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复习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复习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复习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复习重点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⒈环境影响

⑴定义: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⑵研究目的:制定出缓和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改善生活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保证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措施限制人对人的不利影响)

⑶分类,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影响。不利影响: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消极的阻碍或破坏作用的影响。不利与有利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不同的个人、团体、组织等由于价值观念、利益需要等的不同,对同一环境变化的评价会不尽相同,导致同一环境变化可能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确定环境影响不易。

⒉环境影响评价: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规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或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其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使人类活动更具环境相容性。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⒈环评法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⑴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⑵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前款所列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按照本法第七条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即需要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⒉我国环评制度的特点: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程序;②分类管理、分级审批;③明确规定鼓励公众参与;④环评内容丰富,为其他环境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数据;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技术审查制度。

分类管理:按照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程度——造成重大影响、轻度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分别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①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②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③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④新建项目强调选址的环境可行性;改扩建和技术改进项目突出“以新带老”。

分级审批:对于不同投资主体、不同投资规模、不同行业等的建设项目,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县等不同级别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其环评文件。原则:对资源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一些行业和项目提高审批等级。

意义: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的制度适应了我国具体国情和政治体制,对于提高环评管理审批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⒊公众参与的两个阶段:

⑴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

⑵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

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类似于国际通行的程序,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从建设方的环境影响申报(咨询)开始,环保管理部门根据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筛选)的原则,提出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包括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类型并明确审批部门,建设方根据环境影响申报/咨询意见,委托具有恰当资质的环评机构开展环评文件的编制工作,期间开展公众参与调查受影响公众的意见。环评文件需经环保部门的评估或咨询机构(如有行业主管部门,则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专家评审后出具评估意见,再报审批部门审批,审批过程中需要有公众参与。建设方获得批文后方能施工,在施工结束后仍向审批环评的环保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完成竣工验收报告(监测报告、调查报告)并通过竣工验收后正式投产。按法律法规进行后评估及跟踪评价。

环境影响申报,开始项目论证

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

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开始设计

编制竣工验收报告(监测报告-污染类,调查报告-非污染、生态类)

通过竣工验收,正式投产后评估及跟踪评价

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

⑴总则;⑵建设项目概况;⑶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⑷工程分析;⑸清洁生产评价及循环经济分析;⑹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⑺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⑻环境风险评价;⑼环境保护措施及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⑽环境经济损益分析;⑾总量控制;⑿公众参与;⒀选址可行性论证;⒁环境管理及监测;⒂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根据审批原则,逐条给出评价结论:①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是否符合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和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做到布局合理;③是否符合清洁生

产要求,工艺先进;④是否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⑤是否满足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⑥是否能维持或改善地区环境质量,符合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⑦是否取得多数公众同意;⑧是否环境风险较小,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⒊环境影响识别:定性地判断开发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要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累积影响:当一项行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和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的行动结合在一起时产生的对环境增加的影响……累积影响来源于发生在一段时间内,单独的影响很小但集合起来影响却非常大的行动。

累积效应的分类

⒋矩阵法定义和特点:矩阵法由清单法发展而来,一般是在清单法对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因子进行识别筛选的基础上进行,将开发活动也分解成完整的基本行为清单,并把开发行为和受影响的环境要素分别作为行和列从而组成一个矩阵,在开发行为和环境影响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因果关系。特点:简明扼要,将行为与影响联系起来评估,以直观的形式表达了拟议活动或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不仅具有影响识别功能,还有影响综合分析评价功能,可以定量或半定量地说明拟议的工程行动对环境的影响。网络图法:一种能够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型多目标决策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可以用网络图来表示开发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各种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将多级影响逐步展开,呈树枝状,因此又称影响树。特点:是迭代矩阵的延伸,但比迭代矩阵直观明了;不但可以识别,还可以通过定量半定量的方法对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

第四章环境背景调查、污染源调查⒈环境背景值:在不受人类污染的条件下,环境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原有的稳定的基本化学组成含量。

目前,在全球受到污染的情况下,要寻求不受污染的环境背景值,是很难做到的,它实际上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当前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对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气、土、声、生态)的背景调查,主要采用现场调查与现状评价的方式,定量地给出开发活动实施前的环境背景。

第五章工程分析

⒈工业废水主要来源:生产母液、产品洗涤水、设备冷却水的排放水、排气洗涤水、设备及场地冲洗水、露天布置的设备界区内初期雨水、罐区初期雨水等。

⒉有组织排放:经空气动力装置并经一定口径排气筒排出的废气,或无空气动力源经一定高度、口径排气筒排出的废气。

无组织排放: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低矮排气筒(小于15M)的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相同的后果,因此从低矮排气筒排放的废气也可看作无组织排放。

⒊工业废气的来源:⑴化学反应,包括反应不完全或副反应所产生的废气;⑵原料及产品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⑶工艺气体或易挥发液体;⑷储运过程废气;

⑸开停车及其他非正常生产情况下的短期排放;⑹废弃物处理过程中排放的废气。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强调“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分析,促使建设项目在一个较高的清洁生产水平上投入建设和运行,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减少建设项目投运后为消除对环境不良影响所采取的污染控制对策和措施的成本。同时,建设项目特别是技改项目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也可促进同类生产过程的技术进步。

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的主要方面:

⑴与产业政策的相符性;⑵原料及产品的清洁性(单位产品的能耗、水耗、物耗、产污量);⑶工艺路线、工艺技术水平先进性;⑷设备合理性、先进性;⑸过程控制先进性;⑹资源和能源回收水平先进性;⑺管理水平先进性;⑻污控技术先进性产品环境性能的判定原则:⑴产品使用过程环境相容性:①是否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②是否节约能源、节水、节约辅助材料③是否降低(避免)噪声/废气/废水排放;⑵产品使用寿命和耐久性;⑶产品可回收性和再生利用性;⑷产品在环境中可降解性;⑸产品报废处置安全简便性

材料环境性能的判定原则:⑴尽量避免或减少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使用,尽量在当地生产有害物质避免长途运输;⑵优先选择天然材料代替合成材料,尽量选择丰富易得的材料,从废弃物再生循环中获取所需原材料:①是否来自高能耗或重污染的生产

②是否来自天然森林的砍伐③是否来自受保护的濒危野生动植物

第六章水环境影响评价

⒈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⑴确定预测因子、范围、时段;⑵选择恰当的水质数学模型;⑶确定模型计算所需的各种参数;⑷定量预测水质影响;⑸评价水质影响程度、范围;⑹给出综合(比选)结论(水环境可行性):①选址是否可行,②生产工艺是否可行,③废水处理及排放措施是否可行

第七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⒈大气湍流: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由于受各种大气尺度影响的结果,导致三维空间的风向、风速发生连续的随机涨落,这种涨落是大气中污染物质扩散过程的一种特征。机械湍流、热力湍流。

⒉⑴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⑵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

⑶常规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PM10)、氮氧化物(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

⑷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评价范围的确定:⑴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X 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⑵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⑶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第八章声环境影响评价

⑴声环境敏感目标: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自然保护区等对噪声敏感的建筑物或区域。

⑵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㈠划分依据⑴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⑵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⑶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的数量。

㈡评价等级的划分①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为详细评价,二级为一般性评价,三级为简要评价

②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dB(A)以上(不含5dB(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按一级评价。

③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1类、2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 dB(A)~5 dB(A)(含5 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按二级评价。

④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3类、4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3 dB(A)以下(不含3 dB(A)),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时,按三级评价。

⑤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如建设项目符合两个以上级别的划分原则,按较高级别的评价等级评价。

第九章污染防治措施

⒈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对拟采用的各类污染控制措施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从处理工艺、处理能力、处理效果、二次污染、总量控制要求等方面,评述其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为今后的污染控制设施工程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经济可行性论证:⑴投资匡算:污染防治措施的投资在建设项目总投资中的比例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过低难以保证污染防治措施达到预期效果,过高则增大投运后的运行费用,可能影响项目的正常投运;⑵运行费用估算:运行费用=原辅材料(药剂)费+水、电、蒸气、压缩空气费用等+人员工资+设备及构筑物折旧费+维护费用。如果发现拟采用的污染防治措施投资在总投资中占有比例过大,或运行费用过高,会影响建设项目投运后污染防治措施的长期稳定运行,此时应通过调整拟采用的工艺、设备等,再次匡算其投资和运行费用,直至达到合适的技术经济指标,最终完成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

21.环境影响评价的展望

⑴作为管理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定位):①协调部门、区域间的行政管理体系;②强化环评审批后续管理与司法监督;③规范环评参与各方责、权、利关系;④保护环评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权益。

⑵作为技术方法(宏观拓展和微观深入):①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②全球环境变化评估;③健康影响评估;④生命周期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习题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 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4、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5、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 7、环境预测: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推测社 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 的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10、环境影响报告书: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2、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13、大气稳定度:是表示气团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的判别。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11、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 14、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计算式p i=m i/c i 15、土壤:是位于地球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未受污染破坏的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 17、土壤环境容量:一般是指土壤受纳污染物而不产生明显的不良生态效应的最大数量。 18、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9、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 境的声音。 20、等效连续A声级:即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 A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 21、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2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 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3、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 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进行合理的分配,最 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24、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域值。 25、环境敏感区:泛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 发活动导致负面的环境效益。 26、环境目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所想要达到(或希望达到)的境地(结果)或 标准。 27、生态环境:是指除人口种群以外的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生物所组成的生命系统。 28、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许多生物和生态概念和方法,预测和估计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 果和功能所造成的影响,这些概念和方法也适用于人工改造过的系统,如农 田和城市。

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资料.docx

一、名解 环境:是指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和。具体地说,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环境影响概念包括人类活动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环境影响评价:指对拟建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环境标准: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其过程可分为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经常用流程图来表示。 环境影响识别: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目的,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总体上综合起来,对环境影响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 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要素优劣进行的定量描述即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范围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的判定和预测。 环境质量标准: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环境保护标准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和方法标准。 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为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功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环境标准的等级: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标准。 执行关系: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执行,行业标准优先于地方标准执行。 水体污染: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可使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质、水生物组成,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 水体自净:水体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 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计算式pi=mi/ci 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筛选: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问答题: 1.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答:⑴具有法律强制性。⑵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项目建设。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⑷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⑸分类管理。 1.2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作用? 答:[1] 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2] 知道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3] 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4] 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1.3我国环境标准体系是怎样划分的?论述各级、各类环境标准的关系? 答:它分为两级、7种类型. 此外.还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 (4)环境方法标准 (5)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6)环保仪器设备标族 [7)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总之,环境质量标准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推的主要依据。污染物排故标淮 是实现环境质量标肤的主要手段和搭仇环境基础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个助指 导性标准,是制定其他各种环境标准的总原则t程序和方法。向环境方法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题库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2.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4.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5. 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 7. 环境的整体性:又称环境的系统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者环境个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8. 环境质量:是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9.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是在开发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实际影响程度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评估,检查对减少环境影响的落实程度和实施效果,验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正确可靠性,判断提出的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对一些评价时尚未认识到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达到改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管理水平,并采取补救措施,达到消除不利影响。 10. 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11.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二、选择题 1、环境基本特征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2、环境影响分类按来源分类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试卷34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试卷34 (总分78,考试时间90分钟) 1. 某工业园区拟建生产能力3.0×107m/a的纺织印染项目。生产过程包括织造、染色、印花、后续工序,其中染色工序含碱减量处理单元,年生产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按工程方案,项目新鲜水用量1600t/d,染色工序重复用水量l65t/d,冷却水重复用水量240t /d,此外,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后部分回用生产工序。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特点见表1。现拟订两个废水处理、回用方案。方案1拟将各工序废水混合处理,其中部分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恰好满足项目用水需求),其余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流程见下图。方案2拟对废水特性进行分质处理,部分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难以回用的废水处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纺织品定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车间屋顶上6个呈矩形分布排气口排放,距地面8m,项目所在地声环境属于3类功能区,南侧厂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昼间60.0dB(A),夜间56.0dB(A),经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噪声贡献值为54.1dB(A)。(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3类区标准为:昼间65dB(A),夜间55dB(A)。) 表l 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及特点【问题】 1. 如果该项目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CODcr限值为500mg/L,方案1的CODcr去除率至少应达到多少? 2. 按方案1确定的废水回用量,计算该项目水重复利用率。

3. 对适宜回用的生产废水,提出废水分质处理、回用方案(框架),并使项目能满足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35%以上的要求。 4. 给出定型车间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所需要的源参数。 5. 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评价南侧厂界噪声达标情况,说明理由。 某矿区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盟,矿区煤炭资源分布面积广,煤层赋存稳定,资源十分丰富,是适宜露天和井工开采的特大型煤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矿区东西长40km,南北宽35km,规划面积960km2,均衡生产服务年限为100年。境界内地质储量19669Mt,主采煤层平均厚度10.65m,其中露天开采储量14160Mt,井工开采储量5509Mt,另外还有后备区1070Mt,暂未利用储量1703Mt。为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当地拟定该矿区开发的规划,包括井田划分方案,煤炭洗选及加工转化规划,矿区地面设施规划(矿井及选煤厂、附属企业、铁路专用线、瓦斯电厂、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等),矿区给、排水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该矿区内目前已有一座露天矿在生产。区内只有一条河流流过,矿区地处中纬度的西风带,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草原面积占97.3%,森林覆盖率1.23%。多年来,由于干旱、大风、过牧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沙化、退化草场所占比例扩展到64%。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连续遭受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有的地方连续两年寸草不生。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问题】 6. 列出该规划环评的主要保护目标。 7. 列出该规划环评的主要评价内容。 8. 列出该评价的重点。 9. 应从哪几方面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的合理性论证? 10. 矿区内河流己无环境容量,应如何利用污废水? 某大城市拟建一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填埋量为300万t,填埋厚度为25m,主要设施有:防渗衬层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雨污分流系统,地下水监测设施、填埋气导排系统以及覆盖和封场系统。按工程计划,该填埋场2011年1月投入使用。该填埋场渗滤液产生量预计为120t/d。拟将渗滤液送至该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为30000t/d,目前日处理量为23000t/d。拟选厂址特点见表1。表l拟选厂址特点【问题】 11. 该填埋场选址和所建设施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12. 该填埋场可选用何种防渗衬层? 13. 可以进入该垃圾填埋场的垃圾为哪种垃圾? 14. 该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方式是否可行?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15. 垃圾填埋场的主要环境影响有哪些? A市拟新建一座规模为处理能力10万t/d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该项目建成后将收集该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其中工业废水占40%。拟建工程分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程)和污水处理厂相配套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截流干管、中途提升泵站等设施,该污水处理厂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厂厂址目前为旱地,不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污泥经压缩、脱水、干化处理后送该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受纳水体为B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库2016重点题库(参考答案)给学生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库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国家和地方标准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 国家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 B 地方标准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某些标准制定得更严格于国家标准的标准; C 地方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99+ 2、下列各项关于环境标准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国家标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B 环境质量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C 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 D 强制性标准即为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标准。 3、下列不属于“三本帐”内容的是(c ) A 现有工程排放量 B 新扩建工程排放量 C 现有工程事故排放量 D 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所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4.某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含二氧化硫的污染气体,二氧化硫气体产生量为18g/s,测得脱硫装置出口气体为80000m3/h,出口二氧化硫浓度为200mg/m3,脱硫装置的脱硫效率为( C )。 A.86.2% B.90.0% C. 75.3% D. 73.4% 解析:计算型。脱硫效率为:1-80000×200/(18×1000×3600)=0.753=75.3%,注意单位变换

5. 下列选项中,(C)是新建项目评价需要的污染物最终排放量。 A、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 B、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C、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减去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D、新建项目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的污染物排放量 6.一条河流的某监测点的COD 标准指数为2.3,表示该点位COD() A.超标2.3 倍 B.超标1.3 倍 C.超标0.3 倍 D.未超标 解析:B,要求型。要清楚水质因子标准指数和超标倍数的关系,1 为标准值,大于的部分即为超标。 7.某大气环境监测点总监测数据50 个,其中,超标数据有15 个,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数据有8 个,未检出点数的数据有5 个,则超标率为()。 A.40.5% B.35.7% C.33.3% D.30% 解析:A,计算型。在计算超标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数据,比如不符合要求的、未检出的,主要影响的是总监测数据。总的里面包括未检出的,但是不包括不符合要求的。所以,超标率=15/(50-8)=35.7%。 8.环境噪声现状评价包括()。 A.噪声源现状评价 B.声环境现状质量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多套计算题(含答案)

1、假设3个不同的噪声源同时作用于A点,声压值分别为P1=8.6×10-4N/m2,P2=9.2×10-4N/m2,P3=58P0,请计算总声压级LPT的值?若B点离A点相距5米,该噪声源由于随传播距离而引起衰减,那么B点的噪声值LB是多少? 2、某工厂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为0.3m3/s,苯酚浓度为30ug/L,河流流量为8m3/s,流速为1m/s,苯酚的背景浓度为1ug/L,苯酚的衰减系数在该河流中满足方程:X=100米时,C=25ug/L;X=300米时,C=20ug/L。试求排放点下游1.6公里处的污染物浓度? 3、某地计划建一化工厂,有一个烟囱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烟囱高45米,每小时燃煤1.8吨,已知烟气抬升高度55米,煤含硫量为1%,风速u=2m/s。问:该厂建成后在其正下风向1000米处距离地面100米的高空SO2的贡献浓度是多少?(σy=0.15X0.8;σz=0.1X0.9;S的原子量为32,O的原子量为16)

4、有一条铁路与风向垂直,列车平均速度为72公里/小时,每小时有36辆列车经过,每辆列车向大气排放SO2的浓度为8g/s,已知列车烟囱高均为5米,风速u=2m/s,烟气抬升高度为25米。试求该厂建成后在铁路下风向离铁路800米处的地面上SO2的贡献浓度是多少?(σy=0.11X0.9;σz=0.12X0.85) 5、某企业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q=0.2m3/s,BOD5=75mg/L;河流流量Q=9.8m3/s,流速Ux=0.1m/s,BOD5背景值为1mg/L.BOD5的降解系数为0.2d-1。求排污口下游2000m处的BOD5浓度。(忽略纵向弥散作用)

2012年环境影响评价与衡量案例分析报告复习资料

2012 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复习资料(1)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设布点原则:以最少的频次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数据,如实反映项目排放浓度和总量。 布点方法:参见相关技术规范。 (1)废气: ?有组织排放:布设于各处理设施各处理单元的进出口烟道、废气排放烟道 ?无组织排放:S02 NOx颗粒物、氟化物的监控点高在源下风向2~50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参照点设在上风向2~50米范围内。其余污染物监控点高在单位周界外10 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监控点最多4 个,对照点1 个。 (2)废水?处理设施单元的进、出口,第一类污染物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 生产性污水、生活污水、清净下水外排口;雨水排口。 (3)噪声 ?厂界噪声:法定边界布设多个测点,包括距敏感建筑物较近及受被测声源影响较大的位置。厂界外1 米,高1.2 米,距任一反射面不小于1米,厂界有围墙要高于围墙。同时设点测背景噪声。 ?高速公路噪声:在公路两侧距路肩小于或等于200 米范围内选取至少5 个有代表性的噪声敏感区域,垂直于公路方向距路肩20、40、80、160 设点进行噪声衰减测量。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在机场周围受飞机通过影响的所有噪声敏感点设监测 点,选在户外平坦开阔地方 ?振动:测点置于建筑物室外0.5 米以内?电磁辐射: ?固体废物:固废的检查(来源、判定、鉴别种类、产生量、处置方式);固废的鉴别监测(对照名录和标准鉴别性质) 2012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复习资料(2)环境可行性分析 1.建设项目规模、选址、布局、选线的环境合理性分析建设项目规模合理性: 是否符合产业政策、排污量能否满足当地容量厂址选择合理性:生活区与生产区的相对位置合理性、厂界外敏感点是否得到合理避让、减轻某些污染物对厂界外敏感点的影响;工艺路线是否顺畅、生产物流能否顺畅节约能耗,降低排污量选址选线及布局的环境可行性分析 ?是否避开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同时不对敏感目标造成直接危害 ?是否符合地方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规划的要求 ?不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 ?从区域或大空间长时间范围看,选址选线不影响区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潜在的地区或目标。 说明规划方案分析,提出优化方案设计的评价结论。 2.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正确性的判别 通过各专题分析评价,综合分析预测、评价的正确结论;并通过综合分析确 保各条结论的正确性;评价结论不能与报告书中相关内容说明发生矛盾和偏差,以及某些结论的绝对化。 3.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结论分析及整改方案建设分析 通常结论有以下6 项内容:产业政策符合性、厂址选择可行性、达标排放分析、总量控制效果、清洁生产水平、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同时满足以下5 个方面时,应明确建议政府环保部门通过工程竣工环

工程咨询继续教育环境影响评价--试卷96分

1.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开发区环境影响的识别,分为()等层次。 A.宏观规划和具体项目 B.战略性和策略性 C.长远和近期 D.主要和次要 2.()主要用于涉及地理空间较大的建设项目,如公路、铁道、管道等“线型”影响项目和区域开发项目。 A.系统流图法 B.层次分析法 C.叠加图法 D.情景分析法 3.若将开发区定位为新经济区,则应以()来配置要素。 A.人口计划规模 B.经济发展规模 C.环境承载能力 D.资源需求总量 4.根据产业组织学的(),规划能够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绩效,其中包括环境绩效。 A.结构行为绩效理论 B.价格理论

C.产业竞争与规制理论 D.产业组织形态创新理论 5.开发区定位包括()和产业定位。 A.区域定位 B.经济定位 C.社会定位 D.功能定位 6.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在于()。 A.彻底消除风险 B.降低风险损失 C.研究风险减缓措施 D.认清风险危害 7.下列不属于海洋水文动力环境敏感区划分原则的是()。 A.开敞度很小,或感潮时间长的海湾 B.多年平均流量较大,且以径流作用为主的河口 C.多年平均流量较小,且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河口 D.海岸线形状受海水冲刷影响极易改变的海域 8.()首次对“海岸工程”进行明确界定,并规定海岸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B.《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1990)

C.《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 D.《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2006)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修改规划目标或者规划方案时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目标约束性原则 B.责权对应原则 C.现实性原则 D.广泛参与的原则 10.我国根据环境标准的适用范围、性质、内容和作用,实行()级()类标准体系。 A.三,五 B.三,六 C.四,五 D.四,六 11.()明确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社会环境影响,定量预测或定性描述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变化情况,提出降低影响的对策与措施。 A.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B.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C.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D.环境风险分析评价 12.下列关于环评听证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听证会的个人和组织必须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复习重点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1.环境影响 ⑴定义: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⑵研究目的:制定出缓和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改善生活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保证 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措施限制人对人的不利影响) ⑶分类,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积 极的促进作用的影响。不利影响: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消极的阻碍或破坏作用的影响。不利与有利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不同的个人、团体、组织等由于价值观念、利益需要等的不同,对同一环境变化的评价会不尽相同,导致同一环境变化可能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确定环境影响不易。 2?环境影响评价: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规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或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其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使人类活动更具环境相容性。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环评法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⑴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⑵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前款所列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按照本法第七条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即需要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2?我国环评制度的特点: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程序;②分类管理、 分级审批;③明确规定鼓励公众参与;④环评内容丰富,为其他环境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数据;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技术审查制度。 分类管理:按照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程度造成重大影响、轻度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分别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①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 全面评价;②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③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 报环境影响登记表;④新建项目强调选址的环境可行性;改扩建和技术改进项目突出 分级审批:对于不同投资主体、不同投资规模、不同行业等的建设项目,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县等不同级别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其环评文件。原则:对资源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一些行业和项目提高审批等级。 意义: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的制度适应了我国具体国情和政治体制,对于提高环评管理审批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3?公众参与的两个阶段: ⑴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 ⑵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类似于国际通行的程序,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 从建设方的环境影响申报(咨询)开始,环保管理部门根据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筛选)的原则,提出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包括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类型并明确审批部门,建设方根据环境影响申报/咨询意见,委托具有恰当资质的环评 机构开展环评文件的编制工作,期间开展公众参与调查受影响公众的意见。环评文件需经环保部门的评估或咨询机构(如有行业主管部门,则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专家评审后出具评估意见,再报审批部门审批,审批过程中需要有公众参与。建设方获得批文后方能施工,在施工结束后仍向审批环评的环保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完成竣工验收报告(监测报告、调查报告)并通过竣工验收后正式投产。按法律法规进行后评估及跟踪评价。 环境影响申报,开始项目论证 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 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开始设计 编制竣工验收报告(监测报告-污染类,调查报告-非污染、生态类) 通过竣工验收,正式投产后评估及跟踪评价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评价(P2)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2.环境质量参数 为表示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和变化趋势的对环境中各种物质的测定值或评定值。根据环境的客观属性提出的,用以表现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指示性变量。 3.熏烟型烟羽 即漫烟型烟羽,多出现在日出后辐射逆温被破坏时。此时,烟轴之上有逆温层,而烟轴之下至地面间气层不稳定,因而烟羽上升扩散到一定程度就受到逆温层的阻挡,使垂直扩散空间仅局限于地面至逆温层底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低层风小,则大气稀释能力就更低,高浓度的烟羽会迅速扩展到地面,造成地面的严重污染。烟雾事件大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4.氧亏 亦称“缺氧量”,指水体中饱和溶解氧和现存溶解氧之差,计量单位mg/L。耗氧愈多,氧亏愈

大,同时由大气补充水中的氧量也愈多。 5.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环境质量(P1) 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程度)的表示,是在某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其中的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是因人对环境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评定环境的一种概念。 7.环境容量(P1) 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未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8.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9.土壤背景值(P131) 指一定时期内某一指定区域中未受污染破坏的

环境影响评价试卷

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可携带计算器文具,满分为: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时间是()。 A.1989年12月26日 B.2002年12月28日 C.2003年9月1 日 D.1984年11月1日 2.()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依据。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境样品标准 D.环 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方法标准 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对产生的环境影 响进行全面评价。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分析 表 D.环境影响登记表 4.向已有地方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B.环境保护基本法 C.环境保护单行法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5.核实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通常有()。 A.现场实测、类比法和经验估计法 B.物料衡算法 C.现场实测、物料衡算 和经验估计法 D.现场调查与实测法 6.拟在河边建一个工厂,该厂将以2.56m3/s的流量排放废水,废水中污染物(持 久性物质) 的浓度为1 500mg/L,该河流平均流速为0.61m/s,平均河宽为 12.5m,平均水深为0.58m,与该工厂相同的污染物浓度为400mg/L。该工厂的废 水排入河流后,污染 物浓度是( )mg/L。 A.503.4 B.692.3 C.803.4 D.705.6 7.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A.一级标准 B.二级标准 C.三 级标准。 8.某厂锅炉年耗煤量2000t,煤的含硫量为4%,则全年排放的二氧化硫量为 ()(计算时 假定燃料中15%的硫最终残留在灰分中)。 A.80000kg B.136000kg C.16000kg D.152000kg 9.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要热力因子是()。 A.风和大气稳定度 B.温度层结和湍流 C.风和湍流 D.温 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 10.吹某一方向的风的次数,占总的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称为该风向的()。 A.风频 B.风玫瑰图 C.风场 D.联合频率 11.用Pasquill 法判断大气稳定度时,如某地U10=7m/s 则大气稳定度为 ( )。 A.强不稳定 B.不稳定 C.中性 D. 缺条件,无法判断 12.某拟建企业,无组织排放有害气体甲和乙两种气体,经计算有害气体甲的卫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等标污染负荷:把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稀释到相应的排放标准时所需的介质量,用以评价各污染源 和各污染物的相对危害程度。 2.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 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3.环境容量: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4.等效连续A声级: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 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5.环境风险评价:针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6.清洁生产:是指采取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 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7.区域环评: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8.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质量要求,推算出的达到该目标的污染物最大允 许排放量。 二、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于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库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 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4、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5、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 7、环境预测: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 和方法,推测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 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10、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11、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 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 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2、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13、大气稳定度:是表示气团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的判别。 14、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 计算式p i=m i/c i 15、土壤:是位于地球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未受污染破坏的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 17、土壤环境容量:一般是指土壤受纳污染物而不产生明显的不良生态效应的最大数量。 18、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9、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 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0、等效连续A声级:即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 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 21、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教学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

总复习题(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分析污染型生产工艺过程中水污染物产生量时,应绘制物料平衡图、水平衡图以及( D )。 A.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B.项目总平面图 C.水环境功能区划图 D.生产工艺流程图 2.下列不属于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基本内容的是( D )。 A.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B.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C.工艺流程 D.替代方案 3.下列不属于污染物分析内容的是( A )。 A.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 B.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议指标 C.水平衡 D.非正常排放源强统计与分析 4.下列不属于工程概况内容的是( B )。 A.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 B.清洁生产水平 C.项目组成 D.人员数量与工作时间 5.下列不属于建设项目选址要考虑内容的是( D )。 A.是否与规划相协调 B.是否影响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 C.是否违反法规要求 D.是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 6.总图布置方案分析时,需参考国家有关防护距离规范,分析厂区与周围环境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可靠性,合理布置建设项目的各构筑物及生产设施,给出( D )。 A.总图的地形图 B.总图各车间布局平面图 C.总图布置方案与内环境关系图 D.总图布置方案与外环境关系图 7.总图布置方案分析时,需分析厂区与周围环境保护目标之间所定( A )的保证性。 A.卫生防护距离 B.卫生防护距离和安全防护距离 C.安全防护距离 D.卫生防护距离和防火防护距离

14. 工程分析时使用的资料复用法,只能在评价等级( B )的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中使用。 A.较高 B.较低 C.一级 D.以上都可以 15.用经验排污系数法进行工程分析时,此法属于( B )。 A.物料衡算法 B.类比法 C.数学模式法 D.资料复用法 16.物料衡算法能进行工程分析的原理是依据( C )。 A.自然要素循环定律 B.市场经济规律 C.质量守恒定律 D.能量守恒定律 17.工程分析的方法较为简便,但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很难保证,只能在评价等级较低的建 设项目工程分析中使用,此法是( A )。 A.资料复用法 B.类比法 C.专业判断法 D.物料衡算法 31.某工程用新鲜水4 000 m3/d,其中,生产工艺用新鲜水3 200 m3/d,生活用新鲜水260 m3/d,空压站用新鲜水100 m3/d,自备电站用新鲜水440 m3/d。项目循环水量49 200 m3/d,该工程水重复利用率为( B )。 A. 81.2% B.92.5% C. 94% D. 98% 32.某工程生产工艺用新鲜水1 600 m3/d,生活用新鲜水130 m3/d,公用工程用新鲜水270 m3/d。项目循环水24 600 m3/d,则该工程水重复利用率为( B )。 A. 91.5% B. 92.5% C. 92.g% D. 93.g% 33.某企业循环水系统用水量为1 000 m3/h,新鲜水补水量为用水量的5%。循环水系统排水量为30 m3[h,循环水利用率为( B )。 A. 95.0% B.95.2% C.97.0% D. 98.0% 34.某造纸厂日产凸版纸3 000 t,吨纸耗水量450 t,经工艺改革后,生产工艺中采用了逆流漂洗和白水回收重复利用,吨纸耗水降至220 t。该厂每日的重复水利用率是( D )。 A. 47.8% B.95.6% C.48.g% D. 51.1% 38. 某企业车间的水平衡图如下(单位为m3/d),该车间的重复水利用率是( C )。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 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T2.1—93)是由国家环境保 护局1993年发布并于1994年4月1日起实施的。2021年由环境保护 部修订并发布,并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自修订后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T2.1—93)废止。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2.1-2021)规定了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适用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 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篇二】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 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1.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内容。接受环境影响 评价委托后,首先是研究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文件,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类型。在研究相关技 术文件和其他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实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同时展开初 步的环境状况调查及公众意见调查。结合初步工程分析结果和环境现 状资料,能够识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秦,筛选主要的环境影响评 价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和环境保护目标,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标准,最后制订工作方案。

2.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做进一步的工程分析,实行充分的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并展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之后根据污染源强和环境现状资料实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并展开公众意见调查。若建设项目需要实行多个厂址的比选,则需要对各个厂址分别实行预测和评价,并从环境保护角度推荐厂址方案;如果对原选厂址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则需要对新选厂址重新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三阶段,其主要工作是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的要求以及公众的意愿,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给出评价结论和提出进一步减缓环境影响的建议,并最终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编制。 【篇三】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以下原则展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依法评价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政策、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等相关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并注重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动向。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及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 试卷: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2、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 降低、性质发生变化,水体自然地恢复原样的过程。 3、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 4、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为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填空题: 1、环境影响的分类按影响的来源可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2、生态环境影响的补偿有就地补偿和异地补偿两种形式。 3、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 4、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可分为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经常用工作程序来表示。 5、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方法。 6、水体污染源分为两大类: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7、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Km 、10~14Km 、4~6Km 。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8~30Km 、2~8Km 、1~2Km 。 三、判断并改错: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是环评工作成果的一般体现。(×)[集中体现] 2、污染物随着污水排入河流后,在河流横向断面上与河水充分混合需要一定的横向断面混合时间。(√) 3、划分环评工作等级的依据是投资者的主观意愿。(×) 4、S—P模式适用于任何状态、任何物质的衰减规律。(×) 5、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分为回顾性环境评价、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按评价阶段分可以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四、简答题: 1、中国环境影响影响评价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1)具有法律强制性。(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3)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建设项目。(4)分类管理。(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2、简述环评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答:根据环境和工程的特点及评价工作等级,选择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编制:(1)总则 (2)建设项目概况 (3)工程分析( 4)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 (5)环境影响预测 (6)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7)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技术经济论证 (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 (10)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