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贵州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模板】

贵州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模板】

贵州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模板】
贵州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模板】

贵州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贵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3月

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央有关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级财政扶贫资金、部门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作为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贵州贫困人口分布广,老、少、穷集中连片,贫困问题和石漠化问题、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繁重。扶贫开发已成为事关2020年我省能否基本消除贫困,能否缩小发展差距,能否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政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扶贫开发形势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贵州要实现到2015年贫困人口比2010年减少一半、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奋斗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迫切需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

展的阶段性特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抓住发展“慢”这一主要矛盾,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目标,把扶贫开发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通盘考虑、统筹推进,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思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扶贫开发的新途径、新方式,促进开发扶贫与救助扶贫有效衔接、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有机结合、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互促进,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实质性突破。

为此,“十二五”时期贵州必须高举“发展、团结、奋斗”三面旗帜,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和“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纲要、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按照“大扶贫”的理念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围绕“改善条件、提高素质、创造机会”,大胆探索、理清思路、强化措施,着力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将农村扶贫这一最大的民生工作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努力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的示范区。

目录

第一章主要成效与经验 (3)

第一节主要成效 (3)

第二节基本经验 (6)

第二章面临的形势 (9)

第一节机遇和有利条件 (9)

第二节挑战与困难 (13)

第三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5)

第一节范围与对象 (15)

第二节总体思路 (16)

第三节基本原则 (17)

第四节发展目标 (19)

第四章重点任务 (21)

第一节大力实施“少生快富工程” (21)

第二节大力实施“产业扶贫致富工程” (24)

第三节大力实施培训、转移就业、创业工程 (28)

第四节大力实施“三个一细胞扶贫工程” (31)

第五节大力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工程” (32)

第五章“三大区域”扶贫攻坚 (38)

第一节“三大区域”基本情况 (38)

第二节强力推进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 (41)

第三节大力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 (42)

第四节加强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46)

第五节大力营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47)

第六节加大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扶助力度 (47)

第六章保障措施 (48)

第一节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 (48)

第二节抓好“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 (49)

第三节大力推进区域连片开发 (49)

第四节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监管 (51)

第五节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推进实施“大扶贫”战略 (52)

第六节加强产业化扶贫支撑平台建设 (52)

第七节大力实施“扶贫样板”工程 (54)

第八节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54)

第九节建立健全贫困动态监测及绩效考评制度 (55)

附件:

图1:贵州省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区域分布图 (57)

图2:贵州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分布图 (58)

图3:贵州省产业化扶贫主导产业建设布局图 (59)

表1:贵州省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重点项目

实施进度安排表 (60)

表2:贵州省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投资估算

汇总表 (65)

表3:贵州省贫困人口基本情况及减贫进度安排表 (69)

贵州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解发展差距、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攻坚阶段。为加强对我省“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推进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贵州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第一章主要成效与经验

“十一五”时期,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三个三”的扶贫开发基本思路,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并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第一节主要成效

(一)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

采取“开发式、救助式、搬迁式”三类扶贫措施,分类扶持不同贫困群体,农村贫困人口在扶贫标准不断上调的情况下持续减少。

2005年末,全省有农村贫困人口777.7万人。2007年7月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255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2008年底,国家将绝对贫困标准与低收入标准合二为一,并将扶贫工作标准上调到1196元,全省农村贫困人口585万人。2010年底,扶贫工作标准提高到1274元,农村贫困人口418.0万人,比2005年减少了359.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3.9%下降到12.1%。

(二)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事业显著改善

坚持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重点,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基本农田75.7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793万亩,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从2005年的0.38亩提高到0.64亩。新增解决106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建成通乡(镇)油路10403公里,通村公路74493公里,实现96.9%的乡镇通油(水泥)路,96.7%的建制村通公路,分别比2005年提高35.2和9.7个百分点。解决了无电村和无电户的用电问题。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0.17万户。“两基”工作通过国检,“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农村医疗点的村级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3029.17万人,参合率达到96.28%,比2005年提高32.57个百分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取得新成绩,参保人数达到223.72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534万农村困难群众纳入低保,平均保障标准由2007年的742.5元提高到1186元。

(三)贫困人口收入快速增长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重点实施了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试点县从2007年的20个增加到2010年的43个,项目户人均收入4432元。启动了蔬菜、油茶、果、药、竹等产业化扶贫项目,帮助贫困户发展了一批特色种养业基地。“十一五”期间,利用3900万元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撬动了16亿元信贷资金扶持245家从事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带动近30万户贫困群众增收。实施“雨露计划”,完成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8.71万人,转移就业49.32万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末的1877元增加到2010年的3472元,其中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641元增加到3105元,年均增长13.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十一五”时期,全省完成造林面积38.93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66.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34.9%提高到2009年的40.52%。2008年在55个县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试点三年来共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5549平方公里。2010年全省自然保护区96.0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5%。2007年启动农村清洁示范工程,四年共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50个,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2006-2010年对31291户/********人实施了易地搬迁扶贫,促进了迁出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

(五)“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在做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社会扶贫,基本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深圳、宁波、大连、青岛四个对口帮扶城市,通过提供帮扶资金和物资,实施了一大批帮扶项目,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能力。23个中直单位在定点扶贫3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时,帮助当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选派得力干部到贫困地区蹲点挂职,帮助当地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引进资金、技术和项目。省地县机关单位共派出近10万名干部下乡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筹措资金组织实施各类扶贫项目。2010年以省委常委和副省长联系的19个定点帮扶乡镇为重点,开展3年为一周期的集团帮扶。开展外资扶贫,积极组织实施日本政府贷款贵州环境与社会发展项目,顺利完成福特基金会环保与扶贫合作试验示范项目。

第二节基本经验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贫困乡镇建立了扶贫工作站,统筹协调扶贫工作。建立和完善了扶贫工作责任制,如“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级管理、各负其责”、“机关单位定点挂钩扶贫”、“领导干部扶贫联系点”等,使扶贫开

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工作措施上,各级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逐年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及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

(二)坚持“三个三”的扶贫开发基本思路

采取“开发式、救助式、搬迁式”三种扶贫方式,对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扶持。围绕“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三个基本问题,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抓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围绕“三个三”扶贫开发思路,坚持突出重点,按贫困程度将934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13973个重点村划分为一、二、三类,在扶贫工作中先难后易,渐次推进。重点抓好水、电、路、沼气、通讯“五通”工程,开展“百乡千村”扶贫工程,稳步推进产业化扶贫,实施“雨露计划”,提高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积极探索符合贵州实际的扶贫开发新路

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相结合,按照“绿色生态、立体发展;调整结构、种养结合;一业为主、多品共生;以短养长,滚动发展”的思路,探索出了林牧结合、林药结合、林薯结合、林菜结合、林草结合、林果结合等山地农业扶贫开发模式。推广“晴隆模式”,扩大草地生态畜牧业试点县,43个试点县中有37个县在55个石漠化综合治理县之列,促进生态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农民增收“三位一体”。推出了“整合资源、连片开发”、改“整村推进”

为“整乡推进”的“印江经验”。针对自然灾害频繁的省情,坚持“灾后恢复重建尤其是生产发展优先”的原则,促进扶贫开发与防灾减灾救灾相结合。

(四)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创新资金整合机制,抓住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的改革契机,20个试点县遵循“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资金;在整村推进基础上,开展“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推进整乡数乡区域连片开发。实行“规划先行、主体明晰、谁积极支持谁”的“竞争入围”机制,实施以“市场取向、效益优先、结果导向”为核心的“以奖代补”产业化项目和以“省级领导联系、责任部门负责、社会力量参与”为主要内容的“样板先行”的社会集团帮扶项目。推行“源头控制、程序规范、行为遏制、下管一级、全程监控”的资金监管机制,强化扶贫资金监管。

(五)强化贫困人口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贫困人口参与,坚持扶贫项目到村、扶持到户,强化贫困人口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在整村推进中,运用参与式理念动员广大群众直接参与村级扶贫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在产业化扶贫中,让受益群众全程参与产业化项目的规划、实施、验收、监督和管理。在实施“雨露计划”中,充分尊重贫困农民的需求,采取适合贫困农民的培训方式,根据需求差异分别实施初级技工培训、普通农民工培训和农业产业化培训等,并根据他们的意愿帮助转产转业。农民主体地位

的增强,提高了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扶贫开发的效果。

(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优化整合扶贫资源

坚持党政主导,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有机结合,大力推进集团帮扶,优化整合扶贫资源。专项扶贫主要瞄准重点区域和贫困农户,以整乡(村)推进为基础,以整县脱贫为目标,重点培育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和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行业扶贫着眼于资源整合,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社会扶贫致力做好4个对口帮扶城市和中直定点扶贫单位的协调服务工作,重点加强经贸协作、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帮扶。加大省地县党建扶贫工作力度,按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思路,本着“定点到乡、帮扶到村”的原则,开展集团帮扶。积极做好外资扶贫工作和发动社会各界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捐款捐物。

第二章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扶贫开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机遇和有利条件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执政理念的持续落实,“十二五”期间我

省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具有良好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环境。

(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制定了新一轮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强调要“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全国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明确了方向和奋斗目标。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开发,决定将省扶贫办升格为省政府直属的正厅级机构,加强对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强调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将“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列为“十二五”期间“十大民生工程”之首,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二)宏观政策环境有利于扶贫开发的深入实施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到2015年贫困人口比2010年减少一半、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制定了新的十年农村扶贫纲要和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见,并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持重点,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扶贫攻坚任务繁重的贵州,“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扶贫开发攻坚的主战场,农村扶贫开发将会得到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重点倾斜。同时,随着新的扶贫标准的施行,扶贫政策覆盖范围扩大,

国家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有利于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方针,“三农”成为投入的战略重点之一,将有助于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贫困地区基础条件不断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以来,贵州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三个基本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着力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三个重点工作,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目前,我省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特别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正在逐步打破,扶贫开发的基础条件更加坚实,加上农村贫困人口生产技能和素质不断提高、农户经营观念逐步转变、市场意识不断增强,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贫困人口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创造了条件。

(四)扶贫开发思路更加清晰,符合各地特点的扶贫开发模式基本建立

在坚持“三个三”的扶贫开发思路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扶贫开发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以控制贫困地区人口过快增长、提高贫困地区出生人口素质、完善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为主体,以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产业化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要内容,

以实现局部地区分散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三个一细胞扶贫工程”,以及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科教文卫保计生等社会事业为重要补充的扶贫开发工作新格局,适应新形势的扶贫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初步总结出了符合贵州各地特点的扶贫开发模式,如“晴隆模式”、“印江经验”、“长顺做法”和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等,为深入推进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五)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无公害蔬菜、马铃薯、特色林果、油茶、中药材等,推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了一批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成为今后贫困农户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扶持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培育和壮大了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提升了产业扶贫的层次和水平。工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一个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支柱产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符合省情的特色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以自然生态、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的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成为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贫困农户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优势农产品企业和工业企业的集群发展,工业化发展加速,城镇化发展加快,为我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战略,大力扶持和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扶贫攻坚合力基本形成

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社会帮扶、共同致富”,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初步构建起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大扶贫”格局的构建,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良好氛围,搭建起了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扶贫的合作平台,有助于整合和协调扶贫开发的各种资源和力量,聚集社会各界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资源,不断加大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创新和完善扶贫开发的方式方法,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推动今后我省扶贫开发的深入实施。

第二节挑战与困难

(一)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自2000年以来,虽然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在持续减少,但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的比重持续攀升。按国家现行扶贫工作标准,2010年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高达418.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12.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3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5.55%,分别比2000年的9.25%、2005年的11.40%上升了6.30和4.15个百分点,是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所占比重最高的省份。2011年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后,我省农村贫困人口规模达到1149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重和贫困发生率都居于全国前列。

(二)致贫返贫成因复杂,扶贫攻坚难度大

我省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革命老区、地方病多发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且95%左右集中分布在地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6个县(区、市),贫困问题与石漠化问题、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相互交织。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农业资源不足,农村交通、农田水利等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设施落后,农村市场发育不足,农村贫困人口自身素质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致贫因素复杂,并且因灾、因病或因市场风险的返贫压力大。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制约了我省扶贫开发的进程,减贫速度趋缓、扶贫攻坚难度增大。

(三)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差距大

“十一五”以来,我省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但贫困人口的总体收入水平低,区域、城乡和农户间差距大。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47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仍高达4.1︰1,远远高于同年全国3.2︰1的平均水平。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民族自治州农民人均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1年的71元扩大到2010年的200多元,与全国30个州的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1年的2.5元扩大到2010年的500多元。全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05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9.4%,而且贫困县之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较大,重点县中最高收入县与最低收入县之间的绝对差距由2005年的473元扩大到2010年的1102

元。

(四)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城乡差距十分突出

“十一五”以来,我省以农村交通、饮水安全、农村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广播电视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成效显著。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发展缓慢,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依然十分突出,制约我省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依然存在。全省还有部分乡镇不通油路、部分建制村不通公路,偏远贫困乡村行路难、上学难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全省还有22.36%贫困村未通自来水,1299.8万农村贫困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有13.4%和8.7%的贫困人口不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已经建设完成的教育、卫生设施质量不高,服务水平较低。

(五)扶贫投入水平低,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大

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中央和省级财政逐年加大了对扶贫开发的投入,但中央补助我省扶贫资金的份额不足,2010年仅占全国扶贫资金总额的8.7%,与占全国15.55%的贫困人口差距较大,加上我省财力薄弱,投入有限,总体上扶贫开发投入水平较低,投入与需求的矛盾较大。据测算,我省实施整村推进,每个贫困村需投入资金300万元左右才能取得较好效果,而全省目前平均每村只能投入50万元,扶贫资金缺口较大,且延缓了整村推进扶贫进程,2010年底全省尚有4094个贫困村未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后,我省需要进行扶贫的贫困人口将大幅度增加,扶

贫资金缺口大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第三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范围与对象

(一)扶贫开发范围

“十二五”期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以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5个县(区、市)作为主战场,以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优先区域。扶贫开发范围具体包括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全部乡镇村和3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市)的贫困乡镇村。在坚持整村推进的同时,积极推动整村推进向整乡推进、整县推进转变,促进区域连片开发。

(二)扶贫开发对象

“十二五”期间,我省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是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即在区分不同贫困类型的基础上,结合贫困群众差异化的扶贫政策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对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开发式扶贫,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扶贫生态移民和劳动力培训转移扶贫,对因灾因病等陷入暂时性贫困的人口提供救济帮助,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主要通过建立健全救助保障制度加以解决。对不在产业扶贫项目区的分散的贫困农户,实施“一户一策”的扶贫政策。

第二节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的战略机遇,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突出“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两大主导战略,按照“用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围绕到2015年贫困人口数量比2010年减半、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平均指标达到2010年省内先进地区水平“四大战略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三个“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5个县(区、市)为主战场,以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优先区域,以934个贫困乡镇为工作重点,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着力实施以少生快富工程、产业扶贫致富工程、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创业工程、“三个一细胞”工程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工程为重要内容的“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推动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努力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扶贫开发

上海 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一)发展成效 (4) (二)主要问题 (7)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趋势 (8) (一)“十二五”发展环境 (8) (二)“十二五”发展趋势 (8)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8) (一)“十二五”指导思想 (8) (二)“十二五”发展原则 (9)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10) 四、“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 (11) (一)强化节能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能效对标达标 (12) (二)扎实推进能源审计,切实挖掘节能潜力 (12) (三)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节能低碳技术产品 (12) (四)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组织实施节能技改专项 (12) (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落实重点行业节能减排 (13) (六)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工业再制造 (13) (七)协调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促进重点区域综合整治 (13) (八)开展“两型”企业创建,推进低碳示范工业区建设 (14) (九)积极营造社会节能氛围,组织节能宣传展示培训 (14)

五、“十二五”发展政策措施 (14) (一)建立健全能效监控体系 (14) (二)深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15) (三)推进落实“批项目、核能耗”制度 (15) (四)强化节能监察执法 (15) (五)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15) (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 (16)

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实现本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探索建立节能、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形成能效提升、监管有效、低碳发展的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新格局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对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确保完成本市节能减排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任务艰巨、工作繁重、成效显著的五年。按照国家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的正确指导和大力帮助下,全市工业系统把做好工业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四个率先”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年均下降6.4%,工业用能占全市比重约56%,比“十五”期末降低5个百分点,对我市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2010年这一实现我市“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关键之年,全市工业系统提高认识、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把节能工作“做精、做细、做深、做透”,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18%,超额完成上海市下达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实施年度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 第一章“十二五”时期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充满挑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省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高举“发展、团结、奋斗”旗帜,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抢抓国发2号文件出台、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构筑“精神高地”,奋力冲出“经济洼地”,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21项指标提前完成,与201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有望提升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排名均提升3位,实现了在西部地区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贵州省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全力吸引外部资源获得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增比进位、项目观摩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通过打造“5个100工程”等发展平台集聚了发展要素,推动传统产业调整升级,促进科技资源聚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风

乔利乡三乐村十二五时期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规划

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扶贫力度,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开发建设,积极开展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国际领域扶贫合作等社会扶贫活动,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贫困落后面貌得到持续改善。但分散在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体增收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差,因灾因病返贫严重,发展差距大,扶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乔利乡三乐村共有16个自然屯,1169户,4269人,其中劳动力1240人。是少数民族(壮族)聚居的革命老区村。 2000年以来,三乐村一直得到中央和自治区、市、县等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开展了通村公路、人畜饮水工程、池气池建设、屯屯通电、茅草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屯屯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和封山育林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多个扶贫攻坚项目,村屯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三乐村自然条件恶劣,防灾抗灾能力弱,一旦遇上旱灾,土地产出降低,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返贫严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乐村被列为自治区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为了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扶贫开发纲要(2011-2015)》精神,使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根据三乐村的经济、人文、自然资源特点,编制《马山县乔利乡三乐村十二五时期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规划》。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一、地理位置 三乐村位于乔利乡北部,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20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距乡政府17公里,距马山县城14公里。 二、地质地貌 三乐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大石山区。全村绝大部分地貌为石灰岩峰丛,地形复杂,沟豁纵横,土地经营空间有限。 三、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3℃,极端高温38.9℃,极端低温-0.7℃,年均日照时数为1601.9小时,平均降雨量1667毫米,无霜期363天。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常出现冬春干旱夏内涝的现象,给农林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四、土地资源 全村土地总面积21570亩。其中:耕地面积4620亩,其中水田1525亩,旱地3095亩,有林面积6005亩,经济作物1500亩;人均耕地面积仅1.11亩,土地资源极其匮乏。 五、生态环境状况 三乐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人类生存环境条件差。多年来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遇到干旱年份,农作物减少、绝收,水库山塘干涸,人蓄饮水困难,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全文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全文 北极星电力网新闻中心2012-8-2210:17:17我要投稿 所属频道:电建电力环保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电关键词: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可持续发展 北极星电力环保网讯: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燃煤电厂投产运行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82.6%。 ——能效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10.0%;吨钢综合能耗由688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12.1%;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乙烯综合能耗下降11.3%;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14.3%。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环保重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26.3%,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由27.4%下降到20.8%,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比例由41%上升到59.9%。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展示了我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十一五”时期,我国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与环保执法监察相结合的减排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约束性分别指标是什么

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约束性分别指标是什么? 1.分别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 3.1个百分点,从8.3%到11.4% 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 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到10%的目标,十二五”规划中还明确了主要污染物控制总类,在“十一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这两个类别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个类别的污染物控制指标。 就记得这么多了, 另外,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3月28日公布了“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四大约束性指标。指标明确了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确今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 %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透露,工信部正在组织编制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初步确定“十二五”时期拟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及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他表示,这些指标比去年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初步确定的目标略有调整,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之外,其他三项指标要求更高。当时确定的是“力争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均降低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6%左右”。 工信部公布“十二五”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新华社南京3月28日电(记者郑晓奕、刘菊花)工业和信息化部28日公布“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明确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确今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28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上表示,工业领域将坚决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他透露,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 设年的决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从现在起到2011年底,在全省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以下简称“三个建设年”)活动。 一、开展“三个建设年”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三个建设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种的紧迫需要。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黔党发[2010]11号)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主战略和目标任务,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三个建设年”,有利于营造奋力拼搏、创先争优的良好风气,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的重要作用,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二)开展“三个建设年”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以往历史时期、高于西部地区同期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要求我们在起步之年必须有一个超常规的发展。开展“三个建设年”,根本目的就是要以此为抓手,充分调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首先干起来、主动干起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畏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为把“十二五”建设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奠定坚实基础。 (三)开展“三个建设年”是解决影响我省发展的突出问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省机关作风、发展环境和项目建设总体止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部门作风不实、工作粗糙,推拖扯转、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在有的领域表现得还很突出;一些干部安于现状、松垮懒散、不思进取、不在状态;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商务环境不优,部门、干部创造力、执行力不强,落实力度不够;一些部门和干部谋划项目、运作项目、推进项目的能力不强,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等等。要通过开展“三个建设年”,集中解决这些影响我省发展的突出问题,营造“风气要正、干部要干、环境要好、工作要实”的良好氛围,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开展“三个建设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的部署,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围绕“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主题,把开展“三个建设年”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实施《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工业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充分发挥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加强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是依法规范工业企业用能行为、推动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推动出台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结合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需求,印发了《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加大标准的制定、宣贯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在标准制修定方面,制修订了400多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水效、再生资源利用等标准,初步形成工业节能和绿色标准基础。在标准实施监督方面,通过加强标准宣贯,落实强制性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推动企业淘汰低效设备,采用高

效节能、节水技术工艺产品,开展重点用能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树立节水标杆企业,规范再生资源利用,不断提升工业能效和绿色发展水平。在标准宣贯工作基础上,通过加大工业节能监察力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支撑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等重大政策落实;通过实施基于能耗限额标准的阶梯电价政策,倒逼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转型,为超额完成“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标准覆盖面不够、更新不及时、制定与实施脱节、实施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国务院标准化改革也对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完善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体系,做好未来几年的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决定实施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计划。 二、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总体要求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十二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黔建城通[2012]249号 【发布部门】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2.05.18 【实施日期】2012.05.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 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黔建城通〔2012〕249号) 各市(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发展改革委: 为推进“十二五”时期我省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提高城市照明节能管理水平,现将《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 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指导意见

为推进“十二五”时期我省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提高城市照明节能管理水平,根据《全国城市绿色照明“十二五”规划纲要》,现就推进我省“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我省城市照明工作的发展和现状 随着我省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地逐步淘汰低效能照明产品,积极推广和使用高效节能的照明产品和技术,城市照明建设管理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截止2011年底,全省九个市(州)共有城市照明设施38.4万盏,总功率达8.5万千瓦。城市照明工作的发展有力地提高了各城市的夜晚环境质量,美化了城市形象,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均衡,我省城市照明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基础设施陈旧,低效高能耗的照明设施仍然存在。一些地方还在使用汞灯、白炽灯、低压钠灯等光源,强力探照灯、大功率投光灯以及多光源无控光器的低效照明灯具在城市照明中仍然存在。二是除少数城市外,绝大多数地方尚未编制城市照明专项规划或绿色照明规划,城市照明项目建设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对照明节能不能形成统一认识,执行标准不一。三是城市照明工程建设缺乏有效监管,部分地方的城市照明工程项目设计方案未进行专业论证,施工队伍选择把关不严。有些项目在施工阶段随意变更设计,影响了节能标准的执行。四是由于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不一,各地城市照明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节能示范工程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城市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照明设施监控系统建设滞后,照明节能工作未能切实有效开展。 二、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城市绿色照明是指通过科学的照明规划和设计,采用节能、环保、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产品,实施高效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提升城市的品质,创造

田头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

田头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 “十二五”是我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对指导今后五年扶贫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根据县扶贫主管部门的安排,结合田头村实际,特制定田头村2011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规划,现予上报。 田头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八日

目录 一、基本情况概述 二、贫困状况原因 三、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四、项目内容和重点工程 五、资金概算和项目分析 六、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附表1、基本情况汇总表 2、项目建设一览表 3、资金需求一览表 4、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规划表 5、项目分布图 6、各项目建议书

田头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 根据县委、县政府及县扶贫主管部门“关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的实施意见”的具体安排和相关要求,我村纳入“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扶贫开发行政村。在乡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村两委通过深入调查与分析论证,针对自然条件与村情及征求群众意见,特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概述 (一)自然条件 地处田头乡政府所在地,于2004年7月由平河、田头、岭后三村合拼,东与五河镇河南村、西与菖蒲镇长岭村、南与本乡方边村、北与本乡土库、泥潭村接壤,距县城50公里,村内平均海拔550米,是一个典型的深山区,辖域面积19平方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413.3公顷,其中山场1290.8公顷,村内原有耕地面积122.5公顷,其中水田77.15公顷,旱地45.35公顷,村内茶园1500亩,其中高标准茶园480亩,桑园700余亩,高山蔬菜、生姜60亩,五谷米50亩,香菇20万棒,旱地已分部退耕还林或间作茶、桑、栗等。 (二)经济状况 田头村辖28个村民组,565户,总人口2032人,劳动力1296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燃煤电厂投产运行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82.6%。 ——能效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10.0%;吨钢综合能耗由688千

贵州省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规划

贵州省“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规划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零一六年七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1) (一)“十二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成就 (1) (二)发展面临的机遇 (8) (三)发展面临的挑战 (9)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2) (三)总体目标 (13) (四)具体工作目标 (13) 三、重点任务 (15) (一)集中连片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15) (二)加快推进新建建筑能效提升 (15) (三)探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改造 (16) (四)深入开展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和节约型社会建设 (16) (五)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领域规模化应用 (17) (六)加强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能力建设 (17) (七)强化绿色施工与运行管理 (18) (八)完善绿色建筑技术支持体系 (19) (九)加强新型绿色建材推广及产业化发展 (19) 四、保障措施 (20) (一)健全管理体制 (20) (二)建立激励机制 (20) (三)强化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监管 (21) (四)健全标准体系 (21) (五)加强科技研发 (22) (六)增强能力建设 (22) (七)加强宣传推广 (22)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逐年增长,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得我国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资源的肆意开采和随意排放有害气体、粉尘等,使得我们的居住环境和气候条件变得更加恶劣,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建筑建造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切实提升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水平。建筑领域的节能和绿色发展是贯彻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民生科技领域的重要内容,有利于降低建筑能耗消耗,消除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建设领域转型发展,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贵州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贵州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和《贵州省“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特编制本规划。

工信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 2010-05-27 信息来源:工信部字体:大中小 工信部节〔2010〕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切实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促进节约、清洁和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2009年,全国粗钢产量突破5.6亿吨,占全球的46%,能源消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6.1%、工业总能耗的23%;新水消耗、废水、二氧化硫、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的3%、8%、8%和16%左右。 近年来,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不断取得进步。2008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能耗2.43亿吨标准煤,吨钢综合能耗626.92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5.18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0.2%和7.2%;吨钢二氧化硫、

化学需氧量(COD)、工业烟粉尘排放分别下降到2.27千克、0.13千克、1.55千克,同比下降6.2%、18.75%和1.9%。 但是,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同口径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约15%。重点大中型企业按照工序能耗计算,48.6%的烧结工序、37.8%的炼铁工序、76%的转炉工序、38.7%的电炉工序能耗高于《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参考限定值(电力折标系数按当量值计算),13%的焦化工序能耗高于《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参考限定值(电力折标系数按当量值计算)。高炉、转炉煤气放散率分别达到6%和10%,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率不足40%。 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烟粉尘、SO2排放量与国外先进钢铁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清洁生产审核的钢铁企业仅1.4%,其中重点大中型企业约30%;钢铁行业氮氧化物、CO2、二恶英等污染物减排尚处于研 究探索阶段。 三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偏低。重点大中型企业中,冶金废渣、粉煤灰和炉渣利用率分别达到94.93%、79.47%,但固体废物

村级扶贫开发规划

江西省“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贫困村九江市修水县港口镇纱笼村 2011年---2015年 扶贫开发 整村推进规划 修水县港口镇纱笼村扶贫开发规划小组编制 二〇一一年五月

修水县港口镇纱笼村2011—2015年贫困村扶贫 开发整体推进规划 一、村级基本情况: 纱笼村位于修水县港口镇西北部,与湖北通山相邻,是一个边缘的偏僻山村,全村拥有版图面积40多平方公里,32个村民小组,45个自然村,合计935户3705人。耕地面积2120亩,其中水田1130亩,旱地990亩,人均耕地不足0.6亩;山林面积30000多亩,果园450亩。各类社会保障户64户133人,贫困户153户574人,一般户718户2998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或贫困边缘地带人口占我村40%左右。全村劳动力1350人,其中小学文化700余人,初中文化800人,高中文化120人,综合文化素质偏低。在这穷乡僻壤,有丰富的优质饮用水资源及矿产资源。但由于我村地处偏低,村级基础设施薄弱,造成了交通、信息闭塞,农业生产严重滞后,传统耕作模式依旧是我村主要谋生方式,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矿业经济仍未起步,直接导致农民收入水平长期处于全县下游水平。近年来,农副产品市场效益低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只能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文化素质低,缺乏基本转岗劳动技能,外出务工增收效益不明显。2010年全村粮食仅为410吨,人均口粮220公斤,农民人均年收入1790元。 二、贫困农户基本情况

三、村级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1、指导思想:以党中央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大扶贫要求,以提升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人居环境改善与自然生态修复相结合,统筹规划、促进我村全面、协调、文明发展。 2、目标和任务: (一)通过扶贫开发的实施,使我村的主要基础设施完善,主导产业得到发展,自然村建设规划合理,环境卫生整洁,社会治安稳定,群众素质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农民增强,农民增产增收,村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调高。 (二)主要任务: 在5年内大力加强农村村级基层组织能力建设,建设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的党员干部队伍。全面完成本村组级主干道硬化,完善全村公路9.9公里;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打造新农村精品示范点1-3个,推进农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万寿宫等地区安全饮水工程。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培养农村养殖专业户30户,新增集体工业1个;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组建龙灯队、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积极抓好农村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土地管理、林政管理各项工作,构筑农村创新创业、持续发展的人文基础。 四、村级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纱笼由于地处偏僻,居住分散,32个村民小组有5个生活在深山高岭之中,居住人口高达194户800多人。最边缘山区组距村部多达4公里,交通始终是发展重要瓶颈。 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农房偏老偏旧,农村生存环境迫切需要改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2年8月6日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燃煤电厂投产运行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82.6%。 ——能效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10.0%;吨钢综合能耗由688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12.1%;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乙烯综合能耗下降11.3%;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14.3%。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序言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以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含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贵州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旨在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指导。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0年。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和贵州省全力支持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为贯彻落实有关规划和意见,国家35个部委相继出台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贵州签署合作协议,对贵州省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贵安新区跻身国家级新区,在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广泛的改革试验权和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对产业和

工信部发布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完整版)

工信部发布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全文) 时间:2012-02-28 09:40来源:工信部作者:工信部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工业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编制并实施好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 1 前言 “十二五”(2011–2015 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工业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编制并实施好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规划(2011–2015 年)》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本规划,作为“十二五”全国工业节能的指导性文件。 2

一、现状与形势 (一)现状“十一五”期间,工业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加,由2005 年的15.95 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 年的24 亿吨标准煤左右,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由2005 年的70.9%上升到2010 年的73%左右,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工业总能耗的比重由2005 年的71.3%上升到2010 年的77%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由2005 年的41.8%降至2010 年的40.2%,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 年的32.7%下降至2010 年的30.3%。 “十一五”期间,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节约能源法》要求以及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狠抓工业节能降耗,工业节能取得显著成效。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全国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 年的2.59 吨标准煤下降至2010 年的1.91 吨标准煤,5 年累计下降26%,实现节能量6.3 亿吨标准煤,以年均8.1%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4.9%的工业增长。重点行业和主要用能产品单耗持续降低。2010 年同2005 年相比,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23.4%、15.1%、35.8%、37.9%,吨钢、铜冶炼、吨水泥综合能耗分别下降12.1%、35.9%、28.6%。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5年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分别为12000万吨、7200 万吨、10700 万吨、37000 万吨和1130 万吨,超额完成“十一五”计划任务。 工业节能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一是节能标准不断完善。发布了一批能

贵州十二五高技术产业

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 发展专项规划 前言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其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高低,而且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我省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重要抓手,是我省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支撑。 《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贯彻落实《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实施《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行动计划,是推动我省高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站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高度,在研究梳理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总结分析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历史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五大产业,组织实施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制造、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建设、高技术服务业等八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规划思路。 到“十二五”期末,使我省在有相对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初步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发展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贫困村十二五发展计划范文

xx村“十二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一、村级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乡北部,地形低洼,三面环水,多次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大部分水利设施、防洪堤、农田损毁严重,交通不便,是xx 确定的扶贫重点村之一,总面积2.8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7个村小组,有13个自然村、总户数1200户,4040人,劳动力2222人,耕地面积1861亩,山岭面积496亩,水面面积58亩,有效灌溉面积560亩,全村有果园96亩,粮食播种面积(含复种面积)1457亩,2010年粮食总产量764.19吨,人均产粮17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480元,全村贫困人口606人174户。有村小学1所,医疗卫生点2个。xx村是全市确定贫困村之一。其严酷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生产方式,交通条件差,传统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都具有贫困村的共性特征,广大群众要求摆脱贫困的愿望迫切,村干部廉洁公正,工作兢兢业业,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充满信心,具有良好的干部群众基础。 二、扶贫开发主要困难和问题 ①交通条件差:由于交通条件差,影响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增加生产成本。 ②农田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水库存在放水难,难放水,农田灌溉基本靠水井用抽水机来灌溉,增加了生产成本,不能有效地抗旱保收,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增收。 ③农民耕种的综合素质偏低,生产工具落后,耕作方式落后,直接影响农民的增产增收,因此其严酷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生产方式,交通不便,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等是造成村级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三、目标任务

1、重点突破与综合开发相结合,走综合治穷、开发致富路子,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并重,在抓好增产增收和基础生态建设项目的同时,优先解决群众亟需解决的困难。 2、整村推进与扶持贫困户相结合,项目建设以村为单元,整体推进,同时兼顾贫困户的特殊情况,因户制宜,重点扶持。 3、村民广泛参与和政府指导相结合,在政府的指导下,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项目的确定,规划实施和建成后的管理工作,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4、国家扶持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在用好国家扶持资金的同时,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自筹资金,使国家的有限投资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 5、建设目标:到2015年,全村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74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820亩;新开发果园面积200亩。进一步提高种养殖业产化发展水平和规模化效益,使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全村人均产粮达到430公斤,人均纯收入4200元,实现整村稳定解决温饱。 四、村级项目规划内容及资金 1、主要建设开发项目(见附表1) (1)柒棚下至寨下公路,全长1.1公里,宽4.5米,穿越我村柒棚下、岺下、庙下、寨下4个自然村。 (2)村组公路硬化,全程总长6公里,宽4.5米,穿越我村9个自然村。 (3)荒唐背三滴涵闸门工程长20米,宽5米,高8米 (4)农田灌溉,新建机电排灌站4座,容量每座17千瓦,主要配套设施,电动机、水泵、机房、8英寸钢质水管100米,打机井40口,修建农田U型水泥渠道8000米。 (5)供电设施改善,新增变压器9台区,低压输电线路改造9000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