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面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面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面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面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最新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精品收藏)

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正常淋巴结CT表现为扁圆形,类圆形小结节,边缘光滑,内部密度均匀。 CT 以淋巴结大小为诊断基础.很多学者认为10mm 是正常淋巴结横断面最大直径的上限。测量最小径比最大径准确性更高(93%比90.4%). 颈部 标准:颈部Ⅰ~Ⅵ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5mm,纵隔(Ⅶ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0mm为诊断标准。在CT扫描一旦发现气管食管沟内淋巴结即可确定为病变性淋巴结.(大多数学者以淋巴结的长径10~15mm为标准,亦有以淋巴结的短径8~10mm为标准者。) 若以较大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特异性,但降低其敏感性,反之,若以较小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敏感性、降低特异性,所以任何以大小作为诊断标准均有假阳性、假阴性可能。有学者提出不论淋巴结的大小,只要淋巴结内部密度有改变且边缘较清晰者均应判定为转移淋巴结。 胸部 纵隔上最重要的几处淋巴结:隆突下淋巴

结;右肺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前腔静脉后淋巴结;主动脉肺窗淋巴结;奇静脉弓淋巴结。 淋巴结直径≥15mm应“考虑”有病理意义,≤10mm可以“考虑”为正常,11—14mm者属于不能定性。 一般测量淋巴结的短径,5区及膈脚后区淋巴结以6mm作为诊断阈,其他各组均以10mm作为诊断阈。(纵隔内淋巴结长径>15mm,短径>10mm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若纵隔淋巴结短径〈10mm,长径<11mm,95%为正常。若长径〉20mm大多为转移,一般测短径更准确。) 若淋巴结短径〉15mm ,或淋巴结融合或成簇小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压迫喉返神经、侵犯周围血管、气管、胸上段食管,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均可确定为转移。 腹腔淋巴结 正常值 1、膈脚后淋巴结:<6mm 2、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10mm 3、直肠旁淋巴结:<10mm 4、腹腔其他部位淋巴结:〈15mm 国内标准:淋巴结最大直径≥10mm或中心坏死

淋巴结肿大(整理)

淋巴结肿大 ,类风湿因子( 蛋白(TP),蛋白电泳,血清球蛋白(G,GL0),催乳素(PR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碘(I),尿本周蛋白(BJP)。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人约有500-600个淋巴结淋巴结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临床实际工作中所检查的淋巴结主要是浅表淋巴结深部淋巴结肿大早期多无表现需经过一些特殊检果如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才能发现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常呈组群分布,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边,除颌下腹股沟腋下等处偶能触及1~2个外一般不易触及由于炎症或肿瘤等原因时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订意义。 病因 感染 反应性增生

结节病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 淋巴结是机体的主要免疫器官其主要有如下三种功能 : 滤过与吞噬功能 收集相应区域的淋巴液经输入管进入淋巴结后首先在被膜下开放为被膜下窦再呈放谢状穿过皮质于淋巴结深部形成管腔扩大迂回并反复分支吻合的腔隙即淋巴结窦然后汇集成中央窦经输出管出淋巴结随淋巴液流经淋巴结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毒素细胞残屑等可在淋巴窦内过滤凝集和吞噬而被清除 免疫功能 在淋巴结输出液中的抗体及淋巴细胞比输入液中的多这是由于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淋巴结皮质浅层的B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经淋巴母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并向髓质聚集产生大量抗体皮质深层的T淋巴细胞可分化为效应T 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输出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造血功能 在某些情总值下如骨髓纤维化时脾脏及淋巴结都是髓外造血结构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因此甚至可以说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结发生机理 炎症性肿大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急慢性淋巴结感染时淋巴结可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甚至发生坏死及肉芽肿形成使淋巴结增大伴疼痛急性淋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1.急性淋巴结炎:肿块有红、肿、热、痛。 2.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约0.5一1.0cm,质软。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直径不超过2~3cm,抗炎治疗后会缩小。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长期存在而无变化的扁平淋巴结,多无重要意义。但无明显原因的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标志着全身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3.淋巴结结核:多低热,肿大淋巴结质较硬(纤维化或钙化)、表面不光滑,质地不均匀(干酪样变),或因干酪样坏死而呈囊性,或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 ,可破溃。常伴发肺结核。这类患者结核菌素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确诊方法是多次、多部位地做淋巴结穿刺、涂片和活体组织检查,并找出结核原发病灶。 4.结节病 :多见于青少年及中年人,淋巴结多在2cm直径以内 ,质地一般较硬 ,不融合,不与皮肤粘连。常侵犯双侧肺门,呈放射状,临床上90%以上有肺的改变,伴有长期低热。全身淋巴结都可肿大,尤其是耳前后、颌下、气管旁。可有乏力、发热、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在临床上很难与恶性淋巴瘤鉴别。可有肝和(或)脾肿大,纵隔及浅表淋巴结常受侵犯而肿大。活动进展期可有白细胞减少、贫血、血沉增快。约有1/2左右的患者血清球蛋白部分增高,以IgG增高者多见,血浆白蛋白减少。血钙增高,血清尿酸增加,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活性在急性期增加(正常值为17.6-34u/ml),对诊断有参考意义,血清中白介素-2受体(IL-2R)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升高,对结节病的诊断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5.坏死性淋巴结炎:多为青壮年,骤起高烧持续不退,或持续低烧,常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似流感样。肿大的淋巴结常有压痛,相互之间不融合。病理检查示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周围有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本病可在1—2个月内自然缓解(自愈),预后良好 。 6.巨大淋巴结增生: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侵犯胸腔、纵隔及肺门与肺内。肿物切除后,症状消失。 7.淋巴结转移性癌:质地坚硬,无压痛,不活动。多见于鼻咽癌、肺癌及消化道肿瘤的转移. 8. 反应性淋巴结炎: 当机体受到创伤或疾病或外来异物抗原引起的应急反应后会导致反应性淋巴结炎。例如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可引起机体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由普通化学药物引起者称药物热,如甲基多巴、异烟肼、苯妥英钠等各种疫苗;由生物制品引起者称血清病。这些都可以引起淋巴结肿大。 9. Castleman病:该病大多数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局灶型患者,病理学以透明血管型多见。肿大的淋巴结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结外组织病变较少;可单发或多个聚集,部分可融合。多中心型患者,发病高峰为50-60岁,女性多见。病理学主要为浆细胞型或混合型,常见临床表现为多发、分散的淋巴结肿大,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消瘦,体征上多伴有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血沉加快、球蛋白增高、多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粒细胞增多和骨髓浆细胞比例增高等。其它少见的相关临床表现有:难治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狼疮抗凝物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学表现; 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肾脏表现;寻常天疱疮、皮肤色

颈部肿块

颈部肿块 入院记录 主诉:查体发现颈部肿3天。 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在健康查体时发现颈部包块,无烦躁易怒,无心慌胸闷,无疼痛,无怕热,易出汗,无皮肤潮湿、食欲亢进、性格改变,无声嘶呛咳、呼吸困难,无腹泻。今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门诊以“结节性甲状腺肿”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平素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史;无结核病、肝炎等传染病病史及其接触史;无长期用药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免疫接种随当地。 个人史:出生生长于原籍,无外地久居史,生活规律,无烟酒等不良嗜好,无毒物接触史,适龄结婚,子女体健。 月经婚育史:月经15,2-4天/28-30天,2005,规律,量中等,色鲜红,无痛经史。适龄结婚,夫妻和睦,丈夫健康。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人,无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T 36.8 ℃ P 72 次/分 R 18 次/分BP 122/75 mmHg 中年女性,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良好,一般情况良好,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出血点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两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及调节反射存在;耳鼻未见特殊异常。口唇无紫绀,牙龈无出血,颊结膜无溃疡,咽及扁桃体未见异常。胸廓对称,无胸壁静脉曲张,双乳房对称,未发现异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2次/分,律规整,各心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肝脾未扪及,未扪及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肝区无扣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关节活动灵活,肌张力正常。腹壁反射、肱二头肌、三头肌以及跟、膝腱反射正常存在,巴彬斯基征、脑膜刺激征阴性。 专科检查:颈软,气管居中、两侧不对称,无颈静脉怒张;颈前气管左侧可扪及直径3cm、右侧扪及直径1cm大小的圆形肿块,质韧、表面光滑,边界较清,随吞咽上下活动。 辅助检查 暂缺 初步诊断: 颈部肿块 首程 病例特点: 1.查体发现颈部肿3天。 2.患者于3天前在健康查体时发现颈部包块,无烦躁易怒,无心慌胸闷,无疼痛,无怕热,易出汗,无皮肤潮湿、食欲亢进、性格改变,无声嘶呛咳、呼吸困难,无腹泻。今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门诊以“结节性甲状腺肿”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3.BP 122.0/75.0mmHg中年女性,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良好,一般情况良好,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出血点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及

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

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 正常淋巴结CT 表现为扁圆形,类圆形小结节,边缘光滑,内部密度均匀。 CT 以淋巴结大小为诊断基础。很多学者认为10mm 是正常淋巴结横断面最大直径的上限。测量最小径比最大径准确性更高(93%比90.4%)。 颈部 标准:颈部I?W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5mm纵隔(叫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0mm为诊断标准。在CT扫描一旦发现气管食管沟内淋巴结即可确定为病变性淋巴结。(大多数学者以淋巴结的长径10?15mn为标准,亦有以淋巴结的短径8?10mm 为标准者。) 若以较大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特异性,但降低其敏感性,反之,若以较小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敏感性、降低特异性,所以任何以大小作为诊断标准均有假阳性、假阴性可能。有学者提出不论淋巴结的大小,只要淋巴结内部密度有改变且边缘较清晰者均应判定为转移淋巴结。

胸部 纵隔上最重要的几处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右肺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前腔静脉后淋巴结;主动脉肺窗淋巴结;奇静脉弓淋巴结。 淋巴结直径》15mm应“考虑”有病理意义,w 10m m可以“考虑”为正常,11-14mm者属于不能定性。 一般测量淋巴结的短径,5区及膈脚后区淋巴结以6mm 作为诊断阈,其他各组均以10mm作为诊断阈。(纵隔内淋巴 结长径>15mm短径>10mn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若纵 隔淋巴结短径<10mm长径<11mm 95%为正常。若长径>20mm 大多为转移,一般测短径更准确。) 若淋巴结短径>15m m ,或淋巴结融合或成簇小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压迫喉返神经、侵犯周围血管、气管、胸上段食管, 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均可确定为转移。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完整版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 例讨论分析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 病例1 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间断发热 患者女性,49岁,颈部淋巴结肿大7年,间断发热9个月,自2000年起接受多次诊疗。 第一次诊疗过程 患者200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血常规:白细胞(WBC)24.2×109/L,淋巴细胞66%,血红蛋白(Hb)142 g/L,血小板(PLT)160×109/L。查体:颈部、腋窝、腹股 沟淋巴结肿大;脾脏肋下 6 cm。辅助检查示纵隔腹腔淋巴结无明确肿大。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Ⅲ级,成熟淋巴细胞60.0%,原幼淋5.5%。免疫分型(末梢血):CD5+细胞 84.6%,CD19+ 细胞75.0%,CD23+细胞68.7%。颈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结结构消失,代之以 弥漫浸润的小淋巴细胞(医科院肿瘤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系会诊: 淋巴结结构破坏,弥漫性小淋巴细胞增生,核小,胞浆少,未见典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核特点。免疫组化:CD20、CD45RO阳性。 诊断:小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但无典型CLL的核特点) 病例2患儿男8岁,左颈部淋巴结肿大20天.发热8天. 患儿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大约3*2cm.无触痛.伴阵咳,有白色痰.8 天前出现发热,37.5-39度,肿大淋巴结出现触痛,局部皮肤无红肿,咳嗽,无咽痛,无皮疹, 无盗汗,无明显消瘦,食欲差,大小便正常,在家静滴抗生素(具体不详)病情无好转,转上级 医院治疗.既往身体健康,否认结核接触史.查体:一般可,全身皮肤无皮疹,无出血点,左颈 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咽红,扁桃体无肿大,肝肋下4.5cm.心肺听诊无异常.辅助检查:WBC 3.9×10 9/L 中性粒细胞 0.35淋巴0.62 见变形淋巴细胞0.07,血红蛋白,血小板正常, 血沉 22mm/h 尿常规正常,GPT101u/L(0-40).心肌酶 AST225u/L(0-40),LDH965u/L(71-

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

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 令狐采学 正常淋巴结CT表现为扁圆形,类圆形小结节,边缘光滑,内部密度均匀。 CT 以淋巴结大小为诊断基础。很多学者认为10mm 是正常淋巴结横断面最大直径的上限。测量最小径比最大径准确性更高(93%比90.4%)。 颈部 标准:颈部Ⅰ~Ⅵ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5mm,纵隔(Ⅶ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0mm为诊断标准。在CT扫描一旦发现气管食管沟内淋巴结即可确定为病变性淋巴结。(大多数学者以淋巴结的长径10~15mm为标准,亦有以淋巴结的短径8~10mm为标准者。) 若以较大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特异性,但降低其敏感性,反之,若以较小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敏感性、降低特异性,所以任何以大小作为诊断标准均有假阳性、假阴性可能。有学者提出不论淋巴结的大小,只要淋巴结内部密度有改变且边缘较清晰者均应判定为转移淋巴结。 胸部 纵隔上最重要的几处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右肺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前腔静脉后淋巴结;主动脉肺窗淋巴结;奇

静脉弓淋巴结。 淋巴结直径≥15mm应“考虑”有病理意义,≤10mm可以“考虑”为正常,11-14mm者属于不能定性。 一般测量淋巴结的短径,5区及膈脚后区淋巴结以6mm 作为诊断阈,其他各组均以10mm作为诊断阈。(纵隔内淋巴结长径>15mm,短径>10mm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若纵隔淋巴结短径<10mm,长径<11mm,95%为正常。若长径>20mm大多为转移,一般测短径更准确。) 若淋巴结短径>15mm ,或淋巴结融合或成簇小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压迫喉返神经、侵犯周围血管、气管、胸上段食管, 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均可确定为转移。 腹腔淋巴结 正常值 1、膈脚后淋巴结:<6mm 2、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10mm 3、直肠旁淋巴结:<10mm 4、腹腔其他部位淋巴结:<15mm 国内标准:淋巴结最大直径≥10mm或中心坏死为阳性诊断标准。 Fenando 等报道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 1 淋巴结增大,孤立淋巴结横径髂腰区≥15mm、腹主动脉区≥20mm,或多个淋巴结横径≥10mm; 2 融合淋巴结块;

颈部各分区常见肿块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颈部肿块 颈部肿块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对其作出正确的诊断对一个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乃至耳鼻喉科、外科医生如何决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是至关重要的。由于颈部解剖层次复杂,组织结构精细,以及胚胎发育、淋巴回流等特点,使该部位不但肿瘤类别多,就是同类肿瘤其表现亦有很大差别,再加上自胸腹腔及鼻咽部等其他部位转移而来的肿瘤,使之诊断比较困难,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1,4,5]。本文试就颈部各分区的好发肿瘤、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文献资料作一综述。 1 诊断步骤 和全身其他部位的肿块的诊断步骤一样,问诊、视诊、触诊、听诊都是必须的。在问诊中应特别注意病史的长短,Skandalakis提出的“7”的规律,对颈部肿块的初步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即发病时间在7天以内的多为炎症,发病在7周~7个月的多为肿瘤,发病在7年以上的多为先天性畸形[3]。视诊要着重观察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表面皮肤色泽、有无搏动等现象。触诊是颈部肿块的重要检查方法,它可初步探知肿块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且还可探查肿块的硬度、光滑度、活动度、有无波动感,以及肿块的大小、形态、有无压痛、搏动、震颤等情况。听诊一般不属常规检查,但对一些特殊肿瘤如蔓状血管瘤、颈动脉体瘤和颈动脉瘤等有一定帮助。全身检查在鉴别其他部位原发灶在颈部的转移性肿块是十分必须的。如发现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应想到消化道或呼吸道肿瘤转移的可能。某些辅助检查有时可成为颈部肿块最后确诊的重要依据,如X线、造影、B超、穿刺、脱落细胞检查、活组织检查、同位素、超声波检查等,必要时可选择CT、磁共振检查,以提供确诊的可靠依据[4]。 Skandalakis提出的“颈部肿块80%规律”可使临床医生在作出诊断之前就有一条正确的思路。此规律如下: 颈部肿块甲状腺肿块占±20% 非甲状腺肿块占±80%炎性肿块、先天性畸形及其他占±20%肿瘤性肿块占±80%良性肿瘤占20% 恶性肿瘤占80%原发性占±20% 转移性占80%来源于锁骨下占±20%来源于锁骨上占±80% 国内所报道的百分率与上述结果有所差距,但大体相近,基本符合这一规律[3,8]。 一些特殊试验如伸舌试验、透光试验、吞咽试验、肿块加压回缩及体位试验、穿刺液观察等,在一些特殊肿块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位于颈中线舌骨上下的甲状舌管囊肿,在伸舌时,肿块有内缩现象;甲状腺来源的肿块,由于其包膜和气管前筋膜的来源一致,故在作吞咽动作时,肿块可随喉头上下活动;囊性水瘤由于其内容物为透明的淋巴液,故透光试验阳性;肿块加压回缩及体位试验多用于鉴别海棉状血管瘤;穿刺检查用于鉴别囊性肿瘤,如血管瘤可通畅地吸得易凝血液,有时肉瘤亦可吸出血液;囊性水瘤的穿刺液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 病例1 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间断发热 患者女性,49岁,颈部淋巴结肿大7年,间断发热9个月,自2000年起接受多次诊疗。 第一次诊疗过程 患者200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血常规:白细胞(WBC)×109/L,淋巴细胞66%,血红蛋白(Hb)142 g/L,血小板(PLT)160×109/L。查体: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脾脏肋下6 cm。辅助检查示纵隔腹腔淋巴结无明确肿大。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Ⅲ级,成熟淋巴细胞%,原幼淋%。免疫分型(末梢血):CD5+细胞%,CD19+ 细胞%,CD23+细胞%。颈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结结构消失,代之以弥漫浸润的小淋巴细胞(医科院肿瘤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系会诊:淋巴结结构破坏,弥漫性小淋巴细胞增生,核小,胞浆少,未见典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核特点。免疫组化:CD20、CD45RO阳性。 诊断:小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但无典型CLL的核特点) 病例2患儿男8岁,左颈部淋巴结肿大20天.发热8天. 患儿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大约3*2cm.无触痛.伴阵咳,有白色痰.8天前出现发热,度,肿大淋巴结出现触痛,局部皮肤无红肿,咳嗽,无咽痛,无皮疹,无盗汗,无明显消瘦,食欲差,大小便正常,在家静滴抗生素(具体不详)病情无好转,转上级医院治疗. 既往身体健康,否认结核接触史. 查体:一般可,全身皮肤无皮疹,无出血点,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咽红,扁桃体无肿大,肝肋下.心肺听诊无异常. 辅助检查:WBC ×10 9/L 中性粒细胞淋巴见变形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正常,血沉22mm/h 尿常规正常,GPT101u/L(0-40).心肌酶AST225u/L(0-40),LDH965u/L(71-570)CK-MB37u/L(0-15),HBD406u/L(70-220),其他检查正常.骨髓穿刺未见明显异常. 问题讨论:1本病例特点? 2为明确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诊断? 3鉴别诊断 答案:1病例特点--8岁男孩,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大约3*2cm.伴阵咳,有白色痰.8天出现发热,度,肝大,肝功异常,心肌酶异常,血常规白细胞偏低,可见异林血沉加快,其他正常,抗生素治疗效果差. 2为明确诊断需要进行淋巴结组织检查.本病例进一步做淋巴活检示:淋巴结弥漫型单核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增生,有吞噬核碎现象,病变符合坏死性淋巴结炎. 它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结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或者免疫反应有关.好发于年长儿,女性多见.为自限性疾病,预后多良好.抗生素治疗无效.其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常伴白血球减少.诊断依据主要为淋巴结活检. 鉴别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结核性淋巴结炎 一、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二诊断依据:

耳鼻咽喉科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慢性肥厚性鼻炎 1、慢性单纯性鼻炎:鼻塞呈间歇性、交替性,双下鼻甲肥大,弹性可,麻黄素收缩效果明显,所以排除。 2、萎缩性鼻炎:鼻塞呈持续性,嗅觉丧失,易鼻出血,专科检查见:鼻腔内大量脓痂阻塞或鼻粘膜萎缩,脓痂时可有臭味,故可排除。 3、慢性鼻窦炎:多有脓性涕,查体见双侧中鼻道有黄色脓性涕,伴头疼,头疼与鼻部症状相关,鼻塞加重,头疼加重。该患无上述症状。 鼻中隔偏曲: 1、鼻中隔血肿:患者多有外伤及手术病史,一般病史较短,隆起部位有波动感。 2、鼻中隔粘膜肥厚:鼻中隔局部隆起,隆起部触之较软,不易出血,表面光滑。 3、鼻中隔肿瘤:鼻中隔向一侧或双侧隆起,表面不平,触之易出血,质脆。 鼻息肉、鼻窦肿物 1、内翻性乳头状瘤:多发生一侧,手术易出血,有恶变倾向,病理可诊断。 2、鼻咽纤维血管瘤:多发于男性,易出血,有鼻出血史多在鼻腔后部及鼻咽部,影象学检查可诊断。 3、鼻腔恶性肿瘤:单侧鼻塞,少量鼻出血伴有脓臭味,外鼻变形,面部麻木,有剧烈头痛,病理诊断可确诊。 4、脑膜-脑膨出:多位于鼻腔顶部,色灰白,光滑,质软,可CT、MRI确诊。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 1、中耳癌:好发于中年以上病人,耳内有血性分泌物伴耳痛可出现张口困难,外耳道及鼓室内有新生物,触之易出血,影象学检查骨质破坏,病理检查可确诊。 2、结核性中耳乳突炎:多有结核病史,起病隐袭,耳内脓液稀薄,鼓膜穿孔为紧张部中央性或边缘性,有时见苍白肉芽,听力损失明显,肉芽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分泌物涂片、培养可确诊。 3、慢性外耳道炎:以耳痛、耳痒为主要症状,流脓一般无臭味,听力下降不明显,偶可伴耳鸣情况,局部检查见外耳道皮肤肿胀,表面粗糙,鼓膜无穿孔。CT无乳突炎情况。 咽扁桃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 1、鼻咽纤维血管瘤:多发于男性,易出血,有鼻出血史多在鼻腔后部及鼻咽部,影象学检查可诊断。 2、慢性肥厚性鼻炎:也有鼻塞症状,但鼻腔检查双侧下鼻甲肥厚,麻黄素收缩不明显故可诊断。 3、咽异感症。患者咽部异物感,多与吞咽无关,无吞咽困难,无咽痛。咽喉部检查无异常。 4、慢性咽炎。患者表现为咽干、咽痒及咽异物感,偶有咽痛。检查:咽后壁粘膜慢性充血,

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

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 正常淋巴结CT表现为扁圆形,类圆形小结节,边缘光滑,内部密度均匀。 CT 以淋巴结大小为诊断基础。很多学者认为10mm 是正常淋巴结横断面最大直径的上限。测量最小径比最大径准确性更高(93%比90.4%)。 颈部 标准:颈部Ⅰ~Ⅵ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5mm,纵隔(Ⅶ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0mm为诊断标准。在CT扫描一旦发现气管食管沟内淋巴结即可确定为病变性淋巴结。(大多数学者以淋巴结的长径10~15mm为标准,亦有以淋巴结的短径8~10mm为标准者。) 若以较大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特异性,但降低其敏感性,反之,若以较小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敏感性、降低特异性,所以任何以大小作为诊断标准均有假阳性、假阴性可能。有学者提出不论淋巴结的大小,只要淋巴结内部密度有改变且边缘较清晰者均应判定为转移淋巴结。

胸部 纵隔上最重要的几处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右肺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前腔静脉后淋巴结;主动脉肺窗淋巴结;奇静脉弓淋巴结。 淋巴结直径≥15mm应“考虑”有病理意义,≤10mm 可以“考虑”为正常,11-14mm者属于不能定性。 一般测量淋巴结的短径,5区及膈脚后区淋巴结以6mm作为诊断阈,其他各组均以10mm作为诊断阈。(纵隔内淋巴结长径>15mm,短径>10mm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若纵隔淋巴结短径<10mm,长径<11mm,95%为正常。若长径>20mm大多为转移,一般测短径更准确。) 若淋巴结短径>15mm,或淋巴结融合或成簇小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压迫喉返神经、侵犯周围血管、气管、胸上段食管, 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均可确定为转移。

淋巴结肿大之间的鉴别诊断

淋巴结肿大之间的鉴别诊断 发表时间:2010-01-09发表者:丁建 (访问人次:2193) 一、感染性淋巴结肿大 (一)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由局部组织的急慢性感染引起的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结肿大称非特异性淋巴结炎一般急性炎症时肿大的淋巴结有疼痛及压痛表面光滑呈严格的局限性有时可见淋巴管炎所致的“红线”自原发病灶走向局部肿大的淋巴结局部皮肤可有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往往伴有发热及白细胞增高经治疗后淋巴结常可缩小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常为相应区域的慢性炎症的结果肿大的淋巴结硬度中等常无局部红肿热痛的急性炎症表现 急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的特点是局部感染和相应区域的淋巴结肿大并存如面部五官或头颅的急性感染常引起颈部颌下耳后枕后等处的淋巴结肿大;躯干上部乳腺胸壁的急性感染引起腋窝淋巴结肿大;下肢及会阴部感染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最常见的部位是颌下淋巴结多见于过去有鼻咽喉或口腔感染者其次是腹股沟淋巴结由下肢及生殖器官的慢性炎症所致 (二)特异性感染性淋巴结肿大 1、淋巴结结核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无其他原发结核病灶可寻者为原发性淋巴结结核,在胸肺腹或生殖器等病灶之后出现者为继发性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结核最好发部位是颈淋巴结群,结核杆菌大多经扁桃体龋齿侵入形成原发性淋巴结结核,少数继发于肺或支气管结核,颈部一侧或双侧多个淋巴结肿大,大小不等,初期肿硬无痛,进一步发展淋巴结与皮肤及淋巴结之间相互粘连融,合成团形成不易移动的团块,晚期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进而破溃慢性溃疡瘦管形成,愈合后留有瘢痕,较严重病例可有全身结核毒性症状如低热盗汗消瘦等。 2、丝虫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感染可引起慢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临床症状根据病变部位而异最常见于腹股沟淋巴结若并发下肢淋巴管回流受阻可引起下肢橡皮肿诊断依靠居住流行区局部症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夜间检查外周血找到微丝蚴 3、性病性淋巴结肿大 (1)软下疳:乃杜克(Ducrey)嗜血杆菌(软性下疳链杆菌)引起的生殖器疼痛性溃疡表面覆盖绿色坏死渗出物一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疼痛及压痛易化脓破溃溃疡基底脓涂片或发炎淋巴结穿刺脓液涂片中可找到大量软性下疳链杆菌 (2)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由沙眼衣原体L1L2和L3血清型所致主要病变在淋巴组织起初在外生殖器肛门直肠等处可出现无痛小丘疹或溃疡数日后即愈此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破溃可出现多发瘘管女性的淋巴结病变多在直肠周围后期淋巴结纤维化鉴别主要赖于病史病理及病原学检查 (3)腹股沟肉芽肿:是肉芽肿杜诺凡(Dono-vania)杆菌引起的生殖器及附近部位的无痛性肉芽肿性溃疡鉴别主要靠组织涂片找到(Dono-vania)小体

淋巴水肿的鉴别诊断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3619262.html,/ 1)淋巴水肿共同点 晚期下肢淋巴水肿具有典型的象皮腿特征,诊断并不困难。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淋巴水肿的诊断一般不困难。不同病因,临床表现可略有差别,但也有共同之处:如①从踝部开始并逐渐加重的柔软的凹陷性水肿,持续数月,不伴其他症状,是本病特点;②肢体直径增加使肢体重量增加,病人常主诉患肢疲劳;③随着皮下纤维化进展,肢体变硬,并发展成非凹陷性水肿,最后皮肤变硬并角化。 2)鉴别诊断:由于能引起下肢肿胀的疾病较多,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神经性水肿、动静脉瘘等,但上述疾病都有各自的病史和表现,鉴别诊断一般较易。对下肢肿胀原因不明者,为了排除或区别淋巴病变的原因,可以做同位素淋巴管造影和淋巴管造影检查。后者又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是从趾蹼皮下注入亚甲蓝使淋巴管显示,经皮肤浅表切口暴露后直接穿刺注入含碘造影剂;间接法是在水肿区皮内注入可吸收造影剂,然后摄片。 早期由于皮肤及皮下组织改变较轻,淋巴水肿应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一)静脉性水肿多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单侧肢体突发性肿胀急性起病,伴皮色青紫、腓肠肌及股三角区明显压痛、浅静脉显露为其临床特点,足背水肿不明显。淋巴水肿则起病较为缓慢,以足背踝部肿胀较为多见。 (二)血管神经性水肿水肿发生于外界过敏因素的刺激,起病迅速,消退也快,间歇性发作为其特点。淋巴水肿则呈逐渐加重的趋势。 (三)全身性疾病低蛋白血症,心力衰竭、肾病、肝硬化、黏液性水肿等均可产生下肢水肿。一般为双侧对称性,并伴有各自的原发疾病临床表现。通常经详细的病史询问,仔细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化验检查即可鉴别。 (四)先天性动静脉瘘先天性动静脉瘘可表现为肢体水肿,但一般患肢长度与周径均大于健侧,皮温增高、浅静脉曲张、局部区域可闻及血管杂音,周围静脉血氧含量接近动脉血氧含量。上述均为其独有特点。 (五)脂肪瘤少数病变范围十分广泛的脂肪瘤或脂肪组织增生可与淋巴水肿混淆。但脂肪瘤大多呈局限性生长,病程较慢,皮下组织柔软无水肿表现,必要时可行软组织X线钼靶摄片以助确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