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概论 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 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 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 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劝服说:霍夫兰等传播就是某人传递信息或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反应说:史蒂文斯,传播就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对定义的理解: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1 强调一点,中文中的传播一词,一般被理解为信息由一方传到另一方,很少让人想到

另一方的回馈或反应。但是传播学里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流

动过程。

2 传播不是纯粹的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它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

信息的概念:

1 信息是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与物质、能量并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要素。

2 信息就是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为特定人提供的有用的知识。

3 香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4 熵定律: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是事物及事物间的差异和变化。差异越大,变化越

多,信息越丰富

传播学的演化:

两大流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信息科学:信息论:香农(信息的概念;传播过程的模式)

控制论:维纳

*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控制论是信息论的应用。

系统论:系统论同信息论、控制论实为一组密不可分的群落,它

们的理论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

四大先驱:1.哈罗德·拉斯韦尔

①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②宣传目的:改变受众态度来支持自己,推进自己的事业,损害敌人。

方法:集中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是社会上层人物实施权力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③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2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5W的传播模式。在我

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属于必然谈到的入门理论。

3他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1)环境监测功能:是指大众媒体能够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

境变动的最新信息。

2)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

使之能够正常运作。这种协调既包括信息的

沟通,也包括价值观的协调。

3)传递文化遗产

4他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

2.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①二级传播论: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意见通常

而是先由大众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流向社会公众。

这一理论的关键词是“意见领袖”。他是个中间环节。“意见领袖”

就是在人际网络中积极向他人传递信息产生影响的人。

图示:

缺陷(自己扩展):人际传播的效果一定大于大众传播吗 意见领袖的定位 二级还是N 级

②意见领袖的特点:人数不多,是公众中的小部分成员。 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 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③贡献:1、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2、通过搜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

3、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提出了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和意见领

袖等著名观点,对于认识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有重要意义。 3.库尔特·勒温

①把关人理论:1库尔特·勒温 “把关人”,不是指具体的人,是一个比喻,是 偏重于指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在大众传播活

动中,记者、编辑就是信息的把关人。 2 曼宁·怀特(单一把关模式)

原因在于高度的主观性,是一种建立在把关人

自己的经验、态度、期望基础上的价值判断。 怀特的把关模式有点简单化了,他将把关人当

大众媒介——意见领袖——社会公众

︳ ︳

一级传播 二级传播

作一个孤立因素来考察,忽略了其他社会因素

对把关活动的制约。

3 麦克内利(多重把关模式)

揭示了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

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不同的把关人对经过他

们的大量信息一层一层加以筛选,然后分别发

出互不相同的信息。最主要的把关在信息到达

电讯编辑手中之前就完成了。

4 巴斯(双重把关模式)

新闻传媒的把关活动分两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

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主要把关人是记者,记者

不会完全有闻必录,他要对材料进行取舍和加

工。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

以编辑为代表。他们担负修改、制作的任务。第

二阶段的把关比第一阶段的把关更具有决定性

的意义。

②贡献:拥有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变成重要的研究目标的思想方法。

理论上,创立了场论,开创了群体传播对于个人行为效果的研究。

提出了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提供了圆满的解释。

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或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创性人物。

4.霍夫兰的说服理论:(大题)

①:框架

②从传播来源看说服效果,主要依据以下三个因素:

传播来源的可信度:可信度高的来源效果更好

传播来源的知名度:知名度越高,取得劝服效果越大

知名度越低,取得劝服效果越小

知名度+可信度=威信-强大的劝服力量

传播来源的说服动机:传播者的动机如果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那么,劝服

效果将大打折扣。

传播者的动机与本人利益相反时,劝服力量是最大的,

即使传播者的威信不高,也能导致人们对某事物态度

的改变。

③从论据的组织来看劝服效果,主要围绕四个命题进行:

1、选择一面提示还是两面提示;

2、先说还是后说;

3、结论由说服者给出还是由劝服对象自己得出;

4、选择理智型劝服还是情感型劝服。

* 1、对原先持赞成态度的受众采用一面提示。

对原先持反对态度的受众采用两面提示。

对受教育程度高的采用两面提示。

对受教育程度低的采用一面提示。

2、先说后说涉及到心理学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对开头的印象较深,近因效应指对结尾的记忆较牢。

3、某种情况下,受众自己得出结论比传者给出的结论更容易接受

结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一点就通的,含蓄提示;对轻信盲从的,直

接告诉。

4、理智型劝服,是以充分的事实根据、周密的逻辑推理、冷静的分析叙述

为特点。

情感型劝服,则不大顾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主要通过调动人的感

情,打动人心、煽起情绪来达到目的。

一般而言,情感型劝服比理智型更加有效。

施拉姆:“大量实验证明,动感情的呼吁较之逻辑的呼吁更可能导致态度

的改变。”

④从传播对象来看劝服效果:

1、劝服对象的听从性

耳朵软与耳朵硬。不论传播的目的何在,传播的方式如何,总有一些听

众比较容易劝服,另一些则比较顽固。耳朵软的人听从性强,耳朵硬

人听从性弱。

听从性指的是受众对说服性信息的敏感程度.

心怀敌意的人→心怀善意的人(难于)

想象力贫乏的人→想象力丰富

内向性的人→外向性的人

保守者→具有进步倾向的人

2、使用恐惧诉求

所谓恐惧诉求,是指劝服信息中夹杂有威胁性成分,使受众产生惧怕心

理,借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恐惧诉求是否有效的关键不在于恐惧诉求的强弱,而在于接受者是否

认为讯息中所推荐的行为可以解决威胁.

·面对恐惧诉求,受众依次进行两种评估:威胁评估和功效评估.如果信

息与个人无关或不严重,诉求不会有效果.若与个人相关并且非常严

重,会产生恐惧.

·功效评估:危险控制和恐惧控制.

3、接种免疫论

创始人:威廉·麦奎尔。受到霍夫兰的启发。

霍夫兰指出,接受两面提示的受众比只接受一面提示的受众更能抵御反

面信息,更能站稳立场。

·人的思想要想抵御反面的宣传,方法无非两种:一种是加强正面宣传,

增加思想上的抵抗力,另一种是进行适当的反面教育.

·在医学上,预防接种是指有意将少量病毒注入人体,使人体先对病毒

产生免疫力,这样,当人体真正感染病毒时,就不会因此生病。与

相似,适当的反面教育意在使受众对此产生抵抗性,一旦他们面对反

面信息的大规模侵袭时,不会轻易动摇。

⑤贡献:1他较为完善的将心理学控制试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2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为打破魔弹论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

3他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战后的说服性传播研究奠定了基础。

5.集大成者:施拉姆

“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报刊的四种理论》

①贡献:1是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

结合起来从全新角度考察传播学,把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来研究的学

者。

2他为传播学的完善与成熟做出了里程碑式贡献。建立了传播学科,

出版了相关教材,培养第一批传播学博士。

3一生编著了30多部传播学著作,其中许多都是传播学理论的奠基之

作。

人类传播:

口语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术电子传播时代

媒介即讯息:

该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

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传播的四大功能:

环境监测功能

社会协调功能

传递文化遗产功能

娱乐功能

传播的负面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的传播负功能论。

·受到帕森斯和默顿的功能主义理论的启发。功能主义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部分都对总体发挥促进平衡的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这种作用称为功能。

·默顿指出,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是显性的,可以是潜在的,还可能具有负功能。

·某些社会行为或社会结构会降低系统的适应性和调节能力,所以被称为负功能,或者叫功能障碍。

传播负功能的具体表现:(你怎样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

·大众媒介持续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的顺从现状。

·媒介是使人们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剥夺人们的自由时间。

·麻醉精神:使人沉浸于虚幻的满足之中;剥夺人的行动力。

拟态环境论:

李普曼的《舆论学》。

施拉姆把他的《舆论学》推崇为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作品之一。他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就是“拟态环境”的理论。

*李普曼认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为现实环境,一为虚拟环境。前者是客观环境,后者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的发展,使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我们无法直接认知真实的环境,所以往往生活在媒介提供和自己设想的“拟态环境”中。然而大

众媒体并不是一面镜子,它只能选择性的对外部世界作出报道,这就造成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与世界本身脱节,我们头脑中对世界的图像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只是对大众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的反映。

传播的类型:

人际传播:

①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社会组织》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

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自我主要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人的评价是反映

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

的联系中形成的。

②自我的形成包括三阶段:

·关于自己在他人面前行为方式的想像。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像。

·根据自己对他人认识或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库利认为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交往是形成镜中我的重要机制。

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组织的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

①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决策应变而从外部环境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

POS 系统

价值:

1提供的是准确的数据,可信性远高于问卷调查或市场评估。

2它提供的是最新数据,最能反映市场的现况和变化,商家可以据此进行科学的

商品管理和顾客管理。

②主要介绍现代组织的宣传活动,有三种: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动。

巴纳姆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创办了第一家公共关系咨询事务所

伯内斯现代公关大师

组织传播的相关理论:

·经验功能学派的学者倾向于将组织看作一部机器,力图以科学方法来解释和控制传播行为,以增强组织的功能,提高生产效率。

·人际关系学派强烈反对把组织成员看作一个个随意替换的齿轮,而认为成员应该工作在如家庭般的组织中,人们需要关心、交流、和自我实现。

·人力资源学派仍然把组织看作一个家庭。不过人力资源学派不仅要让成员快乐,而且认为成员是家庭的动力和支撑,是为家庭作出贡献的重要财产。

·技术控制学派的研究把组织作为一个有机体,一个有机的组织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按照一个秩序排列,相互依存。

·结构学派对组织的研究倾向于组织是一种文化。

大众传播的特征:

1.大众传播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

2.传播对象是广泛分散的

3.传播内容是公开的

4.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5.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6.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所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诞生于何时标志是什么

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诞生于15世纪40至50年代,其标志是德国工匠古登堡使用机械印刷术,成功印刷出了第一批油印的圣经,施拉姆把这个日子称为“庆祝大众传播开始的日子”。

现在的观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十九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网络传播:

我国的互联网是在1995年5月17日这一天,宣布向国内社会开放,提供所有的internet 服务。这标志着中国的互联网进入商业化阶段。

互联网的特点:

1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和开放性。

具有超大储存能力的计算机和网络连接在一起,将人们带入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大大

拓展了人们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范围,真正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

2传播内容的双向性和交互性。

大众传播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一种博弈,而受众在其中始终处于被控制的被动的

位置。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归根到底是一种对大众的传播。超媒体所带来的变化,就

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都既是接收者,又是传播者。

3传播方式的虚拟性。

虚拟性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区别的最大特性。它是指人们为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将

现实生活的真实图景“搬”到网上,在网上创造了一个既虚拟又实在的拟态环境,大

大节省了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的资本,并使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展。

4 无可比拟的时效性与全时性。从时间上看,网络信息的组织方式超越了原有大众传播

的时间性媒体和空间性媒体的对立,而使所有的信息被固化在超媒体的平台上。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

5传播环境的个性化。

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是一个传播者向受众流动的过程。网络传播使受众有了信

息选择权,受众不是被动接受传播者推来的信息,而是主动从网上拉出自己需要的信

息,进行自主的选择和组织。

6传播形态的多媒体。从传播形态上看,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能够在新的平台把传统大众媒体的各种类型综合起来。

传播的自由与控制:

贡献:1首先提出了出版自由的理念。

1644年,发表了名作《论出版自由》。对当时的新闻审查制度提出了

声讨。认为其作用是为了“破坏学术,窒息真理”。发出呐喊:“让我

凭借良知自由地认识、自由地发言、自由地讨论吧,这是一切自由当

中最重要的自由。”

2他的这一论点建立在以下假设基础上:

首先,他认为人类依靠理性可以分辨是非善恶,要运用这项才能,人

在了解他人思想观点时必须不受限制。

其次,他坚信,真理可以明确和认识的,只要放手让各种思想在大地

上传播,真理就会显现出战胜其它意见的力量。

3他的思想奠定了报刊自由主义的两个基本概念:“观点的自由市场”

和“自我修正过程”。

4弥尔顿承认可以对自由讨论的权利加以限制,但他避开了这些限制的

基本原则。

贡献:他对报刊自由主义的贡献,主要源于一篇为托马斯·潘恩的《人的

权利》出版所作的辩护词。他在辩护中提到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基

本原则。这篇辩护演说被新闻史家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捍卫新闻自由的

“碑铭”。

贡献:英裔美国思想家,他的文章对美国独立战争产生重大影响。

贡献: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风云人物,《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美国历

史上第三位总统。

观点:1自由是成年人按照自己意愿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权利,前提是这种

做法不危及他人。

2强调了个人表达意见的重要性。

3论证了保护少数的原则。

·一个被禁止的意见可能不是谬误而是真理。

·被禁止的意见即便是错误,其中可能包含部分真理。

·真理若不与谬误相论证,就难以使接受者有深刻的理解和

体会。

·一个公认的正确意见如果缺少争辩,会慢慢失去活力,从而

失去对人们的指导作用。

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辩证认识:

理论设定的两大缺陷:

关于理性的设定:启蒙思想家无法说清人的理性究竟是什么,而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属于不同的阶级。

关于契约国家的设定:启蒙思想家认为国家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契约组织,履行保护

全体社会成员天赋人权的职能。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本

上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本质与普遍的自由权利相

对立。

潜网说:

沃伦·布瑞德:在他的名作《新闻编辑室里的内部控制》一书中提出了“潜网”的概念。

“潜网”指的是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媒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在报社内部始终存在着一张微妙而又非常强劲的控制网络。它一方面确保传媒组织的宗旨和规则得到贯彻,另一方面防止初出茅庐者对传媒组织规则的破坏。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

提出潜网的概念后,他得到的结论是:记者必须以编辑的要求为最后的底线,消息最后的采用是主编或者负责人以及控制该传媒的政治机构决定的。

关于传播控制的几种手段:

1、政治控制

政治权力对大众传播的控制是最主要的社会控制。政府和新闻事业的关系有限

制、管理、协助、参与四种,政府通过这四种关系对大众传播实施控制。四种

关系解释见书141。一般说来,政治控制集中地体现在政府部门对大众传播的

行政管理上。

政治控制的常规方式见书141。主要是制定法律和颁布法规、行政规章。目前,

世界各国与大众传播有关的法律类型主要有:煽动叛乱罪法、保密法、诽谤罪

法、新闻法、图书出版法、保障隐私权法、著作权法、色情管制法等等。

2、经济控制

经济控制的关键是传媒的所有权。

对传播的经济控制,在资本主义国家主要表现为垄断资本控制和广告控制。

3、受众控制

受众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传播反馈的核心环节。受众对于传媒的

态度,成为一种无形的控制力量。

渠道:1可以直接通过社会舆论来实施。

2受众的控制可以通过信息反馈、预馈的形式出现。有三种

1)以来访、信件、电话、电子邮件以及参与传媒受众调查等方式表达对

传媒的评价。

2)通过报纸订阅数、广播收听率和电视收视率等市场指标显示自己对传

播的意见。

3)采取法律手段。

3各种受众团体也会对大众传播公开发表意见。

4受众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会对传播活动产生一定程度的约束。

5受众控制归根到底是一种经济控制。

4、传播主体的自我控制

传播主体就是指传播媒价及从业人员。对传播媒介及从业人员的约束主要来自

两方面:一是他律,一是自律。

所谓他律是指在政治、经济、受众等多方面因素的无形影响下,传播机构及从

业者必须对自我进行约束,以便使传播活动正常运转,避免来自相关条例的制

裁或社会大众的批评。

另一方面,即传播主体的自我道德约束或传播伦理规范。

5、技术控制

我们国家的措施两个:一是加强司法解释或立法来解决;另一个就是行业自律。

也不排除行政干预,比如定期整顿。

传播过程四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填空选择)三环节:信息传达——信息接收——信息反馈

什么是反馈

香农1948年出版的《传播的数学原理》中提到:

·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和回应。

·在传播过程中,反馈是重要的环节,没有反馈的传播是不完整的传播。

·影响反馈的要素有两个:接近和参与。

模式的功能:

构造功能

解释功能

启发功能

预测功能

传播模式的演进及分类:

1、单向线性模式

①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模式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

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

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

②布雷多克的7W模式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对谁-取得什么效果

③香农的数学模式

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

信息传达编码介质解码接收

噪源

负功能

*香农模式的贡献:

①提出了传播的三个问题。

⑴技术层次,即传播的准确性问题

⑵受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这是符号的语言层次

⑶外在对传播的影响和传播效果的问题,即受传者的反应层次

②该模式的贡献在于导入了噪音的概念,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导致发

出的信息和送达信息在含义上可能有差别,这为精确研究传播过程提供了

手段。

③促使人们对模式研究发生兴趣。

*香农模式的缺陷:

①仍是单向的线性模式。

②忽略了人的功能性因素,不是特别适用于人类传播。

2、双向循环模式

图解:

他把传播者和接收者变成了两个交谈的人。在这里,首先发出讯息的人是编码者,

接受讯息的人是译码者。如果译码者理解了发出的讯息,他就变成了释码者,尽

管释码在多数情况下仅是一瞬间的事情。理解了以后,接受讯息者一般情况下要

回应,于是他又作为编码者发出回应讯息,对方作为译码者接受讯息、理解讯息,

谈话得以进行下去。这个过程循环往复,直到谈话结束。这个模式很显然要比香

农模式人性化一些。

3、社会系统模式

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沉默的螺旋理论:

理论的发现者,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提出。

最早见于她在1973年发表的论文《回归强大的媒介观》。

1980年,她出版了关于这个理论的专著《民意——沉默螺旋的发现之旅》。

大陆翻译为《沉默的螺旋-舆论是我们社会的皮肤》。

理论假设6条:

1社会使背离它的人产生孤独感。

2个人会一直感受孤立的恐惧。

3对孤立的恐惧使个人不断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表现为公开表达观点还是沉默。

5个人采用准统计感觉来估量社会的意见气候,在亲身经验、人际传播、大众媒体

等几种感知方式中,大众传媒是个人估计意见环境的主要依据。

6意见的公开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 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 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 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 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 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 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 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 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产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 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 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 1、控制 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 (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 (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 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 (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 (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处理充满冲突和需要根本变革的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传播功能研究的式微。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_浙江省7月自考试卷_1(1)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_浙江省2002年7月自 考试卷 浙江省200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湖北自考网3月14日整理 课程代码:0064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传播学研究的______方法指的是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系统论方法等“三论”方法。 2.我们要反对______,是因为它具有某种欺骗性和误导性,蒙着真实的面纱,使受众判断失误,信以为真,进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3.心理学家斯蒂芬森提出了传播的______功能和快乐功能。 4.传播谋略的运筹与决断的有利原则具体标准是______、耗时最少、耗力最小、开支最小、风险最小。 5.拉扎斯菲尔德在其著作______中提出了著名的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模式等理论。 6.西方媒介体系、东方媒介体系、南方媒介体系是阿特休尔在______一书中提出的。 7.符号是负载和传播信息的______。 8.依据传播规律提出传播对策、通过分析传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是传播学发展中的______趋势的两个具体表现。 9.当受众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某些相

通、相谐、共振时,就是______心理的出现。 10.传播技巧的特点包括独立性、稳定性、______。 11.传播的特点包括______;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12.互动媒介三个显著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充分的______、方便性和快捷性。 13.从信息研究的纵剖面看,依次出现的理论有技术信息论、语义信息论、______。 14.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的最本质特征是______。 15.______是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的“三功能”不包括( )。 A.监视社会环境 B.协调社会关系 C.传衍社会遗产 D.提供娱乐 17.在下列新闻传播者的专业性权利中,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是( ) A.报道权 B.批评权 C.专业保密权 D.安全保护权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传播学概论重要资料资料整理郭庆光版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

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真题

2019年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真题(4)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上世纪70年代末起,多次到我国访问并带来了有关传播学信息的学者是( ) A、施拉姆 B、卢因 C、拉斯韦尔 D、霍夫兰 2、《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的作者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 A、麦克卢汉 B、霍夫兰 C、布雷多克 D、梅罗维茨 3、最早分析传播过程中“噪音”问题的是( ) A、拉斯韦尔模式 B、德福勒模式 C、布雷多克模式 D、申农—韦弗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把具有发信、受信、编码和译码功能的个人和团体称为( ) A、信源 B、传播单位 C、信宿 D、反馈机制 5、内容分析是研究传播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 A、客观、系统、定量 B、全面、准确、完整 C、客观、系统、定性 D、全面、准确、规范 6、控制实验法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和( ) A、控制组 B、实验观测 C、实验组 D、实验条件 7、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 A、丹尼尔 B、赖特 C、麦奎尔 D、怀特 8、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被称为( ) A、“工具说” B、“游戏说”

C、“社交说” D、“麻醉说” 9、从整个社会系统看,信息流通渠道中的主要把关人是( ) A、记者 B、广播电视 C、编辑 D、传播媒介 10、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一种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是( ) A、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C、报刊的极权主义理论 D、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ll、哭声和笑声属于非语言符号中的( ) A、身体语言 B、类语言 C、自然语言 D、生成语言 12、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人认为语言在语义上有三个特征,其中不包括( ) A、语言是静态的 B、语言是抽绎的 C、语言是有限的 D、语言是归纳的 13、为无线电通讯进入实用阶段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 )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传播者研究(控制研究 传播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 四位主要奠基人以及创建者 拉斯韦尔 卢因 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 威尔伯·施拉姆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冗余?

冗余:讯息中可预测或者说常规的内容。 冗余在传播中有何作用? 冗余可以是一种“惯例”。有助于解码的准确。 有助于克服渠道的嘈杂。 有助于克服传递高熵值讯息的问题。 有助于解决与受众相关的问题。 在特定的传播渠道中需要冗余。 ?什么是符号? 人类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的。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是形式,信息是内容。 ?符号的属性 (1指代性 (2社会共有性 (3发展性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传播态度与情绪方面的信息 辅助语言传播 代替语言传播 ?传播的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什么是人内传播? 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 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 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社交圈子、摆脱孤独感、释放压抑情绪等?人际传播使用的符号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 ?舆论领袖及其特征 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比较了解,能向其他人提供相关的信息并作出解释。即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的人。 人数不多,是全体社会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 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 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何为两级传播?如何评价两级传播论? 含义: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即大量信息其实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 将大众传播的受众分为舆论领袖和芸芸众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舆论领袖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信息的传播可能是多级的。 ?何为创新扩散?创新扩散过程的几大部分。 是指一种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 罗杰斯、休梅克《创新的扩散》 前提部分:主客观条件

传播学概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一句话三功能 拉斯维尔在著名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一句话”是指“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三功能”是指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二、简答题 1、如何提升组织传播的效果? ⑴从组织传播的信息流向来看, A信息的下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多途径发布,造势,大张旗鼓)? B信息的上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金点子征集)? C信息的平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讨论会、学习会)? ⑵从传播的主要层次来看,需要考虑 A自我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激励个体的自觉学习)? B人际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话题)? C大众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新闻点)? 2、从两级传播模式来看如何提升大众传播的效果? (1)培育和发现舆论领袖,并发挥好舆论领袖的作用。…… (2)在第一级大众传播的基础上更高效、更有意识地触动第二级人际传播的发生。…… (3)在两级传播的基础上促进更多级传播的发生。…… 3、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⑴依赖大众传播工具,有专门的传播组织和职业传播者。 ⑵信息的公开性、选择性和社会性,传播快捷性。 ⑶受众的匿名性,信息的单向流动性。 ⑷与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互为补充,互相交互。 注意: 简答题答题技巧——记住和理解题干要点。考试时,题干要点后面需要加一到两句自己的理解。 论述题答题技巧——采用两段论模式,“一般认为”、“我认为”。“一般认为”相当于简答题中的题干要点,“我认为”相当于简单题中的自己的理解,当然要展开论述。 传播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对一个或几个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并写出个案报告,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3、焦点访谈法 作为定性调研中最常用的方法,焦点访谈法是由一个训练有素的主持人通过倾听一组从目标市场中选来的被调查者,从中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度信息。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新概念、新创意而且快速,能节省大量时间。 二、简答题: 1、请简述焦点访谈法的操作要点

全国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试题

全国2008年4月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 试题 全国2008年4月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试题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8年4月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2.在传播学的奠基人中,曾多次访华给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的是() 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 C.霍夫兰D.施拉姆 3.拉斯韦尔模式的不足之一是孤立性,即没有涉及传播过程与一个因素的联系。这个因素是() A.控制过程B.社会过程

C.编码过程D.反馈过程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由两个大圆和两个小圆以及联结它们的线条组成。其中左边那个大圆中的文字,依次为()A.编码—解释者—译码B.编码—讯息—译码 C.译码—解释者—编码D.译码—讯息—编码 5.控制实验过程中施行的实验刺激,也叫() A.证真B.自变量 C.证伪D.因变量 6.内容分析法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研究费用比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低,一是能真实地反映() A.信源的特征B.分析单元的百分比 C.信源的优势D.分析单元的平均数 7.认为传播具有自我中心性和社交性这两种个人功能的学者是() A.托尔曼B.拉斯韦尔 C.皮亚杰D.贝雷尔森 8.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主要涉及()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 9.下列选项中,最早从事把关问题研究的学者是()A.巴斯B.怀特 C.卢因D.伯洛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 1、《传播学(修订版)》,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传播学研究方法》, 陈燕等.科学出版社,2002年 4、《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5、《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6、《大众传播学总论》, 张隆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7、《传播学通论》, 戴元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8、《人类传播理论》,约翰·斯坦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9、《大众传播概论》, 斯坦利·J·巴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 11、《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15、《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年 16、《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18、《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新华出版社,2004年 20、《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 21、《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2、《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 23、《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 24、《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5、《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6、《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29、《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 30、《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 31、《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2、《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3、《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34、《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 35、《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年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 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传播学与奠基人 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 2)卢因:场论 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民众——舆论 领袖——媒体 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学者们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基本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传播类型;人类的传播过程与结构 传播学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综合化的特点。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两大类。定性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传播及人类传播的发展 1、传播 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信息的共享 2.有意义地施力发展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信息的流动与交流人类的传播流动过程

传播学概论(1)

0984]《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的兴起和发展 [论述题] 题目:传播学为什么在美国产生 参考答案: 1.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力 美国政治家向来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其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选民的支持。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国家也充分利用了大战传媒进行战争宣传,也使民众看到了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大战 1917年,美国成立"公共信息委员会”,负责美国的战时宣传,宣传了战争的意义,协调协约国之间的关系。战后,人们对宣传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宣传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有了相当的认识。代表的研究成果是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小结:从严格的学科范畴来说,二战之前美国的宣传研究并不属于传播学,但是宣传研究使民众认识到大众传媒对于战争、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战 二战期间,参战各国有意识地普遍重视战时的宣传工作。1942年美国成立军事情报局,监督国内宣传,负责对国外的官方宣传。美国陆军部新闻与教育署聘请专家卡尔?霍夫兰,研究部队为士兵精心制作的电影是否影响士兵对战争的认识、鼓舞士兵参战的士气。以霍夫兰为代表的耶鲁学派对传播技巧、传播与态度改变等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 小结:二战间,美国军队空前广泛地利用电影和其他大众传播媒介,客观上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研究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实践基础。 (3)和平时期 美国政治家非常重视传媒,总统大选期间,候选人往往通过广告、演讲、公关、活动等,在所有媒介上展开竞选攻势。肯尼迪被称为"电视总统”,他非常善于利用传播媒介塑造公共形象。 2.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力

两次大战,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能力2\3集中在美国手中。经济的发展使得美国的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1)经济发展需要资本进行国际市场的拓展,因此,原材料和消费市场的拓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重要环节,营销行为也就前所未有活跃。为了判断大众媒介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消费心理的影响,广告商、公关专家、民意调查人员、新闻工作者和学者等在垄断财团和企业的资助下不断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2)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中也日益壮大,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随着美国大众传媒事业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媒介与社会的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作用也显现出来,学界必须应对传播业提出的新问题。如:媒介与受众、社会的关系;媒介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观念与行为等。 4.其他人文与社会科学发展为传播学的产生奠定了学科基础 (1)交叉学科的性质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具有多学科综合而成的特点。它既属社会科学,又被认为是人文科学,而且带有自然科学的痕迹;它既有自己的理论范畴、学术话语,又很多地借用了其他学科的理论。 [论述题] 论述传播学、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区别 参考答案: 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起源于19世纪德国,在美国兴盛。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媒介种类增多,新闻学原有的研究范围无法涵盖日益发展的新闻业,新闻事业扩大至大众传播媒介业。"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 新闻学研究:人类社会的各要素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和影响以及新闻活动的自身发展、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大众传播学。它以人类社会的所有大众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聚焦于在大众媒介中的及围绕它们的人的活动,大众媒介中的人的活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 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 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拉斯韦尔“ 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全国新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全国新编高等教育自学 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 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传播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____________、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 2.传播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传播规律和一定的____________,对传播者、守门人和管理者提出的在传播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3.信息侵略一旦突破____________的防线,后果将不堪设想。 4.广播可以让听众一边做事一边收听,被称为____________媒介。 5.动机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_______________功能。 6.传播效果的形成因素有四个方面:人的因素、__________、媒介因素和环境因素。 7.互动传播与传统的印刷传播、电讯传播不同,它具有自己的主动性、___________、交谈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8.对于传播者的研究,可以分成三个分析层次:一是职业传播者作为分析的对象;二是以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分析的对象;三是以大众传播制度作为探讨的对象。 9.符号的主要特征是任意性、____________、组合性、传播性和跨越性。 10.信息污染包括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失实信息、图像信息和__________。 11.就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受众具有四个特点:自在性、自主性、__________________性和归属性。

12.在大众传播中,受众的需要说到底是一种_____________、精神需要。 13.传播谋略运筹和决断的原则是有用原则、有利原则、有理原则、_________原则。 14.抗御反面信息的方法通常有两种:滋补法和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5.如果要想使接受者在潜移默化中完全赞同传播者的主张,最好使用( ) A.直接性谋略 B.积累性谋略 C.连续性谋略 D.集束式谋略 16.传播的定义为( ) A.就是精神内容的传播 B.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社会互动 C.就是传受两者分享信息 D.就是传受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行为 17.下列四个概念按其外延逐步扩大的排列应该是( ) A.信息、数据、知识、讯息 B.数据、信息、知识、讯息 C.数据、知识、信息、讯息 D.数据、讯息、信息、知识 18.信息接受的原动力是( ) A.接受者的预期性动机 B.接受者的表层动机 C.接受者的内发动机 D.接受者的替代性动机 19.标志着人类进入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是( ) A.中国唐代印制的《金刚经》 B.德国古登堡印制的《圣经》 年,美国《纽约太阳报》的诞生 D.中国明朝的《邸报》 20.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所说的传播学中“尚未探明的研究领域”是指(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