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后世评论看苏辛词

从后世评论看苏辛词

从后世评论看苏辛词
从后世评论看苏辛词

天津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或“设计”必须明确)

题目:从后世评论看苏辛词

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学生姓名:刘雪琳

学号:1230140301

专业:小学教育(中文)

年级:(四号宋体加粗)

完成日期:(四号宋体加粗)

指导教师:卫朝晖

从后世评论看苏辛词

摘要:苏轼、辛弃疾向来被词论家并举,二人对我国词学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苏轼的词作对隋以来的词坛格局进行了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辛弃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对此,不同时期的文人与词评家各有看法。通过梳理不同时期文人对二人的评价可以进一步研究二人的文学成就、比较二人风格特点的异同以及了解二人对后世的影响,从而为词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英文题目(三号,加粗,居中,每个单词第一个字母大写,介词除外)

(空一行)

(空一行)

Abstract : (四号,加粗,左对齐)XXXXXXXXXX(小四号)

(空一行)

Key words : (四号,加粗,左对齐)xxx;xxx;xxx(小四号,小写)

前言

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作为诗的别体,其句式

长短不齐,曲调和谐、抑扬顿挫,具有别样的音乐美。它自隋唐时期萌芽,在宋代发展到了高峰,一时大盛,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词人。元代以后,词逐渐衰落。明代时词的曲谱失传,词这一文体也就脱离了音乐,成了文人案头之作,很少配乐演唱。到了清代,词作又大大兴起,也出现了众多的流派。

苏轼、辛弃疾作为两宋词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两位文学大家,对词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自五代以来词尚婉约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旷达风格,开创了豪放派,并对词体进行了革新。辛弃疾则继承并将其发展到了极致。二人一为开山鼻祖,一为集大成者,词风又具有不同的特色,苏词豪放中蕴含清旷,洒脱疏朗;辛词豪情之外又包含无法实现报国之志而悲壮沉郁的苍凉之情,二人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繁盛辉煌的豪放词派。

二人不同的生活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造就了他们不同的精神气质、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但是二人都为词这一文学体裁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二人的研究与评价自宋以来从未断绝,然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人对二人词作的评论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本文意在通过梳理北宋以来不同朝代文人对二人的评价侧面体现苏辛二人对词境的开拓、风格上的异同以及对后世

的影响,从而为我们纵览中国古代词的兴衰演绎、研究词的发展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两宋词坛格局受苏轼冲击

苏轼二字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诗词文赋等多方面均有建树,堪称宋代文学家中对当世及后世文人学者精神层面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位,苏词“以诗为词”的词体、“自成一家”的词风被认为是苏轼对词学进入新一阶段的贡献。但在苏词创作初期,人们对其却并不追捧,甚至当时的地位颇为尴尬,甚至很多人对其是否能够称之为“词”都持怀疑态度。词这一文学体裁最早自隋代民间出现以来,多作为文人与歌妓配乐歌唱以彰显才情寻欢取乐的工具,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流行音乐”,因此题材内容上多以男欢女爱、闺怨风月为主。晚唐五代时期,词的创作中心为西蜀与南唐,其君主亦好词,此时出现了温庭筠、韦庄等为代表的花间词派,词风或华美或毓秀。虽然“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1],词境较之以往有所变化,但词风仍是以婉约为正宗。以至于到了北宋之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与城市的日益繁荣,为词发展打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更加丰富的都市生活使词这一艺术形式与市井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因此,北宋初期基本上承袭了传统词学观,内容多为男女之情缠绵悱恻,风格绵软艳丽或凄婉缠绵,直至柳永的出现,在题材内容与审美趣味方面较之以往有所进步,开始关注自我,谐于音律,并将词的趣味通俗化平民化,在五代花间词与北宋词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推进了词体的发展,因而备受推崇,造就

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文学社会效应。胡寅《酒边集序》亦云:“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2]从类似这样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柳词在当时

是极受欢迎的。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被通判杭州,熙宁五年(1072),苏轼开始他的词学创作生涯。熙宁七年他被调任至密州,也正是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对词体特性探究。苏轼外出打猎,感到豪情满怀,渴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写下后世流传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在当时也并不为大众所接受,这样出现在传统诗歌中

的打猎题材出现在词里是不被认可的。苏轼当时虽已在欧阳修的称赞下一时名声大噪,在文坛已有一定地位,但他仍未停止对词境的开拓,力图变革词坛,继续以一己之力抗衡他眼中占据主流的“柳七郎风味”。

[3]但当时即便是与苏轼交好的黄庭坚、秦观等人,在词作风格上仍是婉约清雅为主,于豪放一派未有建树,甚至有人公开对其提出异议。“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这样评论苏词“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功,要非本色。”[4]这里的“要非本色”即不具备词体本身的固有特征。陈师道与苏轼交好二十余年,颇受苏轼赏识并曾推荐其任徐州州学教授,尚且给予苏词“要非本色”的评价,苏门另一学士晁补之也曾对苏轼直言:“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可见当时的苏词在词体方面未能被人完全接受,堪称“词坛另类”。又有宋人彭乘评价苏词:“子瞻之词虽工,而不入腔,正以不能唱曲耳”[5],认为苏词不合音律,不能像传统词一样讲究宫调、格

律,不适合配曲演唱,这或许与苏轼不擅音乐有关,可从其晁补之“人谓多不协音律”[6]的言论中得证。由此可见,苏轼对词做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突破了“诗庄词媚”的金科玉律,苏轼认为词与诗一脉相承,具有相同性与相通性,形成“以诗为词”的词体。其二,对题材的革新,使词的题材从晚唐以来的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的狭窄范围里跳出来,走向社会人生的广阔天地。他在词里抒爱国之志,叙师友之情,写宴赏悼亡,绘田园风光,记遨游情态。论哲理悟惮、怀古以思今,咏物以言志。虽然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但其词却不仅仅限于豪放,既有超然旷达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又有英武豪迈的“老夫聊发少年狂”,更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幽怨缠绵。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7]。其三,在形式上冲破了音律的束缚,注重文学性多于音乐性,使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苏轼无疑是两宋词风转变的关键人物,经历了“乌台诗案”这一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后,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这一时期的他却创造了词的辉煌成就,越来越多的北宋文人渐渐开始接受豪放旷达的词风,以至于到了南宋对苏词的推崇已大大超过否定,词坛逐渐划分为豪放、婉约以及其他不同的派别,也影响了一大批南渡词人以及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

北宋灭亡后,苏词却并未丧失其魅力,反而因时代的变化得到了新的发展,历经两宋的许多文人已对苏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与热情,如

致堂先生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这样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8]王灼堪称对苏词赞扬最力者,更是给出了“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这样极高的评价,并为苏词的不协音律做出了辩护:“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9]足以见得在苏轼的影响下文人墨客、士大夫对于词的品位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整个词坛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时局动荡,残酷的政治局势使文人开始反思自我,词的题材内容由传统的伤春悲秋、风花雪月向人生哲理、谈古论今等变化。诚然,也有小部分人仍对苏词持否定的态度,最著名的莫过于李清照在《词论》中对苏词的评论:“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10]《词论》据推断发表于南渡之前,李清照在这篇关于词的专论中强调了词的音律和曲而歌的重要性,这与苏词的强调文学性不重音律大相径庭。上文中所列对苏词的赞扬已经一些其他的评论已经显示出,此时的南宋文人中重视文辞与重视音律已经可以分庭抗礼,甚至讲究文学性已经超出了讲究音律。李清照作为婉约词的代表人物,她与苏轼看待词的角度是不同的,或许女子大多是唯美的,所以对诗词的音律之美要求比男性更为苛刻,李清照的词从意境到格律都很美,但她忽略苏词在拓展词的内容方面的贡献,看不到苏轼横放杰出的风格的形成正是由于从内容到

形式已经全面超越了以前小词的藩篱,这一点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

二、南宋词坛辛弃疾的崛起

宋室南渡的背景下,文人心中愤懑感慨,豪迈抒怀、雄壮激烈的豪放词成了南宋词坛的主流,涌现出了辛弃疾、陆游、陈与义、陈亮等一批南宋主流词人,丰富壮大了豪放词派,为南宋文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苏词的影响一直延续,南宋文人继承其词风,延续了词的发展,收到激励与鼓舞的文人不计其数,其中以辛弃疾为甚,他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甚至将其向更加豪迈雄壮的格局延伸出去,创立稼轩体,以大量的词篇、鞺鞳的音响、雄豪的风格把爱国豪放词推向了词史的巅峰,对当时造成了震动,对历史也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辛弃疾的名字从此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辛弃疾不仅是一名伟大的词人,他还是一位文采武略兼具的英雄。他自幼便关心家国民族命运,年少时曾率家乡人起义,后投耿京做官,在抗金复国这一主潮中始终奋战在第一线,数次带军作战,具有政治军事才能的他一直为挽救南宋命运而努力,撰写了《美芹十论》《九议》等具有先进思想的政治军事论著,多次向朝廷提出抗金方略,充分显示其文韬武略、智勇双全的英雄本色。然而,朝廷对其正确主张置之不理,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大厦将倾,他的努力也都落空。孝宗淳熙九年(1182)至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是他被罢官隐居的十年,期间他创作大量诗词抒写爱国豪情与内心愤懑,他戎马倥偬而又报国无门的遭遇经历也为他日后的诗词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生活基础。

辛词十分值得重视的一个称谓就是“稼轩体”,一位词人的作品被称之为“体”是一种尊称,最早由辛弃疾的门人范开为辛作《稼轩词序》时所提出,同时赞其曰:“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11]称赞辛弃疾乃一世英豪,本欲建功立业、以爱国气节自负,壮志难酬才将情感寓于诗词之中。范开还提到:“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破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也。”这里指出了辛词风格的多样化,雄豪博大中又蕴含着与传统婉约词不同的隽峭,范开认为这一点这是苏词所不具有的。《空青馆词序》评曰:“稼轩、龙洲、后村,流派原本东坡居士,但别有寄托,未可一例视也。”[12]辛弃疾对词的不同题材都能驾驭,内容十分丰富。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评价辛:“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

[13]这里体现了辛词内容的丰富广博,风格富于变化。而辛弃疾的博大之中亦包含精细,如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上阕与下阕的前四句描写自己当年的从军生活与战斗场面,气势何其雄伟宏大、壮阔美好,然而尾句短短的五个字“可怜白发生”将前面的壮阔慷慨全变成了一场苍凉,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被击得粉碎,令人怅然不已,粗犷热烈的军旅生活描写中蕴藏着深刻而细腻的

感情,豪迈中又包含着精致。

可以说,辛弃疾的出现使得中国的词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复杂的人生经历与较高的审美情趣使辛弃疾的作品达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4]王国维向来对南宋词颇为鄙薄,唯独对辛弃疾青眼有加,认为辛的性情与境界绝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这与他所处时代背景、遭受境遇以及自身的才华、修养以及人生追求是分不开的,他震动了当时的词坛,光芒也一直照耀着后世。

三、从评论看差异

后世在研究词学时往往将苏辛二人并论共同研究,二人对词学所作的贡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词人,后世对二人评论的声音也是不绝如缕。我们从这些评论中也可以窥见一些苏辛词的异同点。

(一)继承与发展

从二者关系上来看,是继承与发展的。詹安泰《宋词散论》认为二人“虽作风不同,而辛受苏影响之迹象可按索。”[15]首先,苏轼堪称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其对词内容题材等的拓展、以诗为词的独特风格、行文自由飘逸,不讲求合律,在词体词境上都对当时的词坛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在其所有词作中豪放词只是一小部分,婉约词仍占大多数。辛弃疾同样进一步丰富了词的题材与内容,并且在苏轼的基础上延续了豪迈自然的写作风格,并加以自己的深化与改造。受苏轼“以诗为词”的影响,辛弃疾“以文为词”。潘紫岩牥云:“东坡为词诗,稼轩

为词论。”[16]他在继承豪放词风的同时,扩大了词涉及的内容丰富性,将豪放与丰富多样内容、深沉浓厚的感情加以结合,极具创新精神地将表达自己观点的议论蕴含在写景或叙事中,融汇了不同文体表现手法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使词在苏轼之后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周济说过:“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决议。而苦不经营,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17]可以说辛弃疾对词的态度是更加精益求精的,在题材、内容以及格律的要求上,辛弃疾是更加严格的。

其次,在语言上,辛弃疾善于学习他人之所长,熔百家语言为己所用,诗词中有大量用典。他对苏词有意识地继承,但更多的是创新和开拓。继承体现在其对苏轼诗词语言及形式都有所借鉴。辛弃疾部分词中存在一些对苏轼诗词的化用,如辛弃疾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便化用自苏轼的“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初秋寄子由》),“对床风雨”虽都代指兄弟之情,但情感的表达是不同的。苏轼表达的是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而辛弃疾则是劝弟弟对仕途积极追求,不要只顾念私人感情。此外二人一些咏物词的寓意、意象的选择处理等方面也颇具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一点看,辛弃疾一直有选择地借鉴苏词,并倾注自己的情感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二)词作风格的差异

提及苏辛词,第一反应即为豪放,然而二人的豪放词风格各有侧重,这一点从许多词评中均可得见,最直接的莫过于王国维,“东坡之词

旷,稼轩之词豪”直接为苏辛词风格贴上了旷达与豪放这两个标签。清代著名词家陈廷焯在阐述论词主张的著作《白雨斋词话》里对二人风格差异的原因做出了解释:“东坡心地光明磊落,钟爱根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郭李,为岳韩,变则即桓温之流亚,故词极雄豪而意极悲郁。”

[18]二人的性格与人生遭遇不同,苏轼早年受庄子思想影响,后又与佛印等佛教徒关系较好,性格较为乐观平和,从后世流传的许多东坡轶事中也可见一斑。身处外表光鲜内藏暗涌的北宋时代,朝野中政治斗争十分激烈,苏轼遭受了许多不公正待遇并数次被贬谪,但性格使他面对苦闷更能开解自己,不怨天尤人,能够处变不惊、豁达超然,达到了近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而辛弃疾身处摇摇欲坠的南宋,始终凭自身之力一心抗金救亡图存,但他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纳,被排挤和打击,甚至被罢官,他面对的是一个王朝一个民族的悲剧。他首先是一个极具豪情的爱国英雄,但这样的悲剧使得他内心充满了报国无门的悲愤。时代与二人性格的差异造成了辛弃疾与苏轼虽同为豪放派词人,但风格却又不尽相同的原因。苏轼词中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追求失败之后的洒脱旷达,而辛词则在豪放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表现了因无法实现自身报国之志而郁积于心的忧思悲惋、沉郁苍凉之情。

(三)个人情感的差异

苏辛二人在词的创作上具有不可置换的个人情感,词作也各具魅力与特色。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这样论述:“苏、辛并称,然两

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魄力即词中所渗透的个人特点、才能、影响力的体现,气体则指词中渗透的诗人气质、才华。辛弃疾词中往往表现出非凡的魄力与气势,豪情壮志与颇具悲情英雄色彩的情感时时体现在他的作品里,而苏轼的过人的才气、浩气、超然之气又充分地渗透在苏词的意境之中。这一点从二人所作的同一词牌中可感受到这一区别。例如辛弃疾《念奴娇·飘泉酒酣,和东坡韵》,这里的“和东坡韵”即指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追和,这里体现了一种形式上的继承。苏轼的这一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为其被贬黄州时所作,苏轼望着东逝的长江想起三国时期的英豪,勾勒出一幅幅历史画面,意境营造壮美自然,寄情于景,以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自己怀古伤今、壮怀难酬的豪情,尾句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体现了苏轼识度旷达、胸襟开阔的独特气质,使读者眼前仿佛也出现那些历史的风云变化,从而展开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可以说,苏轼在面对外界环境的纷纷扰扰中,是可以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点的。而辛弃疾的《念奴娇》虽然和了东坡的韵,但在内容与风格上另辟蹊径,上片在矛盾中展开了自我反思,下片使用黄菊、梅花、残月等意象,写人间万事如浮云,自己面对时事却无能为力,营造了一种英雄末路的深邃意境,更为苍凉辽阔,情感上更加悲壮与辛酸,这种对悲愤和忧伤的反复品味显示出一种别样的宏伟格调,读者体会到的是一种字里行间透出的无奈与悲哀。二人的“英雄本色语,何尝不令人欲歌欲泣”(王鸣盛《评王初桐巏埜山人词集》),辛弃疾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与思考,体现了另一种广

博与豪迈。

纵观整个词史,二人都对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轼向传统词坛的格局发起了冲击,独树一帜,赋予词更广阔的的内涵与更丰富的表现力。辛弃疾将苏轼所做的贡献进一步扩大,将豪放词发展到了极致,他的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也影响了许多词人,包括近代的梁启超等爱国志士亦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着精神力量。后世对二人的研究评论始终未曾断绝,两宋时期对二人不同声音的评价显示着词坛风尚的变化,受到外民族冲击等原因,致使词整体衰弱的元、金时期,亦有党怀英、元好问等人继承苏辛之风,到了清代乃至近代,词学复盛,仍有文人在风格上受到了苏辛很大的影响并对其推崇备至,甚至有“苏辛派至此可谓竭尽才人之能事。后之人无可措手,不容作、亦不必作也”[19](《词说》蒋兆兰)的评价。近代著名文学家胡适亦对苏辛二人颇为偏爱,并在他的白话文论著中提倡二人豪放自然的词风,为近代普通民众接受词学提供了便利,词的兴衰演绎亦从这些不同的声音中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人间词话》,王国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酒边集序》,胡寅

[3]. 王辉斌.论苏轼豪放词在北宋的尴尬[J].文学研究(第四辑),2004.06

[4].《后山诗话》,陈师道

[5]. 彭乘《墨客挥犀》卷四

[6].晁补之,《能改斋漫录》十六

[7].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1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酒边集序》,胡寅

[9].王灼,《碧鸡漫志》卷二。《王灼集》,巴蜀书社,2005年9月第1版,第225页

[10].李清照《词论》

[11]. 范开《稼轩词序》,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篇》19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2].《辛弃疾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346页

[13].陈廷焯,《云韶集》

[14].《人间词话》,王国维,[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5]詹安泰. 宋词散论[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125.

[16].陈模《怀古录》卷中,转引自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5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7].《宋四家词选》p2,1958,[M]古典文学出版社

[18].《白雨斋词话》p11. [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9].《词说》蒋兆兰

苏辛词比较研究

苏辛词比较研究 高一2班李新琦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词学领域历来以苏轼、辛弃疾并称,他们被视为南、北宋时期词坛上豪放派代表词人。虽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辛却同中有异。 一.词风:苏词乐观旷达,辛词慷慨沉郁 总体上王国维《人间词话》概括简炼准确:“东坡词旷,稼轩词豪”。但犹未尽,因为“豪”其实是两人的共同处,而异处在于东坡词豪放旷达、稼轩词雄豪沉郁。故清代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说“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贴切、精当地指出了苏、辛词的主要差异。 苏词的豪放词主导倾向是雄健、旷逸,表现了苏轼雄姿英发、风流倜傥,渴望建功立业的热情,作品格调明净如水又光彩照人,豪放而不显得压抑、飘逸而旷达。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是熙宁八年会猎所作,词人自谓?老夫?姑且如少年一样狂放,左手牵猎狗,右手擎猎鹰,武士乘马飞驰;极写了出猎的场景。词人意气风发大呼让全城人来看我象孙权射虎那样不平凡的身手吧!场面

壮阔,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的英武,雄姿英发、热情奔放。下片以?鬓微霜,又何妨!?傲然自信的笔调,希望如魏尚那样立功边疆,其精神积极昂扬。苏轼就是以健笔劲毫使词从意境、格调、笔势上贯注了豪迈纵放的精神。 此外,苏词具有乐观旷达的境界。词人在历经挫折、几度沉浮时也表现出身处逆境随遇而安的自得和豁然大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这些词名令人精神振奋,充满了对人生的博大超迈的襟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开篇突兀而起,风雨忽至,穿林打叶声不绝于耳,然而词人却呤啸着徐步前行,虽然竹杖芒鞋,却也轻快无比,词人只需?一蓑烟雨任平生?就行了。这里的风雨不单纯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词人处变不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谈笑人生。下片骤雨已过雨后天晴,酒意在风雨的洗礼中散去,沐浴着雨后的清凉,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处,既已云消雾散,一切都成为过去而又感到轻松平静,表现出坦荡、无私的胸怀。?归去?也暗含归隐而去,只要远离险恶官场,也就不必担心是风雨还是晴了。这首词通过日常景物表达了具有普遍人生意义的生活哲理,抒写了苏轼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处世态度。词中渗透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这些句子使全词格调明快、潇洒。

宋词欣赏论文

宋词欣赏结课论文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苏轼辛弃疾词之比较 姓名:马春燕 学号:2094021590 班级:09级土木工程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苏轼辛弃疾词之比较 摘要:王国维《人间词话》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而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虽然两人说法不一,我想这都是有道理依据的,但我更倾向于前者。苏轼在词史上开创性地发展了豪放词,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做出了突破。他的豪放词风飘逸、高旷,注重“放”。辛弃疾极大地继承了豪放词风,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和家国民族大义深深地影响着他对词的创作,形成了雄浑、慷慨的豪放风格,其词注重“豪”。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同列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但辛词和苏词的特色还是有不同。本文从他们的词作入手剖析他们各自词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风格 正文: 从小开始,受老师朋友的影响熏陶,我开始对宋词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当时也只是捧着书朗诵,因为朗朗上口而愈发着迷,却是不知其中深意。但读至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的“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内心都会激荡起汹涌的感慨。东坡和稼轩无异是宋词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豪放派词人。在分析他们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平。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

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苏轼的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1

1、杜审言、宋之问对诗歌发展做的贡献:杜审言是初唐律诗,七言律诗律绝的奠基人之一。宋之问擅长五律和排律。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初唐四杰”诗歌成就:a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内容;b诗风大变,刚健清新。 4、陈子昂的诗歌主张:标举汉魏风骨(内容继承发展汉魏诗歌面向现实,关注民生)风雅兴寄(表现手法上继承发展诗经中比兴,因物喻志,寄托情志)。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 5、张若虚、刘希夷对诗歌的影响:初盛唐之交的诗人,对诗歌的意境的开拓有重大贡献。 6、王维诗歌艺术成就:构图美、音乐美、色彩美、动态美、诗情画意(乐感、禅趣)。 7、孟浩然诗歌成就:语言平淡自然而情韵深厚,境界开阔,激情澎湃。 8、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祖咏 9、边塞诗派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盛唐时期军旅生活成为使人们共同关注的主题,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并有王昌龄、王之涣等人共同形成边塞诗派。他们的诗作或表达戍边壮士忠君报国的英勇气概,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或描述边塞雄奇壮丽的大漠风光雄观要塞;或反映士族们怀乡思家的情绪;或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不合理现象,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美的色彩,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高适:内容雄厚浑广,风格悲壮淋漓,笔势豪健淳朴 岑参:浪漫主义、气势雄伟、想象吩咐、色彩瑰丽、奇情异彩 王昌龄、王之涣:用乐府旧题、七绝形式、表达立功报国壮志久戍不归思乡之情 10、李白诗歌成就?答:李白上承屈原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并且创造性的运用一系列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具体表现在:a诗人的主观感情强烈,主体形象鲜明,具有个性化色彩;b想象丰富,借助神话传说,构成各种奇异瑰丽的理想境界,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c风格多样,而以雄奇奔放飘逸,壮丽为主,各体兼备尤好古诗《乐府歌行》,而以七言古诗,绝句为工;d语言清新活泼自然,表现力强。 11、杜甫诗歌成就:a诗歌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b语言精工凝练,很富表现力;c诗体兼备,格律严谨,尤对七律贡献最大。 12、“新乐府”含义:就是用新题写时事乐府形式的诗。 13、白居易讽喻诗的写作价值:a暴露统治集团横征暴敛,奢侈享乐和时弊《朝政弊端》; b反映民生疾苦和对人民的同情《观刈麦》;c反对拓边战争,表达爱国思想《新丰折臂翁》; d表现妇女生活的不幸和悲惨命运《上阳白发人》。 白诗的地位和影响?答:白诗对“新乐府”运 动起示范作用,白诗富有情韵,雅俗共赏,享有盛誉,白居易最大的贡献和影响在于从诗经、汉乐府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一直延续到晚唐,宋代以及晚清。白居易的另一影响是由他开始形成一个浅切诗派,即追求语言的平易近人,浅显易懂,时称“元白体”。(元稹)也称为浅切诗派。 新乐府运动的诗人:元稹、张籍、李绅、王建 14、古文运动的实质:在文体、文风和语言诸方面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宗旨:a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b提倡散句;反对骈体;c提倡质朴自然之风;d“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已出。 15、韩柳散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答:韩柳散文不只是唐代,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大师,先秦散文和史记还属于子史的性质,韩柳在此史外,又发展了文学性散文,有杂文寓言,人物传记,山水游记等,反映广泛现实生活,并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标志着散文发展的新阶段,并对后世散文产生积极影响。 16、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特色:a工于写景(全貌的勾勒,局部的工笔描绘,景物主要特征的把握,景中寓情,情景交融);b、赋予山水景物以人格;c、语言精练优美,造就新颖,比喻生动,风格清俊自然。d、山水游记散文继承了《水经注》等山水散文的成就而加以创造的发展,被后人誉为“游记之祖”为我国的游记散文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7、杜牧的成就:咏史诗、写景抒情、工七绝《泊秦淮》 18、李商隐(无题诗)大多为七律、善用比兴,形象生动,语言典丽,感情真挚,格调悲凉,深情婉曲,语言精工于晚唐之中备受推崇。最早的民间词:《敦煌曲子词》,最早的文人词:《花间集》 19、唐词早中期作品:《敦煌曲子词》、《渔歌子》五首、《花间集》早期词作者:李白,张志和《渔歌子》 20、温词特色:香艳柔靡,“香而软”题材:妇女,花前月下,情思 21、韦庄词风格:清丽疏淡,语言秀美情深《思帝乡》 22、李煜的创作特色:多为直抒胸臆,直率天然且善用白描,形象鲜明。代表作《虞美人》 李煜的贡献:扩大了词的领域,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在词调的运用上也有创新,出现了不少字句。在风格方面有花间三派的香软浓艳,别开请疏流丽的局面,完成了唐五代词的转变。 23、冯延巳词:清丽秀雅,委婉含蓄代表作《谒金门》 24、唐传奇和六朝志怪小说的区别?答:a六朝小说内容主要是鬼神怪异之事;唐传奇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生活面貌,描写人物有帝王妃嫔,贵族官僚,诗人举子,商贾优伶,豪侠义士,故事有婚姻爱情,豪侠,历史人生…….. b六朝志怪作者是记录见闻,并非有意识的小说创作,唐传奇是有意识的小说创作; c六朝古怪粗陈梗概(笔记体),唐传奇“叙述婉转,文辞华艳”。 25、宋代诗歌成就:思想内容:宋代诗歌反映时事、民生疾苦,特别是爱国诗,表达爱国情感,思想价值崇高,但缺乏唐诗中特别是盛唐诗歌中的积极昂扬,追求政治理想的雄大气势和乐观精神,而多深沉,悲慨之气(社会对文人的心理影响)。 宋代诗歌的艺术特征:在艺术表现手法和特征上有开拓,在意境和表现手法上有开拓,但又不如唐诗重视艺术形象的刻画,而出现了散文化、议论化、才学化的倾向。 26、宋诗的主要特点: a直接以诗歌议政;b自始至终地表现爱国思想; c广泛而深入地描写民生;d极为广泛地描绘出经济生产、民风民俗等社会生活画面; e品评艺术的作品大量产生。(唐诗,重意象,长于抒情;宋诗,重骨气,长于思理) 27、“江西诗派”作家: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是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解释: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28、黄庭坚的诗歌主张:a重视学习,继承但又强调过分;b主张创新和自成一家。弊端,重形式,轻内容。 29、黄庭坚诗歌成就:自我形象,品评艺术,咏物,反映生活;诗歌风格:工新奇巧 30、苏梅诗歌艺术风格:苏以豪放为主。如诗云:“铁面苍鬓目有棱,世间儿女见须惊”; 梅以古淡著称,如其诗云:“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31、苏轼诗歌特色及成就:a讲究才学(使他的诗具有古趣);b善于议论,富于议论于形象,与叙事结合,边叙边议;c喜欢雅戏,善于修辞,尤长比喻。

苏辛词异同

吟一首豪放,品华韵之巅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在历史上并称“苏辛”,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才华横溢,创作力旺盛,著作宏富,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 苏轼以豪迈宽广的心胸,满腔才气,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辛弃疾又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创作出了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加上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形成了独特的豪放的浪漫主义风格。 作为豪放词的两位大家,他们二人的词都很豪放旷迈,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内容丰富宏伟,感情深沉大气,至情至性。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同样的豪放风格,在苏辛词中,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苏轼天性洒脱乐观,自如畅达,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依旧“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对待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苏轼一向处之泰然。虽屡遭贬斥,仕途不顺,但仍达观放任,忘情得失,如此飘逸、洒脱,如行云流水。辛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给人以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之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自伤英雄抱负不能实现,得不到慰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流露出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奋勇向前,坚持抗战决心。誓要收复河山,报效祖国,却又遭遇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这就使得辛词多了一份沉郁悲壮。 苏辛词的内容丰富,既有抒发个人豪情壮志的作品,又有一些缠绵悱恻,忧伤难耐的词,潇洒自如,轻松明快的词也能自由驾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采用纯白描的手法,以常语写常景,秀丽清新,生活气息浓厚。 又如,“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苏轼这首写江村晚景的词,便有一番清新静美的景象,营造了清幽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氛围。不同风格的苏辛词,充分体现了词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驾御能力,以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丰富了词的内容。他们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放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生活内容。除了男女之情,羁旅之愁等传统题材之外,举凡山川景色、记游咏物、悼亡赠友、怀古伤今、农事村景等诗人贯写的内容,都融入苏词之中。稼轩词“率

用诗句评论说说大全

用诗句评论说说大全 【篇一:用诗句评论说说大全】 篇一:评论说说的经典诗句 一、会让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会让人忘记爱情。随着时针一圈圈转过,日历一页页撕去,他会渐渐地淡出你的记忆,你的心伤便会慢 慢愈合。 二、一个人的意义是没有用的,真正的意义是从与人交往中体现出 来的。 三、忌妒其实是深层自卑,一个心怀忌妒的人永远不会成为有用的人。 四、无欲当然清闲,心宽可享安乐。幸福是人生的一大追求,幸福 的人生让人羡慕。现实世界是残酷的,幸福一天容易获取,幸福一 年就有些难度,幸福的一生,对大多数人来说,那是梦想中的天堂五、不要奢求他人的理解和宽慰,生活如此艰难,人心那么惶恐, 哪有那么多的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 六、即使没有人注意,也要努力去成长,很多眼睛,都藏在你看不 见的地方。其实一直陪着你的,是那个了不起的自己。 七、人生似一束鲜花,仔细观赏,才能看到它的美丽;人心如江河,窄处水花四溅,宽时水波不兴。世间太大,一颗心承载不起。生活 的最高境界,一是痛而不言,二是笑而不语。无论有多少委屈,一 笑而泯之。1、不在任何东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条,哪怕是别 人的目光,哪怕是爱情。 八、许多事情越想努力做好效果就越糟,比如爱情、入睡和举止自然。 九、人生很多人事,不是不懂,只是无奈。生命的旅途中,有许多 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许多事看着看着就淡了,有许多梦做着做着 就断了,有许多泪流着流着就干了。人生,原本就是风尘中的沧海 桑田,只是,回眸处,世态炎凉演绎成了苦辣酸甜 十、人生没有完满,始终存在残缺,哭给自己听,笑给别人看,我 们每一个人都是会经过这个阶段,就是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 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 十一、有时候人就是这样,遇到再大的事自己扛忍忍就过去了,听 到身旁的人一句安慰就瞬间完败。后来才明白,怕的不是冷漠怕的

杜甫唐诗三首赏析

杜甫唐诗三首赏析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春望》年代: 唐作者: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品赏析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浑:简直。 、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八阵图》年代: 唐作者: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分类标签:哲理诗唐诗三百首 作品赏析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

内容提要 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风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 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一、苏辛词风的共同处 (一)、相同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 欲知其词,先知其人,苏轼(1036-1101)生活在北宋中期,当其青年时代初入仕途,北宋已呈现严重的社会危机,范仲淹等的庆历新政已告失败。嘉佑六年(苏26岁),苏轼的应制举表明他是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的继承者。熙宁二年(苏34岁),王安石参加政事实行新法,苏轼予以反对,从此他就卷入了北宋政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 辛弃疾(1140-1207)生活在南宋中期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他生于北方沦陷区,少年时代便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辛22岁),当金主亮大举南侵之时,即“鸠众二千,隶联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次年归南宋,可惜南方人民抗金救国的热潮已在南宋统治阶级的打击压抑下转入低潮。虽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但还是为自己的爱国主义理想而坚持斗争直到晚年尚“屡次谴谍至金,侦察其兵骑之数,屯戌之城,将帅之名等,并欲于沿边招募士丁以应敌。” 正是因为两人身世遭遇的坎坷不幸,使他们有机会较为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较清醒地认识现实,两人都卷入了强大的现实潮流,他们的词中都表达了各自对现实的强烈感受,体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倾向。虽然他们为之奋斗的政治思想未能实现,但在自己所熟悉、所征服的艺术形式中却唱出了时代的声音,成为时代的歌手。近而使得他们的词都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造就了其相同的词风,那就在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⑴: 大江东去,浪淘尽、数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崖,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少了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捋江月。 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⑵: 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苏辛词鉴赏

高一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鉴赏试题 9.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A.首句以“秋”字领起:“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10.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二、宋词鉴赏 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中国古代诗歌常识

中古国代诗歌常识 一、古诗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一般也称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从字数看,基本上有一句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四种,如“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乐府民歌”等等;作者往往在隋唐之前,题目中一般有“歌、行、引、吟、曲、辞、弄、乐府”等标志性字眼(尤其隋唐时期的古体诗);每首诗的句数不限,可长可短,且不讲究押韵;如五言古诗有陶渊明《归园田居》,七言古诗有白居易《琵琶行》,杂言古诗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汉文人五言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和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诗),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尤其唐代)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 新乐府: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中唐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作虽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并以新题写时事,故称新乐府。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五言、七言、杂言呈现,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2、近体诗是指隋唐及其之后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考试问到体裁,可具体回答为:五言(七言)绝句或五言(七言)律诗。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诗歌有严格的音韵格律要求,即绝句二四句押韵,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3、宋元明清时除了延续一部分前代的律诗和绝句外,更大量出现了词、曲及戏曲唱词,它们都属于近体格律诗。 ①词: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因句式长短不齐而叫做长短句、诗余;也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琴趣等。每首词都有一个乐调名,叫做“词牌”(即词谱);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根据内容所起的题目。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如通常的小令;有的分两段,称双调,前段称上阕或上片,后段称下阕或下片;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②曲:又称为词余、乐府,代表是元杂剧和散曲合称的元曲。散曲是诗歌样式,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的体制相当于宋词的小令,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套数由多支曲子组成。 二、古诗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其下又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等。 三、中国古代诗词最主要的派系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末宋初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

诗词评论题型

名家评论有妙语学子鉴赏为令言 ——追梦2019 诗歌专题回头看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渔评价:“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请结合全词分析。) 参考答案: (1)、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 (2)、表现在人物塑造的豪放上。词中塑造的周瑜是年轻有为、叱咤风云、功成名就的儒将,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3)、表现在作者抒发的情感上。通过塑造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抒发了豪放之情;“风流人物”也要被历史长河淘尽,不如在江月中举杯逍遥,失落中找到解脱,这是感时伤今的豁达之情。 二(2018年北京卷)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有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是眼前之景,并非回忆之景。) 15.(1)该评论“虎啸龙吟”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词人豪放大气的词风中有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2分) (2)“千古浪”“三更月”“万里雪”等意象的选取豪迈大气,营造了气势恢宏的意境;“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勉励,体现出”虎啸龙吟”的豪放之风。(2分) (3)“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又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细腻而真实的感受,对朋友浓浓的牵挂关切之意,表达了词人“和缓”的温情。(2分)

最新《李商隐诗三首》赏析

《李商隐诗三首》赏析 李商隐(约811一859)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自其祖辈 起,移居郑州荥阳。他的先祖是李唐王室旁支,然而自其高祖以来家境已衰落,祖辈几代历官均不过县令。其父李嗣先任县令,后为使府幕僚,携家在浙江东、西道辗转谋生,最后客死他乡。 李商隐不到十岁时,父亲去世。他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五岁诵经书,七岁弄 笔砚\',他跟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读经习文。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大和三 年(829)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让他与其子令狐 陶等交游,并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而\'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聘其入幕 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积极应试,一面努力学习骈文,在科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则完成了由散向骈的转变。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大 和六年(832)令狐楚调任京职,商隐离太原返乡,曾入王屋山学道二、三年。这对其思想和创作产生一定影响。开成二年(837)又赴科场,令狐陶也为之延誉并推荐,商隐得中进士。 及第后,他一度赴兴元(今陕西汉中),入令狐楚幕。楚死,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其女为妻。当时朝中\'牛李党争\'尖锐,令狐属牛党,王茂元被人视为李党。商隐是令狐门人,却与王氏结亲,引起令狐陶等人不满,被攻击\'背恩\'、\'无行\'。次年他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先已录取,吏部报中书省复审时被刷落,理由是\'此人不堪\',可能即与此有关。 开成四年(839),李商隐出仕秘书省,为校书郎,不久调弘农尉,因触忤上司,怒而辞

职。 会昌二年(842),他再应书判拔萃科试,被授秘书省正字,但很快因母丧去职。服丧期满,重入秘书省。不久唐武宗死。宣宗即位,牛党得势,李党纷纷被贬逐。李商隐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远赴桂海,任掌书记之职,结束了\'十年京师寒且饿\'的生活。 李商隐最后十二、三年,全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度过。他三次离家远游去做幕僚:大中元年、二年(847、848)在桂林郑亚幕;三年至五年(849-851)春,在徐州卢弘止幕;五年冬至十年(851--856),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柳仲郢幕。三位府主对他都很器重,官 职品级也逐步升迁,但始终只被视作一个文牍之才。其间也曾在长安任京兆府掾曹、太学博士等,为时均不久。 大中十年(856)他随柳仲郢离开梓州回到长安,不久被荐为盐铁推官,出巡江东。在 这次游历中,他写了一些以七言律、绝为主体的无题诗和咏史诗,形成他创作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 大中十二年(858),李商隐因病退职还乡。这年岁尾或下年年初,寂寞地在郑州逝世,享年不足五十。 李商隐生前曾自编《樊南四六甲集》和《乙集》各二十卷,后皆散佚。后人搜集其遗文(包括骈、散、赋各体)并加笺注,其中清人冯浩《樊南文集详注》、钱振伦《樊南文集补编》较详。李商隐的诗,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原为三卷。原本早已佚失,现存六百首左右,是后人陆续搜求而得。从宋代开始就有人为李商隐诗作注,但早期注本均已佚失。现存的笺 解评点本以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标点本下简称冯《注》)和今人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下简称刘、余《集解》)最为详尽赅博。此外还有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李商隐尚有杂著数种,其中除《杂纂》片断地保留于《说郛》外,其余均已佚失。

苏辛词作风格之比较

见证历史的豪迈 ——苏轼辛弃疾词作风格之比较苏轼辛弃疾,两位伟大的词人,他们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词作风格——豪放派。 虽然我相比较婉约派来说不是很喜欢豪放派,但是不得不说苏辛这二人将词这种文学形式推上了有一个新的高峰。 同为豪放派,但这二人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的。二者相同之处在于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是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把喧哗与骚动的人生看作一场大梦的喟叹,超重低

音的穿越,打破时空的樊篱,与遥远的圣哲一起,在宇宙中共鸣。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慷慨纵横是其情绪的主流。以炽热的政治情感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豪爽的英雄本色常常企图与历史上的众英雄相认同。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以及以后意义的坚持,以及以后的再坚持,是其人生最彻底的悲剧。至于意象的奔腾耸峙所呈现的阔大境界,只能看作一种故作深沉的虚张声势罢了。怀揣一块永远也晤不热的石头,永不放弃;如同一个见弃于途中的妇人,而“归正人”所感受到的猜疑与歧视,使其常常自怨自艾,用来剖白的语言,琐屑到婆婆妈妈的程度,往往也能博得普遍意义上的认同。 尽管说了那么多二人的差异,不过整体上来讲二人还是相同的,要不也不会合称为苏辛,共同属于豪放派。二人都为词这种文学形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伟大的词人。

阅读古文的方法

承问我学习古代文字的经验,实在惭愧,我在这方面的根底很薄,不能冒充高深。 我上小学的时候,是一九一九年,已经是国民小学。在农村,小学校的设备虽然很简陋,不过是借一家闲院,两间泥房做教室,复式教学,一个先生教四班学生。虽然这样,学校的门口,还是左右挂了两面虎头牌:“学校重地”及“闲人免进”。 你看未进校门之先,我们接触的,已经是这样带有浓厚封建国粹色彩的文字了。但进校后所学的,还是新学制的课本,并不是过去的五经四书了。 所以,我在小学四年,并没有读过什么古文。不过,在农村所接触的文字,例如政府告示、春节门联、婚丧应酬文字,还都是文言,很少白话。 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我家的私乘。我的父亲,在经营了多年商业以后,立志要为我的祖父立碑。他求人——一位前清进士撰写了一篇碑文,并把这篇碑文交给小学的先生,要他教我读,以备在立碑的仪式上,叫我在碑前朗诵。父亲把这件事,看得很重,不只有光宗耀祖的虔诚,还有教子成材的希望。 我记得先生每天在课后教我念,完全是生吞活剥,我也背得很熟,在我们家庭的那次大典上,据反映我读得还不错。 那时我只有十岁,这篇碑文的内容,已经完全不记得,经过几十年战争动乱,那碑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但是,那些之乎者也,那些抑扬顿挫,那些起承转合,那些空洞的颂扬之词,好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后我进了高等小学。在这二年中,我读的完全是新书和新的文学作品,父亲请了一位老秀才,教我古文,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因为我看到他走在街头的那种潦倒状态,以为古文是和这种人物紧密相连的,实在鼓不起学习的兴趣。这位老先生教给我的是一部《古文释义》。 在育德中学,初中的国文讲义中,有一些古文,如《孟子》、《庄子》、《墨子》的节录,没有引起我多少兴趣。但对一些词,如《南唐二主词》、李清照《漱玉词》和《苏辛词》,发生了兴趣,一样买了一本,都是商务印书馆印的学生国学丛书的选注本。 为什么首先爱好起词来?是因为在读小说的时候,接触到了一些诗词歌赋。例如《红楼梦》里的葬花词、芙蓉诔,鲁智深唱的寄生草,以及什么祖师的偈语之类。青年时不知为什么对这种文字,这样倾倒,以为是人间天上,再好没有了,背诵抄录,爱不释手。 现在想来,青少年时代,确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时代。那时的感情,确像一江春水,一树桃花,一朵早霞,一声云雀。 它的感情是无私的,放射的,是无所不想拥抱,无所不想窥探的。它的胸怀,向一切事物都敞开着,但谁也不知道,是哪一件事物或哪一个人,首先闯进来,与它接触。 接着,我读了《西厢记》,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沈复的《浮生六记》。一个时期,我很爱好那种凄冷缠绵,红袖罗衫的文字。 无论是桃花也好,早霞也好,它都要迎接四面八方袭来的风雨。个人的爱好,都要受时代的影响与推动。我初中毕业的那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第二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在这几年中,我们的民族危机,严重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保定地处北方,首先经受时代风云的冲激。报刊杂志、书店陈列的书籍,都反映着这种风云。我在高中二年,读了很多政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诗词三首》目录 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水调歌头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内容主旨: 《行路难》这首古诗,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2. 鉴赏“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运用比喻修辞,把“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生动形象的写出奸倭当道的仕途艰难和济世安民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慨,表达出诗人惆怅和迷茫。

3.古人常引典故表达愿望,请从本诗中找出两处,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典故:吕尚九十遇文王、伊尹梦到自己乘舟绕日不久被重用。用两个历史人物的经历为自己增加自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重新得到任用,做出一番事业的愿望。 4.“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的内涵。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运用比喻修辞,把坚定的信念比喻为“长风破浪”“济沧海”,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冲破困难的信心。抒发诗人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旷达乐观的品格。 5.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但,诗人的心情是和宴饮的氛围一致地欢乐吗?与下文铺垫,形成对比衬托。 6.第二句中有哪些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

苏辛词比较

苏辛词比较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苏辛是豪放派词作家的典型代表,他们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 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为中国的古典文化留下了无数的瑰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词热情洋溢,慨悲壮,力雄厚。虽然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但是仔细比较他们的词,还是会发现很多异同。依我看,相同点主要两个方面 一豪放为主不拘一格 苏轼 豪放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 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一蓑烟雨任平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人间有味是清欢。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三、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纵观苏轼的词风不难发现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后期的作品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辛弃疾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豪放的风格不必多说 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再如青玉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主要写了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作者用两层比衬手法来描写她:灯火辉煌的场景正衬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对观灯的富贵人家妇女的描写也是对“那人”的反衬,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名句。后人用它来比喻学习、做学问的第二层境界:经过苦苦追寻,寂寞奋斗之后突然获得惊喜的收获;说明只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终能成功。 题材广泛,细致全面 苏轼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 《水调歌头》等,。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