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内外观鸟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观鸟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观鸟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观鸟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观鸟旅游研究综述

引言

[摘要]观鸟旅游是生态旅游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观鸟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荚国已将其列入全国休闲产业调查的对象。本文通过介绍观鸟旅游概念、涉及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和成功的案例,以及与环境保护关系,解析中国观鸟旅游者行为研究现状,为中国观鸟旅游相关利益者例如旅游管理部门、当地杜区、旅行社和旅游者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观鸟旅游,建议

1、引言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1992年)将生态旅游定义为: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收益。生态旅游是一种在自然区域负责任的旅游方式,通过可持续的、低影响的、低投入的、当地人自己经营的,同时使社会、环境的影响最小化。观鸟活动最早在英国和北欧国家兴起,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作为一项时尚的户外运动在西方国家十分流行,并且已经成为生态旅游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正如塞克斯哥路(Sekercioslu)所说:“观鸟旅游是生态旅游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旅游者手拿望远镜,早出晚归,凭鸟的呜叫或飞行的姿势,鉴定鸟的种类,对目的地环境影响的负作用最小,但是却能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享受自然,野生动物相关旅游是指旅游者到目的地观赏野生动物,例如观鸟。由表1

可见野生动物旅游者几乎占到了整个国际旅游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都有近千万的观鸟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理想的观鸟目的地。目前,中国的香港、台湾观鸟活动的发展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有很多爱好者和会员,但在内地,把观鸟作为一项活动仅有十年的发展历史。总体来说,观鸟旅游学术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

2、国外观鸟旅游研究

“观鸟是你一生走人大自然的门票!”(“Bird watching is your lifetime ticket to the the ater of nature!”)这句西方谚语足以说明观鸟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

目前全世界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但是对观鸟和观鸟旅游研究最多的却是发达国家,其中美国的全国范围的观鸟旅游相关研究是最具代表性的。

2.1、观鸟旅游相关概念及界定

观鸟在美国学术界用Birdwatching,在民间通俗用法是Birding,是指借助望远镜等光学工具,观察自然状态下的野生鸟类。而在旅行社界则用Birding tour或者Birdwatching t our表示观鸟旅游。Bird- oriented ecotourism,Birdwatching related travel则翻译成观鸟生态旅游或者观鸟相关的生态旅游,这种译法更加确切,例如与观鸟活动相关的旅游者,拍摄鸟类图片的旅游者和出游同时顺便观鸟的游客。

观鸟者到底如何定义呢?美国国家调查报告将其定义为:到离家1公里以外的地方出游、主要目的是观鸟,并且是近距离观察或者鉴赏鸟类。因此如果一个人偶然看到鸟类并不是观鸟者,去动物园观看饲养的鸟类也不算观鸟。庭院观鸟或者在家附近观鸟是最普遍的形式。

戴维·斯考特(David Scott)认为观鸟定义是“观鸟者就是在野生鸟类的活动与栖息地,在不影响它们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观察、欣赏并且记录它们的各种特征与行为的人”。

观鸟旅游者定义就很困难,因为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使研究者在旅游地很容易辨认观鸟旅游者。根据观鸟者的定义,将观鸟旅游者定义为,以到野生鸟类活动与栖息地观赏鸟类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或者旅游的同时有目的的观察、欣赏并记录鸟类的旅游者,同时包括参加各种与观鸟相关的节事活动的游客。除了观鸟,一些鸟类爱好者还喜欢拍鸟,他们和鸟类相关的旅游活动也可以被看作是观鸟旅游。那么如果一个商务游客在旅途中恰好看到鸟类并近距离进行观察和鉴赏,或者一个陪同家人出游的游客带着望远镜和图鉴在野外近距离观赏鸟类的游客,都可以看作观鸟旅游者。国外的研究多是在观鸟旅游节会进行调查,或者给鸟会的会员发放问卷。

国外将观鸟旅游进行分类的方式是:Recreation→Trave→Specialty travel→Ecotouris m→Wildlife watching→Birding,即:休闲→旅游→专项旅游→生态旅游→野生动物观赏→观鸟旅游。

观鸟旅游作为生态旅游最具代表性的方式,对其研究可以弥补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具体实践研究不足的问题。

2.2、观鸟旅游研究涉及的学科理论

观鸟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其中有旅游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观鸟旅游研究重点是旅游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以及观鸟旅游调查和分析。图1是国外观鸟旅游研究中应用的主要学科理论。

2.2.1、旅游经济学

观鸟旅游对经济的影响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科林格和布瑞特(Kerlinger & Brett)认为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影响,直接影响是给旅游地带来经济收入,促进经济发展;间接影响是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如旅游商品制造业等,这些都是旅游经济学范畴。主要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采用数据分析和模型的理论方法。

2.2.2、旅游消费行为学

观鸟旅游者是一类特殊的消费者,消费行为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有很多学者对观鸟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研究,认为他们是高收入、高学历。皮赞姆(Pizam)认为“消费者行为研究有助于为观鸟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有助于有关部门更好的保护资源”。

2.2.3、旅游人类学

塞克斯哥路(Sekercioglu)主要从目的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这三个不同视角出发,研究观鸟旅游给目的地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影响。1977年,史密斯(Smith)出版的《主人与客人:旅游人类学》(Host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奠定了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基础。

2.2.4、旅游心理学

从旅游动机、消费行为决策过程、消费偏好和旅游满意度分析是旅游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3、观鸟旅游研究的方法

观鸟旅游研究的方法多是借用旅游学或者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数据的收集并不复杂,但是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处理、分析却相当复杂。需要运用经济学、人类学和生态学等的研究方法。

3.1、模型方法

复杂分析需要用经济学的模型来解决。例如经济学投入产出模型(IMPLAN,A regiona l input-output model),格纳威(Genevieve)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这种经济活动,计算观鸟旅游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收入增加和就业机会。

条件价值分析方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s)简称CVM,调查观鸟旅游者用于观鸟旅游的费用及其占他们全部收入的比例。CVM对不同的访问者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是分析估算旅游者接受的旅游目的地价格范围。

3.2、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的方法就是调查和推理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一般理论就可以通过对事实的细心观察而得到系统检验。实验方法是获得归纳性通则的一种惟一科学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就是采用诸如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实验逻辑方法去发现和证实一般规律。

3.3、问卷调查方法

问卷法是旅游学调查获取一手数据最主要的方法。朱莉(Julie)认为目前观鸟旅游的研究资料多数是问卷调查的结果,包括面对面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邮寄问卷等形式。

3.4、统计分析的方法

早期生态旅游研究多采用定性的描述性解释和简单的方差分析方法,现在国外学者对旅游的研究很多运用复杂的统计方法。

4、成功案例分析

观鸟兴起于英国,是早期英国贵族的休闲活动之一,有着超过200年的历史。如今,观鸟在西方已经成为一项盛行的户外运动。目前世界观鸟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日本和澳洲等发达国家,据调查,年收入超过50,000美元时就有可能产生国际旅游。仅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观鸟旅游起源于19世纪初。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皮特森(Pierterso n)绘画的观鸟手册对观鸟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20世纪初私人汽车的普及使得旅游业迅速发展,到5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观鸟旅游。最近20年,美国观鸟的发展是惊人的。据2 000—2002年美国的国家休闲和环境调查,1/3的美国成年人表示在12个月以内至少去观一次鸟。2001年认为自己是观鸟者的人比1995年增加了27%,而1991年的数据比19 82年增加了225%。调查发现,成千上万的观鸟者造访观鸟热点地区,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002年,NSRE调查到观鸟者占总人数的28%,在观鸟者中离家观鸟的占4 0%,有1930万人;报告每年超过50天观鸟的时间,比1983年增加了332%。美国的观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培育观鸟旅游市场的经验。

肯尼亚的非洲大裂谷是世界最著名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虽然大型哺乳动物更加出名,但是铺天盖地的红鹳群也给人深刻的印象。肯尼亚凭借其旅游资源,观鸟旅游发展也非常迅速。

台湾奥万大森林游乐区,被国际8大赏鸟公司列为最佳观鸟景点,设立休憩坐椅及鸟类生态双语解说板。台湾地理景观特殊,加上雨水丰沛,形成多样性的栖地类型,非常适合各种鸟类栖息、繁殖。近年来,台湾被“国际鸟盟”列为世界“重要野鸟栖地”,拥有超过500多种的野鸟记录,珍贵特有种15种,是世界上少见稀有鸟类生态圈。

观鸟旅游成功的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4.1、制定发展规划和战略

美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澳大利亚斥资1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游面向21世纪规划”,生态旅游是该规划的重点推介项目。肯尼亚政府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国家发展策略,

其中特别将生态旅游视为重点项目。我国观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如果能因地制宜的开展观鸟旅游宏观规划和国家层面的营销宣传,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4.2、具备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熟悉鸟类学、当地观鸟环境的人才

观鸟旅游不但需要有独特丰富的鸟类资源,熟悉当地鸟类分布、鸟种的专门人才也必不可少。观鸟旅游导游的收入即使是在肯尼亚、尼泊尔这样的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也是10 0美元到150美元。不仅能带动当地的经济水平的增长,还能扩大就业。而目前国内观鸟旅游的导游可以说少之又少,而培养机制并没有建立。

4.3、宣传和旅游节事活动

旅游节会可以给观鸟地带来大量的游客,并且增加知名度。宣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网站观鸟记录、观鸟游记,或者旅行社宣传。其中印制观鸟实用手册、指南,是每个观鸟旅游发展好的旅游地所必备的宣传手段。国外的观鸟节会,不仅吸引对鸟类特别感兴趣的“鸟人”,还能通过活动吸引更多感兴趣的潜在游客,这和国内举办的单一化的节会活动不同。通过节会扩大旅游地的影响力,带动相关观鸟旅游的方法,国内的经验还很欠缺。

4.4、制定法规和旅游者行为规范

1916年,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在英国,1993年就通过了新的《国家公园保护法》,旨在加强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每个观鸟地,应该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确定重点保护区、保护物种,并且制定出游客规范条例。我国对鸟类的保护虽然已经有法律法规,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中没有考虑到保护的实施问题。

4.5、重视当地社区利益

生态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肯尼亚,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就提出了“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菲律宾通过改变传统的捕鱼方式不仅发展了生态旅游业,同时也为当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来源。只有当地社区意识到鸟类的重要性,观鸟旅游发展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才可能投入鸟类的保护和观鸟旅游经营管理中来。同样,经营者如果尽量采用当地社区的劳动力,就会很好的保护环境、利用资源。

4.6、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

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许多国家都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亚联合旅游部、澳大利亚旅游协会等机构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旅游的指导手册。此外,很多国家都实行经营管理的分离制度,实施许可证制度加强管理。我国目前管理技术手段还很落后,在一些偏远地区,还有拉网捕鸟的案例。

4.7、NGO是主要的组织者

由于绝大多数观鸟者都是热爱大自然的人,研究观鸟旅游就不能忽视观鸟旅游和环保的关系。美国的环保运动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而其原因正是当时贵族妇女用鸟的羽毛装饰帽子,引起观鸟者的强烈反对。现代人比较熟悉的蕾切尔·卡逊女士(Rachel Carson)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被认为是对美国环保运动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总统阿尔·戈尔认为“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意识,将我们带回如下在现代文明中丧失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的基本观念: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这本书的起因是,蕾切尔·卡逊女士接到一封来自马萨诸塞州的朋友奥尔加·哈金丝(Olga Owens Huekins)的信,诉说在家居后院饲喂的野鸟都死了(美国很多家庭都在庭院有招引鸟类的设施),1957年飞机在那儿喷过杀虫剂消灭蚊虫,小村镇已变得毫无生气,朋友的痛苦经历迫使卡逊女士把注意力转到多年来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于是,她意识到必须要写这样一本书。

这些都反映了美国最早关心大自然保护的人正是观鸟的人,很多自然保护法都是由观鸟者促进制订的。通过对鸟类的观察记录,他们看世界的角度也在发生变化,对整个大自然的点滴变化感受也更加深刻。他们的发现将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依据。

在西方国家,人们从小就接受鸟类知识方面的教育,懂得自然常识。观鸟最初虽是一种有钱有闲人参与的娱乐活动,但现在已经在各个阶层的民众中得到了广泛普及。

美国的观鸟协会也非常发达,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州立观鸟协会,城市、小镇都有几个观鸟协会,每个鸟协会都会发展自己的网站,组织活动,出版杂志等刊物,甚至定期开办讲座。可以说观鸟日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潜意识也认为观鸟者比较有品位,懂得自然,值得敬佩。

可见观鸟旅游和环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个很有趣的例子,在国内观鸟界曾产生的一场争论,网友双方各执一词,一方认为观鸟者担负着爱鸟并且保护环境的使命,另一方则

认为观鸟者和其他无关,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观鸟不等同于环保,他们认为有的观鸟者也会有毁坏环境、伤害鸟类的行为。这场争论也反映了多数中国的观鸟者和环保主义者对各自责任、任务的一些不同看法,也是与西方观鸟组织的不同之处。

我国观鸟事业10年的发展中,NGO起到了主导作用,而环保主义者则是这场观鸟运动的主力军。

5、中国观鸟旅游研究

观鸟旅游的发展可以解决生态旅游有名无实的尴尬局面,在中国,户外运动意义上的第一次观鸟活动出现在1996年,据说目前我国纯粹的观鸟导游只有一人。中国观鸟旅游者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对其研究却几乎是空白,观鸟旅游业也不能称作产业化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分析目前中国观鸟旅游资源和存在的障碍因素,为旅游管理部门、经营者和当地社区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旅游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5.1、观鸟旅游资源格局

一个地方能成为观鸟胜地,鸟类的数量和种类多与观鸟的人数多都是必要条件。没有观鸟的人长期观察积累,详细记录统计,观鸟胜地也不可能成为旅游者的目的地。约翰·马敬能(John MacKinnon)博士根据一些研究结果,列出目前中国的观鸟胜地。中国的鸟类资源包括林鸟、田鸟、水鸟、高原鸟类等所有类型。分布也非常广泛,从南到北都有分布。比较著名的鸟类胜地:

黑龙江齐齐哈尔扎龙、辽宁双河口、大连老铁山、河南东寨、河南宝曼山、河北北戴河、山东长岛候鸟、山东荣成天鹅湖、湖南洞庭湖观鸟、江西鄱阳湖珍禽、安徽升金湖水禽、贵州西北威宁草海、青海湖鸟岛、宁夏沙湖观鸟、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观天鹅、云南昆明翠湖赏鸥、广州白云山“鸣春谷”、香港米埔保护区、台湾台南曾文溪口。

从图2可以看出,鸟类热点值较高的地区都是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以及江南的个别山地地区。特别是在云南、四川地区。这些地区鸟类数量多,而且是珍稀濒危物种。

5.2、研究的重点

5.2.1、保护区的管理

保护区应该建立鸟类档案,对保护区的鸟的种类、数量、线路都有记录。保护区开展观鸟旅游要避免两种倾向,第一是片面夸大鸟类种类数量,认为有很多资源可以开发,而游客到了目的地发现根本是不客观的。保护区可以针对自己特有的珍稀鸟类做文章,效果会更好;第二是排斥观鸟活动,对游客不予欢迎接待。当然保护区提高住宿价格等不正当经营行为也不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

5.2.2、科学家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不仅对鸟类的分布、数量、种类研究很详细,而且对旅游者的行为、旅游的影响都有系统的研究。中国的科学家不仅需要理论研究的提高,而且也需要更多的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于观鸟旅游可能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应应该做细致的分析。通过观鸟旅游带动生态旅游的全面发展。

5.2.3、人才的培养

熟悉鸟况、精通外语的导游是观鸟旅游必备条件。此外,观鸟旅游的开发、管理人才也非常重要。外国游客到某地最需要的就是当地的导游,不但熟悉鸟况,而且对当地的自然、人文也最了解,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吸收国外经验,对当地的人才进行培训。

5.2.4、社区参与模式

生态旅游要求对旅游的投入应该最小化,尽量减少设施的投入;使当地社区的经济收益最大化,所以社区加人生态旅游的经营、接待是至关重要的。若开发和经营者是外来者,虽然能注入一定资金,但是他们并不注意长远地保护环境,而且当地居民如果不能从旅游中直接或者间接受益,会对环境产生继续的破坏行为。

5.2.5、宣传和促销

除了以上几点,对观鸟旅游的宣传和促销也很重要,最主要的是利用网站和旅行社宣传观鸟地的鸟类资源。观鸟旅游者目的性很强,他们制定计划后来看特定的鸟类,一般时间和地点都与大众旅游者不同。如果没有详细的资料可以参考,没有网站可以查看鸟类记录,他们一般对旅游地失去兴趣。而由于语言障碍,我们的网站多数是汉语记录,这样对于吸引外国游客非常不利。而我们国家旅游管理部门很多还没有将观鸟旅游作为一项产品来宣传。

6、结语

国外观鸟旅游也许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只是生态旅游方面的经验,观鸟旅游的发展不但可以帮助人们意识到人和自然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利用关系,从新审视自己对待资源、环境、野生生物的态度和行为,更重要的是将其发展成产业来经营将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使旅游者旅游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及其启示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概况 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 e以及Milman和Pizam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等方面的差异[17]。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 and Debora 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人口等统计变量[20]。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John认为通过RG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南宫狄 摘要:近几年,邮轮业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被视为 “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然而,邮轮业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关注,研究成果还非 常有限。近年来国际邮轮市场的倾斜,使得中国邮轮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和新领域。关键字:邮轮旅游发展 1.邮轮业概述 1.1 邮轮概述 邮轮( cruise ship) 原是指海洋上定线、定期航行的大型客运轮船 ( shipping-liner) ,早期还负责运载两地间的邮件,因为“邮”字与邮政事业有关,于是被称为邮轮。随着航空技术和旅游业的发展,原本意义上作为客运或邮政运输的邮轮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定位完全不同的豪华邮轮,有配备齐全的生活、娱乐、休闲与度假的各类设施。本质上,邮轮是一种“漂浮的酒店”,是漂浮在海面上的“超五星级宾馆”,被称为“无目的地的目的地”和“海上流动度假村”等。因此,邮轮不仅仅是一种运送旅客游山玩水、欣赏美景的工具,而且是一种休闲度假的综合服务平台。邮轮公司向旅客提供不同期限、不同航线的多种服务。消费者可以选择从短期( 比如两天) 到长期( 比如几个周) 的巡游。每条邮轮服务于一定的航程,航程本身以及邮轮上的休闲娱乐设施是消费者花费的主要组成部分。邮轮的航行速度、出发的港口、停靠的旅游地、航程的期限以及停靠地之间的距离构成了整条服务航线( itinerary) 。邮轮可以分为多种型号,从小型的近港游船到超大型的长距离、网络航线的邮轮。邮轮业和其他休闲旅游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邮轮旅游既是一种交通方式又是一种旅游目 的地。旅客巡游的经历不仅仅包括巡游本身,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欣赏国内外停靠港景色,享受船上精美住宿膳食服务,体验船上豪华休闲娱乐设施,参加丰富多彩的海岸远足游览等经历上。在实际操作中,邮轮公司可以提前将不同航线的舱位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通过诸如度假辅助计划( vacationplanner) 、旅游代理订位( travel agent locator) 、热线订购( hot line) 以及在线订购( book online) 等多种渠道购买船票,从而方便有效地计划出行时间、出行航线、港口、景点以及邮轮上的餐饮、娱乐和岸上观光、远足等辅助服务。 1.2 邮轮业在中国 纵观全球邮轮旅游市场,虽然国际邮轮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两地区的发达国家占了市场的最大份额。但随着国际邮轮产业将发展重点转向亚洲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是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和区域相互依存理论的延伸,是对生产力布局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动态描述。 1.“点一轴”开发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WoChristallar)和规划学家沃纳松巴特(Wernersombart)。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中心地理论和生长轴理论。中心地理论重视“点”的作用,认为不同等级中心的市场有差异,使各城市产生等级分工;生长轴理论重视“轴”的作用,认为由于交通干线成为连接各中心地的纽带,能有效地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区域旅游合作符合“点一轴”开发理论的规律,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牵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2.“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一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自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周边地区不均衡增长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这一理论后来经过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尼科尔斯(V·NICho1S)、赫希曼(A·Hirshman)等人的论证和发展,开始将研究视角由“经济单元”转向地域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包括“吸引中心”和“扩散中心,’)概念,使增长极理论更具实用性。这一理论已被我国理论界普遍接受,并已应用于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实践中。 3.不平衡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经济互动效应,如果利用得好,对双方经济发展都有利。代表性理论有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Myradal)提出的“循环累积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0·Hirshman)提出的“联系效应理论”等。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线路上的“热点带冷点”、“热点促温点”的合作形式方兴未艾,虽然在前后者之间的经济效应上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随着发展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这是地区间相互联系与合作的结果。

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

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 作者:曹绘嶷时间:2009-03-30 来源: 摘要:由于宗教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宗教旅游客源市场巨大且稳定,宗教旅游项目往往成为各地旅游开发中的热点。本文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分析,认为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规模大型化、项目功能综合化、设施设备现代化、内部管理制度化、经营人才专业化、营销手段多样化的趋势和特点;但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宗教被庸俗化开发、浅层次开发、宗教旅游项目遍地开花、盲目上马、某些宗教旅游项目内部管理相当混乱、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难以理顺等。宗教旅游要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 宗教旅游与宗教信仰、宗教文化体验活动密切相关。宗教信众的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宗教建筑、雕塑、活动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信众的普通游客,因此,宗教旅游市场被公认为是规模巨大、需求稳定的优质旅游客源市场。上海龙华寺、杭州灵隐寺、厦门南普陀等传统宗教寺院旅游点的持续热旺和近年来无锡灵山、三亚南山等新兴宗教文化主题旅游区的成功开发,似乎进一步印证了旅游项目“有仙则灵”的说法、虽然有政策方面的约束,全国各地形形式式的宗教旅游项目仍蜂拥而起,成为旅游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近十年来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从形式到内容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不食人间烟火的深山古刹的形象正在淡化,内部管理也在传统寺庙管理的基础上开始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现代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历史传统、政策法规、政府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对这些趋势和问题作一简单分析介绍,以便为我国同类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提供借鉴,也为研究宗教旅游的同仁提供参考。 一、我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的新特点 1.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现状和发展

浅析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 南宫狄 摘要:近几年,邮轮业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被视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然而,邮轮业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关注,研究成果还非常有限。近年来国际邮轮市场的倾斜,使得中国邮轮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和新领域。 关键字:邮轮旅游发展 1.邮轮业概述 1.1 邮轮概述 邮轮( cruise ship) 原是指海洋上定线、定期航行的大型客运轮船( shipping-liner) ,早期还负责运载两地间的邮件,因为“邮”字与邮政事业有关,于是被称为邮轮。随着航空技术和旅游业的发展,原本意义上作为客运或邮政运输的邮轮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定位完全不同的豪华邮轮,有配备齐全的生活、娱乐、休闲与度假的各类设施。本质上,邮轮是一种“漂浮的酒店”,是漂浮在海面上的“超五星级宾馆”,被称为“无目的地的目的地”和“海上流动度假村”等。因此,邮轮不仅仅是一种运送旅客游山玩水、欣赏美景的工具,而且是一种休闲度假的综合服务平台。邮轮公司向旅客提供不同期限、不同航线的多种服务。消费者可以选择从短期( 比如两天) 到长期( 比如几个周) 的巡游。每条邮轮服务于一定的航程,航程本身以及邮轮上的休闲娱乐设施是消费者花费的主要组成部分。邮轮的航行速度、出发的港口、停靠的旅游地、航程的期限以及停靠地之间的距离构成了整条服务航线( itinerary) 。邮轮可以分为多种型号,从小型的近港游船到超大型的长距离、网络航线的邮轮。邮轮业和其他休闲旅游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邮轮旅游既是一种交通方式又是一种旅游目的地。旅客巡游的经历不仅仅包括巡游本身,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欣赏国内外停靠港景色,享受船上精美住宿膳食服务,体验船上豪华休闲娱乐设施,参加丰富多彩的海岸远足游览等经历上。在实际操作中,邮轮公司可以提前将不同航线的舱位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通过诸如度假辅助计划( vacationplanner) 、旅游代理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前言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的内外部公众(城市居民、城市旅游从业者、现实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对城市外在景观特征和内在、历史、文化底蕴体验所形成的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与评价,是对城市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历史和现实发展实践与多方面功能所形成的、所表现出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城市综合素质的反映。[1]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不仅能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而且能促进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和进步。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是该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城市的总体形象。而我国当前的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很有必要。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 保继刚等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游览和对民俗民风、市民素质、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5] 袁霄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游览者在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 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风民俗、服务态度等(软件) 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6] 卢晓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包括人们对该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的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城市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 [7]熊礼明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总体印象。它是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景观风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对旅游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综合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总的说来,每个城市对旅游者都有一个趋于一致的感知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几乎固化在旅游者的心目中。[8]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界在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与模式研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地较早,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而国内在2003年之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王帆,赵振斌,2007),因而研究水平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限。总结历年来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发现三大主要领域: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于旅游的行为动力学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这三大范畴。 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最早从回答“人为什么要旅游”这个基本命题开始。Gray (1970)提出了两分法的旅游驱动力概念,即“漫游癖(Wanderlust)”和“恋物癖(Sunlust)”,并将前者解释为一种“推动”因素,而后者是一种“拉动”因素。他的理论揭示出旅游行为来源于“推”和“拉”两大因素的矛盾运动。Dann (1977)在Gray的基础上提出“推-拉”模型,明确了“推力”和“拉力”两大概念,将失范(Anomie)、自我提高(Ego-enhancement)和白日梦(Fantasy)作为旅游的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作为拉力。Iso-Ahola(1982)提出了艾泽欧一阿荷拉模型,将“推一拉”理论进一步引申为“逐求”和“逃避”两个维度。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决定;而逃避的力量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以上三位学者皆旨在探寻旅游行为的一般内在驱动力。在他们看来,旅游者为什么出游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共同决定的: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但他们模型的解释色彩更重而缺少操作性。 有别于内驱力研究的一般性特征,旅游需要更贴近旅游行为而往往被等同于旅游体验动机。明确以旅游需要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中,Pearce(1988)的影响最大,他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和发展,并指出旅游体验的动机来自于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但Rynn(1997)指出Pearce所主张的从风险和安全两大维度对刺激需要加以解释是值得商讨的。他根据Beard和Ragheb的观点对旅游需要进行了重新归纳,即旅游需要包含智力的、社会的、能力的和规避刺激的需要。 有关旅游体验动机的研究大都以提供一个动机的分类框架作为目标。麦金托什(1985)的观点较为典型,他提出了旅游体验动机的四分法:健康动机、文化动机、社会关系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Jeffrey和谢彦君(1994)对英国赴华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多彩,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俗旅游1983年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民俗旅游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民俗旅游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雷俊霞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

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 1、引言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希望回归自然,返回原野,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重组和农业危机严重减少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来源,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最佳结合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94年,《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发行专刊第一次尝试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将 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旅游活动进行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学术界有关乡村旅游学术研究的开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呈现出 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更系统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本文通过对1994年以后 出版的有关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研读,在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5个研究主题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未来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继针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世界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欧洲被认为是世界乡村旅游发展最早和最成功的区域。欧盟专门针对欧洲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欧盟第五框架协议,该协议提出了欧洲综合乡村旅游管理方针,并在资金、政策、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给予乡村旅游发展大力的支持。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制定法规和政策把乡村旅游作为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宣传和促销是葡萄牙旅游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西班牙通过170多个乡村旅游协会之间信息、技术、培训、管理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美洲的乡村旅游发展极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重视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在各个主要乡村社区向旅游者提供乡村自助游的宣传手册;墨西哥由于可进入性差,同时受一些在墨西哥旅行危险的宣传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缓慢;阿根廷政府推出的“南美土著部落”、“马背上的阿根廷”等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广大的国内外游客。南非国家白皮书中明确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南非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南非的很多自然资源独特或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社区均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的观赏和博彩业等乡村旅游活动来提高社区生活水平。亚洲乡村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国国家旅游局坚持推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遍布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各种业态;日本各地观光农场结合生产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特色的服务设

中国邮轮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中国邮轮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邮轮旅;发展现状;问题;营销略 一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发展现状中国轮产业近年来得到了猛发展,其发展现状具体表为:首先,随着沿经济的发展。邮轮旅游的兴,沿海港口城市越来越重视发邮轮经济:其次,由于国际邮轮公看到了中国邮轮市场的广阔前景而对其!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再,由于中国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国际邮轮游客形成了强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不.!一难看到由于文化背景导的消费意识的差异,中老百‘姓的邮轮消费热很低。分析原因如下:首,邮轮产品价值高;其次,由邮轮产品的高价值导邮轮产品在广告宣传时是以高品质。高消费为形象增加了其进入大众化消费领域难度:再次,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异导致邮轮产品消费观上的差异。腹地居的消费观念是邮轮旅游业发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方共同努力.邮轮市场的拓,居民消费观念渐渐转向轮旅游。但是,渤海湾区、整个山东地区居民的邮轮消费念尚在形成之中,还需有针对地培养二、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存的问题旅行社方首先旅行社的从业人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在中国邮轮旅仍然是新产品。旅行邮轮旅游方面的从业员并不多,为了满足邮轮游者的旅游需求,旅行社从人员必须熟悉不同地域、不同路线由于不同产品所涉及的不同的邮上的餐饮和住宿设,详细了解每条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其次。旅行社对旅游产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题。邮轮旅游是一种现代的休闲式,游客可以在船上尽情乐,还可以在适当时机按照行程安排下船观光。此,邮轮的建设标准一般是以地上五星级酒店为基础进行设计甚

某些产品的档次要高于五星级酒店船上的设施设备一应俱。能够充分满足游客旅游休闲需求。船票费用除了旅行费用本身包含了在船上及陆地上、住、游、娱的所有费用。上提到的方方面面求旅行社不仅了解邮轮品硬件方面的档次,同时求其对软件方面尤其是邮轮上服务质量方面能够确理解并深刻认识。但是,轮的大小一直是旅行社最为关注的面,甚至为了促销轮旅游产品去推行低策略打价格战,重视路线的介绍而忽略邮轮本身的施和活动。再次,旅行社接待力有待提高。同一般的出境旅产品相比,邮轮旅游的操作难度比高,风险相对较大同时,由于旅行社方-面义乏邮轮旅游组团经和与此对应的导游服务人员,难满足邮轮旅游者的高量消费的要求。另外,于邮轮旅游产品的推广周较长.要提前几个月就打出,.提前几个月预订船舱,计行程,如果在此期间游数量不够成团或者出现大量退团象,旅行社就会因此遭受损,从而导致成本无法收游客方面首先,从西方消费观念的差异来看中国邮轮市场的开仍面临一定的挑战。邮旅游虽然兴盛已久,但其目标群主要指向国外或者更确切来是在欧美国家..我旅游者对邮轮旅游的认识较为浅。其次,邮轮旅是一种旅游活动的意识被中国游客排除在旅游方式的选择之外。在中国人的消费念中,邮轮一直是一种交通工具,其视为一种旅游方式仍需要深人宣传。 再次,游客的休假间。在欧美5至12日游是最受欢的航游线路。其中7日游最为普遍.长的可达几十天。实际上次7日游共涉及8天的行程。国现行假期制度的限制,“十一和春节两个黄金周,每个黄周总共7天,限制了工薪阶层的游时间。最后,从游客的消能力来看,

清泉寺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清泉寺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宗教旅游具有市场规模大,需求稳定的特征。清泉寺是四川省南充市近郊宗教旅游的主要场所,也是农家乐集中的分布区域。清泉寺在南充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清泉寺景区在旅游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建议举办宗教活动推广宗教旅游,改善和提升清泉寺景区的旅游地形象,从而促进南充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改善南充市产业结构。 关键词:宗教旅游;南充;清泉寺 一、清泉寺景区概况 清泉寺位于四川南充市顺庆区舞凤镇清泉山上,有嘉陵江水从旁绕过,创建于公元1009年北宋真宗年间,后经明、清修缮,为今天的清泉寺。清泉寺为南充市的四座宗教寺庙之一,距市中心有近10公里,距市政府新区1.5公里。1984年清泉寺被批准为四川省南充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古朴优雅,靠山依石,错落有致,雕廊画柱,朱门红窗,晨钟暮鼓,木磐、梵语之音不绝于耳,香烟缭绕,使人油然而生脱尘超俗之意。寺有三间天王殿、五间三圣殿、九间僧舍,400平方米藏经楼,两个钟鼓楼,汉白玉的密石石狮两对,3.3米高的汉白玉千佛塔一座,六吨重露天观音像一座,大小木、泥制佛像40余尊。现在的寺庙中又修建和新建了许多建筑,整个寺庙显得规模更加宏大,在寺庙中还增添了许多娱乐设施。寺东侧400余年20米高笔直的古松与西侧高3米、长15

米的榆龙树匍匐而长,蜿蜒盘绕,像一条活生生的巨龙相对称。 二、清泉寺在南充市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 清泉寺是四川南充近郊宗教旅游的主要场所,也是农家乐比较集中的地区,南充共有宗教寺庙场所四处,只有清泉寺和西山风景区的栖乐山寺对南充市的影响较大。清泉寺在旅游高峰时的旅客人数是西山风景区内栖乐山寺的4~5倍以上,而且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 清泉寺的宗教旅游收入比较可观。虽然清泉寺宗教旅游的季节性很强,其高峰期,主要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八至十九日、六月十八至十九日、九月十八至十九日及春节期间,旺季很短,淡季相当长的特点,然而其旅游直接年收入仍可达300多万。同时,还带动相关的旅游商品市场的兴起,公交系统收入增加,高档农家乐的出现,景区周围的餐饮业、娱乐行业不断发展和升级,间接的旅游年均收入可达800万以上,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中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笔者在清泉寺景区大门外的公路连接带区域,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了走访调查,对2003年和200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比较明显的变化,如表1所示。三、清泉寺旅游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一)加大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南充拥有悠久的宗教历史背景,深厚的宗教文化,丰富的宗教景点,可将清泉寺和南充市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开发,推向市场,但是目前南充市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对宗教旅游的开发力度也还不够。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