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学为基点的语文课堂兼论语文课程形态的改革——吴忠豪

以学为基点的语文课堂兼论语文课程形态的改革——吴忠豪

以学为基点的语文课堂兼论语文课程形态的改革——吴忠豪
以学为基点的语文课堂兼论语文课程形态的改革——吴忠豪

以学为基点的语文课堂兼论语文课程形态的改革

吴忠豪

吴忠豪. 小学语文教学论〔M〕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今天我向大家交流的是“以学为基点的语文课堂——兼论语文课堂形态的改革”。

那么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生本课堂。我在这本本子上面写过这样一段话,里面有一句:生本课堂不是语文课堂的创新,只是语文课堂的还原。

老师们,课堂是为学生设定的,就像上面一句话,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生为本,天经地义。然而我们的语文课,一直在讨论怎么让学生,以学生为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个问题提出来呢?不是现在提出来,老问题。

钱梦龙老师,他在八十年代提出三个为本、三种思想,我想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为主线,以强调学生主体。其实钱梦龙老师也不是最早提出来。再早,六十年代,那个时候,五六十年代,我们课堂上面就是老师讲得太多。红领巾教学五十年代,53年也是老师讲得太多,所以六十年代的时候就强调,要精讲多练。精讲多练它的矛头所指就是老师少讲题,学生多练习。要增加学生的语文活动。八九十年代就是我们的课程标准提高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其实它的矛头所向,也是课堂里面我们老师讲的太多。新世纪,新课程标准,我们现在强调的是注重实践。

现在我们又在讨论生本课堂,它的矛头所向其实都是一个问题,一个老问题。但是没有问题,就是语文课怎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的进行语文的学习,进行语文的活动。为什么这个问题几十年,上世纪没有解决,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解决,是长期的,大范围的,普遍性的存在。究竟什么原因?

我最近在写一篇文章,就是《60年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新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60年,那个在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就语文教学通讯这杂志上面,山西的。我想可能有不少老师看到过,一期、二期是一个综述,三期、四期写了10次改革,60年10次教学改革。第五期,下一期和第六期发表的是《新中国略读教学改革60年》,60年改革,然后还有作文改革,一组系列文章。

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我发现这样个问题,60年我们的识字教学改革是成功的,无论是

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韵语识字,电脑识字等等等等。识字教学改革是成功的,标志我们基本解决了,用两年时间解决了学生的识字问题。但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到现在为止,很难说是成功的。阅读教学改革的成熟度,阅读教学改革社会认同度,包括我们各位老师,大家认为我们阅读教学现在这个模式是否就是成功了?我觉得还有好长好长一段路要走。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60年阅读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60年我们对教学方法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五十年代的串讲法,到红领巾教学谈话法,六十年代讲读法,八九十年代培养能力训练法,一直到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那我们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对阅读教学的任务,语文教学的任务,认识也越来越完整,越来越深入。从原来的偏重于政治思想教育,到后来的偏重文学知识,偏重字词句篇教学。八九十年代我们注重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到现在我们强调语文素养的培养。

应该说60年我们阅读教学它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现在对阅读教学,大家还是感到非常困惑。高投入,低产出,效率不高的现象在非常广的范围里面,还是严重成灾。所以我提出这样个观点,我说我们语文的核心问题,是出在课程层面,可是我们现在的教学呢,是在研究什么呢?研究我们课怎么上,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出在课程这里。

语文课我们中国的语文课程,它是以阅读为核心的,我国的语文课程形态,我想今天我只能是谈一些观点,因为时间40分钟。

我谈对语文课程形态我发表一个观点,就我们现在中国的语文课程呢,它的一个基本形态就是以阅读为核心,标志,这个非常明显。课程是构成语文教材的一个架构。我们这个教材的框架就是一篇篇课文。语文课它的主要课形就是阅读课。语文课怎么上,就是读一篇一篇课文,读一篇篇课文。教学怎么教呢,就是文本解读,分析,粗读课文,精课文,最后是总结。

文本解读是我们语文课的一种基本的模式。听说读写是围绕着阅读课进行,阅读文本进行。这个我们看看课文,这是我所主编的上海二期课改的一套语文教材,这第六册它的篇目当中呈现的是什么?就是一篇篇课文的名称。我们对这种课形,对我们的语文课程形态,大家耳熟能详,习以为常。语文课怎么上,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在我们习惯的认识上面,就是一篇一篇课文的讲,这是不是语文课唯一的模式呢?是不是语文课唯一的课程形态呢?不是。

我们看看国外的语文教材它们是怎么样的,日本的语文课,他们的教材翻开目录,不是一篇篇课文的篇名。日本它叫国语课。台湾现在还是国语课,中学是国文课,日本它的语文

课就国语课。一次教材九个单元,大家注意一下它目录上面的呈现的一些内容。第一单元阅读,第二单元字词教学,第三单元写作加单词练习,第四单元阅读,第五单元词汇练习,第六单元语文活动,第七单元阅读,第八单元写作,第九单元阅读,写作,再综合了说话。

老师们注意一下它的阅读单元,几个单元啊?四个单元。四个单元当中,每个阅读单元几篇课文,讲出来大家可能不相信,阅读单元就是一篇课。也就是说,他们一个学期教几篇课文,就教四篇课文。其他单元在做什么。其他时间在做什么,日本,他的一个语文课程的构成,他叫三领域一四项。三领域:听说领域,写作领域,阅读领域。这个顺序就是这样排列的,阅读领域是放在第三。第四项语文知识所以,他们一个学期课文就四个单元,四篇课文,其他单元干什么,教语文知识,教学生听说,教学生写作。

大家仔细想想看,和学生的这个教材相比,我们这个教材和他们那个教材哪一个更像语文教材?我觉得日本的教材它是一个语文教材。我们这个教材是阅读教材。也就是说,日本的语文课程他不是像我们这样一篇一篇读课文,读要么四篇,五篇,最少的一个是三篇,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读的量少,一篇课文阅读以后,有大量的课外阅读配合配合。大家阅读量绝对不会少于我们这本语文教材这个阅读量,绝对不会。

但是,他们的语文课是以表达为重点的一个语文课程形态。是以听说写作为重点的一个国语教学,他们坚定的把,就是坚定地、坚持以言语表达为重点的一个国语教学,就是这样一个课程形态,和我们有很大的区别。我在想,日本老师到我们中国来上课,他是肯定不适应的。我们的语文课讲得是阅读一篇课文,但是里面要听说读写要把它整合在一起,这个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啊。日本人做事情很老实的,今天阅读课就是阅读,听说就是听说,写作就是写作。我想日本老师肯定没有我们中国老师聪明啊。但是,他们的教材好像比我们编得要聪明啊。就使我们老师目标非常集中,任务非常明确,这可以减少我们很大的一个教学上的困难,是不是这个问题。

再来看,美国的教材,美国他们教材不统一的,各种各样的版本,但是基本的一个格式是这样,我们看一看他一个学期六个单元。他有两条线,一条线就是语言结构,就是语言知识,第二条线写听说看,以写作为主,这是他们的英语教材。教材目录翻开来,就非常明确地呈现出这个学期语文知识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目标是非常明确。

所以读了国外的教材,我们可以反思我们阅读教材的一个核心,语文教材的一个特点,我概括这样的特点,三个特点,人文目标显性呈现。老师们,我们现在教材翻开来,大家看得出这个学期人文教育它的重点,它的内容,这是一目了然,非常清晰。我们的缺陷是语文目标它是隐性呈现,是隐性化的。

作为一门成熟的课程,它其实目标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呢,这是课程改革方案规定的,国家文件规定的,第二个层次是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培养什么,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三个层次是课堂目标,老师们,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它缺少的是课堂目标。

人文目标是有的,识字词语这个目标是有的,但是,听说读写这个目标是隐性的。所以我们语文老师感到难做,为什么?因为目标是要我们老师自己确定。数学课英语课,它的课堂目标是教材规定的。语文课的课堂目标是我们老师自己琢磨的。所以张老师上的课,王老师上的课不一样。

《秋天的怀念》,余老师的目标,余永正老师的目标和窦桂梅老师的目标,这是完全是两回事。什么道理,自己琢磨的。这反映出语文课程的不成熟。知识技能走边缘化,语文课教什么,不是教课文它是教语文,语文目标什么,教什么知识,培养什么技能。因为它是隐性的,是弹性的,往往成为老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对语文认识比较深刻的老师,他知道语文该怎么教,各个年级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怎么确定,他一条线很清楚,这是有经验的老师。没有经验的老师,新手老师,他只会教课文,因为教材,人文目标是刚性的,课文是刚性的。

一门课程,他的主要目标,我们说,母语课程,他的语文目标是弹性的,是柔性的。这个就很容易走边缘化。表达性严重缺失,我们的语文课大家知道,以阅读为主,就是一篇一篇课文阅读。而表达是重点啊,又是学生学语文的难点。学生语言不过关,主要是表达不过关。而语文课我们的重点却在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一种专门的技能,专业性很强的技能。老师说,实在的,语文老师是语文老师的一种专业技能,非语文老师让他解读文本,他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个大家都心里明白。而我们却是把重点放在了一个文本,对学生来说是难度非常高的一种文本解读上。挤占了学生他应该获得的一个表达训练的时间。学生语言不过关,是否和我们这个课程的设计是有关系的。

所以,我想对我们的语文课程谈,我们讨论三个问题:一个问题教语文和教课文。现在我们不少老师由于课程目标它是,语文目标隐性呈现,所以不得不在课堂教学当中,很多的时间是放在文本的解读上,就教课文。语文课的目标选择,变成了老师自己的习惯,这个是,不是教材的规定,这是造成我们语文教学目标不清,重点不突出,效率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是第一个问题,我也不多展开了,这是个例子,我原来举个课例。

《第八次》布鲁斯王子是个怎么样的人?让小学生,因为学生在课堂里面讨论,都会交流,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从哪里看出他是个热爱祖国的人?有的学生说,遇事不灰心的人,或者坚持不懈的人,哪里看出他是坚持不懈的人,找出来,找出来。后来他是怎么恢复

信心的?他第八次抵抗成功了吗?说说他成功的原因。然后总结全文。读了课文你得到什么启示。这种课在我们语文课里面比比皆是。这是非常典型的一种教课文。

主要它是老师的目标就是布鲁斯是个怎么样的人,布鲁斯王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不是语文啊,语文的目标应该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这个目标老师都不清晰,尽管这个过程当中,他也在教语文,他也在抓,但是他这个目标是不清晰的。

周一贯老师他在小学语文教师上面发表过一篇文章,在去年的第7、8期会刊。标题就是《一声叹惜,只悔课文解读粗》,他说老师课堂教学的问题,源于老师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的欠缺。问题大量处在对教什么总是不甚了了。

教什么不甚了了。大部分老师都是在教课文啦,不是在教语文啦。第二个问题讨论的就是理解和表达。刚才我讲了,语文课究竟是理解为重点,还是表达为重点。日本国语他是用教材,用课标,用教材规定,语文课必须是以表达为重点,为什么?表达课时安排的多。

现在我们语文课里的表达,比如余永正老师的表达,薛法根老师他上课很重视语言表达。这个都是老师的行为。不是教材规定。语文课上得好还是不好,语文课语文效率到底高还是不高,很重点一个原因是老师的意思,老师的一种自觉。其实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应该是教材的规定,课形的规定,你提高作文课的课时数啊,减少阅读的课文篇目。比例,按照学生表达和阅读能力,他发展的学习来平衡表达和阅读课时的时间。而不能让老师在上阅读课,上的是阅读课,但是里面要挤出时间进行表达的训练,这对老师来说太难为我们老师了。

叶老说,语文这门课是学习应该语言的本领。这句话我觉得说得很深刻。我们看看日本他是非常明确的认定,国语教育首先是言语教育。首要任务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坚持从言语教育立场出发的国语教育。美国他们的英语课程,也有阅读课,有英语课。他们是分英语课和阅读课。英语课里面学英语知识和表达,这个时间是2:4,阅读的时间是4,五分之二,我觉得这个比例,很可以参考。

就是说孩子学语文,他的难点在表达。语言能力的标志在表达,所以不能把太多的时间放在阅读上。而且他们的阅读课主要不是讲课文。他们阅读教学就到图书馆去读书,到阅览室去读书。同学读书都不一样,张三李四读书都不一样的,一小组同学读诗歌,一个小组同学读民间故事,读侦探小说,读科技作品,这是阅读课。所以我们现在的阅读课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也不是学生的阅读课,是老师的讲读课。

这是我的一个观点,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应该是以表达为重点,丁永焕(音)老师读写结合,景山学校强调以作文为中心,组织语文教学,我觉得他们的实验其实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在那个《关于语文训练的反思》,这是《课程教学教法》去年的12期上面发表一

篇文章。

照观我国的语文课程,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消耗在文本解读上,挤压了用于表达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以文本解读为重点的语文训练,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现代语文学习规律,不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最佳方式。现代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以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为重点。

我发表这样的观点,如果按照这个观点的话,我们的语文课不应该是一篇一篇课文这样的讲读,不应该是这样的讲读,那关于语文课程我待会儿再说。

第三个问题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讨论。我觉得不能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对立起来。语文的人文性最大的人文性是什么,就是要学生学好母语。现在我们就是把学母语,学生学语言,认为是工具性,其实不对。语言它就是一种人文,语言是民族的一个文化的一个结晶。

那个春秋上面有这样一句话,《春秋?谷梁传》里边有这样一句话,“人言也”,人就是会说话,“人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人不会说话,怎么能算人呢?所以语言它就是人文性的一个最基本的一个东西。语言是民族的象征,是民族的核心要素。语言本质就是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记载该民族相应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这是社会学家说的话。

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语文的价值不仅仅是掌握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精神的塑造,民族印记的烙刻。语文训练天然地蕴含着人文性,汉字的一笔一画,汉语的一词一句,都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民族思维的呈现。

老师们,这个话我想大家都认同。现在我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其实是个伪命题。它的要害是什么?就是把学语文,学语言说这是工具性,这不是人文,这是工具。然后又在语文之外添加了很多非语文的人文,当然人文概念比较大。其实是一些,大量的政治思想的一些说教的意识形态的东西。用这些来冲击语文课,它的一个工具。我觉得如果语文课它不能让孩子的母语过关,语言过关,这是语文课人文性的最大的缺失。因为学语言,就是语文课程当中它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最根本的一个人文的体现。

以学为基点改革语文教学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程呢,我觉得现在一个课程形态的构建,其实它的一个逻辑支点,一个理论基点呢,我觉得不扎实,就学生究竟是怎么学语文的,语文的基础学历(音)基于怎样的结构?它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认识说实在的,是知之甚解,当然这不是我们老师的责任。以学为基点的语文教学,我们的现代语文课程应该怎么去构建。我谈三点:

第一点,以学为基点的语言教学,叫言语教学。

语文课我们现在只有阅读课这门课,大家注意到,没有语言课。俄罗斯,俄国人有俄语课,英国人有英语课,美国人也是英语课,法国人法语课,这是他们的语言课。我们的语言课主要是阅读课。那么在这种形态下,我们怎么让学生学语言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内化课文语言。

我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我在这里讲过好几次。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不会写文章。他家长叫我帮他看一看,问题出在哪里?他正好学了《三棵梧桐树》这篇课文,我让他读课文,背课文他都能做,然后我说你来写一篇梧桐树,他就写了这样一段话,100字都不满,我说写得不好。那么他也很为难,怎么办?我说你去看看课文当中的哪些词,哪些句,可以描写这棵梧桐树的,他就画了好多,然后我又让他把这些词句用到把的作文里面。结果他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再读一读:

春天到了,梧桐树的枝干上长出无数小粒,小粒渐渐长大,像牛和羊的奶头,绿叶从奶头似的芽里伸展出来,给大街涂上了两行绿色。我们高兴地说:“梧桐树穿上新衣服了。”

秋天到了,梧桐树的叶子渐渐枯黄了,飘落在地上,给大地染上了层层金色。秋风吹起黄叶,就像一群蝴蝶在空中飞舞。这时的梧桐树又赤裸裸(这个词用得很好啊)的了,衬着蓝天像一幅油画。(这句话写得很有水平啊,课文里的,教材里的)

写完以后我就问他你觉得怎么样,他点点头,好在哪里,他说有点文采。这个文采哪里来的,就是教材里的,我问他你刚才为什么不这样写?他回答我一句话,他说老师从来没有教我这样写过。老师怎么教的呢?其实毛病就出在我们教学上面。当然也不是老师的责任,这篇课文写梧桐树,写银杏树,写了什么时候的银杏树,春天的,秋天的。秋天的写什么,春天的写什么,写叶子,还写什么,写麻雀。写麻雀什么好处,动静结合,这些知识点老师都教的,但是缺少点什么?就是课文的语言。

就这个例子呢我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语文课究竟教什么?文本解读这是第一步,语文课最大的,最基本的一个任务是用课文语言去发展去丰富学生的语言。用课文语言去规范学生语言,这是我们语文课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基本的任务。

一堂课,孩子他原来的话语是伙伴语言,儿童大白话。课文他学的语音是目标语言,他进教室的时候,他的伙伴语言,通过你的教学得到多少改造,得到多少丰富,得到多少完善,那么这堂课就是你语文课的效率,如果他进学校,进教室的时候,他的语言基础是这样个基础,出去的时候他的语言没有丰富,没有发展,那么这堂课他的效率就成问题。评价一堂课的语文的含量,学生的效果,怎么评价,基本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伙伴语言有没有得到改造,

他的目标语言有没有非常,有没有发展。这是我们一堂语文课非常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可是我们很多老师都忽视了。

阅读,它是一种语言的意化过程,登云望盐(音)的过程,它不是一个语言学习的理论,是一个阅读的理论啊。语言学习理论应该是同化理论,内化,积累,理解积累,然后还有外化过程,现在我们忽略的是一个外化过程,读了,积累,没有让学生用,没有让学生说,没有让学生表达,缺少一个语言的实践

所以语文课做好两件事,我觉得除了文本解读之外,在我们现在这样一种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的语境当中,一个要注意语言的输入,这我不多说了。

第二要注意语言的输出。我特别强调语言输入,没有语言输入,而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刚才我举的这个例子,梧桐树,这个例子,孩子他积累了,会读了,会背了。但是他没有用过,没有让他输出,如果有个输出的环节的话,学生的语言他就能长进。所以语言能力的获得靠日积月累,言语能力的获得靠言语实践。

这个是薛法根老师一个《第八次》这个课,他在课上面非常重视一个言语的输出,今天余永正老师和我交流,他说《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他最后让学生做个什么练习?就是让学生扩写,编故事,非常好。这个对语文课的认识到骨子里面去了,这是老教师他们的一个(做法)。

语文课有效的语言训练的设计,那么老师们要了解这些去看看课《课程教材教法》的08第12期我好像也举过例子,这是第一。

第二点,以学为基点的阅读教学.

现在我们一篇一篇课文讲读,我们在研究语文课究竟怎么来讲。是在这个层面上,其实,我说一句话,可能会伤很多人,语文课无论怎么讲,我们的效果都很难提高,无论怎么讲都很难提高,成人的认识和儿童的认识完全是,不是一个概念。语文阅读能力主要不是讲出来的,特别是对我们现在学,刚刚在学阅读的一些儿童来说。他的鉴赏能力,根本是谈不上。主要是从不懂到懂,从儿童作品到读成人作品,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一个阅读的适应性的过程。

为什么我们语文课每篇课文都要讲呢?就是因为你不讲学生就不会懂到你这个程度。而这个讲其实又形成了怪圈,你讲了以后,学生他的有效性如何体现出来?不是看他理解这篇课文,而是看下一篇课文如果不要你讲他理解了,那么说明我这个讲是有效的。如果下一篇课文我还是要像这篇课文同样的讲法,在同一个起点原地踏步的话,老师白讲了。所以我们

语文老师做这个工作,就是我说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它不是一种唯一的模式,更不是最佳的一种教学模式。

古人论读书:少年读书,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庭中望月;暮年读书,台上玩月。

老师们的阅读层次都是庭中望月,都是台上玩月这样一个阅读层次,你讲的再多,你把自己的体会收获讲得再多,其实对学生来说,他所获甚少,因为这是一个认知规律。

有效阅读的基本策略,那么怎么让学生有效地阅读呢?我提这样四点:

一点自主的读懂读通课文,我不展开了。适当的阅读体会交流。第三、合理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另外保证一定的阅读量。让学生读以后,要交流,不是交流老师的感想。老师设计好一套预案,让他去理解老师感悟的东西,这个往往效果不好。让学生自己来交流体会,这个当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阅读方法的指导。关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我把它分解出读懂课文的方法。语言表达的方法,课外阅读的方法。这个倒是要每个年级,每个学期,老师要有个计划,怎么把方法,把阅读的策略能够直达给我们学生。当然这应该是教材的行为。

最后我再讲一个,构建以学为基点的现代语文课程形态。这个是理想当中的,我的一个设想,编语文教材怎么编,我想语文课应该分为三种课形。

第一个课形是语文课。老师们大家注意到吗?我说是语文课,这个语文课,它是结合阅读教学,语文知识,阅读写作的一些分子策略,结合阅读,教学,语文知识,阅读方法的策略。这是语文课的一个任务。第二个任务口头书面表达,运用课文的知识和写作方法。就不仅仅是阅读了。第三,语文课态应该占课时数40%或以上。

第二种课形是阅读课。这个阅读课呢,其实,我的这个阅读课和我们现在阅读课是两个概念。这个阅读课主要是让学生大量阅读,扩展阅读,是这样的阅读。

第三种课形是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课。把写作和语文活动相结合,老师们注意到了,我这里没有写作课,但是语文课和综合学习课里面,都包含着写作。

我的一个设想,是把语文课减少到15课-18课,什么概念?一星期教一篇课文。一星期一篇课文怎么教?一课时到两课时老师讲读课。后面三课时到四课时让学生进行表达的活动,学习语文的方法策略,学到的进行运用。规定课外阅读篇目和评价指标,提高表达训练的时间。然后很重要的一个,探索并明晰各年段读写策略,就方法策略指导的一个序列。把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纷纷落到实处。

我想如果这样一本语文教材,一定能够得到老师们的欢迎。

语文教学原则的认识

语文教学原则有哪些? 1、以语言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原则。 2、以语文水平训练为重心的优先发展原则。 3、以学科教学与活动指导相辅相行的和谐发展原则。 4、“双基”教学与个性培养协调共进的健康发展原则。 你是如何理解各语文教学原则? 以语言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原则:1以语文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原则,是对确定语文教育目标和处理各种目标之间关系的基本要求。2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提升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学的水平。3以语言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原则提示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促动学生语言素质的全面发展,应将语言素质培养目标放到首位,并以此为协调诸方面关系的总体方向和 根本依据。 以语文水平训练为重心的优先发展原则:1以语文水平训练为重心的优先发展原则,是确定和处理中学语文科各项教学的各之间主次关系和比重关系的基本要求与指导原理。2中学语文科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水平,心理,品格三个方面,以语文水平训练为重心的优先发展原则,将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看待,认为这个系统中的各项内容双构建成一个关系网络,强调在这个关系网络中,语文水平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项目,理应得到优先发展,并且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心部分,保证充足的训练量,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理应尽可能融合到这个重心训练当中实行教学并且要为促 动语文水平的发展服务。

学科教学与活动指导相辅而行的和谐发展原则:1学科教学与活动指导相辅而行的和谐发展原则,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要求。2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要以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为凭借才能得以落实,而语文科的内容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发挥其功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3“学科教学”,即指语文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形式,学科类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以教师的系统讲解和组织学生的系列训练为主,以便学生获得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水平为基本目的,其中的“活动”指语文活动类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以课堂以外的学习小组活动形式为主,教师主要起指导和督促作用,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和全面涵养学生语文素质为主要目的,“相辅而行”强调两种形式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有机承接,最终目的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形式中,使其语言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双基”教学与个性培养协调共性的健康发展原则:1“双基”教学与个性培养协调共性的健康发展原则,是对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的基本要求。2首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语文教学大纲为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根本的方面和基本标准,这是我们确定原则的根本依据,所以,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理应与教育方针和大纲要求相一致,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促动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注重结合语文教学特点,对学生实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其次,还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培养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3“双基”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根本思想武器.在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改的实施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课改的关键。有人说教师是演员,也有人说教师是导演,不论怎样去解说,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教师、学生、教材、生活这个多边活动中,教师所担当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学就像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教师只是尽职尽责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收视效果。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应该是语文老师应扮演的角色。通过两年的课改实践,我有下面的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新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器,教师也不是输出系统,而只是引导者,学生与教师处在平等的地位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实现了由接纳知识的容器向学习、探求、自主发展的主要角色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有兴趣地积极进行询问、探究,找到答案,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扩展,从而产生新的驱动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去转变观念,与时代同步,使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深入的发展下去。 二、语文教师要扮演好各种角色 1、做好“导”的角色和“指路人”的角色 如何看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应一分为二地去看。在字词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中,传统教学有独创之处,这一点我们不但不能丢弃,还应发扬广大,以灵活多样的新颖的形式来充实它。因为字词的学习和积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得一部分,也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那种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弄的支离破碎,以所谓的深入浅出的分析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为目的,采取填、灌的方式更是不可取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从而形成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导”和“指路人”的角色。 2、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钥匙的角色。 教材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只学会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所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 怎样才能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呢?一是培养学生自由的阅读,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读物之外,不管科技、历史、社会等都可以读。二是做好阅读指导,如怎么选书,怎样看书等教师都要认真指导。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3、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我们要加强文学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在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研报告>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2020-04-18 调研报告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不同的教育形式又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研组进行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措施和方法如下: 1、建立研究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拉近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把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班分成12小组一般一个小组有5个学生,相对有二位低层生,两位中层生和一位高层生。高层学生当组长,中低层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小组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教学任务都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

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如林召凯老师在讲授《幻灯片的制作》时,通过“展示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想去做的冲动,于是老师做出简单的“讲解演示”后,调动了学生自己动手的积极性,课堂效果非常好。 3. 师生角色的.变换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知识不再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更多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自己获得的。老师的使命应该是:一个热情的“指导者”,一个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有益、最有力的“教学工具”,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强有利的“引导者”。如在学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初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第一课时我们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硬件的组成,包括名称、生产厂商、图片、作用等以表格的形式保存下来,发到教师的邮箱里,第二课时让学生观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视频,并当场拆开主机让学生观看,第三课时让学生总结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并进行质疑讨论,我在一旁进行指导,效果相当不错。 4、上课实行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独特优越性。因为网络教学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 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二、存在的问题: 1.分组、分层教学实施的不够好,各环节的落实不到位。 2.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往往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要求的步骤操作、练习。 3.课时少,时间短,对上机实验遇到的问题很难一一解答。 4.重点和难点有时把握不准。 5.教师授课不够精练。三、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1.利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设计适当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深度,只有深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潜能。 2.利用好“学案”。让学生通过“学案”引领他们自主的学习。 3.可采用基于网站式的教学,进行资源共享,便于师生交流,同时可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作品展示的平台,激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4篇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4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下面是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首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象,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教师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第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阜阳市第六中学刘昌龙 近几年来,我们语文教研组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理念,并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贯 彻到教学实践、备考实践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读写素养。让学生喜 欢阅读掌握阅读,喜欢写作掌握写作。 一、谈谈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本次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内容的加减调整和教科书的替换,而是牵涉到教育观念、教 学方式的改革更新,牵涉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或失败,在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成 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和愉快的情绪感受,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获 得更大的成功;而失败体验则会导致学生放弃努力,特别是学困生,过多的失败使他们受 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备,不能成为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享受不到成功的 喜悦,从而消极悲观,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仍然应该重视造就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抱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 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 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 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的确目前中学教育的理念、内容、模式都需要转变,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 在中考、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品行素质、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间,寻找一种接合点、一种 办学形式。普通初中新课程改革就是这种接合点,它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初步 实现了由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教学 模式的转变,是一次回归教育本质的转折性变革,可以讲这是真正推进了素质教育。 具体体现在 1、学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 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 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 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有道是:“正确选题”是综合性学习成功的一半。那么,究竟该怎样选择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呢? 1 、以教材为依据。综合性语文学习是对学生语文课堂的延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典范性。许多内容还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深刻的教育性。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选题提供了广泛的丰富素材。如:我在教学 6 年级《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以《唯一的家园》为主题,让孩子们了解地球,知道地球一旦被破坏,我们将别无去处。能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环境紧密相连,懂得珍惜资源,关爱家园。 2 、关注生活,从生活实践中找寻。教材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鲜活事实中有机进行综合活动。如:在教学十一册一单元后,根据本单元全是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身临其境,与其来一次亲密接触。既愉悦了身心,还能体会文中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 、与其它学科相融合。各门学科的知识有其相通性,因此

提倡与其它学科融合贯通。如:在教学《怀念母亲》一文中,我将其与歌曲《我的中国心》相融合,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相信定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长期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被农村小学教师所忽视,一直未能很好的开展,有的老师认为更应该看重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应该搞一些不合实际的花样;有的老师想开展却为主题的选择而困惑,最后也不了了之。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综合性学习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话题。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主题的开发与设计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和关键,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没有主题,活动就会失去方向,就会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那么我们农村教师在新一轮课程的改革下如何选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呢? 一、从文本的学习中发现主题 随着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可能会产生有诱惑、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有捕捉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意识,适时地捕捉住学生提出问题这一隐性资源,并以此为契机,适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楷体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 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 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 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最新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

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 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第一篇】:如何上好语文新课改课程经过这段时间的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同时也观看了专家和老师们的视频讲座,他们生动的教学课例,精辟独到的分析,作为一位连续十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想法,在这就谈谈我对语文新课改的一些体会: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在不知不觉地学习语文知识。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或者猜谜语导入;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胆,各抒己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不仅参与进去,而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的成功感。注重课内外结合。 国外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许多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所蕴涵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给我们带来困惑,但新课程所构建的理想未来,正是需要我们带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进行阅读教学设计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进行阅读教学设 计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进行阅读教学设计 海口市冉茂娟助推站叶颜 (前言)因为站里把“教学设计”作为近期研训主题,故而拜读了《教学设计的要决》一书。与其说是关于教学设计研究的汇报,不如说是结合自己的读书与研习名师的教学实录,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收获。 一堂阅读课,有“教的活动”,也有“学的活动”。“学的活动”,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活动,包括听说读写唱演等。“教的活动”,是教师在课堂上想教的或在教的,包括“讲”(讲授、讲解)、“问”(提问、启发)、“读”(范读、引读)等。 那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我们是应该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还是应该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荣生教授指出,“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之间是既有紧密联系——“教”是为了更好的“学”,又有区别的——“教的活动”是教师的行为,是教师做什么,怎么做;“学的活动”是学生的行为,是学生做什么,怎么做。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确定时,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着重考虑学

生怎样学才好,即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而以“教的活动”为基点,在教师备课时,思考的是“我要教这些”、“我要这样教”,其备课的出发点、立足点都是教师本身。显而易见,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阅读教学与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再看看众多课堂实例。某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似乎招招都错——教学目标设定不适合;教学内容不符合学情;教学环节散乱;教学方法没有理路。再审视自己平时的阅读教学课堂,也颇多不尽人意之处。而观习名师的优秀课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评价语言,似乎都那么精彩闪亮。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研习比较,不难发现,是教师各自课堂教学的基点不同造成的——名师的阅读教学课堂体现的是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链接《爱如茉莉》、《雾凇》)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根据学情选择(阅读)教学内容?如何才能像名师那样设计出富有活动、有成效的以“学的活动”并使之充分开展呢?王教授向广大语文教师推荐以下两份美国某些学校正在实施的表格,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启发: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完整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课题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课题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课题实施方案 ——来宾市兴宾区城厢镇中心小学莫方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但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当前,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已经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各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化,给教学带来了诸多好处,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教学设计中具体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就是怎样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案。 2、怎样避免应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3、怎样组建教学资源库,使教师从繁重的搜集素材、整理素材、甚至制作教学课件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

改革实践中。 4、研究怎样解决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匮乏的问题。 当前,我校已开通了校园网,建起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室和光盘播放室,同时计划建立教师电子备课室。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多次培训,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基本知识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为我们所进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应用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变革和建构多媒体学科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师经过自身的课堂教学研究,讨论和相互观摩评议,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动机,掌握研究方法,促使教师由“教书型”向“研究型”转变。 二、研究目标: 1、更新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教育信息技术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3、指导教师搜集教育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软件,组建教学资源库,利用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4、改进学校的硬件环境,创设出适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尝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标准》阅读训练要求,概括地说,对阅读材料要做到 "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命题将重在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注意体裁的多样性,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每一组命题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二是根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命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三是语文阅读命题除了取材于教材以外,也要选取一定量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展练笔活动,

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淡化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课堂革命静悄悄 体制内外的语文对话读后感 四年级组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从一个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学生开始,在学校领导倡导下认真的学习名校的好的课改经验,课改方法以及课改模式,虚心的向其他前辈和在课改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老师请教和学习,并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大胆的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在自己进行课改期间,我有过不适应,有过担心,有过失败,有过困惑,但更多的是有了收获的喜悦,有了今天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逐步成熟和成长,看了体制内外的语文对话,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和自己的困惑。 一、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刚开始的时候自己还处在过去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 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我尝试着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做了角色的定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和让位,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同时,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学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 二、活动学习和目标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不断的思考以及和学生的接触,结合自己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发现通过活动来学习,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而且小学语文新大纲也强调,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做好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要让每个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充分地“操练”起来。同时把利于语文学习的其他活动方式“拿来”,让学生唱唱、跳跳、演演、比比、画画、尝尝、嗅嗅、摸摸、做做等,使其在喜闻乐见,爱做中学习语文。另一方面把其他类型的活动加以演变以适合辅助语文学。 三、在探索和反思中逐步成长 有人曾说:“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反思三年成名师。”在刚开始课堂教学改革对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每堂课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不使这些问题出现在以后的课堂中,我渐渐的学会了反思。在每上完一节课侯反思自己在课堂设计中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反思问题的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等等。从反思课堂教学慢慢的发展到开始反思自己的教案备写,反思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作业的设计、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以及对教具和多媒体的合理充分的使用等等,并且把这些问题都写到自己的教后记中,以便及时的翻阅和提醒自己。就这样自己在课改中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的探索,在探索中不断的尝试,在尝试中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成长。 四、自己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问题中,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然后结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新课程 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精思多问,何况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感叹的惊奇过程。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原本充满了人性美、人情美和语言艺术美的风光蕴籍的华章,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力,必将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加快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性道德、个人信念、审美趣味的回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管理,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重要的,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但是,在初中语文

教学中,我发现出现了许多的教学问题,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新课程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要,不仅搭建了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而且也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而对人的情感普遍漠视,这就导致了人格发展的苍白和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没落。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学生,启蒙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语文教学在新世纪挑战面前应该做些什么,对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从语文教学现状来讲,我们的教学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就很大程度停留在口头上。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中,我们需要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反思,以便对新课程产生的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的渗透力度不够。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人文学科。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目的,教导学生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价值观。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虽然我们经常倡导作文要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给新时期的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技术逐步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所以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它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一.教学内容的呈现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新地运用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地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向往之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学习。(1)〔P189〕从中可以看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拓展 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学习工具,例如: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为学生学习外语创造良好地学习环境,师生实现双向对话,可听可视,录音跟读,并且反复操练,强化,每位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主动选取和控制教学信息,自觉反复操练,模仿强化;教师可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个别指导,调控教学,学生愉悦,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素及多媒体,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媒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自己的学习软件,选取有关内容加以学习,有的软件还配有游戏式的评价联系,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只要练习过了关,都会给予“你真棒”,“别灰心”,“再来一次”等相应鼓励性的配音评价。在网络媒介中,信息是共享的,Internet是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目的地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 三,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方式。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

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标准》阅读训练要求,概括地说,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命题将重在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注意体裁的多样性,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每一组命题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 二是根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命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三是语文阅读命题除了取材于教材以外,也要选取一定量的 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需要 我们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展练 笔活动,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淡化 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 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 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 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 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 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 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