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君 老王 课堂实录

王君 老王 课堂实录

王君 老王  课堂实录
王君 老王  课堂实录

教学

“活”出高贵的生“命”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抄写诵读字词,自由选择词语造句)

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师:这节课呢,是一个研究课。我们会上45分钟左右。写完了没有?好,放笔。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背刚学的《海燕》的第一段。预备,起!

生: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师:停!高傲的飞翔是一种很浪漫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向往。但是同学啊,生命有时候很遗憾,很无奈,很爱开玩笑,就像《老王》当中,个体的生命状态很多时候不是飞翔的状态。而是这样的──读这个句子,预备,齐!

[投影展示]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读)

师:这是老王的状态。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

生:活命。

师:为什么?

生:我们平常都拥有很多东西,而他就只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所以他生活很艰苦。

师:活命意味着艰苦。我们平时不是活命,是什么?

生:生活。

师:没错!我们是过日子,我们是生活。但是老王是──

生:生存。

师:对,生存状态上的生活。活命。什么是活命?这就是活命──

[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一个人以活命的状态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是这样的。来,你来朗读。注意那个很复杂的字“翳”是读“yì”。我给你配点乐,慢点,你先酝酿感情。

(师打开音乐。指示学生开始)

(二生诵读)

师:你的状态肯定不是“活命”,她的状态也肯定不是“活命”,因为你们都读笑了,你们还不理解文章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投影展示]

“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

(学生浏览)

师:我们先听一听老王自己的解说吧!现在你们就是老王。请把这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讲给坐在他车上的杨绛听。动脑子,王老师帮你开头。唉!

[投影展示]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生:唉!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

师:他?

生:我!我脑袋慢,就进不去了,我感叹自己

师:他这样的倾诉对吗?

生:不对。

生:人老了,没用了。

师:好。请坐。谁在他的基础上,把语言组织得更好一些?唉!开始……

生: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啊,我脑袋太慢啦,就晚了一步,然后就进不去了。人老了,就没用啦!

师:你这个老王,精气神还挺足。不像老王,像小王。我很怀疑老王有没有你那样的精气神。再读,你来。

生:唉!唉!

师:这丫头很有创意啊。她做了创造性地提炼。她把所有文字都变成了“唉”。服!其实这段文字所蕴含的就是生命的无数个“唉”。这就是什么?活命啊!首先被社会抛弃。其次呢,比较第一段末尾,读一读,他的家庭状况如何。看看王老师大屏幕上的表达可以么?比较!

[投影展示]

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原文:

有个哥哥,

死了,

有两个侄儿,

“没出息”,

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生:我觉得不如原文中写得好啊。

师:原文为什么好?

生:原文中想表达的就是他没有什么亲人。然而下面他直接阐述有一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但是他说他有一个哥哥,有两个侄儿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他还有一点依靠。

师:你看书很不仔细,你还没有真正地读书,还没有进行比较仔细地比较。你来试试!

生:原文是“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而大屏幕上是“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师:哪点不一样?

生:就是说,前一个显得平淡一些,而后面则更加强调“死了,没出息,就没有”。

师:好,强调!听出差距来了吗?词语换了顺序就起到了强调作用。他发现的玄妙你没有发现。他读书比你仔细。向他学习。来,我们配合一下。你现在是老王,我是杨绛,你慢一点儿啊,我们来对话。

师:老王啊,你老伴还好吗?

生:还好……

(众反对)

师:结合前后文想想。

生:哎,我没有老伴……

师:老王啊,你孩子都长大了吧?

生:哪有孩子啊……

师:哎哟,老王啊,你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呐?

生:唉,有个哥哥

师:哎呦,有哥哥真好啊。

生:可是死啦。

师:怎么就死了呢?那还有什么亲人吗?

生:还有两个侄儿。

师;那两个侄儿也能够经常走动走动帮衬帮衬你吧?

生:但是,没出息。

师:那还有其他可以照顾你的亲人吗?

生: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生鼓掌)

师:孩子们,这就叫做“活命”啊!没有家庭。没有亲人。再读大屏幕上第一句,预备,齐!

[投影展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生读)

师:停!如果王老师只有一只眼,你们会同情我么?(环视大家。孩子们故意淘气,说不)

师:都不?唉,世道人心哟。王老师只有一只眼,你们不同情。那如果老王只有一只眼,周围的人是怎么样对他指指点点呢。我想起讨论过的小悦悦事件。鲁迅说中国人有很多……

生:看客!

师: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看客是如何对老王指指点点的。

[投影展示]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师:你,你来。我看你喜笑颜开的,挺会幸灾乐祸。你来说。

生:你这老光棍,太不老实了,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活该!

师:他把大家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活该!造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学们,这就叫做,读!

生:活命。

师:好,我们继续读书。现在我是杨绛,你们都是老王啊。如果我是杨绛你们怎么回答我啊?

[投影展示]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老王啊,那个地方是不是就是你的家啊?

生:住那儿很多年了。

师:发现了问题没有?

生:发现了。

师:你说。

生:他没说他的家在那儿,那就是一个房子。家是一个有亲人有温暖的地方。但是他住的地方没有家庭的温暖。

师:好的。只有他的破败的小屋。没有家。这就是什么?读?

生:活命。

师:这就是活命的状态!再读大屏幕上的文字。预备齐!

[投影展示]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生读)

师:好多同学在wiki(我们的网络学习平台)上提问,为什么不准人拉三轮,现在很多城市还有人拉三轮呢。因为那个时候说拉三轮的是无产阶级,坐三轮的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不能够在劳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所以说,不准拉三轮。这就是那个有些荒唐的时代啊!这个句子中哪一个词语最心酸地写出了老王的活命状态?

生:只好。

师:只好!来,我们把这个句子读好。你来试试。

生: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你读得喜笑颜开啊。你家里苹果电脑就八台,你哪里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你家大奔驰就三个,当然不知道“活命”是什么状态。同学们,一起来,预备起!

生读: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同学们啊,老王生命当中除了这些“只”以外,可以说一无所有。读啊,每个“只”都要重读。他靠着活命的~

[投影展示]

?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 他只有一只眼

? 他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 他只说:我不吃。

……

(生读)

师:不能读成这个丫头刚才这样。太雄壮了,太有真气了,像每天都吃鱼肝油一样。老王一辈子可只吃了一回鱼肝油啊!(众笑)重来……他靠着活命的,预备齐!

(生再次动情读)

师:王老师一直以为啊,在现代汉语当中,最走投无路、最孤苦无依的一个汉字就是这个“只”字了。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别如选择,这就叫做什么──活命。那你现在再来读老王临死前的这段文字,不会再像刚才读那样边读边笑了吧!

[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大家先酝酿一下感情。音乐响起老师示意再开始读。慢点啊。这是他临死前的,是他活命状态的最集中表现。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预备,起!

(生读)

师:同学们,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不是像海燕那样处于飞翔的状态,而是杨绛笔下的老王这样的“活命”的状态。所以,有同学说这文章一看没什么可看的,太平淡了。这就是杨绛作品的典型的特色。

[投影展示]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实则在经过了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

师:读她的文字我们只有沉入词语里,你才能够感受到平淡文字底下的、背后的、深藏着的一些东西。

[投影展示]

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里。

──南帆

师:其实刚才我们在分析老王的时候,用了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

[投影展示]

文本细读方法小结

? 咬文嚼字

? 深情朗读

? 重现情景

? 发现空白

? 探究疑点

……

第二部分: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

师:老王有幸的是,他遇到了杨绛,杨绛,何许人也?读作者。

[投影展示]

杨绛,生于1911年

她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

他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

他们夫妇

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

可悲的是

他们遭遇了中国最荒唐的年代──文革

在那些长夜漫漫的日子里

他们经受了非人的苦痛折磨

(生读)

师:这个女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美丽、最迷人的女子之一。你看,她不会对着拉三轮车的那位老人说“这老家伙”,她叫他什么,读出来!

[投影展示]

老王

(教生反复读)

师:当你听杨绛叫他“老王”的时候,你感觉出来杨绛心中什么样的情怀?

生:我感觉应该是亲切、博大的情怀。

师:博大,包容他,亲切,真好!你感觉呢?

生:我感觉就是街坊邻居,像一家人一样。

师:街坊邻居,就像一家人一样,是吧?你呢?

生:特别的亲切,特别地包容。

师:对。当你们叫我“老王”的时候,老师也会感觉到亲切温暖呢。杨绛这一代才女对活命的老王,很温暖很亲切。但是,还有其他的复杂情怀。看,文章的开头。

[投影展示]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我们说,杨绛的文字,特别简洁,但是这个文字好像特别不简洁。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预备,起!

生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这段话中哪几个字完全可以不要?

生:他蹬,我坐。

师:对。你说杨绛她怎么了,她惜墨如金,为什么还要写个“他蹬,我坐”?这难道还需要说么?你从“他蹬,我坐”当中感觉到了什么?

生:感觉是对老王的一种感谢之情。

师:他拉着我,他在使劲儿,很劳累不是?很感激你,请坐。有没有其他的感觉。他蹬着,我坐着。

生:我感觉好像每次就杨绛一人坐老王的车。而且一个“蹬”字,就显出老王特别费劲。

师:独特!还有其他的感觉么?他蹬,我坐,我坐在高处,他在下边蹬,我们之间……

生:有一种身份地位的差距。

生:杨绛好像不安……

师:哟,她说她读出一种不安。有同学说有身份地位的差距。很矛盾。一方面,和老王很亲密,另一方面又在着意地表现这种差距。玄妙在哪儿?慢慢体会。老王后来去世了,杨绛写了这篇文章。那么杨绛内心的情感是什么呢?读第一句,预备,齐!

[投影展示]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生读)

师:她的感觉是什么?不安?为什么,孩子们?接下来请再快速地把全文浏览一遍,努力地用老师平时和今天讲到的一些方法,我们从第三者角度思考一下,你来评价老王和杨绛交往的点点滴滴的那些小事,老王已去了,杨绛可不可以心安?好,请静静看书!

[投影展示]

请默读全文,尝试用“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等文本细读的方法研读思考老王和杨绛之间发生的那些事,然后进行课堂

争鸣:

老王去世了,杨绛的心“不安”,你认为呢?她该不该“心安”?

(生读书)

师:好。停。现在我们是站在第三者立场上来看待他们交往的故事。请举手告诉王老师你的观点。(生各自举手)

师:好,请你说你的观点。

生:应该心安。因为我觉得她已经为老王做了很多。首先她给老王钱,只要用三轮车的时候一直叫老王的车。

师:给钱没有?给了,一分都不少。

生:这应该算帮助他,因为其他人不敢坐老王的三轮。还有一个,我觉得就是老王这样子,还是因为当时社会底层太艰苦了。她也救不了。

师:是,有时候我们不能救大海里所有被冲上海滩的小鱼,甚至连一条你也救不了。但我们还是要救啊。你认为杨绛已经做得够多了,是吧?好。其他同学意见,来!你先说。

生:我认为她是不应该心安的。因为她麻烦老王那么多,她明知道老王有那么多的病,是为了活命硬撑着来做这件事情。但是她还是烦老王。她基本上每次都是麻烦老王,帮她去做事情,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不安的地方。

师:你认为她一直在“麻烦”老王。她内心里边内疚是吧?这是你站在杨绛的角度去体会她的情怀,是吧?好,请坐。好,其他同学,你说!

生:我是站在外人的角度来看的,开始几个月,他都是经常到我们家,以后都是让老李来传话,我觉得这话有留白。也就是说,老王来找她,但是杨绛好像并没有去找过老王。就是说,如果我们关系很好的话,你有生病了,我肯定会去看你的,但是她没有提到去看老王,所以说她应该是不安的。

师:你看,她就运用了老师教学的方法,留白,她抓住了空白,她发现其实他们的交往当中特别主动的是老王,杨绛显得要勉强一些。

师:在你们初读提的问题中,有很多同学问,为什么老王都这个样了,他还要去送香油和鸡蛋。两个班的同学都提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他为什么要去送?

生:老王觉得杨绛平时对他比别人好,所以他要回报杨绛。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吃鸡蛋么?我知道你们看不懂这个细节在于,包括我儿子在内的大部分小孩现在一提到要吃鸡蛋了就要被吓得逃跑。但同学们,你们要知道啊,在老王那个年代,鸡蛋是什么?极其珍贵的东西。王老师那个时候,一年只有在生日的时候,才能够吃两枚鸡蛋。从来没有把鸡蛋吃够过。香油呢,太油腻了哦是不是?同学们,春雨贵如油,在那个年代,香油是最珍贵的东西啊!在临死之前,连活命都艰难的老王把香油和鸡蛋送到杨绛的家里,他是在表达什么,表达深深的谢意啊!我们看一个细节。最后老王死了,杨绛还不知道。前面的浏览,最后一句读!预备,起!

[投影展示]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也不懂,没多问。

(没兴趣多问?没忍心多问?没敢多问?没脸多问?没功夫多问?没心情多问?没勇气多

问……)

(生读)

师:我要问的是,他们是那么关系亲近的朋友,为什么“我”居然不问?你认为是没怎么多问?

生(小声地):没敢多问。

师:你怎么看的?你认为是没敢多问?请起来说。

生:我之所以觉得没敢多问,可能是因为别人看着他们像朋友,就是……(生说不下去了)

师:再组织一下语言,请坐。好,你说的是没想多问,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

生:我觉得从文章的多个角度看,都是老王更关心作者一些。从这个角度讲,是没想多问。

师:好,你认为是她本来就没有那么关心老王。其他同学呢,你说你的观点。

生:想想。

师:好。你说吧。你认为?

生:我觉得是没有心情多问。因为杨绛听说老王第二天就死了,她心情肯定很坏。回家又看到老王送她的香油和鸡蛋,心情更坏,所以她没心情多问。

师:没有心情,好,你在努力触摸杨绛的内心深处。请坐。你说呢?

生:我觉得是没有勇气去问。因为老王死了,他不想接受这个事实。活生生一个人,他怎么会突然死了呢。老王死了,她可能回想认识老王以后,让他做的事情,很不安。首先就是当时的那个阶级不同,老王蹬,她坐着。她想着我要帮助老王,但是她不想伤害他的自尊心。他知道老王是知道的,但是老王没有说破。

师:你的意思是说觉得杨绛没有勇气问,啊?很深刻了。

生:对。

师:好。请坐。我们看当时的背景。当时的杨绛是个什么状态?他们生活的时代,是个疯狂的时代。杨绛作为一代才女,过的是什么日子呢?

[投影展示]

“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

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

(学生浏览)

师:下面的文字是杨绛回顾文革岁月,你来,帮大家读一读。老师给你配点乐。

[投影展示]

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的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生读)

师:中国历史上最美丽的女子,最有才华的女子,中国最高贵的家庭,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最高层次的家庭,他们当时就过着这样的日子。哪里是老王是活命的状态啊,杨绛以及他们一家人也是什么……

生:活命。

第三部分:总结──活出生命的高贵

师:你现在再回过头来,我们站在杨绛的角度,她当时没有问,也许,有很多原因。也许没有勇气问,也许没有时间问,也许没有胆量问,也许没有心情问,甚至没有体力问……孩子们,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杨绛该不该心安?那个时代,人与人互相背叛。妻子背叛丈夫,儿女背叛父母。就连杨绛和钱钟书的女儿,钱瑗,要回去看爸爸妈妈也要先把大字报贴了,说我跟钱钟书、杨绛在思想上彻底地划清界限,然后才能够回到家,去看自己的父母。而更悲惨的是,杨绛的女婿,钱媛的丈夫,因为不愿意无辜诬陷别人,最后被逼得上吊自杀。同学们,就是在那样一个疯狂的岁月里,杨绛说,一定要给钱;就是在那样的岁月里,老王在去世前,把极其珍贵的香油和鸡蛋,也把更珍贵的信任和感恩要送给杨绛。但是,同学们,所有这些都不能够安抚杨绛的心。你猜一猜,我给你们的课文上没有最后一段,86岁的杨绛回顾那段岁月,她是怎么样剖析自己的呢?看大屏幕,预备读!

[投影展示]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生读)

师:孩子们,杨绛是幸运的人吗?她也是一个活命的人啊。当我们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女子?为什么她也活命,她却说自己是幸运的?为什么她还愧怍?你们现在也许还不会太懂。但有一天,你们会懂。请看投影。这是一篇读后感。王老师写的,最后送给同学们。作为你们去读懂这篇文章的一个起点。请一个同学……我来放音乐,请你做好准备。

[投影展示]

老王和杨绛

王君

你只有一只眼

但你把这世界看得多么明白

你的房屋荒僻塌败

但你的心里却充满了温暖

你的三轮车都拉不动那破破落落的日子了

但你还是伸出双手捧出了

你的大冰块

还有大鸡蛋

你呢

你不安一直不安

他蹬你坐你不安

他只有一只眼你不安

他要半价收费你不安

他送人看病不要钱你不安

他的香油和鸡蛋让你不安

他的悄悄去世让你不安

……

真的真的

你已经做得够好了

但你还是觉得自己不够慷慨

于是在被命运流放的日子里

你又把自己送上了灵魂的祭坛

你们啊活命的你们啊

在那个时代

一样卑微一样艰难

但你们彼此的牵挂好像那大瓶的鱼肝油

是疯狂岁月里的热血和肝胆

而这个世界

也因为一位百岁老人的愧怍

让多少曾被嘲笑遗忘的珍贵

涅槃

……

(生动情读)

师:孩子们,我们有时候会无可奈何地处于“活命”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高贵的内心,进入生命的高贵的状态。老王是如此,杨绛也是如此。(板书:在“活命”之间板书:出高贵的生)

[投影展示]

越是被剥夺,越是懂感恩;

越是被伤害,越是懂悲悯;

越是缺得多,越是要得少。

爱得越多,隐忍就越多;

爱得越多,愧疚也就越多。

……

[投影展示]

卑微的生命即使在尘土中也依旧开出了花来……

[投影展示]

愧怍

(学生浏览,老师配合ppt做最后的点题)

师:同学们,我们要用一生去体会。记住“愧怍”这个词语,永远心怀“愧怍”,不断内省,于是我们就会走向高贵。好,下课。

《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

《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 《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师:(微笑)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生:(齐声)会。 师:(微笑,亲切的俯身询问)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纷纷举手) 生1:想哭又哭不出来。 生2:酸酸的,涩涩的。 师(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涩涩的。 生3:鼻子、心里,还有眼泪也想掉下来。 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

至今还记忆犹新。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 生(急切齐声):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阵的懂惯;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生纷纷找出资料竞先举手) 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着名的诗人、学者。 师:介绍得很好。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搜集的。(播放多媒体,余光中的介绍,年幼时与母亲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们是── 生:同乡(老乡)。 二、诵读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

名师王君教学实录 安塞腰鼓

听王君聊课(114):读出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读出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授课时间:2014年10月25日 授课班级:青岛学生 课型:诵读型文本 课堂特色:激情洋溢的自由诵读和别出心裁的语言品析 第一部分感特色 (课前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没有预习。和学生一起梳理了全课的字词。) 师:今天我们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这是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投影展示】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最为盛行,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

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生看。不读。) 师:“天下第一鼓”!这荣誉了得!还有人评论道: 【投影展示】 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带领学生读。) 师:刘成章自己说啊—— 【投影展示】 刘成章是把散文当“诗歌”来写的,他的《安塞腰鼓》简直就是一首意蕴优美的散文诗。 ——刘锡庆《我读刘成章》师:像诗一样的作品,如何学? 生:朗读。(杂然。) 师:对。咱们今天这节课啊,目标就是——

【投影展示】 享受朗读 (师板书。也请学生记录。) 师:平时就敢于放声朗读的同学举个手。 (生面面相觑,只有三个同学勉强举手。) 师:呵呵,可怜的孩子们。不爱朗读,害怕朗读就很难享受语文学习的极致的快乐啊。按照我的经验,不敢放声读啊,是因为大家心中有—— (师板书:束缚羁绊闭塞) 师:如果你“挣脱”这些“束缚”,“冲破”这些“羁绊”,“撞开”这些“闭塞”—— (师用语气引导学生在文中找这些词,用更重的字写“挣脱”、“冲破”、“撞开”,覆盖在“束缚”、“羁绊”和“闭塞”上。)师:哈哈,我的板书基本完成。王老师来抛砖引玉,先示范一下。有一种读,其实和技巧无关,和情怀有关。第一次朗读,我主读,同学们配合,好吗? 生:好!

九年级语文下册《乡愁》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

《乡愁》实录 师:让我们伴着如泣如诉的乐曲走进余光中,走进《乡愁》。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说说你们听到了什么。(老师作示范朗读。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板书:听读,说感受) :师:例如,我听到了作者的汨汨心泉,听到了承欢母亲膝下的绵绵亲情。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生:我听到了厚重的思念。 生:我听到了绵延在心底的苦,隐藏在思想深处的痛。 生:我听到了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生:我感受到一缕缕的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 师:请同学们用心去读,把自己放进去,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你一定能读出别人读不出的东西。 (板书:朗读,说理解的话) 好,谁愿意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本诗以“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的时间顺序,组成四副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生:本诗借助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用绘画的语言把思乡恋国之情画了出来。 师:你这一个“画”字用得好! 生:作者的感情升华了,由乡关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恋。 师: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好,好在……” (板书:品读,说发现。教师示例: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生:我认为“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生: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生:“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生:美在结构,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生: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生: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生:美在俭约、凝练,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师: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我们来竞聘“摄影家”。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成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 (学生分组讨论) 生:我选第2节.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着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在船上他甜蜜地回忆着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生:我也选第2节。慢镜头推出:“我”与妻子跑着,跑着……终于,手握在了一起!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王君版)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王君版) (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抄写诵读字词,自由选择词语造句) 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师:这节课呢,是一个研究课。我们会上45分钟左右。写完了没有?好,放笔。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背刚学的《海燕》的第一段。预备,起! 生: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师:停!高傲的飞翔是一种很浪漫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向往。但是同学啊,生命有时候很遗憾,很无奈,很爱开玩笑,就像《老王》当中,个体的生命状态很多时候不是飞翔的状态。而是这样的──读这个句子,预备,齐! [投影展示]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读) 师:这是老王的状态。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生:活命。 师:为什么? 生:我们平常都拥有很多东西,而他就只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所以他生活很艰苦。 师:活命意味着艰苦。我们平时不是活命,是什么? 生:生活。 师:没错!我们是过日子,我们是生活。但是老王是── 生:生存。 师:对,生存状态上的生活。活命。什么是活命?这就是活命── [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一个人以活命的状态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是这样的。来,你来朗读。注意那个很复杂的字“翳”是读“yì”。我给你配点乐,慢点,你先酝酿感情。 (师打开音乐。指示学生开始) (二生诵读) 师:你的状态肯定不是“活命”,她的状态也肯定不是“活命”,因为你们都读笑了,你们还不理解文章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

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悟诗情)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王君《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王君《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第一部分:导入 【投影展示以下“名言”】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站起来的人民要改造一切!旧世界、大自然、全宇宙……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师:同学们,在上个世纪中期,屏幕上的这些话啊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流行。来,请大声朗读。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读好“改造一切”,“开道”等短语) 师:说说你读这些当年的“流行歌词”的感觉。 生:豪迈! 生:人的力量压倒一切! 生:战胜自然的豪情! 生:征服自然! …… 师:对,在上个世纪,我们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就是这样的: 【投影展示】 人是万物之灵 人定胜天 征服自然 师:在过去,我们一直以为这些观点是真理,但是有一个学者严春友,他却说“NO”!(众笑)请同学朗读《敬畏自然》的第一自然段,用文中的词语来评价一下上面这些说法。 (生朗读) 生:天真幼稚。 生:不自量力。 生:对立。 师:对,所以,严春友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生:敬畏自然! 【投影展示课题】 第二部分:共鸣——整理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 (一)整理观点 师:十八世纪的法国有一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叫伏尔泰,他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你是否同意严春友的观点呢?这有待我们学习之后才下结论。但既然是教材向我们推荐的一篇课文,我们就首先要去理解他的观点,才有可能评论他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努力和文字发生“共鸣”,然后才可能“争鸣”。产生

“共鸣”起码应该做到两件事: 【投影展示】 共鸣: 整理观点感受情怀 师: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它掷地有声的鲜明观点。 【投影展示】 议论性散文: 观点鲜明掷地有声 师:现在我们就来快速理清作者的思路,看看他的观点有哪些。这篇文章很长,也很难。但是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分工合作来做这件事:先抛开第一自然段和末尾一段,请你快速浏览各自负责的段落,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说说每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啥。有中心句的用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就需要你自己概括了。(教师简单分组,每一个大组负责三段)(生浏览,勾画批点) (师生交流中心句,略。在交流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比如“相形见绌”的“绌”等等) 师:真好,同学阅读有速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请同学们再进行深度提炼,用最关键的词语来回答老师的问题。首先,作者让人类和自然比智慧,得出的结论是—— 生:相形见绌。 师:接着,作者又探讨了人类之于自然的作用,原来人类不过是自然的—— 生:表达工具。 师:最后,作者进一步研究人类和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原来大家都是——生:兄弟姊妹! 师:于是,严春友最后这样归纳,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感受作者的情怀 师:作者的观点确实很新颖,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它和普通议论文不一样的是,它和散文一样讲究飞扬的文采,彭湃的情感。 【投影展示】 议论性散文: 诗一样美的语言 酒一般浓的情感 来,同学们,只有体会到了《敬畏自然》一文中诗一样美的语言、酒一般浓的情感后,你才可能真正和严春友产生共鸣。先让我们来做一回诗人。老师把第四自然段的文字做了一个变式,大家这样来朗读 【投影展示】 (领)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 (领)实在是相形见绌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7238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王君课堂实录

《喂——出来》课堂实录 王君 洞察人性的蒙昧与觉悟 【教学说明】 人教版教材与教参把《喂——出来》定位为“环保”主题。它说:“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小说警示世人,不从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这样的诠释当然无错。但是如果我们止步于环保主题,文本丰富的资源就可能浪费了。《喂——出来》作为星新一的经典名作,集中体现着星新一一贯的风格——情节曲折,叙述冷静,主题多元,余音袅袅,引人深思。深入研究文本,我们会发现这篇小说充满了对我们人类自身的观照和反思,寄寓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我们完全可以带领学生突围。师生共同努力,一起拔开文本的迷雾,真正亲近 文本走进文本,实现对文本的合理的创新的阐释。 这是我上这堂课的出发点。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利用上,我也全力创新。 追求深度教学,教师更要善“导”:要善创“导”之情景,要丰富“导”之方法,要灵活“导”之技巧。只有导得自然、及时、灵动、深入、无痕,才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情感品质在阅读中得到提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各种情境,尽量用丰富多彩的富有语文味儿的手段铺路搭桥,带领学生在富有创意而又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了吗? 生:预习了。 师:那我考考大家,你怎么读这个题目啊? (生踊跃起来读,有的读得声音太小,有的读得速度太快) 师:这个女孩儿,你读得很有意思。你觉得你的处理和前边的同学相比谁更好? 生:我觉得我读得好。我的声音响亮,我还读出了拖音。 师:你为什么觉得应该这样处理呢?你能在原文中找出答案吗? 生:书上是这样说的“一个年轻人对着洞里使劲地大叫一声”。首先,这是一 个年轻人的叫声,而且是“使劲地大叫”,可是刚才的同学读得像个老人。(众笑) 师:你为什么会读出拖声呢? 生:有一个破折号啊,说明这个“喂”字延续时间很长的。 师:你太棒了!读书非常仔细,还能独立地咬文嚼字。来,同学们,像这个同学分析的一样来读好这个标题。 (生反复朗读“喂——出来”。) 师:大家再想想,年轻人最初喊“喂——出来”的时候,他可能希望洞子里什么东西出来啊?生:一只狐狸。(众笑) 师:有道理。课文中前面谈到了有人怀疑这是狐狸洞。 生:我想他希望有金银财宝出来。(众笑)

王君晏子使楚课堂实录

王君晏子使楚课堂实录 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邀请大家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到 2500多年前去认识一个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人——晏子!(板书: 晏子)同学们读五年级了,有一定的预习能力,通过预习课文,谁来 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晏子这个人? (用穿越时空的想象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拉近 古今差距,牵引学生的思维,正所谓“入境始与兴趣”。) 学生:晏子,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元前556年,开始辅佐齐灵公,后又辅佐庄公、景公。他 主张诛不避贵,赏不遗贱,重视学生产,提倡蚕桑,反对厚赋重刑。在我国劳动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 辩为世人所称道。 老师:很好!同学们,我们是应该学会自己搜集学习资料,这是 个很好的学习习惯!你们发现没有,他原名叫晏婴,在这里为什么称 他为晏子呢? 学生:因为他很能干! 学生:因为他是受人尊重的人! 学生:因为他是齐国的大夫,对齐国有功,他厚爱百姓,所以百姓尊称他为晏子。 老师:对,同学们说得真好!所以在古代把有杰出贡献的有才华 的男子都尊称为“子”。比如—— 学生:孔子! 学生:孟子! 学生:老子!

…… 老师:我们看,晏子准备到哪儿去呢? 学生:出使楚国! 老师:同学们很聪明,不知不觉把课题解释了。(继续板书:使楚)“使”,就是——(学生答:出使!)。“楚”,就是——(学生答:楚国!) (从课题入手,通过对“子”的理解,加深对晏子的认识。从解 题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题,把比较书面的语言变得通俗易懂,更贴近学生学生活。) 老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经常看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时的场面,你觉得那情形怎么样? 学生1:很隆重! 学生2:很热闹! …… 老师:是呀,那是表示对外国使节的尊重!现在请同学们大胆猜 测一下,晏子出使楚国会有什么样的待遇呢? 学生1:受到侮辱! 学生2:受到歧视! 学生3:受到刁难! (古今使节受到的待遇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晏子出使将面临的艰 难境遇。为凸显晏子的机智埋下伏笔。)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楚王要显显自己的威风. 老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学生:书上有,在第二自然段!

故乡李卫东课堂实录-故乡课堂实录王君

故乡李卫东课堂实录|故乡课堂实录王君 故乡这篇课文利用了什么手法对故乡进行描写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教师哟啊做好教学准备。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故乡李卫东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李卫东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则伊索寓言。首先了解一下背景材料,一起读: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具有讽刺性或哲理性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 《伊索寓言》: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实际上是古希腊流传于民间的讽喻故事,共三百多篇。 师:请注意,把“讽刺性”、“哲理性”、“文学作品”批注在课本上。 师:好,继续读材料。 宙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 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宙斯的妻子,妇女的保护神。 赫耳墨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众神的使者,宙斯的儿子。 师:再批注。这则寓言以“神”为主人公。寓言有的以人为主人公,也有的以动植物为主人公。 师:同学们,这节课是“浅文深教”,你们就是浅文深学。好,把课文读起来。 师:注意两个词的读音:“庇bì护神”、“那nèi两个”。”那nà”后面如果跟的是数量词,它就读nèi。好,刚才的朗读有一个弱点,不像读故事,我们要用读故事的语调来读,用叙述的语调,讲故事的语调读出来,好不好?好,各自读起来。 1.文意把握训练。 师:好,我们开始第一次训练: 文意把握训练:提取这则寓言中的关键信息,找出四五个关键词。 师:其实我们读一遍,就已经知道文意了,但是我们要学用一定的方法来提取这则寓言中的关键信息,找出其中的四五个关键词。我先举例:寓言中有一个人物,那么人物就是一个关键词。请大家接着“赫耳墨斯”四个字,再找四个关键词。好,各自读课文,找关键词语。 师:好的,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找到了关于赫耳墨斯的五个表动作的词语。“想”、“问”、“笑着问”、“心想”、“问”。 师:啊,文章中为什么写三次问呢?这个“问”一定是个关键词。 生: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于是来到人间。这是故事的起因。 师:我们要注意两个字,赫耳墨斯想的是“尊重”。于是下到凡间去“问”人家。 生:我从“一个银元”,还有“还要贵一点”,“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绕头,白送”,看出这三个神在人们眼中的地位是多高。 师:你说的是钱,这个钱在课文里是不是有一句话呀?赫耳墨斯怎么问的呀?“值多少钱”!这是一个关键地方。那么经,问的结果如何? 生:不被雕像者重视。 师:是,但是课文中没有直接说。 生:我和这位同学的看法是一样的。“不被人重视”正好和雕像者的回答呼应,看出赫耳墨斯不被人重视。 师:是啊,但关键词在哪? 生:我觉得是“白送”。

王君《敬业与乐业》课堂实录

难文易教,繁文简教 ——《敬业与乐业》课堂实录 执教者:王君 整理:金艳 第一部分:读课文,自学字词 师:现在开始上课。第一件事情,翻到《敬业与乐业》,因为我们没有预习,现在快速把全文浏览一遍, 了解一下主要内容。请给自然段标上小序号。 (学生看书) 师:快速浏览完课文之后,在随记本上抄写字词。字要写规矩,这个时候是可以出声的,一边写,一边读背。抄完之后可以读读注释。(学生抄词,读词)师:抄完之后读注释,大声读,读出声。 (生读注释)师:好,停!我看了,聪明的孩子一边读注释的时候,他就知道把注释上对你而言比较难的词语,用笔勾一勾,告诉自己这是难点。史卓昕,这个词语读啥?[ppt展示字词。略] 生:赦。师:赦,很好!不要读成“赫”了。倪爽,请读这个词。生:鹜。师:下边部分是啥?生:马。师:对,马,跑得很快!陈曲,这个读什么?(师指“强聒不舍”的“聒”)生:聒。师:聒,好。同学 们把这些词语一气儿读给自己听,开始! (生大声读词) [Ppt展示梁启超的简介。略] 师:这个人物非常了不起的,王老师是要经常读他的作品的。他是中国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的领导人物。而且他还是个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八个,还是九个孩子,每一个都极为出色。我经常看他的家庭教育信件,很受启发。这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学贯中西的人。你们小学时候学过他的什么文章? 生:《少年中国说》。 师:好,来,最后一句。美哉我少年中国……预备起—— (生背诵) 师:今天学他的《敬业与乐业》,也是一篇好文字。我们先来整理一下文章的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速读,梳理基本内容 [投影展示] ?中心论点在第一段,快找……?分论点在第三段和第五段,快找……?全文有很多理论论据,比如……?全文有很多事实论据,比如……?本文用了讲道理论证……?本文用了摆事实论证……?本文用了对比论证……?可以把“敬业”和“乐业”交换顺序吗? 师:从第一件事情开始做起。中心论点在第一段,快找!用红笔圈出来中心论点在第一段。 生:中心论点是最后一句。 师:常青怡聪明,正是!请用红笔圈出来,这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下边还有两个分论点,一目了然。第一个在第三段,第二个在第五段。都在段首。张雪晴请说。 生: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师:看一个段落的中心句要先看它开头,然后看它的结尾。开头结尾都没有,再看中间。啊,老师教的方法要用啊。分论点记下来没有?全文有很多理论论据,文中运用的那些名人名言,就是理论论据。看谁找得快,找到一句勾一句,找到一句勾一句。加油!请钱诚先说。 生:第一段的“敬业乐群”和“安其居,乐其业”。师:好了,找一句就够了。大家一起来。请圈出来。 继续,郭正秋。生:主一无适便是敬。师:很好,第二句了。勾画。继续,刀琪。生:(沉默)师:不要急。你行的。沉着!扫视课文。再看看。生: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师:真好,继续!贾翔宇。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师:真准确!请坐。类似的这些引用别人的话就是理论论据,还有,再找一句。闵佩南——生: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师:说话一点自信都没有,重新说!生:(大声地)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师:很好,请坐!以此类推。全文还有很多事实论据,就是别人的故事。 师:常青怡最聪明,你来。生:就是有一个老爷爷,特别……师:其实你说的是成语——生:佝偻承蜩。师:从课文的呈现方式来看,这个成语其实应该算做什么论据啊? 生:理论论据。师:嗯,理论论据,不是事实论据。自己纠正了非常好。好,还有吗,举了那么多例子。刘佳妮说。生:嗯,那个……(声音非常小)师:你的声音太小,我相信后面没有一个老师听得见。我离你远点啊,今天你说的我听不清楚,就别坐下去,说吧,老师相信你。生: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师:很好,我们都听得清清楚楚了。请坐。好孩子。大声说话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能力。请继续。生:当木匠和当政治家比较。挑粪的和当军人比较。 师:这些都属于事实论据。它们也就对应着相应的论证方法……再问,孩子们啊,先说的敬业,然后说的乐业,语言表达的形式上是一模一样的,请问,可不可以先说乐业,再说敬业?换一换,可以吗? 生:不可以。师:谁来说理由。请折振尧。生:如果一个人不尊敬自己的职业的话,他也不会从这个职业当中获得乐趣,获得乐业要比敬业困难度更高一些。师:很好,他有一个内在的顺序,内在的逻辑。必须是先“敬”,然后你才能到达“乐”的境界。很好。 [投影展示全文结构图。略] 师:大家不用抄,这个文章结构,看一下就可以了。这是最典型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一点玄妙都没有。

木兰诗王君课堂实录

《木兰诗》课堂实录 王君 1.作者简介: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 “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如何学习诗歌? 特别重要的是颂背、思考。 3.作诵背准备 请读准加点字音:师列出注音生读 古今异义词:——特别注意 爷、走、但、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4. 学生自由读课文 是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背课文相关内容。 5. 使用时髦词“女汉子”形容木兰。 文中哪里最能表现木兰是女汉子? (“将军百战死,战士十年归”) 学生说这句话的意思。 师引出“互文”手法:(出示“互文”的解释) 让学生根据“互文”手法,再来回答。 译:将军和壮士经过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疆场了,有的凯旋而归了。 (师评:这是一个重难点,同学们需要拿起笔来记下来。记完大声读一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文的通俗解释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这类句子?找出来。 “东市买骏马……长鞭”,“开我东阁门,……”“当窗理……” (让学生来翻译这些互文句子。) 白板出示翻译 6. 朗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桥,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战士十年归。

(白板出示的和之前大家说的都能体现木兰女汉子的品质,下面大家大声的读出来。) (庄严地、紧张的、缓慢地、一字一顿地) 木兰得有多少智慧,勇敢、忠心,才能成为“女汉子”,才能为国效力,那么文中有没有较多的描写木兰的这些方面? 用百分比表示(画图) 那文中用那么多的笔墨,写了木兰的什么? 白板展示文章,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领学生反复品读,在旁边用红字标注出学生应怎么读?) 师指导朗读 板书:(略) 7. 师问:你怎么评价木兰? 生1:孝顺 生2:纯真 生3:爱祖国 生4:智慧 师引导:从木兰姊妹、弟弟、父母的表现,能看出木兰什么?——慈 生5:爱打扮、爱美丽 生6:果敢、柔 生7:责任心、担当 8. 木兰是女汉子,那她是女神吗? 全班诵读“爷娘闻女来……” 木兰回来了,她带来了什么? (团圆、和睦、友情……) 木兰既是“女汉子”,又是“女神”。 “不知木兰是女郎。” 9. 木兰回来后,她会成为“剩女”吗? 学生动笔写几句,自选角色,用本节课学到的互文/顶真/复沓……,介绍木兰。 例如:(问答句) 问女何所思,…… (互文句)东市买好猪,西市买肥羊…… (复沓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行十二年,不知战场是妆场。

余光中《乡愁》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 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 生2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 师: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理。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读全首诗也行? 读的好的同学,应该问问她为什么读得好?读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 ……(忘了还有些什么对话了) 师:谁再试读?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能体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特点。 师:我们刚才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承载了诗人的思念,这种思念的程度怎样啊? 生纷纷:厚重的。 师:那么,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合集王君《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doc

向一位古典共产党人致敬 ──《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 (整理:金艳) (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抄写字词,大声读,大声造句) 第一部分:共鸣 师: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挺“古老”的文章。 [投影展示课题《纪念白求恩》] 师: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我们都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学── [投影展示] 共鸣──争鸣 师:先共鸣。让我们去感受理解毛泽东笔下的白求恩。请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的是记叙的句子,如果你发现是议论的,就停止。明白吗?好,读记叙的句子,预备起。 生读: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师:好,有的同学是很清楚的。刚才读的这几个句子,旁批“记叙”。 (生记笔记) 师:白求恩是哪国人? 生:加拿大人。 师:什么职业? 生:医生。 师:什么时候到中国。结合“注释一”看看。 生:1938年。 师:抗日战争刚刚爆发不久。这是个特殊的背景。他来干什么? 生:帮助中国抗日。 师:这是第一段的记叙告诉我们的。现在看最后一段,注意了,也是读记叙的句子,读到议论就停止。“我和白求恩同志”,预备起! 生读: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师:好,非常好,旁批,记叙。这是议论文当中的记叙,非常的凝练。白求恩什么时候去世?生:1939年 师:39年。哎,到咱们中国不到两年啊。好,他在中国是怎么工作的呢?头抬起来看大屏

幕,陈寅初,请到前面来读。(配乐) [投影展示] 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白求恩随部队辗转于荒凉的大西北,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用他的话说,过的完全是“高强度的生活”。在私人通信里,他偶尔述及1938年一年,其实不到一年的工作量:去年我共行军3165英里,其中有400英里是徒步穿行于山西、陕西和河北三省。我共做了762个手术,检查了1200名伤员。我还重组了部队的卫生系统,写作和翻译了三本教科书,建立了一所医疗培训学校。”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如此繁重的工作,卓著的效绩,不要说一个人,就算一个小分队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师:注意“辗”字的读音。非常好,陈广继续读…… [投影展示] 在延安,外国专家很少。白求恩的到来理应受到当局的礼遇,仅每月发给他的津贴便相当可观。然而他谢绝了。以下是他写给“军事指挥部聂将军处”的相关的信亲爱的同志: 今天晚上我收到了林大夫带给我的301元钱。这笔钱中的100元好像是付给我的个人津贴,另外的102.20元似乎是用来偿还我在药品上的垫支,而剩下的98.80元似乎是用来支付我在纱布和药棉上的开销。关于这第一项100元。我在8月12日发给延安军事委员会的电报中已经表示过拒绝接受并且建议将它用做伤员们的烟草专款。其它的医生每月只有1元的津贴,而聂将军本人每月的津贴也只有“可观的”5元,在这种情况下,让我接收每月100元的津贴是不可思议的。 另外,因为我需要的所有东西都是免费提供给我的,钱对我没有任何用处。 致同志似的敬礼! 白求恩 师:陈广怎么这么紧张啊?聂将军是谁? 生:…… 师:聂荣臻元帅!好,从刚才这个部分的介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求恩? 生:看到了一个不追求名利的白求恩。 师:不追求名利,很好! 生:我看到了一个节俭,淡泊明志的人。 师:节俭,淡泊明志,文言基础很好啊,你来…… 生:我看到了一个舍己为人的白求恩。 师:舍己为人!你来…… 生:我看到一个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白求恩。 师:对金钱清清白白的白求恩。来…… 生:我看到一个毫不自私自利的白求恩…… 师:没有私心,你来…… 生:他们都说完了。 师:哦,说完了,我相信王曼硕还有话说。你说……

王君《范进中举》课堂实录(简版)

王君老师《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课前,王君老师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5分钟左右) 一、开场语: 今天我这个课很奇怪,为了要与李华平教授上得不一样。我上课路子比较野,小孩子压力大,要求《范进中举》《孔乙己》《窃读记》三篇文章都要看,最好能抓出精髓的内容。 经典小说两种读法:宏观主题式阅读(整体把握)与所谓的群文阅读——局部立意式阅读。 今天这节课涉及到三篇文章,选取三篇文章非常小的点,组成小小的群文。局部立意式阅读,特点:片段取材,广泛勾连,同类整合,突破一点。 经典文本营养太丰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两种方法:一种很时髦的方式,根据课堂学情专门讲学生不会的,王老师没法了解所有学生的需要,虚假;还有一种,老师根据学生需要定的主题,今天要讲的这节课属于后者。 没有任何一种课型可以包打天下,一个老师手上没有五到六种可变幻的课型,学生会烦的。老师要精通七十二变。要不断地变幻。一个课型不会适合所有的课堂所有的学生。二、上课问候:同学们好!恩师,您好! 师:非常儒雅的一个班级。 [简评:教师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及时肯定。] 开门见山亮主题:(3分钟) 这三篇文章涉及到一个共同的话题:语言暴力! 百度百科上对语言暴力的介绍,文学作品中对此也有形象直观的阐述。 师问:《范进中举》中谁是语言暴力的制造者?胡屠户!近几年,我最想研究的就是胡屠户对自己亲人的语言暴力。 你们被你们爹妈打过吗?鞭打过吗?棍棒打过吗?没有。但你们被爹妈、老师、同学用语言的板子、鞭子抽打过,语言暴力无处不在。 [简评:王君老师对三篇文章进行了大胆的取舍,独具慧眼地选取了“语言暴力”这一专题,这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她自身丰厚的课程素养的外化”(罗小维语)同时又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对语言暴力这一概念有深切体验] (一)亲人对亲人的语言暴力。 整体概括一下故事,用一句话概括《范》最最核心的内容,提炼一下。 生:范进中举前后,身边亲人外人对他的态度变化。 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用写课本点睛诗的方式来把课文最本质的内容提炼出来。(2分钟)教师示范:范进,你是文学史上的大名人,不仅仅是因为你考了36年,才终于,终于金榜题名;还因为中举前,你挨的千古一骂,中举后,你受的那万古一拳,成功的你却反而成为了最经典的笑话。 找一名学生读。男生读。 师评价:声音浑厚,重音到位,“终于终于”,受到了最好的礼貌训练,递话筒的动作眼神中透着真诚。 [简评:教给学生写课本点睛诗的读书方法,而且这一语言训练贯穿整堂课] 二、胡屠户对女婿的骂被称为千古一骂。那是可怕的语言暴力。(5分钟) (一)师生合演“千古一骂”。 1、女屠户版本。 教师演前提示:女孩,你的表情温婉,演时应当怎样?凶恶。笑容收敛一些。速度快还是慢?快一些。因为生气。如果我想插话,你能不能?不能,因为他认为自己比范进好很多,不会

王君《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认识你自己 ──《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实录及后记 第一部分:梳理情节人 物,初步思考主题 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皇帝的新装》中涉及到的人物很多。大家先给他们分分类。 生:骗子、皇帝、大臣、百姓。 师:百姓就一类吗? 生:是百姓和小孩子。 师:好!大概是五类人。这是一个关于“骗”的故事,整个情节都围绕“骗”展开。如果说骗子设骗,那么其他人呢?请说说,用四个字。 生:小孩儿揭骗。 生:骗子谋骗。 生:皇帝受骗。 生:百姓帮骗。 生:大臣助骗。 生:百姓传骗。 生:皇帝挨骗。

…… 师:都不错。这节课我重点讨论一个问题:《皇帝的新装》这个骗局,在外人看来并不算高明。可是所有人居然都被骗了。这是一个喜剧,更是一个悲剧。从这个悲剧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人性的弱点。那么,《皇帝的新装》启示我们,如何才能不被骗呢?请大家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说。我提供一个思路:你如果弄清清楚这些人为什么被骗,那么答案就出来了。 生:我说皇帝。皇帝被骗是因为他害怕被人认为是愚蠢的,不可救药的,所以被骗。 师:再进一步,把最深沉次的原因说出来。他为啥害怕被人认为是愚蠢不可救药的呢? 生:他怕当不成皇帝了,怕丢失皇位。 师:你的意思是说,如果他没有“必须当皇帝”的欲望,他就可能不会骗。 生:对。其他大臣也是这样的。他们怕丢官,怕被降职,所以,他们都被骗了。 师:哦,被骗的原因是因为名利的牵制。很好!老百姓呢?他们无名无利呀,为啥也被骗? 生:他们怕被人瞧不起。 师:哦,原来是一种可怕的── 生:虚荣心。

师: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关键是其他人都这样说,他们就不相信自己了。 师: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生:从众的心理。 生:随大流的心理。 师:真好!“大家”说的就是真理,“集体”说的就是真理。我以为只有中国人才会有这个毛病,原来外国人也有呢。这是人性吧?中国的大儒梁漱溟老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个人永远不会被发现”。看来欧洲文化也是一样的啊。谁来概括一下,这样说:如果他们,就不会被骗。 生:如果他们不被名利支配,就不会被骗。 生:如果他们不想贪图高官厚禄,就不会被骗。 生:如果他们都没有虚荣心,就不会被骗。 生:如果他们都相信自我,就不会被骗。 生:如果他们都很勇敢,有自己的思想,就不会被骗。 生:如果他们都不迷信权威,就不会被骗。 …… 第二部分:深入探讨,研究人性弱点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一)导入诗歌 用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然后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这首诗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参与学习的是初二的学生,老师没有直接发放复印的教材文本,目的是让学生在抄写中初步感知诗歌) 师:同学们抄好了之后,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打动你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学生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从外观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生1:我觉得这首诗重复的句子很多,是一首“重诗”。 师:我问的是“外观”,也就是从视觉上来看,诗句排列的空间结构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1:很整齐。 师小节:对,特别整齐。这首诗一共四小节,共16行,这首诗的空间布局特别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以爽朗之感。 板书:外观之观察——整齐 (三)读诗之声韵 师:我们刚刚在朗读中观察了诗歌的外观,发现了它整齐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再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感受,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些什么特点? 学生再次齐读诗歌。 生1:我发现这首诗歌很押韵。 师:押韵吗?押的什么韵? 生1:押“ao”的韵。 师:我们一起来圈一下你认为押韵的字,(带着学生一起圈画)“票”“票”“墓”“峡”。我们发现这些字实际上并不押韵。 生2:押“头”这个韵。 师:这是押韵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每一小节的相同位置都有“头”,“这

头”、“那头”、“里头”“外头”,所以你觉得押“头”的韵是吗?同学们,这样的形式叫反复,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这不是押韵。 师:同学们,通过刚刚大家的讨论交流,发现这首诗并不押韵,那为什么我们读起来会有押韵的感觉呢? 生3:因为这首诗很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观察诗歌布局整齐的原因,圈出每个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师:这些词体现了时间的流逝,重复的诗句读起来有一种反复的音韵美感。这种叫“回环往复”,这样的形式使得诗歌富有音韵感。读起来悦耳动听。 板书:声韵之体会——回环往复。 学生再齐读诗歌,体会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四)读诗之手法 师:同学们,我们在朗读中观察诗歌的外观,发现它有整齐之美;我们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声韵,感受到了它的回环之美。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惊艳之处——诗歌的表达手法。 板书:手法之探究 师:之前大家把这首诗抄写在本子上,还进行了圈点勾画,那是你们第一遍读这首诗时真正的阅读感受。请大家分享一下勾画了哪些最打动你的诗句。 生1:我勾画的是第三小节“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2:我勾画的是“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师:哦,你勾画的是诗歌每个小节的第二句,也就是那几个比喻句。 生3:我勾画的是最后一个小节“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4:我勾画的和刚刚第2个同学一样。 师:根据大家的分享,我发现大家勾画较多的是诗歌中的这几个比喻句,看来这几个句子最打动你们,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每小节最末的诗句,大家勾画也比较多。接下来我们就细细品读一下这四个比喻句,展开你的想象,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并体会诗句蕴含的感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