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公望_富春山居图_赏析

黄公望_富春山居图_赏析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赏析

◎万陆洋

(中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44)

美苑趣谈

浙江省博物馆中所藏的《剩山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中的一部分,全画主要是描绘富春江两岸的美丽景色,是黄公望山水画中的代表作,对于明清两代甚至是现代山水画的创作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是对《富春山居图》的创作以及艺术特色进行综述,阐释它对中国的绘画史的重要意义。

一、黄公望简介

黄公望,元代著名的全真派道士,著名画家。字子久,号一峰道人,现江苏人。他在幼年的时候父母双亡,后来被过继给永嘉的黄氏,因此才叫黄公望。黄公望的山水画自创一格,画风比较雄秀、明快,他的作品对于明清时期的山水画都有比较大的影响。黄公望曾经一度以占卜为生,后来更是看破红尘,加入了全真教。

黄公望因为长期游历在外,所以对祖国的山川江河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多年的游历中,更是逐渐地领悟到了山川独特的情韵,后来在常熟虞山居住的时候,他还经常观察虞山在不同时节的变化,通过不断地细致观察,继而进行山水画创作。黄公望的很多作品,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细致的观察之后,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画由心生创作的。黄公望晚年隐居在富春江的时候,每天带着画具到山中,静静地将看到的美丽景色都摹写下来,然后进行创作。富春江的背面就是大岭山,他曾经画过《富春大岭图》。这幅作品是纸本,水墨画,创作于1347年,整整十年,时断时续,到了他83岁时,为此图作题的时候,此画还没有完成,此图主要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时节的景色,林峦深秀,苍茫简远,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之中的杰作,明代的邹之麟将它跟王羲之的《兰亭序》相互媲美。黄公望传世的作品主要有《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溪山雨意图》《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九珠峰翠图》《水阁清幽图》《洞庭奇峰图》等。

二、《富春山居图》的艺术特色

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描画的是江南秀丽的山川景色,笔意非常仓简、雄逸。他的作品主要有水墨和浅绛两种不同的风格。据说浅绛山水就是他创造的,他的画在当时就受到了人们很高的评价,而他同时

也被称为“元四家”之首,他的画风同时影响了明清两代的很多山水画家,具有黄公望自成一派的独特韵味。

《富春山居图》可以说是黄公望山水画中最杰出的一幅。它是黄公望晚年隐居在富春江的时候,为他的好友谢无用所画。通过《富春山居图》上面的题字我们也可以看到“无用禅师”的字样。这幅画大约是在黄公望79岁高龄的时候开始创作的,他在题记上说,经过三四载都没有完成。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没有完成,我们现在也没有办法考证。《富春山居图》在明清时期已经受到了很高的赞誉,当时就有很多的画家都在临仿此画。明代末期的鉴赏家董其昌对其大加称赞,称其是“吾师乎,吾师乎”,足以表现出他对《富春山居图》的佩服程度。到了清代,这幅画被宜兴的吴洪裕所收藏。吴洪裕临终的时候,他竟然要家人将《富春山居图》为他陪葬。幸亏刚把画放到火中,他就去世了,家人将画从火中救出来的时候,卷首部分已经烧坏了,从此这幅名画就被截成了两截,前段《剩山图》保存在黄公望的家乡浙江省博物馆,后段《富春山居图》则被收藏于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幅传世名画,就此分隔开来。

黄公望用极其清秀而淡雅的笔墨来描绘《富春山居图》,表现出了一幅宁静而淡泊的浙江富春江附近的景色。同时,也显露出了自己平静而安逸的晚年生活。曾经有很多人一直认为它是一幅跟实景没有差别的杰作;也有人说,钱塘江到金华西岸的山水好像就是《富春山居图》中的景色。而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有些不恰当,因为人们到富春江游览,是根本没有办法寻找到跟画上相似的实际景色的,黄公望作画时是“得之于心,而形于画”,因此,《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是不是富春山中的实景,现在都已经不重要了,人们所看重的是作者对于山水的留恋,是在画作所流露出的独特的情感。这幅画虽然是以黄公望晚年居住的地方——

—富春江附近的景色为题,但是它在描绘的时候,是以一种即兴的,非常自由而飘逸的方式来表现作者自身的情感的。作者在创作时,是以一种人物、景色和心境融为一体的境界来进行感受和描绘的,因此,《富春山居图》中所描绘的已经不是实际的山水,而是作者心灵和山水之间的融合,是作者淡雅而脱俗的情感释放。

我国现存的《富春山居图》残卷在开卷中所描绘的是富春江江边的美丽景色,接着就是连绵的山峦,

239

总第期

456M angZhong

Literature

最后是广阔的江山以及高高突起的山峰。此幅画作

最后在一片茫茫的江水中结束,整幅《富春山居图》布局非常和谐而自然,在景物的变化上也具有一定的节奏,同时作者还特别注意山水中近景和远景的细致处理,在构图中留有大片的空白,让人有一种舒适而安逸的视觉感,这一点也足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富春山居图》在整体的结构上,也把握了景物的过渡,显得非常自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它并不像南宋时期的山水画那样比较突出近景,直接舍弃中景而到了远景;也不像北宋时期的山水画那样严谨和厚重。画作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其实就是中段那些连绵起伏的山峦: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座高山,貌似近在人们眼前;接着是山间清晰可见的村舍以及逐渐散向远方的山峦;最后,看到的是向左方逐渐延伸和山水相连接的坡脚。作者将所有的景物结构在一起,巧妙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和节奏,让人们充满了遐想和向往。

《富春山居图》受到人们赞赏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作者在绘画过程中的笔墨技巧的运用。此画以一种单纯而朴素的笔墨,表现了一幅隽秀而诗意的山水景色,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内涵,这幅画在画法上,用干笔来对山石进行描绘,并且在山的脉络上加入墨点,使山峦更加具有层次感。同样,用干笔来点画树木,使得树木看起来更加优美而生动。在树丛的处理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横笔来与山峦进行对比,使得山峦显得更加明洁和清晰。《富春山居图》笔法非常洒脱而轻松,作者将各种笔法夹杂混用其中,给人一种非常豪迈飘逸且又具有分明层次感的气质,也正因此,《富春山居图》才不愧为元代写意山水画中的极品之作。

三、《富春山居图》的文化类型

我们之所以要用宗教的境界来分析黄公望的

《富春山居图》的文化类型,并不是因为他的高道身份。如果是这样,方从义和张雨的修为并不次于黄公望,但是如果说能够在“证真”之后自觉地把这种心境抒发出来,通过笔墨的方法解释出来,除掉更多的神秘感,这点就不是别人所能够做到的了。很显然,黄公望的心境和自身独特的经验并不是可以复制的,他并没有把这种个人的独特经历和真实的山水形成冲突,而是采用了一种调和的方法,让人们在似曾相识的节奏中间得到启示,他个性悠扬的境界可以在视觉化的空间中、在非常有限的画幅中展现出来,并且这样的呈现是可以被追寻和模仿到的。这种将虚幻转变为现实的能力,如果说不是本人已经达到了一种坐忘的境界,要具有深入浅出的心智表达的话,是不可能做到的。

笔者认为,黄公望的历史贡献性在元末士林的交际中虽然已经被意识到了,但是碍于时代的因素,

并没有能够与赵孟頫、高克恭等区别开,他的好朋友倪瓒只是将他放在赵孟頫、高克恭之间来进行评定。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赵、高对于文人画走向成熟所做出的历史性意义,而是在进行山水画的发展的纵向考察的时候,理智地去定位一个时代的基点,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古人为什么要做出这种选择的意图,而且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个体经验和具体的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才是我们用宗教式的境界来概括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文化类型的意义。

《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心境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过程或者美学过程,也并不只是片面的政治社会背景情绪化的反映,而是在他的个体经验积累、深化、转换的一个过程中,融入了宗教式的探索。他的最终的指向是意境,然后是阶层整体被动跟个体自觉的特定环境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延伸。这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复杂的哲学思考过程,是以艺术精神个性化特征凸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所以在这个层面上看来,我们可以将它定位为一种具有宗教深情的创作样式,叫内境山水。黄公望虽然没能得到明清以来画史的完全肯定,特别是被认为未消除画史纵横习气,但这种所谓的“习气”的论调反而反映出了文人画在遭遇时代的结构秩序约束下自我调适的真实状态。

[参考文献][1]张淑燕.“画中兰亭”《富春山居图》[J].金融博览,

2011(9).[2]蔡锦伦,吕瑛.平淡天真: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1).[3]张淑燕.“画中兰亭”《富春山居图》[J].文史参考,

2010(6).[4]大痴画卷台北合璧:关于《山水合璧:黄公望富春

山居图特展》[J].中外文化交流,2011(8).[5]吴祚来.《富春山居图》合璧:从悲情到佳话[J].中国

经济周刊,2011(24).[6]夏颖.富春江烟写痴心:浅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所得[J].理论与创作,2010(6).[7]沙舟.《富春山居图》的传奇情缘[J].文化交流,2010

(5).[作者简介]万陆洋(1981—),女,河南郑州人,硕士,中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绘画及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李佳怡]

24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