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斯大林民族理论发展历程及影响

斯大林民族理论发展历程及影响

斯大林民族理论发展历程及影响
斯大林民族理论发展历程及影响

斯大林民族理论发展历程及影响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正是在此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斯大林民族理论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斯大林是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的擅长者和集大成者。从第一篇《俄国社会民主党及其当前任务》起到最后一篇《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为止,有学者做过专门的统计:在1901—1952年期间,斯大林一共着有关于民族问题方面的着作150多篇,字数多达50万字,其中全文论述民族问题的有94篇,部分论述民族问题的有62篇。[1]斯大林民族理论在学术界褒贬不一,我们有必要对斯大林民族理论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

一、斯大林民族理论研究回溯

(一)斯大林民族理论的研究状况、特点及其成就

通过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检索策略为:以“主题”为检索项;以“斯大林”、“民族”为检索词;以“(斯大林)*主题:(民族)*Date:-2014”为检索表达式;得到检索结果为352篇,其中期刊论文222篇,学位论文125篇,会议论文3篇,外文期刊2篇。

根据检索结果分析,对斯大林民族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研究;第二是对斯大林民族政策内容研究;第三是对斯大林民族思想与苏联解体的关系研究;第四是对斯大林民族理论对其他国家民族问题影响的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学术界特别注重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研究,而且研究出现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且大部分发表于权威期刊《民族研究》和《世界民族》,这些科研成果对于我们深刻把握斯大林的民族理论意义重大。

(二)研究不足及需要提升

斯大林民族理论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该项研究仍有广阔的上升空间。就研究广度而言,大部分研究仅仅是对斯大林民族理论进行简要概括,只有少数文章对斯大林的某个民族理论观点进行单独研究。就研究深度而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方面,而对斯大林民族思想的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相对缺乏。

因此,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升:第一,斯大林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俄国民族问题相结合的以及采用了怎样的分析方法;第二,斯大林民族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在关系及其理论发展的脉络是什么;第三,斯大林民族理论“异化”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警示是什么。

二、斯大林民族理论发展历程

在学术界少有学者对斯大林民族理论发展历程进行过细致的划分,华辛芝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依据,把斯大林的民族思想产生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十月革命前夕(1901.9—1917.8)、十月革命后到列宁逝世(1917.11—1924.1)、列宁逝世到卫国战争前夕(1924.1—1939.3)、卫国战争期间(1941.7—1944.1)、卫国战争后到逝世前(1945.5—1952.10)[1]。与此相类似,顾海良则把斯大林民族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十月革命以前、十月革命至列宁逝世、1924年以后三个阶段[2]。借鉴上述两位学者的划分标准,笔者划分依据为:重大历史事件加上斯大林革命建设经历及其相关重大民族理论文献的问世,根据这三个条件把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萌芽探索阶段(1901年12月以前)。斯大林出生在一个被压迫民族的被压迫阶级家庭,早年以一个“异”族青年的身份一直生活在民族复杂多样的南高加索地区,深谙这里的民族状况。随着俄国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农民起义、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在俄国风起云涌。众多的马克思主义者被流放到南高加索地区,随之而来的还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思想,这些思想的传播,让斯大林在民族问题方面有了新的思考方法和角度。1896年,斯大林开始在梯弗利斯正教中学领导学生马克思主义小组研究《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并经常给工人讲解社会主义,此外还参加一个叫“麦撒墨达西”的秘密社会主义组织,编写了《工人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大纲》。在马克思主义逐渐传播开来的情境下,斯大林开始受到列宁、普列汉诺夫思想的深刻影响,其革命观、民族观渐趋形成。1901年12月,斯大林在《斗争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萌芽性的理论论文《俄国社会民主党及其当前的任务》,积极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学说,第一次涉及到俄国的民族问题,全面的描述了俄国各民族的生存状况,大胆地揭露了沙俄的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政策。由此伊始,斯大林的民族思想开始萌芽。

第二,初步形成阶段(1901年12月—1917年9月)。随着斯大林对俄国民族问题的深入观察和研究,在1904发表了《社会民主党人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文章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俄国的民族问题,不仅分析了俄国当时的民族问题状况,还严肃批评了民族建党的联邦理论。斯大林指出,民族建党是要分裂统一的党,分裂统一的国家,增加民族之间隔阂的错误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具有致命的破坏性。在革命低潮期间,众多民族问题出现,如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猖獗,党内部分党员发生动摇甚至背叛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宣扬民族文化自治优于民族区域自治等思想。针对新出现的民族问题,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对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对鲍威尔等人的民族文化自治、崩得分子的分离主义、高加索取消派以强烈的回击。在这一阶段,斯大林的经典民族定义、民族平等、民族自决、民族区域自治等思想初具雏形,为斯大林民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深化成熟阶段(1917年10月—1922年11月)。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各民族纷纷加入到民族解放运动中,民族剥削和压迫被推翻后,民族地区是继续留在俄国还是

独立建国成为最现实的问题。斯大林是民族事务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一方面希望获得解放的民族继续留在俄国,另一方面又要兑现社会民主党对各少数民族的承诺,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给斯大林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斯大林反复重申民族自决权并将其发展成民族分离权,指出各民族有自愿加入联邦和自愿脱离联邦的权利,也有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任何势力不得以暴力或其他手段予以干涉。最后斯大林起草了《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把民族的各项权利以宣言的形式确定下来,用以确保各民族的权利。这一阶段,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成为民族平等原则的新元素;苏维埃社会主义原则成为民族自决条件

的新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苏俄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四,巩固和确立阶段(1922年12月—1929年2月)。为了适应民族问题的新形势,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的基础》一文中批判了民族自决,认为民族自决的提法缩小了民族自治权的范围,有可能陷入民族文化自治的圈套之中,而民族分离权的提法则更为科学。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可行性,把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作为各加盟共和国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理论基础,同时强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可以自由的加入和退出苏联。最后,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以1922年的《苏联成立宣言》、《苏联成立

条约》和1924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等法律文件的形式予以巩固和确

立下来。

第五,异化阶段(1929年3月—1953年3月)。1929年3月,《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问世。斯大林再次论证了民族的定义,同时补充了民族发展和民族消亡的规律等理论。不可否认,这篇文章中的部分理论是科学合理的,但斯大林对于其他人的补充、修正意见,置之不理甚至严厉指责。斯大林指出“承认俄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唯一的正确理

论”[3](P395),同时禁止一切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1936年12月5日,斯大林按其个人意愿主导了1924苏维埃社会主义民族共和国宪法的修正。从此,斯大林垄断了马克思主

义民族理论的阐述权和发展权,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开始向“异化”的道路转变。这些异化的

理论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有学者指出“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之后,苏联的民族工作

就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失误和错误”[4]。在此之后,斯大林否认民族问题的存在甚至将民族

问题直接等同于阶级问题,用阶级斗争的思维处理民族关系,使得苏联民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唐科斯指出“民族问题在苏联面临的所有问题中是最需要解决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5],但是斯大林却将最该解决和最难解决的问题避而不谈,使得民族问题陷入了死胡同,最终积重难返。

三、斯大林民族理论思想体系

概括起来看,斯大林民族理论思想体系主要包括经典民族观、民族平等观、民族自决观、民族区域自治观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共同构成了斯大林民族理论的主体内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彼此支撑、互为佐证。

(一)经典民族观

斯大林对民族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

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3](P28)。可以看出斯

大林民族定义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且和其他的历史现象一样都具有自身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第二,民族必须包括: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的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四个特征;第三,民族

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人们的共同体。

斯大林民族定义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俄国出现的现实民族问题。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国内的联系日益加强,在经济上,民族之间往来频繁,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政治上,民族通过参与政治选举、参加政治社团等方式进入到国家政治生活中;经济的密

切联系和政治活动的频繁进一步促进民族之间的整合;致使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针对日益觉醒的民族意识和活跃的民族政治活动,当时的俄国统治者采取了打压政策。历史的积淀加上当权者的高压,引起了当时各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与反抗,波兰的沙文主义、鞑靼的伊斯兰主义等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斯大林面对巨浪滔天的民族主义指出“民族

主义的浪潮日益汹涌的逼来,大有席卷工人群众之势。解放运动愈低落,民族主义的花朵就愈加怒放。”[3](P25)这样的现实情况给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造成严重的威胁。首先,民族建党理论,这个理论无疑会破坏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团结,不利于俄国无产阶级统一领导;其次,民族文化自治,崩得分子提出按照民族成分成立相应的民族机关来管理该

民族的文化事业,这样一来直接威胁到社会民主党的统一;最后,高加索取消派主张取消

革命斗争,主张公开进行的、合法范围内的活动,反对秘密成立社会民主党,对无产阶级革命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俄国的社会民主党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无法进行统一的革命斗争。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正是在此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政治上,斯大林民族定义的提出给崩得分子致命一击。斯大林强调民族的四个特征缺一不可,任何特征的缺失都不能称其为民族,这样的精辟论断是对崩得分子民族文化自治的最好回击。

另外,斯大林还对鲍威尔等人的民族定义作了批判,认为鲍威尔的民族定义是一种精致的民族主义,是用唯心主义的针线缝制而成的理论。在认识上,斯大林超脱了鲍威尔等人的唯心主义立场,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观察和解释民族现象,在对民族现象的认识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斯大林民族定义是时代的产物,有效的阻击民族主义思潮、纠正了部分社会民主党人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看法和主张,维护了统一的无产阶级运动,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同时,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也是“民族”定义史上的一座丰碑。

(二)民族平等观

斯大林对民族平等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即在国家层面一切民族享有同等政治权利和法律地位;第二,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即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要事实上的平等。美国学者指出“在沙俄统治的数百年间各级统治者

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残暴的统治,对他们进行疯狂的迫害与掠夺,沙俄帝国被形象地比喻为各民族的监狱”[6](P20),由此可以看出俄国各少数民族在政治和法律上深受压迫。

斯大林对民族平等做了“两步走”的安排,第一步,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斯大林

主要强调政治和法律层面的平等,提出生活在俄国的一切民族不论大小都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法律与政治上拥有相同的权利,各民族要团结起来反对沙俄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打开各民族监狱的大门,实现法律和政治上的平等。第二步,在苏联建设时期,各少数民族在政治和法律上基本实现了平等,斯大林转而着重突出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斯大林看到大俄罗斯民族和其他民族(部族)、先进民族和落后民族、文化发达民族和

文化不发达民族之间都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斯大林指出由于旧的社会制度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存在着事实上的巨大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使得落后民族不能充分享用法律所赋予的平等权利,使得法律所规定的民族平等成为一纸空文。

斯大林在《民族问题的提法》一文中指出“民族权利平等本身是重要的政治成果,如

果没有足够的手段实行这个极其重要的权利,那它就有变成空谈的危险”、而且“不能只限

于‘民族权利平等’,还必须从‘民族权利平等’转到采取各种民族事实上的平等的办

法”[3](P195—196)。在此基础上斯大林提出了事实上的不平等的概念是落后民族的劳动

群众没有力量像先进民族的劳动群众那样享用“民族权利平等”给他们的权力[7]。

斯大林关于民族平等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

第一,提出和解释了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基本含义;第二、深刻地认识到民族间事

实上的不平等是民族摩擦的根源;第三,详细地阐述形成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社会历史

原因;第四,清醒地察觉到消除民族不平等现实的长期性和艰巨性[8]。

(三)民族自决观

斯大林认为民族自决权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必要条件,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探讨了民族自决的含义,他认为民族自决权是各民族有权按照自治原则不受外力干扰,自己处理本民族的事务的权利。民族自决权的提出为多民族劳动者之间打下相互信任的基础[9],从而赢得少数民族对革命的广泛的支持。沙皇俄国统治时期在俄国推行民族压迫

与民族同化政策,致使少数民族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歧视的生活状态。斯大林为了获得各民族对革命的支持,提出少数民族具有自决权,一方面彰显革命党人一贯坚持民族平

等主张,另一方面表明革命党人的民族政策与沙皇民族政策的一刀两断。民族自决权的提出获得少数民族的赞同与拥护,少数民族加入到民族解放的浪潮中,为推翻沙皇专制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俄国内民族问题有了重大的转变,新生的苏维埃面临着分裂主义和国家解体的威胁,为此斯大林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民族自决理论,指出民族自决权实施既要不损害其他民族利益又要有益于多数劳动群众,民族自决的本质是劳动群众的自决而不是反革命的资产阶级的民族自决,民族自决应当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新丰富的民族自决理论一针见血的指出资产阶级企图利用民族自决权来推翻无产阶级政权实现自身阶级利益的阴谋。为了适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设,斯大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族自决观,将其演变为民族分离权,提出“凡居住在俄国一定区域内而不能或不愿留在国家整体范围内的民族都有分离的权利”[3](P87),民族分离权的提出是确保民族平等与民族自治的重要基础。

(四)民族区域自治观

民族自治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以鲍威尔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自治,即跨区域的文化自治,另一种是斯大林的民族区域自治,即以地域为基础根据民族地方特点进行管理的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斯大林批判鲍威尔等人的民族文化自治理论的错误提法,指出民族文化自治的本质是“俄国应该成为联盟,而民族应当成为个人联盟,不管这些个人居住在国内的哪一个地区,都应当凑成统一的共同体”。[3](p94)斯大林认为民族文化自治只是属于民族自决中的“文化”部分,抛弃了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部分,从根本上是不符合俄国民族问题的具体情况的且具有不切实际性和不可操作性。

在此基础上斯大林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以地域为基础,有着特殊民族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的边疆民族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斯大林所指的民族区域自治必须满足三个内容:第一,有一定的地域空间作为自治实施的载体;第二,区别于主体民族的特殊的民族生活方式和习惯;第三,自治区域应位于俄国的边疆地区。斯大林针对现实情况对民族区域自治添加了新的条件,指出“苏维埃政权绝不反对自治,它主张自治,但是它主张的全部政权掌握在工人和农民手里的自治,是各民族资产阶级者不仅无权执政而且无权参加政府机关选举的自治,”[3](P122)这种民族区域自治应该是在区域中央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按照苏维埃原则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斯大林进一步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三大优势:第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可以跨过文化自治实行全面的自治;第二,区域自治不是按民族划分,有利于消除民族间的壁垒;第三,有利于本地区自行发展生产力。1924年苏联把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作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联邦形式的理论基础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指导着苏联的民族工作实践。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有杰出的贡献也有重大失误。斯大林后期对民族问题的误判给民族工作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斯大林不仅在民族理论方面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而且在思维方法上陷入了教条主义,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在民族的定义方面,前文斯大林在《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中对“民族”的定义做了二次论证。斯大林对梅什科夫

等人对“民族”添加新的含义和要素的行为提出严厉的批评,认为其大错特错,其修正行为

是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辩护,斯大林教条式的认为他所提出的“民族”定义是党内公认

的唯一正确的概念;第二是在民族平等方面,斯大林在民族平等方面只是片面的提出先进

的民族在各方面对落后的民族进行帮助,而不从大民族自身的立场去考虑。第三是民族问题发展规律方面,1936年斯大林错误地认为苏联的民族问题已经解决,苏联已经消灭了

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在此以后民族平等原则在民族工作中遭到严重背离,具体体现为鼓吹大俄罗斯主义,强迫民族迁徙,强制推行俄语等;第四是在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方面,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以加盟共和国的形式组成的,但是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表面上看起来是联邦制,而其本质上是高度集权的单一制。政治上的高度集权的党国领导体制,严重剥夺了加盟共和国的自主权,各加盟共和国基本上丧失了主导权,一切听命于联邦中央,严重违背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原则。

四、斯大林民族理论的双重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斯大林的民族理论既有科学合理的成分,也有消极失误的内容,其理论发展的过程也经历了由健康合理向异化极端的转变。因此,斯大林的民族思想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有学者指出斯大林的贡献主要涉及“关于民族平等的问题;关于民族语言的问题;关于培养民族干部的问题;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的问题;关于民族文化的问题……事实上正是基于斯

大林在这些问题上的贡献,才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基本框架。”[10]由此看来,斯大林民族理论一经形成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理论意义。

1﹒指导了俄国革命和苏联民族问题治理的实践

斯大林民族理论是在俄国革命时期萌芽、发展、巩固、完善起来的。在革命早期,斯大林对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经典论断,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民族解放运动的前程。在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之下,大俄罗斯族民族主义盛行,统治者强行推行民族同化,离间民族间的感情使得各民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期积累的农奴问题、土地问题、民族压迫问题一时间犹如火山喷发,来势汹汹。斯大林敏感的把握到,民族问题是推翻沙皇专制的一把利剑。斯大林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用革命党人的实际行动表明与沙皇的民族政策彻底决裂。斯大林用民族的经典定义回击崩得分子的民族分离主义,

倡导各民族应该联合起来反对沙皇的民族压迫,各民族无产阶级要大联合大统一一同作斗争;用民族平等来反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斯大林民族理论指导了俄国革命和苏联民族问题的实践,改善了俄国境内的民族关系,民族间的仇恨和隔阂逐渐的消解。

2﹒形成了苏联完整的民族理论体系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是一个丰富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经典民族观、民族平等观、民族自决观、民族区域自治观等精辟论断,这一系列正确的论断形塑了苏联民族工作的基本框架。斯大林民族理论不是割裂的,各个论点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首先,经典民族观是斯大林看待和解决民族问题的逻辑起点;其次,民族平等是民族自决的重要

指导原则;再次,“共同地域”为民族区域自治提供理论支持;最后,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

治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又是民族平等理念的重要制度保障。斯大林的民族理论是在长期的民族工作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既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又有具体的实践操作性,民族平等、民族自决、民族区域自治指导了各民族自治共和国的建立,促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建设。

3﹒催生了苏维埃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沙俄扩张把许多非俄罗斯族逐渐吞并到俄国,促使俄国版图的不断扩大,民族数量随之增多,民族关系日趋复杂。一方面,统治者为了保持占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采取了羁縻和控制的政策,以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对其他民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在少数民族民族之间,强行推行俄罗斯化,试图造就一种语言、一个民族、一个皇帝。

另一方面,统治者为防止少数民族之间的联合,在少数民族之间实行离间,制造仇恨与隔阂来稳固统治。民族问题的长期积累使得民族内部、民族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而复杂,民族之间经常敌视与仇杀。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成为斯大林首要面对的重大难题。斯大林为改善民族关系提出了民族平等、民族自决、民族自治等思想并且付诸于实践。

民族平等、民族自决、民族自治等思想的落实促使各民族真正的认识到沙俄民族政策的本质,促使各民族解放意识逐渐觉醒,各少数民族都积极加入到民族解放运动中。在革命时期,斯大林倡导民族之间超越民族身份进行亲密的革命合作,“为了无产阶级的胜利,必须不分民族地把一切工人联合起来。”[11](P30-31)在革命成功以后,独立的民族有权

自由决定是分离还是留守。在斯大林民族理论的指导下,解放的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共和国。通过斯大林一系列的努力使得苏联的民族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使得各民族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政治法律上实现了平等;在经济上实行经济

发达民族帮助落后民族;在文化上各个民族繁荣自己文化,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一时间

苏联民族关系和谐融洽,斯大林指出“制造民族纠纷的主要势力级剥削阶级已经不存在,

培植民族不信任心理和燃起民族主义狂热的剥削制度已不在……因而建立了各民族在统一

的联盟国家体系中真正兄弟合作的关系”。[12](P106-107)在各民族兄弟般关系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确立了苏联民族工作的基本准则和框架

十月革命以前,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反对民族压迫,维护民族团结,保障无产阶级革命的统一性。十月革命以后,各民族在法律和政治上都获得了同等权利实现了平等。民族工作转向既保护现有成果,又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转变民族工作思路,于是斯大林制定了民族工作的基本准则和框架。

斯大林的民族工作准则和框架主要包括:坚持民族团结,充分尊重民族意愿;坚持民

族平等,努力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反对大俄罗斯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大力提升落后民族

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按照这些原则,又制定出详细的民族工作的计划并加以实施:政治上,在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帮助下各民族建立了的苏维埃自治政权,民族自治政权的建立极大的改善了民族之间的关系,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文化教育上,斯大林认为要为各民族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充分的条件,全力提高民族的文化水平,广设学校和教育机构[13](P211-212),具体措施是鼓励使用本民族语言,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等。经济上,采用先进民族帮扶落后民族,斯大林强调“给经济上落后

的各民族的劳动群众以真实的、经常的、真诚的和真正的无产阶级的帮助”[3]P(236),要

从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支持。此外,还根据民族地方自身特点,灵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实际民族工作中的问题。这样一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俄国历史遗留的民族问题,开启了民族工作新篇章。

(二)消极影响

斯大林民族理论在后期异化过程中逐渐偏离其民族理论走上不健康道路,使得苏联后期的民族工作严重违背民族平等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原则,使得苏联的民族问题不仅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而且给民族工作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1﹒民族问题超前化

苏联前期,在斯大林民族理论的指导下,民族工作有条不乱的展开。民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民族关系和谐、民族经济发展、民族间的隔阂逐渐消失,这些巨大的成就使得斯大林转变了对民族问题的看法。1933年斯大林宣布“一国建成社会主义”,1936年斯大

林又宣布苏联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因此斯大林提出剥削阶级的消失和制造民族主义和隔阂的制度已经消失,各民族已经实现了全面的平等,因此民族权利根本不会受到损害了,在此基础上得出苏联已经一劳永逸的解决了民族问题的结论。1952年,苏共十九

大政治报告宣称苏联已成为全世界真正民族平等与合作的榜样和典范[14]P(175)。斯大林

的“建成论”是在民族问题上的一个重大失误。斯大林对民族问题的误判致使苏联的民族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甚至一直被忽略。在此种情况下,行政直接干预民族问题的研究,民族理论停滞不前导致民族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

2﹒民族问题阶级化

斯大林把民族问题直接等同于阶级问题的论断,导致阶级斗争的祸水引向了民族问题领域。斯大林混淆了民族与阶级的关系,事实上民族和阶级是属于不同的范畴,民族是对人类的一次划分,阶级是在民族划分的基础上的二次划分,所以阶级问题的解决不能替代民族问题的解决,民族问题的解决也不能代替阶级问题的解决。斯大林错误地使用阶级和阶级斗争概念来代替和掩盖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矛盾,把阶级斗争的方式运用在处理民族关系之上,斯大林把处理民族问题上与其在不同观点和政见的人视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提出民族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敌人。大量少数民族干部被冠以民族主义的罪名,导致众多的少数民族干部被迫害。在卫国战争期间,以破坏革命或通敌叛国等理由对少数民族进行强制迁移,造成民族关系紧张,民族间的矛盾和仇恨大规模爆发。民族问题的阶级化为以后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根,也是苏联民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源所在。

[1]华辛芝.斯大林民族理论评析[J]世界民族.1996,(4).

[2]顾海良主编.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斯大林民族定义之我见

斯大林民族定义之我见 作者:熊坤新 世界民族 1998年08期 自人类社会出现“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对“民族”这一历 史现象的观察、思索和探讨,因为人们意识到,要想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民族,就必须对什 么是民族作出合理的解释。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之前,尽管人们对民族定义作过很 多探讨,但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以后,斯大林率先对民族 定义作了具体界定,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民族理论学界,其影响至 今仍占主导和优势地位。但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并非已成了绝对真理或终极真理,也并非没 有必要再对它进行探讨。事实上,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产生以后,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我国,都不断有人对它加以讨论。笔者认为,时至今日,这种讨论仍有继续进行的必要。本文仅 围绕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它产生后人们对之所持的不同态度及笔者就此问题 的思考谈点不成熟的看法,欠妥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教正。 一、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后来的列宁对民族和民族 问题都非常关注,他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论述,从 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对民族定义作出界定。斯 大林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学说,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首次 对民族定义作了一个比较全面而具体的界定。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具体社会、历史背景是: 首先,第二国际于1896年在伦敦代表大会上明确宣布:“一切民族有完全的自 决权。”但是后来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却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提出了机会主义的 主张,如公开宣扬“社会主义殖民政策”论、“民族文化自治”论等,并试图以此来反对 民族自决权的原则。特别是第二国际的民族理论“权威”、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施普林格 和鲍威尔先后著书立说,提出了他们的所谓民族定义并加以论证。如施普林格认为:“民 族是思想相同和语言相同的人们的联盟”,是“由一群现代人所组成的、和‘地域’无关 的文化共同体”。(注:转引自阿拉坦、孙青、华辛芝、齐小平著:《论民族》,民族出 版社,1989年,第32页。)鲍威尔甚至对语言这一最基本的民族特征也加以否定,认为“民族就是相同的性格共同体”。鲍威尔认为民族性格就是“一个民族的人区别于另一个 民族的人的种种特征的总合”,而“人们的性格无非是由他们的命运决定的”,因而“民 族无非是命运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鲍威尔提出了在他看来无疑是最“完备”的民族 定义:“民族就是那些在共同命运的基础上结合成共同性格的人们集合体。”(注:转引 自阿拉坦、孙青、华辛芝、齐小平著:《论民族》,第32页。)这些完全机会主义的、 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定义出笼后,在第二国际内部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 赞扬。许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纷纷照搬和抄袭,以至几乎成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民族纲领

民族辨析题

1四、辨析题P11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以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是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错,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错,这是民族观的定义。 4.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对。 2p14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的基本属性包括民族自然属性、民族社会属性和民族生物属性这三种基本属性。 2. 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包括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风俗习惯以及共同的心理认同等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错,应该是辩证的科学地加以利用。 3P16 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错,民族分化是指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对。 3. 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 错,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4. 民组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合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错,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现象。 5.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对。 4P18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 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表现形式不同于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答:对。 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答:错,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间的平等存在着不完全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答: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5p20 1.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 答:错,这不是封建社会民族问题而是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 2.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答:对。 3.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答:对。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答:对。 6p22 1.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答:对。 我国的民族问题就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答:错,我国的民族问题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与民族关系方面。 7.p24 1.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答:对。 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保障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答:对。 8p26 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答:错,自治机关主要是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答:错,还包括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答:对。

浅谈我国民族概念的形成

浅谈我国民族概念的形成 摘要:我国民族概念的形成,是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融入对民族发展方向的期望后,甄别吸收国外民族理论得以界定的动态过程。本文试图从分析对我国民族概念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三个理论方向入手,理解诸多时代背景因素在我国民概念形成中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概念;国外民族理论;时代背景 一、近代国家民族学说影响下的民族概念 这一时期以鸦片战争之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为界限。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定义的现实背景是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时代渴望是救亡图存。 (一)民族国家学说的特点 民族国家理论是从地域、文化、人民和政府之间具有客观一致性的假设出发进行研究民族概念的学说,它在关于建国和征募忠实臣民的政治演说中获得极大发展的。在政治演说中,政治领袖们用民族国家学说把他们的追随者团结在同一面旗帜或其他国家象征的词汇下,进行政党活动。在这个学说下,民族概念是在政治和教育中被用来把普通人局部的、宗教的或基于亲族关系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爱和忠诚。 (二)我国接受民族国家学说的时代背景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入,如何凝聚本土力量共同抗拒侵略,成了时代主题。民族国家理论以其强调本土存在权益的特点,成为民众反抗侵略的思想武器,受到国内有识之士的重视。 (三)民族国家学说在我国的际遇 民族国家学说在我国经历了宣传、理解、践行、吸收的四个过程。 宣传、理解阶段:最初民族概念是被作为政治动员口号来使用的,如1901年,梁启超在其文章《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就大量运用了“民族主义”和“民族帝国主义”等词;1903年,梁启超在分析了在资本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特点时说:“今日民族帝国主义者与古代帝国主义迥异,……彼则由于一人之雄心;而此则由于民族之涨力!”并指出:“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 践行、吸收阶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面对需要动员各民族反抗列强侵略的

斯大林民族理论发展历程及影响

斯大林民族理论发展历程及影响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正是在此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斯大林民族理论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斯大林是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的擅长者和集大成者。从第一篇《俄国社会民主党及其当前任务》起到最后一篇《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为止,有学者做过专门的统计:在1901—1952年期间,斯大林一共着有关于民族问题方面的着作150多篇,字数多达50万字,其中全文论述民族问题的有94篇,部分论述民族问题的有62篇。[1]斯大林民族理论在学术界褒贬不一,我们有必要对斯大林民族理论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 一、斯大林民族理论研究回溯 (一)斯大林民族理论的研究状况、特点及其成就 通过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检索策略为:以“主题”为检索项;以“斯大林”、“民族”为检索词;以“(斯大林)*主题:(民族)*Date:-2014”为检索表达式;得到检索结果为352篇,其中期刊论文222篇,学位论文125篇,会议论文3篇,外文期刊2篇。 根据检索结果分析,对斯大林民族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研究;第二是对斯大林民族政策内容研究;第三是对斯大林民族思想与苏联解体的关系研究;第四是对斯大林民族理论对其他国家民族问题影响的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学术界特别注重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研究,而且研究出现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且大部分发表于权威期刊《民族研究》和《世界民族》,这些科研成果对于我们深刻把握斯大林的民族理论意义重大。 (二)研究不足及需要提升 斯大林民族理论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该项研究仍有广阔的上升空间。就研究广度而言,大部分研究仅仅是对斯大林民族理论进行简要概括,只有少数文章对斯大林的某个民族理论观点进行单独研究。就研究深度而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方面,而对斯大林民族思想的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相对缺乏。 因此,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升:第一,斯大林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俄国民族问题相结合的以及采用了怎样的分析方法;第二,斯大林民族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在关系及其理论发展的脉络是什么;第三,斯大林民族理论“异化”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警示是什么。 二、斯大林民族理论发展历程

民族理论论述题

论述题例题 标准答案 1、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第一,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第二,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第三,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第四,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答案: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斯大林对民族的这一论断,无疑对我国民族识别工作有极大的启示。虽然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针对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民族,即现代民族提出的,然而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我国的民族理论在四个特征的基础上还特别强调共同历史渊源、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和共同心理认同。 3、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民族融合是在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发生的 无强制手段的过程,无论是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或者若 干民族聚合为一个新的民族,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民族同化则是某些民族(主要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通过采取带有强 制性的政策措施,改变被统治民族的属性来达到使其他民族 的成员合于本民族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和 行为。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民族分化、组合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某些部分从这一民族的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如历史上出现的“同源异流”的情况就属于这一类型。民族组 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新 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如历史上“异源同流”的现象就 属于这种情况。民族的融合与同化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即民族的融合和同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族组合过程中,经济文化和人口的优势是决定民族组合趋势的基本条件。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而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第三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第三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的】了解“民族”概念和形成的时间、条件。熟悉民族形成、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意义。认清民族与国家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 【教学难点】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意义。民族与国家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班级】会计审计1305;网络1301;应用1301 ;五年应用1301;自动化1301;酒店管理1301;会计审计1306;物流管理1301;五年汽检1101、1102、1103 【教学时间】9月23日——9月26日 【教学课时】2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地联系在一起。1882年,王韬在《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率先使 过泼水节用

“民族”一词。尔后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 东、蔡和森、李达等人也广为使用,并有不同的解说。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 1、马克思、恩格斯民族概念的提出 马克思认为民族是具有一种共同的特殊感情的人群。恩格斯则认为民族是以一定的语言和地域为基础而形成的。 2、列宁对民族概念的理解 列宁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对民族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地域、语言、心理、生活条件是民族的特征。 3、斯大林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民族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认真总结、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最后写成《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1913)、《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1929),概括性地提出了较科学和完善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理论基础---马、恩、列关于民族特征的论述 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客观依据---欧洲、俄国民族情况 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现实目的---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民族理论特点:1.继承性、发展性2.科学性、完整性3.针对性、批判性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2005年5月民族工作会议上的民族定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1、民族的构成要素 共同历史渊源: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民族从哪里来?) 共同生产方式:在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经济关系。解放初,采集、渔猎、狩猎经济类型——(鄂温克、鄂伦春等);游牧、畜牧经济类型——哈萨克、蒙古、藏族等)。 共同语言: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比如:藏族有藏语、彝族有彝语……民族语言是民族共同体内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共同文化: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共同的风俗习惯:由自然环境的不同二形成的习惯叫做“风”,由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做“俗”。所以,风俗习惯包括了风土人情、情趣、禀性、礼仪、节庆等内容。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 共同的心理认同:共同心理素质指一个民族的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这是一种比较抽象、复杂、微妙却又可以体会和观察到的精神现象。3、“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4、在古代,蒙古部落过着游牧生活,以“黑车白帐”为家,逐水而居 举例子: 家谱 原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祭黄帝陵 纸币文字 闽南语 蒙古长短 三少民族酒 老乡

浅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610221336.html, 浅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作者:胡楠 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6期 摘要:斯大林,苏联政治家,同时也是研究民族问题的专家,他关于民族问题的著述颇丰,这些著作对苏联乃至世界各国的民族工作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及借鉴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部分阐释斯大林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斯大林民族政策形成的思想渊源;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斯大林民族政策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D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182-01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具体实践,根据当时的国内及国际环境,在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斯大林民族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成年后的整个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斯大林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民族理论对斯大林民族政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点影响:第一是消灭剥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即是说民族压迫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消除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民族问题才能解决。第二是民族自决,列宁提出采取民族共和国和民族区域自治等形式实现各民族的独立自主,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同时他还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政治层面上自由分离的权力。也就是说,民族自决权就是各民族拥有分离和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即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成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第三是民族平等,列宁提出民族平等的基本要求是各民族一律平等 和反对民族特权。要求世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一律平等。“我们要求国内各民族绝对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二、斯大林民族观的具体内容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过程中一直很重视民族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政策。 (一)坚持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斯大林认为,民族平等不能仅仅局限于民族权力的平等、法律上的平等,真正的民族平等必须消灭差距,从民族权力平等转到各民族事实上平等。斯大林提出苏维埃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出发点是一切民族和种族完全平等,采取具体措施即国家制度、完善机构、物资援助、文化教育等政策消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民族识别的相关问题

民族识别 我国民族识别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从1950年到1954年,经过识别,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其间,除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朝鲜、满、瑶、黎、高山等民族早已被确认外,其他被确认的少数民族有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僳僳、侗、东乡、纳西、拉古、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27个民族。民族学家黄现璠对壮族的确认,方国瑜对纳西族的确认,都曾做出过重要贡献; 第二阶段 是从1954年到1978年年底,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么佬、布朗、讫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为德昂)、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后改为毛南)、哈巴等16个少数民族; 第三阶段 是从1978年到1987年。1979年确认了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至此,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 民族识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工作。它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标准,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构成,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在民族识别三个阶段的工作里,费孝通、黄现璠、夏康农、秋浦、翁独健、李有义、李安宅、吴泽霖、方国瑜、杨成志、杨堃、吴文藻、江应梁、刘咸、林耀华等等20世纪中国人类学界和民族学界的名家,及大批学者、民族工作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于民族的界定 民族识别在世界上是一个创举,没有借鉴可言。因此,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关于“民族”的概念或定义的理论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科学地界定一个族类共同体。 有关民族的界定问题,我国学术界历来有争议,但也有一个普遍共识,那就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仍是对民族概念最简明的科学概括。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注:《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第286页。)斯大林对民族的这一论断,无疑对我国民族识别工作有极大的启示。虽然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针对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民族,即现代民族提出的,然而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斯大林现代民族的四个特征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早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了。只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民族的四个特征才由一种潜在的因素变成了现实,并得到完善和发现。 现代民族与前资本主义民族相比,在民族四个特征上,只有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有无的差别。可见,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既适用于现代民族,也适用于人类历史上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一切民族,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在识别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人们共同体时,不能不以上述四个特征作为遵循的原则。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实际,即各民族社会

重读斯大林民族定义

《重读斯大林民族(нация)定义—读书笔记之一: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理论来源》报告 内容提要在难以尽数的民族定义中,1913年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定义是影响最为广泛的民族定义之一。然而,由于人们对这一定义所确指的时空对象理解不确,因而造成对这一定义的种种质疑、非议,甚至否定。本文通过对这一定义的理论来源进行推导、论证和梳理认为,斯大林民族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民族国家层面的民族进行系统阐释的、具有科学意义的论断。关键词:民族民族国家斯大林民族定义理论来源引言: 1、民族的定义:“民族”(нация,nation)是人类共同体依托于民族国家(nation-state)而形成的现代形式。通俗地理解,一个民族就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全体居民或全部享有该国国籍的人的总称。因此,将nation理解为“国族”是非常贴切的。(这里所讨论的“民族”是指斯大林民族定义中的нация(即英文的nation)。当涉及到非民族国家的“民族”时,笔者将专门予 以说明。) 许多著名学者给民族的定义:A马克斯·韦伯认为:民族(nation)是一个充满感情色彩、在进行社会学定义时最令人苦恼的概念;B盖尔纳认为:“给民族下定义,

要比给国家下定义困难得多”;C凯杜里认为:民族这种“似乎简单明了的东西其实是晦涩的、深奥的”;D安德森认为:民族、民族主义“这几个名词涵义之难以界定,早已是恶名昭彰,遑论对之加以分析了”;E霍布斯鲍姆则认为:回答这个问题“至今尚无一致通论或标准规则”,等等。尽管如此,学者们并未知难而退,因为这一概念直接关系到人们热衷讨论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所以关于民族的定义并不匮乏,只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而已。 在学术界流行或通用的各种民族定义中,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释“民族”的惟一系统的和影响广泛的定义。同时,这一定义也是中国目前在学术研究、知识普及的实践中长期遵循的、比较规范的民族定义基础. 一、斯大林对民族(нация)的理解与定位 1912年底至1913年初,斯大林在维也纳完成了他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列宁给予了高度评价,正是在这篇论文中,斯大林首先对民族进行了概念分析和给民族下了定义,列宁对这篇论文的赞赏,也应该包括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肯定。 斯大林在该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民族首先是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