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作业表单3:单元学习目标与活动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化学作业表单3:单元学习目标与活动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作业表单3:单元学习目标与活动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酸碱盐复习课》第1-3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 《酸碱盐复习课》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酸的性质 【学习目标】 1.加深对酸碱盐概念及共性的理解。 2.构建酸碱盐转化关系图,系统化地掌握知识。 【学习内容】 学习任务一:寻家 化合物 HCl不小心掉入水中,因失忆而忘记了自己是谁,你能帮它找回自己,成功回家吗? 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回家 盐酸知道了自己是酸家族的“人”,找到了回家的方向。回家的路上,好心人提醒他路上要小心因为有许多异族会“吃”掉(与之反应) 它。 学习任务三:闯关 盐酸回家路上,经过镁城,城门上挂着城门牌(氧化镁、碳酸镁、氢氧化镁、硫酸镁),它能进入此城吗?(若能进城,尝试写出化学方程式) 解释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四:结伴 迷失自我的 MOH、MCl(M为一种金属元素)也想效仿盐酸,你能帮它们认识自己吗?

学习任务五:归纳总结 课堂练习:请你帮助二氧化碳“走出”化学村 【作业设计】 1.小云同学进行如图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A 中的现象是______。 (2)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向 C 中滴入稀盐酸后得到溶液甲,向甲中继续滴加 C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甲中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2.小明同学进行如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质量关系。 2.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的关键词能够理解分析。 3.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 学习任务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 学习任务三: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 小结:“各物质”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四: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析 1.写出反应前、反应后称量到的所有物质 2.消去两边没有参加反应且前后质量相等的物质 3.写出最后得到的等式。 小结:“参加”的含义是。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 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是。 【学习资源】 延伸阅读资料------科学家的足迹 1.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利用天平做定量实验研究,将金属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煅烧后他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后固体重量增加了。由于他深受当时火微粒说思想的束缚,认为金属煅烧后重量的增加,是由于火微粒(即“火素”)穿过器壁与金属结合的结果。金属+火微粒=煅灰,因此他未能发现物质守恒定律。 2.1740 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曾在密闭的玻璃瓶中进行过煅烧金属的实验,反应前后分别称量密闭容器和容器内的物质,发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当时他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作业1——活动设计:化学《空气》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作业1—活动设计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空气》 一、学习主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是《空气》,本课题分为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互相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本节课是《空气》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二、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了解空气中各个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2. 动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方法象;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空气污染的了解,养成关注环境、珍惜资源、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学生情况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因此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同时,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教学过程合理借助实验、视频、PPT等多媒体辅助手段,加强直观性与形象性,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获得新的知识。 空气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对知识的理解比较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是符合学生熟悉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探究的教育理念。 四、探究任务 这节课的探究任务是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探究空气的成分、性质、用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分析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完成探究任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的思维能力,借助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知识探究过程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五、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塑料袋先打开,然后扎紧袋口并挤压塑料袋,现象是什么? (2)将空饮料瓶往水中压,水为什么没有进入饮料瓶?这时挤压饮料瓶,观察到什么?进入饮料瓶中水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 (3)利用教学视频展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单元学习目标与活动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单元学习目标与活动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1.了解和掌握单元的重点概念和基本知识。 2.发展和提高相关的技能和能力,如分析和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等。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如阅读、写作等。 【活动设计】 1.知识整理与讲解活动 活动目标:整理和讲解单元中的重点概念和基本知识。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整理出单元的重点概念和基 本知识,然后进行讲解。 活动步骤: a)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重点概念和基本知识。 b)学生进行讲解,可以采用小组展示、个人报告等方式。 2.问题分析与解决活动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活动内容:学生针对单元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活动步骤: a)提出问题:教师或学生提出与单元相关的问题。 b)分析问题: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点。

c)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内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实验、手工制作等。 活动步骤: a)安排实践活动:教师根据单元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并准备所需材料。 b)指导学生:教师向学生介绍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步骤,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c)学生实践:学生按照指导进行实践活动,并记录实践过程和结果。 d)分享和总结:学生展示实践成果,分享经验,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1.知识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知识测试,检验学生对单元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问题解答:提供一个与单元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并评价其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实践成果展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后,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实践过程和结果,以评价其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书面作业: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写作,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通过以上的学习目标与活动设计及检验提示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单元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中学化学—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活动设计+技术应用计划【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金属锈蚀》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化学探究性实验学习是2011版新课标积极倡导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一、发动阶段 教师要求在课堂上注重善于引导,强化探究的意识。不仅从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去指导,也要引发学生情感,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充分利用么一次探究性课堂实验和家庭自动实验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探究,创新意识。 二、设立目标,引导学生自动提出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是一切发现和探究的基础,学生质疑是他们创造灵感的催化剂,让学生学会提问很重要。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1、帮助学生逐步提升探究实验过程的接纳的问题,通过化学教科书的学习,充分把握教材中的阶梯性呈现。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实验探究的深入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同学间互助组的提问问题具有促进性。自然科学是一个团结协作的的科学,每个个体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的同时也要接受同学间的评价指导,也可以促进学生实验探究欲望和进取心。

有助于学生对于实验计划的制定完善。 三、利用实验实施,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 1、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进行探究性家庭实验,根据和学生讨论的问题,设置自己的实验记录数据现象和思考点。 2、通过摄录照片视频,认识到探究性实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等待和耐心是必要条件,观察的准确性及时,和描述的准确性的表述才是呈现成果的依据。 3、完成实验报告,并以ppt形式呈献给全班同学,通过发言人式的讲解,发现在即标的误区和表述准确度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表达空间。 4、反思评价自己的实验,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总结表彰阶段 每一次活动的肯定评价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实验学习的必要工作,持之以恒,会让学生更加喜欢参与,热爱参与,从而提升化学素养和能力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内心动力,为将来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向选择发展铺平道路。 学科通用-技术应用计划 一、指导思想: 网络技术应用是现代技术的核心,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热点,它的应用遍及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更应该与时代齐驱并进,学生通过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水的组成》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 《水的组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并能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 3.了解并体验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 【课前学习任务】 回忆有关对于纯水的认识和了解,整理并记录下来。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设计探究水的组成的实验方案。 学习任务二:整理电解水实验的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结合实验现象和资料,尝试推断水分子的构成,并用微观示意图的形式,画出推导过程。 资料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为分子个数比。 资料 2:1805 年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精确测定水的组成:2 体积氢气和 1 体积氧气经电火花引燃后,可生成 2 体积水蒸气。

【作业设计】 1.电解水实验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试管 2 中得到氧气 B.产生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2:1 C.该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该化学反应的条件是通直流电 2.根据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1)从微观角度分析,实验 1 和实验 2 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能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 1”或“实验 2”) 【参考答案】 1.C 2.(1)实验 1 中水分子种类不变,实验 2 中水分子种类改变 (2)实验 2

作业表单3:单元学习目标与活动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作业表单3:单元学习目标与活动设计及检验提示单】单元学习主题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单元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电路的连接方法。 2. 知道什么是火线和零线,知道试电笔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3. 知道插座、家用电器接地的作用。 4. 知道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两个原因。 5. 了解保险丝的材料特点,理解保险丝是如何起保险作用的。 6. 会解决有关豕庭电路的简单冋题。 一、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试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掌握试电笔的使用方法。 2. 在观察家庭实际电路组成的过程中,归纳概括出家庭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 3. 通过观察体验保险丝怎样保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4.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家庭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 2.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4.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单元学习活动 通过近一两年来使用的用电器增多,引起电路中电流如何变化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猜想假设,进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很自然流畅地引入了课题,从而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是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这又很自然地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通过实验体验加深了学生对电路中总功率过大也是引起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的理解,很好地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很好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设计检验提示 检验指标实现程度 1.目标是否与课标相符合?是否切合单元学习主题?是否 指向每一个学习活动的结果?国家课程标准、学年课程目 标、单元学习目标和活动目标是否形成目标结构? 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形成》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的形成》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2.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判断。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广泛用途。 【学习准备】 准备好玻璃杯、水、鸡蛋、食盐、味精、蔗糖(或白糖)、酒精、食用油、沙子。 边观看视频,边做实验,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 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实验或联系生活实际→概念或规律→运用概念或规律解决问题→进行课堂小结。

附注: 【作业设计】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⑤稳定⑥各部分性质相同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⑥ 2.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3.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D.溶液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4.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硫酸亚铁溶液; 硝酸钾溶液; 生理盐水(0.9%的氯化钠溶液)。 二氧化碳的甲醇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填名称),溶剂是 ____________(填名称)。 香兰素的乙醇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填名称),溶剂是____________(填名称)。 5.氧化钙溶于水后溶液中的溶质是; 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形成的溶液中的溶质是。 【参考答案】 1. B 2.A 3.D 4.FeSO4 KNO3 NaCl 二氧化碳甲醇香兰素乙醇 5.氢氧化钙碳酸(或“碳酸和二氧化碳”)

高一化学单元教学设计3篇

高一化学单元教学设计3篇 高一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

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化学式与化合价》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 《化学式与化合价》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 2.了解化学式的意义,并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4.知道简单化合物化学式书写和命名的一般方式。 【课前学习任务】 1.回顾电解水的实验。 2.复习元素符号及其含义。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回顾电解水实验,写一写水的组成,并说出你的依据。 学习任务二: 试一试,表示水的组成。 学习任务三: 用化学式表示氯化钠的组成。

学习任务四: 梳理氯化钠化学式的意义。 学习任务五:梳理 3CO2的意义。 学习任务六: 归纳常见物质化学式的一般书写方式: 【作业设计】 1.写出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1) H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H_____________________ (3) H2 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H2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物质名称书写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氧气________ 氢气________ 氮气________ 氦气________ 硫 ________ 磷 ________ 铁 ________ 铜 ________ 氯化钠________ 二氧化碳 ________ 四氧化三铁________ 3.人体缺少钙元素会影响健康,因此每日需摄入足够的钙。市场上某钙制剂的说明书如图所示,请仔细阅读,并进行计算。H-1 O-16 C-12

(1)葡萄糖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 (2)葡萄糖酸钙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3)葡萄糖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按说明书服用钙片时,每天能够补充的钙为______mg(精确到 0.1)。 【参考答案】 1.(1) 氢元素;1 个氢原子 (2) 2 个氢原子 (3) 氢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1 个氢分子;1 个氢分子由 2 个氢原子构成 (4) 2 个氢分子 2.氧气 O2氢气 H2氮气 N2氦气 He 硫 S 磷 P 铁 Fe 铜 Cu 氯化钠 NaCl 二氧化碳 CO2四氧化三铁 Fe3O4 3. (1) 430 (2)11:7 (3) 9.3%;37.2 mg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氯化钠、氯化镁、氯化氢形成过程的认识,解释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不同的原因,了解化合价的本质,培养从微观视角来解释宏观事物的思想和方法。 2.通过分析典型物质的化合价,了解化合价的表示方法,认识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3.通过典型试题练习,学会应用化合价解决化学问题。 【课前学习任务】 回顾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解释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不同的原因 活动 1:从原子结构,分析 NaCl中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化学学科单元作业设计

化学学科单元作业设计 一、引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旨在探索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和与能量转换规律。对于学生来说,化学学科的单元作业是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设计化学学科的单元作业。 二、设计原则 1、紧扣教学大纲:作业设计应紧密围绕教学大纲,突出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和掌握关键知识点。 2、理论与实践结合: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单元作业设计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启发思维:作业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 4、多元化评价:作业形式和评价方式应多元化,包括书面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三、作业形式

1、书面作业:针对课堂所学知识点,设计适量的书面作业,包括概念题、计算题、推理题等,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 2、实验报告: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实验,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3、小组讨论:针对某一化学主题或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观点、交流想法,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网络探究: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例如查找化学发展动态、相关环保事件等,并撰写小论文或制作PPT进行展示。 四、评价与反馈 1、评价标准:制定明确的作业评价标准,包括知识点掌握、解题方法、实验技能、合作精神等方面,以便全面评估学生的表现。 2、反馈机制: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同时激励优秀表现者继续努力。 3、反思与调整:定期对作业设计和评价方式进行反思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进展,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高一年级化学单元教学设计5篇

高一年级化学单元教学设计5篇 高一年级化学单元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 实验1NH4+ 实验2Cl— 实验3SO42—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 体;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实验2:为何要加稀硝酸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硝酸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硝酸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作业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六单元(章)化学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知道金刚石和石墨的主要用途;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认识二氧化碳主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初步学习在实验室智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的设计、步骤、收集、检验及验满;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对大气的污染;知道自然界的碳循环、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念;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与假设必须用事实来验证。认识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课标中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分散提出的。而教材采取了集中编排、集中处理的方式。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石墨和活性炭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无轨电车、防毒面具和冰箱除味剂等知识;在介绍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时,古代的字画、档案材料用碳素笔写等;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毒性时,介绍一些煤气中毒事件等。 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教材中介绍了人造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碳管和温室效应等内容。 重视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课程改革倡导科学探究。化学实验是进行科

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健和方法基础。而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过常见的酸和碱,对它们的性质己有一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思维方式也正在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是还缺乏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也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培养。初中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要教师的示范引领和严格要求。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