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砖混结构房屋构造柱、墙体拉结筋及马牙槎设置的一般规定

砖混结构房屋构造柱、墙体拉结筋及马牙槎设置的一般规定

砖混结构房屋构造柱、墙体拉结筋及马牙槎设置的一般规定
砖混结构房屋构造柱、墙体拉结筋及马牙槎设置的一般规定

砖混结构房屋构造柱、墙体拉结筋及马牙槎设置的一般规定

一11G329-2图集中关于多层砖砌体构造柱构造要求

多层砖砌体房屋的构造柱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用180mm*240mm(墙厚190mm 时,为180*190mm)纵向钢筋宜采用4¢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下端应适当加密;6、7度时超过六屋、8度超过五层和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应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2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水平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拉结网片或¢4点焊钢筋网片,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6、7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筋网片水平通长设置,当砖砌体墙为370mm厚时,拉结网片的水平钢筋也可根据当地习惯做法采用3¢6;

3 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纵筋应从圈梁纵筋内侧穿过,以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全部贯通。

4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二马牙槎设置一般规定

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墙体,应先绑扎构造柱钢筋,然后砌砖墙,最后支模浇注混凝土。砖墙应砌成马牙槎(标砖五退五进,先退后进),墙与柱应沿高度方向每500㎜设水平拉结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少于1m,如图6-5所示。马牙槎留槎宽度一般为60mm,高度不宜大于300mm。先退后进组砌方法。

下表为11G G329-2图集P97页截图

施工现场马牙槎照片

马牙槎等样板做法

构造柱的设置原则

1 圈梁 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 1.1圈梁的作用 1.1.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 1.1.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 1.1.3起水平箍的作用,可减小墙、柱的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水平刚度。 1.1.4通过与构造柱的配合,提高墙、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 1.1.5在温差较大地区防止墙体开裂。 1.2圈梁的设置 1.2.1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1.2.2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及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1.2.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1.2.4对建造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多层房屋,应在基础和顶层各设置一道圈梁,其它各层可隔层或每层设置。 1.2.5多层房屋基础处设置圈梁一道。 1.3圈梁的构造 1.3.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 1.3.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1.3.3圈梁的宽度易与墙厚相同,当墙厚大于等于240毫米时,圈梁的宽度不易小于2/3墙厚;圈梁高度应为砌体厚度的倍数,并不小于120毫米;设置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质上的基础内的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毫米。 1.3.4现浇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 1.3.5内走廊房屋沿横向设置的圈梁,均应穿过走廊拉通,并隔一定距离(七度时:15米;八度时:11米;九度时:7米)将穿过走廊部分的圈梁局部加强,其最小高度一般不小于300毫米。 1.4圈梁的最小纵筋不应小于4φ10,箍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

构造柱 、马牙槎

设置规范 1 .当混凝土墙(柱)分隔的直段长度,120(或100)厚墙超过 3.6m,180(或190)厚墙超过5m时,在该区间加混凝土构造柱分隔; 2.120(或100)厚墙当墙高大于3米时,开洞宽度大于2.4m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180(或190)厚墙当墙高大于4m,开洞宽度大于3.5m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设计规范 第2.1.14条混凝土构造柱structural concrete column 在多层砌体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筋,并按先砌墙后浇灌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混凝土柱,通常称为混凝土构造柱,简称构造柱(建筑图纸里符号为—GZ)。 为提高多层建筑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规范要求应在房屋的砌体内适宜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并与圈梁连接,共同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这种钢筋混凝土柱通常就被称为构造柱。构造柱,主要不是承担竖向荷载的,而是抗击剪力,抗震等横向荷载的。 。构造柱通常设置在楼梯间的休息平台处,纵横墙交接处,墙的转

角丈处,墙长达到五米的中间部位要设构造柱。近年来为提高砌体结构的承载能力或稳定性而又不增大截面尺寸,墙中的构造柱已不仅仅设置在房屋墙体转角、边缘部位,而按需要设置在墙体的中间部位,圈梁应设置成封闭状。圈梁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抵抗不均匀沉降,圈梁的设置要求是宜连续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不能截断,不可避免有门窗洞口堵截时,在门窗洞口上方设置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伸入支座不得小于2倍的高度(为被堵截圈梁的上平到附加圈梁的下平),且不得小于1000mm,过梁设置在门窗洞口的上方,宜与墙同厚,每边伸入支座不小于240mm。 从施工角度讲,构造柱要与圈梁地梁、基础梁整体浇筑。与砖墙体要在结构工程有水平拉接筋连接。如果构造柱在建筑物、构筑物中间位置,要与分布筋做连接。 构造柱不作为主要受力构件 设置原则 1)应根据砌体结构体系 砌体类型结构或构件的受力或稳定要求,以及其他功能或构造要求,在墙体中的规定部位设置现浇混凝土构造柱; 2)对于大开间荷载较大或层高较高以及层数大于等于8层的砌体结构房屋宜按下列要求设置构造柱: (1)墙体的两端, (2)较大洞口的两侧, (3)房屋纵横墙交界处,

构造柱的设置&规范

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98ZG003中同时说明----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充墙中设置构造柱,间距<=5米);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另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1,墙体转角;2,砌体丁字接关处;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 1 圈梁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 1.1圈梁的作用 1.1.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 1.1.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 1.1.3起水平箍的作用,可减小墙、柱的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水平刚度。 1.1.4通过与构造柱的配合,提高墙、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 1.1.5在温差较大地区防止墙体开裂。 1.2圈梁的设置 1.2.1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1.2.2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及每层楼

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1.2.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1.2.4对建造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多层房屋,应在基础和顶层各设置一道圈梁,其它各层可隔层或每层设置。 1.2.5多层房屋基础处设置圈梁一道。 1.3圈梁的构造 1.3.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 1.3.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1.3.3圈梁的宽度易与墙厚相同,当墙厚大于等于240毫米时,圈梁的宽度不易小于2/3墙厚;圈梁高度应为砌体厚度的倍数,并不小于120毫米;设置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质上的基础内的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毫米。 1.3.4现浇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 1.3.5内走廊房屋沿横向设置的圈梁,均应穿过走廊拉通,并隔一定距离(七度时:15米;八度时:

构造柱设置规范要求.

一、框架结构填充墙: 1 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2 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不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2) 当填充墙有洞口时,宜在窗洞口的上端或下端、门洞口的上端设置钢筋泪凝土带,钢筋?昆凝土带应与过梁的混凝土同时浇筑,其过梁的断面及配筋由设计

确定。钢筋混凝土带的1昆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0 。当有洞口的填充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距离小于240mm 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框; 3) 填充墙长度超过5m 或墙长大于2 倍层高时,墙顶与梁宜有拉接措施,墙体中部应加设构造柱;墙高度超过4m 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墙高超过6m 时,宜沿墙高每2m 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 。 6.5.2房屋顶层墙体,宜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7。女儿墙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 ,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 12g614-1第17页规定门洞大于2100mm时门洞两边设置构造柱。12g614-1第18页如图所示:

窗间墙不得小于1000mm!否则采取1、加钢筋砼独立柱;2、把该处的圈梁改成连梁设置等加固措施。高层在高规6.1.1.2中有明确规定,若是两个相邻房间的窗,窗间墙不得小于1200mm! GB50011-2010第13.3.4-4与12G614-1中墙长规定似乎有点矛盾。 二、砌体结构: 关于多层砖砌体房屋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规定: 第7.3.1条: 1、楼电梯间的四角 2、楼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 3、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 4、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5、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 6、较大洞口两侧。 (内墙指不小于2.1m的洞口;外墙在内外墙交接处已设置构造柱时应允许适当放宽,但洞口侧墙体应加强。) 构造柱最小截面240×180mm,纵向钢筋4根12,箍筋间距不宜小于250mm,且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做马牙槎,并每隔500mm设置2根6的拉结钢筋,拉结钢筋伸入墙体不小于1m,构造柱下端伸入室外地面以下不小于500mm,或与埋深不小于500mm的地圈梁相连。

填充墙构造柱设置的规定

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规定 1、构造柱的定位详建筑图。如建筑图上未表示,施工中按以下原则设置:1)宽度大于2m的洞口的两侧。2)长度超过2.5m的独立墙体的端部。构造柱断面为墙厚200(100)X200,配筋4ф12(4ф10),ф6@200,上下端400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加密到100。构造柱的钢筋应锚入梁板内上下各一个锚固长度。 2、砌体填充墙端部无结构墙、柱时,应设置构造柱;当墙长超过5m(墙厚不大于120为4m)而无中间横墙或立柱拉结时,应在墙长中间部位设置混凝土构造柱。 3、砌块墙与结构柱或混凝土墙交接处,应在柱或混凝土墙内预留拉结钢筋,每隔500mm或两皮砌块间设2根6.5拉结钢筋,伸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应小于7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小于10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应通长设置。 4、规范要求,构造柱应上下两端可靠锚入梁中,正确做法应该是在倒梁混凝土之前预留构造柱纵筋。这一点在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管理不严,且偷懒怕麻烦,普遍很难做到。在柱下端梁中预留情况尚好,而在上端梁中,95%都是不会预留的。做法是:柱纵筋先伸至梁底,事后在梁底相应位置凿四个孔,将四根插筋插入,然后用环氧树脂锚固,最后将上部插筋与下部纵筋搭接连接。 5、(1)构造柱在框架砌体填充墙中的作用和构造要求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其作用与多层砌体结构中的构造柱一样,即将较长的填充墙沿长度方向用构造柱分开,由框架柱、上一F水平横梁和构

造柱构成填充墙的封闭边框,使填充墙形成几片带有封闭边框的墙体, 这就犹如对墙体加了一个竖向和横向的“套箍”一样,对墙体起约束作用。即使填充墙开裂,也不致散落解体,仍然可保证其足够的稳定性。但它与多层砌体房屋中构造柱不同的是,构造柱本身不连续。故这一作用的实现,一方面要求墙与柱应可靠连结,墙与上部梁用斜砌砖牢固挤紧;另一方面要求构造柱与上下梁也应可靠拉结,同时要求构造柱不能对主体框架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如阻止上下梁的竖向相对变形,造成上下梁的开裂等。(2)目前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常砌体填充墙中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见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施工顺序错误,即将构造柱与框架梁一起施工,构造柱钢筋与梁同时绑扎,柱上下端钢筋锚人梁内,然后同时浇筑混凝土。这样虽然做到了连结可靠,但却将构造柱变成了与其相连梁的支点,与结构设计采用的计算模型不符。当上下梁产生相对变形时将对梁造成不利影响,容易造成梁开裂.2)施工顺序没有错,但顶部与上层梁连接过强即是连接构造不当,构造柱限制了上下梁的相对变形,在构造柱混凝土浇筑至顶部时,将顶部混凝土换为细石混凝土,甚至换为膨胀混凝土。这种施工方法的结果与1)相同。3)施工顺序没有错,但顶部与上层梁连接过弱,也属连接构造不当,柱顶钢筋未锚于梁中或未与梁底部钢筋焊接,使得构造柱与上部梁间无拉结,构造柱对填充墙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简单地认为砌体填充墙中与多层砌体房屋中的构造柱的作用、要求和做 法一样,或对填充墙中构造柱的作用和要求理解不充分;没有相应的标准图也是造成填充墙构造柱施工方法不统一、不规范的原因之一;构造柱不

构造柱-、马牙槎

构造柱-、马牙槎

设置规范 1 .当混凝土墙(柱)分隔的直段长度,120(或100)厚墙超过 3.6m,180(或190)厚墙超过5m时,在该区间加混凝土构造柱分隔; 2.120(或100)厚墙当墙高大于3米时,开洞宽度大于2.4m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180(或190)厚墙当墙高大于4m,开洞宽度大于3.5m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设计规范 第2.1.14条混凝土构造柱structural concrete column 在多层砌体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筋,并按先砌墙后浇灌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混凝土柱,通常称为混凝土构造柱,简称构造柱(建筑图纸里符号为—GZ)。 为提高多层建筑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规范要求应在房屋的砌体内适宜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并与圈梁连接,共同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这种钢筋混凝土柱通常就被称为构造柱。构造柱,主要不是承担竖向荷载的,而是抗击剪力,抗震等横向荷载的。 。构造柱通常设置在楼梯间的休息平台处,纵横墙交接处,墙的转

角丈处,墙长达到五米的中间部位要设构造柱。近年来为提高砌体结构的承载能力或稳定性而又不增大截面尺寸,墙中的构造柱已不仅仅设置在房屋墙体转角、边缘部位,而按需要设置在墙体的中间部位,圈梁应设置成封闭状。圈梁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抵抗不均匀沉降,圈梁的设置要求是宜连续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不能截断,不可避免有门窗洞口堵截时,在门窗洞口上方设置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伸入支座不得小于2倍的高度(为被堵截圈梁的上平到附加圈梁的下平),且不得小于1000mm,过梁设置在门窗洞口的上方,宜与墙同厚,每边伸入支座不小于240mm。 从施工角度讲,构造柱要与圈梁地梁、基础梁整体浇筑。与砖墙体要在结构工程有水平拉接筋连接。如果构造柱在建筑物、构筑物中间位置,要与分布筋做连接。 构造柱不作为主要受力构件 设置原则 1)应根据砌体结构体系 砌体类型结构或构件的受力或稳定要求,以及其他功能或构造要求,在墙体中的规定部位设置现浇混凝土构造柱; 2)对于大开间荷载较大或层高较高以及层数大于等于8层的砌体结构房屋宜按下列要求设置构造柱: (1)墙体的两端, (2)较大洞口的两侧, (3)房屋纵横墙交界处,

框架结构构造柱设置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框架结构构造柱设置规范 篇一:填充墙构造柱设置的规定 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规定 1、构造柱的定位详建筑图。如建筑图上未表示,施工中按以下原则设置: 1)宽度大于2m的洞口的两侧。2)长度超过2.5m的独立墙体的端部。构造柱断面为墙厚200(100)x200,配筋4ф12(4ф10),ф6@200,上下端400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加密到100。构造柱的钢筋应锚入梁板内上下各一个锚固长度。 2、砌体填充墙端部无结构墙、柱时,应设置构造柱;当墙长超过5m(墙厚不大于120为4m)而无中间横墙或立柱拉结时,应在墙长中间部位设置混凝土构造柱。 3、砌块墙与结构柱或混凝土墙交接处,应在柱或混凝土墙内预留拉结钢筋,每隔500mm或两皮砌块间设2根6.5拉结钢筋,伸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应小于7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小于10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应通长设置。 4、规范要求,构造柱应上下两端可靠锚入梁中,正确

做法应该是在倒梁混凝土之前预留构造柱纵筋。这一点在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管理不严,且偷懒怕麻烦,普遍很难做到。在柱下端梁中预留情况尚好,而在上端梁中,95%都是不会预留的。做法是:柱纵筋先伸至梁底,事后在梁底相应位置凿四个孔,将四根插筋插入,然后用环氧树脂锚固,最后将上部插筋与下部纵筋搭接连接。 5、(1)构造柱在框架砌体填充墙中的作用和构造要求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其作用与多层砌体结构中的构造柱一样,即将较长的填充墙沿长度方向用构造柱分开,由框架柱、上一F水平横梁和构 造柱构成填充墙的封闭边框,使填充墙形成几片带有封闭边框的墙体,这就犹如对墙体加了一个竖向和横向的“套箍”一样,对墙体起约束作用。即使填充墙开裂,也不致散落解体,仍然可保证其足够的稳定性。但它与多层砌体房屋中构造柱不同的是,构造柱本身不连续。故这一作用的实现,一方面要求墙与柱应可靠连结,墙与上部梁用斜砌砖牢固挤紧;另一方面要求构造柱与上下梁也应可靠拉结,同时要求构造柱不能对主体框架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如阻止上下梁的竖向相对变形,造成上下梁的开裂等。 (2)目前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常砌体填充墙中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见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施工顺序错误,即将构造柱与框架梁

填充墙构造柱设置的原则

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规 1、构造柱的定位详建筑图。如建筑图上未表示,施工中按以下原则设置:1)宽度大于2m的洞口的两侧。2)长度超过2.5m的独立墙体的端部。构造柱断面为墙厚200(100)X200,配筋4ф12(4ф10),ф6200,上下端400长度围,箍筋间距加密到100。构造柱的钢筋应锚入梁板上下各一个锚固长度。 2、砌体填充墙端部无结构墙、柱时,应设置构造柱;当墙长超过5m(墙厚不大于120为4m)而无中间横墙或立柱拉结时,应在墙长中间部位设置混凝土构造柱。 3、砌块墙与结构柱或混凝土墙交接处,应在柱或混凝土墙预留拉结钢筋,每隔500mm或两皮砌块间设2根6.5拉结钢筋,伸入墙长度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应小于7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小于10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应通长设置。 4、规要求,构造柱应上下两端可靠锚入梁中,正确做法应该是在倒梁混凝土之前预留构造柱纵筋。这一点在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管理不严,且偷懒怕麻烦,普遍很难做到。在柱下端梁中预留情况尚好,而在上端梁中,95%都是不会预留的。做法是:柱纵筋先伸至梁底,事后在梁底相应位置凿四个孔,将四根插筋插入,然后用环氧树脂锚固,最后将上部插筋与下部纵筋搭接连接。 5、(1)构造柱在框架砌体填充墙中的作用和构造要求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其作用与多层砌体结构中的构造柱一样,即将较长的填充墙沿长度方向用构造柱分开,由框架柱、上一F水平横梁和构

造柱构成填充墙的封闭边框,使填充墙形成几片带有封闭边框的墙体, 这就犹如对墙体加了一个竖向和横向的“套箍”一样,对墙体起约束作用。即使填充墙开裂,也不致散落解体,仍然可保证其足够的稳定性。但它与多层砌体房屋中构造柱不同的是,构造柱本身不连续。故这一作用的实现,一方面要求墙与柱应可靠连结,墙与上部梁用斜砌砖牢固挤紧;另一方面要求构造柱与上下梁也应可靠拉结,同时要求构造柱不能对主体框架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如阻止上下梁的竖向相对变形,造成上下梁的开裂等。(2)目前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常砌体填充墙中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见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施工顺序错误,即将构造柱与框架梁一起施工,构造柱钢筋与梁同时绑扎,柱上下端钢筋锚人梁,然后同时浇筑混凝土。这样虽然做到了连结可靠,但却将构造柱变成了与其相连梁的支点,与结构设计采用的计 算模型不符。当上下梁产生相对变形时将对梁造成不利影响,容易造成梁开裂.2)施工顺序没有错,但顶部与上层梁连接过强即是连接构造不当,构造柱限制了上下梁的相对变形,在构造柱混凝土浇筑至顶部时,将顶部混凝土换为细石混凝土,甚至换为膨胀混凝土。这种施工方法的结果与1)相同。3)施工顺序没有错,但顶部与上层梁连接过弱,也属连接构造不当,柱顶钢筋未锚于梁中或未与梁底部钢筋焊接,使得构造柱与上部梁间无拉结,构造柱对填充墙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简单地认为砌体填充墙中与多层砌体房屋中的构造柱的作用、要求和做 法一样,或对填充墙中构造柱的作用和要求理解不充分;没有相应的标准图也是造成填充墙构造柱施工方法不统一、不规的原因之一;构造柱不是

构造柱设置要求

构造柱设置要求 一、基本介绍 构造柱通常设置在楼梯间的休息平台处,纵横墙交接处,墙的转角处,墙长达到五米的中间部位要设构造柱。近年来为提高砌体结构的承载能力或稳定性而又不增大截面尺寸,墙中的构造柱已不仅仅设置在房屋墙体转角、边缘部位,而按需要设置在墙体的中间部位,圈梁必须设置成封闭状。 从施工角度讲,构造柱要与圈梁地梁、基础梁整体浇筑。与砖墙体要在结构工程有水平拉接筋连接。如果构造柱在建筑物、构筑物中间位置,要与分布筋做连接。 二、设置原则 1、应根据砌体结构体系 砌体类型结构或构件的受力或稳定要求,以及其他功能或构造要求,在墙体中的规定部位设置现浇混凝土构造柱; 2、对于大开间荷载较大或层高较高以及层数大于等于8层的砌体结构房屋宜按下列要求设置构造柱: (1)墙体的两端, (2)较大洞口的两侧, (3)房屋纵横墙交界处, (4)构造柱的间距,当按组合墙考虑构造柱受力时,或考虑构造柱提高墙体的稳定性时,其间距不宜大于4m,其他情况不宜大于墙高的1.5—2倍及6m,或按有关的规范执行, (5)构造柱应与圈梁有可靠的连接; 3、下列情况宜设构造柱: (1)受力或稳定性不足的小墙垛, (2)跨度较大的梁下墙体的厚度受限制时,于梁下设置, (3)墙体的高厚比较大如自承重墙或风荷载较大时,可在墙的适当部位设置构造柱,以形成带壁柱的墙体满足高厚比和承载力的要求,此时构造柱的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沿高度横向支点的距离与此同时与构造柱截面宽度之比不宜大于30,构造柱的配筋应满足水平受力的要求。 三、设置规范 1 、当无混凝土墙(柱)分隔的直段长度,120(或100)厚墙超过3.6m,180(或190)厚墙超过5m时,在该区间加混凝土构造柱分隔; 2、 120(或100)厚墙当墙高小于等于3米时,开洞宽度小于等于2.4m,若不满足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填充墙构造柱圈梁设置方案

填充墙构造柱圈梁设置方案 (1)填充墙沿柱(包括框架柱、混凝土墙、构造柱)高度每隔500配置2Φ6墙体拉筋,拉筋锚固长度为250。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详见图3.1.2-34。 图3.1.2-35 墙体拉筋与构造柱 (2)除建筑图纸上注明位置的构造柱外,构造柱的位置还要符合以下要求:墙肢长度大于5米时,其截面及配筋如下图;如墙长小于300mm,则将其改为构造柱,其配筋为:主筋4φ12;箍筋:φ6@200 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在填充墙中部位置以及两端无钢筋混凝土柱(墙)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大于5.0米,长度超过2.5米的独立墙体的端部设置构造柱,宽度超过2米的洞口两侧设置构造柱,窗间墙宽度小于600而其后无隔墙时,整个窗间墙全部设置为构造柱。 (3)构造柱截面为墙宽×200,纵筋4Φ12,箍筋Φ6@200。 (4)填充墙拐角处未设柱时,按下图设置墙体加强筋。

图3.1.2-36 拐角处墙体拉筋 (5)墙高超过4米(100厚墙无门窗洞者高度超过3米,有洞口者超过2.5米)时,在墙体高度中部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圈梁),圈梁的主筋为4Φ8,箍筋为Φ6@200,截面高度h为120mm;自由端的墙体顶部,设在压顶圈梁,圈梁截面为墙宽×200,纵筋4Φ12,箍筋Φ6@200。 (6)墙上有门窗洞口,圈梁位置与门窗洞口上方的过梁同一高度且连续,当圈梁被洞口截断时,在洞口上方按圈梁要求增设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小于2H(H为圈梁与附加圈梁的垂直距离),且不小于1米。 (7)砌体洞口顶部过梁的设置 砌体洞口净宽度不大于600且洞口上部砌体高度不小于300时,可采用配筋带过梁;配筋带采用厚度30mm,M7.5水泥砂浆内配3Φ8。 洞口净宽度大于600mm时,采用如下钢筋混凝土过梁: 图3.1.2-37 过梁图

马牙槎

马牙槎(chá) 马牙槎是砖墙留槎处的一种砌筑方法。细分可以分为大马牙槎和小马牙槎。 小马牙槎:指砌墙时在留槎处每隔一皮砖伸出1/4砖长,以备以后接槎时插入相应的砖。这种接槎属直槎,一般不宜使用,如果因特殊原因必须使用时,应在接槎处预留拉接钢筋。 大马牙槎:是用于抗震区设置构造柱时砖墙与构造柱相交处的砌筑方法,砌墙时在构造柱处每隔五皮砖伸出1/4砖长,伸出的皮数也是五皮,同时也要按规定预留拉接钢筋。目的是在浇筑构造柱时使墙体与构造柱结合的更牢固,更利于抗震。 马牙槎根据功能的分类,马牙槎还可以叫做接缝马牙槎和结构马牙槎。 接缝马牙槎:当墙体长度大于8M(或墙长超过层高的2倍)时,要留出马牙槎,方便后序砌筑。 结构马牙槎:在马牙槎里浇铸构造柱。施工时,在砌体与构造柱连接面上砌筑马牙槎,先砌墙,后浇注混凝土构造柱,保证两者同时受力工作。 每一马牙槎高度不宜超过300mm,且应沿高每500mm设置2Φ6水平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0m. 马牙槎的计算: 首先我们假设构造柱是240X370,高度3米,留槎在24墙,双面留槎。

那么计算公式是:0.24X0.37X3+0.24X0.06X3/2X2[面] 这个计算方法是把柱和槎分开计算,比较直观,也容易理解。构造柱的柱子那部分就是0.24*0.37*3,后面部分是计算槎口的混凝土,一般构造柱的槎口是每300mm一段。即:柱根开始,先是300mm 的槎口,然后是300mm的砖,然后又是300mm的槎口。也就是说槎口的高度累积起来只有构造柱高度的一半。我那公式是把槎口的面积(0.24*0.06)写好,然后乘以柱高3米,然后除以2,就是每面槎的实际高度,然后,有几面槎就乘以几。这例子里是2面槎,所以乘以2。 实际施工中是要算马牙槎的,不算马牙槎的话就这根构造柱而言你就少算了14%的混凝土量。 一般构造柱有几面和墙接触就有几面槎口,这种情况多发生在T形墙和十字墙的位置。至于构造柱的宽度和墙体宽度不一致,这种情况少见,一般是北方为了保温墙体比较厚才会有这情况。 在我们这里,常会遇到T形墙旁边就是门的情况。门距离T形墙一般会有个120毫米的门垛,然后T形墙相交的位置的构造柱是三面槎口。在实际施工中,这靠门边的槎口其实是施工不了的:那门垛才120毫米,砌砖时每300毫米高退60毫米那砖柱就仅仅剩下60毫米宽了,砌上3米高不倒才怪。所以实际施工时图纸上虽然那一边设计留槎,其实模板工都是直接以门边关模板,那里的混凝土方量就比图纸设计的要多一些。假如是24墙,3米高,那就多0.24*0.06*3/2*3,即0.065立方米。虽然说个体数量不大,但楼房若是很多这样的门的

构造柱构造规范

构造柱构造规范 编辑词条 目录 1基本内容 目录 1基本内容 收起 编辑本段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一、构造柱最小截面为240mm×180mm,纵向钢筋宜采可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 于250mm,且在与圈梁相交的节点处宜适当加密,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1/6层高或450m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二、7度时超过6层、8度时超过5层和9度区的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1φ14,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四、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二、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可不另设圈 梁,但楼板应与相应构造柱用钢筋可靠连接。 一、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 板底。 三、圈梁钢筋应伸入构造柱内,并有可靠锚固。伸入顶层圈梁的构造柱钢筋长度 不应小于35d。 五、现浇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一、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宜小于120mm; 二、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当圈梁未设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伸进外墙 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伸进内墙的长度不宜小于100mm且不应小于80mm,板在梁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80mm;

三、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拉 结; 四、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8度时房屋的屋盖和9度时房屋的楼屋盖,当圈梁设 在板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一、楼、屋盖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柱(包括构造柱)或圈梁可靠连 接,梁与砖柱的连接不应削弱砖柱截面,各层独立砖柱顶部应在两个方向均有可靠连接; 二、坡屋顶房屋的屋架应与顶层圈梁可靠连接,檩条或屋面板应与墙及屋架可靠 连接,房屋出入口处的檐口瓦应与屋面构件锚固。 三、不宜采用无锚固措施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 一、8度和9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宜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 二、9度时,除顶层外,其它各层楼梯间可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100mm 厚的钢筋混浇土带,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15,钢筋不宜少于2φ10; 三、8度和9度时,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并 应与圈梁连接; 四、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 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五、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内外墙交 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m。 ?参考资料: 多孔砖(KP1型)建筑抗震设计 与施工规程 JGJ 68-90

构造柱马牙槎讲解

马牙槎 马牙槎是砖墙留槎处的一种砌筑方法。马牙槎有大马牙槎和小马牙槎两种叫法,小马牙槎指砌墙时在留槎处每隔一皮砖伸出1/4砖长,以备以后接槎时插入相应的砖。这种接槎属直槎,一般不宜使用,如果因特殊原因必须使用时,应在接槎处预留拉接钢筋。大马牙槎是用于抗震区设置构造柱时砖墙与构造柱相交处

的砌筑方法,砌墙时构造柱处每隔五皮砖伸出1/4砖长,伸出的皮数也是五皮,同时也要按规定预留接钢筋。目的是在浇筑构造柱时使墙体与构造柱结合的更牢固,更利于抗震。 马牙槎 根据功能的分类,马牙槎还可以叫做接缝马牙槎和结构马牙槎。 接缝马牙槎即墙太长,留出马牙槎,方便后序砌筑。 结构马牙槎,在马牙槎里浇铸构造柱。施工时,在砌体与构造柱连接面上砌筑马牙槎,先砌墙,后浇注混凝土构造柱,保证两者同时受力工作。 每一马牙槎高度不宜超过300mm,且应沿高每500mm设置2Φ6水平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0m。 马牙槎的计算 首先我们假设构造柱是240×370,高度3米,留槎在24墙,双面留槎。 那么计算公式是:0.24×0.37×3+0.24×0.06×3/2×2[面] 这个计算方法是把柱和槎分开计算,比较直观,也容易理解。构造柱的柱子那部分就是0.24×0.37×3,后面部分是计算槎口的混凝土,一般构造柱的槎口是每300mm一段。即:柱根开始,先是300mm的槎口,然后是300mm的砖,然后又是300mm的槎口。也就是说槎口的高度累积起来只有构造柱高度的一半。我那公式是把槎口的面积(0.24×0.06)写好,然后乘以柱高3米,然后除以2,就是每面槎的实际高度,然后,有几面槎就乘以几。这例子里是2面槎,所以乘以2。

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原则

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原则 RSS 打印复制链接大中小发布时间:2011-10-10 09:03:03 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原则 1、构造柱的定位详建筑图。如建筑图上未表示,施工中按以下原则设置:1)宽度大于2m的洞口的两侧。2)长度超过2.5m的独立墙体的端部。构造柱断面为墙厚200(100)X200,配筋4ф12(4ф10),ф6@200,上下端400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加密到100。构造柱的钢筋应锚入梁板内上下各一个锚固长度。 2、砌体填充墙端部无结构墙、柱时,应设置构造柱;当墙长超过5m(墙厚不大于120为4m)而无中间横墙或立柱拉结时,应在墙长中间部位设置混凝土构造柱。 3、砌块墙与结构柱或混凝土墙交接处,应在柱或混凝土墙内预留拉结钢筋,每隔500mm或两皮砌块间设2根6.5拉结钢筋,伸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应小于7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小于10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应通长设置。 4、规范要求,构造柱应上下两端可靠锚入梁中,正确做法应该是在倒梁混凝土之前预留构造柱纵筋。这一点在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管理不严,且偷懒怕麻烦,普遍很难做到。在柱下端梁中预留情况尚好,而在上端梁中,95%都是不会预留的。做法是:柱纵筋先伸至梁底,事后在梁底相应位置凿四个孔,将四根插筋插入,然后用环氧树脂锚固,最后将上部插筋与下部纵筋搭接连接。 5、(1)构造柱在框架砌体填充墙中的作用和构造要求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其作用与多层砌体结构中的构造柱一样,即将较长的填充墙沿长度方向用构造柱分开,由框架柱、上一F水平横梁和构造柱构成填充墙的封闭边框,使填充墙形成几片带有封闭边框的墙体,这就犹如对墙体加了一个竖向和横向的“套箍”一样,对墙体起约束作用。即使填充墙开裂,也不致散落解体,仍然可保证其足够的稳定性。但它与多层砌体房屋中构造柱不同的是,构造柱本身不连续。故这一作用的实现,一方面要求墙与柱应可靠连结,墙与上部梁用斜砌砖牢固挤紧;另一方面要求构造柱与上下梁也应可靠拉结,同时要求构造柱不能对主体框架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如阻止上下梁的竖向相对变形,造成上下梁的开裂等。 (2)目前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常砌体填充墙中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见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施工顺序错误,即将构造柱与框架梁一起施工,构造柱钢筋与梁同时绑扎,柱上下端钢筋锚人梁内,然后同时浇筑混凝土。这样虽然做到了连结可靠,但却将构造柱变成了与其相连梁的支点,与结构设计采用的计 算模型不符。当上下梁产生相对变形时将对梁造成不利影响,容易造成梁开裂.2)施工顺序没有错,但顶部与上层梁连接过强即是连接构造不当,构造柱限制了上下梁的相对变形,在构造柱混凝土浇筑至顶部时,将顶部混凝土换为细石混凝土,甚至换为膨胀混凝土。这种施工方法的结果与1)相同。3)施工顺序没有错,但顶部与上层梁连接过弱,也属连接构造不当,柱顶钢筋未锚于梁中或未与梁底部钢筋焊接,使得构造柱与上部梁间无拉结,构造柱对填充墙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简单地认为砌体填充墙中与多层砌体房屋中的构造柱的作用、要求和做 法一样,或对填充墙中构造柱的作用和要求理解不充分;没有相应的标准图也是造成填充墙构造柱施工方法不统一、不规范的原因之一;构造柱不是主要受力构件,不需要计算,容易被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忽视,是上述问题存在的人为因素。 3、框架填充墙中构造柱的合理构造形式 与施工方法建议 (3).1 构造形式 为保证构造柱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建议构造柱与上下 梁的连接构造形式如图l及如图2所示。 l一用沥青蔗丝砂浆代替混凝土浇注;2一双面焊不小于5d,单面焊不小于10d图l中,每层构造柱在下部梁中预埋插筋,插筋的锚固长度不小于35d,插筋与构造柱纵筋的搭接长度为35d ,搭接区箍筋问距不超过100mm ,来实现构造柱与下部梁的拉结。图2中,每层构造柱顶端,将其纵筋水平弯折后与上部梁中底部纵向钢筋焊接,焊接长度单面焊时不小于10d,双面焊时不小于5d,d为构造柱纵向钢筋直径。为满足构造枉不限制上下梁相变形的要求,当构造柱混凝上浇至距梁底200mm 时,换成水泥砂浆浇至主体框架梁底。这样构造柱顶部在上下梁有相对变形时具有一定的可压缩性,从而会影响上下梁的相对变形。 (3).2 施工方法 主体框架、填充墙、构造柱应按主体框架一构造柱钢筋一填充墙砌筑一构造柱模板一构造柱混凝土浇注的顺序循序施工。构造柱模板、混凝土坍落度、浇注及振捣方法、与填充墙的拉结方式与多层砌体房屋中的构造柱相同。

构造柱设置规范

构造柱设置规范 7 SyStem OffiCe rδom TTYYUA16H-TYY-TYYYUA8

1、 当无混凝土墙(柱)分隔的直段长度,120(或Ioo )厚墙超过, 180(或190)厚墙超过5m 时,在该区间加混凝土构造柱分隔; 2、 120 (或100)厚墙 当墙高小于等于3米时,开洞宽度小于等 于,若不满足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3、 180(或190)厚墙 当墙高小于等于4m,开洞宽度小于等于,若 不满足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4、 墙体转角处无框架柱时、不同厚度墙体交接处,应设置构造 柱 5、 当墙长大于8m (或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应该在墙长中部 (遇有洞口在洞口边)设置构造柱 6、 较大洞口两侧、无约束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4、构造柱与墙 体拉结筋为2Φ6Θ500,沿墙体全长贯通 设计规范 构造柱 Struetural COnCrete COIUmn 在砌体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筋,并按先砌墙后浇灌 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混凝土柱,通常称为混凝土构造 柱,简 称构造柱(建筑图纸里符号为一GZ ) o ω 为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规范要求应在房屋的砌体内适宜部 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并与连接,共同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这种 钢筋混凝土柱通常就被称为构造柱。构造柱,主要不是承担竖 向荷载的,而是抗击剪力,抗震等横向荷载的 □构造柱通常设置在的休息平台处,纵横墙交接处,墙的转角 丈处,墙长达到五米的中间部位要设构造柱。为提高砌体结构 的或稳定性而又不增大截面尺寸,墙中的构造柱已不仅仅设置 在房屋墙体转角、边缘部位,而按需要设置在墙体的中间部位, 圈梁应设置成封闭状。圈梁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抵抗 不均匀沉构 造 柱 设

构造柱与马牙搓

构造柱在多层砌体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筋,并按先砌墙后浇灌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混凝土柱,通常称为混凝土构造柱,简称构造柱(建筑图纸里符号为—GZ)。为提高多层建筑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规范要求应在房屋的砌体内适宜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并与圈梁连接,共同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这种钢筋混凝土柱通常就被称为构造柱。构造柱,主要不是承担竖向荷载的,而是抗击剪力,抗震等横向荷载的 。构造柱通常设置在楼梯间的休息平台处,纵横墙交接处,墙的转角丈处,墙长达到五米的中间部位要设构造柱。近年来为提高砌体结构的承载能力或稳定性而又不增大截面尺寸,墙中的构造柱已不仅仅设置在房屋墙体转角、边缘部位,而按需要设置在墙体的中间部位,圈梁应设置成封闭状。圈梁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抵抗不均匀沉降,圈梁的设置要求是宜连续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不能截断,不可避免有门窗洞口堵截时,在门窗洞口上方设置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伸入支座不得小于2倍的高度(为被堵截圈梁的上平到附加圈梁的下平),且不得小于1000mm,过梁设置在门窗洞口的上方,宜与墙同厚,每边伸入支座不小于240mm。从施工角度讲,构造柱要与圈梁地梁、基础梁整体浇筑。与砖墙体要在结构工程有水平拉接筋连接。如果构造柱在建筑物、构筑物中间位置,要与分布筋做连接。构造柱不作为主要受力构件 马牙槎 马牙槎是砖墙留槎处的一种砌筑方法。马牙槎有大马牙槎和小马牙槎两种叫法,小马牙槎指

砌墙时在留槎处每隔一皮砖伸出1/4砖长,以备以后接槎时插入相应的砖。这种接槎属直槎,一般不宜使用,如果因特殊原因必须使用时,应在接槎处预留拉接钢筋。大马牙槎是用于抗震区设置构造柱时砖墙与构造柱相交处的砌筑方法,砌墙时在构造柱处每隔五皮砖伸出1/4砖长,伸出的皮数也是五皮,同时也要按规定预留拉接钢筋。目的是在浇筑构造柱时使墙体 与构造柱结合的更牢固,更利于抗震。

构造柱设置和注意事项

.砖混中构造柱所起的作用。 2.砖混中构造柱的配筋是按计算还是构造。 3.PKPM建模时是否将构造柱建入。 个人意见: 1.砖混结构中构造柱具有保暖、支撑、抗震等重要作用。 2.对于6度区及不设防的建筑物的部分构造柱可按构造要求,如果是7度区以上,需要计算确定。对于建筑物中由于洞口较大,墙体局部承压不够,需要借用构造柱的支撑作用时需要计算确定。 3.PKPM建模时视情况而定,对只需要构造要求的枸造柱不建,对计算确定的,建入。 我对构造柱的作用再说明几点,对于楼主,有关构造柱起保暖、支撑的作用,我觉得是可以忽略不 记的(也就是它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构造柱的主要作用有一下三点: 1、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受剪承载力10%~30%左右,提高幅度与墙体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 2、构造柱主要是对砌体起约束作用,使之有较高的变形能力; 3、构造柱应当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 由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墙体的约束,构造上的截面不必很大,但需与各层纵横墙 的圈梁或现浇板连接,才能发挥作用。为保证钢筋混凝土的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构造柱需有外露面。一般利用马牙茬外露即可。 稍微补充一点: 国家标准图集-03G363,专门关于构造柱的图集,里面对构造柱的构造做法有比较详细的一些说法和画法。关于构造柱,主要是抗震的用途,设置方法参见《砌体规范》表10.1.8和《抗震规范》7.3.1。

另外,《砌体规范》6.2.5中,“当梁跨度对240mm砖墙大于等于6米时,宜加设壁柱或采取其他加 强措施”,这里的其他加强措施,通常的做法就是设置构造柱。还有,《砌体规范》6.3.2.9中防止墙体开裂的措施,在女儿墙中设置构造柱。至于构造柱的具体实际作用嘛,看一下《砌体规范》8.2.7吧!我这里只提示一点,构造柱不能随便设置,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应当明白,砖砌体和砼的变形模量差别很大,虽然砖砌体与构造柱和圈梁可以协同工作,增加房屋 的延性,但是它们不能同时段进入工作状态,在“中震”阶段的抗震承载力主要由砖砌体承担。因此,砌体结构中过多配置砼的 杆系构件,其作用是有限的。对于liufengvv 所说的构造柱按计算确定,就输入,我有一点不同意见,我认为此时不应该叫构造柱了,而应该叫承重柱,如果把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后,构造柱提前受力,这不但会降低构造柱对墙体的拉结和约束作用,而且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时,在构造柱的位置必然会造成应力集中,首先破坏,这样构造柱不但起不到他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成为结构设计中的一个薄弱部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建模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什么是构造柱什么是承重柱。 构造柱的做法和承重柱应该是不一样的,在240mm墙承重不够的时候,在梁下设的应该是构造柱还是承重柱(规范里叫壁柱)?如果是构造柱,那梁应该是可以当简支支座计算(我们一般做法也是如此),但是这么一来,梁的上部钢筋是很小的(仅仅按构造配);如果是承重柱(一般宽度取梁宽,长度取支座长度),那是不是有点像一个小框架的计算?但是这又违反了抗震的基本要求(强柱弱 梁),是不是因为是壁柱的原因,所以不用很大截面柱?迷惑。。。。。。 对八楼问题的一点看法: 构造柱的做法与承重柱不一样,其受力机理也不一样于承重柱对应的是填充墙,其与墙之间只有通过钢筋的简单拉结(目的是增强墙的稳定性),而构造柱与墙体之间可以说是相互咬合的(施工浇筑时,砌体都要留马牙茬)。相应的它们的受力机理也不同,承重柱是自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