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述肺结核流行病学的三个环节

简述肺结核流行病学的三个环节

简述肺结核流行病学的三个环节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病原学调查、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调查。

一、病原学调查

病原学调查是肺结核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一环节,通过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学特征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了解其分布情况和流行趋势。病原学调查包括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类、毒力、耐药性和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可以确定不同菌株的特征,为后续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

二、传播途径

肺结核的传播途径是肺结核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二环节,了解肺结核的传播途径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肺结核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感染结核病。此外,肺结核还可以通过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研究肺结核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流行学调查、分子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等方法进行。

三、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是肺结核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三环节,通过对人群中肺结核发病率、死亡率和感染率等指标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肺结

核的流行规律和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疫情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方法。疫情调查可以了解肺结核的发病情况和分布特点,病例-对照研究可以研究危险因素与肺结核发病的关系,队列研究可以观察人群中肺结核感染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总结起来,肺结核流行病学研究的三个环节分别是病原学调查、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调查主要研究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征,传播途径研究肺结核的传播方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肺结核的流行规律和危险因素。这三个环节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对肺结核流行病学的全面认识,为预防和控制肺结核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试题答案

流行病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30分) 1.暴露: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欲研究的因素或具有某种特征和行为。暴露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 2.病因概念: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 3.现况调查:现况调查又称横断面研究,它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时点或短时间内,通过普查、筛检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某一特定人群的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进行调查,从而描述该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4.AR:归因危险度或特异危险度,指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它表示暴露者中完全由某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5.OR:优势比,又称比值比或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它反映暴露者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较无暴露者高的程度。 6.爆发: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7.流行过程: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其发生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8.疾病监测: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9.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10.计划免疫: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二.填空(15分) 1.生态学研究包括生态比较研究和生态趋势研究两种类型。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主要分为观察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和理论研究三大类。 3.偏倚按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选择偏倚, 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4.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病例时,一般首选 新发病例,不提倡用死亡病例。 5.如果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灵敏度、特异度均不高的试验,为了降低误诊率,宜采用串联试验方式进行 联合试验。 6.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7.疫源地消毒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8.队列研究根据观察开始的时间可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和回顾性队列研究两种类型。 9.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和时间分布。 10.临床试验研究要遵循的三个原则是对照原则,随机化原则和盲法原则。 11.病例对照研究类型主要有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和不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 12.医院感染的种类包括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和 带入传染。 三、选择题:(下列各题中答案有一个正确的)(30分) 1.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 D ) A.疾病 B.病人 C.健康人 D.人群 E.亚临床型病人 2. 某病的病死率指的是:( B ) A.每10万人口的粗死亡率 B.某病患者中的死亡百分比 C.特殊原因引起的某病死亡率 D.某病在所有死因中的比例 E.任何疾病的死亡结局3.某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会出现:( C ) A.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B.该病发病率将减少C.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D.该病患病率将减少 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 4.对某地40万人进行某病普查,共查出病例80人,因此得出:( B) A.某地某病发病率为20/10万 B.某地某病患病率为20/10万 C.某地某病罹患率为20/10万D.某地某病续发率为20/10万 E.以上都不是5.下列疾病病因的判断标准,哪一条欠妥:( E )A.联系的强度大 B.可重复性与特异性 C.因素与疾病分布一致 D.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E.实验证据只供参考 6.现况调查主要分析指标是:( D )

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 名词解释 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研究对象:人群;研究内容:疾病与健康状况;研究任务: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2、疾病的分布:指疾病的群体现象或称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描述疾病事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哪些人群中存在的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3、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 4、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5、暴露: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 6、比值比(OR)是指病例组的暴露比与对照组的暴露比之比。 7、匹配:是一种限制研究因素以外的因素对结果干扰的一种手段,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 8、病例对照研究:又称回顾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是否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及暴露的强度,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和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与研究疾病有无关联或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的研究方法。 9、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定群研究、随访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0、实验性研究: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人为地施加或减少某种因素,然后追踪观察该因素的作用结果,比较和分析两组或多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处理因素的效果。 11、筛检(screening)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12、相对危险度(RR):包括了危险度比(risk ratio)或率比(rate ratio, RR)。即暴露组的危险度(累积发病率)或发病密度与对照组的危险度或发病密度之比。 13、归因危险度:即暴露组发病率(危险度)与对照组发病率(危险度)相差的绝对值。 14、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是人群中因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死亡)占人群发病(死亡)的百分比,也即说明消除该因素后产生预防该病的效果占多大比重,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说明暴露的社会效应。 15、灵敏度:是指按金标准确诊的病人中筛检试验阳性或异常人数所占的比例。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为患者的能力。 16、特异度:实际无病按筛检标准被正确判为无病的百分比。 17、环境污染: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扰乱了生态平衡,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与环境的现象。 18、生物富集:污染物经生物体吸收后可在其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内该污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环境中该物质的含量,并在生物体内逐级提高的现象。19、温室效应:由于人类活动造成CO2等温室气体释放过多,温室气体大量吸收来自地表辐射的红外线引起的近地面气温增高、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20、水体富营养化:当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水库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教学小讲课教案模板(共5篇)

教学小讲课教案模板〔共5篇〕 第1篇:肺结核小讲课教案 肺结核 授课日期:主讲人:参加人员: 目的要求:掌握: 1.肺结核的临床分型及其特征 2. 3.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特征和病理表现 4.肺结核的辅助检查手段 5.肺结核治疗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和常用化疗方案 6.耐多药结核的概念和危害 结合详细病例进展以下授课: 1〔1 ①结核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HIV 〔2 ②致病性:A、B、C、D 〔3 ①传染和传播途径:痰菌阳性者是最重要的传染;呼吸道传染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②原发型肺结核和继发型肺结核的发病机制:原发综合征的发生和开展过程;继发性肺结核病因、发病过程:“复染”与“再染”,Koch

③宿主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巨噬细胞细胞免疫反响,变态 〔4〕结核病的病理学:不同病理表现和机体免疫反响之间的联络 2〔1①1978年肺结核分类: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浸 ②1998年国家标准: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 〔2〔3①定义及分类:急性粟粒性肺结核、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 〔4〔53〔1〕影像学检查:X线、CT〔2〔3〕PPD〔4〔5〕其他:PCR4〔1①病史、胸部X线表现及痰 ③试验性抗结核治疗〔2〕鉴别诊断 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肺癌、淋巴瘤、结节病 ②空洞性病变:肺脓肿、囊肿感染、肺癌、肉牙肿性疾病 ③粟粒性病变:转移瘤、矽肺、肺泡癌等 ④团块状阴影〔结核瘤〕:肺癌、良性肿瘤等⑤浸润型阴影:肺炎等 5 〔1〕根本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特点和副作用:异烟肼〔INH, H〕、利福平〔RFP, R〕、吡嗪酰胺〔PZA, Z〕、链霉素〔SM, S〕、乙胺丁醇〔EMB,E

流行病学临床重点

第一章、流行病学的范围:健康状态及相关事件、内容:不仅是研究各种疾病伤害,而且研究健康状况。 John Snow 现代流行病学之父。 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费雷明汉心脏研究、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研究——现代流行病学的三大支柱。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观察(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应当遵循随机、对照、双盲)、数学。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师姐)——研究的起点,important,全会 (师兄)——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患病率=发病率*病程。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指标。严格的季节性分布特点多见于由节肢动物媒介传播的传染病。综合描述和分析疾病的三间分布特点,这样有助于获得更丰富的信息,移民流行病学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章、个案调查:个例调查、病例调查或病家调查。是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通过个案调查表实现。 现况调查: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对某一人群或人群样本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及其主要有关因素所进行的调查,它属于描述流行病学范畴,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研究是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对被调查人群中的某种疾病同有关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故称横断面调查。又因为它是收集调查时间内疾病和有关的流行病学信息,不管患者的过去和将来,又称现况(患)调查。调查是通过普查(在一定时间内对某地或某单位全部对象患某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时间范围视病种和对象多少而定,应尽量短)和抽样调查(简称抽查,在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中通过抽样的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调查,以推断全人群患病情况)获得材料。主要使用患病率指标。 随机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体抽样、多级抽样(后三者多用)。偏倚:调查或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或者说,样本的统计量不能代表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称之为偏倚。分为:选择偏倚(不应答、选择性、存活者)、信息偏倚(调查对象、调查员、测量)、混则偏倚。 生态学研究:与现况调查不同,生态学研究在手机疾病以及某因素的资料时,不是在个体水平上进行,而是以群体为单位(如国家、城市、学校等),这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基本特征。第四、五章、!!!师姐——四五章比较,各自优缺点、获取信息分析步骤、指标计算样本量含量的重要参数,相对危险度RR与OR的区别。——病例对照主,队列研究次。 病例对照:样本含量估计需要以下四个主要的参考数字:1.研究因素在对照人群估计暴露率(P0)和病例组中暴露率(P1)、2.估计的研究因素引起的相对危险度,或比值比、3.希望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平、4.希望达到检验把握度:即1-β,β是假设的假阴性错误概率。分析:1、确定研究因素与疾病是否有联系——分析研究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或比率是否有差别,通过X2检验来确定。如果存在统计差异则表明研究因素与疾病存在联系。 2、分析联系的强度:联系的强度用相对危险度(RR)或比值比(OR)表示,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多是计算比值比;它表示暴露于研究因素者发生研究疾病的可能性是不暴露者的倍数。成组资料:OR=ad/bc 配比资料:OR=c/b。 优:1、适用于罕见病的病因研究;2、样本量相对少;3、一次探讨多个因素;4、其它方面的应用。 缺点:1、不适用于暴露率低的因;2、存在多种偏倚;3、不能确定因果关系;4、不能直接计算率,只能估计)OR。 队列分析:影响样本量的因素:对照人群的估计发病率p0;暴露人群的估计发病率p1;显著性水平(α值);效力(把握度,1-β)。

流行病学重点

流行病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揭示现象”可以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来实现。 第二阶段为“找出原因”,可以借助分析流行病学的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的病因假说。 第三阶段为“提供措施”可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实现。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象。 发病率是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 发病率= —————————————————×K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 K=100%,1000/千,或10000/万 罹患率也是测量人群某病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 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时点患病率的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月,而期间患病率所指的特定的一段时间,通常为几个月。 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 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pandemic),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是指利用常规监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描述人群有关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时间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疾病三间(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特征,进而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了解,考小题)描述性研究的特点:1以观察为主要研究手段,不对研究对象采取任何干预措施2)其暴露因素的分配不是随机的3)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立对照组 4)暴露与结局关系的因果推断无法确定5)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 (了解)描述性研究的用途:1)描述疾病或者某种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2)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现况研究: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况与有关变量(因素)的关系。又称横断面研究,也称患病率研究。 (了解)现况研究的特点:1)一般不设对照组2)特定时点或期间3)确定因果联系受限4)对研究对象固有的暴露因素可以作因果推断 5)用现在的暴露(特征)来替代或估计过去情况是有条件的 6)定期重复进行可获得发病率资料 现况研究的两种类型: 普查:调查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 抽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特定时点、特定范围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随机抽样调查包括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具体看书48页) 生态学研究: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又称相关性研究 (了解)特点:1)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 2)可以初步探索群体中某因素暴露与疾病的关系 3)无法得知个体的暴露与效应间的关系4)是探索病因线索的一种方法 第四章队列研究(计算题重点) 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以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队列研究是由因及果 暴露组的率>未暴露组的率,则可认为暴露与疾病存在联系,可能是因果联系。暴露:指接触过某种物质、具备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队列:有共同经历或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一群人。分为固定队列和动态队列 队列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 病例非病例合计累计发病率暴露组 a b a+b=n1 a/n1 非暴露组 c d c+d=n0 c/n0 合计a+c=m1 b+d=m0 a+b+c+d=t 暴露组发病率Ie=a/n1

结核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结核病是人类疾病中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人类与之斗争了数千年,但至今结核病仍在全球流行,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均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由于耐药结核菌的产生与扩展,结核菌与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以重感染以及许多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则的不完善,使得全球结核病商情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全球所有传染性疾病中,结核病已成为成年人的首要死因。每年全球的因结核病死亡的人数超过艾滋病、疟疾、腹泻、热带病死亡的总和,并导致30万儿童的死亡。据WHO发表的公报,1997年全世界共查出新的结核病700多万例,近300万人死于结核病。愈来愈多的结核菌有耐药性,是使结核病可能再次成为难治之症及疫情上升的主要因素。化学药物是目前控制结核病的最有力武器,95%以上新发病患者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可获得治愈,并能防止耐药性的发生。但如果用药不当或管理不善,如患者不规则服药等均可导致治疗失败,进而产生耐药病例及对多种药物耐药的结核菌的进一步传播。因受耐药结核菌感染而发病的患者,化学药物往往难以发挥作用。此外,据估计目前全球有5000万难民及移民,其中一半已感染结核菌,由于其生活的流动性与特殊性,一旦发病通常难以接受合理治疗,亦是造成结核病特别是耐药结核病播散的原因之一。WHO估计,当今全球至少有2/3以上患者处于发生多种药物耐药的危险中。高耐药率及多种药物耐药结核菌的不断扩散,将使结核病难以用现有的化学疗法加以控制。结核病疫情迅速增长的全球性趋势,已对国际公共卫生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WHO于1993年4月向全世界宣布:全球处于结核病紧急状态。WHO迫切希望能通过其历史上首次采取的这一不寻常的举措,唤起世界各国政府与各国际组织对控制结核病疫情的高度关注。建国以来,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逐步开展与加强,取得显著成绩,但至今结核病仍然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流行形势也十分严峻。全国结核菌感染者近3.3亿,现有肺结核患者590余万,约占世界结核病患者的1/4.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的人数高达25万,为各种传染病死亡人数总和的2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些地区对结核病的诊断不规范、治疗不彻底,致使我们结核病患者中耐药者所占比例高达28%~41%,出现大量复治患者。肺结核的病因明确,防有措施,治有办法,但只有认真作好治疗、管理、预防及检查各个环节,切实做到查出必治、治必彻底,才有可能使结核病流行情况有所改善,直至控制。

简述肺结核流行病学的三个环节

简述肺结核流行病学的三个环节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病原学调查、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调查。 一、病原学调查 病原学调查是肺结核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一环节,通过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学特征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了解其分布情况和流行趋势。病原学调查包括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类、毒力、耐药性和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可以确定不同菌株的特征,为后续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 二、传播途径 肺结核的传播途径是肺结核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二环节,了解肺结核的传播途径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肺结核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感染结核病。此外,肺结核还可以通过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研究肺结核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流行学调查、分子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等方法进行。 三、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是肺结核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三环节,通过对人群中肺结核发病率、死亡率和感染率等指标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肺结

核的流行规律和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疫情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方法。疫情调查可以了解肺结核的发病情况和分布特点,病例-对照研究可以研究危险因素与肺结核发病的关系,队列研究可以观察人群中肺结核感染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总结起来,肺结核流行病学研究的三个环节分别是病原学调查、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调查主要研究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征,传播途径研究肺结核的传播方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肺结核的流行规律和危险因素。这三个环节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对肺结核流行病学的全面认识,为预防和控制肺结核提供科学依据。

肺结核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肺结核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它主要通过空气传播。肺结核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有数百万人被感染,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肺结核的疫情非常严重。其中,印度、中国和南非等国家的肺结核发病率尤其高。因此,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研究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分子流行病学成为了研究肺结核流行病学的一个新的方向。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结核分枝杆菌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研究肺结核的来源、扩散、传播和演化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更精准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减少肺结核的发生和传播。 肺结核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源头溯源研究 通过对不同地区和时间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它们的来源和演化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对疫情进行追踪和预测,制定针对性更强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高防控效果。例如,研究表明,中国南方的多株结核分枝杆菌与欧洲流行株较为相似,与北方株相比,其为欧洲流行株的概率更高。这表明南方有较高的外源性结核感染风险。 二、扩散传播途径研究 通过对结核分枝杆菌的遗传学特征和表型特征的分析,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判断结核分枝杆菌在社区或人群间的传播途径和路径。例如,在伦敦的肺结核疫情研究中,结构分析技术揭示了该极端疫情分开的两个传染源及其引起的整个疫情流行,表明该疫情受到相对接触的影响。 三、响应防控策略研究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不仅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疫情信息和传播信息,还可以为预防 和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例如,研究表明,流行株的流行范围更广,病原体代谢活性更佳,腺苷酸去氧核糖酶(rpsL)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与多药耐药 有关。对流行株的监测和筛选,可以减少多药耐药分支的产生和传播。 尽管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已经成为研究肺结核流行病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它也 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它需要昂贵的设备和专业知识,限制了它的普及和应用。因此,对于肺结核的预防和控制而言,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是重要的,但它需要与其他方法和技术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肺结核防控网络。 总之,肺结核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控制该传染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肺结核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更加精准的策略。

传染病学笔记 总结10:肺结核

10 肺结核 【定义】★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以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最为常见 肺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其中痰排菌者为传染性肺结核病主要传染源 【病原学】 1 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 2 分型:人型(感染人)、牛型、非洲型、鼠型 3 菌体主要是蛋白质(占菌体干重的50%),结核蛋白被认为是变态反应的反应原。细胞壁富含脂质 4 严格需氧 5 不易染色(抗酸) 6 不耐热,对紫外线敏感 7 体外培养要求高,生长缓慢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排菌的肺结核患者 2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痰干燥结核杆菌随尘埃吸入也可感染) 3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青春后期、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等也是造成发病率高的重要因素) 4 WHO推荐DOTS(直接督导下短程化疗方案) 【病理】 1 渗出型病变:组织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 2 增生型病变:典型表现为结核结节(需与肺癌鉴别) 3 干酪样坏死:病变恶化的表现 【发病机制】 结核菌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可分为4期 (一)起始期 (二)T细胞反应期 1 细胞免疫(CMI) CMI是宿主获得性抗结核保护作用的最主要机制 ·结核菌核糖体RNA激发 ·Th细胞介导 ·多种细胞因子参与 ·激活巨噬细胞杀菌 2 迟发型过敏反应(DTH) DTH主要引起免疫损伤 ·结核蛋白及脂质D激发 ·TDTH细胞介导 ·主要是TNF参与 ·直接杀死含菌细胞 (三)共生期 (四)细胞外增殖和传播期

【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3周伴有痰中带血甚至咯血的症状,应怀疑肺结核病 (一)全身症状 发热(午后低热)、倦怠、乏力、夜间盗汗、面颊潮红、食欲下降、体重减轻 (二)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咳痰、咯血(易导致窒息,可引起结核播散)、胸痛(胸膜受累时疼痛加剧)、气急(三)特殊表现 1 过敏反应(多见于年轻女性) 2 无反应性结核(结核性败血症) 二、临床分型 (一)原发型肺结核(Ⅰ型) 1 多见于儿童,症状轻 2 病灶通常位于肺上叶底部、中叶或下叶上部,引起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 3 原发综合征:肺部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及局部淋巴结炎 4 大多数病灶可自行吸收或钙化,现少见 (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 又称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1 各型肺结核中较严重者。由大量结核菌进入血液循环所引起 2 起病急,有全身毒血症状,常伴发结核性脑膜炎 3 X线:双肺布满粟粒状阴影 (三)继发型肺结核(Ⅲ型) 1 由潜伏的结核菌重新活动而发病,极少数为外源性再感染 2 病变形式:浸润性、空洞、干酪样、结核球 (四)结核性胸膜炎(Ⅳ型) 1 干性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脓胸 2 胸痛加剧 (五)肺外结核(Ⅴ型) 1 结核性脑膜炎 2 泌尿系结核 3 骨结核 4 生殖器结核 【诊断】★ 一、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 病原学检测 (1)方法 ·涂片染色镜检法:抗酸染色 ·培养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耗时长 (2)结果判读 ·阳性(排除其他分枝杆菌)是结核菌感染的最直接证据

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措施

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措施 肺结核是一种由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人体的呼吸系统。它对 全球公共卫生产生了重大威胁,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大死亡原因之一。了解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是控制和减少该疾病传播的关键。 一、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 1. 高风险人群:在发展中国家,贫困、艾滋病感染者、饮食不足、低免疫力人 群等都是易受感染的高风险人群。此外,长期与患有肺结核者密切接触,如同居或工作在相同环境中,也容易感染结核菌。 2. 传播途径:肺结核可以通过空气中带有分枝杆菌排出物的飞沫传播,在咳嗽 或打喷嚏时释放到空气中。其他人吸入这些污染空气就有可能被感染。此外,摄入感染的食物(尤其是牛奶)、经皮肤传播以及罹患器官移植等方式也可能导致结核病的发生。 3. 社会因素:贫困、不卫生的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营养不良等社会因素与肺 结核的流行有密切关系。缺乏基本的卫生和健康保护措施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感染,而贫困也导致很多人无法获得适当的治疗,从而进一步加剧疾病的传播。 4. 多重耐药性:随着时间推移,耐药性结核菌株在全球范围内出现。这些耐药 菌株对主流抗结核药物产生抵抗力,使得治疗方法更加困难并增加了治愈率降低或复发率增加的风险。 二、肺结核的预防措施 1. 疫苗接种:BCG疫苗是肺结核最常用和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儿童接种BCG疫苗是常规做法。BCG疫苗能够有效减少肺结 核的发生率,特别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非常重要。

2. 防止感染传播:为了防止肺结核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患有结核病的患者应该积极接受治疗,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完成全程药物治疗。此外,他们应该坚持咳嗽礼仪,使用纸巾或肘部捂住口鼻,以减少飞沫传播。另外,在封闭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保持呼吸道卫生也很重要。 3.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肺结核的宣传教育可以帮助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度。人们应该了解通过正确获取和分享信息、定期检查身体并寻求早期治疗来预防肺结核的重要性。 4. 增强卫生设施和服务: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如水源、卫生间等有助于减少细菌滋生和传播。提供适当的医疗服务和支持也是降低肺结核流行的关键。 5. 多药耐药肺结核的治疗:针对多重耐药性菌株,需要进行定制化治疗方案。这包括使用更为复杂和昂贵的抗结核药物、提供更长时间的治疗,并确保患者按时服药。 三、结语 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威胁公共卫生的疾病,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其传播和控制的挑战。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以及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传播风险至关重要。通过接种BCG疫苗、防止感染传播、提高公众意识、改善卫生设施和服务以及定制化多药耐药治疗方案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肺结核的流行。国家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大投入,推动全球开展合作,共同努力消除这一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流行病学与疾病预防

流行病学与疾病预防 流行病学是指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流行和控制的科学。研究流行病学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并控制人群中疾病的暴发和流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疾病预防的各种方法。 流行病学基本原理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是确定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为了确定一种疾病的流行,流行病学家会收集有关疾病的数据并分析这些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病人的特征、病因和治疗方法等。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流行病学家可以确定疾病的传播方式和暴发的可能性。 流行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食品或水传播。例如,肺结核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而流感则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对于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预防疾病的方法 预防疾病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接种疫苗、卫生保健、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控制等。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预防疾病的方法: 1. 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很多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人们可以通过接 种麻疹疫苗来预防麻疹,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来预防乙肝等疾病。 2. 卫生保健 卫生保健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保持个人卫生、定期洗手、正确使用避孕措施等都是卫生保健的重要方面。此外,卫生保健也包 括充足的睡眠、健康饮食和适当的运动。 3.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重要手段。食品加工、储存和 处理都应该符合卫生要求。此外,人们还需要选择新鲜的、干净的、 未受污染的食物,并避免生食和食用未经煮沸的水。 4. 环境污染控制 环境污染控制包括控制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排放,这有助 于预防许多疾病,特别是那些与环境有关的疾病。例如,控制化学污 染物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可以预防某些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的发生。 总结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和控制的科学。研究流行病学 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并控制人群中疾病的暴发和流行。预防疾病的方法 有很多种,包括接种疫苗、卫生保健、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控制等。 疾病预防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肺结核小讲课教案

肺结核 授课日期: 主讲人: 参加人员: 目的要求: 掌握: 1.肺结核的临床分型及其特征 2. 3.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特征和病理表现 4.肺结核的辅助检查手段 5.肺结核治疗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和常用化疗方案 6.耐多药结核的概念和危害 结合具体病例进行以下授课: 1 (1 ①结核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HIV (2

②致病性:A、B、C、D (3 ①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痰菌阳性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呼吸道传染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②原发型肺结核和继发型肺结核的发病机制:原发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继发性肺结核病因、发病过程:“复染”与“再染”,Koch ③宿主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巨噬细胞细胞免疫反应,变态 (4)结核病的病理学:不同病理表现和机体免疫反应之间的联系 2 (1 ①1978年肺结核分类: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浸

②1998年国家标准: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 (2 (3 ①定义及分类:急性粟粒性肺结核、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 (4 (5 3 (1)影像学检查:X线、CT (2 (3)PPD (4 (5)其他:PCR 4 (1

①病史、胸部X线表现及痰 ③试验性抗结核治疗 (2)鉴别诊断 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肺癌、淋巴瘤、结节病 ②空洞性病变:肺脓肿、囊肿感染、肺癌、肉牙肿性疾病 ③粟粒性病变:转移瘤、矽肺、肺泡癌等 ④团块状阴影(结核瘤):肺癌、良性肿瘤等 ⑤浸润型阴影:肺炎等 5 (1)基本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特点和副作用:异烟肼(INH, H)、利福平(RFP, R)、吡嗪酰胺(PZA, Z)、链霉素(SM, S)、乙胺丁醇(EMB,E (2)抗结核治疗的原则及依据: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及全程 (3)常用治疗方案:提倡短程化疗;DOTS (4 6 (1 (2 (3)推行DOTS (4

肺结核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

肺结核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 摘要】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相应预防措施。方法采用慢性传染病个案调查表对252例肺结核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结合胸片分析 以上患者的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结果肺结核以男性、老年及有结核病接触史者 居多;病情严重程度不同,主要症状为咳嗽胸痛、消瘦等症状;肺结核患者主要 为慢性纤维空洞型、病变处于好转期、合并空洞且位于3个肺野以上。结论对于 肺结核患者应抓好初工作,同时加强对其宣教,重点治疗复治患者,有效减少耐 药菌传播,做好该病的防控。 【关键词】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343-01 尽管随着治疗手段的发展,肺结核仍是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作为全 球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肺结核也成为我国的重点控制的传染病。尽管随着检查 手段的开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肺结核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为进一步提高该病的 防控效果,本研究进一步对肺结核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探讨相应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本地区的252例确诊肺结核患者资料,采用慢性传染 病个案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主要项目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结核病接触 史及卡介苗接种史。 1.2 体格检查及胸片分析以上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痛、咳血、呼吸困难、结核性变态反应和肺部伴哮鸣音。同时结合胸片分析肺结核患 者的分型情况、分期情况及病变情况。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资料252例肺结核患者中有男性154例,占61.1%,女性98例,占38.9%;年龄:<60岁者117例,占46.4%,≥60岁者135例,占5 3.6%;99例(39.3%)有吸烟史,161例(63.9%)有结核病接触史(其中69例有密切接触史),84例(33.3%)有卡介苗接种史。 2.2 临床症状252例肺结核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主要症状为咳嗽胸痛、消瘦等症状。其中出现发热186例,占7 3.8%,咳嗽224例,占88.9%,胸痛198例,占78.6%,咳血68例,占26.9%,呼吸困难154例,占61.1%,结核性变态 反应22例,占8.7%,肺部伴哮鸣音95例,占37.7%。 2.3 胸片表现 252例肺结核患者的分型情况:慢性纤维空洞型157例,占 62.3%浸润型95例,占37.7%;分期情况:病变好转期207例,占82.1%,进展 期45例,占17.9%;病变在3个肺野以上者215例,占85.3%,有空洞者237例,占94.0%。 3 预防措施及讨论 3.1 控制传染源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故加强传染源的控制为降 低其发病率的首要措施。故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医务人员应做好肺结核患病 人群的筛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对已发现的肺结核患者做好汇报并给予相 关治疗。近年来,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口,导致肺结 核疫情有所回升,因此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相应传染病检查,力保及时切 断传染源,保证健康人群的安全环境。 3.2 加强肺结核疾病的预防由于该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应加强对健康人群的

肺结核的传染与发病机制

肺结核的传染与发病机制 结核病是全身传染病,其中肺结核最多,占90%左右。必须存在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人 群三个环节或条件,才能构成结核病的传染或发病。 1.传染源肺结核传染源的国际概念是:有咳嗽、咳痰症状,痰涂片阳性的继发性肺结核病人,才是肺结核流行病学公认的传染源。而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型肺结核痰 涂片阴性、结核性胸膜炎、全部肺外结核病人,都不是传染源。只有传染源才有传染性,才 能构成传染流行,传染源是肺结核传染流行的主要环节,是肺结核的病例发现,化疗与防治 的主要对象或目标。 2.传染途径肺结核经呼吸道空气传染,就是通过传染性媒介包括带有结核菌的微细颗粒,即 传染性微粒(我国称飞沫或飞沫核或痰沫星)、气溶胶、尘埃,国际称微滴核,传染给健康人群。排菌肺结核病人咳嗽、喷嚏、大声说话、大笑、喊叫、唱歌时都是一种深呼吸动作,每 次深呼吸动作都可呼出大量传染性微粒,能长时间飞扬与漂流在空气中,被健康人群吸入肺 泡而受感染。肺结核病人多有咳嗽症状,使传染的机会增多,称为咳嗽传染,是肺结核最主 要的传染途径;排菌肺结核病人的痰若吐在地上,水分蒸发后会成为带菌的尘埃,随风飘扬,健康人群吸入肺泡而受感染,称尘埃传染;坠落于地面、衣被、物品上的结核菌,随尘埃飞扬,健康人群吸入肺泡也可感染,称再生气溶胶传染;先天性肺结核或胎儿肺结核则是妊娠 母亲患结核病,胎儿在子宫内经脐静脉或羊水或产道分泌物而被感染,称宫内传染。 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包括:①未受结核菌自然感染与未接种卡介苗(BCG)或人工感染,对结 核病没有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如学龄前儿童、边远偏僻地区的少数成年人;②免疫受 损与免疫缺陷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放射治疗的病人,糖尿病、胃切除术后、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使免疫力下降或缺失;③存在易感基因的健康人,也是易感人群。易感人群容易感染结核菌,感染后也容易发生结核病。 4.影响肺结核传染的因素有不少因素影响肺结核的传染:①肺结核病人咳嗽、咳痰的次数 与传染性大小成正比:咳嗽、咳痰次数越多,排菌机会越多,传染性越大;②肺结核病人排 菌量多少与传染性成正比:痰菌检查涂阳传染性>涂阴培阳传染性>涂阴培阴传染性;③肺结 核病人喷出微滴核多少与传染性大小成正比:一次喷出的微滴核喷嚏>咳嗽>大声说话,咳嗽 是常见症状,喷嚏与大声说话是偶然动作,所以咳嗽产生的微滴核最多,传染性最大;④只 有直径在5~10μm的微滴核容易吸进肺泡,虽然喷出微滴核较多,但吸进肺泡的微滴核较少,传染的机会也较少;⑤传染源与接触者的接触距离越近、接触的时间越长,传染性越大,反之,传染性越小;⑥肺结核病人居室的通风程度与微滴核浓度成反比,也与传染性成反比;⑦肺结核病人对易感人群的传染性大,对非易感人群的传染性小;⑧传染性与化疗密切相关,肺结核病人化疗前的传染性最大,化疗能使咳嗽迅速减少或消失,也使排菌急剧减少或 消失,公认为化疗2周后传染性就减少或消失,因此将化疗称为“化学隔离”,化疗是消灭传 染源与传染性的最佳措施。 (二)肺结核的发病机制 1.影响肺结核的发病因素感染结核菌后是否发生肺结核受下列因素影响:①感染结核菌的 数量与毒力:感染结核菌的数量越多,毒力越强,发病机会越多。结核菌毒力有很大地区性 差异,我国的结核菌株毒力90%以上为强毒型和中毒型,弱毒型在10%以下,在发病上值得 注意。②结核菌进入肺内在好发部位着床(停留):吸入空气中的结核菌大部分被呼吸道防御 屏障清除体外,只有少部分在血循环良好而通气较差的好发部位即两肺尤其是右肺上部着床,才能形成感染与发病。③结核菌在肺内生长繁殖:结核菌在肺的好发部位着床后,以14~ 24h的周期呈几何级数繁殖,1条结核菌在数天内可增至数百万倍;结核病是典型的巨噬细 胞内传染病,结核菌着床后首先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细胞内繁殖,使细胞胀大而崩破,结 核菌扩散到细胞外的病变中,又被其他巨噬细胞吞噬并繁殖,如此反复使结核菌数量增加若 干倍;在此过程中只有少数结核菌被巨噬细胞消灭,少数休眠菌暂时停止繁殖,一旦环境改

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流程

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流程 在发生学校结核病疫情时,各相关单位和机构应当在强化各项常规预防控制 措施的同时,采取以病例管理和密切接触者筛查为主的防控措施,做好科学处置,减少结核病在校园内的传播蔓延。 一、定义 (一)学校结核病散发疫情 指学校内发现结核病病例,但尚未构成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指一所学校在同一学期内发生10 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结核病病例, 或出现结核病死亡病例,学校所在地的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现场调查和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果,判断是否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区)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也可根据防控工作实际,按照规定工作程序直接确定事件。 本定义中的“流行病学关联”指最终获得结核病诊断的病例间有确切的密切 接触史(密切接触者定义详见第六章)、或有实验室证据显示其结核菌株具有同一基因型。“结核病死亡病例”指患者死于结核病或死亡原因与结核病直接相关。 二、病例核实与调查 (一)病例核实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辖区学校内出现肺结核病例时,应派专业 技术人员对该病例进行核实。如该病例已离开当地,应通报病例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开展调查。 同一学校在同一学期内出现 3 例及以上肺结核病例时,县(区)级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应及时与诊断单位联系,进一步核实病例诊断情况,尤其注意其耐药情况的核实。 (二)病例个案调查 对所有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例开展详细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病 例的基本信息以及发病、就诊、诊断和治疗管理过程,发病后的活动情况和密切接触者线索,目前的治疗管理情况等。通过调查患者出现症状后的学习、生活经历,确定与其发生密切接触的人员范围及人员名单。填写《学校肺结核患者个案调查表》(附件12)和《肺结核患者个案调查一览表》(附件21)。 (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某学校出现 3 例及以上结核病病例后,应 当在3 个工作日内组织完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调查前的准备 (1)人员准备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组建由流行病学、临床诊疗、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测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小组,明确人员分工,必要时可以请求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援助。同时,要求发生疫情的学校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配合现场调查和应对处置。 (2)材料准备 准备好现场调查处置所需的记录本、现场调查表(现场基本情况调查表、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