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与人生》第十二课

《哲学与人生》第十二课

《哲学与人生》第十二课
《哲学与人生》第十二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说教材

《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的第三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这节课侧重点是“运用理想信念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着重阐述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发到实现理想信念必须有意志和责任作为保证,要具有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意志和责任。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为本课程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预备,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让处理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加强社会责任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增强意志,肩负起社会责任,在履行职责中把理想变为现实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勇担责任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重要地位,而理想信念又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中职生不仅较系统的掌握了专科知识,而且拥有较系统的实践操作能力,他们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生,应在学好文化知识、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依靠意志付诸行动,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青年学生树立为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意志与责任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阅读教材《马克思》的故事,结合材料,提问:“结合马克思的奋斗历程,谈一谈你对理想信念与责任意志关系的认识?结合自身实际,想以想怎样为实现周记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主观条件上,理想的实现需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自觉的责任。”(板书标题、引出新课)这种情境讨论法展开新课,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1 理想信念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这一部分包含着本节课的重点---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有重要作用。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第一环节:首先开展活动:“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每一个人都自觉不自觉的拥有理想。在这里让学生畅所欲言,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学生发言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信念的关系。然后结合表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第二个环节:多媒体展示高尔基和流沙河的名言,让学生思考讨论:“理想信念对于人生至关重要,它在人生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什么?”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理想信念的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他们可能会回答“理想信念指引着认识前进的方向”、“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等,让学生充分的发言交流自己的意见,从而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于人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时进行练习,然学生举例子说出有关理想信念的名人名言,并说出它带来哪些启示。运用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

让学生阅读案例《徐特立学法语》,在阅读之前提出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这则案例的启示。(这样,采取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阅读完毕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理想信念转变为现实是有条件的。

新课内容2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信念

多媒体展示苏叔阳的名言,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信念是实现理想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然后播放视频《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片段,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出信念的特点和作用,并鼓励树立坚定的信念以奠定实现理想的基础。

步骤三拓展延伸

开展“理想与人生”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由于有了铺垫,学生的观点会更理性,问题也会谈的更深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他们将学与做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步骤四小结及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把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点,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我会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小结,然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第132页的体验与探究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五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追求全面、简明、清晰、直观,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学案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 价值》教学案 一、08江苏考纲: 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了解价值观的含义 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 理解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运用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知识结构: 三、考点解读

1、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即一事物所具有的。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 ①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和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关系:两者是与的关系。 ②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这里的事物既包括,也包括。 2、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⑴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就在于,即通过自己的活动 。(社会价值) ②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 ,得到了,从而实现了。(自我价值) ⑵人的价值评价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最根本的是对。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 3、了解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 (思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还是社会存在,它与社会存在有什么关系? 4、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是一种,是在一定的产生的,并随的变化而变化。 ⑵价值观对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 ①价值观对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A、价值观影响着人们。 B、价值观影响着人们。 (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②价值观对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人生的,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 (思考)当前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是不是要求我们不讲个人利益? 5、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⑴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①价值判断的含义: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②价值选择的含义:价值选择是指人们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 ③二者关系: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坚持真理,,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6、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 ⑴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切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

《哲学与人生》第十三课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案 一、说教材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五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创造人生价值”。《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这节课侧重点是“如何运用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因此,本节课在本章节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本课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

生选择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2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六、教法学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七、课时安排 本节课一共有2个学时 八、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8分钟 1. 运用多媒体展示材料《救人也要讲“价钱”吗?》 2.提出问题:”同学们,救人者的要求合理吗?这种利该不该追求?在道义和利益面前,我们该怎么选择?” 3.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正确的利益观。 步骤二:讲授新课 80分钟

生活与哲学第12课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 一、【探究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2)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3)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4)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5)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 ◇理解:(1) 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2)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3)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4)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5)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6)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运用:(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和人的价值的不同,分析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分析说明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3)联系实例,分析说明为什么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是最高的价值标准(4)分析说明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 (1)使学生初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初步具有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3)初步具有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能力以及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重点难点】 (1)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2)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价值(3)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4)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三、【合作初探】: 第一学时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一) 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 (一)、人的价值 ◇课堂探究1: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探究提示:(1)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 所谓哲学上的价值就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东西具有不同的价值。粮食、水果等食物具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衣物、房屋等具有满足人们穿、住需要的属性;书籍、艺术等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属性。可见,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而这些具体的价值又可以概括为几个领域,即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这是具体事物、具体领域的价值。而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是在具体价值的基础上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它比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更广泛、更抽象。这些具体领域的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这些领域的事物的属性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这一点是共同点。 (2)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哲学与人生第二课教案

哲学与人生第二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授课教师课时 2 授课班级课题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物质运动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人生行动决定人生发展,人生贵在立即行动,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内容安排一、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二、把握客观规律善于行动 教学重点 1.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2.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规律的内涵;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教学策略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自主探究等方式组织教学,以目标导向控制整个任务实施的正确性,配合合作探究,多元评价使整个 教学过程围绕要完成的任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资源开发 1、对原教学光盘素材进行再加工,按授课内容事先做好教学预期成果,使学生在学习前先看到学完本次课后能完成的成果。 2、自行开发了与本课相对应的教学课件,方便教学,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及内容安排学生 活动 设计说明 (一)导入 【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人生发展】 邓亚萍的 事例 由此可 见,人生行动,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是非常重要的, 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深刻懂得这一道理,就要 学习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案例 学习 导入本课 的学习, 引入本课 的教学内 容。 (二)一、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我们共同看下面的名言和诗句:你能否说出空 2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13课时

第13课时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1)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1)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2)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

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

第五单元答案 哲学与人生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一、单项选择 1、B 2、C 3、A 4、D 5、B 6、A 7、C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 1、AC 2、BCD 3、ACD 4、ABD 5、ABCD 6、ACD 7、ABCD 8、ABC 三、辨析题 1、义与利是对立的,我们只能舍利取义。 片面。(1)义和利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统一在公共关系上,是利益和道德的统一。义和利又是对立的,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义和利不能同时兼得,但义和利并不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2)只要分清公利和私利,权衡大利和小利,就不难找到道德把握的界限。因为利有正当的和不正当的,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个人利益,是正当的利,正当得利就应该努力争取。 2.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错误。(1)“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思想。(2)人生活在社会中,应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利己与利他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对立性表现为有的时候坚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但两者的统一性表明有些情况下,“利己”的同时,也可以“利他”。(3)“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处事原则体现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个人在为社会、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但首先应强调“我为人人”,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努力为别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四、材料分析题 1、请你用人的本质属性、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等知识谈谈材料一外来务工人员的错误做法。 (1)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认识社会的产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种需求,都依赖于社会。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个人和社会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3)外来务工人员的做法违背了人的社会属性,使孩子失去和社会的接触,失去正常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甚至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2、请你谈谈材料二青年和他的朋友对话,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利己和利他? 那位青年一味的追求:“人人为我”,却不讲奉献,显然他的人生价值观在于索取。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别人劳动创造的成果,即“人人为我”,而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应该努力为别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即这位青年的朋友所坚持的“我为人人”的观点。 “我为人人”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奉献,是一种牺牲自我的精神。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服务站,每个人既是服务者,又是服务的对象,个人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但就每个人而言,首先应该强调“我为人人。”即每个人都应努力地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实现了“我为人人”,同时也就接受了“人人为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第十三课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doc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

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 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 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 (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的过程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但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 3.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议一议) 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脱离了社会照样生活得很好,这如何解释呢?师生一起分析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课件显示) 4.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哲学第十二课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阅读漫画《盲目》,回答1~2题。 1、从哲学上看,漫画中错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坚持了() A、错误的价值观B、错误的政绩观 C、拜金主义D、唯心主义 2、克服上述错误的关键要() ①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 ③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 ④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做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④ 3、2008年5月12日,一场强烈的地震发生在四川汶川,灾难无情人有情,在大难面前涌现出了许多英雄少年。在生死关头他们不计个人安危,勇救同学和同伴,彰显了人性的无私与伟大。6月26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表彰了林浩等20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马小凤等30名“抗震救灾优秀少年”。为了更好地发挥“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的榜样作用,激励广大未成年人奋发向上、健康成长,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27日下发通知,决定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学习活动。这说明() 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 B、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荣誉 C、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D、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承认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辩证统一的 4、2006年5月29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各行各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具有行业特色、职业特点的道德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到生产、经营和管理中。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A、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多层次的 C、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D、在阶级社会,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5、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这样强调的原因是() A、实践能决定认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D、实现人生价值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6.马克思说:“我们的生产同样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这句话直接表明()A.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B.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C.人的本质力量是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 D.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易卜生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办法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表明() ①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②人生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③要实现社会价值最好先实现自我价值④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12第十二课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怎样实现这些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价值观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把握价值实现的正确途径。 12.1价值与价值观 12.1.1人的价值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有价值的事物。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别人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 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 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评价一个人 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相关链接 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价值问题的思索。在古希腊哲学中,有许多关于知识和美德关系的见解,关于什么是幸福、公平和正义的思想。中国的先哲们则着重探讨了什么是“义”、什么是“利”、“义”和“利”的关系以及利害祸福的相互转化等。这些研究都没有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但为人们认识价值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重要的思想资料。 12.1.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 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 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 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选 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 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哲学与人生 教案 中专 中职 第一课 第二课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2.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

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宋襄公会失败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十一课第十二课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 2.情感态度观念: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导入。提问: 1?你现在有什么理想吗 2?你觉得青年人是否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讨论,回答。 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大家说的理想涉及了各个方面,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现实的条件。

请同学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阐述的理想是否具有以上特征。(学生分析) 展示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相比较。 (学生比较)教师分析归纳:理想按性质来划分一一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分。判断标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理想按内容来划分一一生活理想:攒钱买房;职业理想:成名成家;道德理想:见贤思齐;社会理想:改天换地。社会理想是一个人所有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理想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 社会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 3?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一方面,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的。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另一方面,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理想来源于现实,又会成为新的现实。 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理想脱离现实、用现实否认理想。 投影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请学生分析它们的含义:无限 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 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延续,以成其永远。 青年人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达到理想的道路是要由无数细小的日常工作积累起来的。 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浙江2020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二十八课哲学及其基本派别讲义

第二十八课 哲学及其基本派别 知识点一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考点1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提醒 哲学不等于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对点训练 1.(判断)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 答案T。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2.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 )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答案 A 解析B项错误,哲学来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C项颠倒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D项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考点2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提醒 哲学与具体科学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而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不是一切具体科学的总和。 对点训练 3.(2017·浙江4月选考)(判断)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答案 F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量子力学、相对论的诞生,使人们对物质和空间的基本性质有了更深的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数字化等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哲学正逐步确立起来。从中可见( ) A .哲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之科学 B .具体科学引领哲学前进的方向 C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D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答案 C 解析 抓住关键句“计算机、数字化等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哲学正逐步确立起来”,直接体现了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C 正确。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A 错误。一般来说,是真正的哲学引领具体科学前进的方向,B 错误。D 与题干的主旨相反。 易错点一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第二课时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二) 复习提问: 联系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如何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人际关系的特征体现在那几个方 面? 新课导入 案例导入: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下午,两岁的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 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对此不闻 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当时的悦悦已经像一个提线木偶般瘫作一团! 后送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如果你是路过者,是不是会成为那第19个路人?小悦悦的事情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人际和谐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 幸福息息相关。 (注:深圳经济特区助人行为保护条例,规定救助人尽到注意义务可豁免责任,举证责任则由被救助人承 担。提供救助行为的人可能遇到的法律责任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被救助人指其遇到的险情就是由救助人造成, 要求救助人承担侵权责任。为此,《条例》采用无过错推定原则,即在没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应当认为救助人不 是侵权行为人,而是好心施救人。另一种情况则是被救助人指责救助人实施救助行为不当,造成其伤害加重或者 救助不成功的后果。为解除好心人的后顾之忧,草案则采用责任豁免原则,规定只要救助人尽到通常注意义务的, 不对救助不成功的后果承担责任。日前,云南省人大专门修订有关法规,对见义勇为者的就业、住房、子女教育 等保障问题一一作出规定,还特别规定,对见义勇为者,及其子女报考公务员和国家事业单位将依法给予照顾。)新课讲授 三、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1.人际和谐是中国的宝贵文化传统 多媒体展示 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和”字。 教师提问:对于“和”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表示联合;跟;与;相安,谐调;平息争端;平静) 并请同学们列举出包含有“和”思想俗语、成语。(鸾凤和鸣政通人和和衷共济民和年丰和睦相处上下和睦一团和气风和日丽)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人际和谐是中国的宝贵文化传统。 “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和”即矛盾的协调统一,包括宇宙自然的和谐、人 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墨、道、佛诸家都对于和谐思想有所论述,比如:(1)儒家的“以和为贵、推己及人”。儒家文化尤其注重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倡导和追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和衷共济”的和谐关系。(2)道家的“和为贵”。道家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张“无为而治”。 都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么,和谐是什么?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关系。例如:组成美妙音乐的 各个音符。人际和谐是什么?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在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总体上的平衡、和谐 状态。 小组讨论:怎样的人际关系才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个人心理健康、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有什么作用?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促进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卫生保健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 系可以帮助缓解内心的压力,不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产生心理障碍。

《哲学与人生》第十二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说教材 《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的第三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这节课侧重点是“运用理想信念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着重阐述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发到实现理想信念必须有意志和责任作为保证,要具有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意志和责任。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为本课程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预备,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让处理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加强社会责任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增强意志,肩负起社会责任,在履行职责中把理想变为现实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勇担责任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重要地位,而理想信念又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中职生不仅较系统的掌握了专科知识,而且拥有较系统的实践操作能力,他们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生,应在学好文化知识、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依靠意志付诸行动,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青年学生树立为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意志与责任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阅读教材《马克思》的故事,结合材料,提问:“结合马克思的奋斗历程,谈一谈你对理想信念与责任意志关系的认识?结合自身实际,想以想怎样为实现周记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

哲学第十二课复习提纲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之人生价值观) P96) ①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归根结底是看他的贡献,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P96—98) 【原理】(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②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价值观不同,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等冲突时的选择也不同。(如“最美司机”吴斌)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P97: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按国家、社会、公民三层面记忆);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观”是“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正确标准: ①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2 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如:“忠”的价值观念) a、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导致(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看问题的角度的不同)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c、立场(侧重于利益立足点)不同导致 做出不同的价值评价) 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即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条件) ①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 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 5P102) ①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②要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6、集体主义价值观(P98下“专家点评”) 【原理】集体主义价值观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二者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方法论】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注:个人利益≠个人主义。个人正当利益应当得到重视和发展。) 7、理想(P109“综合探究”)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 、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P96) (1)含义——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举例?) 2、全面理解人生价值(P96)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 (1)内容 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 (2)关系: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辩证统一,不可分割) (3)理解: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P96) 3、如何评价人的价值?(P96) (1)归根结底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二者没有谁比谁更重要。 (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4、理解“价值观”概念(P97) (1)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关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价 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同性质的价值观其导向作用不同。 (不能认为“价值观对人生对社会起着促进作用”) 5、“价值判断”≠“事实判断”(P99) 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事实判断——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 6、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不能说反!常考选择题) 7、如何理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P105)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为什么?) ②我们在强调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这种个性要表现为对他人、对 ,基础在基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社区组织职责不 清、居民参与不充分、部分干部群众法治意识不强等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显,社区法治化水平 亟待提高。 H市坚持与时俱进,大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法治思维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具体做法有:以社区党建为 抓手,以党代表工作室为平台,听民意解民困,依法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市政府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出台 《关于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社区行政工作站、居委会、社区服务机构等7类治理主体,制 定社区工作清单,让社区机构的职责法定化;支持居民依法选举产生居委会、议事监督会等自治组织,按照居民 自治章程管理社区事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进社区”活动,引导社区干部和群众自觉守法、办事依法。经过改 革实践,富有活力的基层协同共治局面正在形成。 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分析H市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合理性。(12分) 【参考答案】①针对存在的问题,以法治思维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在实践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 值选择。(3分)②坚持与时俱进,着力提高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把握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3分)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基层法治体系,改革上层建筑,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3分) ④依法推动社区协同共治,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3分) 2.大灾之中有大爱,每当灾难来临之时,总有平凡之人的非凡之举让我们感动。比如雪灾中高速公路处于瘫痪 状态时,众多旅客被困途中,沿途涌现出很多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在这些平凡人的身上表现出人间可 贵的真情实义。 结合材料,联系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论述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答案】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雪 灾中不计个人利益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的行为,赢得了社会对这些平凡人的尊重,从而也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灾难面前涌现的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没有计算个人利益的得失,考虑的是他人的危难,难能可贵, 体现了灾难面前的人间真情。③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发展自 己的才能、提高个人素质;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社会价值 (贡献) 自我价值 (索取) 基础和源泉 必要条件 (首位)(从属) 举例 某人因对社会做出了 贡献,而得到社会的承 认。(如奖励、报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