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IDSA念珠菌治疗指南

2016IDSA念珠菌治疗指南

2016IDSA念珠菌病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

曾军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的治疗建议

初始治疗

棘白菌素类(强/高)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后50mg qd

米卡芬净:100mg qd

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后100mg qd

(强/高):推荐级别/证据质量

替代治疗

替代治疗

氟康唑静脉或口服(强/高)

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

后400mg(6mg/kg )

替代方案:限病情不严重及耐药性不大的患者

转换为氟康唑

临床症状稳定

感染的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

初始治疗后血培养重复检查转阴从棘白菌素转为氟康唑(通常5-7天内)

(强/中)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光滑念珠菌感染的治疗

对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敏感时,

用更高剂量氟康唑或伏立康

唑(强/低)

氟康唑:800mg(12mg/kg)

伏立康唑:200-300mg(3-4mg/kg)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药敏检测(强/低)

唑类敏感性检测

推荐所有血源性感染及临床

分离菌株

唑类敏感性检测

前期使用过一种棘白菌素,感

染光滑或近平滑念珠菌患者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其他抗真菌药物的选择

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强/高)

不能耐受、无法获得其他药物或耐药,

可使用AmB3-5mg/kg/d

治疗5-7d后,对氟康唑敏感的念珠菌感

染,临床症状稳定且重复血培养(-),

推荐更换为氟康唑治疗。

对唑类和棘白菌素耐药的可疑患者,使

用AmB3-5mg/kg/d(强/低)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

伏立康唑

剂量:400mg(6mg/kg)q12h 2次

后,200mg q12h维持治疗。与氟康唑

相比初始治疗无优势(强/中)

口服制剂推荐克柔念珠菌感染菌血症降

阶梯治疗(强/低)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眼底检查

所有非粒细胞减少的念珠菌血

症患者,在诊断一周内进行眼

科检查

最好由眼科医生进行(强/低)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血培养如何执行

应每天或隔日进行,确定念珠

菌血症终止的时间点(强/低)

治疗疗程无转移并发症患者,血液中念珠菌被清除及临床症状稳定后,再治疗2周(强/中)

疗程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

中心静脉导管是否应该拔除

-如感染来自中心静脉导管及导管可安

全拔除时,应尽量早拔除(强/中)

-需视患者个体情况决定

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的治疗建议棘白菌素类(强/中)可选AmB ,关注其毒性(强/中)

初始治疗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

负荷剂量800mg,维持剂量400mg/d

用于非危重症者及未用过唑类替代方案

(弱/低)

氟康唑400mg/天

-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且病情稳定降阶梯治疗

-对氟康唑敏感

-血流病原菌已被清除(弱/低)

剂量同前,需要覆盖曲霉的情况(弱/低)

降阶梯治疗(弱/低)

-病情稳定

-血液中念珠菌已清除

-对伏立康唑敏感

克柔念珠菌感染菌血症治疗建议(强/低)

棘白菌素两性霉素

B脂质体伏立康唑

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

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的治疗疗程

无明显转移性并发症者,血液已清除,

症状缓解后继续治疗2周(强/低)

对持续菌血症患者,预计可能发生长期

粒细胞减少,可输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

子(G-CSF)(强/低)

其他措施建议

眼科导管中性粒细胞恢复后的1周内应散瞳行

眼底镜检查(强/低)

中心静脉导管是否拔除视个体情况

决定。感染源较少来自中心静脉导

管(主要来自胃肠道)(强/低)

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

慢性播散性(肝脾)念珠菌病治疗建议2

1初始治疗

两性霉素B

或棘白菌素

类数周后序贯口服氟康唑400mg (6mg/kg )

对氟康唑敏感(强/低)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

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治疗疗程(强/低)

数月直到影像病变吸收

过早中断治疗可导致复发

其他治疗措施

01 02需化疗或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者,要及时治疗。在高风险期需持续应用预防复发持续发热可短期(1-2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或糖皮质激素治疗。

强/低

弱/低

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

2016年IDSA念珠菌病临床实践指南--(中文译文)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2016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6 年IDSA 念珠菌病临床实践指南(中文译文) (一)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 (二)非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患者是否应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三)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患者的治疗 (四)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治疗 (五)经验性治疗在 ICU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中的地位 (六)ICU 是否需要预防侵袭性念珠菌病? (七)新生儿念珠菌病(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 (八)腹腔内念珠菌病的治疗 (九)呼吸道念珠菌分离株需要抗真菌治疗吗? (十)血管内念珠菌感染(包括心内膜炎和心脏植入物感染)的治疗 (十一)念珠菌骨关节感染的治疗 (十二)念珠菌眼内炎的治疗 (十三)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的治疗 (十四)念珠菌尿路感染的治疗 (十五)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 (十六)口咽部念珠菌病的治疗 (十七)食管念珠菌病的治疗

(一)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 1. 推荐初始治疗方案选用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首剂 70mg,继以 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首剂 200mg,继以 100mg/d)。[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2. 静脉或口服氟康唑,首剂 800mg (12mg/kg),继以 400mg/d (6mg/kg ),可以作为棘白菌素类初始治疗的替代方案,但仅限于非危重症及考虑不可能为氟康唑耐药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3. 推荐对所有血源性和其他临床相关念珠菌分离株进行唑类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于先前使用过棘白菌素类药物和感染光滑念珠菌或近平滑念珠菌的患者,应考虑进行棘白菌素类药物敏感性检测。[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4. 对于临床症状稳定,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如白念珠菌),初始抗真菌治疗后复查血培养结果转阴的患者,推荐将棘白菌素类更换为氟康唑(通常在5-7 天内)。[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5. 对于光滑念珠菌感染者,只有当分离株对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敏感时,才考虑将治疗方案调整为更高剂量的氟康唑 800mg/d (12mg/kg)或伏立康唑 200-300mg (3-4mg/kg) bid。[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6. 若无法耐受、无法获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对其他抗真菌药物耐药,选用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每日 3-5mg/kg 作为替代治疗方案是合理的。[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7. 对于临床症状稳定,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初始抗真菌治疗后复查血培养转阴的患者,推荐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治疗 5-7 天后调整为氟康唑。[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8. 对于疑似唑类和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的念珠菌感染,推荐选用两性霉素B 脂质体每日3-5mg/kg。[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9. 伏立康唑 400mg (6mg/kg) bid 使用两剂,继以 200mg (6mg/kg) bid 可以有效治疗念珠菌血症,但作为初始治疗方案与氟康唑比较无明显优势。[强推荐中级别证据];推荐口服伏立康唑作为兊柔念珠菌感染菌血症的降阶梯治疗方案。[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0. 所有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念珠菌血症患者应在诊断后的一周内进行细致的眼科检查,

念珠菌感染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念珠菌感染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该原菌既可侵犯皮肤和粘膜,又能累及内脏。因此,在日常如果发现该病的症状时,还需及早到正规医院诊治,以免病情加重。 1、全身性念珠菌病是由以白念珠菌为主的念珠菌属所致的侵袭性感染,其表现为真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肝,脾,肾,骨,皮肤及皮下组织或其他组织的灶性病变。不同部位的感染导致的症状不同,既可侵犯皮肤和粘膜,又能累及内脏。 2、食管念珠菌感染食管的真菌感染以念珠菌最常见,其中又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多见。其他少见的真菌感染有曲菌、组织胞质菌、隐球菌和芽生菌等。轻症病人可无症状,重者临床上多表现吞咽疼痛、咽下异物感、咽下不适,部分病人出现吞咽困难。损害的皮肤出现界限清楚的潮红糜烂面,外周有绿豆大小扁平暗红色丘疹、小水疱或小脓疱围绕。指间常发生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长期从事潮湿作业的人。皮损呈卵园形,表现为浸渍和糜烂,界限清楚。自觉有痛疼感或轻度瘙痒。脚趾犯病可呈糜烂型足癣。主要是细胞免疫缺陷,而体液免疫多数呈亢进表现。属于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病。患者可出现皮肤、黏膜和爪甲慢性复发性念珠菌感染,如鹅口疮、阴道炎等,皮肤损害多见于面部和四肢,呈略隆起的境界清楚的红斑,伴有角质增生、鳞屑及念珠菌性肉芽肿,颜面、前额和头顶的皮损常覆角化性厚痂,指趾甲周围显著肿胀,甲板肥厚、扭曲及破坏。内脏多不受累。 3、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指妇女感染白念珠菌白假丝酵母菌引起外阴阴道炎,主要表现外阴瘙痒、灼痛,严重时坐卧不安、尿急、尿频等,一般症状较轻或中等,多见于妇女,儿童也可发病,是女性生殖道感染常见炎症性疾病。目前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成为白带增多的最主要病因。 4、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指妇女患单纯性念珠菌外阴阴道炎,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真菌学检

2009IDSA念珠菌指南中文版

IDSA2009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美国抗感染疾病协会专家组制定了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和粘膜念珠菌感染患者的指南。这个最新的指南取代了之前于2004年1月15日发表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的指南,并且也将被医疗工作者使用来指导治疗已经有此类感染或者具有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从2004年以来,很多抗真菌药物不断涌现出来,很多针对念珠菌治疗的文献也都不断被发表出来,其中也包括各种部位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以及口咽部的粘膜感染。同样也有最新针对预防具高危因素的婴儿和成年人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以及经验性治疗疑似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前瞻性的研究。这些最新的信息都包括在以下的文献中。 内容提要 与2004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针对念珠菌病的治疗有了很多显著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变化与在治疗念珠菌血症、其他部位侵袭真菌感染和粘膜念珠菌感染时合适的应用棘白菌素类和广谱三唑类药物相关。对于一些不常见的侵袭性念珠菌病(例如,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念珠菌骨髓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自2004年以来,相关的研究数据并不多,只有通过零星的经验、病例报告或小样本的研究来提供证据以支持新的治疗方法。指南的每个章节都会以一个明确的临床问题开头,随后会有推荐信息以及支持这些信息的最相关的证据。最重要的变化会在以下的内容提要中描述。其余的题目将会在指南的主体部分中详尽的讨论。 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念珠菌血症 ·氟康唑(首剂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400mg[6mg/kg] 每日,或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首剂70mg, 维持50mg每日;米卡芬净:100mg每日;阿尼芬净:首剂200mg,维持100mg每日)推荐作为绝大部分成年患者初始治疗选择(A-i)。专家小组主张对于中重度患者或近期使用过三唑类药物的患者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氟康唑推荐用于感染程度较轻的患者以及近期未使用过三唑类药物的患者(A-III)。同样的治疗方案同样推荐用于儿童,但需要注意不同的给药方案。 ·对于分离株可能对氟康唑敏感(白色念珠菌)以及临床症状稳定患者推荐将棘白菌素类药物转换为氟康唑(A-II)·光滑念珠菌感染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治疗(B-III)。在没有敏感性试验证实的情况下,不推荐改为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治疗(B-III)。对于初始接受氟康唑或伏立康唑的患者,如症状改善,患者随后的培养结果阴性,继续使用三唑类药物结束治疗是合理的(B-III)。 ·对于由近平滑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推荐使用氟康唑治疗(B-III)。初始使用棘白菌素类的患者,若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随后的培养结果阴性,继续使用棘白菌素类治疗是合理的(B-III)。 ·脱氧胆酸两性霉素B(A mB-d)给药剂量0.5-1.0mg/kg 每日,脂质体两性霉素B给药剂量为3-5mg/kg 每日,如果患者无法耐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者感染病原体对其他药物活性有限,可任选其一治疗。若患者分离菌株可能对氟康唑敏感(例如:白色念珠菌)并且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可将脱氧胆酸两性霉素B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转换为氟康唑治疗(A-I)。 ·伏立康唑首剂400mg(6mg/kg)一日两次,以后维持200 mg(3mg/kg)一日两次,对于念珠菌血症有效(A-I),但伏立康唑对于氟康唑优势有限,推荐作为由克柔念珠菌或伏立康唑敏感光滑念珠菌引起念珠菌血症的口服续贯治疗(B-III)。 ·推荐无转移病灶念珠菌血症的治疗疗程是,初次血培养阴性,相关症状体征消失后继续治疗14天(A-III)·非中性粒细胞缺乏念珠菌血症患者强烈推荐拔除静脉导管(A-II)。 中性粒细胞缺乏念珠菌血症患者 ·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50mg 每日;米卡芬净:100mg每日[A-II]);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100mg每日[A-III],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3-5mg/kg每日[A-II])推荐用于大部分患者。 ·病情较轻以及近期未使用过氟康唑的患者,可选择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400mg[6mg/kg]每日)

2016IDSA念珠菌病指南中文翻译

2016年由美国感染病学会更新的念珠菌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 背景 念珠菌属造成的侵袭性感染很大程度上与医疗进展相关,并被广泛认为是造成院内感染发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至少有15种不同的念珠菌属引起人类疾病,但超过90%的侵入性感染是由5种常见的病原造成,它们是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这些生物有统一的的潜在毒性、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和流行病学,但综合来说,由这些有机体造成的有意义的感染统称为侵袭性念珠菌病。不属于典型的侵袭性疾病的粘膜念珠菌感染,特别是那些涉及口咽、食道和阴道的感染,这项指南也将他们涵盖在内。自最近2009年对指南的修订至今,依据对于确诊或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新数据,我们对治疗建议进行了重要修改。 以下是2016年对念珠菌病管理的修订建议。由于与儿科的关联,指南得到了美国儿科学会和儿科感染疾病协会的审阅和认可。指南同样得到了真菌病研究组的支持。研究组在制定指南的过程中一直遵循IDSA采用的指南制定流程,包括证据的质量分级(非常低,低,中,高)和推荐强度(弱或强)的系统方法。指南并不是打算替代个别病人管理的临床判断。对方法,背景和证据总结的详细描述均能在指南中找到全文。 I.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建议 1. 棘白菌素类药物被推荐作为初始治疗(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 mg,然后每天50毫克;米卡芬净:每日100毫克;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毫克,然后100毫克每天)(强烈推荐;高级别证据)。 2. 静脉注射或口服氟康唑,800毫克(12毫克/公斤)负荷剂量,然后400毫克(6毫克/公斤)每天,是可以接受的、棘白菌素作为初始治疗的替代方案,限于那些病情不严重和那些被认为不可能有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属感染的患者(强烈推荐;高级别证据)。 3.推荐对所有血源性和其他临床相关的念珠菌分离菌株进行唑类敏感性检测。对于前期使用一种棘白霉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感染光滑念珠菌或近平滑念珠菌的患者,应该进行棘白菌素类药敏检测(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2020版: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其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侵犯局部皮肤、黏膜,以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近年来,随着肿瘤化学治疗、器官移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等危险因素增多,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念珠菌菌血症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通常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的预后。因此,近年来欧美等国相继出台并更新了念珠菌病相关诊断和治疗指南,为临床提供有效指导。虽然我国在重症、血液、移植、呼吸等领域也相继出台并更新了侵袭性真菌病相关诊治指南,但迄今尚缺乏集各种念珠菌病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多学科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感染、重症、血液、移植、呼吸、皮肤、风湿免疫、临床微生物、药学、病理、影像学等相关学科专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指南、国内外临床研究数据,经多次讨论、反复修订后形成了本共识。 本共识采用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评估体系,将循证证据等级划分如下。①高等级: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权威指南、系统评价/荟萃分析。②中等级:有一定研究局限性的随机对照研究(如无隐蔽分组、未设盲、未报告失访),队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③低等级:病例报道、专家意见、无临床资料的抗菌药物体外药物敏感研究。将专家推荐等级划

白色念珠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 文章目录*一、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概述*二、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三、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四、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危害*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防治方法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概述 1、定义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 canidia Albicans),是一种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2、症状部位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 3、症状科室内科 4、常见病因白色念珠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原因及发病机制由念珠菌中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1、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检查方法直接检查法是临床最常用检

验方法,阳性检出率为60%。其优点是简便,快捷。 2、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诊断鉴别方法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症状有外阴瘙痒、灼痛,严重时坐卧不宁等,需要和滴虫阴道炎相互鉴别。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危害如果患了念珠菌性阴道炎,阴道的酸碱度的改变会使精子的活动力受到抑制,且炎性细胞可吞噬精子,并使精子活动力减弱,白色念珠菌有凝集精子的作用,以及炎症 发生时的性交痛和性欲减退等,均可影响怀孕。此种不孕经积极治疗后可很快恢复正常。但念珠菌性阴道炎导致的不孕是暂时性的,疾病治愈后仍可受孕。 孕妇患病后,极少数人阴道中的念珠菌能经宫颈上行,穿透 胎膜感染胎儿,引起早产。另外,当胎儿经母亲阴道分娩时,也可能被念珠菌感染,多引起口腔念珠菌病,如通常所说的鹅口疮就 是口腔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有些婴儿还可能出现肛门周围念珠菌性皮炎。由此可见,为了避免感染胎儿,孕妇患念珠菌性阴道炎后应积极治疗。 若念珠菌性阴道炎长期不治疗的话,易造成炎症上行,引起 宫颈炎和宫颈糜烂,如果病原体进入宫腔,则会引起输卵管卵巢 炎症、盆腔炎等,最后影响怀孕。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 (IDSA,2009年增补版) 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的专家组,曾经编写了系统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也译为侵袭性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mucosal candidiasis)的诊疗指南,发表于2004年的《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指南提供的诊疗建议,被医务工作者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2004年之后,数种新型抗真菌药物上市,数个念珠菌病相关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报告相继发表,在既往指南的基础上,新指南在相关方面进行了增补或修改。 缩写 AmB-d: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 LFAmBs:两性霉素B的含脂复合制剂,包括: L-AmB:两性霉素B脂质体 ABLC: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 ABCD: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 注释:文中粒细胞缺乏病人英文原文为neutropenic patients,直译为粒细胞减少病人,但译者觉得译为粒细胞缺乏病人更为准确。 摘要 2004年版念珠菌病诊疗指南发表之后,念珠菌病的治疗发生了一些变化。棘白菌素类、广谱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念珠菌血症、其他系统性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考察,使这些疾病治疗策略发生了变化。比较少见的系统性念珠菌病,如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骨髓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2004年以来很少有研究结果发表,相关论文主要为治疗经验、病例报道或者小样本的临床研究,其结论多只是为新的治疗策略的效果提供一些证据,这些疾病的治疗策略变化不大。摘要部分概括了新指南的主要诊疗建议,后文会有更为详细的叙述。 念珠菌菌血症,非粒细胞缺乏病人 1.对于绝大多数成年病人,推荐给予以下初始治疗: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或者,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A—Ⅰ)。对于病情严重程度为中重度的病人,或者病人近期内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专家更倾向于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A-III)。对于病情较轻,近期没有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可以使用氟康唑治疗(A-III)。小儿病人可以使用相同的治疗策略,但需要调整给药剂量。 2.病人接受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后,如果致病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如白色念珠菌),并且病人病情趋于稳定,建议使用氟康唑替代棘白菌素类药物继续治疗(A-II)。 3.光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B-III)。在确定光滑念珠菌对吡咯类药物敏感之前,不推荐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替代棘白菌素类药物继续治疗(B-III)。如果病人初始治疗时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如果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吡咯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B-III)。 4.近平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氟康唑治疗(B-III)。如果病人初始接受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B-III)。 5.如果病人不能耐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者其他抗真菌药物不能获得,推荐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或者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进行治疗(A-I)。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的给药剂量是0.5—1.0mg/kg/d,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的给药剂量是3— 5mg/kg/d。病人接受两性霉素B类药物治疗后,如果致病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如白色念珠菌),并且病人病情趋于稳定,建议使用氟康唑替代两性霉素B类药物继续治疗(A-I)。6.治疗念珠菌血症时,伏立康唑是有效的治疗药物(A-I),其给药剂量为400mg/次(6mg/kg/次),一日二次,两次。随后200mg/次(3mg/kg/次),一日二次。但是,与氟康唑比较,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白色念珠菌感染,是比较严重的一种感染,这种感染会对身体构成严重的伤害,所以对于很多得了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患者,为了不让自己的身体构成严重的伤害,想全面了解一下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为了你们全面了解,就来一起看看下面介绍。 诊断 白色念珠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目前认为最可靠的是在玉米培养基上形成厚壁孢子,而最简单的方法是标本直接镜检。 口腔科医生常采取口腔粘膜的假膜、脱落上皮、痂壳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钾液数滴,覆以盖玻片,用微火加热以溶解角质,然后立即进行镜检,如发现假菌丝或芽胞,就可确认为真菌感染,但还必须通过培养,才能确诊为白色念珠菌。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应与急性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 鉴别。膜性口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球菌感染引起,儿童和老年人易罹患,可发生于口腔粘膜任何部位,患区充血水肿明显,大量纤维蛋白原从血管内渗出,凝

结成灰白色或灰黄色假膜,表面光滑致密,略高出于粘膜面。假膜易被拭去,遗留糜烂面而有渗血。区域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全身反应。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可确定主要的病原菌。 局部药物治疗 (1)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本药系治疗婴幼儿鹅口疮的常用药物。用于哺乳前后洗涤口腔,以消除能分解产酸的残留凝乳或糖类,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可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轻症患儿不用其它药物,病变在2~3天内即可消失,但仍需继续用药数日,以预防复发。也可用本药在哺乳前后洗净乳头,以免交叉感染或重复感染。 (2)龙胆紫水溶液:龙胆紫液在1∶10万的浓度时,仍能抑制念珠菌的生长。口腔粘膜以用1/2000(0.05%)浓度为宜,每日涂搽3次,以治疗婴幼儿鹅口疮和口角炎。但药物染色后,不宜观察损害的变化。市售1%龙胆紫醇溶液,因刺激性大,不宜直接用于婴幼儿口腔粘膜,但可用于皮肤病损。 (3)洗必泰:洗必泰有抗真菌作用,可选用0.2%溶液或1% 凝胶局部涂布,冲洗或含漱,也可与制霉菌素配伍成软膏或霜剂,其中亦可加入适量去炎舒松,以治疗口角炎、托牙性口炎等(可

黏膜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诊疗规范·黏膜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真菌学组 【关键词】念珠菌病;黏膜;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3827(2011)04-0232-04 黏膜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口咽念珠菌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上述3种病症各自有不同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防特点。 1口咽念珠菌病 1.1易感因素与临床表现 口咽念珠菌病是主要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机会性黏膜感染性疾病,也可由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等引起。根据其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和好发部位,主要分为以下4型:假膜型(鹅口疮),红斑型,增生型,义齿性口炎。 念珠菌属是消化道的正常菌群,所以口咽部念珠菌病大多数是内源性感染,偶有新生儿的感染可为外源性,可能与直接接触其他患者如母婴间的垂直传播,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有关。在发达国家正常人群中念珠菌的口腔定植率为18% 60%。在中国的一项研究显示,HIV阳性人群中的定植率与健康人群的定植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念珠菌有关的义齿性口炎可见于65%的义齿佩戴者中。在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抑制阶段,口咽念珠菌病发病率约为15% 60%。在HIV感染的患者中,其发病率为7% 48%,进入AIDS阶段时,口咽部念珠菌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通常高达90%以上。在严重的免疫缺陷人群中,该病的复发率很高,约为30% 50%,且通常在停止治疗的2周内复发。 口咽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包括:局部或系统的免疫抑制、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血液疾病、干燥综合征、糖尿病、佩戴义齿、牙齿充填、 执笔人:刘维达,吕雪莲 审校专家(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金学洙,赖维,李春阳,李若瑜,冉玉平,王爱平,温海,席丽艳,郑岳臣正畸及吸烟等。有研究显示,吸烟可使口腔内念珠菌的定植率增加,但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固有免疫的损伤、局部细胞因子变化、上皮细胞介导的抗念珠菌作用减弱等有关。HIV感染患者中,口腔内念珠菌的定植量与临床症状出现与否没有相关性。引起感染的念珠菌菌株与其定植的菌株没有差别,且绝大多数患者感染的菌株不随时间发生变化。AIDS患者中,体外药敏显示对氟康唑耐药的菌株引起的口咽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大约为5%,其耐药机制可能与严重免疫抑制、抗真菌药物间断应用以及系统性唑类药物应用间隔过长有关。 口咽念珠菌病临床上分为4型:①假膜型(鹅口疮):表现为白色、凝乳状、易脱落性斑块,基底为红色浅糜烂面,好发于颊黏膜、咽、舌或齿龈。②红斑型:表现为硬腭、软腭、舌背或颊黏膜的光滑红色斑片。③增生型:表现为白色、固着性斑片斑块,剥除较为困难,通常对称分布于颊黏膜、舌或上腭。 ④义齿性口炎:表现为光滑或颗粒性红斑,局限于硬腭的假牙附着区,通常与传染性口角炎(口角的红色、皲裂性皮损)伴发。其临床症状存在个体差异,可无自觉症状,也可有溃疡性疼痛;有时可累及舌以至声带,产生舌部烧灼感以及味觉改变等,严重时可影响发声、进食和生活质量。 1.2治疗 目的祛除口咽念珠病的症状和损害;预防或延缓免疫缺陷患者的复发;尽可能减少抗真菌药物的耐药和副作用的发生。 推荐方案口咽部念珠菌病的治疗可选择含服局部唑类药物如克霉唑、口服唑类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或含服多烯类药物(如制霉菌素或两性霉素B)等。推荐的首选治疗为:氟康唑100 200mg/d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或胶囊)200mg/ d口服;克霉唑10mg含片,5次/d。其他可选择的

白色念珠菌

特征: 本菌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很象酵母菌,直径3~6μm,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兰阳性,但着色不均匀。出芽方式繁殖。在病灶材料中常见真菌细胞出芽生成假菌丝,假菌丝长短不一,并不分枝,假菌丝收缩断裂又成为芽生的菌细。 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又称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假丝酵母菌俗称念珠菌,有81个种,其中有11种对人有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此外,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也较多引起疾病。 检查 ⒈直接检查法是临床最常用检验方法,阳性检出率为60%。其优点是简便,快捷。 ⒉革兰染色法的阳性检出率为80%。取分泌物涂片、固定后,革兰染色,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成群革兰染色阳性的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 ⒊可使用培养法,如疑为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多次检查均为阴性,可作真菌培养。 ⒋实验如需确定分辨假丝酵母菌的种类,必须进行发酵试验、同化试验,并就其菌落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⒌测定pH值具有重要鉴别意义,若pH 值<4.5,可能为单纯假丝酵母菌感染,若pH 值>4.5,并且涂片中有多量白细胞,可能存在混合感染。 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患严重疾病以及有复合维生素B缺,乏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霉菌性外阴炎就容易乘虚而入。特别是春天风景好,对女性来,说也是"个多事之春”。为啥这样说呢?因为,春季气候潮湿,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殊,很容易被这些复苏过来的细菌侵扰,最近就有一些女性受到了霉菌的困扰。要预防这个疾病主要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洗内裤并放于通风处晾;干盆具、毛巾自己专用;内裤与袜子不同盆清洗。而对于已婚女性来,说平时做好阴道保健也很重要,除了日常清洗外,还应该让阴道保持一定的酸碱度,通过功能锻炼等恢复肌肉组织弹性,避免细菌的侵扰。 放弃滥用抗生素 单独清洗内裤 重视怀孕时的护养 警惕洗衣机 注意公共场所卫生 正确避孕 伴侣同治 穿着全棉内裤 控制血糖,正确清洗外阴 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10%~20%非孕妇女及30%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念珠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

白念珠菌液泡的致病性作用

四综述四白念珠菌液泡的致病性作用 韩晓雨1张景翔2阎澜2 (1.海军军医大学学员二大队学员五队,上海200433;2.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军特药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摘要?白念珠菌是常驻人体的条件致病性真菌,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在正常人体不致病三当某些因素破坏这种平衡状态,如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和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时,白念珠菌由酵母相转为菌丝相,在局部大量生长繁殖,侵袭力增加,引起皮肤二黏膜甚至全身性的念珠菌病三随着真菌对经典药物耐药性的出现,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三目前以白念珠菌液泡作为抗真菌药物靶点的研究正深入开展三该文就白念珠菌液泡功能在白念珠菌致病性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三?关键词?白念珠菌;液泡;毒性;V-A T P a s e ?中图分类号? R379.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3-3827(2019)14-0053-05 近年来随着大量抗生素二糖皮质激素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器官移植术的开展,真菌感染日渐增多,尤其是需要重症监护的患者[1]三而在所有的真菌感染中,又以白念珠菌最多见三脓毒性念珠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超过30%[2]三真菌感染是重症监护人群中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三侵袭性念珠菌病(i n v a s i v e c a n d i d i a-s i s,I C)是实体器官移植受者(o r g a n t r a n s p o r t e r, O T R)死亡的常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物种是白念珠菌(46.3%)[3]三随着真菌对经典抗真菌药物耐药性的日渐增加,寻找新的抗真菌药物靶点刻不容缓三白念珠菌液泡对菌丝生长和致病力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真菌液泡功能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有助于寻找抗真菌化合物新靶点及筛选新的化合物三 液泡是真菌细胞中类似哺乳动物细胞中溶酶体的一种细胞器,为一种较大的酸化细胞器,具有降解大分子二储存营养物质二耐受外界压力,维持钙和金属离子的稳态[4],内吞和分泌途径中的膜运输等功能[5]三真菌液泡是一种高度动态的细胞 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7Z R1437700) 作者简介:韩晓雨,女(蒙古族),本科在读.E-m a i l:1475383232@ q q.c o m 通信作者:阎澜,E-m a i l:y l a n20001228@s i n a.c o m 器,白念珠菌由无毒力的酵母相转变为有毒力的 菌丝相时也要经历液泡的动态变化三液泡主要通 过促进菌丝生长及提高白念珠菌对应激的反应能 力两方面来帮助白念珠菌发挥其毒力[6-7]三在液泡生物发生中具有严重缺陷的突变菌株是无侵袭 力的三通过抑制液泡膜质子转运A T P酶(V a c u-o l a r-t y p e H+-A T P a s e,V-A T P a s e)功能和通过V-A T P酶抑制剂酸化酵母液泡,也可以降低白念珠菌的毒力三白念珠菌的菌丝在宿主的定植和侵袭期间起着重要作用,而菌丝的生长又受到液泡的调节,因此通过抑制液泡的功能来降低白念珠菌的侵袭力是理想的抗真菌策略三现对白念珠菌液泡重要功能蛋白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三 1V-A T P a s e 液泡功能取决于液泡V-A T P a s e维持酸性p H值[8]三V-A T P a s e存在于液泡膜,由V0二V1亚基组成,通过将H+从细胞质主动转运入液泡内从而维持液泡内酸化,对蛋白质加工和降解,内吞运输,p H驱动的胞吐作用,代谢物二离子和毒性药物的运输和隔离等发挥重要作用[9],也是白念珠菌维持侵袭力所必需的蛋白之一三V-A T-P a s e活性受损会削弱白念珠菌侵袭感染过程中许多因素:如毒力因子(利于菌丝侵入的酶)的分泌,菌丝向宿主细胞的侵入,生物被膜形成,抵抗 四35四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9年2月第14卷第1期 C h i n J M y c o l,F e b r u a r y2019,V o l14,N o.1

2016IDSA念珠菌治疗指南

2016IDSA念珠菌病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 曾军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的治疗建议 初始治疗 棘白菌素类(强/高)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后50mg qd 米卡芬净:100mg qd 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后100mg qd (强/高):推荐级别/证据质量

替代治疗 替代治疗 氟康唑静脉或口服(强/高) 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 后400mg(6mg/kg ) 替代方案:限病情不严重及耐药性不大的患者 转换为氟康唑 临床症状稳定 感染的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 初始治疗后血培养重复检查转阴从棘白菌素转为氟康唑(通常5-7天内) (强/中)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光滑念珠菌感染的治疗 对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敏感时, 用更高剂量氟康唑或伏立康 唑(强/低) 氟康唑:800mg(12mg/kg) 伏立康唑:200-300mg(3-4mg/kg)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药敏检测(强/低) 唑类敏感性检测 推荐所有血源性感染及临床 分离菌株 唑类敏感性检测 前期使用过一种棘白菌素,感 染光滑或近平滑念珠菌患者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其他抗真菌药物的选择 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强/高) 不能耐受、无法获得其他药物或耐药, 可使用AmB3-5mg/kg/d 治疗5-7d后,对氟康唑敏感的念珠菌感 染,临床症状稳定且重复血培养(-), 推荐更换为氟康唑治疗。 对唑类和棘白菌素耐药的可疑患者,使 用AmB3-5mg/kg/d(强/低)

念珠菌病

念珠菌血症的临床实践最新指南及治疗进展 改格式 30的文献注意文献格式如范文 近20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呈明显增多趋势。研究显示自1979年至2000年真菌所致的脓毒症增加了207%。其中,念珠菌所引起的感染是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念珠菌侵入人体,导致念珠菌血症和转移性器官受累的黏膜感染相关疾病等。念珠菌血症是美国医院中最常见的医疗相关的血行感染。念珠菌血症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侵袭性真菌病。据估计侵袭性念珠菌血症的归因病死率可高达47% [1-3],侵袭性念珠菌血症导致脓毒症休克的危害性更大[4]。然而,念珠菌属造成的侵袭性感染很大程度上与医疗活动相关,并广泛学者认为念珠菌病是造成院内感染发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 目前,有15种不同的念珠菌属引起疾病,过90%的侵入性感染是由5种常见的病原造成,它们是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这些生物有统一的的潜在毒性、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和流行病学。综合来说,由这些有机体造成的感染统称为侵袭性念珠菌血症。现将念珠菌血症的最新指南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常见的抗真菌药物 两性霉素B(AmB)能有效治疗侵袭性念珠菌血症,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剂量为0.5–0.7 mg/kg qd,但如果为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所致的侵袭性念珠菌血症,剂量为1 mg/kg qd。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治疗具有严重的肾毒性,研究表明脱氧胆酸引起肾毒性使念珠菌血症死亡率增加6.6倍。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中作用良好[5]。因此,临床医生针对疑似念珠菌血症的危重病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进行抗真菌治疗。 三唑类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等药物[6],大量的临床证实,三唑类药物的治疗念珠菌血症的效果好于两性霉素B脱氧胆碱治疗[7]。氟康唑能迅速渗透到脑脊液(CSF),使浓度达到血清的70%。同时,氟康唑在尿液中能迅速达到血清浓度的10-20倍[8]。因此,氟康唑常应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念珠菌感染。此外,伏立康唑对侵袭性念珠菌血症的治疗也有效。 棘白霉素类药物包括卡泊芬净,阿尼芬净,和米卡芬净等[9]。此类药物对大多数念珠菌(包括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等)的最低抑菌浓度较低[10]。然而,近平滑念珠菌对此类药物不是特别敏感。目前棘白霉素类药物用于治疗侵袭性念珠菌血症,效果良好[11]。最近的一项随机实验证明,棘白霉素类药物治疗非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患者的效果显著。 氟胞嘧啶除克柔念珠菌之外,此类抗真菌药物对其他真菌均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半衰期短(2.4 - 4.8小时),给药剂量为25 mg/kg qid,口服用药可吸收80% - 90%,通过尿液排泄,因此,合并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此类药物与两性霉素B共同作用能有效治疗念珠菌引起的心肌炎、脑膜炎等。 二、念珠菌血症的治疗 (一)非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的治疗 早期给予有效治疗是念珠菌血症得到控制和好转的关键。大量数据表明,抗真菌治疗的拖延和误诊大大提高了念珠菌病的死亡率[12]。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证明,棘白菌素能有效消灭患者体内70%-75%的念珠菌[12, 13]。与氟康唑相比,棘白菌素在治疗念珠菌血症方面似乎更具优势[14]。临床工作中,应用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一般更换为氟康唑。

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治策略

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治疗策略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200040)李光辉 念珠菌属(Candida species)是机会真菌或条件致病真菌中最常见者,其所致疾病在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中占首位。念珠菌病可累及人体皮肤、粘膜及各内脏器官。侵袭性念珠菌病更可危及生命,其中念珠菌血流感染(BSI)占医院获得BSI中的第4位,其粗病死率可高达39.2%(ICU 47.1%)。念珠菌病,尤其是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常很困难,导致延误及早正确的抗真菌治疗,并影响患者预后。由于念珠菌属是人体内最大的真菌正常菌群,在与外界相通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器官中广泛存在,采自这些部位的标本极易检出念珠菌,而临床上往往将痰液、尿液、粪便等临床标本中检出念珠菌属作为诊断念珠菌病的依据,导致抗真菌药的不合理的过度应用,因而早期正确诊断念珠菌病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议题。念珠菌病的病原治疗、经验治疗、预防性治疗的规范化则是目前面临的又一重要议题。 一、流行病学 在侵袭性真菌病(IFD)中念珠菌是最常见的机会真菌。在ICU患者、实体器官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的IFD中念珠菌属所致者占42%,在医院获得BSI中念珠菌占病原菌的9%。侵袭性念珠菌病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显著,美国报道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死亡率为0.4/100000/年(1),也有报道其归因病死率成人为15%-25%,新生儿和儿童为10%-15%。侵袭性念珠菌病可使入住ICU和住院时间分别增加12.7日和15.5日,并增加了医疗费用。发生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念珠菌定植、接受广谱抗菌药治疗、使用中央静脉导管、全胃肠外营养、胃肠道或心脏外科手术、住院时间延长、入住ICU、烧伤、早产、中性粒细胞减少、糖皮质激素应用、HIV感染、糖尿病。 在念珠菌病中以白念珠菌所致者为主,近年来在临床分离的念珠菌中,白念珠菌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自41个国家共142个中心参加的ARTEMIS全球念珠菌属耐药监测研究结果显示在1997-2007年10.5年期间白念珠菌在念珠菌属中所占比例自70.9%降至62.9%-65.0%,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等非白念珠菌略呈上升。在该系列报道中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仍保持敏感,耐药率为0.9%-1.4%。参与ARTEMIS的中国5所医院2001-2005年间念珠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其菌种变迁与全球资料相仿,白念珠菌占念珠菌属分离菌的61.5%,光滑、热带、近平滑和克柔念珠菌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侵犯局部皮肤、黏膜以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近年来,随着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等危险因素的增多,侵袭性念珠菌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念珠菌血症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常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预后。 1 病原学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条件致病真菌。临床上以白念珠菌最为常见,而非白念珠菌致病菌种多达16种以上,其中以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较为常见。 2 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 侵袭性念珠菌病是一个由定植、感染到发病的连续过程,多发生于抗细菌药物使用所致多部位、高强度念珠菌定植,并伴有生理屏障(解剖屏障、功能屏障和微生物屏障)破坏,或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虽然不同区域、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病种、不同患者侵袭性念

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各不相同,但危险因素评估对促进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意义重大。 3 流行病学 侵袭性念珠菌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患病率为(2.1~21.0)/10万,病死率达40%~60%。侵袭性念珠菌病以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最为常见,白念珠菌占65%~70%,但近年来在ICU、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器官移植等患者中,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高于白念珠菌。 4 病原学诊断 4.1 直接镜检 可直接镜检的标本包括无菌体液、痰、尿、粪便、分泌物或脓液及活检组织等。 4.2 真菌培养与鉴定 由于念珠菌为人体开放腔道如口腔或胃肠道的常居菌,因此从痰或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念珠菌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