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小说的人物刻画艺术的差异

中西小说的人物刻画艺术的差异

中西小说的人物刻画艺术的差异
中西小说的人物刻画艺术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0239172.html,

中西小说的人物刻画艺术的差异

作者:徐水乃

来源:《大东方》2015年第09期

一、中西小说在人物刻画艺术上的三个区别

(1)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对话来传情达意,而西方小说则注重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其心理与情感。如《红楼梦》中的许多回,就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像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对话,王熙凤与老太太之间的对话,刘姥姥与姑娘们之间的对话。

(2)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西方则有相当细致的心理刻画。如《水浒传》中描写武松在面临一只老虎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恐惧,是以“化作冷汗出了”的方式来表现;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张飞与关羽的行动描写,我们或许能体味的到有一点动画片的意味。美国人拍的《花木兰》中,大军在后面追赶花木兰,大雪崩溃,人物的行动胜过了人物的语言。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多写人物怎么样,少写人物为什么。话本小说往往用“心中想到”、“心中悲苦”、“十分怨恨”来简单地交待人物激烈的或绵长的情思。中国古典小说往往以

此来表达人物深藏着的内心世界,不像西方小说往往进行直接的心理描写,并且是全知全能的、全方位的呈现出来。西方小说则比较重视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与情感。像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陀斯妥也夫斯基《白痴》等,往往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的,都有很直接的、很动人的心理倾诉。西方小说注重对人物进行直接的心理刻画。17世

纪法国小说《克里芙王妃》被认为是西方“心理小说之祖”;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小说家斯泰恩,则认为小说本来就是要注重以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特别注重对人物的内心情感作细致的描写。巴尔扎克竭力描写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托尔斯泰始终注意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变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感情的交织、更涉及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并且往往通过人物复杂的内心冲突来反映社会的冲突。陀氏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并且还要拷问出藏在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其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刻画,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十分杰出的。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常用的“意识流”、“内心独白”、“心理象征”、“心理时空错位”等艺术技法,都是在西方小说重视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之艺术特点并不是无缘无故的,20世纪后期中国之现代主义小说也是

来自于西方,中国自己少有心理艺术的传统。

(3)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以诗词来议论人物与创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环境。西方小说中则很少有诗词的形式,即使有,与人物形象也没有多少关系。如哈代长篇小说中偶尔出现有民谣,其不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而只是对社会风情的表达。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许多诗词,都是对人物性格的高度概括。西方小说有着深厚的意识流的传统。像乔伊斯《尤利西斯》、卡夫卡《变形记》、伍尔夫的小说等,都是如此。西方小说中少有对人物的概括,往往以那个人物的意识流动,进行直接呈现。西方人往往注重过程,而中国人往往注重结果,中国人对于一件事、一个人往往也有清楚了解的愿望。不过,中西早期小说都有只重情节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0239172.html,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西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林译《伊索寓言》中的中西文学比较.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期.黄幼岚. [2].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比较与翻译. 《戏剧之家》.2014年8期.张冰. [3].从历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献管窥中西文学差距. 《文教资料》.2015年7期.张华艳. [4].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4期.毕懿晴. [5].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芦红娟. [6].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学比较的思考. 《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1期.马晖. [7].对中西文学比较的深层观照——评《中西文学视域下的理性观念与抗争精神》.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5期.易小斌. [8].中西浪漫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和理想问题.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0期.潘利锋. [9].文化观·美意识:中西文学比较谈.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张沁文. [10].中西文学比较论.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期.王晓丽.李云. 二、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即彼显我——从钱穆对西方文学的解读看其文学观.被引次数:1 作者:翁旻玥.文艺学华东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2].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被引次数:1 作者:李玲.中国古代文学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0239172.html, [3].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诗经三译本比析. 作者:卫欣.英语语言文学天津财经大学2010(学位年度) [4].中西意象理论比较初论.被引次数:1 作者:江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南昌大学2010(学位年度) [5].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规范——以中国第三次翻译中小说译序跋为例的研究. 作者:贾慧.英语语言文学西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 [6].现当代文学中同性恋形象解析及作家创作心理探寻.被引次数:1 作者:王婧.中国现当代文学河北大学2008(学位年度) [7].同样渔夫异样情——中西渔夫形象之比较. 作者:陈婷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安徽大学2009(学位年度) [8].狂欢化视野下中西“重述神话”项目作品之比较.被引次数:2 作者:杨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江西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 [9].中西古典悲剧艺术性格比较.被引次数:3 作者:邵芳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 [10]跨艺术、跨文化的创作视野——论西西小说的文体创新. 作者:凌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山大学2006(学位年度) 三、中西文学比较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中西精神文化与文学观念比较. 童庆炳,2011“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 [2]近代中西小说比较中的想象西方问题. 赵炎秋,2011“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 [3]跨文化的环形旅行中西文学关系再思考. 李庆本,2013“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 [4]中国近代以来文学批评术语的演变. 孟庆枢,2005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5]浅論民國學界的中西小說比较研究. 汪龍麟,2005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外文学比较与欣赏(小说篇)

中外文学比较与鉴赏 纵观中外文学小说,我最爱的莫过于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和沈从文的《边城》,我将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鉴赏,来对比中外文学在描述凄美爱情上的不一样。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亨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追求传统的“人间的爱”而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她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是源自于“他和我是同一块料子做的”。爱情从幸福的追求转变成自我的追求,只是“超人间的爱”。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憎,亨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埃德加·林顿。这是她自己在”人间的爱“和”超人间的爱“之间的徘徊和选择。在全书的结尾,是原野上的三块墓碑:林顿的墓碑,斯克利夫的墓碑,中间是既做妻子又是情人的凯瑟琳的墓碑。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凯瑟琳一死,斯克利夫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亨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恨,是爱的异化”。在女作家心中,对立的爱和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斯克利夫对整个人类的憎恨来自他的爱。而“爱”,是“恨”的归附。因此,爱和恨是互相对立的,又是彼此统一的。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死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希斯克利夫的到来,使一个家庭失去了平衡,失去爱的亨德雷自然会不满,我们不必要一个小孩子去宽容,世上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宽容呢?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报复:亨德雷对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对亨德雷和林顿。佛曰;冤冤相报何时了。哈里顿成了亨德雷的牺牲品,伊莎贝拉成了林顿的牺牲品。只是因为仇恨,希斯克利夫甚至宁愿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接近死亡,最终死去,仇恨已将他完全控制。当然,他也有爱,对凯瑟琳的爱。彼此相爱的没能在一起。爱与恨之间,有时那样遥远,有时却又那样接近。在爱与恨的选择中,希斯克利夫不是个悲剧,无法想像,当他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与对凯瑟琳的向往时,他是多么得痛苦。但最后的他是幸福的——当他笑着死去时——他也应该由恨而得到了解脱。山坡上有三座坟墓:凯瑟琳在中间,一边是林

浅谈中西方小说文化之差异

注意:本文由合肥财经学院机电一体化1101班童永鹏原创和分享,不作为其他人的“中西方文化课”期末考试之用,如有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浅谈中西小说文化之差异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的这句诗恰好体现了他的文化情怀和态度。林语堂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海外经历,使他能站在世界一体化的高度,不偏不倚地看待不同的文化。他认为,人性是相通的,文化也是一体的,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可以互相弥补互相吸收的。在全球不断一体化的今天,林语堂看待中西文化客观、全面、人性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题记作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我有幸阅读了《红与黑》、《汤姆索亚历险记》、《羊脂球》、《儒林外史》、《围城》、《钱钟书传》等大量的中外著作,不能说是完全吸收了全部的思想,只能说是粗略地了解大家所想诉说的大体含义。如果非要给小说做个比喻的话,我更愿意把小说比作是陈年老窖,越久越醇,越品越有味儿。虽然我不是像李白那样嗜酒如命,但是我愿意去慢慢品味那独特的香浓,虽然,有些烈、有些辣,甚至难以下咽,但是,酒过肚肠,那一丝丝的香滑顺着口飘溢心脾,荡气回肠。小说不也如此吗?一部著作的诞生倾注了作者的全部的心血和期盼,如女孩红那样装满了对孩子的期盼,这一点,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一样的,

司汤达的《红与黑》酝酿和创作了多年终成就了这部批判现实主义著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是这样,终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下面,就针对我最喜爱的两部中西方小说来粗略地谈谈我对中西方小说差异的理解。 先从中国的《儒林外史》开始谈起吧。我先谈谈喜欢《儒林外史》的理由吧。有的人会说,中国古代的著作多得是,为什么偏偏选择《儒林外史》来说呢。我想说的是,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课本外的古代小说著作,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深深地吸引了我,似乎把我带到了康乾时期,我会为了高要县知县汤奉讲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傅活活枷死而气愤,会为了范进中举后不省人事而黯然神伤,会为了科举制度下培养的一批批庸才而叹息,更会为了生活在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墨客和能人志士而感到悲哀和怜悯。 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它既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情意绵绵的动人故事,而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全书写了二百七十多人,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0239172.html,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外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外文学比较的关系. 《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6期.朱云. [2].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 《江苏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 [8].湖南外国文学研究三十五年.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吴正锋. [9].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袁荻涌. [10].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 《海外英语(上)》.2015年8期.邱佳. 二、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 作者:王俊虎.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2].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被引次数:11 作者:张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3]“撒种在荆棘”——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 作者:杨世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4].中小学语文中外同题材文本比较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李军飒.学科教学(语文)河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 [5].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被引次数:1 作者:王骁勇.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方贤绪.中国现当代文学苏州大学2003(学位年度)

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

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 文化传播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管理) 20120161521 郑伟铭摘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中西方古典小说本是在不同文化土壤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样式,虽然同为“小说”,但由于受差别极大的民族社会历史、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作者和读者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二者在思想内容与形式技巧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试图对二者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古典小说,艺术特色,对比 “文学类型是特定的文化产物,与时代、国情、社会心理、作家创作个性等密切相关,并随着特定的文化而发展、演变、消亡。”小说作为不同文化体系的各民族文学中的三大各自独立的类型之一,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中西小说虽有着很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中西民族审美观念,哲学思想等种种原因的影响,两者的小说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的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大都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层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猎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只有忠诚勇猛的性格,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浅谈中西古典文论中关于文学构思活动阐释异同之一种——刘勰的“神思”说与柏拉图的“灵感’’说之比较 (

浅谈中西古典文论中关于文学构思活动阐释异同之一种——刘勰的“神思”说与柏拉图的 “灵感’’说之比较 [论文关键词]文学创作;构思活动;神思;灵感 [论文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一部最为杰出的著作,他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神思”这一理论范畴,对文于学创作的构思活动进行了极为精辟的把握。而在此之前遥远西方的古希腊,柏拉图师徒同样有过关于类似概念的精彩论述,这便是其关于文艺创作的“灵感”说。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经典学说的理论内涵的分析和比较,做出对于东西方文学、艺术构思活动的一些理解,这一分析对于探索中西关学对话也能够有所启发。 一、关于刘姆的“神思”说 刘舰的《文心雕龙》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一部最为杰出的重要著作,这部宏博精深的巨制,以它的体大虑周而笼罩群言。其体系之严谨,结构之填密,组织之庞大,都堪称千年绝响。《文心雕龙》恰如一部蕴藏极富的宝山,使后人为之神往,以致“龙学”终于成为当今的一门显学。《文学雕龙》主要探讨为文之用心,即写作的原则与规律,同时包括具体的方法。创作的构思在全部创作过程中是最为关键的核心,刘姆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文心雕龙》专门设了《神思》一篇,对这一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并将其作为下部之首。所以也可以认为,《神思》篇是其文学创作论的总纲。 中国人传统的散点的、突发的和妙手偶得式的思维,导致中国古人在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都只是突发的、顿悟式的只言片语。而《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实在是一部难得的著作。笔者从“神思”说这一论题人手,比较柏拉图关于文艺创作的“灵感”说,做出一些理解。关于这两种理论,需要指出的是,它们都是东西方古典艺术范围内对于文学的创作心理和创作构思方面的阐发,因此我们可以基于这一共同的论域,做一点思考。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阔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类。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味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健;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健将塞,则神有遗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怪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取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神思》 这段论述以“想象”这一精神活动为中心,论述了“神思”的定义、特征与艺术形象的关系,以及“神思”的培养等。在刘鳃看来,“神思”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奇妙的思维能力:“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紧接着刘棍论述了想象在创作上反映的效果,即想象孕育出了种种“意象”,作者据以创作,于是吟咏当中,将如吐纳声气似的发放珠玉般的韵调;而在读者眼前,又会呈现风云那样的茂盛辞采。刘招进一步探讨了这

12.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第十二讲中西小说比较研究(2学时) 教学重点:中西小说美学精神的差异极其成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西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 一、政治、经济背景 (一)经济背景 小说是一种市民文学,在其产生伊始,便具有浓厚的平民气质,而这种平民气质又是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分不开。中国小说的兴起始于城市经济和商业文明的发展相联系的。随着市民阶层的出现,一种满足市民阶层世俗要求的通俗小说样式形成了。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唐传奇。 在西方,小说的发展过程同样反映了特定经济类型的历史作用。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之一的古希腊文明,就是一种商业文明。商业的发达和城邦的林业是平民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产生了与之相协调的文学形式,史诗与戏剧就是典型例证。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但是史诗和戏剧对于小说的产生影响巨大,它们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来西方小说的题材、结构和叙述方法等。在西方,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的诞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兴起的时期。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商人和手工业者被表现的非常聪明机智,显然,小说是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同时出现的。 (二)政治背景 中国最早出现的小说样式是唐传奇,这是因为唐代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体现在文化上,就是鼓励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由此,外来文化在唐代也找到了自由伸展的空间。这种较为开明的政策和文化观使得各种类型的文艺可以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彼此交融,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小说的形成。除此外,唐代的科举制度也大大推进了小说创作。行卷。 西方:骑士小说-中世纪政治的产物;人文主义小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启蒙小说-启蒙思想。

有关中西比较文学的论文

有关中西比较文学的论文:可以将《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吗?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英国文学史上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虽然是不同体裁、不同时期、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作品,却都写出了一对纯洁善良的青年男女为爱情而死亡的悲剧,具有动人心魄的悲剧效果。 相同点: ①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两篇课文都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则表现为狭隘的封建家族利益,它是邪恶的、反人性的,违情悖理的。但是却在现实中占统治地位。 ②从矛盾发展的结果看,它们都写出了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最终以善良弱小者——男女主人公殉情的结局来结束矛盾冲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但是当现实不能容许男女主人公那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实现的时候,则这种死亡就是对刻薄寡恩的现实的最大反叛和抗拒,他们并不是不热爱生命,只是不愿让生命在无爱的境地和违背人性的环境中苟延残喘,所以他们坦然无畏地选择死亡,显示出人物不屈于压力,不肯苟且的坚韧与顽强,高贵与充满尊严。无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以那灿烂的毁灭来证明爱情的崇高、专一和难于逆转,都以他们那短暂却闪耀着夺目光辉的一生强烈地震撼人心,定格在历史和人心的深处,使人看到大胆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爱情的人性之美与青春之光,看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和卑鄙。 ③从对男女主人公死后的反响来看,它们都写出了双方长辈后悔不迭的举动。《孔雀东南飞》写双方家长求合葬,满足男女主人公生不能相随,死亦要相伴的愿望,而他们自己,可以推想将要在漫长的孤苦岁月中独自咀嚼丧失亲人的悲痛;《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写出了两大家族的长辈后悔自责,并捐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好。而且还在维洛那城为这一对青年男女塑像,让他们的友爱永远照耀维洛那城。应该说,两篇课文写到的双方家长本质上也是善良的,并不是生性邪恶。是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观念使得他们顽固地逼迫自己的亲人,在这样的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受害者。 不同点: ①从悲剧主人公对待外界强制力量的态度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孔雀东南飞》塑造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主要还是平民的形象,作为平民的家庭妇女和作为平民的衙门差吏。平民首先关心的是在遵从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获得自己应有的平静、幸福的生活。他们总是力求个人在道德、人格和才能上的完美,力求自己符合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标准,渴望获得权力者的真诚的爱和同情。他们好象总是在那里顺从,顺从他们应顺从的一切权力。刘兰芝在娘家谨从兄命、勤习女红,在婆家对婆母礼节周全、对小姑关顾怜爱以及对家务“夜夜勤作息”的辛苦操劳,焦仲卿对母亲孝顺依从、对妻子则出以生死相依的深情,无不深深地感动人心,成为凉薄的社会永远的温暖。他们不会像精卫一样要填平造成他们苦难的大海,而是试图以毁灭自己来获得他们在尘世间没有获得的爱和同情,他们以自己顽强的道德意志战胜了自己的生命意志,从而谱写了一曲哀感绵绵的苦情之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则是由于违背了家族的规则,轻视了家长的权力。悲剧主人公是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中导致灭亡的。这一对青春少年的追求总是显得那样的主动、积极,那样的无所畏惧,全然是毫无顾忌,气势磅礴。在他们的心目中,唯一重要和神圣的就是那使两心相悦的爱情,而狭隘的家族私利在美好的爱情面前则显得荒唐可笑、丑陋卑劣。他们爱得像一把火,轰轰烈烈;他们也毁灭得像一把火,尽管光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他们以自己短暂却又惊心动魄的生命,证明了爱情和青春的崇高与美丽,从而谱写了一曲激情洋溢的悲壮之歌。 ②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们所坚持的美学理想来看,体现出历史发展的长期性与延续性。《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经过董仲舒的整理加工,儒家思想逐渐显露出它的反人性、反感性

中西文学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之文学 诗歌比较 (一)不同的历史传统 大致的说,西方重叙事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中国诗歌重抒情,但也有叙事诗。 西:叙事诗——荷马史诗—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英雄史诗—弥尔顿、拜伦、雪莱、 抒情诗——萨福、品达、维吉尔、奥维德 中:《诗经》《楚辞》“劳者歌其事”“诗缘情”“愤怒出诗人”“诗言志”抒情小诗居多弱化叙事重表现论以抒情诗为主的中国诗歌,也不乏叙事诗的作品叙事文学诗化 《诗经·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象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 丰华瞻 ①与中国哲学有关。孔子、老子 ②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 ③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情冶性,而不在于叙事。 ①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 ②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 (二)田园诗 1.中:兴起于魏末西晋,山水诗以谢灵运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 盛唐时期的王孟诗派 2.西:又称牧歌,创始人是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 维吉尔《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其地位远不如中国诗歌中那么重要,这与《圣经》的极大影响有关系。文艺复兴时期才有了改变,锡德尼《阿卡迪亚》、斯宾塞《牧人月历》 19C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露西》拜伦雪莱济慈 3.山水田园诗主要产生于退隐生活的基础上。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人大多是中小地主知识分子中较为软弱的一群。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 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反朴归真的思想。 4.不同: ①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 ②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 ③不同的宗教观念: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中国田园诗中,参佛和求仙的思想时有反映。 ④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

浅谈中西文化文学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文学的差异 -----从中国文学的特点出发 院系:人文社会科学系班级:0912082 前言:中西文化文学的差异包含着各个方面,提到中西文化文学的差异一定是跨越了整个文化文学发展历程的差异,其中包含着时间的跨度,本文就从中国文学的特点出发,浅谈中西文化文学的差异。 一、中国文学的特点 1.中国文学以“诗”为主体,以“意境”为艺术追求,是在主观情感在客观环境的引发下创作的,其内容大都含蓄多义并具有教化意义。包括散文小说戏曲曲艺似乎都追求一种“诗”的风格,如《红楼梦》、《西厢记》等,虽为小说却以诗词贯穿。 2.中国文化文学是一种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尤为注重人文领域内的问题。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成为中国文化关注的两大核心,从而使中国文化呈现出道德型文化与政治型文化的特征。 3.独特的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中西文化文学发展历程中存在的差异 1.就题材方面而言,中国文学从发展之初以抒情为主,例如《诗经》、词赋等,叙事写实则出现在古典文学的末期。而西方文学在最初的古希腊时期却产生了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印度也产生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两大史诗。中国的小说戏剧发展更推到了明代,仍充盈着浓厚的抒情气息,近于抒情诗的联缀的格局。 2.从创作方法上讲,中国文学重在写意而非写实,如古典诗歌中的山

川游记、凭吊古迹的题材,可以成为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是在众多的诗歌中,往往是代以象征、暗示、隐喻、抒情等艺术手法,虚化眼前所见的景象,从而借景抒情使情景交融。反观西方文学,从古希腊悲剧到《神曲》,以及后来的《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戏剧,虽是以虚构的情景却真实的写出了宗教、人神。 3.就思想而言,首先,从西方文学发展史中了解到西方文化的三大因素---希腊神话,基督教义,近代科学。无论是古典神话还是中世纪的宗教,都令人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宇宙的地位,与神的关系等。相比而言,中国文学则很少体现神话或宗教的背景。宗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没有什么地位。西方的诱惑,谴罚,拯救等观念并不存于中国。西方文学中的伟大冲突往往是人性中魔鬼与神的斗争,中国文学中人物冲突则是人伦的。由此,也可以解释中国文学似乎重于抒情,西方文学则强于想象,运用思想。中国古典文学长于短篇抒情诗和小品文,文学批评则散漫而无系统,戏剧的创造也比西方迟了几乎两千年,这也是由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其次,中国的文学文化的发展可谓是一脉相承,犹如一座肃穆沉静的山,万变不离其宗,很早就建立起了比较成熟封建的伦理道德进行约束。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学文化的发展却像是一条澎湃激荡的河,多变、否定,在古希腊时期尚未有的廉耻之分,西方文学的最高境界是宗教或神话的,其主题,则凸显人与神的冲突。 4.在我国文学发展中,民间文学总是与正宗文学并驾齐驱,成为推动正宗文学发展与繁荣的强大潮流。如《诗经》中的“风”,基本上是民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中西文化比较 导论: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 一、文化与文明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的发展研究》:“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它能力和形成的习惯。”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中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文化是指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精神财富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概念往往可以换用。 文明暗含较高层次文化的意味。 [德] 雅斯贝尔斯: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老子(前571-前471)孔子(前551-前479)释迦牟尼(前624-前554) 苏格拉底(前469-前339) 二、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 文化进化论:泰勒、弗雷泽等学者认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类在文化上与制度上必然平等和类似,并按单一的线索由低级到高级各同一方向(现代西欧文明的方向)进化。 文化进化论的可能后果:导致文化中心论 思考:《阿凡达》所表现出的文化倾向 文化相对论:博亚斯、本尼迪克等学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在无限变异中形成的,这些变异可以还原成带显著特点的文化类型,而每一种独特的文化都是一个整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Ruth Benedict(1887-1948)《文化模式》、《菊与刀》 思考:皮蛋与小脚 文化孤立主义:完全认同文化相对主义,否认某些最基本的人类共同标准,就不能不导致对某些曾经给人类带来重大危害的负面文化也必须容忍的结论。 三、比较的意义:沟通-理解-重建 通过客观平实的剖析,从文化背景、民族精神、文化心理以至各种具体文化形态等诸多层面来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短长与文化交流的前景。在此基础上,再解决所谓“中西体用之争”以及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问题。(P7) 超越对于一己的关心,致力于寻求一个更适于人类生存、更有意义的人类生活环境。 四、关于文化的一种构想:和而不同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

中英小说对比

中英小说对比 一、中西小说之起源与发展 作为叙事性文学类型,小说是在神话、寓言、故事、历史传说等故事性文学因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西小说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话和后来的各种故事。(一)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主要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夸父追日等。 先秦寓言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先秦两汉《史记》、《左传》、《战国策》等史传散文,在写人、叙事等各方面,都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艺术条件,对后来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这一时期出现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前者的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后者的代表是干宝的《搜神记》等。 唐代小说又称为“传奇”,多传写奇闻异事,为文言短篇小说。改变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叙述方法,开始进行具体细致的人物、情节和生活场景的描写,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已真正成熟。 宋元小说以“话本”最出色,为白话短篇小说。话本是说话艺人讲演故事的底本。随着“说话”艺术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宋代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既出现了短篇拟话本小说,如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还出现了章回体长篇小说,如“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等等。 章回小说特点是分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如《水浒传》: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郑关西 (二)西方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和叙事诗是先后相关、一脉相承的。西方小说的渊源可以直接追溯到古希腊最早的叙事文体——史诗。希腊神话传说和荷马史诗中的故事直接影响到西方小说的产生。 西方小说真正形成的标志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它开了西方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同时期拉伯雷的《巨人传》是西方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到17世纪初,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小说在文体和艺术上都已经发展成熟。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种种变化,出现了古典主义小说、启蒙主义小说、感伤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自然主义小说,直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等等。 (三)中西小说发展过程的共同点 回顾中西小说的产生,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们虽然都有遥远的根源和长期的发展阶段,而真正的形成或走向繁荣却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出现、市民阶级兴起的时期,即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的明清时期。 二、中西小说主题之比较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价值。歌颂英雄,反映个人的寻求、冒险以及心灵历程等等,是西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0239172.html,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选题参考 1、中西文学叙事概念比较 2、从中西文学现象的比较看“意识公式”的原型阐释功能 3、中西文学中的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比较——以契诃夫短篇小说与《醒世恒言》为例 4、文学比较的新视野和高度──评《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 5、在跨文化对话中比较中西文学的异同——评高旭东《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 6、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读《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 7、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 8、谈中西现代文学叙事手法比较 9、人本文学之中西比较 10、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 11、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 12、中西自传文学比较谈 13、中西悲剧文学比较谈 14、中西消费文学比较研究 15、从基础工作做起——评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 16、立足中国文学的比较文学思路──读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 17、《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 18、中西文学之比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0239172.html, 19、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内容设置的原则与构想——兼论中西文学跨文化比较 20、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 二、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题目大全 1、独辟蹊径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 2、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构想——兼评《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 3、影响研究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世界意义──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 4、比较的视野和高度——评《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 5、比较文学中可比性原则的探讨——兼论中西文学可比性原则及实践 6、中国古代叙事文学贡献之我见——兼论中西叙事文学比较 7、确立比较文学教学体系建造连接中西文学的桥梁──记陈惇与刘象愚先生 8、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 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 9、沟通 : 访美讲学论中西比较文学 10、中西比较文学视野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方法探索 11、中西比较文学视域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12、文学.历史.思想:中西比较研究 13、简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 14、隐喻、寓言与中西比较文学 15、从文明比较的视野看中西文学——读钱穆《略论中国文学》 16、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 17、中西复仇文学主题比较 18、中西比较文学论集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比较浅析 文学按体裁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部分。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的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因此小说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小说是比较能够直观体会这种差异的文学载体之一,因此文章将对中西小说差异进行一些简单的研究和探讨。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作为叙事文体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小说是各民族文学中发展与成熟得最晚的。直到二十世纪初王国维等介入小说研究才使其登上大雅之堂。正是由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小说受到西方文学理念比较大的影响,所以文章主要选择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进行比较。 文章将从中西小说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结构特点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中西小说的起源 (一)中国小说起源于史传叙事 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模式、叙事技巧、创作方法都与编年体或纪传体的历史著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这些古代的神话,最初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经过群众长期的艺术加工,日益丰富和系统化,成为小说的起源。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没有专门的集子加以记载和保存,古籍诸如《山海经》、《淮南子》之类,虽然保留了一些古代神话,但大部分是原始面貌的残留,即使后人努力整合,能够复原的也只是神话内容,其文体形态却无法考知。并且由于孔子与老子创建的儒道两家学说弘扬理性精神,孔子说“不语怪力乱神”,使得神本思想黯然失色,新兴的人文思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进程,使神话在很早的时候就为历史所淹没。所以说,史传是中国小说的起源是比较科学的。 (二)西方小说起源于神话 古希腊神话经过诗史、传奇,进而演变成小说。马克思曾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人的神话思维结构与神话意识,首先为罗马人全盘传承,后经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者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挖掘和重视,又得到广泛传播。并且欧洲自原始社会跨进奴隶社会以后,宗教文化的中心地位伴随着神权统治一直维持到中世纪末,因此神话深刻地影响着西方各国的文学创作。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方面的内容。荷马史诗是近代欧洲史诗的典范,后来欧洲的许多作家都从这部史诗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中取得素材。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在后来的悲剧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西方小说的产生。 二、中西小说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抒情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小说的发展相对要晚一些。 首先是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史记》《汉书》等大多叙述故事或记录历史事件,没有小说应有的超越故事的寓意,没有创作主体的蓄意经营,没有完整的艺术逻辑,没有社会生活的典型意义及对引发对现实人生问题的思考,所以还不能称其为小说。 到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人志怪作品,如《世说新语》《搜神记》等,由于篇制短小,形象单薄,没有最后摆脱依附历史著作的状态,只能说是小说的雏形。为了把它区别于唐传奇以后的小说,人们通常称之为古小说。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传奇直接继承了六朝小说的传统,又接受史传文学的哺育,从而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得同一时代,都就是十六世纪最伟大得戏剧家。汤显祖得代表作品《牡丹亭》与莎士比亚得《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得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得艺术舞台上。两部巨著描述得都就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得爱情而做得一系列抗争。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与文化土壤中得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得不同。在几百年得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与《罗米欧与朱丽叶》得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与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与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与作品明显不足。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与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与审美心理差异。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与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得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得中西方不同得审美文化。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得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得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得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得善良弱小得人物尤其就是女性作为悲剧得主人公;在对美得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她们认为悲剧得本质就是美与真得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与善。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就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得意象。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得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与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得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得结局,即使就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得尾巴。西方得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得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得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就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得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 第三方面,从审美形式上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在结构上、《罗米欧与朱丽叶》非常紧凑,而《牡月亭》则舒缓。在语言方面,《罗米欧与朱丽叶》语言壮美,而《牡月亭》得语言则就是十分优美。 论《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情趣理”得冲突 中西戏剧史上有着数不清得奇珍异宝。但在表达爱情力量得伟大、抨击封建俗礼得虚伪方面,却有着很多相似得作品,其中得《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堪称16世纪末期爱情悲剧中得“双生花”。《牡丹亭》凭借着冲破封建礼教牢笼得“至情”力量,打动了古今中外得无数读者。《罗密欧与朱丽叶》创造出一段在封建家长专制下无所畏惧得爱情故事,触动了每个读者得心灵,从而情不自禁地将悲伤延续。虽然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并不处于同一创作空间,但就两部作品而言,从作家得生活时代到文学思想,从作品得主题展现到情节设置,都有着惊人得相似之处。也就就是说无论从主观思维还就是客观环境出发,它们都存在着可比性。尤其就是两部作品中不约而同出现得“情越理”得冲突,更值得深究。本篇论文拟立足两部作品文本,运用比较文学中平行比较得方法,分五部分系统探讨两部作品得“情越理”冲突得异同,且重点研究造成这种异同得原因。第一部分为绪论。详细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关于两部作品研究得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得研究论题,并概述本文得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阐述“情越理”得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为类同性与异质性分析。通过对两部作品及作家文学背景、创作主题两方面得比较来分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