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网络控制系统描述

网络控制系统描述

网络控制系统描述
网络控制系统描述

清立控制系统

清立(TSINGLI)网络控制系统简介

清立(TSINGLI)网络控制系统是在传统集控系统概念的基础上,融合代表当今前沿科技水平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网络与通讯、工业控制总线、人机工程学,智能触摸屏、智能电源管理、液晶显示、远程控制等众多学科的技术成果,代表了集中控制产品的技术潮流和发展方向。

清立(TSINGLI)控制系统倡导网络控制及融合控制的新概念,所有主控设备、触摸屏及主要外围设备都自带网络接口,支持多种标准网络协议;主控设备采用高性能32位嵌入式CPU、工业总线结构。功能强大的组件式可视化编程软件,提供了众多逻辑功能模块;采用最新的组态技术和拖放式编程方式,编程简单明了。提供网络化的集散式控制方式,通过软件编程,实现自动升级、远程管理和远程控制。各设备能够通过PNP协议实现自动发现,自动配置,做到即插即用。

清立(TSINGLI)新一代TL系列真彩触摸屏,采用有源阵列真彩TFT液晶屏,高性能32位嵌入式 CPU,运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支持动态视频输入或动态VGA输入;提供卓越的多模式应用方式;支持动画效果;VM为所见即所得的图形界面设计软件,任意次的Undo、Redo功能和属性页编辑方式,为用户提供简单、功能强大的可视化编辑环境。

清立(TSINGLI)系列产品功能强大、可靠性高、扩展方便、能够无缝地与客户的应用系统相结合,极大地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清立(TSINGLI)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控制中心、楼宇控制、会议室、视像会议中心、指挥中心、展示中心、演播中心、监视监控中心、工业自动化、家居自动化等众多应用领域。

控制系统综述

XXX智能化会议系统工程项目是集大型会议、新闻发布、国际会议、办公、内部集会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多功能多媒体会议系统,它主要包含共XX间会议室。各间会议室均配备独立的中央控制设备,既可自成系统,实现本会议室功能需求;又可以通过控制系统的专用网络将各间会议室级联起来,只需在中央控制室即可对其他会议室进行远程的集中控制。

根据需求,各间会议室均选配了TL-CP2E+或TL-PRO+增强型网络控制主机,TL-CP2E+的6路、TL-PRO+的14路可编程串行通讯接口,可以控制会议室内摄像机的动作、焦距、预置位设置以及自动摄像跟踪;控制会议室内音频矩阵的各种切换、各媒体矩阵的工作模式调度;控制会议室内显示输出设备(等离子显示器、投影机、大屏幕拼接系统等)的模式和切换;控制会议室内A V、RGB 矩阵的任意切换;TL-CP2E+或TL-PRO+的8路红外接口,可以控制会议室内的DVD、MD、CD、硬盘录像机等。TL-CP2E+或TL-PRO+的NET 4 PIN的连接端口用于扩展RS485网络设备,比如常用的八路电源控制器,四路调光器,当TL-CP2E+或TL-PRO+接入外部输入的24VDC电源后,NET端口有24VDC电源输出,可以把NET端口作为24VDC电源输出端口给其它RS485网络设备供电;TL-CP2E+或TL-PRO+内嵌的10/100M以太网接口,提供配制、上传及网络通讯等功能,可以支持256台控制设备的级联。

各间会议室均选配了8.4"TFT真彩色有线触摸屏、6.4"真彩无线触摸屏或17"TFT真彩色有线触摸屏作为控制终端。其中有多间会议室选配两个以上的控制触摸屏,通过专用控制网络可以轻松实现控制系统的多点控制,使控制更为可靠,更为有效。

各间会议室均选配了TL-PCI88路独立电源控制器,用于控制本地不同设备的电源和照明系统。实现对重要设备的电源管理,做到无需用户干预,即可完成自动上电、自动断电,电源保护的功能。

各间会议室均选配了AV系列矩阵,用于视频、音频信号的切换与传输。

各间会议室均选配了RGB系列矩阵,用于VGA信号的切换和传输。

各间会议室均选配了VGA信号转换驱动补偿传输器,用于VGA信号的长距离传输,使信号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不衰减、不失真。

控制软件根据需要,实现以上所有自动化动作的程序。

功能实现:

实现由中央控制室远程管理和控制系统内的所有会议室;

实现本地会议室控制密码保护、重要会议的保密及保护;

实现本地-远端音、视频信号的交互,信号的长距离传输;

实现整个控制系统和所有会议室的远程电源管理;

实现所有会议室重要会议的管理、录制和备份。

实现所有的控制功能都集中到了触摸屏、网络上,系统可以自动根据操作命令去执行相应的动作系列,包括任意并行或异步、定时或延时处理,能使系统中的设备按照实际应用逻辑有序化的工作。同时,根据实际应用要求,可以设置不同的功能、参数,即形成不同的功能模式,并将这些模式存贮起来,随时直接调用,如将预设的灯光亮度、音量大小以及室内温度控制等。

控制系统设备描述

TL-CP2E+ 增强型网络控制主机

1路RS485低速专用控制网络

6路DB9可编程双向串行通讯口(RS232/422/485)

8路红外或单向RS232串口(红外与串口可以同时使用)

4路可编程数字I/O输入

4路隔离低压继电器(常开触点)32VDC/AC 2A

1路RJ45 10/100M以太网接口

1路外部电源输入24VDC

标准19英寸机柜安装

网络控制、网络下载、网络互联

TL-PRO+ 增强型网络控制主机

1路RS485低速专用控制网络

14路DB9可编程双向串行通讯口(RS232/422/485)

8路红外或单向RS232串口(红外与串口可以同时使用)

8路可编程数字I/O输入

8路隔离低压继电器(常开触点)32VDC/AC 2A

1路RJ45 10/100M以太网接口

1路外部电源输入24VDC

标准19英寸机柜安装

网络控制、网络下载、网络互联

TL-6000 17英寸控制触摸屏

嵌入式32位CPU 400MIPS工作速度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实时可抢占、多任务多线程程序结构设计系统存储 64MRAM 128MFLASH

显示屏类型 TFT

显示屏尺寸 17”

显示屏分辨率 1280x1024

显示色彩24位真彩

显示屏亮度 450 cd/m2

显示屏视角水平150度/垂直125度

对比度450:1(最大值) 400:1(典型值)

灯管寿命50000小时

带宽(MHz) 80MHz

桌面式安装

网络控制、网络下载、网络互联

TL-3500V 8.4英寸控制触摸屏

嵌入式32位CPU 400MIPS工作速度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实时可抢占、多任务多线程程序结构设计系统存储 64MRAM 128MFLASH

显示屏类型 TFT

显示屏尺寸 8.4”

显示屏分辨率 640x480

显示色彩 18位真彩

显示屏亮度 400 cd/m2

显示屏视角左右55度 55度上下40度 70度

嵌入式安装

网络控制、网络下载、网络互联

TL-3000 6.4英寸无线双向控制触摸屏

嵌入式32位CPU 400MIPS工作速度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实时可抢占、多任务多线程程序结构设计系统存储 64MRAM 128MFLASH

显示屏类型 TFT

显示屏尺寸 6.4”

显示屏分辨率 640x480

显示色彩 18位真彩

显示屏亮度 200 cd/m2

显示屏视角左右45度 45度上下35度 15度

电眼 24VDC 2A充电电源输入

RF无线通讯双向,自动编码纠错

RF无线通讯距离开阔地带100米,室内50米

桌面式安装

网络控制、网络下载、网络互联

TL-PCI8 八路强电控制器

八路独立继电器模块

每路可以承载额定20A, 瞬时30A交流277VAC或直流277VDC电力每路相互独立

每路为双触点,有公共端

RS485控制方式,每台设备可以配制不同地址实现多台级联

AV系列矩阵

兼容复合视频、S-视频、分量视频、HDTV、RGsB

宽带技术设计,100M(-3dB)的满载视频带宽

采用大尺寸液晶显示屏,可显示设备各通道的切换状态、输入信号特性等信息采用多种切换控制方式:红外遥控切换、键盘操作切换、RS232控制切换

可机架安装的标准机箱

多组全局预置,掉电自动保存

电源:220V AC —240 V AC , 50 / 60 Hz

功率:100 W

机架安装:标准U

尺寸:48cm x 30cm x (8—44) cm

重量: 5.5 —15 kg

防震等级:纸箱中ISTA / NSTA 1A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30000小时

RGB系列矩阵

兼容复合视频、S-视频、分量视频、HDTV、RGsB、RGBHV

超宽带技术设计,350M(-3dB)的满载RGB视频带宽

采用数字同步识别处理(DSIP)技术

采用大尺寸彩色液晶显示屏,可显示设备各通道的切换状态、输入信号特性信息采用多种切换控制方式:红外遥控切换、键盘操作切换、RS232控制切换

可机架安装的标准机箱

多组全局预置,掉电自动保存

电源220V AC —240 V AC , 50 / 60 Hz 功率100 W

机架安装标准U

尺寸48cm x 30cm x (8—44) cm 重量 5.5 —15 kg

防震等级纸箱中ISTA / NSTA 1A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30000小时

网络安全技术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习题及答案

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 练习题 1.选择题 (1)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 )。 A.机密性B.完整性 C.可用性D.可控性 (2)Alice向Bob发送数字签名的消息M,则不正确的说法是( A ) 。 A.Alice可以保证Bob收到消息M B.Alice不能否认发送消息M C.Bob不能编造或改变消息M D.Bob可以验证消息M确实来源于Alice (3)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对( D )的合理补充,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 A.交换机B.路由器C.服务器D.防火墙(4)根据统计显示,80%的网络攻击源于内部网络,因此,必须加强对内部网络的安全控制和防范。下面的措施中,无助于提高局域网内安全性的措施是( D )。 A.使用防病毒软件B.使用日志审计系统 C.使用入侵检测系统D.使用防火墙防止内部攻击 2. 填空题 (1)网络安全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不可抵赖性。 (2)网络安全是指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中,对信息载体(处理载体、存储载体、传输载体)和信息的处理、传输、存储、访问提供安全保护,以防止数据、信息内容遭到破坏、更改、泄露,或网络服务中断或拒绝服务或被非授权使用和篡改。 (3)网络钓鱼是近年来兴起的另一种新型网络攻击手段,黑客建立一个网站,通过模仿银行、购物网站、炒股网站、彩票网站等,诱骗用户访问。 (4)防火墙是网络的第一道防线,它是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屏障,以防止发生不可预测的、潜在破坏性的入侵, (5)入侵检测是网络的第二道防线,入侵检测是指通过对行为、安全日志或审计数据或其他网络上可以获得的信息进行操作,检测到对系统的闯入或闯入的企图。

工业控制网络复习重点

工业控制网络 题型: 填空(15*1’) 选择(10) 分析(2) 简答(5) 操作(10’) 第一章 1.现场总线 定义: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IEC61158对现场总线(fieldbus)的定义: 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串行、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称为现场总线。 现场总线——控制网络 现场总线——工业电话线 现场总线——底层控制网络 2.输入输出设备 总线上的数据输入设备:包括按钮、传感器、接触器、变送器、阀门等,传输其位置状态、参数值等数据;总线上的输出数据用于:驱动信号灯、接触器、开关、阀门等。 3.现场总线特点 ?适应工业应用环境。 ?要求实时性强,可靠性高,安全性好。 ?多为短帧传送。(短帧传输体现实时性) ?通信的传输速率相对较低。 4.几种现场总线 ?Foundation Fieldbus,FF ?LonWorks ?Profibus ?ControlNet ?DeviceNet ?CAN ?Hart 5.现场总线系统组成与组织结构 ?硬件: ◆总线电缆,又称为通信线、通信介质(媒体/媒介/介体)。 ◆连接在通信线上的设备称为总线设备,亦称为总线装置、节点(主节点、从节点)、站点 (主站、从站)。 软件包括: ?系统平台软件:为系统构建、运行以及为系统应用软件编程而提供环境、条件或工具的基础软件。 包括组态工具软件、组态通信软件、监控组态软件和设备编程软件。 ?系统应用软件:为实现系统以及设备的各种功能而编写的软件,包括系统用户程序软件、设备接口通信软件和设备功能软件。 6.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总线设备主要分为6类 ?变送器/传感器(输入设备);

网络准入、准入控制系统解决方案

捍卫者内网准入控制系统 内网安全的一个理念就是,要建立一个可信、可控的内部安全网络。内网的终端构成了内网90%以上的组成,当之无愧的成为内网安全的重中之重。因此内网安全的重点就在于终端的管理。管理终端,建立一个可控的内网,至少需要完成以下基本问题的处理: 一、非法接入内网问题 公司内网连接着众多的服务器和终端,运行着OA、财务、ERP 等众多系统和数据库,未通过认证的终端如果随意接入内网,将使这些服务器、系统和重要数据面临被攻击和窃取的危险。 二、非法外联问题 通常情况下,内网和外网之间有防火墙、防病毒墙等安全设备保障内网的安全性,对于保密网络,甚至是要求与外网物理隔绝的。但如果内部人员使用拨号、宽带、GPRS、CMDA等方式接入外网,使内网与外网间开出新的连接通道,外部的黑客攻击或者病毒就能够绕过原本连接在内、外网之间的防护屏障,顺利侵入非法外联的计算机,盗窃内网的敏感信息和机密数据,造成泄密事件,甚至利用该机作为跳板,攻击、传染内网的重要服务器,导致整个内网工作瘫痪。而内部人员也可利用不受监管的非法外联发送或泄漏公司的商业秘密。

三、 使用者上网行为问题 很多公司员工经常使用QQ 、MSN 之类的进行聊天,使用迅雷之类的软件P2P 下载,或上网观看视频,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公司带宽被占用的情况。还有员工登录论坛留言发帖,可能发表非法或恶意信息,使公司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或名誉受损等。 ? 基于安全准入技术的入网规范管理产品 ? 基于非法外联接入的入网规范管理系统 ? 基于可信域认证的内网管理系统 ? 计算机终端接入内外网的身份认证系统 ? 软件及硬件单独或相互联动的多重管理方式 接入 身份验证 合法 安全合规性检查 合规 分配权限入网 是 是拒绝接入否修复 否

软件定义网络SDN文献综述

软件定义网络SDN研究 文献综述 1.引言 现有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都是设备制造商在专门的硬件系统基础上高度集成大量网络协议、配备专用的设备控制系统,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网络设备[1]。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加快了网络技术的变革历程[2]。网络带宽需求的持续攀升、网络业务的丰富化、个性化等都给新一代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这种紧耦合大型主机式的发展限制了IP网络创新技术的出现,更多的是通过不断增长的RFC数量对现行网络进行修修补补,造成了交换机/路由器设备控制功能的高度复杂。网络研究人员想要在真实网络中基于真实生产流量进行大规模网络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网络设备是封闭的,没有提供开放的API,无法对网络设备进行自动化配置和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操控。 为了适应今后互联网业务的需求,业形成了“现在是创新思考互联网基本体系结构、采用新的设计理念的时候”的主流意见[3],并对未来网络的体系架构提出了新的性质和功能需求[4]。软件定义网络[5]SDN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本文从SDN的起源和概念出发,分析了SDN的逻辑架构与技术特点、描述了SDN 的标准化进程,梳理了国外的研究进展与最新动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SDN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了可能的研究方向。 2.起源与概念 2.1起源 2006 年,斯坦福大学启动了名为“Clean-Slate Design for the Internet”项目,该项目旨在研究提出一种全新的网络技术,以突破目前互联网基础架构的限制,更好地支持新的技术应用和创新。通过该项目,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学生 Martin Casado

网络准入控制系统集中式管理方案

网络准入控制系统集中 式管理方案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网络准入系统集中式管理方案1、项目背景 1.1 目前网络安全概况 自从在股份公司和下属分公司在业务系统上大力推广信息化发展策略,目前公司运作的网络是由17家公司的内部网络通过MPLS VPN网络构成的广域网,规模庞大。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信息网络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巨大,股份公司及下属分公司的连接密度越来越大,人员交流和业务系统的使用网络更为频繁,终端所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各个公司的内网构建因规模大小和建设时间的不同,网络的使用情况也不一样,特别是网络设备的品牌和型号各异,而且员工和访客携带的电脑或者手机终端等可以随意接入公司网络,在信息安全管理上存在很大的管理难度和安全风险。2017年6月1日,《国家网络安全法》颁布,明确要求各单位加强网络安全建设,而且股份公司属于上市公司,在网络安全上必须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增加网络准入控制和审计手段,完善公司的信息化安全体系。 1.2 网络架构概况 基于业务需求和网络稳定性需求,整个股份公司的各分支公司都是通过租用联通公司的MPLS VPN专线网络解决公司之间的网络连接,其中股份公司和南沙公司的网络访问需求最大。 MPLS VPN网络拓扑图大概如下: 图1 MPLS VPN 网络拓扑图概图

各公司内网网络架构概图如下图2所示: 图2 各公司内部网络拓扑图概图1.3 各公司的调研情况 经调研统计,各公司的设备使用的情况如下表1:

表1 各公司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调研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公司的人员、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等等都情况各异,需要从多角度考虑信息安全的管理技术问题和网络准入方案的技术可行性。 1.4 信息安全管理的存在风险 目前,各公司都存在如下的信息安全管理风险: (1)公司内部无法对未授权的外来电脑及智能终端接入内网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认证控制和管理。外来人员或者员工能够轻易地把终端设备接入到办公网,特别是恶意用户(如黑客,商业间谍)的接入,可能会导致公司机密文件被窃取,或者网络服务器被攻击等等网络安全事件发生,造成严重的后果。随着无线WIFI的普及,私自增加外联WIFI设备用于移动端设备上互联网,内部网络安全更加难以控制管理。如何做到有线和无线WIFI统一的网络入网管理,是安全的重中之重。 (2)篡改终端硬件信息。比如:当某些员工知道领导的IP地址权限比较高的时候,把自己的计算机也设置为领导的IP,于是获取了和领导一样的权限,导致领导身份被假冒,或者和领导使用的计算机造成IP地址冲突而导致被冲突的计算机网络故障,这样会直接影响业务办公。 (3)因为公司内网的很多网络设备是不可管理,当网络内部出现网络安全事件的时候,很难查询到IP地址或者设备MAC地址的使用信息,难以定位到责任人。

网络控制系统时延研究综述

网络控制系统时延研究综述 胡晓娅,朱德森,汪秉文 (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武汉430074) 摘要:网络控制系统中由于通讯网络的引入而导致的网络时延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控制性能,甚至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本文就网络控制系统所带来的时延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根据两种闭环网络控制系统时延模型,对目前关于时延问题的常用分析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闭环网络控制系统设计中针对时延问题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网络控制系统随机时延控制策略调度算法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控制系统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使用专用或公用计算机网络代替传统控制系统中的点对点结构,实现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系统组件之间的控制信息可以相互传递的系统,不仅在部件散布在大范围区域的广域分布式系统(如大型工业过程控制系统)中,甚至在集中的小型局域系统中(如航天器、舰船以及新型高性能汽车等)都正在或者将要得到使用。在这样的控制系统中,检测、控制、协调和指令等各种信号均可通过公用数据网络进行传输,而估计、控制和诊断等功能也可以在不同的网络节点中分布执行。通过网络形成闭环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网络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简记为NCS)。NCS与传统的点对点结构的系统相比,具有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远程操作与控制、较高的诊断能力、安装与维护简便、能有效减少系统的重量和体积、增加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等诸多优点[1-3]。另外,使用无线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用大量广泛散布的廉价传感器与远距离的控制器、执行器构成某些特殊用途的NCS,这是传统的点对点结构的控制系统所无法实现的。 但是NCS在通过共享网络资源给控制系统带来各种优点的同时,也给系统和控制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例如,由于信道竞争、物理信号编码和通信协议处理等带来的额外开销,在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之间不可避免地引入了不同类型的时延,这些时延统称为网络时延。根据所采用的网络协议和设备的不同,这类时延可能是确定的、有界的或随机的,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控制性能,甚至造成系统的不稳定。尤其当网络上存在多个控制回路时,网络时延会使各回路之间产生耦合,从而使网络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更加复杂[4,5]。因此,网络通信带来的端到端的时延是研究NCS的关键因素,既要减小时延降低其不确定性,又要克服时延对控制系统的不利影响。 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20020487023) - 1 -

工业控制网络发展

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化发展及现状研究 发布: 2009-10-26 | 作者: | 来源: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控制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控制系统的结构从最初的CCS(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到第二代的DCS(分散控制系统),发展到现在流行的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1]。对诸如图像、语音信号等大数据量、高速率传输的要求,又催生了当前在商业领域风靡的以太网与控制网络的结合。这股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浪潮又将诸如嵌入式技术、多标准工业控制网络互联、无线技术等多种当今流行技术融合进来,从而拓展了工业控制领域的发展空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控制系统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最早在5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就已经被应用到控制系统中。60年代初,出现了由计算机完全替代模拟控制的控制系统,被称为直接数字控制(DirectDigitalControl,DDC)。70年代中期,随着微处理器的出现,计算机控制系统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时期,1975年世界上第一套以微处理为基础的分散式计算机控制系统问世,它以多台微处理器共同分散控制,并通过数据通信网络实现集中管理,被称为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DCS)。 进入80年代以后,人们利用微处理器和一些外围电路构成了数字式仪表以取代模拟仪表,这种DDC的控制方式提高了系统的控制精度和控制的灵活性,而且在多回路的巡回采样及控制中具有传统模拟仪表无法比拟的性能价格比。 80年代中后期,随着工业系统的日益复杂,控制回路的进一步增多,单一的DDC 控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场的生产控制要求和生产工作的管理要求,同时中小型计算机和微机的性能价格比有了很大提高。于是,由中小型计算机和微机共同作用的分层控制系统得到大量应用。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DCS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在今天的工业控制领域DCS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DCS不具备开放性,布线复杂,费用较高,不同厂家产品的集成存在很大困难。

北信源网络接入控制系统工作原理与功能对比

北信源网络接入控制系统 工作原理与功能 北京北信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

目录 1.整体说明 (3) 2.核心技术 (3) 2.1.重定向技术 (3) 2.2.策略路由准入控制技术 (4) 2.3.旁路干扰准入控制技术 (6) 2.4.透明网桥准入控制技术 (7) 2.5.虚拟网关准入控制技术 (7) 2.6.局域网控制技术 (8) 2.7.身份认证技术 (8) 2.8.安检修复技术 (9) 2.9.桌面系统联动 (9) 3.产品功能对比 (10) 2

1.整体说明 准入网关对接入设备进行访问控制,对于未注册用户进行WEB重定向进行注册;注册后的用户进行认证或安检后可以访问网络; 管理员可以配置采取何种准入控制方式,如策略路由,旁路监听,透明网桥,虚拟网关等;同时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认证类型,如本地认证,Radius认证,AD域认证等,而认证途径采取网关强制重定向; 准入网关整体上对准入的控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网关自己控制数据的流通,另一类则是通过配置交换机,让交换机来控制数据包的流通。目前准入网关实现的策略路由和旁路监听,透明网桥等准入控制均属于前者,也就是网关自己通过放行或丢弃、阻断数据包,来达到准入控制,对于数据包的阻断是基于tcp 实现的;而虚拟网关则是通过控制交换机VLAN来达到准入控制; 2.核心技术 为了适应不同业务环境下的统一入网控制,北信源网络接入控制系统采用多种核心技术设计,支持多种准入控制模式,实现从多角度多维度的终端入网安全控制。 2.1. 重定向技术 接入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阻止不可信终端随意接入网络,对于不可信终端的判定需要一个过程,如何在判定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提示,这就对产品的人机界面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业界通常的做法是针对http性质的业务访问进行重定向,以往针对http的业务区分主要基于业务端口(主要为80端口),对于非80业务端口的http业务不能有效区分。针对以上情况,北信源网络接入控制系统对http业务进行了深度识别,除80端口的http业务可以进行有效重定向之外, 3

网络安全技术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习题及答案

网络安全技术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习题及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 练习题 1.选择题 (1)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 )。 A.机密性B.完整性 C.可用性D.可控性 (2)Alice向Bob发送数字签名的消息M,则不正确的说法是( A ) 。 A.Alice可以保证Bob收到消息M B.Alice不能否认发送消息M C.Bob不能编造或改变消息M D.Bob可以验证消息M确实来源于Alice (3)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对( D )的合理补充,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 A.交换机B.路由器C.服务器D.防火墙(4)根据统计显示,80%的网络攻击源于内部网络,因此,必须加强对内部网络的安全控制和防范。下面的措施中,无助于提高局域网内安全性的措施是( D )。 A.使用防病毒软件B.使用日志审计系统 C.使用入侵检测系统D.使用防火墙防止内部攻击 2. 填空题 (1)网络安全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不可抵赖性。 (2)网络安全是指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中,对信息载体(处理载体、存储载体、传输载体)和信息的处理、传输、存储、访问提供安全保护,以防止数据、信息内容遭到破坏、更改、泄露,或网络服务中断或拒绝服务或被非授权使用和篡改。 (3)网络钓鱼是近年来兴起的另一种新型网络攻击手段,黑客建立一个网站,通过模仿银行、购物网站、炒股网站、彩票网站等,诱骗用户访问。

网络准入控制系统功能简介

网络准入控制系统(ASM入网规范管理系统)特点概述 ASM(Admission Standard Management入网规范管理系统),是盈高科技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化终端安全管理平台,是完全基于最先进的第三代准入控制技术的纯硬件网络准入控制系统。秉承了“不改变网络、灵活客户端、终端安全集成化”的特性。改变了业界传统的将准入控制系统作为一个单独功能产品的做法,率先提出准入平台的概念。 ASM入网规范的功能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清晰的边界划分 ASM6000能够兼容各种混合网络环境和数十种网络设备,提供了从桥接、PBR(Policy-Based-Routing)、MVG的各种实现方案。系统能够支持内置身份认证,外部Email、Radius、LDAP、AD域、短信、指纹、CA系统、USB- KEY等多种认证方式。在认证的基础上提供完善的角色、安全域、来宾权限管理。使用户从设备和人员两方面进行网络边界的划定。 2、广泛的网络适应 ASM6000全面兼容各种终端和网络设备,广泛适应异构系统、BYOD、BYON的应用。采用先进的设备特征采集技术,能够自动识别多种设备,有效的对设备进行标示和固定。自动识别的设备包括:各种交换机、路由器、PC、IPHONE、IPAD、安卓系统等。 3、安检策略丰富完善 ASM6000具备丰富的核心规范库,提供了数十种基础安全规范。根据盈高科技多年来在入网规范领域的经验总结,系统还提供了符合行业特征的安全规范,包括: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军队、军工制造、能源电力、电信、移动、医疗卫生、生产制造企业等。这就使用户能够快速进行安全规范应用。 4、安全定位灵活多样 ASM6000提供了一个全网安全管理和展示的平台,能够对全网拓扑和设备状态进行展示。可以进一步向下细化定位,直至每台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终端设备向上检索,找到其连接的网络设备。终端管理不再是孤立的被看待,而是作为网络的一个部分,整体的进行管理。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考量。 5、安全功能持续扩展 ASM6000提供了弹性化的系统设计。支持多种扩展模块进行热插拔。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管理需要选择。同时盈高科技也在不断开发各种安全功能模块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安全需求。 6、弹性化(可选)客户端 ASM6000提供客户端弹性化,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支持的种类包括:零客户端、自消融客户端、完全客户端。甚至可以根据用户的规则进行设定,在同一个信息系统中进行三种客户端的混合部署。 7、支持分布式部署 ASM6000提供了控制器(ASC)产品,可以在网络规模特别大,网络结构特别复杂的情况下,将控制器部署在网络的不同区域,由中心设备统一对控制器进行管理,很好的适应巨系统的

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教学内容

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有关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展望的读书报告 1.概述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网络应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及, 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控制领域,网络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领控制系统的结构发生着变化。通过公用或专用的通信网络来代替传统控制系统中的点对点结构已越来越普遍。这种通过网络形成闭环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网络控制系统(NCSS)与传统点对点结构的控制系统相比。NCSS具有成本低、功耗小、安装与维护简便、可实现资源共享、能进行远程操作等优点。若采用无线网络,NCSS还可以实现某些特殊用途的控制系统,这是传统的点对点结构的控制系统所无法实现的。NCSS的诸多优点使其在远程医疗、智能交通、 航空航天、制造过程以及国防等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然而,网络并不是一种可靠的通信介质。由于网络带宽和服务能力的物理限制,数据包在网络传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时延、丢包以及时序错乱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恶化系统性能以及导致NCSS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并且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传统控制理论很难直接应用于NCSS的分析和设计。为保证NCSS稳定并具有满意的控制性能,必须深入研究NCSS并发展与其相适应的分析和设计理论。近年来,NCSS的研究得到了来自控制领域、信号处理领域、以及通讯领域研究人员的共同关注,相关文献层出不穷。本文力图回顾近年来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总结并指出这一领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有待解决的新课题。 2.网络控制中的基本问题 2.1 时延 由于网络带宽和服务能力的物理限制,数据包在网络传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时延。网络时延受网络协议、负载状况、网络传输速率以及数据包大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数值变化可呈现随机、时变等特性。在NCSS的研究中,时延的数学描述主要采用以下3类模型: 固定时延模型、具有上下界的随机时延模型以及符合某种概率分布的概率时延模型。 2.2 丢包 由于网络节点的缓冲区溢出、路由器拥塞、连接中断等原因,数据包在网络传输中会出现丢失现象;丢包受网络协议、负载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通常具有随机性、突发性等特点。在NCSS的研究中,丢包的数学描述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确定性方法: 该方法通常采用平均丢包率或最大连续丢包量来描述丢

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现状

网络安全技术综述 研究目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今,个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国家军事部门,不管是天文的还是地理的都依靠网络传递信息,这已成为主流,人们也越来越依赖网络。然而,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容易使它受到外界的攻击与破坏,网络信息的各种入侵行为和犯罪活动接踵而至,信息的安全保密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及广大网络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21世纪全世界的计算机都将通过Internet联到一起,信息安全的内涵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不仅从一般性的防卫变成了一种非常普通的防范,而且还从一种专门的领域变成了无处不在。当人类步入21世纪这一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时候,我国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特别是从政策上和法律上建立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网络安全体系。 网络安全技术指致力于解决诸如如何有效进行介入控制,以及何如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分析技术,网络结构安全分析技术,系统安全分析技术,管理安全分析技术,及其它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策略。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意义重大,它关系到小至个人的利益,大至国家的安全。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就是为了尽最大的努力为个人、国家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让网络安全技术更好的为广大用户服务。 研究意义: 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体系实际上包括国家的法规和政策,以及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平台.我国在构建信息防卫系统时,应着力发展自己独特的安全产品,我国要 想真正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最终的办法就是通过发展民族的安全产业,带动我国网络安全技术的整体提高。信息安全是国家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从系统的规划上去考虑它,从技术上,产业上,政策上来发展它.政府不仅应该看见信息安全的发展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一部分,而且应该看到,发展安全产业的政策是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应该看到它对我国未来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工业控制网络的发展综述

2014 ~ 2015 学年第2 学期 《工业控制网络》 课程报告 题目:工业控制网络的发展综述 电气工程学院 2015年5月25 日 工业控制网络的发展综述 1.引言 工业控制网络在提高生产速度、管理生产过程、合理高效加工以及保证安全

生产等工业控制及先进制造领域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图1总结了工业控制网络的4大主要类型:传统控制网络、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以及无线网络。传统控制网络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目前广泛应用的是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而工业以太网关键技术的研究是目前工业控制网络研究的热点。 图1 工业控制网络的主要分类 2.现场总线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是在基地式气动控制信号控制系统、电动单元组合式模拟仪表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集散控制系统DCS之后发展起来的新一代控制系统,它将DCS 中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变成了新型的全分布式控制模式,控制功能彻底下放到现场,现场控制设备通过总线与管理信息层交换信息,代表了工业控制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 2.1现场总线主要技术特点 现场总线打破了传统控制系统的结构形式,图2为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与传统控制系统的结构对比。在传统模拟控制系统中采用一对一的设备连线,按控制回路分别进行连接,位于现场的测量变送器与位于控制室的控制器之间,控制器与位于现场的执行器、开关、马达之间均为一对一的物理连接;而在FCS中,所有的设备作为网络节点连接到总线上,不仅节省了电缆,而且还方便了布线。

图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与传统控制系统的结构对比 2.3 主流现场总线的比较 目前现场应用比较广泛的现场总线主要有FF、Profibus-DP、CAN 总线等,这些现场总线在技术上各有特色,目前它们还不能相互代替而应用到所有的领域,几种总线的特性和应用对比见表1。 表1 几种现场总线的比较

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有关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展望的读书报告 1.概述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网络应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及, 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控制领域,网络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领控制系统的结构发生着变化。通过公用或专用的通信网络来代替传统控制系统中的点对点结构已越来越普遍。这种通过网络形成闭环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网络控制系统(NCSS)与传统点对点结构的控制系统相比。NCSS具有成本低、功耗小、安装与维护简便、可实现资源共享、能进行远程操作等优点。若采用无线网络,NCSS还可以实现某些特殊用途的控制系统,这是传统的点对点结构的控制系统所无法实现的。NCSS的诸多优点使其在远程医疗、智能交通、航空航天、制造过程以及国防等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然而,网络并不是一种可靠的通信介质。由于网络带宽和服务能力的物理限制,数据包在网络传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时延、丢包以及时序错乱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恶化系统性能以及导致NCSS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并且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传统控制理论很难直接应用于NCSS的分析和设计。为保证NCSS稳定并具有满意的控制性能,必须深入研究NCSS并发展与其相适应的分析和设计理论。近年来,NCSS的研究得到了来自控制领域、信号处理领域、以及通讯领域研究人员的共同关注,相关文献层出不穷。本文力图回顾近年来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总结并指出这一领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有待解决的新课题。 2.网络控制中的基本问题 2.1 时延 由于网络带宽和服务能力的物理限制,数据包在网络传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时延。网络时延受网络协议、负载状况、网络传输速率以及数据包大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数值变化可呈现随机、时变等特性。在NCSS的研究中,时延的数学描述主要采用以下3类模型: 固定时延模型、具有上下界的随机时延模型以及符合某种概率分布的概率时延模型。 2.2 丢包 由于网络节点的缓冲区溢出、路由器拥塞、连接中断等原因,数据包在网络传输中会出现丢失现象;丢包受网络协议、负载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通常具有随机性、突发性等特点。在NCSS的研究中,丢包的数学描述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确定性方法: 该方法通常采用平均丢包率或最大连续丢包量来描述丢包; 2)概率方法: 该方法假设丢包满足某种概率分布,如有限状态的Markov过程、Berno分布等,并采用相应的概率模型来描述丢包。 2.3 时序错乱 由于数据包传输路径不唯一、且不同路径的传输时延亦不尽相同,数据包到达目的节点的时序可能发生错乱。数据包的时序错乱是随机性网络时延的衍生现象,因而时序错乱亦能恶化NCSS的控制性能甚至造成系统不稳定。 2.4 单包传输和多包传输 以数据包形式传输信息是NCSS有别于传统控制系统的重要特点之一。根据传输策略不同,NCSS的数据传输分为单包传输和多包传输两种情况。单包传输

《工业控制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工业控制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T1060260 课程中文名称:工业控制网络 课程英文名称:INDUSTRIAL CONTROL NETWORK 总学时:40讲课学时:28 实验学时:12学分: 2.5 授课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先修课程:电路集成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 一、课程教学目的 工业控制网络即现场总线是3C(Computer,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技术发展汇集成的结合点,是信息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发展到现场的结果。现场总线是自动化及电气工程领域当前和今后的发展热点。现场总线已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国防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而且应用得越来越普遍。例如,对于电气工程领域,在现代电机驱动与控制装置(如变频器)中、在数字化变电站、配电系统/继电保护装置中、在智能电器中、在楼宇自动化装置中,几乎均要求配置现场总线通信接口;对于国防领域,在航空航天设备、舰船、装甲车辆中均使用了现场总线系统。 本课程以现场总线基本技术及其节点设计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场总线通信与网络基本知识,学会阅读并理解现场总线协议/规范,能够设计一般设备的现场总线通信接口,掌握典型现场总线系统的基本应用技术,并为学生进行现场总线系统设计和现场总线分析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与现场总线的基础知识、国际标准现场总线及其它主流现场总线协议/规范、现场总线节点设计以及现场总线系统应用技术基础。 第1章绪论 现场总线的发展历程、概念、组成、技术特点与优点,标准及应用领域。 第2章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基础 数据编码方式、信号传输方式、通信方式等数据通信基础知识;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硬件组成与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协议分层、接口和服务、服务原语等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及其优缺点,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第3章控制器局域网——CAN CAN总线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CAN总线的技术特点,CAN节点的分层结构,CAN的一些基本概念,报文传送及其帧类型,错误类型及其界定,位定时要求,CAN总线基本技术阐释与分析,CAN控制器及接口芯片:SJA1000、82C250,CAN节点设计,CAN系统应用实例。 第4章DeviceNet DeviceNet简介,DeviceNet的连接(CAN标识符区的DeviceNet使用、连接建立概述、预定义主/从连接组、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连接终点),DeviceNet信息协议(显式信息、输入/输出信息、分段/ 重组、重复MAC ID检测协议),DeviceNet通信对象类,网络访问状态机制,预定义主/从连接组,构建DeviceNet网络的步骤及所需的硬件和软件,DeviceNet节点设计、DeviceNet系统应用实例。 第5章ControlNet

网络准入控制系统、局域网接入控制软件使用方法

网络准入控制系统、局域网接入控制软件使用方法 大势至网络准入控制系统(百度自己搜索下载吧)是一款面向企事业单位的局域网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可以防止蹭网、禁止非单位电脑接入局域网、进行IP和MAC绑定、禁止局域网代理、防止网络嗅探等。具体设置如下: 安装步骤 首先运行LANProtector.exe,安装主程序,直接点击下一步直至完成即可;然后运行winpcap.exe,安装抓包程序,同样直接下一步; 如果有加密狗,则需要安装加密狗驱动(试用版无需安装)。 配置方法 依次点击开始-程序-大势至网络准入控制系统,初次使用需要配置网段,点击软件左上角“配置网段”,如果您只有一个网段选择“配置单网段”,然后选择当前上网所用网卡,最后点击确定。

图:添加单网段 如果您有多个网段,则您需要选择“配置多网段”,然后添加各个网段对应的IP 段即可。如下图所示:

添加多网段 添加完毕之后,点击“确定”,然后点击“启动管理”即可,点击后面的”停止监控“即可实时停止控制。 (三)功能说明 1、黑名单与白名单 点击“启动管理”后,即可扫描到所有主机,同时扫描到的主机默认都在黑名单显示,您可以按住shift键全选,然后点击下面的“移至白名单”即可将所有主机移动到白名单,反之您也可以将单个或部分主机选中后点击“移至黑名单”即可移动到黑名单。如下图所示: 2、隔离选项

可选择“禁止黑白名单互访”和“禁止黑名单访问外网”。其中“禁止黑白名单互访”不仅可以阻止黑名单电脑访问白名单电脑,而且还可以阻止白名单电脑主动访问黑名单电脑,从而实现双向隔离;而“禁止黑名单电脑访问外网”是禁止黑名单电脑访问互联网。 3、隔离强度 这里可以选择:高、中、弱等三个选项,分别代表软件的隔离强度。 4、IP变更时自动隔离 勾选后,一旦白名单电脑修改IP地址,则自动会将其放入黑名单并自动隔离,以此实现禁止电脑修改IP地址的目的。 5、静态绑定IP和MAC 勾选“静态绑定IP和MAC”并点击“管理”,弹出“IP和MAC静态绑定表”,如果点击“从白名单获取”,则系统自动获取当前白名单电脑的IP和MAC地址,也可点击“手工添加绑定”并自行输入要绑定的IP地址和MAC地址,最后点击“保存配置”即可。

网络控制系统复习资料

结构: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传感器。2定义:通过网络形成闭环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网络控制系统(3特点:(1) 结构网络化:NCS 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网络体系结构上,它支持如总线型、星型、树型等拓扑结构,与传统分层控制系统的递阶结构相比显得更加扁平和稳定;2) 节点智能化:带有CPU的智能化节点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传输和功能协调,每个节点都是组成网络的一个细胞,且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功能;(3) 控制现场化和功能分散化:网络化结构使原先由中央控制器实现的任务下放到智能化现场设备上执行,使危险得到了分散,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 系统开放化和产品集成化:NCS的开发遵循一定标准进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要不同厂家根据统一标准来开发自己的产品,这些产品之间便能实现互操作和集成。4与传统点对点结构系统比较;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远程操作与控制,具有高的诊断能力,安装与维护方便,能有效减少系统的重量与体积,增加系统的灵活性与可靠性,使用无线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使用大量广泛分布的廉价传感器与远距离的控制器、执行器构成某些特殊用途的NCS,这是传统的点对点结构的控制系统所无法实现的。5 网络控制系统评价标准;(1) 网络服务质量(QoS, Quality of Service):包括网络吞吐量,传输效率,误码率,时延可预测性和任务的可调度性。2) 系统控制性能(QoP, Quality of Performance):包括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超调和震荡等。6 NCS中的基本问题;1、时变传输周期2、网络调度((1)指一个节点多久可以传输一次信息,以及以多高的优先级传递信息,发生在用户层或传输层以上;(2)调度控制环的采样周期和采样时刻,以尽量避免网络中冲突现象的发生;(3)至于数据如何更有效地从出发点到达目的地以及当线路堵塞时应采取何种措施,这些问题在网络层由线路优化和堵塞算法考虑。)3、网络时延4、单包传输和多包传输5、数据包时序错乱6、数据包丢失。7、节点驱动方式(NCS的节点有两种驱动方式:时钟驱动和事件驱动。时钟驱动:网络节点在一个事先确定的时间到时开始动作,事先确定的时间为节点动作的依据,如节点的采样时刻。事件驱动:网络节点在一个特定的事件发生时开始动作,如网络节点通过数据网络从另外一个节点接受数据。NCS中的传感器一般采用时钟驱动,而控制器和执行器可以是时钟驱动,也可以是事件驱动)8、时钟同步。7 NCS研究容1、对网络的控制:围绕网络的服务质量,从拓扑结构、任务调度算法和介质访问控制层协议等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满足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减小网络时延、时序错乱、数据包丢失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运用运筹学和控制理论的方法来实现。2、通过网络的控制:指在现有的网络条件下,设计相适应的NCS控制器,保证NCS良好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可以通过建立NCS数学模型用控制理论的方法进行研究。3、NCS整体性能的优化与提高(综合控制):综合考虑提高网络性能和控制性能的基础上,优化和提高整个NCS的性能. 基于网络的智能控制 1.通信的含义:所谓通信,就是指采用某种特定的方法,通过某种介质(如传输线)或渠道将信息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的过程。2通信的类型存在两大类通信方式:非电通信和电通信。其中电通信可分为三种类型:1.模拟通信2.数字通信:3.数据通信:数据通信与数字通信的不同之处是:数字通信的信息源发出的是模拟信号;数据通信的信息源发出的是数字信息。3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一个最基本的通信系统,是由信息源、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信道、通信控制部件、信息宿等部分组成。4 数据通信方式的分类;(一)按数据位的传送方式分,有:1.并行通信方式:将一个二进制数据的所有位同时传送的方式,特点:传送速度快,线路成本高。2.串行通信方式:将一个二进制数据逐位顺序传送的方式,特点:线路投资省,传输速度比并行通信的速度慢。适用于长距离传送。(二)按信息的传送方向分,有:1.单工(Simplex)通信方式:只允许信息沿一个方向(而不能作反向)传输。2.半双工通信方式:允许信息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在同一时刻只限于一个方向的传输,3.全双工通信方式。允许信息同时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传输,(三)按连接方式分:1.总线连接的通信方式:将两台计算机的总线通过缓冲转换器直接相连。2.调制/解调连接的通信方式:将计算机输出数据经并/串转换后进行调制,然后在双芯传送线上发送;而接收端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解调,然后经串/并转换使数据复原,3.过程I/O连接的通信方式:利用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接口的功能传送数据的4.高速数据通道连接的通信方式:采用二进制串行高速传送的方式,它在高速数据通信指挥器的控制下,对要通信的计算机存进行直接存储器存取操作,实现数据通信,5 数据传输原理在分散控制系统中,各功能站处理的信号均为二进制数据信息,这些由“0”和“1”组成的数据信息,最普通且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一系列电脉冲信号来表示。具有固有频带且未经任何处理的始电脉冲信号,称为:“基带信号”。 6 数据信息的传输有两种基本形式1、基带传输,即直接利用基带信号进行传输;2、频带传输,即将基带信号用交流或脉冲信号调制后再传输。(一)基带传输 1.基带信息的几种表示法:(1)单极性波形(2)双极性波形(3)单极性归零波形(4)双极性归零波形(5)交替双极性归零波形 2 基带传输的特点:(1)基带信号传输,要求信道具有从直流到高频的频率特性。因此,在信息高速传输的NCS中,不能采用常规的传输介质,而应采用具有很高通频带的同轴电缆或光缆。(2)基带传输是按照数字信号波形的原样进行传输的,它不需要调制解调器,因而设备投资少,维护费用低。但信号传输距离有限,仅适用于较小围的数据传输。(二)频带传输(调制与解调)数据信号在模拟传输系统上远距离传输时,必须采用调制与解调手段。所谓“调制”,是在发送端用基带脉冲信号对载波波形的某个参数(如振幅、频率、相位)进行控制使其随基带脉冲的变化而变化,即把基带信号变换成适合于模拟传输系统传输的交流信号。所谓“解调”,是在接收端将收到的调制信号进行与调制相反的转换,使之恢复到原来的基带脉冲信号。1.常用的调制方式有三种:(1)振幅调制(2)频率调制,频率调制可分为两种形式:?相位连续调频信号?相位不连续调频信号(3)相位调制相位调制所产生的调制波称为“调相信号”,它可分为两种形式:?绝对移相调相信号?相对移相调相信号7 数据通信的技术指标1,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时间传送的信息量。数据传输中有三种速率:)数据信号速率:(2)调制速率:(3)数据传输速率 2.信道容量——信道所具有的最大传输能力 3.误码率——二进制码元在传输系统中被传错的概率。8.多路复用技术即把多路信号在一条信道上进行传输,以提高传输效率。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有1.频分多路复用(FDM)技术2.时分多路复用(TDM)技术9.同步技术是指接收端按照发送端所发送的每个码元的起止时间来接收数据,即收、发端的动作在时间上取得一致。第二节通信网络一、通信网络的概念通信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

网络安全认证技术概述

网络安全认证技术概述 网络安全认证技术是网络安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认证指的是证实被认证对象是否属实和是否有效的一个过程。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验证被认证对象的属性来达到确认被认证对象是否真实有效的目的。被认证对象的属性可以是口令、数字签名或者像指纹、声音、视网膜这样的生理特征。认证常常被用于通信双方相互确认身份,以保证通信的安全。一般可以分为两种: (1)身份认证:用于鉴别用户身份。 (2)消息认证:用于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抗否认性;在很多情况下,用户要确认网上信息是不是假的,信息是否被第三方修改或伪造,这就需要消息认证。 1.身份认证技术 认证(Authentication)是证实实体身份的过程,是保证系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当服务器提供服务时,需要确认来访者的身份,访问者有时也需要确认服务提供者的身份。 身份认证是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确认操作者身份的过程。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虚拟的数字世界。在这个数字世界中,一切信息包括用户的身份信息都是用一组特定的数据来表示的,计算机只能识别用户的数字身份,所有对用户的授权也是针对用户数字身份的授权。而现实世界是一个真实的物理世界,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物理身份。如何保证以数字身份进行操作的操作者就是这个数字身份合法拥有者,也就是说,保证操作者的物理身份与数字身份相对应,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身份认证技术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保证用户的物理身份与数字身份相对应呢?在真实世界中,验证一个人的身份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判定:一是根据你所知道的信息来证明你的身份(what you know),假设某些信息只有某个人知道,比如暗号等,通过询问这个信息就可以确认这个人的身份;二是根据你所拥有的东西来证明你的身份(what you have),假设某一个东西只有某个人有,比如印章等,通过出示这个东西也可以确认个人的身份;三是直接根据你独一无二的身体特征来证明你的身份(who you are),比如指纹、面貌等。在信息系统中,一般来说,有三个要素可以用于认证过程,即:用户的知识(Knowledge),如口令等;用户的物品(Possession),如IC卡等;用户的特征(Characteristic),如指纹等。 现在计算机及网络系统中常用的身份认证方法如下: 身份认证技术从是否使用硬件来看,可以分为软件认证和硬件认证;从认证需要验证的条件来看,可以分为单因子认证和双因子认证;从认证信息来看,可以分为静态认证和动态认证。身份认证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软件认证到硬件认证,从单因子认证到双因子认证,从静态认证到动态认证的过程。下面介绍常用的身份认证方法。 (1)基于口令的认证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