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探索_以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为例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探索_以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为例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探索_以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为例

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财政与金融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探索

———以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为例

肖待娣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在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力度不断加大,而组织架构科学、合理与否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民生银行事业部改革拉开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方面改革的序幕。本文探讨了民生银行事业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优缺点,为我国其他商业银行的组织框架改革提出建议

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总分行制事业部制

一、引言

近一二十年,西方商业银行在组织框架上经历了从总行以职能型架构,分支行“块块”形式到以客户为中心,专业化垂直型组织架构的变化,而我国商业银行仍然采取单一的总分行制。2007年民生银行借鉴了麦肯锡的咨询建议开展金融事业部改制,开始了我国商业银行探索组织架构改革的先河。

二、西方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概述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发展走过了职能部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银行的业务如何组织、部门如何设置,实际上大的原则是两个,一是按地区来组织和推动,一是按业务系统来组织和推动。前者是一种横向管理模式,以分行为运作中心,后者是一种纵向管理模式,以总行部门为运行和指挥中心。过去的银行业,无论是欧洲还是美洲,或者亚洲,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而现在的趋势则几乎完全颠倒过来,改变为以业务战线为主线,强调银行的系统管理,分行的职能被大大弱化,总行业务部门的管理则得到极大的强化。

三、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现状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可分为单一行制、总分行制、连锁银行制、控股公司制等几种。我国的商业银行是采取的总分行,即法律允许商业银行在全国范围或一定区域内设立分支行,各分行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整个银行对外是一个独立法人。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虽然开始摆脱以产品为中心的设置,但依然没有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部门设置上也没有很好体现前、中、后台分工的原则。总行和分行的目标不尽一致,分行依然是利润中心,全行总体的战略目标难以很好实现;总行承担风险的责任与其风险控制能力不匹配,风险控制体系存在系统缺陷,风险控制手段落后;管理跨度过大,管理半径太宽,管理效率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和手段落后,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识别、储备、使用和激励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变革迫在眉睫。四、民生银行事业制改革内容

民生银行自1996年成立以来一直保持较快发展,近年来公司资产增速基本保持在25%以上,净利润增速一直保持40%以上。2007年事业部改革开始在全行推广。2008年公司的事业部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改革重点将是推进零售金融业务改革。

民生银行从2007年开始进行事业部改革,10月份在全行进行推广。公司设立了投资银行部、贸易融资部、金融市场部、衍生产品部、行业事业部、交通行业部、能源电力行业部、房地产行业部、中小企业部、零售银行部等近十个事业部,各事业部均有利润、业务指标,事业部之间实行内部计价法。事业部改革以后,原有的分支行行长将主要从事后台和零售业务。公司的审贷官员全部取消,进入到各事业部。在风险控制上,每一个事业部均派驻风险控制官。事业部改革使民生银行从原先的块状管理(分支行)转变为条状管理(事业部),有利于各事业部实现人财物独立,真正独立核算,在体制上实行垂直管理。

2008年公司事业部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改革重点将是推进零售金融业务改革。

组建金融事业部分为3个具体步骤。

第一个步骤,在2007年3季度,建立4大事业部,即贸易金融、金融市场部、投行部、工商企业部。第二个步骤,到2007年第4季度,建立6个总

行直属的行业部,包括机构金融部、能源金融部、房地产金融部、交通金融

部、冶金金融部和电子电信金融部。在贷款专业化后,还将专门成立存款事业部。第三个步骤,大约在2008-2009年期间,将对此前组建的10大利润中心进行拓展提升,完善中后台系统支持,打造包括租赁、信托平台的全面公司金融业务。到2010年,将主要公司业务集中到总行,全面实行事业部制度。

五、分析

民生银行的金融事业部改制全面打破了与中国行政层级体制相适应的银行总分行设置的惯例。

与部门银行制不同,事业部制强调专业化的营销和集约化、垂直化的管理,这有利于各业务部门在人力配置、产品与市场定位等方面趋于更加合理。改变了过去以分行为中心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对分散化的各种业务资源按照客户、产品和行业三个维度进行重新整合,对公司主要产品线和行业线实行垂直的事业部管理体制。与此相配合,垂直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独立的评审制度以及专业化的审批流程将保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和审慎性,提升风险管理的效果。

对于分、支行而言,事业部改革意味着对其现有功能的重新定位,从过去全面银行业务转向只做零售业务和特色公司业务。而支行将作为零售业务营销平台,将发挥销售门店功能。

事业部制将有利于引导客户经理逐渐由单纯关系型转向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性辅导的内涵关系型,并将客户资源整合、集中于某些特定行业领域。事业部制改革也有助于限制人员规模扩张、控制费用增长、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专业化的营销与集约化的管理也更有利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其正面效应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将会逐步显现出来。

但是在短期之内,摩擦成本、整合成本可能会带来客户流失和人才流失的风险。事业部制下,分支行业务趋于单一化,如何调动基层行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也是未来需要通过制度完善来逐步加以解决的。

六、结论

现代社会银行组织架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跟随市场需求,根据更好地适应客户需要、更有效地节省成本和更有效率地组织推动等原则去确立自己的管理体制,而不是简单的“客户驱动”或“产品驱动”。

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是我国银行业走向组织架构现代化,运作模式规范化、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银行业未来组织架构改革的方向,对于其他银行的改革将会起到示范效应。组织架构改革的工程大,内容复杂,如何去组织其业务管理,如何设计其业务流程,不能片面地说哪一种形式的组织架构必然好,一切要看自身综合整体条件而定。

参考文献:

[1]马云燕.美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特点[J ].经济导刊,2007,

(01).

[2]赫国胜.改革与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J ].上海金融,

2004,(09).[3]汪竹松.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精析[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4]宋玮.民生银行一小步,国内银行一大步[J ].中国城乡金融报,

2008-1-9.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

41

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情况汇报

**县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情况 汇报 尊敬的*市长及各位领导: 正值盛夏,*市长一行莅临**,指导我社改制组建农商银行工作,传授宝贵经验。在此,我谨代表我社全体干部员工对*市长一行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现将我社改制组建农商银行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进展情况 去年以来,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我社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联社改制组建农商银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一是搭建了农村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我社按照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完善了组织架构,健全了社员代表大会、理、监事会相互制衡运行机制,为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奠定了基础。 二是依法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一方面,对原股东人数多、股金额度小、结构不优的**万元股金进行股权改造,现已初步完成原有股金的股权改造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筹备股本金扩充工作。我社聘请中介公司进场开展清产核资、整体资产评估和确认净资产等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 三是改制组建农商银行监管指标大幅提升。7月末,我社账面不良贷款余额**亿元,占比**%,比年初下降**个百分点;资

本充足率**%,比年初提高**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比年初提高**个百分点。 四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力进一步增强。7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其中,我社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净增*亿元,增幅*%,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净增额的*%,名列全县金融机构第一位,充分发挥了支持县城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 二、县委政府支持改制组建农商银行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深化我社体制改革,去年,县政府成立了由时任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工管委会主任、县财政局长**任副组长,县府办、金融办、县监察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等10余个部门为成员的筹建**农商银行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方案》(*府办发〔2012〕*号),要求各责任单位认真履行**农村商业银行筹建工作职责,做到单位“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今年8月,县政府又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工管委会主任、县财政局长**,县法院院长**,县联社理事长**任副组长,县府办、金融办、县监察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等20余个部门为成员的县筹建**农商银行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综合协调、政府背景类不良贷款处置、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清收、诉讼贷款执行、农商银行达标推进等5个工作组,印发了《**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商业银行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机构虚拟化、业务经营全能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199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质性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97年~2003年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今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实施产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1979-199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金融业组织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这种银行体制承袭了前苏联的银行体制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银行体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单一银行体制不再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呼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大发展;二是,刚刚诞生的专业银行带有的强烈政府行政色彩与放开搞活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改革要求银行自身走出政府行政序列进入市场;三是,经济改革呼唤金融市场的成立,金融市场建设亟待“零”的突破。在此期间,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萌芽和银行间竞争的发端。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同年3月、8月又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同月,已开展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正式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金融体系。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自此,

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制改革及激励目标改进

文章编号:1009-9190(2003)3-0013-07 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制改革及激励目标改进 REFORM IN SALARY SY STEM AND A B ETTER INCENTIVE OBJ ECTIVE OF STATE2OWNED COMMERCIAL BANK S 李华民 本文对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辖区金融业员工收入水平、分配结构和薪酬体制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收入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这不利于其外部市场人力竞争能力的提升,其分配结构有欠合理,阻碍了其内部激励效率的发挥。要改变其人力竞争劣势,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改革其薪酬制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决定体制应该规避政府的管制政策,真正建立企业薪酬体制;另一方面,银行应该强化绩效和人力资本在收入决定体制中的权重,以保证其薪酬体制能够真正激励员工努力。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进必须关注员工职业价值取向的转变,这是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最大的挑战。 中国金融市场的限期对外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进入,已经对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力保全政策带来压力。在金融全面开放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竞争对手不只是在华外资金融机构,还有以在华机构为渠道挖掘中国金融优秀人才的国外金融企业。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为提升整体竞争实力而急需金融优秀人才的新兴股份制银行,依然是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广州等城市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更感到高处不胜寒。 一家企业是否具有人力竞争优势,关键在于该企业制度是否与员工职业价值取向一致。现代市场经济中,职业价值的评价标准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职位晋升和个人发展计划等方面,由此决定了企业竞争人才最实用的“手段”就是职位升迁及与之相依存的高薪诱惑。因此,改革现行薪酬体制与晋升机制,优化员工收入分配结构,从制度上为提升人力竞争优势开拓空间,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保全优秀人才,进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屏障。 一、薪酬制度的基本功能与实现手段 任何特定行业,其业务技能都有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之分(青木昌彦,1996),一个行业的特殊技能要求及其学习难度决定着该行业人力资源竞争的范围和程度。金融行业业务的同质性决定了商业银行业务技能的特殊性要求及其学习难度,相对于非金融行业企业而言较低,金融业一般技能可以满足银行业务运作的技能需要。换句话说,为完成银行业务操作,其特殊技能的学习成本较低,这决定了商业银行人才流动的技能门槛较低,决定了商业银行人力竞争的范围较广。具体到特定商业银行而言,其竞争对手除其他银行外,还包括证券、信托、保险、财务公司等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教育、政府等行政事业性单位,甚至非金融行业企业等,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收入结构的优化都会对商业银行优秀人才保全政策产生显著影响。与非金融行业内部企业之间人才竞争态势不同的是,银行业与非金融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向存在不对称性,掌握银行业特殊技能的重要岗位员工,很适合成为非金融行业企业的资本运作技术员工,颇受非金融行业企业的欢迎,这加剧了银行业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 薪酬制度决定着企业员工劳动收入的水平与结构,它有两项基本功能:保障功能和激励效应。两者体现着社会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的统一。与其功能相对应,员工劳动收入在理论上可分为两部分:保障性收入和激励性收入。前者用于满足员工本人及家庭基本生活消费和发展需要,其水平高低与一个地区生活消费水平相关,不应随企业效益而有所区别,也不应以个人绩效不同而拉开差距。同一物价水平区域内的保障性收入水平差别不大。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或一国生活水平处于温饱临界点以下的经济落后地区,其分配制度的保障功能处于主导地位,这时均等化的分配制度具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 由于保障性收入的均等化倾向抹杀了收入分配制度的激励效率,当生产率使居民生活水平摆脱温饱约束进入小康生活水平后,企业个人分配制度所承担的保障功能就应该转交给政府,薪酬制度的激励功能就会上升到主导地位,以激发工作效率。一般来讲,外部劳动市场定价的工资决定机制中,社会各企业单位的薪酬制度安排都能够体现激励效率。

商业银行综合改革

商业银行综合改革 一、保持国有商业银行的稳步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 定的客观要求 国有商业银行不但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也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自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成立以来的20年里,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中持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 了巨大贡献,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吸纳者。根据中 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截至2003年9月末,国有商业银行吸收的居民储 蓄存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的66.47%.长期以来,即使是在前几年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一直 保持着较高的流动性,有效地保证了储蓄存款的自由兑取。保持国有 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系国家的政 治稳定和社会安宁,丝毫不可轻视。 (二)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供应者。根据中国人 民银行的统计,截至2003年9月末,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占全部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的56.15%.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来源。根据年报统计,截至2002年末, 国有商业银行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84000多亿元(合并报表数据), 如果加上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14000亿元贷款,则贷款总额达到近 10万亿元。保持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资金保障。 (三)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单位之间资金结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办理的结算业务占全部金融机构结算业务的80%.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电子汇兑系统,一笔汇款只要几个小时就可到账,极大地加快了社会资金的周转 速度,促动了商品的流转,便利了单位和个人的经济生活。保持国有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一) 内容摘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深化金融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零散的改革措施不仅无法有效地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存量问题,更无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增量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成功改革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最终提高民众的福祉,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注资、股份制改革与上市只是通过银行改革实现终极目标的有效方式。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问题改革一、导言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两件事情令世界瞩目,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忧的是中国取得成就的同时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滞后,并且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其核心表现是中国银行体系积聚的大量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逐步建立起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截止2004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三家政策性银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十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和若干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银行存贷款保持快速增长,银行提供的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银行体系保持了总体稳定,没有出现过严重的银行危机等问题。不过,中国国有银行体系积累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大量风险,其自身成为不利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引爆器。银行部门的不法行为、银行体系的巨额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改善公司治理、有效处置不良贷款,

以及避免产生新的不良贷款等重大问题给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出了挑战。银行改革进程缓慢和以往改革措施不配套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银行体系问题的解决及其成效,制约了中国向潜在最优经济增长的转化。“如果不深入改革,以解决问题的根源,那么银行系统势必会在将来造成新的混乱局面。” 尽管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商业银行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实现宏大的改革目标仍旧是一个问题。因此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问题在中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结束后开放金融业参预全球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二、银行业改革:文献回顾 1.银行功能 Arrow-Debreu-Mackenzie(ADM)模型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金融中介没有存在的必要。金融中介的存在只是因为现实中的交易成本巨大,信息不对称也较为严重。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存在道德危害(moralhazard)与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所以金融中介可能会优于金融市场,因为中介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可以复制市场的某些功能,可以签订长期激励合约。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除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外,技术进步与资本集聚是经济增长另外两个重要推动力。金融体系之所以在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是因为它们能为资

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27 更新时间:2008-9-1 财务预算是对全年各项业务作出科学预测,进而对各项经营活动的成果作出预测估计,并以此作为全年工作的奋斗目标。分级预算和分部门预算是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两种主要预算模式。一些国际先进银行,如花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建立了以业务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组织结构体系(事业部制),分行负责人只作为区域范围内各项业务的协调人,与之相适应,这些银行推行的是以业务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体制。随着银行组织结构体系的改进和业务流程的再造,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商业银行实行了以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体制。 一、分级预算及其局限 传统的银行预算模式是以分支行为责任主体的分级预算管理体制,即将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和责任按照总、分、支行的层次分解落实。分级预算模式有利于各级行在上级行下达的预算框架内结合自身业务发展战略配置各类资源,并在年度中间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充分体现了不同层级上资源配置权力和责任的结合,适应了分支行所处的不同经济环境。 分级预算虽然能对各级行的全年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但仍存在不少局限: 1.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缺乏公平性、公正性、科学性,从而使得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效益。分级预算体制下,预算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来承担,而各业务部门的参与度不高。因财务部门远离市场,编制的预算有可能偏离业务发展的实际;而上级行财务部门对下属机构各项业务的信息掌握得更加不够充分、细致,从而影响预算的精确性。由于下级机构掌握着比较充分、细致的信息,又有配置和整合资源的权力,逐利的动机驱使下级行从上级行那里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资源,谋取本集体的最大利益。 2.分级预算易造成资源向管理层倾斜,造成一线的资源偏紧,从而影响全行业务的发展。分级预算由各级行层层汇总上报,经总行汇总统一平衡后再层层下达,在层层分解下达过程中,各级行往往先充分考虑本级的需要,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越到下级分到的人均资源量越少,甚至不足以支持业务的良性发展。 3.分级预算的效率低下,整个预算过程历时一般长达半年之久。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庞大,纵向机构大多达四级,涉及的业务广,变数又较大,每级的预算均需较长时间完成,越到上级汇总平衡的难度越高,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影响了分级预算的效率。 二、部门预算及其优越性 与分级预算模式相对应的是以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部门预算。它是银行经营管理

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方向及启示

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方向及启示 建立一个合适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业务运作能够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不同的业务发展战略可以用不同的组织架构来匹配。为了准确地把握国际银行业的最新动态,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和改革提供参考,我们最近专门访问了欧洲国家一些世界著名的商业银行,包括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瑞士联合银行(BUS)、瑞士信贷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对它们的组织架构及改革动态进行了专题考察。 一、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基本趋势 最近10年,欧洲商业银行在业务运行模式上都作了很大改革,在组织架构的设置与调整上,存在三个基本的趋势: 第一,随着市场的发展,西方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 第二,银行组织架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跟随市场需求,根据更好地适应客户需要、更有效地节省成本和更有效率地组织推动等原则去确立自己的管理体制,而不是简单的“客户驱动”或“产品驱动”。 第三,在组织架构的调整上,基本的趋势是业务线的调整愈来愈综合、愈来愈简单,过去众多的业务部门都在向两类业务线靠拢:一是商业银行业务,二是投资银行业务,也即一般意义上的零售金融业务和批发金融业务。 从这次访问的情况来看,我们所到访的几家银行在最近几年都在不约而同地改组其组织架构和相应的业务流程,这种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其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的变化在支撑。 银行的业务如何组织、部门如何设置,实际上大的原则是两个,一是按地区来组织和推动,一是按业务系统来组织和推动。前者是一种横向管理模式,以分行为运作中心,后者是一种纵向管理模式,以总行部门为运行和指挥中心。 过去的银行业,无论是欧洲还是美洲,或者亚洲,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而现在的趋势则几乎完全颠倒过来,改变为以业务战线为主线,强调银行的系统管理,分行的职能被大大弱化,总行业务部门的管理则得到极大的强化。 美国银行业从25年前开始这种改变,欧洲银行业大概从10年前开始这种转变。从银行组织架构的演变趋势上看,欧洲银行是在跟随美国银行业,但从银行业综合化发展趋势上看,则是美国银行业在追随欧洲银行业。 现在,凡是大的银行,特别是国际性的跨国银行,在组织架构设立的思路上都已经转变过来。当然,那些规模小、经营范围和活动地域很受局限的社区银行,像信用社、储蓄银行、住房信贷银行等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重组的主导思想 从总体上看,欧洲商业银行目前的组织架构可以从总分行制、地区总部制、三大部门系统、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以业务系统为重心来构建等若干侧面来描述。 1.总分行制 虽然从原理上讲,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的内部架构设置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采用总分行制,一是采用单一银行制,但从全球范围内的总的发展趋势上看,总分行制已逐步取代单一银行制。原来主要采用单一银行制的美国商业银行也在最近几十年快步转向全面推行总分行制,总分行制越来越成为西方商业银行组织体制的主流。在总分行体制下,西方商业银行的分行就是一个营业网点,这些网点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可能从事全面业务,也可能只从事有限的几种业务甚至是单一业务。西方银行的分支机构几乎都称“branch”,很少能看到有冠名为“sub-branch”(支行)的。 2.地区总部制 欧洲商业银行根据业务走向、客户分布、地域特征等,在总行与分行之间设立地区总部,并通过这些地区总部强化对全国和全球各地分行的管理,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的服务要求和实现银行自身的发展目标。

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方向与启示

建立一个合适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业务运作能够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不同的业务发展战略可以用不同的组织架构来匹配。为了准确地把握国际银行业的最新动态,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和改革提供参考,我们最近专门访问了欧洲国家一些世界著名的商业银行,包括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瑞士联合银行(BUS)、瑞士信贷银行和格兰皇家银行等,对它们的组织架构及改革动态进行了专题考察。 一、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基本趋势 最近10年,欧洲商业银行在业务运行模式上都作了很大改革,在组织架构的设置与调整上,存在三个基本的趋势: 第一,随着市场的发展,西方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 第二,银行组织架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跟随市场需求,根据更好地适应客户需要、更有效地节省成本和更有效率地组织推动等原则去确立自己的管理体制,而不是简单的“客户驱动”或“产品驱动”。 第三,在组织架构的调整上,基本的趋势是业务线的调整愈来愈综合、愈来愈简单,过去众多的业务部门都在向两类业务线靠拢:一是商业银行业务,二是投资银行业务,也即一般意义上的零售金融业务和批发金融业务。 从这次访问的情况来看,我们所到访的几家银行在最近几年都在不约而同地改组其组织架构和相应的业务流程,这种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其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的变化在支撑。 银行的业务如何组织、部门如何设置,实际上大的原则是两个,一是按地区来组织和推动,一是按业务系统来组织和推动。前者是一种横向管理模式,以分行为运作中心,后者是一种纵向管理模式,以总行部门为运行和指挥中心。 过去的银行业,无论是欧洲还是美洲,或者亚洲,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而现在的趋势则几乎完全颠倒过来,改变为以业务战线为主线,强调银行的系统管理,分行的职能被大大弱化,总行业务部门的管理则得到极大的强化。 美国银行业从25年前开始这种改变,欧洲银行业大概从10年前开始这种转变。从银行组织架构的演变趋势上看,欧洲银行是在跟随美国银行业,但从银行业综合化发展趋势上看,则是美国银行业在追随欧洲银行业。 现在,凡是大的银行,特别是国际性的跨国银行,在组织架构设立的思路上都已经转变过来。当然,那些规模小、经营围和活动地域很受局限的社区银行,像信用社、储蓄银行、住房信贷银行等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重组的主导思想 从总体上看,欧洲商业银行目前的组织架构可以从总分行制、地区总部制、三大部门系统、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以业务系统为重心来构建等若干侧面来描述。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金融 业变得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难以预料和驾驭, 同 时, 大投机家的人为投机行为也大大提高了它的不 确定性。然而,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 与国外大银行相比十分低下, 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因此, 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 题, 结合我国实际, 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 制, 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加大我国商业银 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在我国现阶段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经营管理体系落后, 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一是经营理念落后。国外银行一直坚持“以 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他们一 方面不断研究客户的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认真分析 客户的潜在需求, 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客户创造需求。国内银行业近几年虽然进行了改 革, 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甚至严重 背离现代银行规范及要求的经营理念根深蒂固, 拘 泥于“为客户提供什么”, 而不是“客户最需要什

么”。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仅从银行的角度来考虑, 未能真正从客户需求出发。二是经营体制陈旧。近年来, 国外银行纷纷进行“银行再造”, 将按职能 分工的业务流程改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操 作流程, 使得客户获得便捷的银行服务。据统计, 美国有关银行再造之后, 平均资产收益率上升015%, 平均资本收益率上升6%, 平均成本收益 比率下降了8 - 13%。而我国银行目前仍按部门职能划分经营活动, 将完整的业务流程分割得支离破碎。这样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 增加了成本, 而且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三是经营手段滞后。国外银行经营手段先进, 自动化程度高, 营业网点银行工作人员少, 具体业务由客户自己在相关设备上操作。花旗银行为了满足全球性客户的需要, 设立了全球联动的区域化单据处理中心, 24小时不间断连续 作业。目前, 国内银行在电子化方面投入不够, 计算机业务软件的开发层次多, 系统兼容性差。拓展市场的手段主要是延长服务时间、增加服务网点、改善服务态度等较为简单的形式, 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 而且不能有效吸引客户。 (二) 机构重复设置、冗员过多、人力资源差 强人意

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思路(一)

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思路(一) 在国有银行上市改制的大幕拉开后,政府与各界似乎都看到了银行改革成功的曙光。然而,2006年的经济运行开始出现更加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冲动的内在机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政府调控经济过热的宏观政策往往存在冲突,另一方面银行体系改革中的深层矛盾逐渐凸现,同时外资银行介入的竞争压力也接踵而至。在面临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改革应该如何突围呢?我们认为,有以下两大战略思路值得重视。 其一,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应针对信贷扩张的动因,全面创新业务模式和经营机制 我们看到,上半年中国经济高位增长,两大推动因素是信贷和投资。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冲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市成功后的建行尤其突出。前段时间穆迪对2005年中资银行财务实力评价较低的原因,也是看到了宏观紧缩政策下,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压力可能带来不良率提高。应该注意,我们不能说信贷扩张与银行上市之间有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因为这是现有金融体制下所有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现象,只能说是,商业银行的上市,如果强化了刺激信贷扩张的某些动因,将会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就国际经验来看,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形成了中间业务为主,信贷业务为辅的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长,对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多在30%以上,有的超过

了50%,甚至70%以上。国外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情况,是与其逐渐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也是与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深化发展到了较高阶段相对应的。而在当前中国特定历史阶段,以利息收入业务为主的情况还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但应向国际看齐,在业务创新与制度设计上做好战略改革与转变的准备。 就此,笔者认为上市只是银行改革的起点,在制度、技术、管理等方面全面创新商业银行业务运行模式,才能促使其走出信贷扩张怪圈。一是创造发展银行中间业务的条件。一方面,应以专门机构协调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如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制定合理的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标准,也要建立健全银行的各项服务功能,并且增加科技投入,创造发展中间业务的硬件环境。另一方面,银行所提供的中间产品最大的差别就是它所提供的服务和为客户创造的便利,只有适合客户需要的产品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而银行也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产品才能赢得客户,因此要努力推进产品创新。此外,银行还要注重以推销消费品的方式推销金融产品,通过市场营销来使客户理解新产品,并实现金融产品“供给创造需求”的途径。 二是真正促进经营管理与内控机制的优化。经营机制改革仍然是商业银行永远的主题,目前部分银行进行股改和上市,确实是银行改革迈出的一大步,但是也要看到,对银行治理长期的真正压力主要来自于机构战略投资者和大股东,当前上市银行治理结构中该类主体的作用还十分有限。银行海外上市的背后,往往是投资者对于“中国概念”和“政

浅议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体制改革

浅议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体制改革 摘要: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制度是银行经营管理改革的核心,它的变革将涉及银行资产、利润、负债等各个方面,对银行的发展与未来有着不可预计的重大影响。随着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国内的实施,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模式经历着从差额资金管理体制向全额资金管理体制的变革,商业银行也因此迎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从两种管理模式的比较、资金体制变革带来的影响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对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体制改革进行全面剖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体制改革 作为一个管理资金的特殊企业,银行的资金体制是一个关乎银行生死存亡重要因素,资金体制不同程度上的变革由内而外强有力地影响着整个银行的运行管理。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实施的是差额资金管理体制,但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发展融合,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不断推广,国内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开始有差额资金管理体制向全额资金管理体制转变。本文主要论述了资金体制改革对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建议。 一、差额管理与全额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商业银行传统意义上的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即下级支行有权优先对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进行自我管理和运用,也就是说支行可以先于上级银行调用资金,当下级银行的资金不足以维持正常周转时才会利用借代、转账等手段与上级银行产生金融贸易。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实行的

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也就是说在已有的规章制度下,上级银行和下级银行进行有偿的资金转移,通过这种方法,两者审核业务成本和效益。实行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则要求分行的所有的金融贸易均要以FTP的价格从总行的资金中心进行购买。从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向全额资金管理模式转变,给各方面的资金贸易都带来了重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支行的资金管理职能改变 我国银行在实行差额资金管理模式时,下级银行不受上级银行的管理限制,自主管理所在区域内的一切资金贸易运作,如存款准备金、同行拆借等。而实行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后分支行的这些职务不复存在,分行所辖的区域居民及企业所进行的一切资金流动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全部都是有上级银行提供负责。这在某种意义上就说明下级分行所流转的所有资金全部来自于上级支行,导致了上下级支行的资金管理职责和内容都需要进行调整。 (二)分行对总行的利润贡献度改变 全额资金管理模式相对于差额资金管理模式更具有保障资金绩效合理的作用。当前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来自于净利息。由于差额资金管理模式下的净利息收入是计息资产的利息收入与计息负债的利息支出的差,再加上各个银行的利息收入因为业务的原因不尽相同,所以最后的利润收入也就差别较大。在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之后,不论是哪一笔的资金转移流动在进入到总分行的资金管理中心时都会产生一个成本率。所以,资产负债比例、期限、结构等布置

国有商业银行的三十年改革之路

国有商业银行的三十年改革之路 内容摘要:邓小平同志1991年视察上海的时候曾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满盘皆活。”这段话言简意赅地点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对改革的尝试也从未停止过。2003年,当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股份制改革之旅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强调:“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改革。”以上种种,皆可验证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的主要宗旨在于回顾国有商业银行自1978年以来走过的三十多年的改革之路,以此来思考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商业化股份制改革 正文: 一、引言 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两件事令世人瞩目,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水平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世界地位日益显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日新月异,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和平崛起的美好图景。忧的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金融业的改革却相对滞后,并且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其核心表现就是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而积聚的大量风险。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显得刻不容缓,当然我们首先必须认清我国商业银行在不同阶段所存在的弊病,然后依据相应阶段的社会经济环境,对症下药,才能使我国的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契合,相协调。 二、改革开放前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 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间,我国所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在“大一统”体制下,没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别,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社会上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作为唯一的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职能,即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和提供支付清算服务;而与此同时,它又从事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负责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信贷中心为一身。因此,从银行机构设置上来看,国家对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完全没有区分,更不存在银行间的竞争关系;从银行业务上来看,薛暮桥曾经指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所有基本建设投资都由财政拨款,连定额流动资金也靠财政拨款。银行只承担产品周转中所需流动资金贷款。银行还代管财政收支款项,几乎成为财政部的出纳机构。 [1]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秦池江也回忆说:“金融体制形成了全国大一统,实质是什么呢?完全用国家的计划分配来取代市场经济,取代原来的城乡互助交流。银行的信贷制度完全受政策和计划的限制,而且要监督企业的资金,所有资金都要通过银行有关部门同意。”可以见得,在这种体制里面,企业失去了应有的活力,经济效率也变得低下。秦池江

浅谈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浅谈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迅速变革,金融自由化、电子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业的演变,渐进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改革历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阶段式向前推进的。我曾在不同场合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历史阶段进行过分析。二十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84-1994年的专业化改革阶段 1984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1984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中国工商银行,加上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和原行使财政职能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及1979年恢复的中国农业银行,这四家银行成为国家专业银行,人民银行则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自此,中国形成了各司其职的二元银行体制。 (二)1994-2003年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阶段 1994年,国家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1995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至此,四家专业银行从法律上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同年11月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随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中央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四家银行资本金;将13939亿元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取消贷款规模,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法人管理、绩效考核等。 这一阶段,许多先进理念和方法开始引入,经营绩效和风险内控机制逐步建立,外部行政干预明显弱化。但就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在梳理内外部关系、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处置不良资产等层面上进行,尚未触及到体制等深层次问题。

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观察思考 商业银行 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文/李文化 内容摘要:近年来,商业银行以股份制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大对分支机构扁平化力度,有效地增强市场竞争力,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组织 架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变化不断调整。本文从商业银行改革 实践中所反映出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内设机构与岗位设置存在的相互不协调不匹配的 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寻解决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组织架构 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纵横交错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决策与执行层设置分工不合理。目前,商业银行已基本能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 制指引》的有关要求,设置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但某些方面具体设置分工不尽合理。例如,在有的分支行建立的审贷委员会存在由行长担任审贷委员会主任,参与委员会的审 议与表决,使得决策与评审没有分离。二是岗位职责不明确,岗位职责设定没有体现岗位 监督的原则。有的实行了客户经理制度,但在业务发展上过于依赖,尤其是办理住房按揭 业务时,往往是由客户经理一人负责从客户接洽、贷前调查、资料收集以及办理公证等流程,造成了内控滞后。有的虽有银企对账制度,但银企对账由营业网点负责,没有统一管理。基层营业机构普遍存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业务人员兼职的情况。岗位设置不合理,削弱了内控监管职能,不相容岗位未能实施有效分离,为营私舞弊创造了有利条件,存在 引发案件的隐患。三是缺少 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根据巴塞 控制制度不完善,对一些重要业务的管理存在盲点。一些新的岗位设立后没有及时制 定完善的操作规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出现风险控制真空。如目前各行普遍推行的客 户经理制,由于片面考虑营销效果,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经理的素质、能力,对客户经理的 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制约,容易形成客户经理为了自身利益,帮助客户违规办理存款、贷款 业务及结算业务,甚至容易出现内外勾结,引发案件。二是内控制度不够合理。随着改革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资料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摘要】在金融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主体,我国国有银行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容置疑,但是现如今其本身体制已严重束缚了自身发展。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不仅有利于其本身经营效益的增长,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入手,在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体制问题的基础上引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今后的改革发展与未来展望。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体制 中国现有的机制体制决定了短时间内我国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先行者。然而,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经济效益下滑、风险规模增加。因此,加紧实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改善银行金融管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和中国金融全球

化、国际化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20多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然取得了不小的收获,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遇到了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体制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和金融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随即受到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银行业开始调整其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业务范围扩展到证券、基金、信托、投资及资产管理等,至此,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具有传统的信用中介功能、融资功能,还具备资产管理、信托投资、保险、经纪和投资银行等功能。伴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皆不可同日而语。但与国外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规模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上都位居世界银行前列,但没有达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优势。在风险性方面,从资本充足率上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占比大,从不良资产比率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比国外高。在效率性指标方面,从人均利润率看,我国国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工作的报告 法规分类 > 法律法规 > 中央法规 > 行政法规及文件 > 国务院 【法规名称】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工作的报告 【颁布部门】国务院【法规文号】 【颁布日期】2006-12-26 【实施日期】2006-12-26 【是否有效】有效【效力级别】法规性文件 【批准部门】【批准日期】 【失效日期】 【全文】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工作的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关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等重大金融改革取得新进展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近年来,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着力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着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这些酝酿多年、难度很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多年来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自身也积累了严重风险。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十分关心和重视,国际国内亦十分关注。2002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专题工作小组,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2003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按照“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成为产权清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与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目标,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并选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进行试点。为加强对这项重大改革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国务院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由其运用国家外汇储备向试点银行注资,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行使国有重点金融机构控股股东职责。国务院明确要求,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必须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2003年12月,国家向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2004年8月和9月,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先后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国家向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2005年10月,工商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此外,建设银行于2005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国银行分别于2006年6月和7月在香港H股市场和境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工商银行于2006年10月以A+H股的方式在内地和香港同时成功上市。 为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在认真总结我国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包括国家注资、处置不良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择机上市等改革步骤的总体方案。结合各家银行的实际情况,按“一行一策”的原则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在国家注资时,成立汇金公司,由其代表国家对试点银行履行出资人职能,明确了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与措施。在处置不良资产时,严格进行外部审计,追究有关人员责任,采取市场化模式处置不良资产,努力减少损失,防范道德风险。在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按照产权清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要求,制订了公司治理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