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一个月,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其发生率高达19%~56%,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的病理生理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1、短期不利影响

(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

(2)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增加;

(3)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手术损伤后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能触发多条有害脊髓反射弧,使膈神经兴奋的脊髓反射性抑制,引起术后肺功能降低,特别是上腹部和胸

部手术后;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致通气量减少、无法有力地咳嗽,

无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

(4)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

(5)对泌尿系统功能的影响

(6)对骨骼肌肉系统的影响

(7)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8)对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

(9)睡眠障碍会产生心情和行为上的不良影响

2、长期不利影响

(1)术后疼痛控制不佳是发展为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2)术后长期疼痛(持续1年以上)是行为改变的风险因素。

二、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 AS)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 erbal Rating Scale,VRS)

4、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

(二) 治疗效果的评估应定期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疗效和副反应,并据此作相应调整。在疼痛治疗结束后应由患者评估满意度。

原则包括:①评估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强度,只有运动时疼痛减轻才能保证患者术后躯体功能的最大恢复。②在疼痛未稳定控制时,应反复评估每次药物治疗/方法干预后的效果。原则上静脉给药后5~15min、口服用药后1h,药物达最大作用时应评估治疗效果;对于PCA 患者应该了解无效按压次数、是否寻求其他镇痛药物。③疼痛和对治疗的反应包括副作用均应清楚地记录在表上。④对突如其来的剧烈疼痛,尤其是生命体征改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发热)应立即评估,同时对可能的切口裂开、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情况作出新的诊断和治疗。⑤疼痛治疗结束时应由患者对医护人员处理疼痛的满意度,及对整体疼痛处理的满意度分别做出评估。可采用VAS评分,“0”为十分满意。“10”为不满意。

评估疼痛定时进行,作为术后镇痛治疗小组的一项常规工作,如能绘制出疼痛缓解曲线图,能更好记录患者的疼痛和镇痛过程。

三、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一)目标急性疼痛管理的目标是要达到:①最大程度的镇痛。②最小的不良反应。③最佳的躯体和心理功能。④最好的生活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二)管理模式和运作术后疼痛处理应作为麻醉科工作的一部分,定期研究并有专人观察镇痛效应和处理不良反应。成立急性疼痛管理组(APS)。工作范围包括:①治疗术后痛、创伤痛和分娩痛;②推广术后镇痛必要性的教育和疼痛评估方法;③提高手术病人的舒适度和满意度;④降低术后并发症。

(三)疼痛病人的监护指定专门的或参与疼痛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记录病人镇痛前后生命体征改变,镇痛效果,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和结果。监测和记录每天不应少于2~3次,在每次变更镇痛药或镇痛方法后至少应监测一次药物达最大作用时的镇痛效果和副作用(静脉镇痛药达最大作用时间一般为3~20min,口服药为1h).

四、常用镇痛药物

(一)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合酶(COX)和前列腺素类(PGs)的合成。对COX1和COX2作用的选择性是其发挥不同药理作用和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1、对乙酰氨基酚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抑制中枢的COX-3,从而发挥抑制COX-2的

效应,还有调节抑制下行的5-HT能通路和抑制中枢NO合成的作用。单独应用对轻至中度疼痛有效,与阿片类或曲马多或NSAIDs药物联合应用,可发挥镇痛相加或协同效应。常用剂量为每4-6h口服10-15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00mg/kg.d,日口服剂量超过4000mg可引起严重肝脏损伤和急性肾小管坏死,联合给药或复方制剂日剂量不超过2000mg。

2、非选择性NSAIDs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原则上所有NSAIDs药物均可用于可口服

患者的术后轻-中度疼痛的镇痛,或在术前、手术结束后即刻服用作为多模式镇痛的组成部分。但临床上用于术后镇痛的口服药物主要是布洛芬(Ibuprofen)、双氯芬酸(Diclofenac)、美洛昔康(Meloxicam)、氯诺昔康(Lornoxicam)和塞来昔布(Celecoxib);

注射药物有氯诺昔康、酮洛酸(Ketoprofen)、氟比诺芬酯(Flurbiprofen Axetil)和帕瑞昔布(Parecoxib)等。药物的剂量和作用时间见表4、5

环氧合酶抑制剂非选择性地抑制体内所有前列腺素物质生成,在抑制炎性前列腺素发挥解热镇痛抗炎效应的同时,也抑制了对生理功能有重要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可能导致血小板,消化道,肾脏和心血管副作用,其他副作用还包括过敏反应及肝脏损害等。血小板上仅有COX-1受体,阿司匹林是特异性COX-1受体抑制剂,导致血小板功能不可逆性改变,可造成术中出血增加。其他非选择性NSAIDs药物导致血小板的可逆性改变,术前停药一次,血小板功能可恢复,但酮洛酸多次给药后有蓄积作用,仅术晨停药一次

不足以恢复凝血功能。选择性COX-2抑制药不影响血小板功能。所有非选择性NSAIDs 和选择性COX-2抑制药都影响肾功能,在脱水、血容量减低等肾前性或肾实质性损害患者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一般而言,非选择性NSAIDs的消化道损害发生率高于选择性COX-2抑制药。由于对心脏的影响既取决于药物对前列环素、血栓素的影响,也和药物对NO等多重影响有关,应该重视长期、大量给予选择性COX-2抑制药对心血管的不利影响和对小肠手术肠愈合的影响,是否选择性COX-2抑制药的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选择性NSAIDs仍未确定。

使用环氧合酶抑制剂的危险因素见表

年龄>65岁(男性易发)

原有易损脏器的基础疾病:上消化道溃疡、出血史;缺血性心脏病或脑血管病史(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禁用,脑卒中或脑缺血发作史慎用);肾功能障碍;出、凝血机制障碍和使用抗凝药(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药不禁忌)

同时服用皮质激素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利尿剂

长时间、大剂量服用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酗酒

环氧合酶抑制剂均有“封顶”效应,故不应超量给药;缓慢静脉滴注不易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应给予负荷量;此类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故不同时使用两种药物,但同类药物中,一种药物效果不佳,可能另外一种药物仍有较好作用。环氧合酶抑制剂用于术后镇痛的主要指证是:①中小手术后镇痛;②大手术与阿片药物或曲马多联合或多模式镇痛,有显著的阿片节俭作用;③大手术后PCA停用后,残留痛的镇痛;④术前给药,发挥术前抗炎和抑制超敏作用。

(二)曲马多(Tramadol)曲马多为中枢镇痛药,有两种异构体:(+)-曲马多和(-)-曲马多分。前者及其代谢产物(+)-0-去甲基曲马多(M1)是μ阿片受体的激动剂,两者又分别抑制中枢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提高了对脊髓疼痛传导的抑制作用。两种异构体的协同作用增强了镇痛作用并提高了耐受性。

曲马多有片剂、胶囊和缓释剂等口服剂型和供肌内、静脉或皮下注射剂型。用于术后镇痛,等剂量曲马多和哌替啶作用几乎相当,与对乙酰氨基酚、环氧化酶抑制剂合用效应相加或协同。

术后镇痛,曲马多的推荐剂量是手术结束前30分钟静脉注射2~3mg/kg,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每24小时剂量300~400mg,冲击剂量不低于20~30mg,锁定时间5~6min。术中给予负荷量的目的是使血药浓度在手术结束时已下降,从而减轻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

主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眩晕、嗜睡、出汗和口干,其处理参见阿片类镇痛药,便秘和躯体依赖的发生率远低于阿片类药物。

(三)阿片类镇痛药又称麻醉性镇痛药,是治疗中重度急、慢性疼痛的最常用药物。通过结合于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及脑)的阿片受体而发挥镇痛作用。目前已发现的阿片类受体包括μ、κ、δ、ζ和ε五型,其中μ、κ和δ受体都与镇痛相关。

阿片药物种类多样,根据镇痛强度的不同可分为强阿片药和弱阿片药。弱阿片药有可待因(Codeine)、双氢可待因(Dihydrocodeine),主要用于轻、中度急性疼痛口服镇痛。强阿片药包括吗啡(Morphine)、芬太尼(Fentanyl)、哌替啶(Meperidine)、舒芬太尼(Sulfentanyl)和瑞芬太尼(Remifentanil),主要用于术后重度疼痛治疗。羟考酮(Oxycodone)和氢吗啡酮(Hydromorphone)以及激动-拮抗药布托啡诺(Butorphanol),部分激动药丁丙诺啡(Buprenorphine)则用于术后中至重度痛的治疗。

1、阿片类药物的应用阿片类药物镇痛作用强,无器官毒性,几无封顶效应,但也应

遵循能达到最大镇痛和不产生严重副作用的原则。阿片类药物术后镇痛主要采用静

脉给药的方法,剂量易于滴定、可单独或与其他非阿片类镇痛药联合应用。其他给药途径仅作为补充。经皮电离型芬太尼速释装置任在临床验证中。

2、阿片类药物常见副作用及处理阿片类药的大多数副作用为剂量依赖性,虽短期

(1~2周内)可耐受,但就术后短期痛而言,必须防治副作用。

(1)恶心呕吐地塞米松 2.5~5mg/12h(或甲泼尼松龙20mg,1/12h)或氟哌利多

1.0~1.25mg/12h或5-HT3受体拮抗药恩丹西酮(Ondansetron)或格拉司琼

(granisetron)或阿扎司琼(Azasetron)或托烷司琼(Tropisetron)等是较常

用的静脉抗呕吐药物。小剂量氯丙嗪也有强烈的抗呕吐作用。其他抗呕吐药

物包括安定类药物、抗晕动药和抗胆碱药等。上述药物均有口服剂型。静脉

注射小剂量(<0.05mg)纳洛酮或口服纳曲酮(Naltrexone)也有一定减低恶

心呕吐作用。抗呕吐的原则是对中高危患者联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抗呕吐药,

而不主张盲目加大单一药物的剂量,可采用静脉小剂量氟哌利多、地塞米松

或5-HT3受体拮抗药中的一种或二种药物预防,如预防无效给予另一种药物

治疗。

(2)呼吸抑制阿片类药物导致呼吸变深变慢。呼吸频率≤8次/分或SpO2<90%应视为呼吸抑制,立即给予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立即停止给予阿片类药物,

强疼痛刺激,吸氧,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或机械通气,静脉注射纳洛酮,根

据呼吸抑制的程度,每次0.1~0.2mg,直至呼吸频率>8次/分或SpO2>90%,

维持用量5~10μg/kg/h。

(3)耐受和身体依赖耐受是指在恒量给药时药物效能减低,常以镇痛药作用时间缩短为首先表现。除便秘几乎为终身不耐受副作用和瞳孔缩小为中度(6

个月以上)长时间不耐受副作用以外,阿片类药物的其他不良反应如恶心、

呕吐、瘙痒等都为短时间(3~14d)可产生耐受作用的副作用。身体依赖为

规律性给药的患者,停药或骤然减量导致停药反应,表现为焦虑、易激惹、

震颤、皮肤潮红、全身关节痛、出汗、卡他症状、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等。逐步减量可避免身体依赖的发生。镇静药和作用于α2肾上腺素能受

体的可乐定是主要对症治疗药物。

(4)瘙痒赛庚啶(Cyproheptadine)和羟嗪(Hydroxyzine)的镇静作用较轻,是首选地抗组胺药。丙泊酚、恩丹西酮和小剂量纳洛酮常用于治疗瘙痒,也有

报告使用布托啡诺(Butorphanol)或氢吗啡酮(Hydromorphone)减轻抗组

胺药无效的瘙痒。

(5)肌僵直、肌阵挛和惊厥肌僵直主要是胸壁和腹壁肌肉僵直,见于迅速静脉给予阿片类药物以及长期治疗,尤其是大剂量长期治疗时。使用肌松药,阿

片受体拮抗药可使之消除。

肌阵挛通常是轻度和自限性的,在困倦和轻度睡眠状态下更容易发作,偶有持续全身发作呈惊厥状态。阿片受体拮抗药对阿片类药物引起的惊厥有拮抗作用,但对哌替啶所引起的惊厥作用较弱。治疗方法包括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巴氯芬(Baclofen)或丹曲洛林(Dantrium)等中枢性肌松剂。

(6)镇静和认知功能障碍轻度镇静常可发生。如出现不能唤醒或昏迷应视为过度镇静并警惕呼吸抑制的发生,需停药或减低药物剂量20%~50%,或换用

不同的阿片药物,也可使用中枢兴奋药物咖啡因100~200μg/6h或哌醋甲酯

(Methylphenidate)5~10μg/6h。

长时间大剂量使用阿片类药物有可能导致认知功能减退,偶可出现谵妄,应给予氟哌啶1~1.25mg治疗。

(7)缩瞳μ受体和κ受体激动剂兴奋动眼神经副交感核(Edinger-Westphal核)导致瞳孔缩小,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可能发生耐受,但若增加剂量仍

可表现为瞳孔缩小。应注意鉴别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也可改变瞳孔大小。

(8)体温下降阿片类药物可诱致血管舒张,改变下丘脑体温调节机制而引起降温作用。哌替啶、曲马多或布托啡诺可抑制或减低全身麻醉后寒战。

(9)免疫功能抑制阿片类药物可造成免疫功能抑制,严重疼痛也导致免疫抑制,疼痛病人使用阿片类药物后的免疫功能变化仍未确定。

(10)便秘,耐受和精神依赖是长期间使用阿片类药物最突出的副作用,但在手术后镇痛患者难于出现。

(三)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用于术后镇痛治疗主要通过椎管内用药、区域神经丛或外周神经干阻滞以及局部浸润等方法。局麻药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可增效镇痛作用

并延长镇痛时间。临床上椎管内术后镇痛常合并使用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即发挥

止痛协同作用又可降低每种药物的毒性,而在区域神经丛,外周神经干及局部浸润

时只使用局部麻醉药。

常用于术后镇痛的局部麻醉药有:布比卡因(Bupivacaine)、左旋布比卡因(Levobupivacaine)、罗哌卡因(Ropivacaine)和氯普鲁卡因(Chloroprocaine)。

布比卡因作用时间长、价格低,广泛用于术后镇痛,但药物过量易导致中枢神经系

统和心脏毒性。左旋布比卡因的药理特性与布比卡因类似,但其心脏毒性低于布比

卡因。罗哌卡因的显著特点是产生有效镇痛的药物浓度(0.0625%~0.15%)对运动神经阻滞作用相对较弱,“动感分离”现象较布比卡因更明显,且毒性低于布比卡因和

左旋布比卡因,是用于术后镇痛较理想的局部麻醉药。氯普鲁卡因起效迅速,低浓

度时有一定的“动感分离”现象是其特点。

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案

(一)全身给药

1、口服给药适用于神志清醒的、非胃肠手术和术后胃肠功能良好患者的术后轻、

中度疼痛的控制;也可在术后疼痛减轻后,以口服镇痛作为延续;用作其他给药途

径的补充(如预先镇痛)或多模式镇痛的组分。

口服给药有无创、使用方便、患者可自行服用的优点,但因肝-肠“首过效应”以及

有些药物可与胃肠道受体结合,生物利用度不一。药物起效较慢,调整剂量时即应

考虑药物的血液达峰时间,又要参照血浆蛋白结合率和组织分布容积。禁用于吞咽

功能障碍(如颈部手术后)和肠梗阻患者。术后重度恶心、呕吐和便秘者慎用。

常用口服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药,可待因,曲马多,羟可酮,氢吗啡酮,丁丙诺啡,以及对乙酰氨基酚与曲马多

或羟可酮的口服复合制剂或上述药物的控、缓释制剂。

2、肌肉注射给药适用于门诊手术和短小手术术后单次给药,连续使用不超过3~5

天。

常用药物有NSAIDs(酮洛酸、氯诺昔康、美洛昔康、帕瑞昔布),曲马多,哌替啶和吗啡的注射剂。

肌注给药起效快于口服给药。但注射痛、单次注射用药量大、副作用明显,重复给药易出现镇痛盲区。

3、静脉注射给药

(1)单次或间断静脉注射给药适用于门诊手术和短小手术,但药物血浆浓度峰谷比大,易出现镇痛盲区,对术后持续痛者,需按时给药。静脉炎、皮下渗

漏为常见并发症。常用药物有NSAIDs(氟比洛芬酯、酮洛酸、氯诺昔康、

帕瑞昔布),曲马多,阿片类(哌替啶、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的注射

剂。

(2)持续静脉注射给药一般先给负荷量,迅速达到镇痛效应后,以维持量维持镇痛作用。但由于术后不同状态疼痛阈值变化,药物恒量输注的半衰期不等,

更主张使用病人自控方法,达到持续镇痛和迅速制止爆发痛。

(二)局部给药

1、局部浸润局部浸润简单易行,适用于浅表或小切口手术如阑尾切除、疝修补术、

膝关节镜检查术等,也可以切口长效局麻药浸润,减少全身镇痛药的用量。常用的

局麻药见表8。局麻药中加入阿片类药物,可增效镇痛作用并延长镇痛时间。

表8:局部浸润推荐方案

部位局部麻醉药容量(ml)辅助用药

关节内滴注

膝关节镜0.75%罗哌卡因20 吗啡1-2mg

0.5%布比卡因20 吗啡1-2mg

肩关节镜0.75%罗哌卡因10-20 吗啡1-2mg

腹腔内滴注

妇科手术0.75%罗哌卡因20

胆囊切除0.25%罗哌卡因40-60

伤口浸润

腹股沟疝0.25%-0.5%罗哌卡因30-40

0.25%-0.5%左旋布比卡因30-40

0.25%-0.5%布比卡因<30

甲状腺手术0.25%-0.5%罗哌卡因10-20

0.25%-0.5%左旋布比卡因10-20

0.25%-0.5%布比卡因<20

肛周手术0.25%-0.5%罗哌卡因30-40

0.25%-0.5%左旋布比卡因30-40

0.25%-0.5%布比卡因<30

2、外周神经阻滞适用于相应神经丛、神经干支配区域的术后镇痛。例如肋间神经阻

滞、上肢神经阻滞(臂丛)、椎旁神经阻滞、下肢神经阻滞(腰丛、股神经、坐骨

神经和腘窝)等,由于病人可保持清醒,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特别适于老年、接收抗凝治疗病人和心血管功能代偿不良者。使用导管留置持续给药,可以获得长

时间的镇痛效果。神经电刺激器和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术可提高导管留置的精确

性。具体用法见表9。

表9:常用持续外周神经阻滞局麻药及用量

导管留置部位局麻药及用量

0.2%罗哌卡因

0.1%-0.15%布比卡因

0.1%-0.2%左旋布比卡因

肌间沟(臂丛)5-9ml/h

锁骨下(臂丛)5-9ml/h

腋窝(臂丛)5-10ml/h

腰大肌间隙(腰丛)15-20ml/h

大腿(坐骨神经、股神经)7-10ml/h

腘窝(腓总神经、胫神经)3-7ml/h

3、硬脊膜外腔给药适用于胸、腹部及下肢手术后疼痛的控制。其优点是:不影响神

智和病情观察,镇痛完善,也可做到不影响运动和其他感觉功能。手术后T3~T5

硬膜外腔镇痛,不仅镇痛效果确实,还可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减慢心率,有利于

纠正心肌缺血。腹部手术后硬膜外腔镇痛虽然可能导致胸部和下肢血管代偿性收

缩,但可改善肠道血流,利于肠蠕动恢复、有利于肠功能恢复。术后下肢硬膜外腔

镇痛,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低。在下腹部和下肢手术,几乎可以完全阻断手术创

伤引起过高的应激反应。

可能的并发症及预防

术后硬膜外镇痛过去多采用单一局麻药,如0.2%罗哌卡因和0.15%布比卡因,但

所需药物浓度较高,导致运动麻痹为其缺陷。单纯使用1~4mg吗啡硬膜外镇痛起

效慢,可能带来延迟性呼吸抑制,加之作用时间长(12h以上),调整剂量不易,

已较少使用。

局麻药中加入阿片类药物不仅可达到镇痛的协同作用,还可减低这两类药物的副作

用,是目前最常用的配伍,多以病人自控方式给药。

较少用的药还包括:可乐定、丁丙诺啡、氟哌利多、新斯的明。

(三)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PCA具有起效较快、无

镇痛盲区、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可及时控制爆发痛以及用药个体化、病人满意度高、疗效与副作用比值大等优点,是目前术后镇痛最常用和最理想的方法,适用于手术

后中到重度疼痛。

PCA需设置负荷剂量(Loading Dose):术后立刻给予,药物需起效快,剂量应能

制止术后痛,避免术后出现镇痛空白期,又不影响术后清醒和拔除气管导管。也可

术前使用作用时间长的镇痛药物,起超前镇痛和覆盖手术后即刻痛的作用。

持续剂量(Continous Dose)或背景剂量(Background Dose):保证术后达到稳定

的、持续的镇痛效果。静脉PCA时,对芬太尼等脂溶性高、蓄积作用强的药物应

该不用恒定的背景剂量或仅用低剂量;

冲击剂量(Bolus Dose):使用速效药物,迅速制止爆发痛。一般冲击剂量相当于

日剂量的1/10~1/12;

锁定时间(Lockout Time):保证在给予第一次冲击剂量达到最大作用后,才能给

予第二次剂量,避免药物中毒。有的镇痛泵还设定1h限量(如吗啡10~12mg),

4h限量等。

PCA的镇痛效果是否良好,以是否达到最大镇痛作用、最小副作用来评定。V AS0-1,

镇静评分0-1分,无明显运动阻滞。副作用轻微或缺如,PCA泵有效按压数/总按

压数比值接近1,没有采用其他镇痛药物,病人评价满意即为镇痛效果好。

根据不同给药途径分为:静脉PCA(PCIA)、硬膜外PCA(PCEA)、皮下PCA(PCSA)

和外周神经阻滞PCA(PCNA)。

1、PCIA采用的主要镇痛药有阿片类药(布托啡诺、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阿芬

太尼)和曲马多。强阿片类药物之间有相对效价比:度冷丁100mg≈曲马多100mg

≈吗啡10mg≈阿芬太尼1mg≈芬太尼0.1mg≈舒芬太尼0.01mg≈布托啡诺2mg。

常用PCIA药物的推荐方案

PCIA的推荐方案

药物(浓度)负荷剂量Bolus剂量锁定时间持续输注

吗啡(1mg/ml)1-4mg 1-2mg 5-15min 0.5-1mg/h

芬太尼(10μg/ml)10-30μg 10-30μg 5-10min 0-10μg/h

舒芬太尼(2μg/ml)1-3μg 2-4μg 5-10min 1-2μg/h

布托啡诺0.5-1mg 0.2-0.5mg 10-15min 0.1-0.2mg/h

曲马多2-3mg/kg 20-30mg 6-10min 1-15mg/h

术终前

30min给予

为防止阿片类药物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常可在镇痛合剂中加入抗呕吐药。

2、PCSA适用于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药物在皮下可能有存留,生物利用度约为静脉

给药的80%。起效慢于静脉给药,镇痛效果与PCIA相似,如采用留置管应注意可能发生导管堵塞或感染。常用药物为吗啡、氯胺酮和丁丙诺啡。哌替啶具有组织刺激性不宜用于PCSA。

3、PCEA适用于术后中、重度疼痛。常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等局麻药复合

芬太尼、舒芬太尼、吗啡、布托啡诺等药物

硬膜外术后镇痛的局麻药和阿片药物配方

局麻药/阿片药罗哌卡因0.1%~0.2% 舒芬太尼0.3~0.6μg/ml

布比卡因0.1%~0.15% 芬太尼2~4μg/ml

左旋布比卡因0.1%~0.2% 吗啡20~40μg/ml

氯普鲁卡因0.8~1.4% 布托啡诺0.04~0.06mg/ml PCEA方案首次剂量6~10ml

维持剂量4~6ml/h

冲击剂量4~6ml

锁定时间20~30min

最大剂量12ml/h

舒芬太尼0.3-0.6μg/ml与0.0625%-0.125%罗哌卡因或0.05%-0.1%布比卡因合剂能达到良好的镇痛而不影响运动功能,最适合于分娩镇痛和需功能锻炼的下肢手术。

4、PCNA神经丛或神经干留置导管采用PCA持续给药。常用局麻药及用量见表9 (四)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或镇痛方法,由于作用机制不同而互补,镇痛作用相加或协同,同时每种药物的剂量减少,副作用相应降低,从而达到最大的效应/副作用比。

1、镇痛药物的联合应用

①阿片类(包括激动药或激动-拮抗药,下同)或曲马多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对乙酰氨基酚的每日量1.5~2.0g,可节俭阿片类药物20%~40%。②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s联合,两者各使用常规剂量的1/2,可发挥镇痛协同作用。③阿片类或曲马多与NSAIDs联合,使用常规剂量的NSAIDs可节俭阿片类药物20%~50%,尤其是可能达到患者清醒状态下的良好镇痛。在脑脊液中浓度较高的COX2抑制剂(如帕瑞昔布)术前开始使用具有抗炎、抑制中枢和外周敏化作用,并可能降低术后疼痛转化成慢性疼痛的发生率。④阿片类与局麻药联合用于PCEA。⑤氯胺酮、可乐定等也可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偶尔可使用三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实施多靶点镇痛。

2、镇痛方法的联合应用主要指局部麻醉药切口浸润(区域阻滞或神经干阻滞)与全身性

镇痛药(NSAIDs或曲马多或阿片类)的联合应用。病人镇痛药的需要量明显降低,疼痛评分减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3、多模式镇痛的实施推荐根据不同类型手术术后预期的疼痛强度实施多模式镇痛方案。

不同类型手术后预期疼痛强度及术后多模式镇痛方案

成人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4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丁正年王祥瑞邓小明冯艺米卫东江伟李天佐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祝胜美郭曲练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目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疼痛的评估 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四、常用镇痛药物 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在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

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虽有警示和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短期不利影响 (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 (2)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增加。 (3)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手术损伤后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能触发多条有害脊髓反射弧,使膈神经的兴奋脊髓反射性抑制,引起术后肺功能降低,特别是上腹部和胸部手术后;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麻醉MedicalGroup前天 来源:中华麻醉在线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17) 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冯艺,米卫东,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 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 验。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 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 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 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 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 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术后痛 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

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镇痛,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短期不利影响 (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14)

实用标准文档
术 后 恶 心 呕 吐 防 治 专 家 共 识 ( 2014)
王英伟,王国林,田玉科(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吴震(共 同 执 笔 人 ) , 罗 爱 伦 , 俞 卫 锋 , 徐 建 国 ( 共 同 执 笔 人 /负 责 人 ) , 黄 宇 光,薛张纲
一、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不良影响 近些年来虽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在全部住院手术患者中术后恶心 呕吐(PONV)的发生率仍有 20%~30%,某些 PONV 高危患者其发生率高 达 70%~ 80%,门 诊 手 术 患 者 约 为 30%。PONV 主 要 发 生 在 手 术 后 24~ 48 h 内,少数患者可持续达 3~5 天。 PONV 导 致 患 者 程 度 不 等 的 不 适 ,严 重 者 可 引 起 水 、电 解 质 平 衡 紊 乱 、 伤 口 裂 开 、切 口 疝 形 成 、误 吸 和 吸 入 性 肺 炎 ,是 患 者 住 院 时 间 延 长 和 医 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因素。 二、PONV 的危险因素 1. 患 者 因 素 女 性 、非 吸 烟 、有 PONV 史 或 晕 动 病 史 者 发 生 率 高 。 成人 50 岁以下患者发病率高,小儿 3 岁以下发病率较低,术前有焦虑 或胃瘫者发生率高。 2. 麻醉因素 吸入麻醉药包括氧化亚氮、阿片类药物、硫喷妥 钠、依托咪酯、氯胺酮、曲马多等增加 PONV 发生率。容量充足可减少 PONV 发生率。区域阻滞麻醉较全麻发生率低,丙泊酚 TIVA 较吸入全麻 发生率低。 3. 手 术 因 素 手 术 时 间 越 长 ,PONV 发 生 率 越 高 ,尤 其 是 持 续 3 h 以上的手术。某些手术,如腹腔镜手术、胃肠道手术、胆囊切除术、神 经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以及斜视矫形术等,PONV 发生率较高。 女性、术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非吸烟、有 PONV 史或晕动病史是 成人 PONV 的四种主要危险因素,Apfel 依此设计了成人 PONV 的风险度 简易评分方法:每个因素为 1 分,评分为 0,1,2,3 和 4 分者,发生 PONV 的风险性分别为 10%,20%,40%,60%,80%。成人门诊手术出院后 恶心呕吐(PONV)的五个主要高危因素是女性、有 PONV 史、年龄 50 岁 以下、在 PACU 使用过阿片类药物以及在 PACU 有呕吐史,评分为 0,1, 2,3,4 和 5 分者,发生 PONV 的风险性分别 10%,20%,30%,50%,60% 和 80%。儿 童 PONV 的四 个主 要高 危因 素 是手 术时 间长 于 30 min、年龄 3 岁 及 以 上 、斜 视 手 术 、PONV 史 或 直 系 亲 属 有 PONV 史 ,评 分 为 0,1,2, 3 和 4 分者,发生 PONV 的风险性分别为 10%,10%,30%,50%和 70%。 三、PONV 评分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 10cm 直尺作为标尺,一端为 0,表示 无 恶 心 呕 吐 ,另 一 端 为 10,表 示 为 难 以 忍 受 的 最 严 重 的 恶 心 呕 吐( 1~ 4 为轻度,5~6 为中度,7~10 为重度)。 四、PONV 的发生机制 呕吐中枢位于第四脑室腹侧面极后区(Area postrema)化学触发 带和孤束核上方,分为神经反射中枢和化学感受器触发带。 神经反射中枢接受皮层(视觉、嗅觉、味觉)、咽喉、胃肠道和内 耳前庭迷路、冠状动脉及化学触发带的传入刺激。化学触发带包括了
文案大全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指导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指南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集体的影响 二、疼痛的评估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 (二)治疗效果的评估 应定期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疗效和副反应,并据此作相应调整。在疼痛治疗结束后应由患者评估满意度。 原则包括:①评估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强度,只有运动时疼痛减轻才能保证患者术后躯体功能的最大恢复。②在疼痛未稳定控制时,应反复评估每次药物治疗/方法干预后的效果。原则上静脉给药后5~15min、口服用药后1h,药物达最大作用是应评估治疗效果;对于PCA 患者应该了解无效按压次数、是否寻求其他镇痛药物。③疼痛和对治疗的反应包括副作用均应清楚地记录在表上。④对突如其来的剧烈疼痛,尤其是生命体征改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发热)应立即评估,同时对可能的切口裂开、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情况作出新的诊断和治疗。⑤疼痛治疗结束时应由患者对医护人员处理疼痛的满意度,及对整体疼痛处理的满意度分别作出评估。可采用VAS 评分,“0”为十分满意。“10”为不满意。 评估疼痛定时进行,作为术后镇痛治疗小组的一项常规工作,如能绘制出疼痛缓解曲线图,能更好记录患者的疼痛和镇痛过程。 三、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一)目标 急性疼痛管理的目标是要达到:①最大程度的镇痛(术后即刻镇痛,无镇痛空白期;持续镇痛;避免或迅速制止突发性疼痛;防止转为慢性痛)。②最小的不良反应(无难以耐受的副作用)。③最佳的躯体和心理功能(不但安静时无痛,还应达到运动时镇痛)。④最好的生活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二)管理模式和运作 术后疼痛处理应作为麻醉科工作的一部分,定期研究并有专人观察镇痛效应和处理不良反应。有条件的可成立全院性或麻醉科为主,包括外科主治医师和护士参加的急性疼痛管理组(Acute Pain Service, APS)。工作范围包括:①治疗术后痛、创伤痛和分娩痛;②推广术后镇痛必要性的教育和疼痛评估方法;③提高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4年)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左云霞(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连庆泉王英伟杜怀清李师阳张建敏陈煜 目录 一、小儿疼痛评估 二、疼痛冶疗 三、小儿不同类型手术术后镇痛原则 四、小儿术后疼痛治疗注意事项 疼痛是婴幼儿和儿童均具备的一种主观感受。孕 25 周,疼痛感受器已经发育,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疼痛治疗不充分,带来日后疼痛反应增强。急性术后疼痛是由于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长期以来,由于儿童不能主诉疼痛造成疼痛评估困难,以及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使用受到限制或者对药物副作用的过度担心,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由此给外科手术患儿带来痛苦并影响其康复过程。目前国外的儿童医院和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专门处理小儿疼痛的医疗小组。我国小儿术后疼痛治疗严重滞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根据儿科特点集体编写本指南,提供小儿术后疼痛评估和治疗的推荐意见。 一、小儿疼痛评估 由于部分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不会主动诉说疼痛,小儿疼痛评估相对于成人更困难。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量表能作为理想的评估手段适用于所有种类的疼痛或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儿童常用的疼痛评估方

法有:① 自我评估:患儿根据提供的量表自已评估和描述疼痛的程度。② 行为学/观察评估:测量疼痛相关的行为学表现或者对由患儿父母或监护人提供的疼痛的叙述进行评估。手术后应该定时进行行为学评估和记录。这种评估最好与其他常规评估同时进行,以避免对小儿不必要的打扰。③ 生理学评估:生理学评估:根据疼痛引起的生理学变化进行评估。在定时评估的同时,若有生命体征改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和发热等,应立即评估是否存在严重疼痛。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评估疼痛程度的金标准,与成人疼痛评估的方法相同。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一般用于8岁以上儿童。 (2)数字等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 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 以下为轻度痛,4~7 为中度痛,7 以上为重度(图36- 1)。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是临床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疼痛评估方法之一。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丁正年王祥瑞邓小明冯艺米卫东江伟李天佐杨建 军吴新民闵苏岳云祝胜美郭曲练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目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疼痛的评估 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四、常用镇痛药物 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

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在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柩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虽有警示和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左云霞(负责人/共同执笔人),春,飞,杜溢文献,克忠(共同执笔人),超,连庆泉,宋兴荣,马忠,建敏,斌,溪英,怡绮,周琪,周期,胡华琨,丽华,蓝雨雁 疼痛是小儿均具备的一种主观感受。孕25周时,胎儿疼痛感受器已经发育。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镇痛不充分,带来日后疼痛反应增强。急性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长期以来,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原因之一是小儿不能主诉疼痛因而造成疼痛评估困难;其次是有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使用受到限制,作为镇痛实施的医师也对药物副作用存在过度担心。因此,很多情况下外科手术患儿的痛苦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其康复过程也受到影响。目前,国外很多先进的儿童医院和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专门处理小儿疼痛的医疗小组,但我国小儿术后镇痛发展缓慢,水平较滞后。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儿童术后镇痛的发展,普及标准化的管理,从而惠及更多患儿,2014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集体撰写了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近3年来,国外关于小儿术后疼痛管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本专家组在2014年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查阅国外文献进行推荐意见的更新。 一、术前宣教和准备工作 (一) 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 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的容包括: 1.详细解说外科手术是一种创伤,创伤必然伴有疼痛。手术期间由于使用了充足剂量的麻醉与镇痛药物,术中患儿不会有疼痛感受。 2.术后创伤恢复有一定过程,如果不采取恰当的镇痛措施,患儿就会感受到疼痛,也会因为疼痛而导致各种躯体不适、睡眠障碍等,影响术后康复。 3.术后镇痛期间由于监护条件的限制和呼吸管理的困难,只能使用安全但镇痛效能相对较弱的药物或者小剂量麻醉性镇痛药物。一般小手术镇痛效果较好,大手术常常需要使用镇痛泵持续输注镇痛药物。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14) 王英伟,王国林,田玉科(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吴震(共同执笔人),罗爱伦,俞卫锋,徐建国(共同执笔人/负责人),黄宇光,薛张纲 一、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不良影响 近些年来虽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在全部住院手术患者中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仍有20%~30%,某些PONV高危患者其发生率高达70%~80%,门诊手术患者约为30%。PONV主要发生在手术后24~48 h 内,少数患者可持续达3~5天。 PONV导致患者程度不等的不适,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伤口裂开、切口疝形成、误吸和吸入性肺炎,是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因素。 二、PONV的危险因素 1. 患者因素女性、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者发生率高。成人50岁以下患者发病率高,小儿3岁以下发病率较低,术前有焦虑或胃瘫者发生率高。 2. 麻醉因素吸入麻醉药包括氧化亚氮、阿片类药物、硫喷妥钠、依托咪酯、氯胺酮、曲马多等增加PONV发生率。容量充足可减少PONV发生率。区域阻滞麻醉较全麻发生率低,丙泊酚TIVA较吸入全麻发生率低。 3.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越长,PONV发生率越高,尤其是持续3 h 以上的手术。某些手术,如腹腔镜手术、胃肠道手术、胆囊切除术、神经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以及斜视矫形术等,PONV发生率较高。 女性、术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是成人PONV的四种主要危险因素,Apfel依此设计了成人PONV的风险度简易评分方法:每个因素为1分,评分为0,1,2,3和4分者,发生PONV的风险性分别为10%,20%,40%,60%,80%。成人门诊手术出院后恶心呕吐(PONV)的五个主要高危因素是女性、有PONV史、年龄50岁以下、在PACU使用过阿片类药物以及在PACU有呕吐史,评分为0,1,2,3,4和5分者,发生PONV的风险性分别10%,20%,30%,50%,60%和80%。儿童PONV的四个主要高危因素是手术时间长于30 min、年龄3岁及以上、斜视手术、PONV史或直系亲属有PONV史,评分为0,1,2,3和4分者,发生PONV的风险性分别为10%,10%,30%,50%和70%。 三、PONV评分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10cm直尺作为标尺,一端为0,表示无恶心呕吐,另一端为10,表示为难以忍受的最严重的恶心呕吐(1~4为轻度,5~6为中度,7~10为重度)。 四、PONV的发生机制 呕吐中枢位于第四脑室腹侧面极后区(Area postrema)化学触发带和孤束核上方,分为神经反射中枢和化学感受器触发带。 神经反射中枢接受皮层(视觉、嗅觉、味觉)、咽喉、胃肠道和内耳前庭迷路、冠状动脉及化学触发带的传入刺激。化学触发带包括了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一、镇痛药物 最常用的药物有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和芬太尼;非阿片类药,如曲马多等。解热镇痛药因对锐痛和内脏痛效果较差,故较少使用。硬膜外镇痛时局麻药常选用布比卡因,其作用时间较长,如浓度低于%则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很弱,比较安全。 二、镇痛方法 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有口服药物,肌内、皮下、静脉注射药物和直肠给药等。由于这些方法: ①不能及时止痛; ②血药浓度波动大,有效镇痛时间有限,镇痛效果往往不够满意; ③不能个体化用药,对于药物需求量很大的病人常镇痛不全,而对于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用药过量,抑制呼吸; ④重复肌内注射造成注射部位,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现以硬膜外镇痛和病人自控镇痛法为好。 (一)硬膜外镇痛包括硬膜外单次和持续给药。常选用吗啡,吗啡可透过硬膜外间隙进入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髓后角的阿片受体。成人常用剂量为2~3mg/次,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注入,注药后约30分钟起效;持续6~24小时,平均为12小时。疼痛再度出现时,可重复给药。 不良反应:常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药液中加入氟哌利多,既可增强镇痛,又可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由于注射吗啡可产生延迟性呼吸抑制,故应密切观察,最好控制一次剂量在2~3mg,对老年危重病人更应警惕。 (二)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即在病人感到疼痛时,

可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它弥补了传统镇痛方法存在的镇痛不足和忽视病人个体差异,以及难以维持血药浓度稳定等问题。PCA装置包括:注药泵;自动控制装置,一般用微电脑控制;输注管道和防止反流的单向活瓣等。 1.分类 ①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 ②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2.常用术语 ①负荷剂量(loading dose),指PCA迅速达到无痛所需血药浓度,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所需药量; ②单次剂量(bolus dose),是指病人因镇痛不全所追加的镇痛药剂量; ③锁定时间(lock out time),是指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PCA装置不执行单次剂量指令; ④背景剂量(basal infusion)为设定的持续给药量。 3.注意事项PCA的药物配方种类较多,PCIA主要以麻醉性镇痛药为主,常用吗啡、芬太尼或曲马多等。PCEA则以局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复合应用,常用%~%布比卡因加小量的芬太尼或吗啡。无论采用PCIA或PCEA,医生都应事先向病人讲明使用的目的和正确的操作方法。PCA开始时,常给一负荷剂量作为基础,再以背景剂量维持。遇镇痛不全时,病人可自主给予单次剂量,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在此期间,医生应根据病情及用药效果,合理调整单次剂量、锁定时间以及背景剂量,达到安全有效的个体化镇痛的目的。

手术室外麻醉管理制度

手术室外临床麻醉工作制度 一、手术室外麻醉的范围:CT室、介入治疗室、门诊胃肠镜室、门诊人流室。 二、手术室外麻醉要求 (一)负责手术室外麻醉的医师应在预定时间到达,必须携带抢救箱,向病人及时交代有关问题,签写麻醉同意书,严格按照麻醉操作常规进行。如果病人存在较大可能导致麻醉意外发生的合并症,应向相关科室医师及病人家属提出,并建议暂停检查。 (二)麻醉科手术室外麻醉由高年资麻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负责,以提高医疗质量; (三)禁止在没有合格无菌条件的地方实施神经阻滞。 (四)凡手术室外麻醉都应该按照麻醉科规定的麻醉常规进行,包括术前访视、麻醉同意书的签署、麻醉前的准备和麻醉的实施; (五)麻醉前准备工作包括询问病史,了解有无严重并发病,做心、肺体检,填写麻醉前评估单,常规麻醉前心电图和平片检查,如病人有较严重的肺部疾患或功能损害,还应做肺功能检查。 (六)具体检查时间的预约:CT麻醉预约首先写麻醉会诊单,会诊后再确定检查时间。无痛胃肠镜的预约在内窥镜门诊,由做无痛胃肠镜的医师负责。预约的麻醉医师应向病人家属交待麻醉的危险性,并签署麻醉同意书,约定检查时间.交待术前注意事项; (七)检查当日,负责实施麻醉的医师应在麻醉前评估报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了解禁食情况及有无新的情况发生。 (八)麻醉前准备:麻醉医师应在麻醉前检查麻醉所需物质、设备是否齐全、完好:主要包括简易呼吸器,大小合适的面罩,喉镜和大小合适的气管导管,心血管复苏药品。所有手术室外都要求具备有吸氧、吸引器、血压、心率、Sp02、心电图监测以及开放静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如有任何条件的缺乏,麻醉医师有权拒绝实施麻醉,并向科室领导汇报备案。如不具备上述条件而实施麻醉,出现任何问题由当事人自己负责; (九)麻醉过程中一定要有受过训练的麻醉主治医师在现场监护。一定要使用高流量的氧气经过氧气导管与简易呼吸器和面罩给病人吸氧。要记好麻醉记录,麻醉结束后完善麻醉记录单。 (十)麻醉结束后,一定要等待病人意识恢复,生命体征正常、平稳后才能放病人回家,并向病人家属交待麻醉后注意事项,以确保病人的安全。若病人意识短时间内不能恢复,或生命体征不平稳,可将病人送至PACU或病房或ICU

肝胆胰外科术后加速康复专家共识(2015 版)

肝胆胰外科术后加速康复专家共识(2015 版) 前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依据的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以达到快速康复为目的。ERAS 通过减轻术后应激反应、合理管理疼痛、早期恢复饮食和早期活动等措施来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自1997 年丹麦外科医师Kehlet 提出ERAS 以来,ERAS 已在骨科、乳腺外科、心胸外科、胃肠外科、妇产科等多个外科领域开展。目前,国际上已相继发布了择期结直肠手术、直肠和(或)盆腔手术、胰十二指肠手术和胃切除手术的ERAS 指南或专家共识。肝胆胰手术较复杂、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近年提倡并应用的精准、微创、损伤控制的现代外科理念为ERAS 的施行奠定了基础。目前,多家医疗中心开始在肝胆胰手术患者中施行ERAS,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今,国内外均无一致的针对肝胆胰手术的ERAS 方案来指导临床实践。因此,《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业内专家,启动了《肝胆胰外科术后加速康复专家共识(2015 版)》(以下简称本共识)讨论会,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按照循征医学原则通过深入论证,最终制订本共识,旨在为实现我国肝胆胰外科手术ERAS 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参

考意见。本共识依据的循证医学证据质量等级和推荐强度等级按照GRADE 系统(表1)。表1 为证据等级及推荐强 度术前项目1. 术前宣传教育术前通过面对面交流、书面(展板、宣传册)或多媒体方式,告知患者围术期各项相关事宜,包括:(1)告知患者麻醉和手术过程,减轻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恐惧和焦虑。(2)告知患者ERAS 方案的目的和主要项目,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食、术后早期活动、宣传疼痛控制及呼吸理疗等相关知识,增加方案施行的依从性。(3)告知患者预设的出院标准。(4)告知患者随访时间安排和再入院途径。推荐意见1:患者应接受常规的术前宣传教育和咨询解答,且宣传教育应贯穿围术期的整个过程直至患者出院(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强烈推荐)。2. 术前肠道准备传统术前肠道准备包括机械性肠道准备和口服抗菌药物清 除肠道细菌,多个领域的ERAS 方案均不建议术前行肠道 准备。有研究结果显示,机械性肠道准备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老年患者。同时针对胰十二指肠手术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准备并不能使患者获益。推荐意见2:术前不必常规行肠道准备(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强烈推荐)。3. 术前禁食传统围术期处理方案提倡术前禁食12 h、禁水6 h,认为可降低术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但缺乏相应证据。同时有研究表明,禁食过夜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和术后不适。一项纳入了22 项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 分析结果

2019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 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冯艺,米卫东,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验。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术后痛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

诺扬术后镇痛专家共识讨论稿

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术后镇痛专家小组意见讨论稿 目录 一、 疼痛的危害及术后镇痛的必要性 二、 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的药理学基础 三、 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推荐用药方案 四、 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临床应用常见副作用及处理 五、 几类特殊人群该如何使用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 一、疼痛的危害及术后镇痛的必要性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急性疼痛,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肌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其发生率高达19%~56%,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二、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的药理学基础 诺扬,通用名: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是阿片受体的激动拮抗剂,国际上一般认为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的镇痛作用排序为:纳布啡>布托啡诺>喷他佐辛>地佐辛>丙烯吗啡。 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主要作用κ受体,对δ受体有作用不明显,对μ受体具有激动拮抗的双重作用,对三种受体的激动作用强度为,25:4:1 。由于它对阿片受体的这种独特作用,因此其具有以下的特点:1、在具有阿片类药物的良好镇痛作用的同时,几乎没有呼吸抑制;2、很少引起胃肠活动减少和平滑肌痉挛;3、不会引起皮肤瘙痒4、很少引起尿潴留的发生;5、躯体体依赖性极低,在麻醉药品管理条例中仅为二类精神药品。 目前在临床上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广泛应用于静脉自控镇痛、术前镇痛、术中镇痛、硬膜外自控镇痛、一些短小手术辅助镇痛等领域。 三、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推荐用药方案 (一)麻醉科手术过程中使用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一个月,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其发生率高达19%~56%,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的病理生理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1、短期不利影响 (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 (2)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增加; (3)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手术损伤后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能触发多条有害脊髓反射弧,使膈神经兴奋的脊髓反射性抑制,引起术后肺功能降低,特别是上腹部和胸 部手术后;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致通气量减少、无法有力地咳嗽, 无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 (4)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 (5)对泌尿系统功能的影响 (6)对骨骼肌肉系统的影响 (7)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8)对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 (9)睡眠障碍会产生心情和行为上的不良影响 2、长期不利影响 (1)术后疼痛控制不佳是发展为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2)术后长期疼痛(持续1年以上)是行为改变的风险因素。 二、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 AS)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 erbal Rating Scale,VRS) 4、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 (二) 治疗效果的评估应定期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疗效和副反应,并据此作相应调整。在疼痛治疗结束后应由患者评估满意度。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14) 王英伟,王国林,田玉科(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吴震(共同执笔人),罗爱伦,俞卫锋,徐建国(共同执笔人/负责人),黄宇光,薛张纲 一、术后恶心呕吐得发生率及不良影响 近些年来虽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在全部住院手术患者中术后恶心呕吐(PONV)得发生率仍有20%~30%,某些PONV高危患者其发生率高达70%~80%,门诊手术患者约为30%。PONV主要发生在手术后24~48 h内,少数患者可持续达3~5天。 PONV导致患者程度不等得不适,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伤口裂开、切口疝形成、误吸与吸入性肺炎,就是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与医疗费用增加得重要因素。 二、PONV得危险因素 1、患者因素女性、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者发生率高。成人50岁以下患者发病率高,小儿3岁以下发病率较低,术前有焦虑或胃瘫者发生率高。 2、麻醉因素吸入麻醉药包括氧化亚氮、阿片类药物、硫喷妥钠、依托咪酯、氯胺酮、曲马多等增加PONV发生率。容量充足可减少PONV 发生率。区域阻滞麻醉较全麻发生率低,丙泊酚TIVA较吸入全麻发生率低。 3、手术因素手术时间越长,PONV发生率越高,尤其就是持续3 h 以上得手术。某些手术,如腹腔镜手术、胃肠道手术、胆囊切除术、神经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以及斜视矫形术等,PONV发生率较高。 女性、术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就是成人PONV得四种主要危险因素,Apfel依此设计了成人PONV得风险度简易评分方法:每个因素为1分,评分为0,1,2,3与4分者,发生PONV得风险性分别为10%,20%,40%,60%,80%。成人门诊手术出院后恶心呕吐(PONV)得五个主要高危因素就是女性、有PONV史、年龄50岁以下、在PACU使用过阿片类药物以及在PACU有呕吐史,评分为0,1,2,3,4与5分者,发生PONV得风险性分别 10%,20%,30%,50%,60%与80%。儿童PONV得四个主要高危因素就是手术时间长于30 min、年龄3岁及以上、斜视手术、PONV史或直系亲属有PONV史,评分为0,1,2,3与4分者,发生PONV得风险性分别为10%,10%,30%,50%与70%。 三、PONV评分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10cm直尺作为标尺,一端为0,表示无恶心呕吐,另一端为10,表示为难以忍受得最严重得恶心呕吐(1~4为轻度,5~6为中度,7~10为重度)。 四、PONV得发生机制 呕吐中枢位于第四脑室腹侧面极后区(Area postrema)化学触发带与孤束核上方,分为神经反射中枢与化学感受器触发带。 神经反射中枢接受皮层(视觉、嗅觉、味觉)、咽喉、胃肠道与内耳前庭迷路、冠状动脉及化学触发带得传入刺激。化学触发带包括了5-HT3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规范

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目录 一、术后出血 二、术后切口感染 三、术后切口裂开 四、术后疼痛 五、术后急性胃扩张 六、术后肺不张及肺炎 七、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八、术后肺栓塞 九、术后尿潴留 十、术后腹腔感染 十一、术后肠梗阻

一、术后出血 (一)病因:手术后出血可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称为原发性出血)和术后7-10天左右(称为继发性出血)。术中止血不彻底、不完善,如结扎血管的缝线松脱;小血管断端的痉挛及血凝块的覆盖,使创面出血暂时停止而使部分出血点被遗漏,这些是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由于后期手术野的感染和消化液外渗等因素,使部分血管壁发生坏死、破裂、可导致术后的继发性出血。 (二)临床表现:原发性出血多开始于手术后的最初几小时。表浅手术后的原发性出血,表现为局部渗血多,并逐渐形成血肿,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如疝修补术后的阴囊血肿。但发生于甲状腺术后的颈部血肿,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可突然发生窒息。体腔内的原发性出血,引流管可流出大量鲜血;或术后短期内出现休克,虽然输血补液处理,休克不见的好转,甚至加重时表示内出血量较大。术后1-2周内,化脓伤口深部突然出现血块或有鲜血涌出,或大量呕血、黑便、尿血和咳血,这些都是继发性出血的主要表现。严重的出血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后果较为严重。 (三)防治措施:首先,手术止血要彻底,术毕应用盐水冲洗创面,清除凝血块之后,再仔细结扎每个出血点,较大的血管出血应该缝扎或双重结扎止血较为可靠。术后积极预防感染,减少继发性出血的发生。凝血机制异常着,可于围手术期输注新鲜全血、凝血因子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出血量根据伤口敷料渗血多少,引流管内出血量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2017-12-14 06:10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1061 左云霞(负责人/共同执笔人),冯春,刘飞,杜溢李文献,李克忠(共同执笔人),李超,连庆泉,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张斌,张溪英,陈怡绮,周琪,周期,胡华琨,姜丽华,蓝雨雁 疼痛是小儿均具备的一种主观感受。孕25周时,胎儿疼痛感受器已经发育。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镇痛不充分,带来日后疼痛反应增强。急性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长期以来,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原因之一是小儿不能主诉疼痛因而造成疼痛评估困难;其次是有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使用受到限制,作为镇痛实施的医师也对药物副作用存在过度担心。因此,很多情况下外科手术患儿的痛苦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其康复过程也受到影响。目前,国外很多先进的儿童医院和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专门处理小儿疼痛的医疗小组,但我国小儿术后镇痛发展缓慢,水平较滞后。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儿童术后镇痛的发展,普及标准化的管理,从而惠及更多患儿,2014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集体撰写了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近3年来,国内外关于小儿术后疼痛管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本专家组在2014年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推荐意见的更新。 一、术前宣教和准备工作 (一) 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 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的内容包括: 1.详细解说外科手术是一种创伤,创伤必然伴有疼痛。手术期间由于使用了充足剂量的麻醉与镇痛药物,术中患儿不会有疼痛感受。 2.术后创伤恢复有一定过程,如果不采取恰当的镇痛措施,患儿就会感受到疼痛,也会因为疼痛而导致各种躯体不适、睡眠障碍等,影响术后康复。 3.术后镇痛期间由于监护条件的限制和呼吸管理的困难,只能使用安全但镇痛效能相对较弱的药物或者小剂量麻醉性镇痛药物。一般小手术镇痛效果较好,大手术常常需要使用镇痛泵持续输注镇痛药物。

成人术后镇痛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目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疼痛的评估 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四、常用镇痛药物 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短于1个月)和慢性疼痛(持续 3个月以上)。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伤害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 7天),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 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Post-surgicalPain,CPSP)。无论手术大小均都可发生慢性疼痛(CPSP),其发生率高达19%~56%,且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 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的病理生理: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 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1、短期不利影响:对各个系统和器官均有影响,比如: 增加氧耗量,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缺血危险性增加;呼吸浅快、 通气量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出现,胃肠蠕动的减少和胃肠功能恢复的延迟,尿道及膀胱肌运动力减弱, 引起尿潴留,由于限制机体活动而促进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增强,引发术后高凝状态和 免疫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和分解代谢性激素的分泌增加,合成代谢性激素分泌降低;对心理 情绪及精神方面的影响:可导致焦虑、恐惧、无助、忧郁、不满、过度敏感、挫折、沮丧;也可造成家属 恐慌、手足无措的感觉、引发家庭危机;睡眠障碍会产生心情和行为上的不良影响。 2、长期不利影响:发展为慢性疼痛,行为改变等 二、疼痛评估: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VAS)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RatingScale,NRS) 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RatingScale,VRS) 4、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FacesPainRatingScale) 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如儿童(3-5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二)治疗效果的评估应定期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疗效和副反应,并据此作相应调整。在疼痛治疗结束后 应由患者评估满意度。 原则包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