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奈瑟氏菌属

奈瑟氏菌属

第28章奈瑟氏菌屬Neisseria

1.德,A.L.S.Neisser醫生為第一位描述淋病球菌者。

2.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和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為人類病原。其他存在咽頭和鼻咽腔的黏膜表面。偶有存在肛門、生殖器

官、生殖器官的黏膜表面。

3.需氧,G(-),球菌並排成對。不具運動性,不形成

內孢子。

4.常形成莢膜(encapsulated),氧化酶陽性,大都產生

觸酶,配合Gram stain可做快速鑑別診斷。

5.可氧化碳水化合物而產生酸。

6.和其他奈瑟氏球菌屬細菌的不同點:淋球菌只能

以葡萄糖行醱酵作用。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其他奈瑟氏菌屬(Other Neisseria Species)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生理與構造(Physiology and Structure)

1.非常挑剔,需巧克力培養基加入Arg、Hypoxanthine、

uracil和可溶性澱粉,於潮濕及CO2存在下才易生長。

2.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5~37℃,冰冷環境不易存活。且不

耐乾燥和脂肪酸。

3.鐵分子為其生長與代謝所必需,藉結合轉鐵蛋白

(transferrin)、乳鐵蛋白(lactoferrin)和血漿素

(hemoglobin)獲取鐵分子。

4.難由臨床檢體分離培養,但易人→人。

5.G(-),外表被覆由菌毛蛋白(pilin protein)所構成的菌毛

(pili)。無菌毛者不具毒性。

6.菌毛蛋白的抗原和菌毛蛋白的表現改變對此菌的再度

感染即失去免疫力。∴難發展出有效疫苗。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生理與構造(Physiology and Structure)

7.外膜有三種主要蛋白質:

(1)Por蛋白質:形成外膜的孔或通道。依其與單株抗

體作用引起的凝集反應,可分兩類血清型PorA(共18種)和PorB(共28種)。

(2)Opa蛋白質(opacity protein,混濁蛋白):為膜蛋白,

可與上皮細胞結合。

(3)Rmp蛋白質(reduction-modifiable protein,可修飾還原

蛋白):可抑制宿主產生抗體反應。

8.細胞壁中最主要抗原為脂寡糖(lipooligosaccharide,

LOS),由脂質A和核心寡糖組成,似脂多糖(LPS)並具內毒素活性,但比LPS少了菌株特異性的O多糖體抗原。

9.淋球菌蛋白可分解IgA(具蛋白酶功能)和青黴素(具β-

內醯胺酶功能)。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致病因與免疫(Pathogenesis and Immunity)

1.附著在黏膜細胞→穿入細胞並增殖→進入上皮下腔造

成感染。

2.菌體接觸細胞→Opa蛋白與宿主細胞表面緊密結合→

進入上皮細胞。

3.Opa蛋白可抑制細菌與吞噬小體融合→防止細菌被殺

死。

4.LOS可活化補體釋出C5a成分→活化吞噬細胞引起發炎

反應。遺傳上缺乏補體者易引發全身疾病。

5.LOS可刺激引發炎症反應釋出腫瘤壞死因子-α→疾病

相關症狀。

6.人體主要產生IgG中的IgG3。Por抗體少,但易檢測到

菌毛蛋白、Opa蛋白和LOS之血清抗體。

7.IgA1protease可分解IgA1提供細菌感染黏膜。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1.淋病只發生在人類,無其他宿主。

2.主要藉性接觸傳染,女性無症狀帶菌比例較男性高。

3.直腸和咽喉比生殖道感染更易成為不顯性感染。

臨床疾病(Clinical diseases)

1.男性感染主要侷限在尿道,2~5天潛伏期,自尿道排出

膿液和排尿困難現象。有些發生副睪丸炎(epididymitis)、前列腺炎(prostatitis)和尿道周邊膿瘍(periurethral abscesses)。

2.女性主要感染部位為子宫頸(因此菌感染子宫頸內的上

皮細胞,但不感染陰道的鱗狀表皮細胞),陰道排出排泄物、排尿困難和腹痛等。有些發生輸尿管炎(salpingitis)、卵管卵巢膿瘍(tuboovarian)和骨盤炎。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臨床疾病(Clinical diseases)

3.少數伴隨敗血症之傳播感染和皮膚與關節的感染。症狀包

括發燒,在手根、膝蓋和腳踝處有移動性關節炎

(migratory arthralhias)、化膿性關節炎(suppurative

arthritis)。在身體末端出現紅斑性小膿泡。

4.另引起

(1)Fitz-Hugh-Curtis syndrome(肝臟周邊發炎綜合症):侵犯

腹部引致肝臟周圍炎及闌尾炎。1930年及1934年由

Dr.Curtis,Dr.Fitz和Dr.Hugh等醫生在感染淋球菌導致

輸卵管炎患者發現。患者右上腹腔疼痛或不適。

(2)化膿性結膜炎(purulent conjunctivitis)。

(3)新生兒:分娩時感染造成新生兒眼炎(opththalmia

neonatorum)。

(4)男同性戀者:肛門直腸淋病(anorectal gonorrhea)

(5)咽喉炎(pharyngitis)。

實驗室診斷(Laboratory Diagnosis)

顯微鏡檢查(Microscopy)

1.抹片Gram stain對尿道炎患者檢出率高,但對無症狀或其他

疾病患者不高,均需作培養再確認。

培養(Culture)

1.檢體:尿道、子宫頸、攝護腺、陰道、直腸黏膜、咽喉的

膿或分泌物。不可使用棉花採檢棒(脂肪酸抑制奈瑟氏菌生長)

2.(1)選擇性培養基:modified T hayer-M artin medium(MTM)

添加Vancomycin(萬古黴素):抑制G(+)。

Colistin(黏菌素):抑制G(-)。

Nystatin(制黴菌素):抑制真菌。

(2)非選擇性培養基:Chocolate blood agar

實驗室診斷(Laboratory Diagnosis)

培養(Culture)

3.血液培養中的抗凝血劑SPS(sodium polyanethol sulfonate)會

抑制奈瑟氏菌生長。

4.一般培養基中含脂肪酸或微量金屬皆可抑制菌生長。

5.檢體乾燥→菌易死亡,勿將冰冷檢體直接接種到預溫的培

養基。

鑑定(Identification)

依氧化酶陽性、於MTM培養G(-)雙球菌→致病性奈瑟菌屬,最檢測細菌所產生的酸是來自葡萄糖。

基因探針(genetic Probes)

1.可檢測淋病雙球菌和披衣菌(chlamydia)。

2.缺點:無法檢測出抗藥性菌株。

血清學(Serology)敏感度和專一性不高,暫不推薦使用。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治療、預防與控制(Treatment,Prevention,and Control) 1.目前不再使用青黴素的原因:

(1)抗藥性

(2)藉β-內醯胺(β-lactam)水解酵素抗青黴素菌株已由

東南亞遍及全世界。

(3)已分離到不會產生β-內醯胺水解酵素的抗青黴素

菌株,同時抗四環黴素、紅黴素和胺基糖苷

(aminoglycosides)等抗生素。

2.美CDC建議初次治療改用ceftriaxone,cefixime,

ciprofloxacin或ofloxacin,若配合deoxycycline或

azithromycin可同時治療披衣菌。應對菌株做藥物敏感度試驗。

3.新生兒眼炎可用1%硝酸銀、四環黴素或紅黴素治療。

4.因抗原性多變→無法產生有效疫苗。

防止淋病流行的有效方法是:

教育、積極檢測和徹底篩選性接觸者。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其他奈瑟氏菌屬(Other Neisseria Species)

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1.具莢膜,G(-)雙球菌,普遍存在健康者

的鼻咽腔中。

2.引發腦炎。

淋病奈瑟球菌可以治愈吗

淋病奈瑟球菌可以治愈吗 文章目录*一、淋病奈瑟球菌可以治愈吗*二、引起淋病的病因有哪些*三、淋病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淋病奈瑟球菌可以治愈吗1、淋病奈瑟球菌可以治愈吗淋病奈瑟球菌是可以治愈的,但是治疗淋病的方法和药物还是有很多种的,作为淋病的患者来说,最根本的方法还是根据自 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治疗,只有对症下药了才能够早日治疗淋病,避免淋病给大家的困扰哦。 2、淋病患者日常如何护理 2.1、检查配偶 淋病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其配偶也应到医院进行性病检查, 以便发现问题,夫妻同治,尽早痊愈。 2.2、夫妻同治 夫妻双方一同治疗,由于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所以当夫 妻双方中其中一方患病后,另一方也应该要一同进行治疗。 2.3、严禁性生活 淋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应绝对禁止性生活,以免引起生殖 器官充血水肿,使症状加剧,更主要的是淋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以防传染给他人。 3、淋病会给患者造成哪些危害 3.1、诱发男性不育症。淋病逆行感染,感染到男性前列腺、

精囊炎、附睾,使精子发生反常,就会患不育症。 3.2、致使性功能妨碍。淋病如得不到及时医治,易呈现性欲减退、勃起不坚、阳痿、早泄及神经衰弱等表现。 3.3、排尿妨碍。尿线纤细、射程短,乃至尿潴留。尿痛细微,排尿时仅感到尿道火热或轻度刺痛,常可见终末血尿。尿液通常通明,但可见淋菌丝浮游于其间。尿道口红肿,灼痛,流粘脓液等。 3.4、并发别的病症。如尿道炎、尿道周围安排炎和脓肿、包皮腺炎、输精管炎、精囊炎、鞭膜积液、睾丸炎、前列腺炎、龟头包皮炎等。淋球菌也可经血行播散,致使关节炎、肝炎,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引起淋病的病因有哪些1、自身免疫力低下 淋病的病因之一就是自身免疫力低下,主要是指非性接触传染。这些患者一般是通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是被污染了的用具,比方说毛巾、脚布脚盆、衣被等,甚至是接触到患者使用过的厕所的马桶圈也可能会被传染。 2、不洁性接触 淋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染,因此,不洁的性接触是导致淋 病的一大原因。男性患者极多数都是因为性接触了患病的,其传播速度极快,且感染率极高,一般在感染后的三至五天就会发病。 3、外伤感染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形态特征: ①革兰氏阳性的类球形杆菌 ②大小约为0.4~0.5μm x 0.5~2.0μm ③两端钝圆 ④在有些培养基中稍弯,单个、成V形或成对平行排列 ⑤在陈旧培养中的菌体可呈丝状及革兰氏阴性 ⑥兼性厌氧,无芽孢,一般不产生荚膜 ⑦在20~25℃时以4根周毛运动,在37℃时只有较少的鞭毛或1根鞭毛 培养特性: ①需氧和兼性厌氧 ②生长范围为2-42℃ ③最适温度为35-37℃ ④pH中性至弱碱性(pH9.6) ⑤在6.5% NaCl 肉汤中生长良好。 ⑥在20-25℃培养有动力,穿刺培养2-5天可见倒立伞状生长,肉汤培养物在显微镜下可见翻跟斗运动。 ⑦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初始很小,透明,边缘整齐,呈露滴状,但随着菌落的增大,变得不透明。

⑧在5-7%的血平板上,菌落通常也不大,灰白色,刺种血平板培养后可产生窄小的β-溶血环。 ⑨在0.6%酵母浸膏胰酪大豆琼脂(TSAYE)和改良Mc Bride(MMA)琼脂上,用45°角入射光照射菌落,通过解剖镜垂直观察,菌落呈兰色、灰色或兰灰色。 生化特性:(甘露醇、木糖为阴性,其他为阳) 1.该菌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 2.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 发酵葡萄糖、乳糖、水杨素、麦芽糖、鼠李糖、七叶苷、蔗糖(迟发酵)、山梨醇、海藻糖、果糖。 不发酵木糖、甘露醇、肌醇、阿拉伯糖、侧金盏花醇、棉子糖、卫矛醇和纤维二糖。 3.不利用枸橼酸盐,40%胆汁不溶解。 4.吲哚、硫化氢、尿素、明胶液化、硝酸盐还原、赖氨酸、鸟氨酸均阴性。 5.MR-VP试验和精氨酸水解阳性。 生化试验: ①动力试验+ 原理:有动力的细菌扩散生长,培养基浑浊,无动力的细菌培养基澄清。(结果:有动力,呈伞状生长,底为弯月牙形)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的症状,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治疗【专业知识】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的症状,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 炎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是由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感染病。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等类型为主。亦有急性阑尾炎、脑膜炎、多发性关节炎、猩红热型、黄疸型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多种临床类型,部分病例有慢性倾向。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属(Yersinia enterocolitica,YE)肠道杆菌科,是革兰阴性、卵圆形粗短杆菌,有鞭毛和菌毛,在普通培养基上25~30℃易生长。本菌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对湿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该菌具有侵袭性,还可产生耐热肠毒素,两者与致病性有关。 二、发病机制 细菌进入肠道后通过肠毒素、细胞毒素及侵袭力致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首先黏附在回肠下端、盲肠及结肠黏膜,继而侵袭到固有层并引起炎症,形成浅表溃疡,集合淋巴结肿大和肠系膜淋巴结炎。其产生的耐热肠毒素抑制上皮细胞对Na 和水的吸收,引起腹泻。若机体抵抗力下降,此菌可进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和迁徙性病灶。此外,该菌还可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现认为与超抗原活性有关。假结核耶尔森菌进入肠道后常局限在回盲部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形成化脓性淋巴结炎和肉芽肿病变,偶尔进入血流。 症状体征 一、症状1.小肠结肠炎约2/3病例表现为此型,潜伏期4~10天,急起发热、腹痛和腹泻,水样稀便,可带黏液,偶见脓血。少数有呕吐。病程一般数天,可长达1~2周。 2.末端回肠炎病变以末端回肠、阑尾和肠系膜淋巴结炎症为主。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热、右下腹痛或压痛,可伴腹泻,外周血白细胞增多。

奈瑟氏菌属

第28章奈瑟氏菌屬Neisseria

1.德,A.L.S.Neisser醫生為第一位描述淋病球菌者。 2.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和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為人類病原。其他存在咽頭和鼻咽腔的黏膜表面。偶有存在肛門、生殖器 官、生殖器官的黏膜表面。 3.需氧,G(-),球菌並排成對。不具運動性,不形成 內孢子。 4.常形成莢膜(encapsulated),氧化酶陽性,大都產生 觸酶,配合Gram stain可做快速鑑別診斷。 5.可氧化碳水化合物而產生酸。 6.和其他奈瑟氏球菌屬細菌的不同點:淋球菌只能 以葡萄糖行醱酵作用。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其他奈瑟氏菌屬(Other Neisseria Species)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生理與構造(Physiology and Structure) 1.非常挑剔,需巧克力培養基加入Arg、Hypoxanthine、 uracil和可溶性澱粉,於潮濕及CO2存在下才易生長。 2.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5~37℃,冰冷環境不易存活。且不 耐乾燥和脂肪酸。 3.鐵分子為其生長與代謝所必需,藉結合轉鐵蛋白 (transferrin)、乳鐵蛋白(lactoferrin)和血漿素 (hemoglobin)獲取鐵分子。 4.難由臨床檢體分離培養,但易人→人。 5.G(-),外表被覆由菌毛蛋白(pilin protein)所構成的菌毛 (pili)。無菌毛者不具毒性。 6.菌毛蛋白的抗原和菌毛蛋白的表現改變對此菌的再度 感染即失去免疫力。∴難發展出有效疫苗。

细菌分类大全

细菌分类大全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敏感(结核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的双球菌和淋病双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而对链霉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方面意义重大。 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可以选择氟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也可以选择大环内酯类比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 革兰氏阳性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可以选择青霉素族,头孢曲松钠等。 革兰氏阴性菌,以[]为代表。大肠为兼气性菌种,一般生存于肠道中及厌氧的还境中。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特征为有一层outer membrane 与阳性菌种不同。目前对大肠杆菌的研究很

常见细菌分类

肠杆菌 1.肠杆菌属 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聚团肠杆菌、阿斯布肠杆菌、河生肠杆菌生物1群、河生肠杆菌生物2群、中间肠杆菌、格高非肠杆菌、阪崎肠杆菌、泰洛肠杆菌 2.埃希菌属 大肠埃希菌、福格森氏埃希菌、不活跃大肠埃希菌、伤口大肠埃希菌、赫尔曼氏埃希菌 3.沙雷菌属 粘质沙雷菌、深红沙雷菌、无花果沙雷菌、泉居沙雷菌、芳香沙雷菌1群、芳香沙雷菌2群、晋城沙雷菌、液化沙雷菌 4.克雷伯菌属 肺炎克雷伯菌、臭鼻克雷伯菌、鼻硬节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解鸟氨酸克雷伯菌 5.变形杆菌属 奇异变形杆菌属、普通变形杆菌、潘尼变形杆菌 6.普罗威登斯菌属 产碱普罗威登菌、斯图普罗威登菌、雷极普罗威登菌、拉氏普罗威登菌 7.沙门菌属 猪霍乱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伤寒沙门菌、雏白利沙门菌 8.枸橼酸杆菌 弗旁地枸橼酸杆菌、异型枸橼酸杆菌、丙二酸盐阴性枸橼酸杆菌

美洲爱文菌 10.布特维西菌属 水生布特维西菌 11.爱德华菌属 迟缓爱德华菌、保科爱德华菌 12.巴提奥杆菌属 乡间巴提奥杆菌 13.哈夫尼亚菌属 蜂房哈夫菌属 14.西地西菌属 戴氏西地西菌、拉氏西地西菌、奈氏西地西菌 15.摩根菌属 摩根摩根菌 16志贺菌属 志贺菌A,B,C 群、宋内志贺菌 17.克吕沃菌属 抗坏血酸克吕沃菌、栖冷克吕沃菌

不脱羧莱克勒菌 19 .默勒菌属 威斯康星默勒菌 20 拉恩菌属 水生拉恩菌 21.塔特姆菌属、 痰塔特姆菌 22.耶尔森菌属 假结核耶尔森菌、小结肠炎耶尔森菌、中间耶尔森菌、克氏耶尔森菌、费氏耶尔森菌 23.不动杆菌属 洛菲不动杆菌、溶血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 24. 寡养单胞菌属 嗜麦芽窄单胞菌 非发酵菌 1.假单胞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施氏假单胞菌、门多萨假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假产碱假单胞菌

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淋病奈瑟菌 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淋病奈瑟菌的传播与致病 淋病奈瑟菌又称淋球菌,是淋病的病原菌,人类是本菌的唯一天然宿主和传染源。淋病是淋菌性尿道炎的简称,是由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炎性疾病,它是人类很古老的,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流行非常广泛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淋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有症状或无症状的患者均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其中轻症或无症状的淋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交传染,还可通过非性接触传播,如通过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用品(衣裤、床上用品、毛巾、浴盆、马桶等)间接感染;孕妇淋病患者当羊膜破裂,可继发羊膜腔内及胎儿感染;新生儿经过患淋病的母体产道时常可引起淋菌性眼炎;另外尚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和器具引起医源性感染。 本病最初多侵犯尿道、宫颈内膜,继而可波及前列腺、精囊、副睾、子宫内膜及输卵管。有时肛门、直肠、咽粘膜、眼结膜也可受染。尚可经血行播散引起菌血症、关节炎、心内膜炎及脑膜炎,可引起死亡或不育、不孕、失明及尿道狭窄等后果。由于本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后果严重,因此它是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性病之一。 二、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 淋病奈瑟菌属奈瑟菌属,镜下呈肾形,常成双排列,邻近面扁平或稍凹,像两瓣黄豆对在一起,大小0.6μm×0.8μm。革兰氏染色阴性,呈粉红色,美蓝染色呈蓝色。急性炎症期细菌多在患者分泌物的少部分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慢性期则多在细胞外,且有些可呈单个球形或四联状。人工培养后形态亦常呈球形、单个、成双或四联排列。 淋球菌适于潮湿(相对温度80%~85%)、温暖(35.5℃~36.5℃)、中性偏碱(pH7.2~7.6)、含5%~10%二氧化碳的条件下生长。最怕干燥,在完全干燥环境下只能存活1~2小时,对温度变化敏感,超过38℃或低于30℃则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上室温放置1~2天即可死亡,在39℃存活13小时,42℃存活15分钟,50℃存活5分钟。如在不完全干燥的衣裤、被褥、毛巾、玩具上则可存活18~24小时。一般消毒剂容易将它杀灭,在 1:4000硝酸银溶液中7分钟死亡,1%石炭酸溶液中3分钟内死亡。 淋球菌较为娇嫩,酶系统不完整,初代培养普通培养基不易成功,需在含有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且含有二氧化碳的条件下才能生长。淋球菌在血琼脂培养基孵育24小时后,可形成直径0.5~1mm的圆形稍隆起,湿润光滑,半透明,边缘呈花瓣状,有粘性的露滴状菌。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存在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 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细菌的L型:(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 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为~。 3.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与细胞中。未闭合环状双链DNA, 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性的遗传性状。质粒能独立自我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4.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菌、非病原菌和芽胞。 5.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一般不能杀死全部非病原菌和芽胞。 6.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其具有病毒 的基本特性。 7.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合同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 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 8.LD50:作为测定毒力的指标,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 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9.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本身不侵入血液,只有其产生的 毒素进入血液,到达易感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常见:白喉杆状杆菌、破伤风梭军。 10.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经过血液到达体内 适宜的组织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1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 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脾肿大等,严重可导致休克而死亡。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12.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它 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 13.卫星现象: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黄色 葡萄菌菌落越远的越小,此现象称卫星现象。 14.动物源性细菌:以动物作为传染源,能引起动物和人类发生人兽共患症的病 原菌,称~。包括:布鲁菌属、耶尔森菌属、芽胞杆菌属、柯克斯体属、巴通体属、弗朗西斯菌属和巴斯德菌属等。 15.异染颗粒:白喉棒状杆菌用Albert或Neisser stain等法染色后,这些颗粒与 菌体着染颜色不同,成为异染颗粒。 16.支原体: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 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7.病毒: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 十万倍后方可观察。病毒只有一种核酸为遗传物质,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显示生命活性,无完整细胞结构,故病毒被列为一个独立的微生物类型,即非细胞型微生物。 18.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生 的现象称~。

医院微生物室李斯特菌属检验操作规程

XXXX医院 微生物室李斯特菌属检验操作规程 1 目的 2 标本类型 3 鉴定检验 3.1 形态染色 3.2 培养特征 3.3 生化反应 3.4 鉴别要点 3.5 操作步骤 4 药敏试验 5 质量控制 6 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 7 临床意义 8 鉴定流程 9 相关文件 1 目的 规范李斯特菌属检验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李斯特菌属包括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伊氏李斯特菌、斯氏李斯特菌等菌种,其中只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对人和动物致病。 2 标本类型 血液、尿液、痰、脑脊液、穿刺液、脓液等标本。 3 鉴定检验 3.1 形态染色:革兰阳性小杆菌。 3.2 培养特征:在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小时,形成较小、圆形、光滑而有狭窄β-溶血环的菌落。

3.3 生化反应:触酶试验阳性,分解葡萄糖,不分解蔗糖、木糖、甘露醇,甲基红、VP和CAMP试验阳性,吲哚、脲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 3.4 鉴别要点 3.4.1 本菌属特征:革兰阳性短杆菌,菌落较小,有狭窄的β-溶血环,25℃时有动力,37℃时无动力,触酶、CAMP试验阳性,分解葡萄糖。 3.4.2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与粪肠球菌的鉴别:两者均具有耐盐、耐碱耐胆汁等特点,但可通过触酶试验加以鉴别。 3.4.3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与无乳链球菌的鉴别:两者CAMP试验均为阳性,但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触酶试验阳性,无乳链球链触酶试验阴性。 3.5 操作步骤 3.5.1 涂片染色: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3.5.2 触酶试验:参见《触酶试验操作规程》。 3.5.3 鉴定:从血琼脂平板上挑取纯菌落,用细菌鉴定仪或传统生化反应进行细菌鉴定。 4 药敏试验 参见《药敏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 M100-S19最新版本文件。 5 质量控制 见《质量管理程序》。 6 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

淋病奈瑟菌综述

淋病奈瑟菌的研究现状 淋病(gonorrhea)是由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病奈瑟菌引起的经典性病之一。人类是淋病奈瑟菌唯一的自然宿主,主要通过性接触而传播。感染淋病奈瑟菌之后,患者发生泌尿生殖系统的损害,表现为尿道炎和宫颈炎,以及附睾炎、盆腔炎等并发症,女性患者还可由于并发症造成不育、富外孕等严重后果。淋病常见,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据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6200万新病例发生,其中以欧美和非洲一些国家尤甚。发病与病人因素,诸如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性行为方式及免疫力有关,并随地区和季节的不同会有所变化。 关键词:淋病奈瑟菌、耐药、淋病奈瑟菌PI蛋白、检测方法 1.淋病奈瑟菌的感染 淋病奈瑟菌主要侵犯粘膜,尤其对单层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有很强的亲和力,淋病奈瑟菌侵入前尿道或子宫颈后,借助菌毛、外膜蛋白粘附到柱状上皮细胞表面进行繁殖,之后被柱状上皮细胞吞饮,进入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细胞损伤裂解。淋病奈瑟菌在逸入粘膜下层,通过内毒素与补体、IgM等协同作用,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吞噬,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出现充血、水肿、粘膜糜烂和尿痛,形成典型尿道脓性分泌物。当细菌进入尿道腺体和隐窝后,腺管开口及隐窝被阻塞,潜藏的细菌可引起慢性淋病。 2.淋病奈瑟菌PI蛋白 目前已知的淋球菌表面抗原有PI(Porin,Por,主要外膜蛋白),PII(0pa,热修饰蛋白),PIII(还原反应可修饰蛋白、或浓度相关蛋白)等外膜蛋白,及菌毛蛋白和LPS(脂多糖)、LOS(脂寡糖),均能诱导相关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这几种抗原中,PI是外膜蛋白中含量最高的蛋白成分,约占60%,且仅有中等程度的抗原变异。抗PI抗体具有杀菌作用,故而PI抗原最有可能用于制备成功的淋病疫苗,这使其成为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PI 蛋白是淋球菌主要外膜蛋白,它是液态的跨膜蛋白通道,以利于某些离子和大分子通过外膜屏障。PI蛋白在淋球菌感染致病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因为体外试验显示它能从淋球菌外膜贯穿入中性粒细胞膜,该过程在体内淋球菌粘附至上皮细胞表面中可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纯的PI蛋白插入细胞脂质双层形成电压门控、轻微阴离子选择的通道,这一功能已被实验证实。纯PI蛋白也能插入血浆中性白细胞膜。哺乳细胞中加入纯PI蛋白可引起短暂跨膜电压改变以及调节宿主细胞间信号传导。但是尚未得到完整的淋球菌将功能性小PI插入受感染哺乳细胞直接证据【1】。 3.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 淋球菌具有类似于大肠杆菌的被膜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外膜、肽聚糖、周间隙、质膜。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LPS组成。外膜蛋白(om)在维持外膜结构、保证物质运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按其拷贝数目的多少可分为主要蛋白和微量蛋白。孔蛋白是主要蛋白,起运输作用【2】。大肠杆菌的孔蛋白ompF、ompC、ompA的相对分子质量

食品微生物检验——单增李斯特菌

食品中单增李斯特检测技术 李斯特氏菌属包括七个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绵羊李斯特氏菌 英诺克李斯特氏菌 威尔斯李斯特氏菌 西尔李斯特氏菌 格氏李斯特氏菌 默氏李斯特氏菌 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对人类致病性强,绵羊李斯特氏菌对人类也有一定的致病性,其余李斯特氏菌无致病性。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菌的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 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单增李氏菌对人类的安全具有危险,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此,在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必须加以重视。 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短杆菌,大小约为0.5μmх 1.0-2.0μm,直或稍弯,两端钝圆,常呈V字型排列,偶有球状、双球状。 兼性厌氧、无芽胞,一般不形成荚膜,但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可形成荚膜,在陈旧培养中的菌体可呈丝状及革兰氏阴性。 该菌有4根周毛和1根端毛,但周毛易脱落。 该菌营养要求不高,在20--25℃培养有动力,穿刺培养2-5天可见倒立伞状生长,肉汤培养物在显微镜下可见翻跟斗运动。 该菌的生长范围为2--42℃(也有报道在0℃能缓慢生长),最适培养温度为35--37℃,在pH中性至弱碱性(pH9.6)、氧分压略低、二氧化碳张力略高的条件下该菌生长良好,在pH3.8-4.4能缓慢生长,在6.5% NaCl 肉汤中生长良好。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初始很小,透明,边缘整齐,呈露滴状,但随着菌落的增大,变得不透明。 在5-7%的血平板上,菌落通常也不大,灰白色,刺种血平板培养后可产生窄小的β-溶血环。 在0.6%酵母浸膏胰酪大豆琼脂(TSAYE)和改良Mc Bride(MMA)琼脂上,用45度角入射光照射菌落,通过解剖镜垂直观察,菌落呈兰色、灰色或兰灰色。 该菌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 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 如发酵葡萄糖、乳糖、水杨素、麦芽糖、鼠李糖、七叶苷、蔗糖(迟发酵)、山梨醇、海藻糖、果糖。

淋病奈瑟菌检测操作规程

淋病奈瑟菌检测操作规程 (一)涂片镜检 1、检测目的 查找标本中白细胞内的革兰阴性双球菌,规范淋病奈瑟氏菌的涂片检测,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标本采集 生殖道分泌物,无菌留取。 3、玻片的制备 (1)取洁净载玻片,在有磨砂的一面写上编号(化验单尾号或标本号) (2)在生物安全柜内涂片,自然干燥后进行革兰染色及显微镜检查。 4、染色 (1)涂片经火焰固定后,加结晶紫染液染1分钟,流水缓慢冲去染液。 (2)吸水纸吸干玻片水分后加碘液媒染1分钟,水洗。 (3)加脱色液,复染30秒,水洗。 (4)加复染液,复染30秒,水洗 (5)玻片完全干燥后,显微镜镜检。 5、镜检与结果报告 阳性:革兰染色显微镜下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呈双肾形成对排列。 结果报告:细胞内可见革兰阴性双球菌。 6、参考范围:阴性 7、质量控制 (1)每次染色时应同时用已知的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进行对照试验,以检查染色液的质量。 (2)结晶紫与草酸铵溶液混合不能保存太久,如有沉淀则应重新配制。 (3)采样时,女性拭子插入子宫颈3cm处取样,避免阴道分泌物污染拭子。 (4)对于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应常温保存,不可以冷藏。 8、生物安全防护 (1)操作前应做好自身防护(穿工作服、戴口罩、胶皮手套)。 (2)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涂片操作。 (3)所有不再需要的标本,培养物和其他生物性材料,应置于专用和有生物危害标记、用于处置危险废弃物的防漏容器内。 (4)试验操作工作面应以500ppm“84”消毒液擦试,再用紫外线灭菌灯照射2小时。(5)所有弃置的实验室生物标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应通过高压消毒或其他无害化处理。

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

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 发表时间:2016-12-13T16:38:47.09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5期作者:余欣梅 [导读] 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兼性厌氧杆菌,是一种环境致病菌,感染后可以引起李斯特菌病。 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重庆 400042 【摘要】李斯特菌是一种环境致病菌,是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体,摄入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后,可引起李斯特菌病。与普通人相比,孕期妇女是高危人群,一旦感染了李斯特菌可能会导致自然流产或早产;胎儿及新生儿感染,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尽早治疗可以改善李斯特菌感染的母婴预后。 【关键词】妊娠期;感染性疾病;李斯特菌 【中图分类号】R7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5-238-02 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兼性厌氧杆菌,是一种环境致病菌,感染后可以引起李斯特菌病。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李斯特菌属有6个种,分别是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英诺克李斯特菌,伊氏、格氏、莫氏、塞氏李斯特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M)为细胞内寄生的革兰阳性无芽孢杆菌,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其为李斯特菌属中唯一人类致病菌,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在人畜间传播,引起人和动物的局灶性感染、败血症、脑膜炎、流产、早产、死胎、新生儿感染及死亡等。普通人群的发病率报道不一,在0.1/10万~1.1/10万,而妊娠期为12/10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LM可侵袭母胎界面导致胎儿严重感染,胎儿死亡率高达30%[1-5]。李斯特菌感染危险对象还包括免疫力低下人群、老年人群。本文主要目的是了解妊娠期感染李斯特菌的临床相关性。 一、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病学特点 李斯特菌感染后患者病死率高达30%[6],该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如土壤、水、腐败蔬菜等,亦可以从正常人粪便中分离培养。其对各种应激(低温、高盐、低 pH、氧化应激等)条件有很强的耐受性,进一步增大了该菌的危害性[7]。此菌不产生内毒素,可产生一种溶血性外毒素,对人类致病性强[8]。该致病菌还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威胁食品安全的4大致病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肉毒梭菌、亲水气单胞菌) 之一[9]。高温烹饪食物可杀灭李斯特菌,化学杀虫剂及紫外线照射对其较敏感,75%酒精5min、1‰紫外线照射15min均能将之杀死[10]。 1926年首次报道家兔感染李斯特菌;1936年首次报道人类感染李斯特菌。WHO和 FDA于1986年设立了李斯特菌研究中心,专门协调该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临床等研究工作[11]。美国早在2000年就将李斯特菌病定为国家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近10余年来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因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污染食品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日益增多[12]。到目前为止,我国虽未出现有关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引起食物中毒暴发流行的报道,但从国内目前的多篇报道了解,此菌多年来在我国猪、羊、鸡、牛、兔等家禽家畜中有流行,并已经报告的临床散发病例有数十例。目前由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污染引起的食品中毒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3]。随着饮食习惯逐渐变化,食用生冷及半熟食的人群增多,致使李斯特菌感染率增高。感染后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血流感染、脑膜炎,甚至死亡。 二、母婴感染途径及临床表现 1、母婴感染途径:李斯特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侵犯宿主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中寄生繁殖,其能穿越感染宿主的3道屏障(肠道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该菌不产生内毒素,但可产生溶血性外毒素,且致病力强。该菌的清除依赖于细胞免疫,其特异性保护能力依赖于巨噬细胞,体液免疫对该菌感染无保护作用,因此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都较易感。孕妇由于体内孕酮升高,而导致细胞免疫力下降[14],使得孕妇极容易感染此细菌[15]。李斯特菌有嗜胎盘特性,妊娠期感染很容易引起宫内感染,其机制尚不清楚[16]。动物实验发现,李斯特菌通过其两个表面蛋白内化蛋白InlA和InlB可以和宿主细胞的钙黏着蛋白、c—Met酪氨酸激酶结合侵入宿主细胞[17-18],可以通过胎盘屏障侵犯胎盘形成小脓肿,绒毛膜羊膜炎、绒毛炎等。感染常从子宫蜕膜开始,虽然胎盘屏障可以防止感染发生,但因妊娠期的特殊性,胎盘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从而感染LM的危险性更大[19]。胎儿在宫内受细菌感染的途径有3种:上行性羊水感染、上行性胎盘胎儿感染和血行性胎盘胎儿感染[20],其中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可能是血行性胎盘胎儿感染。研究显示,新生儿感染李斯特菌病例均能在母亲的相关检测中找到李斯特菌感染证据,包括血、羊水及胎盘培养。母亲与新生儿的李斯特菌菌株的血清型及基因检测亦显示感染为同源性,再次证实母婴垂直传播是新生儿李斯特菌病发病的最主要方式。 2、临床表现:妊娠期LM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孕期,但更多见于妊娠晚期;感染后常表现为高热、腹痛、白细胞增高、胎动减少或消失,伴或不伴胃肠道症状。妊娠早、中期感染可导致流产、死胎,妊娠晚期则导致胎儿及新生儿发生感染,可出现胎儿心率减慢、胎动减少、胎粪污染以及新生儿窒息、死亡等。新生儿感染LM有两种表现形式,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1)早发型:即出生时或出生后2 d内临床表现异常,多为早产儿,表现为窒息、呼吸困难、发热、循环障碍等早期感染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流感染,可伴有急性呼吸窘迫及肺炎等,本型多由母婴传播、宫内感染所致,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首先感染胎盘,引起胎盘炎性改变再感染胎儿。(2)晚发型:多发生于出生7 d后至数周,多为足月儿,主要表现为脑膜炎,有报道显示94%晚发型表现为脑膜炎[21]。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可直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及脑干引起脑膜及脑干脑炎,存活婴儿约30%~50%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新生儿李斯特菌病易引起新生儿死亡,欧美国家报道新生儿病死率为20%~30%[22]。 三、诊断与治疗 1、诊断:围产期发生LM感染,如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产妇死亡;新生儿感染LM,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和前提。围产期高危因素有: (1)母亲孕期有食用生冷食物史;(2)母亲既往有不良孕产史,包括不明原因流产、死胎、早产或有新生儿早期感染者;(3)母亲围产期不明原因发热;(4)早产儿;(5)胎膜早破时间>18h;(6)有围产期窒息史,羊水浑浊、有异味[23]。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血培养或胎盘细菌培养[24],确诊须获得阳性的细菌培养结果。对于高度怀疑有宫内感染的孕产妇,在分娩时应采集阴道及宫腔分泌物、胎盘胎膜组织进行病原菌培养及病理检查。同时对其新生儿做血液、脑脊液、胃液及咽拭子等细菌培养,严密监测新生儿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的变化,密切观察临床表现,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减少围产期感染引起的新生儿死亡[25,26]。 2、治疗:如果孕妇发生李斯特菌感染,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由于LM细胞膜上存在至少5种青霉素结合蛋白,可与阿莫西林结合而不能与头孢类抗生素结合,因此对头孢类抗生素天然耐药[27]。目前在治疗LM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上,氨苄西林或氨苄青霉素是最佳首选药物,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首选复方新诺明[28]。氨苄西林或氨苄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协同作用。本病虽少见,但应高度警惕,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可提高确诊率。在细菌培养结果回示前,目前的经验治疗是对有羊膜炎的孕妇静脉用药,选用氨苄青霉素4~6g/d,每天分4次静脉点滴。无羊膜炎或恢复期患者可口服阿莫西林2~3 g/d,疗程均需多于2周[29]。临床上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及早结束妊娠。对于有上述高危因素且有严重感染表现的新生儿,应及时给予正确的抗感染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氨基糖苷类、红霉素、万古霉素等。 四、预防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M)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中国自2000年起开展食品LM监测,中国食品中LM污染率较高的食品主要为生肉及肉制品,污染率可达30%,其中生鸡肉、生猪肉分列前两位[30]。降低妊娠期李斯特菌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妇产科医师对本病传播和预防知识的学习,在围产保健过程中,加强围产期保健宣传,让孕产妇在孕早期就得到预防李斯特菌病的相关知识;同时需对内科和急诊科医师加强宣传。(2)因为李斯特菌病主要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应告知孕妇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不吃久存冰箱的食物,如动物制品、乳制品、生食蔬菜等;如孕期有相关饮食史,且出现发热等表现需要警惕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感染,并及时就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检测感染原,并给予早期、积极、合理、足量的药物治疗,严密监测感染指标,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早中止妊娠,同时对出生后的新生儿需要预防性或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在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未明确之前,建议首选青霉素类或联合其他类抗菌药

细菌的分类(G+和G-)

细菌的分类(G+和G-) 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李式杆菌属、丹毒丝菌属、肾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分歧杆菌属、放线菌属、奴卡菌属、棒状杆菌属、红球菌属、丹毒杆菌、气肿疽杆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布式杆菌、流感副流感杆菌、卡他杆菌、不动杆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肺军团菌、绿脓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志贺菌属、巴斯德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性杆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 G+ 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属)、乙型溶血性链球(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链球菌属) G—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奈瑟菌属) G+ 杆菌:白喉杆菌(棒状杆菌属)、结核杆菌(分歧杆菌属)抗酸菌 麻风杆菌(分歧杆菌属)抗酸菌 G—杆菌:大肠杆菌(埃希菌属)、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志贺痢疾杆菌、福式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志贺菌属)、百日咳杆菌(包特菌属)、 肠炎杆菌(沙门菌属)、绿脓杆菌(假单胞菌属)、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附:(放线菌(Actinomycete)是另一大类革兰氏阳性菌,根据DNA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的含量,放线菌被称为高G+C革兰氏阳性菌,而厚壁菌被称为低G+C革兰氏阳性菌。如果细胞的第二层膜是衍生特征,这两类革兰氏阳性菌可能是细菌基部的分支,否则它们可能组成关系相对较近的单系群。它们被认为可能是古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祖先,因为它们都缺乏第二层膜,并且具有一些生化上的相似性,比如含有固醇类。此外,尽管恐球菌-栖热菌(Deinococcus-Thermus)类细菌结构上类似革兰氏阴性菌,但也可被染成革兰氏阳性) 1 / 1

鼠疫耶尔森菌风险评估报告

鼠疫耶尔森菌风险评估报告 一、评估目的与依据 为了规范和提高检验科鼠疫耶尔森菌感染的防控和应急能力,使检验科有能力开展鼠疫耶尔森菌核酸检测工作的同时,确保人员、实验室以及样本的生物安全,特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对实验室检测鼠疫耶尔森菌疑似或确诊患者样本的相关实验室活动过程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作为编制作业指导书和日常生物安全管理的依据。 二、感染因子 耶尔森菌属大致分11种,为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假结核耶尔森菌(Y.pseudotuberculosis),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nterocolitica)及中间耶尔森菌(Y.intermedia)等,前3 种对人类有较强致病性。 疾病信息 鼠疫耶尔森菌(Y. pestis),俗称鼠疫杆菌,是鼠疫的病原菌。鼠疫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人类鼠疫多为疫鼠的跳蚤叮咬而感染,是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直至十九世纪末,鼠疫耶尔森菌才被分离和命名。此菌引起的是啮齿动物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易酿成大流行,从公元6~19 世纪发生过3 次大流行。此菌主要累及皮肤和淋巴结,其次为败血症、肺炎、脑膜炎。 我国仅在青海等个别地区有少数散在病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军曾利用鼠疫耶尔森菌制造细菌武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过流行。世界各地仍有散发病例。印度、越南、缅甸等少数国家每年有数百散发病例发生。1994年印度发生了鼠疫的爆发流行,死亡率高达10%~30%。在美国,统计数据表明,每年约有20 例耶尔森菌感染,其中20%累及肺部。未治疗病人病情凶险,病程早期进行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典型形态为革兰阴性短粗杆菌,菌体两端钝圆且浓染,亦易被苯胺染料着色。大小为0.5~1.0μm×1.0~2.0μm。一般分散存在,偶尔成双或呈短链排列。无鞭毛,可与本属其它细菌相区别。不形成芽胞。在死于鼠疫的新鲜动物内脏制备的涂片或印片中,可见吞噬细胞内、外形态典型的菌体,且有荚膜。在腐败材料或化脓性、溃疡性材料中,菌体常膨大呈球形,并且着色不良。如在陈旧培养物或在含3%氯化钠的高盐培养基中,菌体呈明显多形性,有球形、杆形、哑铃形等,并可见着色极浅的菌影(ghost)。 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27℃~30℃,最适pH为6.9~7.1。在普通培养基中能够生长,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李斯特菌属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李斯特菌属标准操作规程 1.概述 李斯特菌属包括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伊氏李斯特菌、斯氏李斯特菌等菌种,其中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对人和动物致病。 2.标本类型 血液、脑脊液、尿液、痰、穿刺液、脓液标本。 3.鉴定 3.1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小杆菌,大小为(0.4~0.5um)×(1~2um),直或微弯,常呈V字形成对排列,偶尔可见双球状;无芽胞,无荚膜,在22~25℃形成周鞭毛,有动力,37℃时 鞭毛很少或无。 3.2培养特性: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较小、圆形、光滑而有 狭窄β溶血环的 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长;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动力自穿刺线向四周蔓延生长,呈倒伞状。 3.3生化反应:触酶试验阳性;分解葡萄糖、鼠李糖、水杨苷,不分解蔗糖、木糖、甘露醇;吲哚、尿素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甲基红、VP和CAMP试验阳性。 3.4鉴别要点: 3.4.1本菌特征:革兰阳性短杆菌,菌落较小,有狭窄的℃时无动力;触酶试验阳性,37℃时有动力,25溶血环;β.

分解葡萄糖、水杨苷,不分解甘露醇。 3.4.2 与肠球菌的鉴别本菌具有耐盐、耐碱、耐胆汁等特点,易误为粪肠球菌,两者可用触酶试验加以鉴别。 3.4.3 与无乳链球菌的鉴别本菌也可能因培养条件不同而 呈链状,37℃培养往往无动力,CAMP试验阳性,常误为B 群链球菌;链球菌触酶试验阴性可与之鉴别。 3.5 操作步骤 3.5.1 涂片染色观察菌落特征,在血平板上挑取可以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3.5.2 触酶试验参见《触酶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3.5.3 鉴定从血平板上挑取纯菌落,用微生物鉴定仪或传 统生化反应进行细菌鉴定。 4.药敏 参见《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 M100-S20最新版本文件. 5.质量控制 参见《质量控制程序》 6.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 本菌容易被认为是污染的杂菌(类白喉杆菌)而丢弃。幼龄培养呈革兰阳性,48h后多转为革兰阴性。因此当遇到25℃培养有动力的杆菌,而按照革兰阴性杆菌鉴定不符时,应 考虑到李斯特菌的可能。.

细菌的分类

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李式杆菌属、丹毒丝菌属、肾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分歧杆菌属、放线菌属、奴卡菌属、棒状杆菌属、红球菌属、丹毒杆菌、气肿疽杆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布式杆菌、流感副流感杆菌、卡他杆菌、不动杆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肺军团菌、绿脓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志贺菌属、巴斯德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性杆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 G+ 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属)、乙型溶血性链球(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链球菌属) G—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奈瑟菌属) G+ 杆菌:白喉杆菌(棒状杆菌属)、结核杆菌(分歧杆菌属)抗酸菌 麻风杆菌(分歧杆菌属)抗酸菌 G—杆菌:大肠杆菌(埃希菌属)、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志贺痢疾杆菌、福式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志贺菌属)、百日咳杆菌(包特菌属)、 肠炎杆菌(沙门菌属)、绿脓杆菌(假单胞菌属)、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附:(放线菌(Actinomycete)是另一大类革兰氏阳性菌,根据DNA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的含量,放线菌被称为高G+C革兰氏阳性菌,而厚壁菌被称为低G+C革兰氏阳性菌。如果细胞的第二层膜是衍生特征,这两类革兰氏阳性菌可能是细菌基部的分支,否则它们可能组成关系相对较近的单系群。它们被认为可能是古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祖先,因为它们都缺乏第二层膜,并且具有一些生化上的相似性,比如含有固醇类。此外,尽管恐球菌-栖热菌(Deinococcus-Thermus)类细菌结构上类似革兰氏阴性菌,但也可被染成革兰氏阳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