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炎

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炎

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炎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很难彻底清除鼻窦病症。近年开展的鼻

内窥镜鼻窦手术,使鼻外科的临床治疗水平有了迅速提高,我科自2008年10月份至2009

年10月末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炎共计50例完整病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所有50例患者均为门诊手术24岁~62岁,男:21例,女:29例,平均年令

43岁,术前认真询问病史,包括鼻窦炎症状,变态反应及免疫病史,进行前鼻镜及鼻窦内窥

镜检查,克瓦氏位X光拍片后确诊,对疑有上颌窦囊肿及后组筛窦,蝶窦有病变的患者,均

行鼻窦CT冠状和轴位扫描。

1.2检查及手术设备手术用0°、30°、70°硬性鼻内窥镜,及手术器械。患者术前鼻腔粘膜用1%地卡因加肾上腺素纱条进行表面收缩麻醉后行鼻窦内窥镜检查。

1.3手术方法患者平卧位或头部垫一薄枕但尽量不要超过10°角,手术主要在0°或30°鼻窦内

窥境下进行。首先取出鼻腔填塞的麻醉纱条,如果双侧上颔窦有病变,术者应本着先左后右

的原则,1%利多卡因加少许付肾5ml以6号长针头折弯45°左右,于中甲前下缘,中甲附着处,钩突附近浸润麻醉1~2ml左右。取钩突前缘纵行切口,分离中鼻道粘膜,暴露筛泡骨

壁并切除钩突,用30°~90°角度咬骨钳扩大上颌窦自然孔,清理中鼻道区域及上颌窦腔内的

病变,根据病情开放清理筛房。有上颌窦囊肿者采用双径路方法摘除,将带鞘的穿刺针由患

侧下鼻道刺入上颔窦,内窥镜由管鞘进入窦内观察再用息肉钳沿此径路摘除囊肿,术中出血

较少双侧达到60ml左右。术后窦腔用碘仿油纱条填塞,术后三天撤出纱条。

2 治疗结果

术前最常见的流脓涕、头痛、鼻塞三大症状,术后完全消失者占95%,术后随访至今,均自觉症状好转,无一例术后复发。

3 讨论

3.1鼻内窥镜手术问世以前,对本病的治疗以反复的上颌窦冲洗,柯陆进路的上颌窦根治术,鼻侧切开术治疗,复发率为32%~100%不等。近年来在综合治疗方面获得了许多进展。传统

鼻窦炎手术的建立,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该手术的处理原则也是根据重力作用原理,

使窦腔与鼻腔通畅,彻底清除病灶,手术区域不涉及原发病灶的中鼻道与前筛处病变,然而

传统的鼻窦炎手术效果并不理想,实验已经证实鼻窦内的粘膜纤毛向自然开口处运动的客观

观律,这说明了近百年以切除病及牺牲部分健康组织达到引流目的的上颌窦根治术,下鼻道

鼻内开窗术实际上违反了规律,所以常因鼻腔粘连,水肿和疤痕形成等而手术失败。许多临

床资料证明:在鼻内窥镜下切除鼻内原发病症,慢性上颌窦炎确定及以治愈。我们开展鼻内

窥镜手术以来,体会运用鼻内窥镜治疗上颌窦炎有以下优点:

3.1.1在鼻内窥镜下手术亮度强、清晰度高,解剖清楚,尤其是开放上颌窦自然孔时,用70~

度镜子可以观察整个窦腔范围,能较广泛彻底地清除病变,并能查到窦腔深部的细小病变。

3.1.2出血及付损伤小,传统术出血较多,术后患者反应较重,组织的渗出,肿胀亦很明显,新术式避免了以上缺点。

3.1.3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鼻窦粘膜功能,促进鼻窦粘膜的恢复,从而建立鼻窦的正常引流

因而疗效理想,一改以往复发率高,效果差的状况,使鼻和鼻窦疾病的诊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3.1.4减轻患者负担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值得广泛的推广。

3.2系统的免疫治疗和抗霉菌治疗,如脱敏治疗,口服和局部冲洗皮质类固醇,手术后用双氧水和抗霉菌药物冲洗术腔等。这些方法的采用,使保留粘膜的开放性手术方式成为可行。临床结果表明:在保证具备系统综合性治疗的基础上,经鼻内窥镜上颌窦开放术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是可行的。窦内粘膜形态和功能的恢复,是治愈鼻窦炎的基本条件。为此建议,除侵袭性鼻窦炎以外,手术方式应以开放术为首选。

参考文献

[1] 陈虹,王淑芝.鼻内窥镜手术配合的经验总结.中华护理杂志,1996.

[2]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

[3] 黄鹤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J].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炎

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炎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很难彻底清除鼻窦病症。近年开展的鼻 内窥镜鼻窦手术,使鼻外科的临床治疗水平有了迅速提高,我科自2008年10月份至2009 年10月末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炎共计50例完整病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所有50例患者均为门诊手术24岁~62岁,男:21例,女:29例,平均年令 43岁,术前认真询问病史,包括鼻窦炎症状,变态反应及免疫病史,进行前鼻镜及鼻窦内窥 镜检查,克瓦氏位X光拍片后确诊,对疑有上颌窦囊肿及后组筛窦,蝶窦有病变的患者,均 行鼻窦CT冠状和轴位扫描。 1.2检查及手术设备手术用0°、30°、70°硬性鼻内窥镜,及手术器械。患者术前鼻腔粘膜用1%地卡因加肾上腺素纱条进行表面收缩麻醉后行鼻窦内窥镜检查。 1.3手术方法患者平卧位或头部垫一薄枕但尽量不要超过10°角,手术主要在0°或30°鼻窦内 窥境下进行。首先取出鼻腔填塞的麻醉纱条,如果双侧上颔窦有病变,术者应本着先左后右 的原则,1%利多卡因加少许付肾5ml以6号长针头折弯45°左右,于中甲前下缘,中甲附着处,钩突附近浸润麻醉1~2ml左右。取钩突前缘纵行切口,分离中鼻道粘膜,暴露筛泡骨 壁并切除钩突,用30°~90°角度咬骨钳扩大上颌窦自然孔,清理中鼻道区域及上颌窦腔内的 病变,根据病情开放清理筛房。有上颌窦囊肿者采用双径路方法摘除,将带鞘的穿刺针由患 侧下鼻道刺入上颔窦,内窥镜由管鞘进入窦内观察再用息肉钳沿此径路摘除囊肿,术中出血 较少双侧达到60ml左右。术后窦腔用碘仿油纱条填塞,术后三天撤出纱条。 2 治疗结果 术前最常见的流脓涕、头痛、鼻塞三大症状,术后完全消失者占95%,术后随访至今,均自觉症状好转,无一例术后复发。 3 讨论 3.1鼻内窥镜手术问世以前,对本病的治疗以反复的上颌窦冲洗,柯陆进路的上颌窦根治术,鼻侧切开术治疗,复发率为32%~100%不等。近年来在综合治疗方面获得了许多进展。传统 鼻窦炎手术的建立,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该手术的处理原则也是根据重力作用原理, 使窦腔与鼻腔通畅,彻底清除病灶,手术区域不涉及原发病灶的中鼻道与前筛处病变,然而 传统的鼻窦炎手术效果并不理想,实验已经证实鼻窦内的粘膜纤毛向自然开口处运动的客观 观律,这说明了近百年以切除病及牺牲部分健康组织达到引流目的的上颌窦根治术,下鼻道 鼻内开窗术实际上违反了规律,所以常因鼻腔粘连,水肿和疤痕形成等而手术失败。许多临 床资料证明:在鼻内窥镜下切除鼻内原发病症,慢性上颌窦炎确定及以治愈。我们开展鼻内 窥镜手术以来,体会运用鼻内窥镜治疗上颌窦炎有以下优点: 3.1.1在鼻内窥镜下手术亮度强、清晰度高,解剖清楚,尤其是开放上颌窦自然孔时,用70~ 度镜子可以观察整个窦腔范围,能较广泛彻底地清除病变,并能查到窦腔深部的细小病变。 3.1.2出血及付损伤小,传统术出血较多,术后患者反应较重,组织的渗出,肿胀亦很明显,新术式避免了以上缺点。 3.1.3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鼻窦粘膜功能,促进鼻窦粘膜的恢复,从而建立鼻窦的正常引流 因而疗效理想,一改以往复发率高,效果差的状况,使鼻和鼻窦疾病的诊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3.1.4减轻患者负担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值得广泛的推广。

鼻窦炎

鼻窦炎 姓名:性别:年龄:科别:术前诊断:慢性全鼻窦炎、鼻息肉术后诊断:慢性全鼻窦炎、鼻息肉手术名称: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麻醉:蝶腭神经阻滞+局麻+强化 患者平卧位,头略抬高,常规消毒、铺巾。 以2%的卡因棉片(20+1‰肾上腺素4ml)鼻腔表面收缩麻醉。 1%利多卡因(10ml+1‰肾上腺素2)在右侧鼻丘、钩突前缘上、中、下三点、中鼻甲前端局部浸润麻醉。内窥镜下先行切除右鼻腔息肉,暴露中鼻道窦口复合体,切除钩突,咬除筛泡及前后筛间隔骨板,充分开放各筛房,见筛房内粘脓及息肉充盈。用筛窦钳咬除上颌窦自然孔上.下.后部分组织,开放窦口范围约1.5cm×1.5cm,70o镜见窦腔内黏膜广泛肿胀,息肉样变,刮除息肉,吸除窦腔粘脓分泌物。70o镜显露额隐窝,扩大开放额窦窦口,见窦内黏膜充血水肿,暂不处理。于后鼻孔上缘正中向上1.0处,开放蝶窦前壁及窦口,使窦内外引流通畅,见蝶窦内黏膜肿胀,少量粘脓性分泌物。同法行左鼻腔鼻窦手术,最后剥离鼻中隔粘膜,去除鼻中隔骨棘,咬除偏曲骨板及软骨,粘膜复位,缝合三针,右侧中鼻道内填放止血纱布,总鼻道内各填入一整条高膨胀海绵。手术顺利,出血不多,术后患者无眶内血肿,无复视。手术历时2小时,病人安返病房。 住院医师: 术后病程记录: 重点记录:1.手术后有无并发症需要观察的症状及体征: 发热及热度(发热前三天在38.5度以内属于正常反应),鼻腔出血液量,有无眶周血肿、气肿、复视、溢泪和视力改变等眼部并发症,有无脑脊液鼻漏,有无感染征象。2. 抽出鼻腔填塞物后鼻腔局部情况,有无结痂、囊泡、小息肉组织,术腔水肿情况,窦口是否通畅,术腔清理情况。 3. 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住院医师: 入院记录 主诉:反复交替鼻塞伴头痛眼眶疼年余,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因受凉感冒后反复交替鼻塞流脓涕伴头痛头晕,于当地诊所给予抗炎治疗(药物不详)后好转,但以后每受凉感冒后,症状反复发作,每年约3-5次,近

内镜辅助经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

内镜辅助经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 上颌窦黏膜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多发疾病,治疗方法为手术摘除,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为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内镜下上颌窦自然窦口或下鼻道开窗术。但这些术式治疗上颌窦囊肿损伤大,改变了鼻腔正常解剖结构。我科从2012-4-2014-5采用内镜辅助经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4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在我科治疗的患者,上颌窦囊肿患者42例(56侧),男24例(32侧),女18例(24侧);年龄18~60岁,平均(35±5)岁;病程3个月~2年。术前均行鼻窦CT 检查,排除上颌窦前壁囊肿。 1.2 治疗方法 手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取不仰卧位,术区常规消毒铺单,局部麻醉者鼻腔以2%丁卡因20ml加盐酸肾上腺素4ml棉片行术区下鼻道及鼻腔黏膜表面麻醉3次,用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全身麻醉者直接以1%肾上腺素棉片收缩鼻腔,骨折下鼻甲并将其向上反折后充分暴露下鼻道,在平下鼻甲前端水平于下鼻道至鼻底处做一“L”形切口,用剥离子将下鼻道黏膜拨起,在切口后方2cm处行上颌窦骨壁造孔,内镜下扩大造孔直径达10mm[1],如囊肿位于上颌窦内侧壁,尽量去除内侧壁骨质,防止囊肿残留。应用0°、30°或70°内镜,通过造孔观察并确定囊肿的位置,根据囊肿的位置,使用不同角度的上颌窦钳夹取囊肿,如囊肿破裂,吸出囊液,用上述三种角度内镜检查上颌窦腔,彻底取出残余囊壁,将下鼻道黏膜复位,封闭骨性造孔,复位下鼻甲,用止血海绵填塞压迫,术后第2天取出填塞物。 1.3 疗效评定 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判定疗效。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内镜下上颌窦口引流通畅,黏膜光滑,无明显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镜下黏膜水肿,少许肉芽、囊泡形成,少量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镜下上颌窦口闭锁,分泌物较多。 2 结果 术中每侧出血量10~30ml,均能将上颌窦囊肿囊壁完整取出。术后随访3个月~2年,失访12例,余30例无复发,无溢泪。治愈率为85.7%。

内窥镜鼻窦手术技巧并发症处理

内窥镜鼻窦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处理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概念的引入是鼻科疾病治疗的一次质的飞跃 和革新,是一种创伤小、痛苦小的新手术方法。该手术避免了传统术式视觉效果差,病变清除不彻底易复发的特点,特别是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是近年来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最有效的方法。1手术中易损伤的位置(1)前筛筛顶内侧,此处为前颅窝骨板最薄弱处,如损伤易出现脑脊液鼻漏。(2)筛泡上前筛动脉处,此处前筛动脉管菲薄,如有黏膜增生息肉样变需要清理时易发生前筛动脉出血,继而造成眶内血肿。(3)筛泡外侧眶纸板处,如损伤眶纸板造成内直肌损伤术后有复视可能。(4)后筛外侧,视神经及眼动静脉的损伤常常造成不可逆的失明。(5)蝶窦外侧的视神经的颈内动脉管损伤引起颅内出血,患者死亡不可避免。 2术中技巧及注意事项(1)手术中要时时刻刻寻找可资判断的解剖标志,如:①上颌窦口,上颌窦口通常是眼眶内壁和下壁相交之位置,找到了上颌窦口,向上的延长线就是眼眶的内侧壁(纸样板)。 ②基板,基板是前后筛的分界线,通过基板到达后筛意味着进入高危区域,时刻保持高度注意,开筛钳不要轻易向外侧开放,如确实要开放,也要先用钝器再用锐器,最后再用吸切器,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2)开放筛窦时一定要勤按眼球,如观察到眶内脂肪膨出,则应停止开放。(3)国内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病理较长,炎症重,既使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术中采取降压,仍不能避免手术起始阶段的出血,在开放前筛、切除钩突时会

有较多出血,严重影响手术安全,在这个阶段应两侧交替进行,在明视情况下迅速清除病变。相对面言,只要开放了前筛,开放了上颌窦,出血就会大大减少,这个阶段大约有15~30min左右,而且息肉呈软性时出血会较多,而息肉较硬时,则出血较少,年轻的患者出血较多,年老的患者出血较少,黏膜充血的患者出血多,黏膜较白的患者出血少。 3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由于鼻窦解剖部位的毗邻关系复杂,如病变严重或范围广泛,术中易损伤周围组织而发生出血、眼眶并发症。(1)出血。鼻腔鼻窦手术后鼻腔少量渗血是正常的,术后应注意:①观察鼻腔出血量,术后鼻前庭放置棉球,防止血性分泌物流出,如渗血流出应及时擦去,嘱患者及时吐出口腔分泌物,密切观察咽腔有无活动性出血,以因免填塞不紧致血液由后鼻孔流下造成隐性失血;②患者术后如口吐胃内容物呈黑色为术中咽下血液所致,可不做处理,如持续黑便提示有活动性出血;③术后48h内嘱患者勿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血压增高和出血; ④术后1~2天鼻黏膜会有反应性肿胀,鼻塞可能比手术前还要严重,告诉患者术腔上皮化至少需要1个月左右,在此期间鼻腔有结痂和少许分泌物是正常的;⑤术后24h内局部可冷敷以减少出血及疼痛,24h后可以热敷。同时观察有无眼球运动及视力障碍。(2)眼眶并发症。鼻内镜手术最常见的是:①眶周淤血。主要是术中眶纸样板的损伤引起,轻者表现为眶周皮肤如涂脂样稍发红发暗,重者淤斑如“熊猫眼”。较重的患者术后即可出现,较轻的术后第1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探析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探析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来接收的21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鼻内窥镜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53.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给予慢性鼻窦炎患者内窥镜手术治疗可有效的缓解鼻窦炎症,提高其治疗效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鼻内窥镜手术;慢性鼻窦炎;常规手术;临床疗效 慢性鼻窦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是临床上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常用方式,该治疗方式因可有效的缓解患者黏膜水肿症状、且可减少分泌物,有助于促进黏膜修复及生长,因而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1]。我院为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提高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效果,将接收的21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分别采用鼻内窥镜手术及常规手术两种方式治疗,且效果显著,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接收的21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18岁~63岁,平均年龄为(33.5± 2.3)岁;病程4年~10年,平均病程为(5.9±0.6)年;临床分期与分型:35例患者为I 期Ⅱ型,30例患者为Ⅱ期Ⅱ型,23例患者为Ⅲ期Ⅱ型,17例患者为Ⅲ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9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为(34.1±2.2)岁;病程4~9年,平均病程为(5.8±0.5)年;临床分期与分型:34例患者为I 期Ⅱ型,29例患者为Ⅱ期Ⅱ型,26例患者為Ⅲ期Ⅱ型,16例患者为Ⅲ型;两组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分期与分型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均无较大差异(P>0.05),有比较的价值和意义。 1.2方法手术前认真询问患者病史,且所有患者均进行专科检查、CT检查、鼻内镜检查等,明确患者的鼻窦水平位、冠状位,同时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并行降血压处理。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切割筛泡及钩突,增加鼻窦密度,对于中鼻甲肥大者应将中鼻甲折断,同时对弯曲部分进行矫正,并对内侧黏膜进行保留,确保呼吸通畅,同时应和鼻中隔部位相连接,保持嗅觉度。采用Messer Klinger 方式进行操作,将开放鼻窦取出,并对患者的鼻腔及鼻

鼻内镜下两种术式切除上颌窦囊肿和息肉比较

鼻内镜下两种术式切除上颌窦囊肿和息肉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和前壁径路切除上颌窦囊肿和息肉手术的优缺点。方法将上颌窦囊肿和息肉患者共48例分为两组,自然口径路组24例,前壁径路组24例,自然口径路组鼻内镜下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自然口,经扩大的自然口切除上颌窦内囊肿息肉;前壁组鼻内镜下上颌窦穿刺套针经前壁穿刺两个窗口,鼻内镜观察下切除上颌窦内囊肿息肉。结果术后随访6月至1年,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自然口径路组复发率12.5%,前壁径路组复发率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前壁径路暴露清楚,可彻底清除病灶,不易复发,且不破坏上颌窦自然口的功能,具有微创的特点。 上颌窦囊肿和上颌窦息肉既往多采取上颌窦根治术切除,该术式创伤大,出血多,但暴露清楚,容易彻底切除病变。近年来,多在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口径路切除。临床上我们在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口和上颌窦前壁径路切除上颌窦囊肿和息肉,并对这两种术式作一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2年至2009年共收治上颌窦囊肿36例、上颌窦息肉12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14~66岁,平均37岁。术前行鼻窦水平位及冠状位CT平扫,其中浆液囊肿8例,粘液囊肿28例;根据囊肿位置,主要位于上颌窦底壁10例,后外壁16例,内壁5例,前壁4例,上壁1例。 1.2 手术方法上述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采用全麻或者局麻,一组采用上颌窦自然口径路,在鼻内镜下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自然口上下至6~8 mm,前后至12~15 mm,在各个角度鼻内镜引导下,观察上颌窦内囊肿和息肉的位置,采用上颌窦息肉钳和各种角度的切割器切除囊肿和息肉,尽量保护上颌窦内的正常黏膜组织,术毕中鼻道填塞高分子膨胀海绵,48~72 h取出,术后第3天,第5天经过上颌窦自然口行生理盐水冲洗出上颌窦内的积血,术后第2、4、8周复诊,内镜下观察,清理影响上颌窦自然口引流的干痂和肉芽,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口服桃金娘油0.3 g,2次/d,克拉霉素0.25 g,2次/d,生理盐水鼻腔冲洗1次/d 两个月,随诊一年。另一组采用上颌窦前壁径路,用下鼻道穿刺套针从尖牙窝穿刺开2个窗进入上颌窦,一个窗口用来进入鼻内镜,另一个用来进入手术器械,用各个角度鼻内镜观察上颌窦内囊肿和息肉的位置,剥离子剥除囊肿根部后,息肉钳完整摘除囊肿,并注意保护正常的黏膜,对于上颌窦息肉,息肉钳钳取大部分息肉后切割器切除残余息肉并修理基底部,如果上颌窦自然口病变,切除自然口不可逆病变,保持自然口引流通畅,纱条压迫止血,必要时双极电凝止血,术后右侧上唇四头带加压24 h,病变基底较大者,上颌窦黏膜破坏较大,下鼻道穿刺套针穿刺开窗,凡士林纱条填塞上颌窦,术后48 h内抽出。 2 结果 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全部病例术中、术后诊断同术前相符合,随访6月至

两种术式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的比较研究

两种术式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的比较研究 李兰妮 【摘要】目的比较单纯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进路手术和中下鼻道上颌窦开窗进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8月至2010年6月陕西电子四○九医院收治的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63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双盲分为两组,A组28例,行单纯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进路手术;B组35例,行中下鼻道上颌窦开窗进路手术.术后随访6 ~24个月.结果 A组有效率为75.0%,B组有效率为97.1%,两种术式结果显示,B组的疗效明显优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下鼻道上颌窦开窗进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优于单纯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进路手术.%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ntrostomy under the endoscopy by two pathways of sinus and inferior meatus middle plus maxillary and single pathway of Efficacy of Group A was 75.0% ,of Group B was 97.1% ,on fungal maxillary sinusitis. Methods 63 patients from Shaanxi Electron 409 Hospital during Aug. 2005 to Jun. 2010 with fungal maxillary sinus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Group A( 28 cases )treated with antrostomy under the endoscopy by single pathway of maxillary sinus, Group B( 35 cases )treated with antrostomy under the endoscopy by two pathways of middle and inferior meatus plus maxillary sinus respec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24 month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efficacy( P <0.05 )maxillary sinus. Conclusion Antrostomy under the endoscopy by two pathways of middle and inferior meatus plus

鼻内镜下经中下鼻道开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体会

鼻内镜下经中下鼻道开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体会 朱鑫;刘海 【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5(021)006 【总页数】2页(P507-508) 【关键词】上颌窦炎,真菌感染;鼻内镜手术;疗效 【作者】朱鑫;刘海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 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南充6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5.4 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一种常见病种,其较高的患病率可能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环境污染有关,也可能由于体检工作普遍开展、影像学的进步使非侵袭性霉菌性上颌窦炎的发现率提高。传统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方法是上颌窦根治术[1](Cald-well-Luc 手术),随着功能性鼻内镜的问世,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我院耳鼻喉科自2011 ~2014 年对32 例非侵袭性霉菌性上颌窦炎的患者采用经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自然 开口扩大和经鼻内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的不同手术方式,比较两种术式的方法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11 年~2014 年32 例非侵袭性霉菌性上颌窦炎的患者,均单侧发病。 32 例患者其中男性15 例,女性17 例;病程1 ~8 年,平均3.5 年;年龄28 ~64 岁,均无手术史。临床表现:长期流脓涕,涕中带血,头痛,单侧鼻塞,鼻腔恶臭味,面颊部疼痛等。CT 影像学检查示单侧上颌窦不均匀密度增高,可见高密度钙化斑或点。随机将32 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14 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者为对照组,18 例经中下鼻道联合开窗者为试验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临床表 现等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手术方法 32 例患者均局麻下手术治疗。如果术中发现病侧鼻腔狭窄影响手术视野,可行相 对应的鼻中隔矫正、鼻甲部分切除等扩大视野的手术方法。对照组经鼻内镜行中鼻道钩突切除,扩大上颌窦窦口,可见病变上颌窦内堆积大量灰黑色干酪样团块,窦口黏膜水肿,用吸引器清除病变鼻窦内填充团块,清理窦腔内水肿黏膜及肉芽组织。彻底清理病变后用甲硝唑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腔直至无干酪样组织冲出。试验组经中鼻道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同时在病侧鼻腔下鼻道外侧壁前段造口通向病侧上颌窦腔,经造口处伸入内镜,直视下清理上颌窦腔内干酪样病变组织及水肿黏膜,并用甲硝唑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用膨胀海绵填塞患侧鼻腔,2 d 后抽出鼻腔填塞物,并嘱每日冲洗鼻腔、滴鼻液滴鼻,出院后6 个月至1 年定 期来我科复查。 1.3 疗效评定(以鼻内镜为准) 术后全部患者需定期来我科复查,在鼻内镜下清理鼻腔分泌物、冲洗术腔,术后6 个月按海口标准[2]评定疗效。分3 个等级,治愈:症状消失,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镜检查见窦腔黏膜

慢性上颌窦炎(鼻渊)

慢性上颌窦炎(鼻渊) 概述 慢性上颌窦炎,又称为慢性鼻渊,是一种常见的鼻腔疾病,主要表现为上颌窦黏膜慢性炎症,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慢性上颌窦炎多见于青壮年人,并有一定的季节性。 病因 慢性上颌窦炎的病因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上颌窦炎多为继发性。 2.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可导致上颌窦炎,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腺病毒等。 3.环境因素:长期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吸入有害气体或颗粒物等,均可引起上颌窦炎。 4.解剖结构异常:上颌窦炎也可由于上颌窦黏膜解剖结构异常,如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引起。 症状 慢性上颌窦炎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鼻塞:上颌窦炎引起的鼻黏膜充血、水肿,阻塞了鼻腔通气道,导致鼻塞感。

2.鼻子流涕:由于窦腔分泌物的增加,患者鼻子会不停地流涕。 3.面部疼痛:上颌窦炎引起的炎症刺激了上颌窦周围的神经,导致面部疼痛,常位于上牙、眼眶和上颌窦区域。 4.嗅觉减退:上颌窦炎引起的黏液堵塞可损害嗅觉感受器, 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 5.咳嗽:黏液流入咽后刺激引起的反射性咳嗽。 诊断 诊断慢性上颌窦炎主要依靠病史询问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鼻内窥镜检查:通过鼻内窥镜观察上颌窦黏膜的充血、水肿、分泌物等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上颌窦炎。 2.X线检查:X线检查可显示上颌窦的异常情况,如黏液积聚、窦壁增厚等。 3.CT扫描:CT扫描可以更直观地观察上颌窦的炎症情况,对 于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治疗 慢性上颌窦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个方面: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慢性上颌窦炎的首选方法,包括使 用抗生素、消炎药、抗过敏药等。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病情和医生 的建议进行。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有特殊情况的慢性上 颌窦炎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窦窗扩大术、鼻内窦 腔手术等,手术的选择因人而异。 注意事项 患者在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肠道通畅。 2.室内环境改善: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房间,避免 尘螨等过敏原的滋生。 3.合理用药:遵医嘱使用药物,不滥用抗生素,避免产生耐 药性。 4.定期复诊:定期复查鼻内窥镜和CT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 慢性上颌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疾病,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对于慢性上颌窦炎的患者来说,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在医生 的指导下,患者需坚持药物治疗,并注意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30例下鼻道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临床分析

30例下鼻道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用鼻内镜下鼻道开窗手术治疗上额窦囊肿的临床效果,了解鼻内镜手术技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于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进行治疗的上额窦囊肿患者60例,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鼻内镜下鼻道开窗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施术相关指标和治疗疗效。结果:对于施术指标,对照组的施术时间(71.3±8.6)min、术中出血量(26.3±4.7)ml、术后住院时间(6.2±0.5)d均大于观察组的施术时间(53.1±6.9)min、术中出血量(15.9±3.1)ml、术后住院时间(2.9±0.8)d,治疗疗效上,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鼻内镜下鼻道开窗手术具有施术创口小、恢复效果好、患者手术中痛苦小以及术后难以复发等特点,对于额窦囊肿的治疗安全有效,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大力推广。 标签:鼻内镜下鼻道开窗手术;上颌窦囊肿;临床效果 现代鼻外科技术的发展,使慢性鼻窦炎手术一次性治愈率明显提高,但依然存在着10%-30%左右的复发率,其中以上额窦囊肿最高,治愈上额窦囊肿被鼻科界公认为是一种挑战[1]。该病病程长,反复发作,难以痊愈,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活质量。近几年内新起的微创手术浪潮渐渐取代了传统手术的地位,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在治疗上额窦囊肿疾病上,鼻内镜下鼻道开窗手术是患者的第一选择[2]。笔者就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上额窦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于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期间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病症均符合上额窦囊肿症状。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均30例患者,其中男35例,年龄31~59岁,平均年龄43.1岁,女25例,年龄32~57岁,平均年龄41.2岁,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两组患者在手术前的身体素质、性别以及年龄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存在可比性。上额窦囊肿症状:头痛,白天重夜间轻,表现为钝痛或者头沉重感;鼻塞伴有暂时性嗅觉上的障碍;流涕,多为脓涕,黄绿色或黄色;耳鸣、耳闷甚至听力减弱。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①术前一天修剪手术区域的毛发,保持干净整洁的施术范围预防感染;②征求病人采取何种麻醉方式的意见,局麻患者手术前少食或者不食,全麻患者施术前8小时内禁水;③手术前一天对患者进行血凝化验,鼻腔镜等检查,确定患者适合手术; 1.2.2术中:

鼻内镜修正性额窦手术—附5例病例报道

鼻内镜修正性额窦手术—附5例病例报道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修正性额窦手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5例鼻内镜鼻窦术后复发额窦炎的患者接受了鼻内镜修正性额窦手术,重新开放额隐窝、额窦开口。结果随访6个月以上,有4例患者额窦开口开放好,1例患者术后1月额窦口再次闭锁。结论对于鼻内镜手术后复发额窦炎,鼻内镜修正性额窦手术能使额窦开口重新开放。 鼻内镜额窦手术要求对额隐窝处的黏膜保持完整,减少损伤,否则术后极易发生粘连,形成额窦开口的重新堵塞。术后发现窦口闭锁需行修正性手术治疗。 我科于2005年6月至2006年9月实施了5例修正性额窦手术,现将部分典型病例的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1,霍×,女,51岁,因“反复额部疼痛1年”入院,鼻窦CT显示左侧额窦炎。于2006年9月10日全麻下行鼻内镜下左额窦开放手术,窦口狭窄,直径约4mm。术后1周额部疼痛缓解,复查鼻窦CT示:左额窦炎症完全消散。术后1月鼻内镜复查,左侧筛漏斗区域瘢痕狭窄,完全闭锁。局麻下行额窦修正手术,钳出筛漏斗处瘢痕,重新开放额隐窝,见额窦开口尚存在,置入硅胶管扩张引流。1月后再次复查,额隐窝区域有小通道至额窦开口。 病例2,文×,男,36岁,因“反复鼻塞、流脓涕3年”在我科住院,诊断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于2005年11月行鼻内镜下双侧筛窦、上颌窦、额窦开放手术。术后10月,左侧额部钝痛,复查鼻窦CT:左侧鼻丘气房未完全清除,额窦开口肿胀。于 2006年8月15日局麻下行鼻内镜下左额窦修正手术,术中见左侧额隐窝瘢痕粘连,左侧鼻丘气房骨质堵塞额隐窝,取出蛋壳样薄骨片一片,无粘脓性分泌物。术后未再发生额部钝痛。 病例3,张×,女,28岁,因“反复鼻塞、流脓涕10年”入 院,曾行鼻息肉摘除术、鼻内镜手术各一次,于2006年2月在我科行鼻内镜修正手术,术后仍觉头痛,额窦钝痛。复杂鼻窦CT:右侧额隐窝狭窄,额窦炎。于2006年9月局麻下行鼻内镜右侧额窦修正手术,术中见右侧额窦瘢痕粘连,去除瘢痕,额窦开口约 5mm大小,术后2周复诊,右侧额隐窝区域再次瘢痕粘连闭锁。 2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约30分钟,出血约20ml。全部5例患者均无眶内和颅内并发症发生。全部5例患者术后随访均6个月以上,4 例额隐窝重新开放后未再闭锁,1例术后2周额隐窝区域闭锁。 3 讨论

上颌窦根治术.docx

功能性内窥镜下筛窦切除术 1. 术前准备 器械准备选用0、30、70、90、120度视角鼻内窥镜,不但照明度强,而且视野无盲区,多种弯曲度的筛窦钳数把,直形和变形吸引器各1把,鼻中隔手术器械1套,鼻圈套器1把,鼻刀1把,注射器和长针头各一个,鼻镊1把,剪刀1把,鼻镜1个,电凝固止血器1台,电视及录象系统1台。 病人准备 ①询问有无鼻内手术史,对有鼻息肉手术史者应予重视,对有服醋柳酸制剂者应延期手术。 ②全身系统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化验及心电图检查。 ③眼部检查注意视力、视野、眼压、眼肌力能和眼球突出度。 ④鼻部处理剪鼻毛,行负压置换术,用抗生素药液滴鼻。 ⑤备血500ml,对二次手术者需多备血。 ⑥鼻窦X线摄片及CT片,注意筛窦顶及纸样板情况。 ⑦手术前数日开始鼻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鼻窦炎的致病菌中常有厌氧菌,故厌氧菌培养甚为必要,若为阳性,应在术前二日内服甲硝唑200mg,每日3次。 ⑧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解释工作,应客观分析与估计手术效果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其在手术将涉及前颅底、蝶窦和眶周时,更需说明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宜忽略签署手术同意书。 ⑨手术前半小时肌注鲁米那0.1g。 2.手术体位与麻醉 体位取平卧位或30°仰卧位。 麻醉若用局部麻醉,行双侧鼻窦手术,可用2%地卡因25ml,加0.1%肾上腺素2~3ml,混匀,放入棉片浸透,再取出轻度挤压至不滴药液为度,分两次麻醉鼻腔粘膜,每次间隔5分钟。中鼻甲和鼻丘处需用5号长针头另行粘膜下浸润麻醉,药物可用1%利多卡因5ml加0.1%肾上腺素2~3滴。若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局部粘膜也需用肾上腺素棉片处理,以减少术中出血量。 3.手术者位置和职责

视频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效果

视频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效果符润 【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上颌窦炎采取视频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组(n=35,采取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与经泪前隐窝入路组(n=35,采取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相比于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组,经泪前隐窝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疼痛评分低(均P <0.05);经泪前隐窝入路组患者临床疗效好于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组(P<0.05);经泪前隐窝入路组并发症率及复发率低于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组(P<0.05).结论真菌性上颌窦炎采取视频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疗效显著,且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期刊名称】《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年(卷),期】2019(008)002 【总页数】3页(P91-93) 【关键词】真菌性上颌窦炎;经泪前隐窝;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 【作者】符润 【作者单位】广东省雷州市人民医院五官科,雷州 52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2 真菌性上颌窦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若治疗不当或久治不愈可能会发展为恶性,威胁

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真菌性上颌窦炎,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由于上颌窦本身解剖结构复杂,传统手术视野暴露不佳,尤其是底壁和下壁的部位常观察不到,导致病变清理不彻底,术后复发率高[1]。本研究通过对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探讨视频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广东省雷州市人民医院接收的70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纳入标准: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严重心肺功能不足和肝肾功能不足患者、上颌窦恶性病变者、伴有严重畸形感染等患者。将入选者随机分为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组(n=35,采取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与经泪前隐窝入路组(n=35,采取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经泪前隐窝入路组中,女15例,男20例,年龄30~60岁,平均(46.54±2.54)年,病程1~4年,平均(2.61±0.32)年;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组中,女15例,男20例,年龄31~62岁,平均(46.61±2.15)年,病程1~5年,平均(2.81±0.52)年。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资料上,两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进行手术,对患者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和脉搏进行常规监测,建立静脉通道。0.1%肾上腺素棉片置入,使鼻腔黏膜收缩,将0°鼻内镜插入,切除鼻腔内病变。若鼻中隔偏曲,则予以纠正,行鼻中隔成形术。若上颌窦口闭锁则予以开放处理。经泪前隐窝入路组手术方法:于下鼻甲前缘的上方,沿着鼻底从上至下弧形切开,切透黏膜触及骨面,剥离鼻腔外侧壁黏膜,使下鼻甲骨缘暴露。剪断下鼻甲根部,使骨性鼻腔外侧壁暴露,使用电钻、咬骨钳将鼻腔外侧壁骨折去除。术中辨认并保护好鼻泪管,对鼻泪管进行游离,形成膜性鼻泪管下鼻甲瓣并予以内移,使上颌窦腔充分暴露,将上颌窦内病变组织彻底切除,术腔清理后,使鼻腔外侧壁黏膜瓣

霉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术式研究

霉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术式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鼻内窥镜术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手术方式和术后抗击真菌药品的使用和疗效关联。方法:选取34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开展单径路鼻内窥镜手术进行治疗,待治疗结束后采取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A组患者在冲洗窦腔中应用生理盐水,而B组则应用氟康挫,同时服用酮康唑7天。结果:全体病人均恢复,没有并发症,术后两组病理的愈合时间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径路鼻内腔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效果显著,手术后不用联用其他真菌药品。 关键词:鼻内窥镜术医疗;霉菌性;鼻窦炎;生理盐水;酮康唑 引言:随着如今科学技术的稳步发展,医师们对真菌性鼻炎疾病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入,此病已经成为了临床中较为多件的一类特异性鼻炎反应,伴随内镜鼻炎窦手术的普遍使用,结合CT检验和病理学判断,越来越多鼻窦炎患者选择微创手术进行治疗。真菌球FB在真菌性鼻窦炎中的发病率是十分高的,且常发病于上颌窦,而筛窦以及蝶窦次之,发病于额窦的病理十分少。真菌球的发病一般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发病时间比较长,常体现出间歇性发病症状,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临床反映是反复单侧和双侧鼻塞、头痛、面部肿胀等,也有不会出现外部症状,只在鼻窦影响学监测时才能够发现。先分析2011.1~2013.1二十五例患有此病病人临床资料,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本院2年内患有霉菌性鼻炎住院的34例病人,这些病人中有男性22例,女性12例,同时年龄在22岁至66岁之间,中位年龄为40.4±3.6岁;病程时间在3个月至13个月以内,中位病程为6.7±1.3个月;单侧病例有21例,单侧病例有13例。病人们存在流脓涕、涕中带血的病例数有14例,而存在

上颌窦真菌球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上颌窦真菌球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上颌窦真菌球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1例上颌窦真菌球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比较术后上颌窦口大小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因上颌窦内壁骨质吸收、术后上颌窦开口保持在2Cm以上者7例均一期治愈,开口在1.5Cm以下者14例中6例复发,经扩大开口后治愈。结论上颌窦真菌球的鼻内镜手术治疗应尽量扩大开口至2Cm以上,使上颌窦腔彻底暴露,有利于窦腔内霉菌的彻底清除和通风引流,以提高治愈率和缩短痊愈时间。 [关键词]鼻窦;真菌病;外科手术,内窥镜; 随着环境污染及抗生素临床滥用情况的逐渐严重,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以上颌窦真菌球病最多见。以往对此病多行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治疗。随着鼻内窥镜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现在使用鼻内镜手术治疗上颌窦真菌球病者逐渐增多。我科自1977年以来开始鼻内镜手术治疗上颌窦真菌球病。回顾性总结1997年8月至2004年12月底共21例临床资料,发现术后上颌窦口的大小与本病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21例上颌窦真菌球中,男5例,女16例;年龄31岁~63岁,平均52.4岁。全部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上颌窦真菌球病(曲霉菌)。21例中单侧发病20例,双侧1例;(左侧12例,右侧8例,双侧1例)。临床表现如下:不明原因持续鼻腔少量出血21例;鼻塞21例;头痛15例;流脓涕17例;前鼻镜检查患侧中鼻道膨隆7例,均有CT冠状位扫描上颌窦内侧壁骨质部分吸收缺损;CT扫描所有患侧上颌窦腔充满密度不匀阴影,其中散在高密度颗粒状阴影。 二、手术方法 2%地卡因肾上腺素纱条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重点在中鼻道;1%利多卡因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