粒米,或者一两斤蔬菜,是无所谓的,首先经济上不会造成需要估量的损失,其次,许多习惯是小时养成的,一时不好改也不认为有改的必要。一位收拾餐具的阿姨说,更让人痛心的是,学生们在丢弃饭菜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解决策略 ★从大范围方面进行预防与治理 (一)吉林省环保厅综合治理

绿色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2018陇南市继续教育考试答案

《绿色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2018陇南市继续教育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 1、什么时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 考核办法》,是我国首次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 ?2016年12月2日 2、不属于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的措施的是()。 ?不需技术支持 3、不属于资源性产品的是()。 ?农作物 4、美国空气污染治理模式。不对的是()。 ?全球合作 5、谁最先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 ?鲍尔丁 6、德国能够迅速发展循环经济有以下几条经验,不对的是()。 ?大力开发能源 7、习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这就需要处理好以 下关系,其中不对的是()。 ?处理好当下关系 8、自然资源根据资源稀缺性分类不对的是()。 ?不可再生能源 9、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结果不对的是()。 ?特差

10、资源性产品的价值构成不包括()。 ?内部补偿价值 11、构建环境治理的市场体系,包括()。 ?环境资源税费、排放(污)权交易 12、我国在绿色生态发展中对传统的绿色生态思想不断地进行现代化改造, 并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相融合,从而对我国实现绿色发展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对的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轻自然规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珍爱生命、提倡天人和谐的生态理念源远流长 13、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不包括()。 ?营利性 14、欧盟的能源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不对的是()。 ?大力开发能源 15、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16、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多少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 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 ?28000亿立方米 17、生态经济学研究内容不包括()。 ?只注重环境 18、生态经济学的三大原理,不对的是()。 ?经济快速增长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1]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改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总体上看,我们国家的增长方式还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型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未来的十五到二十年,我们国家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将进一步增大,面对着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兴工业化难以实现。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如果不计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约束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然而当前形势十分复杂。从国际层面看,一方面是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分工体系不断更新,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日趋紧密;另一方面是全球性资源竞争更加激烈,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要求愈加强烈。从国内层面看,二十余年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对粗放的增长方式和较不均衡的发展次序和格局,也带来了相当多的增长本身和增长之外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成为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 首先,要把环境问题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生命。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人却变成了瘸子、拐子,不健康的人,这将是对现代化的一种讽刺。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 其次,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的环境保护。世界瞩目的世界工业博览会已经在上海召开,是上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基本形成“四个中心”框架的关键阶段。进一步提高环境科技工作水平,为成功举办世界最好的世博会为环境保护目标,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这既是环境科技工作发展的良好机遇,也是环境科技工作面临的更新的挑战。 再次,完善环保的投入机制和环境经济的政策,加大政府、社会、企业对环保的投资力度,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比如上海市环境保护投入占当年GDP 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以上,近年来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最后,依靠科技进步,尽快建立环境科技的创新体系,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第四是加强社会监督,环境保护事业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加强监督,国务院决定要求要不断地扩大环境信息的覆盖范围,把环境质量的情况告诉老百姓,鼓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之一。指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有效保护和替代,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并使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资源节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资源节约观念是指人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克服浪费,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 节约意识(观念)作为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建立在对资源严重稀缺的认识基础上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养成人人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的良好习惯。 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主体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型政府、资源节约型社会团体、资源节约型军队、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事业单位、资源节约型家庭等。其中,资源节约型企业是指既追求企业生产成本节约又兼顾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节约,既考虑企业自身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既考虑当前利益又兼顾长远利益,能使企业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和达到最大值,使企业生产成本和社会因企业生产而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值的企业。 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制度是约束人们浪费资源,规范人们合理使用资源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有关道德规范等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体制是资源节约型制度的实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包括资源节约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等。 资源节约型机制。它是资源节约型制度、体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协调运转的各种机能的总和。用

公司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措施

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管理措施 第1节环境管理目标及保证措施 我单位将把“预防、控制、监督和监测”这一环境管理基本思想贯穿于整个施工生产过程中,以“预防”为核心,以“控制”为手段,通过“监督”和“监测”不断发现问题,约束自身行为,调节自身活动,为实施环境持续改善取得依据。 实施绿色施工的组织措施 1.1.1每半年召开一次“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例会,总结前一阶段的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情况,布置下一阶段的公司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1.1.2建立并执行环境保护管理检查制度。设环境保护检查组,检查组每半年组织一次对各施工单位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工作的联合检查,根据检查情况按“施工现场检查记录表”评比打分,对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开出“隐患问题通知单”,各施工单位在收到“隐患问题通知单”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定时间、定人、定措施予以解决,检查组应监督落实问题的解决情况。 1.1.3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施工方案的会签、施工材料的选择、施工合同的签订、施工工艺的制定等所有项目建设的环节中,增加环保审查程序,凡对环保有不利影响或有潜在隐患的,坚决予以拒绝,不得使用或采纳。 # 1.1.4工程开工前,聘请环保专家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情况提出评估报告,就施工过程中施工环境、施工人员生活、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等各个方面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提出建设性方案,指导今后整个工程建设,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施工中的环境保 护水平。 环境管理目标 施工污染主要包括扬尘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这三方面也是对正常环境带来干扰的主要原因。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2.1减少扬尘污染的措施 ①施工现场设专人负责工地的扬尘治理工作,成立文明施工保洁队,配备洒水设备,作好压尘、降尘工作。 ②对现场细颗粒材料运输,垃圾清运,采取遮盖、撒水措施,减少扬尘。 ③现场道路出入口设清洗槽,车辆离开现场前应对轮胎和底盘进行清洗,不得带泥上路。

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调查报告

建设资源型节约社会调查报告 学院: 专业: 年级: 小组人员: 时间: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4、国内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资源对外依存度升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调查目的 全面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采,体现大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同时了解周围群众对构建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看法极其做法,关注现实生活中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以更好地建设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 ●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认识,明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和政策措施。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现如今,我国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然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统筹考虑,分类实施,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只要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发展经济,

又要保护环境;既能激发百姓热情,又能让百姓切实受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关键是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是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扭转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成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生产设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良性循环。 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

关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几点认识

?303? 《中国商界》2010年5月总第198期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人们对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核心,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激励机制,以及完善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等政策保障体系,在全社会成员的参与下,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和永续利用,以及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面的定义看出,资源节约型社会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体现着社会文明的一个更高层次——生态文明;它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核心,包括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两部分;其前提是必须以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条件,其中也包括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参与方式上,资源节约型社会不单是政府的事情,也不单是企业的事情,而是社会每个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参与方式上,一改原来的那种由政府决策,行为相关者执行的模式,采取决策的多层次参与,既有政府官员,也有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也包括一般的公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同时,不同的参与者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中,体现不同的功能。另外,资源节约型社会还包括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 人与自然协调、和谐,是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上的协调,全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 一、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一是我国的资源总量很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小。很多资源列世界前几名,总量上是大国。但被13亿人口一除,就成为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少的国家。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状况相当严峻。我国目前资源利用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30%,单位产品耗能高40%。例如2004年,我们国家GDP占世界GDP总量4%左右,但是我们所消耗的重要资源站世界的比重,煤炭大概是38%,水泥占45%,钢铁占27.4%。高消耗、高排放直接导致了高污染。三是资源禀赋差。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凸显,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但耕地还以每年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从目前探明储量看,我国可采石油资源只能用到2020年。我国煤炭资源现有储量最多还能使用不到100年。“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环境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时期。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将越来越大。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分享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但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效率低,产品成本高,已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要特别提到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环境与贸易日益紧密,一系列新的国际环境公约对经济贸易尤其是工农业产品提出了更严格的环保要求,绿色贸易壁垒凸显,绿色贸易壁垒以保护 关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几点认识 张云仙/邹平县青阳镇财政所 【摘 要】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当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上来,就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关键词】 认识 构建 措施 环境和人身健康为由强行的限制标准,这些对国际贸易在客观上形 成了一种技术壁垒,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和经济的优势,形成合法的技术壁垒,而且还在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快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产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就能有效地解决环境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障碍,有利地消除国外提出的资源环境威胁论和绿色壁垒等影响,必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一)营造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一是要大力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发展观,使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渗透到所有一切社会管理工作之中。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支持和协助,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 二是要积极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是要大力发展和应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 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另外,发展循环经济除了可以做到资源、环境、经济“共赢”外,还能解决就业问题。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

小学《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小学《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课题:“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认识在自己的身边有许多浪费资源的现象,了解这种行为的危害,懂得节约资源。 号召广大同学节约资源,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2.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了解基本的保护环境的常识。 3.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一滴做起,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活动过程: 一、激发感情,导入话题 1.地球妈妈是伟大的,它孕育着世间万物以及一切有灵性的生灵,所有的生物都在它那温暖的怀抱中快乐地成长着。 2.地球妈妈的身体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伤口,它日渐衰老,渐渐学会了哭泣。这时,大自然发怒了,水土流失、旱

灾、水灾、酸雨无情地攻击着人类,摧毁着人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妈妈的伤口。 二、环境问题,岌岌可危 1.环境污染。指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各种表现及产生原因,请学生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相应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害。 2.土地荒漠化。由北京曾多次出现沙尘天气,引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原因,造成土地退化的现象。 3.生态系统破坏。知道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砍伐、耕作,使森林减少,生物物种灭绝,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节约粮食 尽管我们生活的环境遭受了很大的破坏,许多人还没有引起警惕,瞧,我们身边还存在许多资源浪费的现象呢!请欣赏小品表演《小明的晚餐》。齐背《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交流小结:我们应该珍惜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粮食,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好传统。

论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论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对中国而言,资源节约早已迫在眉睫,是中国走科学发展道路中必不可少的的奠基石。 其一,资源的节约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是一个资源高消耗的大国,而资源的利用率低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极大影响。若能节约资源,以资源的高利用替代资源的高消耗,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能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其二,资源的节约能有效缓解现阶段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国情。现如今,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而资源的匮乏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但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因而科学并正确地利用资源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并正确地节约资源,能够从某种程度上缓解资源匮乏造成的压力。 其三,节约资源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有效的资源节约能控制并降低我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若过分依赖于国外资源,那一旦产生外部资源短缺的现象,将会给予本国经济沉重的一击。因此,资源节约是国家经济安全、国家安全、提高综合国力的有力保证。 其四,节约资源能保护我国环境。资源随意浪费不仅会加重资源短缺所造成了压力,同时也会由于资源的不充分利用,产生对环境有极大危害的污染物。就如我国对煤的使用。多少年过去了,我国对煤的使用仍主要停留在直接燃烧上,这样做不仅利用效率低,而且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会导致酸雨的形成,继而酸雨又会进一步对生态系统产生极大危害。因此,资源节约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力保证。 由此观之,资源节约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所以,承担起节约资源的重任,让我们从身边小事着手,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我做起。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论文(2013 ---- 2014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毛概论文 论文题 授课教 成绩: 学生姓名:成倩倩 系部名称: 信息技术系 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班级:高电信1202 学号: 139131204060222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年月日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我做起 [内容摘要]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 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 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 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关键词]资源节约、大学生、资源、未来、环境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 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大家都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上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大,人类消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而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 源却都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等不可再生的资源。如 果不珍惜资源,人类迟早是要灭绝的,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 发展。从资源总量上看,我国享有“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美称,但人均资源 占有量只居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形成了“总量富裕”与 “人均贫穷”的强烈反差,我国资源相对短缺,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一定的形象,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目标看似离我们很远,但我们是社会的一 份子,我们享受着社会的利益也同样有着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必须为改变这 个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 当代大学生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应该怎样做: (一)是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由于节约意识的缺失而造成的浪费现象在大学里是数见不鲜,食堂里剩菜 剩饭到处谐是,为了方便大量使用塑料袋、快餐盒,这不仅造成原料的浪费, 而且会带来严重的污染隐患。此外厕所、洗衣间、走廊上的灯经常是通宵亮着,拧开水龙头不关,电脑24小时开机等。增强环保和节约意识,学习环保和节约知识,让环保和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举手之劳就可以避免或减少这些事的发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开始,随手关灯、关机,宁紧水龙头,尽量用自已的饭盒, 购买东西尽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洗漱时顺手关上水龙头。做举手之劳之事, 不仅节约大量的经费和资源,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活动设计】 导入:活动导入 导入设计一:教师(拿出一双一次性筷子):有人计算过:一棵生长30年的大树可以制作5000双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是由日本人发明并使用的,但日本现在却不生产一双一次性筷子,中国是世界上一次性筷子的最大生产国,猜一猜我国每年生产了多少一次性筷子?(板书:48000000000 )480 亿双! 假设我们中国13亿人口中有6亿人每年用掉10双一次性筷子,那么要砍伐多少棵生长期在30年的大树? 计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导入设计二:教师: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每天按一倍的速度生长,要是不受限定,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们直至百合花已覆盖了半个池塘时,才意想到这个危险这时,你还有几天时间回来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问:(1)这则谜语的答案是什么?(2)这则谜语说明了什么道理?(3)这则谜语隐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池塘说明不论什么事物都不能无限地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 教师: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类把大自然看作是慈祥的妈妈,她那博大的胸怀蕴藏着无穷的宝库,似乎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顽强地向大自然索取跟着人口的增加和近代工业的崛起,人类愈益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于今日已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跟着“妈妈”的付出的急剧增加,她突然变患上不

那么激昂大方了…… 资源、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终于被人类所认识,被人类提出来了中国,同样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环节一:我国的资源国情 1、图片感知:教师展示几张有关资源和环境的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性。 (设计意图:用图片可更加直接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说明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严峻,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为国策的出现作了铺垫。) 2、七嘴八舌话资源:学习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对于“资源国情”的设计,充分利用小活动:接力小沙龙,请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的列举我国的自然资源,从而使学生自己感受:我国资源种类多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一定的竞争性,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可以完成,为防止学生对“自然资源”理解不够,所以这里简单的对其进行了解释。) 资料感知:利用一些资料来证实学生的观点,同时展示我国一些资源的总量,引导出第二个特点:自然资源总量大。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不可能准确的掌握我国一些资源的总量,所以老师给予直观的数字,便于学生总结,同时引出第三个特点。) 比较感知:请同学们将我国煤炭和耕地的储量除以13亿,与世界人均水平比较,总结出:人均占有量比较小的特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亲自动手计算,让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更深,完成知识目标的要求。) 3、出谋划策:引导学生总结出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设计,联系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油荒”现象,同时解决课本的“交流”,引导学生回答:“面对世界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进口石油成本的增加。我们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呢?”最后总结出目前只有“节约”是最好的办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