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论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论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论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论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的交际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交际从现实交际中分化出来,为现代人的交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方式。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交际中的各种语言错别字现象,然后从网络交际的语境和主体两方面对语言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加以深入分析,为避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冲击,最后对网络交际中语言规范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交际语言错别字危害规范

别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如“克(刻)苦、惨(残)酷、脉博(搏)、恣(姿)态”等。纠正错别字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人随便写字,别人不认识,而引起误会,那就失去了文字的交际作用,甚至给工作带来损害。但是,在网络语言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别字满天飞,如:“菌(俊)男、霉(美)女、油饼(有病)、板斧(版副)、幽香(邮箱)、打雪丈(打雪仗)、密马(密码)、粉发涂强(奋发图强)、气死我乐(气死我了)、偶是穷银,木油米(我是穷人,没有米)”等等,这些别字的出现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的理解困难。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中小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在逐步增多。中小学生在网络语言中频繁使用错别字的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研究汉字20余年的陕西省委党校任学礼教授认为,目前汉字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汉字文化的危机已经出现。他说:“这种另类语言不仅破坏着汉语的纯洁性,也恶化了人际交往的环境,最终导致理解歧义和沟通障碍。”

一、网络交际中的语言错别字现象

(一)语言运用规则的错别字

1.谐音的滥用。

如数字谐音,用“886”代指“拜拜了(再见)”、“7456”代指“气死我了”、“837”代指“别生气”、“3344”代指“生生世世”、“521”代指“我爱你”等等;如汉字谐音,用“美眉”代指漂亮妹妹、用“斑竹”代替“版主(电子公告版管理员)”;利用数学算式的读音谐汉语词音,如(≈1. 414)代指“意思意思”;英语“音译”,如用“伊妹儿”代指“电子邮件(E-mail)”、用“瘟都死”代指“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用“屁兔”代指“奔腾处理器芯片第二代(PII)”、用“酷(cool)”表达一种时尚、风格和个性[1]。如果这样的字词层出不穷,势必对汉语的语音构成负面影响,造成日常用语的混乱,由于这些莫名其妙的谐音字词让人难以会意,会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2.词汇的畸变。

如将“我”写成“偶”、将“美国”写成“米国”、将“这样子”写成“酱紫”、将“用心写”写成“造砖”、将“随意写”写成“灌水”、用“扁”表示“揍、打”,甚至把拼音字母进行随意简写,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写成“GG、JJ、DD、MM”等[2],这样再造的怪异词汇、简写甚至是错别字增加了信息的噪声,让人不知所云,使用时既不经济,修辞效果也不好,甚至是对网络资源的浪费。如果不加以规范和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运用汉语的坏习惯,很多生造的词汇在汉语中原本就有对应的规范词汇,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让读者费尽心机、难以琢磨,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

3.语法的背离。

如“他很阳光”、“她很淑女”等病句在网络聊天室或电子公告版(BBS)中是司空见惯的了。又如“有事短我”,其实际意思是“有事给我发短信息”,这里的形容词“短”充当了动词;再如“joking de”,极具“洋泾浜”色彩,意思是“开玩笑的”,“开玩笑”用英语单词“joke”

的现在分词形式“joking”,而助词“的”用汉语拼音,英语和汉语混杂在一起使用,实在是不伦不类。还有“I服了U”(意思是“我服了你”)、“IC( I see)”(意思是“我明白了”)、“这次考试能pass(及格)就好了”、“你真让我感到好jealous(嫉妒)”等等[3],这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句在网络交际中随处可见,既违反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又破坏汉语的语言完整性和纯洁性。

(二)语言表达内容的错别字

这主要是指网络交际中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现象。有人曾通过百度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高达4681个之多,与现代文明极不相称。频繁出现的网络脏话,如“TMD”(国骂,“他妈的”三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你BT”(“变态”两字的第一个字母)等,趣味低俗、叫人生厌。光怪陆离的网名,如“性感妞、重色轻友、非礼、裸奔”等,格调不雅。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语言在网络交际中不断地变形翻版,呈有增无减的趋势,蒙上了“俗气”的阴影,造成精神污染,对汉语的规范使用造成危害。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的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网络语言的异化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并给我们的民族语言带来了冲击,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烧伤度’”[4]。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传承过程中重要的载体,因此网络交际中的语言错别字现象,无疑是对语言文字的交际和传承功能的挑战,对现代文明的健康发展形成冲击,让人不能小觑。

二、网络交际语言错别字的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使用的国家运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的规范和标准”(第十五条),依法从2001年1月1日期开始执行,但作为阅读平台的网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全然是一派“无法无天”的现象,逆势飞扬的错别字现象愈演愈烈蔚然成风。长此以往,“错的”成了“对的”,那还有“对的”可言吗,净化网络语言迫在眉睫。如此下去,网络语言成了一堆看不懂的符号。大量错别字及网络语言堆砌成了语言,还是中国的语言文化吗?中华灿烂的文化还会久远的正确的得以弘扬和传播吗?今天你写错几个字,明天他写错几个字,日积月累,网络上呈现的究竟会有多少错别字?到那时又将是怎样的语言,怎样的中国语言文化,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冲击了中国语言文化,我们要正视这种现象,从自己做起,以对中国语言文化负责任的态度,尊重中国的汉字文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写错别字,至少不要故意写错别字,净化网络语言环境,传承中华文明。

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现象不仅破坏了汉语的纯洁和健康,而且对青少年的成长也是很不利的。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还处于学习阶段,语言文字基本功还不是很扎实,再加上他们的年龄特点,特别好奇求异,如果过多使用不规范的语言文字,将会影响到他们对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和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乱造简化字,滥用错别字,语法混乱,这些现象如果不加以规范和引导,学生极可能会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不仅会导致青少年一代语文素养的降低,而且会导致青少年一代道义责任感淡漠。

三、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出现错别字必然性的分析

互联网及其派生出来的交际方式正改变着现代人的生存和文化状态,包括语言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都经受着数字化时代的冲击。语言不是超脱的、静止的,它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因而不可能做到单纯划一。网络交际中的语言错别字现象究竟源自何处,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网络交际的语境特点为语言错别字现象提供了客观条件

和现实中面对面聊天、书面交际的语境不同,网络交际的语境特点为各种语言“出格”现象提供了土壤和新材料,是促成语言发生变异的客观条件。

1.网络交际的便捷性。

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民们为了信息交流的迅速,文字输入的便捷快速,特别是在聊天时为应答对方的话语或做出快速反应,在网络交际中就有了大量的数字或汉字谐音及中英文随意简写,如“JJ, 8858,我急需支援, 3Q”(姐姐,帮帮我吧,我急需支援, thank you)。另外,某些畸变词汇的出现,竟源于中文输入法的将错就错,在最初寸秒寸金的网络上,网民没耐性保证打字的准确。比如大部分网民在使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版主”这个词时,输入“banzhu”后敲一下回车键或空格键,显示在屏幕上的是“斑竹”两个字,而不是“版主”。若需正确输入该词,由于输入时选字困难,就需击键三次,进行两次选择,然后才能得到“版主”这个词。网民们为了迅速快捷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就将以最快、最简捷的方式敲击出来的字作为首选,将错就错以弥补上网计时收费、网速慢的缺陷,省时又省钱,而所表达的意思网友也能明白,这样程序自动生成的词汇“斑竹”等一些词汇就似乎约定俗成,很快被网民认可和运用起来。追求便捷性是网络交际中语言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催化剂。

2.网络交际的虚拟性。

在网络社区中交际对象一般是无定的、随意的,你不能确切地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也许是相反的、倒置的,可以改变和隐藏自己。人人都可以在这特殊的语境中实现真正的平等,彼此“不识庐山真面目”,全凭电脑屏幕上的字符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充分表现出网民们“不重对象重沟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网络交际“避实就虚、避形就神”的独特性。因此在语言运用上就呈现出纷繁多样、变化不定、委婉含蓄、追求趣味的特点,如用“菜鸟”指刚刚上网的新人;用“@生代”指以SOHO的方式工作、以Email的方式交往、以一键(见)钟情、一网(往)情深的方式恋爱的群体。在网络交际中,语境是虚拟的,青年网民们对此情有所钟,因此将最前卫、最新鲜的社会信息注入到网络这个全新社区里,语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施展空间,所以有这么一句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这种语境下,语言的自由度最大,约束性最小,可以语所欲语,言所欲言,为网络交际中语言的自由和随意发挥提供了一个载体[7]。

3.网络交际的全球性。

网络是一个不受限制的开放环境,人们可以在这个电子空间里自由地漫游。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人种和性别,只需进入互联网就可以遨游其中。这里未设红灯,毋要护照,无需签证,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地你都可以登录网站,到你喜欢的网络社区聊天、发帖子、写文章,可以用网上QQ来给好友留言,能够与身处网络之中的任何一个人联系交往,网络给人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网络实现了信息交流的时空无阻碍化,不需要统一的时间,也不必限定哪个地点,人人可以利用网络来平等地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由于这种交际的全球性,为减少语言障碍,更好地实现个人对其交际关系的自由占有,青年网民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依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将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生造和使用了大量特殊的“洋泾浜”混合语[5]。这不利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反而会成为人际交往的语言障碍。网络交际的主体特点是导致语言错别字现象的主要因素。

(二)青年网民们乐此不疲地去创造、设计、推广和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为语言错别字现象提供了主观条件

据有关机构调查, 80%的网民年龄在35岁以下,青年人是网络交际的主流群体。青年人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情感意识状态,使网络交际中语言带有鲜明的“年轻特色”,充满朝气并富于反叛意识。同时,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

追求简便省事、开放直接,刻意疏离传统文化的含蓄与严谨。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及反抗欲,青年网民们乐此不疲地去创造、设计、推广和使用不规范的语言,这是导致语言错别字现象的主要因素。

四、网络交际中语言错别字的成因的分析

(一)语言错别字现象是青年网民人生观的一种表达

语言是青年网民内心世界真实情感的直接流露,语言的变化是他们价值观念变迁的真实记载。处在当今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背景之中,青年网民受国内外各种哲学精神、文化观念,特别是庞杂的现代思潮的影响较深。当代青年中不少人信奉这样的人生态度:生活是为了开心,而不是为了承担责任,更不是为了痛苦。因此,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上,青年网民在自己的键盘上敲敲点点,实现着思想上的放松和自由。说话就是为了寻求快乐,为了有趣搞笑,自以为幽默、制造幽默或分享幽默等等,常常成为他们上网交流的主要动机,成为他们发泄内在感情的重要途径[6]。他们虽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文化底蕴相对浅薄,对网络交际中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没有很强的辨别能力,越怪异越能引起他们的注目,只要是方便快捷、利于交流的,就容易采取全面接受的态度。

(二)语言错别字现象是青年网民现代性的直接写照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交际手段,社会生活中的任何变化,哪怕是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的在语言中有所反映[7]。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了竞争和挑战的时代,学习压力、职业压力成为青年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面对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渴望自主、轻松的生活方式,解放承受多种压力的心灵是他们的最大愿望。网络交际中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为青年人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供了现实可能,成为他们“心理降压”的媒介和工具,对这些语言现象的欣赏、认同和模仿成为他们当中的时尚。青年人沉浸其中,暂且可以摘掉作为一个社会人的面具,抛开一切烦恼,回避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以隐匿的身份留连忘返于虚拟的人生体验,使用这些和传统比较起来显得怪异的语言,自由自在地说着想说的话,放纵在真实世界中有所顾忌的思想,以此获得心理郁闷的释放和解脱,企望缩短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人们之间的距离。

(三)语言错别字现象是青年网民“自我”意识的表现

当代青年人的主体精神具有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的倾向,思考问题和行动的出发点是“自我”。他们觉得人应该为自己而活,主张个性独立、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负责;渴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过自主选择的生活。折射出这些处在非主流地位的社会群体渴望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反映了他们希望成为具有社会话语权力主体的积极努力,同时也透射出他们特有的复杂心态。因此在网络这种极大自由空间里,青年人为了将体现自我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放大,对不合理社会现实表现出反抗、对无奈痛苦的消解,就首先表现为对现存语言规则的破坏,他们故意偏离传统的语言规则,对现有语言要素进行变异,寻求另类的语言表达,寻求刺激来体验快感,于是语言的错别字现象出现了[8]。

(四)语言错别字现象是青年网民叛逆心理的体现

过去,人们的从众心理比较普遍。而今,追求个性、弃旧图新、忌同求异成为以青年人为主的网络社区的时尚,桀骜不驯远比文质彬彬更易获得当代青年人的首肯和认同。青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决定了他们还只是权力作用的客体,而不是权力主体,属于被支配者。他们希望自己早日成热,渴望与众不同,以获得一种成熟感。观念的冒险,言辞的出轨,是青年

人经常采用的一种炫耀性的社会互动行为。青年人特有的反传统性,对权威以及一切固有标准的拒绝和挑战,只要一有空便会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反抗,这就为语言错别字提供了可能。因此在网络这一个性飞扬的特殊语境里,现实世界中所要求的语言规则在这里被忽视,而传统的权威越想维护的一切,他们就越是轻视和反对。他们追求全新的信息情感交流形式,渴望新奇、热衷怪异,以出格的语言表达来表现一种独立不羁的姿态和快意,来实现对传统的颠覆。因此,语言错别字现象是青年网民叛逆心理状态的一种折射。

五、网络交际中语言规范的几点思考

从上文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是新时代的交际媒体,也必将成为最强势的交际媒体。语言是进行网络交际活动最首要、最基本的手段,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明的工具。在网络交际中,语言是直接从发出者到接受者,没有中间环节的编辑作用,言语者难免有疏漏和欠缺之处。我们无法想像,由一种无序的、错别字的语言支撑下的互联网如何去承担起它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由此可见,网络交际中语言规范工作必须从现在做起!

首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错别字现象,树立正确的规范理念。人类语言其实一直就处在规范与错别字的对立统一中。试想语言在产生之初,肯定也是散乱和无章法的,人类只是在摸索中不断地淘汰杂质,摒弃混乱、矛盾的因子,才建立起基本明晰、严密的语言规范。但是一种语言规范即便建立以后,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还要不断地受到错别字语言现象的挑战,并在对各种错别字语言现象的回应中不断地加强和完善自己。网络交际带来的某些新词汇简单快捷、生动形象,既满足了网络交际的需要,给人以新鲜活泼的感觉,又对语言规范构成了一种补充,可以从新的语言现象中汲取有生命的东西,从而增加自己的活力,这其实就是语言永葆青春的一个必要条件。著名语言学家陈原说:“对语言的变异一概吸收或一概拒绝都是不妥的。正确的做法是加以区分:对有利于语言发展的积极的变异,要加以吸收;对不利于语言发展的消极的变异,要加以摒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言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8]当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被网络联接起来之后,网络交际中语言的规范也就越来越重要了。错别字的语言现象至于能否存在下去,则是需要经受时间检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阻止语言的发展,也不能对语言错别字现象听之任之。正如国家语委原研究员于根元所说:“规范是要推动发展,限制了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范。”

其次要确定好对语言进行规范的位置,建立多层的规范标准。在网络交际中应规定官方大型网站在发布信息、传递数据时尽量做到用语严谨、贴近标准的现代汉语;对个人网站或主页则允许使用约定俗成的一些网络用语;而对聊天室、留言版上的语言则可以适当放宽,但也不等于放任自流,例如可以通过网站管理员进行管理,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行必要的干预。举个例子,谐音字词就不适合在网站新闻中出现,但在网友聊天时是可以使用的,这是考虑到它们大多出现在相对封闭的聊天室中,一定程度上算是网友之间的行话吧。由于网络交际在虚拟空间里运行的松散性,导致其语言规范的难度较大。多层标准能够使语言规范工作变得具体可行,收到“因网制宜”的效果。[9]

再次要限制语言错别字现象下网并迁移到现实中,倡导用语规范的意识。“一个人如交叉地生活在几个言语社团之中,他就能同时掌握几种社会方言,正因为一个生活在某一言语社团中的人与社会方言有这种交叉的关系,因而发生在某一言语社团的语言变异就容易扩散到其他的言语社团中”。青年人不仅活跃在网络上,而且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这样以来,语言错别字现象就可以很轻易地走入现实社会。所以,针对这一人群的整体特点,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明确许多网络词语只限于网络交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提倡认认真真地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我们需要向他们灌输正确的语言观使他们懂得对待新词新语的态度既要积极又要谨慎,不可以随意使用。因此如果我们对品位低下、乱造的词语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语言的纯洁和健康。

最后要宣传网络礼仪,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交际中语言的品格,避免网络语言错别字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必然体现着个人或社会的道德意识、道德标准及道德趋向。再进一步说,语言是思想的反映,规范优美的语言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标志,而语言反过来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网络交际中出现的部分语言污染和语言暴力现象,弱化了青年的道德意识,造成了青年道德社会化的偏激。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毒害更大。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确立,是非界限不清,理解和承受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不少青少年网民就是在那种“你骗我,我骗你”的互骗中,心灵被污染,人格被扭曲,最后走向道德低下,甚至犯罪的泥沼不能自拔。

语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语言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有专家深刻指出:“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网络问题而日渐引发的青少年道德失准问题。因为网上的语言错别字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错别字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因而,应当加强对青年网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民的素质,建立具有普遍适应、层次较高的网络伦理和道德标准,以消除错别字语言带来的消极影响,使青年人做到诚实友好的网络交际。要在全社会培育和优化文化环境,营造自觉使用规范语言的社会氛围,在青年人中倡导“上文明网、文明上网”,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努力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交际语言以促进青少年网民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戚晓杰.谈网络语言的谐音表义[J].修辞学习,2002(3)

[2]陈晓浒.网络语言中的语词类型、特点及趋势[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3)

[3]闪雄.从网络语言的发展看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沟通[J].语文建设,2000(14)

[4]李仁武.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1.1.23

[5]赵越.网络语言:信息时代的言说方式[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4)

[6]李梅.谈网络语言的语词类型、特点及规范[J].语言研究,2004(3)

[7]戴昭铭.规范化一一对语言变化的评价和抉择[A].《规范语言学探索》[C].上海:三联书店, 1998

[8]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4

[9]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7

正确对待网络网络的利与弊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列举上网的反面例子,认识到网络的不良影响。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多角度广泛地交流和讨论“上网利与弊”,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遵守文明公约,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围绕话题积极思考并从多角度畅所欲言。 教学难点:分析、整理和归纳各种观点,学会上网,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三、教学方法: 演示法: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以资料呈现出来,为交流和讨论奠定基础。 对话法:仿效央视“焦点访谈”的形式,通过主持(教师)、观众(学生)之间的口头交流自然而然地引出相关话题,并使学生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畅所欲言。 讨论法:集中围绕话题进行讨论或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背景: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教育也在发生重大变革,自网络诞生以来,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是,网络正以非同寻常、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娱乐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改变人类历史和生存方式的新生事物,其“双刃剑”的作用是明显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信息滚滚而来,永不枯竭而又丰富多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中小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面对不可阻挡的中小学生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个学生收集“上网利与弊”的相关资料,能够结合自己谈谈对上网利与弊的看法。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上网利弊的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出主题 主持:当你坐在电脑前你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观众:上网 主持;同学们上网最喜欢做什么? 观众:聊天、看新闻、发电子邮件、查找资料等。 主持:上网对我们青少年有何影响呢? (二)、开展讨论调查 观众A: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还可以借助生动的动画,美妙的音乐,提高了青少年的阅读兴趣。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即从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的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 观众B: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我们如果学习中有问题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同学、老师讨论解决。 观众C: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 观众D: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上网聊聊天、玩一些游戏,可以把一天比较紧张的大脑放轻松一下。玩游戏,对于熟悉计算机,了解新技术以及对他将来的发展都很有意义。 主持:同学生都谈得很好,那么上网难道就没有负面影响了吗,展示一些青少年上网成瘾后精神异常的图片。 观众A:过多的上网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交不利。卡耐基和他的同事对一些实验对象在开始使用互联网及之后的一两年进行了人格评估,发现: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亲人的沟通越少,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时感到孤独和沮丧。

生活中错别字调查报告(精选)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30943 生活中错别字调查报告(精选)标准 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生活中错别字调查报告(精选)标准范 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篇一】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市场街 调查对象:街头招牌、广告等公共场所中的错别字、繁体字等不规范用字。 调查经过: 我特地和另外两个同学针对街头错别字等做了一次调查。现在虽是“文化世纪”,人人都有文化,可是街头错别字仍然不少,除了店家使用繁体字将自己的店名用繁体字作为商标注册,符合《商标法》外,

其它的错别字、异型字等我们又发现了许多。如:我们在一家饭店门口发现“抄”饭,修车店门口:补胎“冲”气,零售店铺门口:“另”售,装潢店门口:装“璜”等;还有一些是店主故意写错的,如:眼镜广告:一“明”惊人,药品广告:“咳”不容缓……在这条街上所有不规范店牌中,有90%是使用了繁体字和错别字。而一家店中的告示牌竟全都用了繁体字!繁体字和错别字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特别是那些错别字,很可能会传播错误的知识,产生不良的影响。 调查反思: 在大街上走了一圈后,我们发现街头不规范的字还是挺多的,可还是有很多行人看了之后不以为然。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数量很多,总数约6万个,

网络语言弊大于利

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粗俗泛滥 在网络语言不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的洪流中,语言的粗俗化也是确实成为了一帮人的低级趣味。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造就了许多优美的词句。但网络语言如此简单草率,不就糟蹋了中国文字的内涵和美感了吗?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语言,会使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降。如今的网络可以说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等随处可见。我们通过Google进行搜索,发现包含“T MD(他妈的)”字眼的中文网页有521个,而这被鲁迅先生当年讥讽为“国骂”。虚拟世界心烦意乱的生活,网络空间一次性的人际关系,全球范围内城市文化的色情暴力倾向都是网络粗俗语言泛滥的原因。 2、过度流行 流行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什么事情总得有个度吧。网络上的新兴词语层出不穷,这就难免会产生大量的超出汉语言规范的词语。网络语言已不甘心只有网络上生存,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有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倾向。现在的孩子开口“286”,闭口“7456”的,甚至在其作文、日记、周记中也使用类似的语言。这些语言夹杂着大量的错字、别字、怪字、甚至是语法和结构上的错误,有很多根本就没有遵循汉语规范。例如,气死我乐——气死我了;“气疯” ——“弃轰”等等。对于正处于学习汉语言规范、打语言基础阶段的孩子及青少年而言,汉语规范只是刚刚接触,根本无法清楚地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符合规范的,这样就会混淆他们对汉语规范的正确认识。 3、语意模糊 网络语言给网民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出现了让我们这些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不懂的现象。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了解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于从未接触过电脑或电脑初学者,简直就像密码那样难以弄懂。比如,在聊天时为了方便,发了个“Y(Why?为什么?)”你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你知道对方是否也和你一样弄懂了呢?也许,对方会发一大堆问号回来,问:“这是什么意思?” 4、过度求新 网络语言在求新度方面有些过头,例如E-mail有电子邮件、电子函件、伊妹儿之称;BBS 有电子公告板、电子公告牌、电脑告示牌、在线公告牌多种说法;版主也被写成“班主、版猪、斑竹、版竹”等等。常常是一种创意还未定型又有一种创意又出现了。这些问题不能不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

错别字的调查报告3篇精选

错别字的调查报告3篇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错别字的调查报告3篇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调查对象:街头招牌, 广告, 作业本 调查目的:增加对汉的了解, 学会规范用 调查原因: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综合性学习仓颉造。通过学习, 我知道了汉的历史。我们祖国的汉文化源远流长, 汉的发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可在生活中, 我们身边的人都不太在意汉的规范性, 都不会规范用。于是我决定, 对身边的错别进行调查, 开展一次规范用的调查活动, 以便更好的了解汉, 书写汉, 运用汉。 调查过程和内容:首先, 我走上街头, 统计街上所看到的商店的名称。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每一个招牌, 生怕有一个错别从我眼皮子底下溜走。可找了老半天, 连一个错别都没有。我心里好高兴呀, 大家都很规范的用, 可一想我的作文就又失落起来, 万一没有一个错别我可怎么写文章呢?! 于是, 我更加细致的观察,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忽然, 我眼前一亮, 一个服装店的招牌出现在我的眼前布依布舍。估计是服装店为了招揽生意, 所以才把不依不舍写成了布衣布舍。意思是对那里的衣服很留恋。 接着, 我又发现了一个卖祖传止咳药的小广告, 把刻不容缓写成了咳 不容缓, 意思是它配置的祖传止咳药很神奇, 有药到病除之效。天啊, 原来错别真是无处不在呀。

网络英语语言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网络英语语言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摘要】互联网已经分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网络语言交际过程中,英语一直是主导的语言。网络化的英语是英语的重要的变体。对网络英语的词汇的特点,例如缩略词、符号语言和复合词语的使用和句法的特点等,如句子的不合语法的分析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英语语言;特征;形成原因 网络语言是指网络中运用的语言,包括网络专业的用语、网络聊天的语言、网名使用的语言和网络相关联的词语等,网络语言滋生是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化的时代。在网络化的交际工具中,英语语言一直是主导性的语言。英语是畅通于世界各地的国际性的语言,并且成为了事实,当前网络交际时代下,网络语言成为了独立秀丽的景致。在互联网中,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和英语相抗衡,网络英语的发展已经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时代发展下的网络语言,已经超越了国家、地域、民族、语言等的限制和障碍,已经带动全世界成为了电脑的世界。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网民为了实现有效的网络化的交流,在网络里已经使用了个性化的语言形式,并无拘束地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恣意地渲染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引起网络语言工作者关注的语言现象。本文就重点讨论网络聊天的语言、电子邮件的语言的词汇的特点和句法的特点,并简要地陈述形成的原因。 一、网络聊天的用语和电子邮件的用语的特征 网络聊天的语言和电子邮件的语言最大特点是大量使用超常的缩略的语言,并进行超越缩略语言,构成常规的网络缩略的语言,并因为其创新性、简约性、易读性和便于传输性受到广大网民的喜欢,而已经成为流传于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讨论区域发文等的语言,成为了网络英语中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 1.按照读音特点产生的缩略的语言。虽然人们网络聊天的语言和电子邮件的语言是书面形式进行的,但是口语的语体的特点很突出,要减少语言交流的双方的特点,发话人按照口语的读音的特点输入词汇,并采取缩写的形式。 2.首字母缩略语。为了提高交际的效率,并及时交换信息,网民还经常使用英语首字母进行缩略语。重视英语字母的缩略,就能够提高网络聊天的速度和效率,例如DIIK→ Damned if I know就解释为“要是我明白就好了”,PEM →Privacy enhanced mail 解释为“保密的邮件”。 3.符号的语言。纯文字不能完全表达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情、肢体和动作语言的形式,为了弥补文字的缺陷,网民们充分运用键盘上的符号、图形和数字符号,进行不同的组合,来表达喜、笑等情绪体验,并创造出独特的网络的符号语言,如,{ }或[ ]→Hug理解为拥抱,3→Kiss理解为接吻,{{{3 3 3}}}→Hugs and

浅谈网络语言在交际中的利与弊

2004年第6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62004 (总36期) JOURNAL OF L I A ON I N G TE ACHERS COLLEGE(S OC I A L SC I E NCES E D I TI O N)General No.36 浅谈网络语言在交际中的利与弊 赵莲娜 摘 要: 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在交际中具有表述生动、沟通便捷、人情味儿浓、个性化强的优势,个别网络语言品位较低和不利于规范化语言教学。网络语言的规范要尊重约定俗成的规律,要体现语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关键词: 网络语言;优势;弊端;规范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04)06—0067—02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语言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网络语言为什么倍受网民们青睐和钟爱,和规范化的语言相比,它又有哪些优势呢? 首先,网络语言的出现,使沟通变得简便快捷。 请看下面一则网络对话: “T MD,7456,今天GG、MM都上哪了,一个也没来,我只好也886。” (他妈的,气死我了,今天哥哥、妹妹都上哪了,一个也没来,我只好也拜拜了。) “8147,BB。我来和你聊天。”(不要生气,宝贝。我来和你聊天。) 看了这则对话,如果你不了解其中由汉字、字母和数字交杂在一起的网络词语的含义,你就会觉得上面两个句子简直不知所云。网络语言之所以另类,绝不是为了把不是网民的朋友拒之“网”外,更不是单纯地玩文字游戏,它的形成有特定的原因:即网民为了交流快捷,沟通时只能简化输入,将汉字、数字和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大量使用谐音代替,对文字、符号等随意链接,从而提高了网友间交流的速度。在你了解了“网语”的这个特点后,当你伤心时,你就可以给对方“55555……”(呜呜呜呜呜)的哭声:当你生气时,也可以来句“7456”(气死我了);当你想终止和网友的交谈时,可以以一个“886”(拜拜了)结束谈话等等。可见,网络语言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简便,几个字母或数字等符号的组合就能真实而传神地表达一个想法,很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其次,网络语言富于创新,显示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网语”是一种可以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它的出现在语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电脑上,中文表达本身存在缺憾,而网语的使用会显得活泼俏皮、生动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会显得新鲜,富有创新性和个性。试看下面几种常见的网络语言的组合方式: (1)由英文字母、数字组成: 〔B4〕Before的意思。 〔007〕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 (2)出于对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制作出来的符号: 〔Zzzz……〕在睡觉的意思,几个Z连在一起,是把漫画中描绘人打呼噜时发出的声音的画法引入聊天室中。 〔?-?〕表示“人在笑”的意思;〔0-0〕表示“戴眼镜的人”,这样用符号表现出自己的表情,很形象。 (3)谐音类: 数字谐音:〔3166〕“撒优那拉”(日语),再见的意思。 〔55555~〕呜呜,表示在哭。 汉语拼音谐音:〔MM〕妹妹、〔GG〕哥哥、〔BB〕宝贝的意思。 76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 时效性 很好很强大(时间不详):最初来源据称源自马克思在1845写成得重要著作Theses on Feuerbach 《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中有提到工人阶级在兴登,卡瓦仑切以及莱茵地区得斗争时说“sehr gut, sehr beeindruckend, sehr harmonisch、”翻译成中文就就是“很好,很深刻,很与谐”。其作为网络语言得使用则最早源自猫扑,其最初使用则有以下几种说法: 1、在猫扑网使用了关键字屏蔽之后,诸如“SB”一类得词汇均无法打出。于就是猫扑得网友便用“NB”来代替原来“SB”得含义,而“NB”得原本含义则使用“很好很强大”一词来代替; 2、在天涯有一位网友在数年之前发表了一个贴子,但无人问津;数年之后,此人自问自答地回复了这个帖子(一说为此人自己都忘记了这贴就是自己发得)。于就是此后跟贴得网友们惊呼:“自挖自坟、自问自答、自娱自乐,很好,很强大”。 很黄很暴力:北京某小学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出得一句话,迅速成为网络热词! 很傻很天真:出处艳照门,阿娇用于形容自己得话。 斯巴达(2007年上旬):原自电影《这不就是斯巴达》,指进入极端亢奋得脑残状态。 Nice Boat(2007年下旬):原自《school days》最终话停播事件,属于广义形容词,也可扩展为“Nice XXX”。 失态(2007年末):原自《高达00》第十话中某人台词:“这就是何等得失态”,属于广义动词,也写作“师太”“湿态”。 回老家结婚(2008年春):在很多影视作品及ACG得场景都有类似得语句,但就是通常说出此话得人都不会有好下场、、、而将此话发扬光大得则就是龙之塔(ドルアーガの塔~the Aegis of URUK~),此句共出现于第一集8分50秒及13 分55秒(SOSG字幕组)、、、说出此话之人果然下一幕立马挂掉,真可谓就是禁句啊!此话现在更多就是用来表达对现实情况得无可奈何。 打酱油(2008年夏):源自广东电视台得某次采访。被问及对艳照门得瞧法时,受访人得回答“我只就是出来打酱油得”,现在在网上一般用来代替“路过”用来进行快速回复。 兰州烧饼(2008-5-20):一位网名叫“毒死狗熊”得百度吧友在魔兽世界贴吧发帖子问"LZSB"就是什么意思,另一位百度吧友回复了四个字“兰州烧饼”成此典故,之后广为流传,成为一个新生词语。

网络语言利与弊

网络语言的益处 第一,网络语言形象生动诙谐、贴近生活,符合中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当前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普遍性有利于促进中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在交往中显得更为亲切与有趣,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与负担中找出一些可爱的因素,使中学生的生活增添一份色彩。 第二,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新是时代的主题,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过程无不是创新的体现,无论从内容上、形式上都显示出创新的元素。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创新媒体传播的手段,借助网络快捷的信息平台,更大范围的传递信息,有利于扩大影响,引发更多的社会关注,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创作灵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的能力与水平。 第三,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有利于增强关注社会的敏感性,掌握最新信息,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句网络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定层次的社会现实与新闻信息。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自然会对与网络语言本身相关的新闻事实进行了解与关注,借助网络语言,针砭现实中一切不足与弊端,这有利于中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信息,增长见识,关注国家大事,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 第四,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有利于培养开放心态,养成包容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发展。网络语言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在构词语言上使用了谐音、相关及多种语言整合,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首先是接受这种多元的构词模式,这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开放的心态,有利于养成包容的个性品质。 最后,网络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与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内容与传播方式,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2、网络语言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促进文化的丰富性。大学生在我们这个时代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他们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往往会开动脑筋创造一些有意思的词语。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提升他们的创造性。对于社会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丰富了社会的文化。据统计,当代汉语中每年大概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2002年增补本《现代汉语词典》就增收了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新义1200条,像“CEO、因特网、作秀、熊市、牛市、炒作”等在约定俗成后已为人们接受的词都在其中。 3、网络语言直观形象,随意性强。在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注入不同地域的风俗与文化,我们在使用它们时,同时也能学习到不少有用的东西。而且,使用时,在网络提供给我们这样的开阔视野的条件下,有时候能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创造出一些个性比较强的辞藻,有利于他们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开发自己的创造力。表达手段的丰富,即能传递微妙的感觉,又能增强语言表现能力。 4、使用网络语言同时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大部分人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能使用有趣的词语,往往能取得幽默的的效果,对于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他们会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进行发泄,既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又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

日常常见广告错别字大全

广告错别字大全 一、故意用谐音的错别字(破折号后的为正确的书写。) 1、药品广告:咳不容缓——刻不容缓 2、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其乐无穷 3、补品广告:鳖来无恙——别来无恙 4、眼镜广告:一明惊人——一鸣惊人 5、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默默无闻 6、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无可替代 7、网吧广告:一(e)网情深——一往情深 8、钢琴广告:琴有独钟、一见钟琴——情有独钟、一见钟情 9、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随心所欲 10、空调广告:终生无汗——终生无憾 11、服装店广告:衣帽取人——以貌取人 12、某洗衣店广告:衣衣不舍——依依不舍 13、某房产公司广告:万室俱备——万事俱备 14、某蛋糕广告:步步糕升——步步高升 15、胃药广告:一不到胃——一步到位 16、赛马广告:乐在骑中——乐在其中 17、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百依百顺 18、快餐店广告:烧胜一筹——稍胜一筹 19、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贤妻良母 20、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以貌取人 21、治结石病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2、打印机广告:百闻不如一键——百闻不如一见 23、涂料广告:好色之涂——好色之徒 24、冰箱广告:制冷鲜锋——制冷先锋 25、治痔疮药广告:有痔无恐——有恃无恐 26、花园公寓广告:随寓而安——随遇而安

27、跳舞机广告:闻机起舞——闻鸡起舞 28、海鲜广告:领鲜一步——领先一步 29、口腔门诊广告:快治人口——脍炙人口 30、礼品店广告:礼所当然——理所当然 31、衣见钟情(服装店)——一见钟情 32、衣拉客(服装店)——伊拉克 33、三国演义(服装店)——衫国演衣 34、挑三拣四(服装店)——挑衫捡饰 35、多其自行车(自行车店)——多骑自行车 二、无意识的错别字(引号中为错别字,破折号后的是正确的字。) 1、饭店门口:“抄”饭——炒饭 2、修车店门口:补胎“冲”气——充气 3、零售店铺门口:“另”售——零售 4、家具店门口:家“俱”——家具 5、装潢店门口:装“璜”——装潢 6、失物广告:失物“启示” ——失物启事 7、安装公司门口:“按”装——安装 8、洗车店门口:洗车打“腊”——打蜡 9、饭店门口:“合”饭——盒饭 10、水果店门口:“波”萝——菠菜 11、饭店菜单:鸡“旦”——鸡蛋 12、五金店标牌:“扦”座插座 13、体育用品店标牌:“兰”球——篮球 14、快餐店门口:大排“挡”——大排档 15、农贸市场标牌:“蕃”茄——番茄 16、停车场招牌:“仃”车收费——停车收费 17、严打宣传标语:严“历”打击——严厉打击 18、某标语:“伪”者罚款——违者罚款 19、某交通宣传标语:超限超载“殆”害无穷——贻害无穷 20、某食堂菜牌:鱼“园”——鱼丸

[现象,语言,环境]浅析网络环境下的语言文化现象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语言文化现象 一、语言发展变化现状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的语言,社会是语言的社会。语言的演变和社会的变化、人们的交际息息相关,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叶蜚声、徐通锵先生在《语言学纲要》中指出语言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是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决定的,难以从社会或人际交流的因素中寻找直接的答案。笔者认同语言的发展变化主要由语言内部因素决定,同时,社会和交际是语言演变的最基本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在促使语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外部因素所起的作用也在逐步增强,特别是众多外部因素中的网络语言环境因素。语言演变具有渐变性和不平衡性这两大特点。从语言内部要素看,各系统都在慢慢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各系统的发展速度又是不平衡的。从语言外部表现形式看,我们认为语言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地域方面,也就是在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产生的地域方言。在过去,可以说方言是划分语言势力范围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现在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打破甚至可以说是瓦解了语言在地域上的限制,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丰富的网络语言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文化,当然这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笔者就试图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浅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语言文化。 二、网络语言发展形式 网络的世界包罗万象,而这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大部分都以语言为依托。在这里,笔者试以几种最常见的网络语言现象为例。众所周知,在语言的发展变化中,词汇总是最敏感的最先产生变化的,再加上网络环境这个外部催化剂,词汇更呈现出迅猛多元的发展趋势。 (一)词义褒贬的转移 有些现实生活中的词或语素进入网络后褒贬义发生了变化,具有代表性的是词缀~逼。这个逼与逼迫、逼近毫无关系,而是生活中谩骂、讲脏话时的用词,因为同音,大部分情况下借用了汉字逼来表示,有些网友习惯用英文字母B表示。起初这个词缀~逼是绝对的贬义成分脏话用语,含有鄙视义。后来,~逼被用来指人,同样用来构成贬义词,例如:傻逼。这些属于从现实生活进入网络世界的词,紧接着,网络环境开始逐渐洗白或者净化~逼的贬义脏话成分,出现了一个新词逗逼。例如: (1)我和我的室友们,逗逼四人组。 (2)哈哈哈哈完全不用后悔,养个逗逼其乐无穷! 从以上几例都可以看出,逗逼是指风趣幽默、有意思的人,这里的~逼只保留了用以指人的含义,已不用来表示贬义或用以谩骂了,相反更具有了喜爱的含义,因此有网友会将逗逼一词用以自指,如例(1)。 (二)不同形式的外来词流入 从古至今,汉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过去的外来词是由于民族之间各种形态的密切或

论网络新词对汉语言的影响和对策

目录 一、积极影响 (1) (一)、表达更生动 (1) (二)、表达更多样 (2) (三)、表达更有趣 (2) (四)、表达更简约 (2) 二、消极影响 (3) (一)、词语畸塑变异 (3) (二)、词语故意误解 (3) (三)、语音误读变异 (3) (四)、语法使用失范 (3) (五)、影响青少年的用语习惯 (4) 三、汉语言如何应对现代网络语言的冲击 (4) 四、网络新词语的规范化引导策略 (5) (一)、净化言语环境,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5) 1、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建立新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5) 2、大力推进网络语言规范化建设 (6) (二)、转变语用观念,营造网语生存空间 (6) 1、正确引导、养成规范意识 (6) 2、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7) 六、总结 (7)

论网络新词对汉语言的影响和对策 【内容摘要】网络交际的出现,造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然而,如何评价网络语言,不但是众说纷纭,而且是分歧很大: 一种意见认为,网络语言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汉语的纯洁,必须坚决予以规范;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语言是变化发展的,在网络时代亦不例外,网络必然会给语言带来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语言适应网络时代的必然,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必然要求;更有意见认为,网络语言代表着世纪汉语发展的方向。 无论如何,网络语言的出现必定是对传统汉语言的极大挑战,本文就其影响展开讨论。 【关键词】交际网络语言汉语 【正文】 2014年,中国网民数量规模达到了6.33亿(截止到6月)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也随之而来,就是网络语言。在很多人的眼中网络语言其实是传统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丰富了传统语言,也是传统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为古老的汉语言带来了新的活力,大部分的网络语言已经被人们熟悉并接受。但是总体来说,这种新的语言形式还是缺少统一的标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也有利有弊。 一、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从刚兴起,到如今的风靡一时,表现出了持久的生命力,网络语言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就必有其存在的介理性,也对汉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一)、表达更生动 “网络语言的产生要从1982年9月20日说起,IBM公司的研究员斯科特·法尔曼在BBS上留言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在文末附上一个‘:)’。从此,冷冰冰、技术化的电脑就‘笑’了起来。”[1] 之后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符号语言,由人们用各种字符连缀组成,如气^-^(表示微笑)等,并扩展到了QQ表情、图片等,这种类似脸谱的象形符号,可谓是现代版的“象形文字”,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让人一目了然。这样“眉目传情”的表达比起文字更能传达出人们的情绪,使网

网络语言特点

精选文档 网络语言特点:开放性自由性互动性 一句话一段,句号代替了大部分标点。再就是整体结构混乱,缺乏严谨的构思,还有大量奇特新颖网络语言的出现更是冲击混淆了文学的规范和纯洁。 网络文学要避免“昙花一现”的命运,首要的是要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网络写手,采取人们易于接受的手法创出高水准的作品,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内涵,提高作品的品位和底蕴,其次,要加强向传统文学的学习,吸取传统文学中的精华,扬长避短,在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更加大众化,更加贴近生活,有了高水平的作者群,有了较稳定的读者群,网络文学就能长盛不衰。 与两千多年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还只是一个尚在襁褓中啼哭不止的新生儿。它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悉心的照料和呵护,积极的扶持和引导。让我们大家为这个新生的事物鼓与呼。 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甫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化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 网络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一.词素的组成是以字词为主,越来越多的英文字母和数字还有少量图形加入其中。 除了汉语中原有的词语外,大量的新兴字词参与其中。同时网络也演变了一些词义,或扩大或转移,或变化其情感色彩。这些词语都是新兴网络语言中的重要生力军,若不懂得这些词语,那就成了网络中的文盲——网盲了。如“这样子”被说成“酱紫”,不说“版主”说“斑竹”;“555”是哭的意思,“886”代表再见,这些大多都是与汉语的发音相似引申而来的;还有BBS、BLOG、PK(VS的升级版)等大量的英文缩写或音译词;除此之外还有用:-)表示微笑,用*()*表示脸红等。 二.由网络人群新创或约定俗成。 这类语言的出现与传播主要寄生于网络人群,还有为数不少的手机用户。Chat里经常能出现“恐龙、美眉、霉女、青蛙、菌男、东东”等网络语言,BBS里也常从他们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楼上、楼下、楼主、潜水、灌水”等“专业”词汇。QQ聊天中有丰富生动的表情图表,如一个挥动的手代表“再见”,冒气的杯子表示“喝茶”;手机短信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词”,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eng3声松2声,意为“竭尽”),等等。 三.网络语言一直在不停的丰富和淘汰中发展着。 如果留意和总结一下近几年人们在表示愤怒时常说的词语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演化路线。 网络语言的类型总结: 数字型:一般是谐音,例如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555~~~~`=呜呜呜(哭泣声,也是阿则最喜欢用的一个符号);886=拜拜了;

网络语言的利与弊(1)

网络语言的利与弊 【摘要】:网络语言的利弊是当下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对它褒贬不一,本文运用唯物辩证 法原理中矛盾的观点来看待网络语言,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分析其利与弊。【关键词】:网络语言;利与弊;一分为二;矛盾;对立统一 随着网络的普及,它的衍生物一一网络语言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言语交流……很多人 对网络语言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中国的汉语语言的规范与发展,尤其是对中国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交流、语言文字的表达、书写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一种现象的产生与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那么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它的存在?下面我将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网络语言的出现这一现象。 一、网络语言的优势 1、标新立异、耳目一新 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追求方面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通过把 字母、数字、文字重组、强拆而达到令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一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前 者如“东东”意指“东西”;“偶”是“我”的一种比较调皮的说法,并由此推衍出“偶们”。这些词语在网络中已司空见惯了。后者如“难过得死掉了”、“累死掉了”、“走先(先走)”,常采用港式语法的说法。 2、简单明快,拒绝规范 在日常的书写表达,我们通常都需要用很多的词语才能把我们的意思表达清楚,而网络语言就克服了这个毛病,毕竟在网上聊天要考虑很多因素,如费用,时间。所以网民们利用计算机键盘上的特殊字符表情达意,以人脸为轮廓,象形的创造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正视、侧视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模拟现实交际。如:“ A/ ”儼笑)、“ *_人”(挤眉弄眼)、“(@@ )” (童心未泯)、“:一”(高兴)等等。这些可爱又生动的字符组合给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的生气和实在感。 3.张扬个性、反叛传统 网络使用者呈现低龄化、高学历化。这样的人群就决定网络语言张扬个性、反叛传统的特。网络

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尤溪一中七年级(3)班钟林 前言 在现在社会中,虽然人们受教育程度深了,但是错别字依然广泛的存在。因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从中获得错别字存在的原因:1、始终有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只会浑水摸鱼,只求看得明白,不求准确;2、对错别字的不重视,认为它们起的作用不大,但是往往事情小的也会变大,也会积小成多,恶性循环。总之,我们的研究性是必要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来自社会和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社会生活及中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日益成为社会和中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列这些社会生活中错别字现象应该足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和重视:(1)、社会生活中汉字不规范已成普遍现象且日益严重,汉字运用的现状令人担忧,请看下列摘录:《东森日报》:王力宏专辑“一夫当官!”歌词错字连篇;《三晋都市报》法院判决书竟错字连篇;《长春日报》连招生广告都错字连篇。

当然,我们还可以例举很多这样的报道,而报道以上这些现象的报刊杂志可以说都是在全国、各省很有知名度、影响力的,由此可见,错别字现象已似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呼吁不写错别字,规范汉字,净化语言也成为了时下的话题:请看——《西安晚报》强化汉字教育刻不容缓;《湖南日报》立法规范“字”和“话”;《人民日报》别让差错玷污的语言。 这些报道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呢?是的,写错别字已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良现象呢?跟我们的中小学生的学习、书写等有关系吗?中小学生写错别字现象情况调查。我们对七年级八个班中的两个班的课堂作业情况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是:两个班97人的作业均有错别字即有错率为100%,并对所有作业中的任意三次作业进行了抽样清数计算,平均每本每次作业的错字数为5.2个,错字率为5.2%,这中间还不算书写不规范的。古人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汉字又是音形义三者一体的表意文字,往往是错一个字,就有可能整个句子、一段、乃至全篇都会面目全非难以卒读。既有可能因错别字影响到孩子们的前程与命运,也有可能影响到生活、社会的和谐发展。据报道,近年来因错别字所引发的各类纠纷不断呈上升趋势。 (二)学校教育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从我们学校语文识字教育来看,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这是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最基本的工具,作为中学生应责无旁贷的学会并掌握它。新课程标准对识字中应“学会”的字要求是:1、读准字音;2、认清字形;3、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4、正确书写。并指出:通过这些字的教学,达到掌

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特点和成因

社会的每项细微的变化和发展都会在语言中以及时而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作为一种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网络语正在形成。萨丕尔(1997)在《语言论》里说:“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网络语是在网络文化这个大背景下生成的,它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网络语言的问题,例如Christal(2001)对邮件、聊天室等网络语的语言特点作了深层次的讨论。董启明(2001)从语体角度分析万维网键谈的文体特征。刘绍忠(2002)从语用角度分析电子邮件写作。秦秀白(2003)指出网络语言是一种功能变体,其标志性特征是变异性和个性化。金志茹(2004)从社会语言学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话语转化等角度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特点。也有学者(如金志茹,2007)从语言规范角度进行分析。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网络语指广大网民在博客、QQ、BBS和MSN等场所使用的语言。在我国,网络语言存在着严重的语码混杂(code-mixing)现象,例如:“I服了U (我服了你)”,“感觉很high”,“RP有问题(人品有问题)”,“3Q (谢谢你)”等。这种语言的交流方式以汉字为主流,英语、汉语拼音和数字符号只是辅助性符号(何洪峰,2003)。这种语码混杂现象曾引起一些语言学家的担忧,认为其不利于汉语的规范,但它的产生并非偶然,甚至有一些网络语被运用到口语和书面语中。本文以狭义的网络语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语码混杂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归纳,进而探讨其成因。 一、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类型和特点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网民更能够自由随意地使用新颖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交流,谐音、拼音简写、英文简写等方法的时常运用形成了网络流行语。“它是一种特殊的口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波而新鲜的词语。”(黄涛,2003)网络语言常常呈现出语码糅合和混杂的特征,汉字、英文、字母和数字被网民同时运用到网络交流中,从而形成了现 在网络语言中常见的语码混杂现象①。这种语码混杂多采用字母省略、谐音和拼凑等方法构成。 (一)中文和英文混合 许多中国网民在进行网络交流时,经常夹杂英语。而这种语码混杂很多时候以汉语为主,英语以个别单词或词缀插进去。一般来说,这种表达有相对应的中文说法。例如:“晚上有party”,“很happy”,“给我发email”,汉语中也有“晚会”、“高兴”和“电子邮件”等相应的词汇。也有少数词汇,因为汉语表达不是很清楚而直接用英语表达,如:“我不是XX的fans (热情支持某人、某事或某项运动的人)”,“你真in(你很时髦)等”。又比如“阅读ing”可以用“正在阅读”来表示,但很多地方用了英文粘着词素-ing的方式表达。类似的还有-ed词缀,表示已经完成。用英文表达的部分多是名词词组、形容词、动词和副词。这一类混合某种程度上属于语码转换范畴,马伟林(2004)将这种以汉语为主而混杂英语的语言变体称之为“网络皮钦语”。 (二)中文和字母混合 文字和字母一起使用也较为频繁,可以分为两类:纯粹的首字母缩写和谐音字母。前者指用英语单词或是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来取代词语或断句。如“E时代”、“IT精英”、“他RP(人品)有问题”等。谐音字母则主要是用英文字母与英文单词发音相同或相似来谐音,如“CU(see you再见)”。字母混合一般要大写,对其理解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推理能力。有时相同的字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如“PS”可以指“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也可以指“Postscript(附言、顺便说一句)”。 (三)中文和数字混合 阿拉伯数字输入快捷,被广泛地运用到网络语言中,但数字往往易认却不易解读。谐音表义原则是网络数字语言的最大特点和解读关键。解读数字语时,须迅速反应调节该音节与类似音节的语素意义,在数字读音和与其相同相似音节的诸多语素意义之间,构架通联桥梁,确定每个数字符号的即时意义。如“爱你1314(一生一世)”、“886(拜拜了)”、“9494(就是就是)”、“770(亲亲你)”等。部分数字与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第22卷第5期2009年9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2No.5 Sep.2009 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特点和成因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一种新语体,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我国,网络语言常常呈现出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糅合数字和字母的语码混杂状态。对网络语言这一特殊语言现象的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社会文化语境为其形成提供可能条件,目的是取得幽默诙谐生动的修辞效果,经济省力原则是其产生的动力,而礼貌原则制约着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形式。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码混杂;社会文化;经济原则;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谢群草(1984

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论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201004721807 郑真指导教师:辜也平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的交际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交际从现实交际中分化出来,为现代人的交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方式。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交际中的各种语言错别字现象,然后从网络交际的语境和主体两方面对语言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加以深入分析,为避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冲击,最后对网络交际中语言规范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交际语言错别字危害规范 别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如“克(刻)苦、惨(残)酷、脉博(搏)、恣(姿)态”等。纠正错别字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人随便写字,别人不认识,而引起误会,那就失去了文字的交际作用,甚至给工作带来损害。但是,在网络语言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别字满天飞,如:“菌(俊)男、霉(美)女、油饼(有病)、板斧(版副)、幽香(邮箱)、打雪丈(打雪仗)、密马(密码)、粉发涂强(奋发图强)、气死我乐(气死我了)、偶是穷银,木油米(我是穷人,没有米)”等等,这些别字的出现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的理解困难。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中小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在逐步增多。中小学生在网络语言中频繁使用错别字的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研究汉字20余年的陕西省委党校任学礼教授认为,目前汉字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汉字文化的危机已经出现。他说:“这种另类语言不仅破坏着汉语的纯洁性,也恶化了人际交往的环境,最终导致理解歧义和沟通障碍。” 一、网络交际中的语言错别字现象 (一)语言运用规则的错别字 1.谐音的滥用。 如数字谐音,用“886”代指“拜拜了(再见)”、“7456”代指“气死我了”、“837”代指“别生气”、“3344”代指“生生世世”、“521”代指“我爱你”等等;如汉字谐音,用“美眉”代指漂亮妹妹、用“斑竹”代替“版主(电子公告版管理员)”;利用数学算式的读音谐汉语词音,如(≈1. 414)代指“意思意思”;英语“音译”,如用“伊妹儿”代指“电子邮件(E-mail)”、用“瘟都死”代指“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用“屁兔”代指“奔腾处理器芯片第二代(PII)”、用“酷(cool)”表达一种时尚、风格和个性[1]。如果这样的字词层出不穷,势必对汉语的语音构成负面影响,造成日常用语的混乱,由于这些莫名其妙的谐音字词让人难以会意,会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2.词汇的畸变。 如将“我”写成“偶”、将“美国”写成“米国”、将“这样子”写成“酱紫”、将“用心写”写成“造砖”、将“随意写”写成“灌水”、用“扁”表示“揍、打”,甚至把拼音字母进行随意简写,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写成“GG、JJ、DD、MM”等[2],这样再造的怪异词汇、简写甚至是错别字增加了信息的噪声,让人不知所云,使用时既不经济,修辞效果也不好,甚至是对网络资源的浪费。如果不加以规范和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运用汉语的坏习惯,很多生造的词汇在汉语中原本就有对应的规范词汇,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让读者费尽心机、难以琢磨,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