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语文 短文两篇

九年级语文 短文两篇

九年级语文 短文两篇
九年级语文 短文两篇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读书益处:

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

(2)自主、合作、探究

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用心爱心专心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8.讨论比较。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爱心专心

初三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供你自主研学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狡黠.( ) 诘难 ..( ) 滞.碍( ) 寻章摘.句( ) 吹毛求疵.( ) 豁.然贯通( ) 2 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词语填在横线上。 (1)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满充足充实充分)的理由。 (2)要想把经典著作读(懂完透),懂得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3)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丢弃丢失放弃放松)了整体。 3.选出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白杨礼赞》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是一篇脍炙人口 ....的散文佳作。 B.中华民族在任何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忍不拔 ....、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 C.一提到环城河近几年的变化,管委会的老马夸夸其谈 ....,充满了建设者的自豪。 D.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 4 读右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国人口增长情况。(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按要求表达。 从除例句以外的23个大写英文字母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仿写 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在一起的心,是友谊。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 缺憾。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领悟 阅读下边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读书 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 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 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 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 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 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 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 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 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文原文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文原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1]斯、是:均为指示代词。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2]惟:同介词“以”,2起强调原因的作用。德馨(xīn 新):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3]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不学无术之人。 [5]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6]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7]丝竹:弦乐、管乐。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8]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9]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老师出山之

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0]子云:汉代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1]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 有?’” 译文: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留便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灵。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我的道德高尚却到处传闻。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碧绿;草色映入帘帷,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浅薄无识之徒不会到此。可以随心抚弄素琴,可以潜心阅读佛教。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这间陋室如同南阳诸葛庐,又如西蜀子云亭。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是粗陋的呢?” 爱莲说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短文两篇

下册第四单元读书鉴赏 13短文两篇 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 读书有径。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单课精练5新人教版

第15 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5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狡黯()诘难()滞碍() 阐证()劝诫()死抠()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统ch du ()澡饰()l cn 加() 味同ji do蜡()吹毛求毗() hu b然贯通()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怡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寻章摘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4)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咬文嚼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句练习: 原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仿句:天生才干犹如,读书然后。 5.语言积累。从培根《论读书》中摘录你最喜爱的格言警句,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不求甚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2课《短文两篇》预习检测及答案

22 《短文两篇》预习检测(共25分) 一、根据诗文内容填空(19分)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 人。 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 是。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 是; 6.《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 的家,“元公”是他的。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 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 是。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 为。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3、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预习检测参考答案: 一、1、《全唐文》唐代刘禹锡 2、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哲学谥号 7、爱莲草木之花菊花牡丹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二、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道德高尚,就不简陋了。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3、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一、重要实词和虚词 二、翻译重要语句 三、背诵课文 学习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学习时数:2课时 《黄鹤楼》 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这段文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 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黄鹤。名,动词,命名。《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述异》之志:即《述异志》.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了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舫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蓯:高耸的样

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一起看看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欢迎查阅! 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两篇*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理清两篇*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2.对比阅读,分析两篇*的论证方式、方法,揣摩体会两文的语言风格。 3.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积极引领学生读书,引导学生探讨正确的读书观。 重点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 *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思维。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读书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巧设问题,对话讨论。通过问题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对话,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理清思路,研讨论证方法及其效果,以及在阅读上的收获。 课前准备 1.培根的画像。

2.《燕山夜话》的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书是什么?自从有了书,人们给了它各种名称和赞誉。书是人类知识的载体,书是打开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书是储藏无数珍宝的宝库,书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前程的方向标之一,正因为有了书,我们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采摘硕果。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读书,应怎样读书吗?下面让我们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是怎么说的。 二、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于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被国会弹劾去职,之后家居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受寒致死。 三、整体感知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word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不求甚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

2014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15.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理解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水平。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个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读书益处: 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 (2)自主、合作、探究 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个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5.学生自主提出相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实行辩证分析,使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能够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能够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竿充数”这个成语,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 答谢中书书①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青林翠竹,四时③俱备。晓雾将歇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①,沉鳞竞跃②。实是欲界之仙都③。自康乐④以来,未复有能与⑤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⑥ 苏轼 元丰六年⑦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⑧,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⑨。怀民亦未寝,相与10步于中庭11。庭下如积水空明12,水中藻、荇13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14如吾两人者耳。 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③〔四时〕四季。④〔歇〕消散。 ①〔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②〔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③〔欲界之仙

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④〔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⑤〔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⑥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⑦〔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⑧〔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⑨〔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10〔相与〕共同、一起。11〔中庭〕院里。12〔空明〕形容水的澄澈。13〔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14〔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 (含答案)

最美的姿态(张鸣) 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地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①~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答题技法详见P60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⑤段论证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雪 2 雨说 3 星星变奏曲 4 外国诗两首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第二单元 5 敬业与乐业 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7 傅雷家书两则 8 致女儿的信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第三单元 9 故乡 10 孤独之旅 11 我的叔叔于勒 12 心声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青春随想第四单元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5 短文两篇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好读书读好书第五单元 17 智取生辰纲 18 杨修之死 19 范进中举 20 香菱学诗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第六单元 21 陈涉世家 22 唐雎不辱使命 23 隆中对 24 出师表 25 词五首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第269 页:后记 1《沁园春?雪》 毛泽东(1936 年2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词语注释

1. 北国:指我国北方。 2.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3. 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4. 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5.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色的大象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 6. 天公:指天。“欲与天公试比高” 、“人定胜天”是作者坚守不渝的雄心壮志。 7. 须:等到。 8.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9?分〔f缶〕外妖娆:格外艳丽多姿。 10.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11. 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 12. 文采:和下文的“风骚”,本指辞藻。这里用文学才华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 思想、文化在内。风骚,原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也可指《诗 经》和《楚辞》。 13. 输:和下文的“逊” ,都是差,失的意思。 14. 文采:和下文的‘'风骚“,本指辞藻。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15. 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16.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骄纵宠爱 的人。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在这里特指成吉思汗。 17. 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建立了横跨欧亚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18. 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有用射雕来称赞人武艺高强。 雕,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又快又高,不易射中。 19.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20.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者等。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郑愁予《雨说》原文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短文两篇教案及教学反思

13.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书有径。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仅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要了解大意。 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论文。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想】 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语音 1、狡黠“xiá”不能读成“ jié” 2、咀嚼“jǔjué”不能读成“ zuǐjiǎo” 3、诘难“nàn”不能读成“nán” 4、滞碍“chì”不能读成“zhì” 5、死抠“kōu”不能读成“qū” 6、豁然“huò”不能读成“ huo” 7、相似“sì”不能读成“ shì” 8、曲解“qū”不能读成“ qǔ” 9、大而无当“ dàng”不能读成“dāng” 10、迂腐“yū”不能读成“ yú” ◎字形 1、怡情:“怡”不能写成“移”。 2、傅彩:“彩”不能写成“采”。 3、策划:“划”不能写成“化”或“画”。 4、蒸馏:“馏”不能写成“溜”。 5、辩论:“辩”不能写成“辨”。 6、辨异:“辨”不能写成“辩”。 7、胸肺:“肺”不能写成“月市”。 8、滥加粗暴:“滥”不能写成“烂”。 9、要诀:“诀”不能写成“决”。 10、独到:“到”不能写成“道”。 ◎词语 1、藻饰:修饰文辞。 2、狡黠:狡诈。 3、诘难:诘间,为难。 4、滞碍:不通畅。 5、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复习.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复习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复习 第10课《短文两篇》 1.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 《答谢中书书》: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 字音: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 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

竹柏(bǎi)猿(yuán)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

13短文两篇 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 读书有径。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论文。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分析论证方法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