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会考--历史复习知识点

高中会考--历史复习知识点

高中会考--历史复习知识点
高中会考--历史复习知识点

【古代中国史】

(一)古代政治史

1、夏商西周(中国古代早期)

①中央:王位世袭制(初:父子相传兄终弟及→西周后:嫡长子继承,“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在政治上的反映)

②地方:分封制(始于夏,沿袭于商,完备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1)目的:有效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藩屏王室,巩固国家政权。

2)对象:王族(鲁、燕、卫、晋)、功臣(齐)、先代贵族(宋)

3)义务:朝觐述职(政治),缴纳贡赋(经济),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军事)

4)作用:(积极)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开拓了疆域。

(消极)地方权力膨胀,威胁王权,导致社会动荡。

③宗法制(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西周)

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作用: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④周礼: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规定了各级贵族的政治活动与生活的准则。

⑤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度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

的稳定。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⑥特点: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

分封制,说明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春秋战国

①时代变革

1)生产力发展:

A.铁器广泛使用

B.水利设施修建:楚国芍陂(最早)、魏国西门豹渠、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

2)生产关系变化:生产力发展,私田大增,井田制瓦解

3)上层建筑变化:分封制瓦解

②春秋诸侯国赋税改革

1)管仲改革(齐)

A. 实质:承认土地私有

B. 内容: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好坏来收税)

C. 影响:增强了齐国国力,稳定了社会,增加了国家收入,使齐桓公称霸

2)鲁:初税亩(按亩收税,承认土地私有)

3)秦:初租禾

③卿大夫夺权:三桓执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进入战国时代)

④战国诸侯国政治改革

1)李悝变法(魏)

A. 内容:

◎废除旧贵族世代享受爵禄制度,起用有才之士◎发展农业生产

◎实行“平籴法”,平衡粮食价格◎制定《法经》

B. 影响: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

2)吴起变法(楚)

A.内容:◎打击、流放旧贵族◎精简机构,裁撤冗官,节省开支来养兵

B. 影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使楚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3)申不害变法(韩)

A.内容:◎“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明确赏罚制度◎加强君主集权

【注:以上改革均是奴隶主阶级发起的,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4)商鞅第一次变法(政治改革为主,辅以经济改革)

A.原因:顺应形势,摆脱落后,成就霸业

B.背景:

◎秦襄公:杀犬戎,保周平王有功,封侯立国◎秦穆公:向西发展,开阔领土

◎秦献公:改革

◇宣布“止从死”:废除人殉制度,保护了劳动力,促进了生产

◇重新编制户籍,保证了赋税,加强了中央集权◇迁都栎阳,便于向东拓展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商鞅由魏国来秦

C.准备:三见秦王,取信于君。徙木为信,取信于民

【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D.时间;公元前356年

E.内容:

◎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变法保障)

◇“令民为什伍”:加强基层管理,强化中央集权(什伍户籍制)

◇影响:·加重人民痛苦,滋生暴政(消极)·加强基层管理,巩固统治(积极)◎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十二等爵制

◇影响:加强了军队战斗力,打击了旧奴隶主贵族

◇禁止奴隶主间私斗(削弱奴隶主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影响:保护小农经济,抑制商品经济

◎“燔诗书而明法令”◇影响:加强思想统治

5)商鞅第二次变法(经济改革为主,辅以政治改革)

A.时间:公元前350年

B.内容

◎废井田,开阡陌◇影响:在法律上明确承认土地私有制

◎改革赋税制度:不按亩数收按户数收

◇影响:发展了个体小农经济,增加了税收,加强了基层管理

◎统一秦国的度量衡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和赋税、俸禄制度的公平,利于消除割据势力

◎普及县制【秦在春秋已设县】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开端

◎改革秦国风俗,男女别居,强令兄弟分家

◇影响:增加了户数,从而增加税收,加强了基层管理

6)商鞅变法影响(商鞅虽死,秦法未变)

A.商鞅死因(辞官→逃亡→抵抗→车裂死):

◎侵犯了贵族保守势力利益◎严刑酷法引起一些群众反对

◎秦孝公去世,失去政治靠山

B. 后商鞅时期的变法进展

◎秦惠文王及其后继者继续沿承商鞅变法措施,延续了“布衣将相”格局

◎继续推广郡县制◎完善秦律◎继续统一度量衡,发行“半两钱”

C. 性质:是代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以法家理论为指导的较为深刻彻底的封建性质的

改革运动

D. 各领域影响

◎军事:由于奖励军功,锻炼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经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使秦国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

◎政治: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瓦解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E. 成就:军功爵制、县制、什伍户籍制、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郡县制、中央集

权,使秦国成为具有法治性质的社会

3、秦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三公九卿制

A. 太尉(全国军务)

B.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C.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典籍章奏)3)地方: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中央集权;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②影响

积极: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国家统一,促进了多民族融合。

消极:滋生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③民族融合

1)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边境安全,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并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南伐百越,统一东南和岭南地区,设置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并修灵渠

4、北魏

①历史概况

1)分裂的时代

东汉魏

西晋

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

隋蜀西魏北周

吴东晋宋齐梁陈

2)北魏的建立及北方统一

A. 过程

◎ 315年,鲜卑拓跋氏首领建立代国,很快被前秦所灭

◎ 386年,拓跋珪(北魏太祖道武帝)乘前秦瓦解(淝水之战前秦战败)之际,重建代国,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统一蒙古草原◎ 398年,灭前燕,迁都平城(山西大同)◎ 439年,统一北方

B. 统一原因:◎内因:北魏军事力量强大◎外因:前秦统治瓦解

C. 统一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北方发展,稳定了北方局面,保障了百姓安定

3)民族融合

A.实质: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B. 途径:战乱、迁徙、政策、经贸

C. 特点:双向性、全方面融合,儒学大一统是民族融合的精神支柱

D. 意义:

◎政治:巩固统治,缓解矛盾,促进国家统一◎经济:促进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

◎文化:丰富民族文化

②北魏前期改革

1)目的:维护统治,适应中原的经济文化

2)措施:

A.道武帝:打破原有部落组织,分土编户(瓦解旧社会)

B.明元帝:劝课农桑,田租减半,网罗汉族人士参与北魏政权建设

C.太武帝:笼络世家大族

③孝文帝改革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的制度】

A.背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北魏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避税征兵,政令难行

◎官禄制度不完善,官吏没有俸禄,搜刮民脂,人民穷困

◎民族歧视,汉族等其他民族地位低下,矛盾尖锐

◎统治阶级内部由于政治经济利益冲突和民族差异,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矛盾加剧

◎农民起义频繁,统治不稳

B.措施

◎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颁布俸禄制

◇影响:改善了北魏吏治,减轻了农民负担,北方农业得到发展

◎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核心):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

定的租税徭役(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影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积极性

·缓解了民族社会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

·为北魏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增加了税收

◎设立三长制:五户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影响:加强了基层管理,保障了均田制顺利推行

◎改革礼俗,禁止鲜卑同姓婚娶,制定礼服,废除“羊皮裤”

◇影响: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2)后期【推行汉化政策】

A.背景: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继续改革

B.措施:

◎假借南征,迁都洛阳

◇原因:·平城农业生产条件差,经济落后

·平城地处边塞,位置偏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对中原的统治

·鲜卑贵族在平城势力大,不利于改革顺利推进和学习接受汉文化

·平城受北方柔然部落侵袭,安全保障差,威胁统治

◇目的:更好维护统治,学习先进汉文化,接受中原文明

◎移风易俗: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改籍贯,建立门阀制度,胡汉通婚◇影响:便于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巩固统治,促进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改革官制:扩充魏晋九品制品秩

◇影响:·为后世官制奠定基础,产生深远影响

·以出身门第为标准,易产生社会矛盾

◎改革礼制:扩大对华夏先贤的祭祀,

◎继续推行均田制

◎改革官员考核办法:三年一考决定官员升降

3)评价认识

A.意义

◎促进北方经济复苏与繁荣,促进了北魏农耕文明的确立和巩固(生产方式农耕化)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社会制度封建化)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后来隋唐统一建立了基础(生活方式汉族化)

B. 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发起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

C. 成功原因:

◎符合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根本)◎措施得力,内容全面

◎冯太后支持,孝文帝胆略卓识过人

5、北宋

①中央集权加强(原因)

1)集中兵权(调而不统,统而不调): A. 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 B. 实行更戍法

2)集中行政权:A. 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B. 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C. 设三司(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管理财政

D. 派文臣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3)集中财权: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收归中央

4)影响:A. 巩固政权,防止了藩镇割据(积极)

B. 使北宋王朝陷入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困境(消极)

②“三冗”现象(表现)

1)冗官

A. 原因:◎官僚机构大幅增设,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恩荫”制度等导致官吏人数大增

B. 影响:◎降低了行政效率◎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2)冗兵

A.原因:◎北宋采取“荒年募兵”政策◎对辽和西夏的军事防御加强

◎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进行兵权集中

B. 影响:军费开支过大

3)冗费

A.原因:◎冗兵、冗官现象导致财政负担过大◎每年给辽和西夏岁币(澶渊之盟)

B.影响:财政负担过大

③积弱积贫局面(表现)

1)积弱:A. 表现:军队战斗力下降,对辽、西夏作战屡败

B. 原因:兵权过度集中,政府腐败,兵力虚弱

2)积贫:A. 表现:财政困难 B. 原因:过度的中央集权造成“三冗”现象

【注:根本问题还是政治体制存在弊端】

④庆历新政

1)背景(内忧外患)

A.阶级矛盾尖锐

◎北宋建立后,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然后赐其大量田宅(地主有地无耕)

◎北宋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土地兼并严重,广大农民失去土地,农民起义频发(农民有耕无地)

B. 积贫积弱局面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

C. 边疆战事吃紧,外来侵略严重(民族矛盾)

D. 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和改革派斗争激烈(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时间:1043年 3)人物:宋仁宗、范仲淹等

4)中心内容:整顿吏治,严格吏治管理,清除冗官

5)改革纲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6)失败原因:A. 政治体制弊端积重难返 B. 损害了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极力反对

7)影响:A. 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继续,财政更加窘迫,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消极)

B. 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积极)

⑤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劫富济国】

1)背景:A. 内忧外患加剧,统治危机四伏 B. 庆历新政夭折,朝野变法呼声不断

C. 宋神宗即位,力图富国强兵

2)标志: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

3)内容(1069—1076年)

A.富国之法(核心)【开源节流,调整封建国家和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目的: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促进生产

◎措施:

◇青苗法:政府在农民青黄不接时向其提供低息贷借

·影响:Ⅰ.抑制了大地主、大商人进行高利贷盘剥Ⅱ.增加了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影响:Ⅰ.增加了耕地,提高了财政收入Ⅱ.利于农民精于生产

◇免役法:征收免役钱,服役人员缴纳费用雇人服役

·影响:Ⅰ.开辟了政府收入来源,增加了财政收入

Ⅱ.稳定了农业生产,减轻了农民负担

◇市易法: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影响:Ⅰ.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Ⅱ.维护了经济秩序,促进了市场稳定Ⅲ.增加了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好坏收税

·影响:Ⅰ.限制了虚报隐漏田税的行为,增加了财政收入

Ⅱ.改变了豪强地主有产无税、贫苦农民产去税存的不合理现象

Ⅲ.缓解了社会矛盾

◇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时,就近采购、统一运输等

·影响:Ⅰ.保障了京师的物资供应Ⅱ.限制了商人操控市场和官吏从中谋私Ⅲ.减轻了农民运输劳役负担

B.强兵之法

◎目的: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整顿、加强军队

◎措施:

◇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入军,同保之人相互监督·积极影响:Ⅰ.加强了民兵素质Ⅱ.避免了地方不安定因素

Ⅲ.加强了基层管理和中央集权Ⅳ.转移了中央财政支出,节省了开支

Ⅴ.动员了更多军事力量,保证了兵源

·消极影响:Ⅰ.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民负担

Ⅱ.违背了农民意愿,消极训练,效果甚微

◇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代养,代养户可酌量免除赋税,马死要赔偿

·积极影响:Ⅰ.减少官府养马负担Ⅱ.节约了政府养马开支

·消极影响:Ⅰ.增加了农民负担Ⅱ.马匹质量参差不齐

◇置将法(将兵法):选派专门军官负责地区训练,将领固定

·影响:提高了军队实战能力

◇设立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影响:Ⅰ.提高了武器质量和数量Ⅱ.培养了一批高技术工匠

Ⅲ.整顿了以公谋私的不良风气

C.取士之法

◎目的: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变法制造舆论

◎措施:

◇整顿吏治:用人唯贤唯才,使官员专于一门,加强考核,优异者破格提拔

·影响:Ⅰ.裁撤了大量不合格冗官Ⅱ.精简机构,提高了办事效率

Ⅲ.提拔了一批具有实干能力的官员Ⅳ.节省了政府开支

◇改革科举制度:反对科举试题大而空,取消明经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设明法科·影响:为变法提供了人才,利于变法开展

◇改革学校教育:在太学中增设武学、律学、医学等专业

·影响:Ⅰ.推进了宋朝文化、科技、学术的发展Ⅱ.拓宽了选拔人才的渠道

4)评价认识

A.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维护封建统治(根本)

B.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C.影响

◎积极:·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促进了农业等经济生产,客观上利于社会进步

◎消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改革,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很重

·变法过程中存在用人不当,伤害了农民

D. 失败原因:

◎变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治体制弊端,治标不治本

◎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极力反对

◎用人不当,变法措施在执行中存在问题,激化了和农民的矛盾

◎宋神宗决心不坚定◎王安石性格刚直,树敌多◎宋神宗驾崩,失去变法依靠

【注: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

6、汉至元制度演变

地方中央

西汉郡国并行、划州设刺史内(决策)外朝(执行)(汉武帝)

东汉州、郡、县尚书台(决策)、分六曹(执行)

三国魏/ 尚书台(执行)、中书省(决策)

隋唐道、府、县三省六部:中书省(决策)、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审议)宋道、府、县二府三司: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元行省、路、府、县二府制: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

行省制下:西藏(宣政院);河北、山西、山东、大都(中书省);其它地方设行省

7、明清

①明朝:

中央:

1)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设锦衣卫】 2)设内阁(明成祖朱棣)【设东厂】

【宰相:赋予决策权,地位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反而强化了君主专制。】

地方:设三司【布政使司(行政)、都指挥使司(军事)、提刑按察使司(司法、监察)】②清:

中央:

1)入关前:议政王大臣会议 2)入关后:仿明设内阁

3)康熙:设南书房 4)雍正: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地方:总督→巡抚→三司(两江总督—江苏、江西、安徽;湖广总督—湖北、湖南;两广总督—广东、广西)

【选官制:征辟(召)、察举制(汉,品德)→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门第)→科举制(隋炀帝正式形成→唐宋发展→明清衰落→1905年清末新郑最终废除,才干品德)】

科举制评价:

进步性:公正客观;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局限性:明朝中叶以后越发钳制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总结:秦至清,发展总趋势:皇权强化,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二)古代思想史

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①背景:

1)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2)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4)士阶层崛起

②代表

人物派别时

主张名言

孔子

《论语》

儒家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未被统治者采纳)春

1)“仁”思想(内在的美德)

A.统治者:为政以德

B.老百姓:合乎“仁”要求

3)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克

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外在的规范)

2)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孟子《孟子》儒家:代表地主阶

级利益

1)提倡“仁政”

2)性善论

3)君轻民贵(民本思想)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

荀子《荀子》1)性恶论

2)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学派

合流)

3)君舟民水

“制天命而用

之”、“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

老子

《道德经》道家

(中国哲学思想的

奠基者)春

1)朴素辩证法

2)世界本原是“道”(核心)

3)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天地不仁,以

万物为刍狗。”

庄子《庄子》战

相对主义“不以人助天”

墨子

《墨子》墨家春

1)“兼爱”、“非攻”(空想成

分),反对不义之战,支持正

“志不强者智不

达,言不信者行

义战争 2)节俭朴素不果。”

韩非子《韩非子》法家(符合新兴地

主阶级要求,被统

治者所接受。与儒

家思想互为表里成

为中国古代统治理

念基础)

1)“法”(法律)、“术”(方

法)、“势”(地位)三者集合

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

集权

2)以“法”治国

“刑罚不避大

臣,善赏不遗匹

夫。”

③影响:1)促进了思想繁荣 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儒学发展

①西汉新儒学(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外儒内法】

A.代表:董仲舒

B. 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五常

C. 影响:

◎加速了儒学传播,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利于封建统治,限制了君权恶性膨胀(天人感应)

②宋明儒学(进一步发展)

A. 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了三纲五常◎统治不稳,危机潜伏

◎佛、道教冲击儒家思想

B. 理学(三教合一,维护统治)

◎“二程”—程颐、程颢(奠基者):

◇世界本原是“理”(客观唯心)◇封建伦理纲常及等级制度不容改变破坏

◇“格物致知”(获得理的方法)【获得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的“理”(相对复杂)】◇“存天理,灭人欲”,提高知识来提高道德修养

◎朱熹(集大成者)

◇“理”是宇宙本原,万物依据◇三纲五常即是“理”

◇“存天理,灭人欲”,用封建纲常改造人性

◎影响:A.把儒学上升到哲学高度,使儒家思想哲理化、思辨化B.影响到日本朝鲜C. 心学

◎陆九渊(南宋):“心”是世界万物本原

◎王阳明(明)

◇“心”即理(“理”存在于心中)【主观唯心】◇知行合一(行为和思想一致)◇致良知(内心反省)【恢复内心已有的“理”(相对简单)】

D. 新学(王安石)

③明清儒学(批判发展)

1)背景:

A. 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封建制度衰落,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

C. 理学、八股取士制约人们思想

2)代表

人物著作主张

李贽

(具有民主色彩)《焚书》

《藏书》

1)人人平等、自由、自治

2)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挑战孔子权威)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明儒学案》1)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工商皆本

顾炎武《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1)反对君主专权,主张地方分权2)经世致用

王夫之《宋论》、《读通鉴论》1)朴素唯物辩证法2)社会进化论

3)影响: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埋没原因

A. 资本主义萌芽脆弱

B. 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

C. 传统文化控制

(三)古代经济史

1、农业

①耕作方式: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耜耕):

A. 时间:战国之前

B. 工具:木石农具

C. 特点:集体耕作,粗放耕作

2)传统农业(铁犁牛耕):

A. 时间:战国以后

B. 工具:金属(铁)农具

C. 特点:一家一户,精耕细作

3)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大规模)

②土地制度:

1)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原始社会)【氏族公社集体所有】

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夏—春秋)【国王私有】

A.实行井田制(开始于商,完备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3)封建土地所有制(战国—新中国土地改革)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导地位)+ 封建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主

体地位)

B.所有权:地主、自耕农私有

③经营形式:小农经济(战国)占主导地位

1)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大量使用,生产力发展(根本)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发展条件:生产力发展(生产工具、技术、水利工程)、国家支持;中外文化交流

3)特点:A.规模小,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分工: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C.目的:自给自足

4)意义:A.维护了社会稳定,政治巩固(积极)

B.使中国农业长期处于封闭、分散、落后的状态中,阻碍了新兴经济形态的发展

(消极)

5)成就:

A. 扩大耕地面积

B. 提高复种指数:间作、套种、轮作复种

C. 提高土地生产率:技术—中耕、工具—西汉耧犁、唐代曲辕犁、曹魏翻车、唐代筒车、

商周粪肥绿肥

D. 科学育种:穗选、株选、嫁接、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E. 掌握农时:二十四节气、元朝郭守敬发明“简仪”和制订“授时历”

F. 影响:使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推动传

统农业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发达的农业生产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深

厚根基。

2、手工业

①经营形态

1)官营手工业(夏商西周出现,商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工艺水平最高】

A.管理方式:政府直接控制和经营

B. 产品: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C. 流通:不在市场流通

D. 地位:日趋萎缩

2)民营手工业(春秋战国出现)

A.管理方式:民间私人经营

B.产品: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C. 流通:在市场流通

B.地位:明中期后居于主导地位

3)家庭手工业(春秋战国出现)

A.管理方式:农民自己经营

B. 产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

C. 明中期后日趋商品化,剩余部分出售

D. 地位:古代手工业中占主体地位

②特点(丝织业、瓷器业、冶炼业)

1)分布广泛,规模巨大 2)分工细密,品种繁多 3) 技术先进,工艺精湛

③成就:

1)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品种繁多

2)瓷器业: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元代青花瓷、明代彩瓷、清代珐琅彩

3)冶炼业:先秦—冶铜、西周晚期—冶铁、春秋—冶炼生铁、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灌钢法

4)煤:汉代作燃料、北宋产量大增、明代排除瓦斯,更安全,炼成焦炭

5)船:商代出现帆、汉代广泛使用、唐代首创水密舱、明郑和宝船

3、商业

①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雏形)

夏商周1)使用贝类货币2)形成“工商食官”制度

春秋战国1)民营手工业冲破“工商食官”制度,民营商业崛起

2)城市不断涌现 3)金属货币大量流通

秦统一货币(秦半两、圆形方孔)和度量衡,修建驰道

西汉1)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设九市,市井与居民区严格分开 3)击鼓开闭市

唐1)农村出现大量草市和墟市,市坊(城市)分界

2)出现邸店、柜坊(最早的银行)

3)出现飞钱(相当于今天的支票),长安和洛阳是全国商业大都会

宋1)打破坊市制度、打破时间限制 2)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3)汴京商业繁荣

元朝1)漕运、海运发达 2)元大都(今北京)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明清1)出现商帮,有徽商、晋商。徽商大多“贾而好儒”,以儒道经商

②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处于萌芽状态,直到鸦片战争夭折)

1)时间:明中期以后 2)地点:江南地区(具体在苏州、杭州一带)

3)条件:◎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发展◎贫富分化 4)行业:纺织业

5)标志:雇佣关系的形成 6)发展趋势:发展缓慢,曲折,稀疏,脆弱

7)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因素:

A. 经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

B. 政治【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重农抑商(战国商鞅首倡)

◇目的:巩固统治,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

◇影响:·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积极)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消极)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注:“海禁”——防止倭寇入侵(明)、防止抗清斗争(清)】

◇目的:对付沿海的抗清斗争、防止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入侵,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积极)

·阻碍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

·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因此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C. 文化:八股取士、文字狱,束缚了人们思想

D. 社会:地主、商人、高利贷者相互转化,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四)古代科技文化史

①科技

1)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出现、东汉的蔡伦改进)、指南针(春秋战国司南出现)、火药(唐末应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2)我国最先使用十进位值法、珠算和赤道坐标的国家

②文学

1)《诗经》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石(四字为主)

2)楚辞:《离骚》(长短不齐、浪漫主义)

3)汉赋:《子虚赋》司马相如、《两都赋》班固、《二京赋》张衡

4)唐诗:《蜀道难》李白、《卖炭翁》白居易、“三吏”“三别”杜甫

5)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豪放)、《声声慢》李清照(婉约)

6)元散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关汉卿、《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7)明清小说:《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水浒传》施耐庵、《三国演义》罗贯中、《儒林外史》吴敬梓、《聊斋志异》蒲松龄

③戏曲

1)参军戏(唐)→宋金杂剧→

2)元杂剧:《西厢记》王实甫、《汉宫秋》马致远、《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窦娥冤》关汉卿、“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3)元南戏→明传奇→“新昆腔”魏良辅→

4)昆曲(近代百戏之祖):《牡丹亭》汤显祖、《十五贯》朱素臣→清京剧(徽汉合流,同光

年间广泛流行)

④书法

1)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

2)草书:“草圣”张芝(东汉)→

3)楷书:《宣示表》钟繇(三国魏)、《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唐)、《多宝塔碑》颜真卿(唐)、《玄秘塔碑》柳公权(唐)→

4)行书:《兰亭序》王羲之(书圣,魏晋)

⑤绘画

1)魏晋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顾恺之(东晋)、《游春图》展子虔(隋)、

2)唐:《步辇图》阎立本、《送子天王图》吴道子(画圣)、曹霸和韩幹(画马)、薛稷(画鹤)、韩滉(画牛)、

3)宋:李公麟“白描”、《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宋徽宗(画鹰)

4)元明清:《秋郊饮马图》赵孟頫(元)、董其昌(明,画山水)、唐寅(明,画侍女)、徐渭(明,画花)、郑板桥(清,画兰竹)

【近代中国史】

(一)近代探索与抗争史

1、鸦片战争(1840—1842)

①背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寻求市场。

②爆发原因:1)打开中国市场(根本) 2)虎门销烟(直接原因)

3)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选择鸦片贸易的原因)

③中英《南京条约》(割赔开商)

1)内容:

A. 割香港岛(领土主权损害)

B. 开放上海、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广厦福宁上)

C. 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经济负担)

D. 中国对英国进出口货物收取关税由双方商定(关税自主权损害)

注:《虎门条约》中确立了各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丧失)、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原则等

④失败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⑤影响: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使一批开明的官僚士大夫警醒,寻求御敌之方

◎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无实践)

◇背景:·鸦片战争战败,社会震撼

·一批官僚士大夫树起“经世致用”大旗,寻求御敌之策

◇人物与主张:·林则徐—《各国律例》、《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战舰、火器、养兵练

兵之法)来抵抗侵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制夷”。(《海国图志》)◇影响:启发人们冲破锁国牢笼,拓宽视野去认识世界,起到了思想启迪作用。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火烧圆明园】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修约遭拒

②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

1)内容:A.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控制清政府) B. 增开10口岸(沿海→内地)

C.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游历、通商、传教(思想控制)

D. 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内河航运权损害)

③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割赔认开)

1)内容:A. 割九龙司给英国 B. 赔款英法各800万两白银

C.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D. 增开天津通商口岸

④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3、洋务派(只学技术,不变制度)

①背景:内忧外患②人物: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张之洞—《劝学篇》

③主张:中体西用(冯桂芬提出,张之洞完善)

内涵:在不改变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④实践:洋务运动(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1)背景:A.主张利用和学习西方“长技”来强兵富国,挽救危局的洋务派出现

B.清政府内忧外患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人物:恭亲王奕忻(中央)、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地方)

4)内容:

A. 前期(19世纪60年代初,以“自强”为口号)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厂(局)名时间所在地创办人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最大)1865 上海李鸿章、曾国藩

金陵制造局1865 南京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1866 马尾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1867 天津崇厚

◎创建新式海军(福建、南洋、北洋)

B. 后期(19世纪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

◎民用企业创办(具有一定资本主义因素)

厂(局)名时间所在地创办人

轮船招商局1872 上海李鸿章

开平矿务局1878 唐山开平李鸿章

上海机器织布局1878 上海李鸿章等

电报总局1880 天津—上海李鸿章

◎设立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

5)失败原因

A. 统治集团内部顽固派阻挠

B. 外国列强从多方面刁难

C. 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既分散又有限

D. 企图单纯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来实现国家富强(根本)

6)影响

A. 积极◎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培养了一批先进人才(中国教育近代化开端)。

B. 消极◎最后以失败告终,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解放

4、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阶级】

①原因:

1)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根本) 2)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3)自然灾害

②标志:1851年1月,金田起义

③历程

1)初部建政权:1851年9月,永安建制 2)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天京定都

3)发展:北伐(失败)、西征、东征(夺取清朝半壁江山)

4)转折:1856年,天京变乱(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

5)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④治国方案:

1)太平天国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未实施)

A. 内容

◎土地分配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分配平均分配

◎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目标:四有二无

B. 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但做法体现出绝对平均主义和

空想成分,是行不通的。

2)洪仁轩—《资政新篇》(1859年)

A. 内容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政治:公众选举官吏

◎文化:开设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B. 性质:是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 结果:后期忙于军事防御战,无经济基础,得不到农民支持,未实施。

⑤评价

1)性质:反封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2)失败原因:A.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 中外势力联合绞杀(时代局限性)

3)影响:沉痛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者,拉开了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5、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①背景: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力强盛 2)日本实行“大陆政策”,对外扩张

3)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中日出兵朝鲜

②过程:丰岛海战(开端)、平壤战役、黄海大战(邓世昌)、辽东半岛(旅顺大屠杀)、威

海卫战役(丁汝昌)

③中日《马关条约》(割赔开设)

1)内容:A. 割辽东半岛(后因有损俄国利益,俄国出面干涉,清政府缴纳“赎辽费”

后收回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澎湖列岛

B. 赔款2亿两白银

C.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2)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失败原因:清政府腐朽统治,避战求和

6、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

①社会背景:

1)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60年代)

A.人物:王韬、郑观应、冯桂芬等

B. 主张:“商战”思想、学习西方的制度

C. 特点:不完善、不系统、无实践

D. 作用:为后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列强加大侵略中国程度,民族矛盾加深

A. 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华的刺激·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B. 表现;·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政治)

·资本输出加大,进行经济掠夺(经济)

C. 影响:为维新变法创造了时势条件

3)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并壮大

A.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B. 影响: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保障4)维新派对维新思想进行宣传

A. 人物与主张:

◎康有为:批判了古文经学(《新学伪经考》),将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主张变法的先师(《孔子改制考》),论述变法的必要性(《新学伪经考》)和合理性(《孔子改制考》)。

(把孔子当枪使,为了减少变法阻力,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梁启超: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阐明变法的内容和具体途径。(《变法通议》)◎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激励国人保种自强,变法维新,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天演论》)

◎谭嗣同(最活跃激进):强烈批判封建制度和三纲五常(《仁学》)

B. 特点:不彻底,依托封建正统思想宣传主张

C. 影响:◎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潮流◎为维新变法开展准备了领导力量

②戊戌变法/维新运动(1898年)

1)领导者:光绪帝、梁启超、康有为

2)开始标志:公车上书

A.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B. 内容:

◎提出变法建策: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核心)

◎提出变法方案:富国、养民、教民、更新国政

3)政治团体建立(维新派团体):

◎康有为、梁启超:强学会

◇机关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5年,北京)

·《强学报》(1895年,上海)

◎谭嗣同:南学会(湖南,机关报:《湘报》)◎严复:《国闻报》,天津

4)变法论战

A.背景:维新思想不断深入传播,引起守旧派(洋务派、顽固派)反对

B.内容:◎该不该进行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改科举,倡西学

C.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5)百日维新开展(1898.6.11—1898.9.21)【不彻底,向顽固派妥协】

A. 背景:◎ 1897年,德国抢占胶州湾,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直接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维新思想广泛转播

B. 准备:◎康有为六次上疏光绪帝,制订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和自

己翻译编撰的《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

◎ 1898年4月,北京成立保国会(资产阶级性质的团体)

◎翁同龢等帝党大臣团结在光绪帝周围,支持变法,光绪帝改革决心坚定(想要摆脱慈禧控制,有所作为)

C. 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D. 内容:

◎政治: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开放言论,废除旗人特权,整顿吏治◇影响:·打击了封建官僚,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没有涉及设议院和制定宪法的政治主张,没有根本触动封建制度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改革财政,完善交通,建立新式农场(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

◇影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

◎文教:改革科举,实行新式教育,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译书局、京师大学堂)【注:1905年废科举】

◇影响:利于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培养了建设人才

【注: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1898年5月)→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

◎军事:训练新式军队,扩建海军

◇影响:·增强了国防力量·没有使军队控制权掌握在维新派手里

E. 实施情况:变法措施发布集中,没有准备时间,加之顽固派破坏阻挠,极大部分变法措

施没有得到落实

6)戊戌政变的发动

A.背景:变法运动高涨,新旧势力斗争激烈(光绪帝和维新派陷入窘境)

◎顽固派(剪除光绪帝得力大臣,孤立光绪帝)

◇非保国会成立◇派荣禄统领京畿地区重要军队(军权)

◇罢免翁同龢等帝党骨干人员和维新人士(任免权)

◎维新派(反击有限):◇大力起用维新人士◇罢免执行变法不力的官员

B.时间:1898年9月21日

C.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逮捕维新人士,杀害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D.影响:变法实行103天后宣告失败

7)变法评价:

A.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B. 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根本)

◇光绪帝没有实权◇维新派没有军队保障◇缺乏群众基础

◎客观原因:◇封建势力强大◇国际环境不利于变法开展

C. 意义:

◎要求变革封建制度,设计和推行了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政治改革运动)

◎启发和张扬了国人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爱国救亡运动)

◎解放了人民思想,宣传了西学,批判了封建思想文化(思想启蒙运动)【主要功绩】

D. 局限性:幻想在不推翻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政治改良,对封建势力抱有幻想

E. 教训: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统治

【注:教育近代化开端(洋务运动)、经济近代化开端(洋务运动)、思想近代化开端(维新变法)、政治近代化开端(维新变法)】

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①原因:1)各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国

2)义和团反帝运动(直接原因)

◎义和团运动

◇时间:甲午战后◇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口号:扶清灭洋

◇性质:反帝主义爱国斗争◇功绩:廊坊之战、北仓之战

②失败原因:清政府软弱无能,无心抵抗。

③《辛丑条约》(赔使拆驻禁)

1)内容:A.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C.拆毁大沽炮台及其到北京沿途炮台

D.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E.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2)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

8、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

①思想形成

1)条件:A. 民族危机加剧 B. 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C. 清廷倒行逆施

2)初步形成:1894年,兴中会成立誓词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

3)革命活动开端:广州起义(1895年)

②旧三民主义【注: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三民主义就指旧三民主义】

1)背景:

A. 甲午战败,民族矛盾加深,改良方案失败(社会)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经济、阶级)

C. 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丰富了思想(个人)

2)组织:

A. 1905年,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C. 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解决土地问题。

D. 机关报:《民报》(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内容:

A. 民族(前提)—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民族革命)

B. 民权(核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

C. 民生(补充)—平均地权,消除贫富悬殊(社会革命)

4)评价:

A.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B. 意义: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团结了广大革命力量。

C.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民族)◎没有彻底反对封建制度(民权)

◎没有彻底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民生)

③实践: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1912.3)

1)开端: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A.资本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B.文学社、共进会的宣传

C.新军

D.清政府派兵镇压“保路运动”,武昌兵力空虚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

A. 成立标志: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B. 首都:南京

C. 国旗:五色旗

D.纪年方式:中华民国纪年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注:孙中山“五权分立”】

B.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评价

A. 近代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

C.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E. 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广泛影响

5)失败依据:

A. 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B.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失败表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④新三民主义

1)原因:

A. 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B. 孙中山维护民主革命的斗争失败(“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

C.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

D. 中共和共产国际帮助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

3)内容: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各民族一律平等◎普遍的民权

◎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B.提出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注: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与必然要求,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反映】

4)评价:是中国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9、新文化运动(1915—1921)

①前期(1915—1917)(反对封建思想)

1)背景: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经济、阶级)

B. 袁世凯复辟,独裁专制,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政治)

C. 尊孔复古逆流(文化)

2)概况:

A.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标志)

B. 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C. 主阵地:《新青年》

D. 中心:北京大学

E. 大旗:科学与民主(德先生和赛先生)

3)内容:

A.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

◎民主:以法国为楷模,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

◎科学: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B.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抨击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和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

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提倡白话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口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力主白话文

3)性质: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

4)影响

A. 积极◎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

◎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基础

B. 消极◎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缺乏群众基础

②后期(1918—1921)(传播马克思主义)

1)背景:A. 民众思想解放 B.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需要理论指导

C.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

2)概况:

A.1918年,李大钊首先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B.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新青年》发表,开始系统全面介绍马克思

主义

C. 马克思主义社团陆续出现,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俄罗斯研究会”等。

D.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出现,出版《劳动者》《劳动界》《劳动音》等工人阶级刊物。

3)影响:A.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工人阶级的觉醒

B.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10、五四运动(1919.5.4)

①原因:1)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

2)北洋政府(1912—1928)的黑暗统治(根本)

②过程:

1)第一阶段(5.4—6月初)

A. 中心:北京

B.先锋:学生

C. 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

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2)第二阶段(6.5以后)

A. 中心:上海

B. 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③结果:北洋政府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并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职务

④影响: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1、中共成立(1921.7.23)【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①条件:

1)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2)阶级: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3)组织:各地早期共产组织的建立 4)国际:共产国际的帮助

②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

1)主要内容:

A. 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 确立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C. 确立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D. 确立领导机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③中共二大(1922,上海)

1)主要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④意义: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阶级、新思想、新纲领、新政党、新的革命前途)

12、国民革命(1924—1927)

①兴起:

1)国民党一大;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合作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2)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5年,广州。整编国民革命军。1926年决定北伐

②北伐战争: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过程:歼灭了吴、孙主力(革命势力:珠江→长江;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④结果:

1)失败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

2)失败原因:A. 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中共)

B. 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强大(国民党)

13、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

①南昌起义(1927.8.1)

1)背景:大革命失败,南京政府镇压革命力量,中共决定武装回击

2)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八七会议(汉口)

1)内容:A. 批判了陈独秀右倾错误 B. 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在备考政治会考的时候,高中生考生要学会归纳知识点,将知识点联系起来,理清关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及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主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及之间的关系 (1)处理民族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意义: 有利于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巩固国防。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5.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或: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A、客观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B、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高中政治会考必备知识 走近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地位、基本要素和基本权利与义务? (1)地位:是国际社会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基本要素:主权国家由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基本要素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对于基本权利的掌握需要理解,能够举例识别) (4)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 2.国际组织分类和作用? (1)分类: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 (2)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3.联合国的性质、宗旨、原则和作用: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①威尼斯②佛罗伦萨③尼德兰④巴黎 .①②.③④.①③.②④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自由、和平.民主、科学 .人文主义.三权分立 .尼德兰革命的对象是: .西班牙的统治.英国的统治 .法国的统治.当地封建贵族的统治 .不属于法国殖民地的是: .新法兰西.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本地治理 .在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后起主导作用的是: .雅各宾派.吉伦特派.君主立宪派.热月党人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图中,同法国结盟的国家是:.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英国 .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海地.美国.尼德兰.墨西哥 .西欧城乡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 .经济结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 .与天文学革命无关的是: .开普勒.马丁·路德.哥白尼.伽利略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世纪.、世纪 .、世纪.、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

.反映封建主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农民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无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 .英国.法国.尼德兰.意大利 .纽约的前身是: .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新法兰西.弗吉尼亚 .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是哪次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底至月起义 .里昂工人起义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的是: .《权利法案》.《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人权宣言》.《美国年宪法》 .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美国.海地.墨西哥.阿根廷 .图中的人物是: .富兰克林.杰弗逊.罗伯斯庇尔.卢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 .路易十四.路易十六.查理一世.查理二世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需求增加 .上层阶级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商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 .年.年.年.年 .不属于-世纪俄国、法国、普鲁士改革共同点的是: .改革自上而下.目的是富国强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和分封制2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 上的皇帝制度。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③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 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内阁: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 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 联军侵华(1900~190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 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3年,中日建交。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比较 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商业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天。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民族工业的萎缩: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新航路开辟过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 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 行普遍劳动义务制。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3欧洲联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会考是高考的通行证,只有通过会考,才能参加高考,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 高中政治会考必备知识点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①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注: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②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有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出较高的使用价值都有顺利的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注:商品生产者从商品判断标准的中得到的启示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只有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顺利实现商品价值。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质量上乘的商品,其价值容易实现。同时,产品质量越好,信誉越高,使商品供不应求,商品生产者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的职能是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生活中表示为价格标签)——表现和衡量其他 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要求: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注1:货币的本质决定的货币职能,货币的职能体现货币的本质。 注2: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不是说货币只有这两个职能。注3: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流通手段强调货币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货币参与交换的过程。 在交换过程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表现的是货币流通手段的 职能;若交钱提前于交货或滞后于交货则表现的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2020年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二的学生还在为提高历史成绩而苦恼吗?其实历史成绩的提 高有赖于我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及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主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及之间的关系 (1)处理民族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意义: 有利于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巩固国防。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5.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或: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A、客观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B、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2014年高中会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的文章,供广大考生查阅!! 高中会考历史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以下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平定“七国之乱” B.平定“安史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九品中正制” 3.三省六部制创立完善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方式 B.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5.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① 商周②西汉③明④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某班设计“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文献”、“历史人物”、“学习测评”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李鸿章 D.《天朝田亩制度》 7.下列历史人物中,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有机结合创作小说的人物是 A.蔡元培 B.鲁迅 C.胡适 D.陈独秀 8.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发动了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9.“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其中姚子青和谢晋元二位英雄出现在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0.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高二会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高二会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会考政治必背知识点》的内容,具体内容:会考又被称为小高考,是考查高中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大家要正确对待。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政治会考中政治生活的详细资料,供您阅读。高二政治会考中政治生活必背知识点...会考又被称为小高考,是考查高中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大家要正确对待。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政治会考中政治生活的详细资料,供您阅读。 高二政治会考中政治生活必背知识点 《政治生活》 一、主体之一——公民(权利、义务、三原则、四政治参与) 1、公民做事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②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政治自由;监督权. ③公民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④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应坚持的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⑤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2、★民主决策的方式: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制度。★民主决策意义?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再次,有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民主监督的方式:①信访举报制度;②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通过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明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民主监督意义?①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②有利 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某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如何行使监督权: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采取合法的方式,实事求是,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4、★民主管理:实行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二、主体之二——政府 1、★政府职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

2018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问题详解

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6-12-01 chenyu2000转自Sin5 修改 微信分享: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的文章,供广大考生查阅!! 高中会考历史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以下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平定“七国之乱” B.平定“安史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九品中正制” 3.三省六部制创立完善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方式 B.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5.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①商周②西汉③明④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某班设计“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文献”、“历史人物”、“学习测评”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李鸿章 D.《天朝田亩制度》 7.下列历史人物中,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有机结合创作小说的人物是 A.蔡元培 B.鲁迅 C.胡适 D.陈独秀 8.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发动了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9.“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团

2018届高中毕业会考历史试卷

长沙市周南中学2018届高中毕业会考历史试卷 时量: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5题,每题2分,共5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填在答题卡上,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中国近代史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在 A.金田 B.永安C.武昌 D.南京 3. 19世纪末,日本通过下列哪一个条约割占我国领土台湾?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B.《马关条约》D。《黄埔条约》 4.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A.平壤战役 B.黄海之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战役 5.19世纪进行的戊戌变法,支持变法的巡抚陈宝箴是 A .湖南巡抚 B. 湖北巡抚 C .广东巡抚 D.山东巡抚 6.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 .<<南京条约>> 的签定 B. <<北京条约>> 的签定 C.<<马关条约>> 的签定 D.<<辛丑条约>> 的签定 7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于 A 天津 B . 南京 C .郑州 D . 重庆 9. 辛亥革命后并存的两大思潮是①实业救国②民主共和③武装斗争④土地革命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10. 五四运动中,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阶级是 A.农民阶级 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 D.工人阶级 11 .中国共产党’二大”的中心任务是 A.成立中国共产党 B.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C.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D.决定”工农武装割据” 12. 下列不属于1926年北伐战争主要对象的是 A.吴佩孚 B.孙传芳 C.袁世凯 D.张作霖 13. 九一八事变后, 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华南地区 14. 1938年春, 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枣宜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5.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是陕北的好江南”,此歌词与抗战时期的哪一件事情有关? A.三湾改编 B.一二九运动 C.大生产运动 D.整风运动 16 .二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 A. “扶蒋反共” B.中立政策

高中会考历史提纲

高中会考历史提纲 高中会考历史提纲(一) 欧洲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1)原因:①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 力量持续壮大。封建专制制度成为其发展的严重障碍,要结束旧的制度,资产阶级首先必须做好舆论准备。②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大大解 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挣脱了封建迷信的束缚。(2)性质:欧洲资产 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运动,历称为启蒙运动。(3)内容: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取 消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 自由。 二、启蒙运动代表: 1、英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霍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 阶级上层的利益,提出最基本启蒙思想,但有落后封建色彩。提出社 会契约,反对君权神授。不反对君主专制,他坚持统治者一旦获得授权,人民就要绝对服从,不可反悔。他认为世上本没有神,宗教不过 是人类无知和恐惧的产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霍 布斯的代表作是《利维坦》。洛克:洛克的思想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期间,迎合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他对霍布斯的思想实行 了一些修正,认为人们按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私有财产,所以国家政权不应干涉臣民的财产。在政权形式上,他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应该分属议会 和君主。 制制度日益腐朽)——(1)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反对君主 专制,希望通过“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2)孟德斯鸠:发展了英国思想家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了三 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由人民集体享有)、司法权(独立)、行政权(君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总 结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精华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 1、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4、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需求法则——商品价格升高,需求减少;价格降低,需求增加。(2)不同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需求弹性(生活必需品反应小,高档耐用品反应大);(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补品呈反向变动,替代品呈正向变动)

5、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投入。 6、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性因素。 (2)居民收入是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受收入差距影响。 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应践行的基本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8.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9、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2019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

【篇一】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时间:14、15世纪 地点:欧洲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 标志:工场手工业产生 2、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时间:16——18世纪 3、最早走上殖民道路的国家 西班牙、葡萄牙 4、人文主义 核心: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作用: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中,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篇二】 1、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1)*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2)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促进欧洲国家在海外建立了殖民地。(3)造纸术、印刷术成为新教的工具。总之,中国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原因:(1)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对黄金等贵重金属的大量需求。(2)《马可波罗行记》引发欧洲人的“寻金热”。(3)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通商道路引发欧洲商业危机。 经过:1497——1522。 (1)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加马开辟从海洋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3)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欧洲的环球航行。 影响:(1)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2)打破了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3)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4)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三洲进行殖民掠夺,造成了殖民地人民极端贫困和落后的局面。(5)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3、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历史试卷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3小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1.中国古代出现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是和某项重要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该项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始于 A.西周B.秦朝C.唐朝D.宋朝 2.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国古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是 A.州刺史的设立B.分封制的创设 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D.行省制度的创立 3.图1所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遗迹,该园林在 1860年遭到西方列强的野蛮洗劫与焚毁。与此相关的 列强侵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图1 圆明园遗迹4.“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5.“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上述歌词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巨变是指 A.国民革命运动B.辛亥革命 C.抗战胜利D.新中国成立 6.“天高云淡,耀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的这首词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B.红军长征 C.平津战役D.解放南京 7.下列各项中,属于图2所示会议主要成果的是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确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方针 D.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图2 8.“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A.开国大典B.“文革”结束 C.改革开放D.香港回归 9.20世纪50年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有 ①参加日内瓦会议②参加万隆会议 ③参加APEC会议④参加联合国大会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10.历史上的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口号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阔”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D.④③①② 11.下列法律文献,对图3所示政治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是 A.《十二铜表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权利法案》 D.美国1787年宪法图3 12.发表《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人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陈独秀和李大钊 C.列宁和斯大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