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戴维·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解读讲解

戴维·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解读讲解

戴维·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解读讲解
戴维·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解读讲解

戴维·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解读

张季平,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医学院,讲师;李笑春,男,四川威远县人,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面对日益对立与冲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严重凸显的生态危机,众多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这一危机的根源。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思潮,目的是想在西方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解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进入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其中英国牛津布鲁斯大学地理系教授戴维·佩珀(David pepper)就是这一时期生态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其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著作有《当代环境主义的根源》和《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公正》,前者反映了他早期对生态社会主义的认识,后者则集中体现了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

一、佩珀对生态危机根源的剖析

戴维·佩珀(David pepper)1984年在《当代环境主义的根源》一书中分析了环境主义的起源,开始质疑两个基础点:一是“科学”的客观性;二是“环境教育”的有效性。正因为对这两个观点或理论的质疑,或者说寻求一种更合理的答案,佩珀认为这将“导向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视角”[1](117)来看待环境问题,重新思考它的产生和解决。

佩珀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生态危机的根源,认为“可持续的、生态健康的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措词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的。佩珀利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批判性地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造成的社会公正的缺失才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分析表明,该责备的不仅仅是个性贪婪的垄断者和消费者,而是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处在生产力金字塔上的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2](133)首先,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蕴含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它与特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相一致,佩珀反对西方生态主义解决生态问题的理想化,因为生态主义认为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环境观念来解决生态危机,佩珀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改变社会意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其次,资本主义生产的惟一目标是追求最大利润,在资本家眼中利润的最大化是一切的基础,而自然、工人等等都是促使这个基础形成的前提条件,尤其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平均利润在呈下降趋势,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只会更加对外进行掠夺而不会去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工人的生活水平等等,这只会导致生态危机的加剧;法国重要的左翼理论家安德烈·高兹(Andre Gorz)认为,资本主义是追求经济合理性的社会,其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模式是与生态合理性的要求不相容的,任何一个企业都对获取利润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会最大限度地去控制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投资,以使自己作为强者存在于世界市场

上。[3](32)最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们的生产异化、消费异化、生活异化。人们夸张的生活需要致使自然界的负担加重,污染变得更加严重。佩珀对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危机根源分析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生态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从普遍的人性观点出发来寻找生态问题的原因的,只要改善了人们思想中的生态观念就可以解决生态危机是非历史的和唯心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学者、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敏锐地指出:生态危机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制度危机,它是资本主义一切危机的集中表现。[4](43) 佩珀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公正的缺失,只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革才可能解决生态危机。在佩珀看来,社会公正不仅包括物质财富分配上的公正,也包括人们应对环境恶化能力方面的公正。目前这个世界的经济是一种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同时一个商品产量较高、人类需要满足较低和充斥着享乐主义的社会在继续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上无权和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和国家被边缘化,成了牺牲的首选对象。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办的全球高峰会议上,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眼前的经济利益,拒绝为保护环境做出重大牺牲,而是认为世界的人口增长是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社会公正成为所有人考虑解决生态问题的核心因素,佩珀在论述社会公正缺失情况下提出了“成本外在化”和“生态帝国主义”两个名词。成本外在化就是要使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如资源保护、污染控制这些耗费成本的事情要转嫁给社会,让后代为今天的破坏付出代价;生态帝国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生态矛盾,于是就通过把高污染、高消费、劳动密集型企业迁移到第三世界国家,甚至直接将污染物倾倒在这些国家,来转移和缓解国内生态矛盾,这使得社会不公正扩展到全球。这些情况让佩珀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公正或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缺乏是所有环境问题中最为紧迫。实现更多的社会公正是与臭氧层耗尽、全球变暖以及其他全球难题作斗争的前提条件”[2](2)。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可能会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法国社会科学中心主任乔治·拉比卡(Georges Labica)指出,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掠夺和剥削是造成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生态危机不可能通过改良来解决,只有通过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最终消除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5]

二、佩珀构建的生态社会主义

对于资本主义造成的生态危机,佩珀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建立生态社会主义。为此,佩珀构建的生态社会主义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是一个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社会。佩珀坚信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由传统社会主义的人文主义作为基础,以人类的需要为中心,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长期的集体的人类中心主义。它包含着“支配”自然的思想。佩珀的“支配”自然的思想曾受到很多人的抨击,但佩珀认为他的“支配”理念并不等同于“统治”,而是意味着人类对他们与自然关系的集体有意识的控制,其中隐含着管理的关系而不是破坏的关系,支配并不意味着打破一个异己的意愿,而是通过合作能够驾驭自然,也就是说,佩珀一方面坚持自然的工具价值,另一方面却强调人们对待自然不能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自然对于人类还包括道德、精神和审美的价值,坚持反对技术中心论对待自然剥削和非道德的态度,进而把人类和自

然的关系归结为简单的工具利用关系,“真正的共产主义的部分定义是,人们不再通过它体验一种环境危机,非人的自然将改变而不是被破坏,并且,更加使人愉快的环境将被创造而不是被破坏”[2](356),所以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提供在绿色议题上的一种激进的社会公正的关爱环境

的但从根本上说却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2](2)。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分离和优越于后者的关系,像当代资本主义所假定的,也不是完全平等的关系,像生态中心主义所相信的,相反,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辨证联系的,以至于一方是另一方的体现,自然是社会的生产,而人类的活动也就是自然的”[6]。

佩珀所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传统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有所差异,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理论的基本点有几点:(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以人为中心;(2)只重视人类自身的价值,不承认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或只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工具价值;(3)坚持“主客二分”,认为人类处于主体地位,而自然界始终处于客体地位。佩珀的人类中心和现在理论界所提到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有些相似(也有学者称其为开明的或弱势的人类中心主义)。美国环境伦理学家诺顿(B·G·Norton)的观点就很好地揭示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他认为,(1)人类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性来进行行为的选择,不能一味地、盲目地开发掠夺大自然;(2)对自然的利用应该建立在人的理性基础之上,否定了那些没有经过缜密思考的行为,即所谓的感性偏好。所以,在诺顿看来,只有这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才是合理的。[7](49)

其次,生态社会主义是一个经济理性增长的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很多生态社会主义学者都支持“零增长”的经济模式,当时穆勒提出的“稳态经济”主张对佩珀启发很大。稳态经济是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一种经济主张。这种主张是针对“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问题而提出的,强调二者的关系要稳定化、发展要稳定化,在意图上提醒人们不要盲目追求生产以免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穆勒建议,人类在生产上要由原来追求量的标准转向质的标准,自动放慢工业增长步伐,“在全面的计划性与市场的无政府状态之间”形成“一种中间组织形式,它能促进生产和消费得到合理确定”[8](493)。佩珀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也需要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为了单纯的保护环境而使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因为如果经济处于停滞或衰退状态,工人和资本家可能会因为经济利益和生活水平的下降而抵制环境保护,所以只有增长是理性和人性的,生态危机才会得到减缓甚至遏制。对此,同时期的著名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威廉·莱斯(William Leiss)在《满足的极限》一书中也曾做过论述,他指出,生态社会主义并不是人们回到以穷乡僻壤为特征的艰苦生活和自然状态中,也不认为这样的社会就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而是要使人们到创造性的劳动中去体验创造的欢欣和幸福,并提供多种更富吸引力的满足方式。生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基础是“以人为本”,发展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多种实现人的满足和全面发展的形式,发展是为了每个人的平等利益而有计划的行为,自然限制构成了人类改造力量的边界,这与资本主义的单纯追求利益的经济增长有本质区别,与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生态主义的“经济零增长”的稳态经济也是有区别的。在

经济运行方式上,佩珀继承了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计划理论,但是认为单纯的计划理论不利于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他主张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的混合型经济,这样可以吸收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体系的优点,既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又不会因为人们对利益的渴望而导致市场的盲目扩张,进而导致资源和自然的过度破坏。而且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工业是对资本主义异化生产的克服和超越,它能够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这是一个在艺术上更丰富的社会,其中,人们吃得更加多样化和巧妙精致的食物,使用更加艺术化建构的技术,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加多样性的休闲消遣,更多地进行旅游,具有更加现实性的关系等。”[2](337)安德烈·高兹在20世纪80年代就建设性地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合理性与生态合理性互相矛盾。为了解决二者的冲突,必须进行生态重建。高兹认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超越经济理性,才有可能实施生态理性。[3](32)

最后,生态社会主义是一个以社会公正为基础的社会。社会公正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社会公正成为内涵于社会中的自发的维护社会稳定的“稳定器”。它既维护了社会的整体力量,保持了社会的安定,又促进了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挥,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建设是十分有利的。佩珀对生态危机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得出: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使得社会公正得到缺失,才使得生态危机得以产生和扩大,所以只有建立以社会公正为基础的生态社会主义才能使生态危机得以遏制和解决。根据这个原则佩珀得出了生态社会主义涉及公正的内容:有真正基层性的广泛民主,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制,结果的平等,相互支持的社会—自然关系。

三、佩珀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方法、途径与特色

佩珀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种矛盾的激发,特别是生态矛盾的凸显,佩珀对现存的理论、主义进行质疑、思考最后才成为生态社会主义者。他的思想一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在《生态社会主义》一书中他对当时的西方环境主义分为传统保守主义、市场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主流绿党和绿色无政府主义等七个派别,佩珀自己认为他属于革命社会主义,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佩珀认为只要拥有以下四个观点的人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2](97)第一个是资本观,第二个是认识的辩证方法,认为“事物的最深刻特征是运动的和冲突的,而不是静止的和稳定的”,第三个是对历史的唯物主义方法,第四个是对问题不在于研究世界而是改变世界的信仰是社会主义的承诺。在佩珀的理论中这四点都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佩珀指出马克思的著作不能和他所处的时代相分离,他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方法永远不过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教条地继承他的理论。我们认为,佩珀在对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分析时继承了马克思的方法论。

二是来源于威廉·莫里斯的思想。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19世纪后半期英国一位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和小说家,同时又是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有乌托邦小说《乌有乡消息》。在莫里斯的思想里,最重要的是他从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开始,指出劳动乐趣的丧失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进而揭示了劳动乐趣丧失的深层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竞争性商业贸易和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莫里斯在对环境污染根源的分析上,在社会主

义与生态可持续性的论述上,在如何走向生态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在某种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相一致的,他对某些命题和未来社会的论述上都对佩珀有着很深的影响。例如遵循莫里斯的多样化路线重新界定财富,包括一个所有人都拥有合理的物质富裕生活的“底线”,等等。

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很明显的特色就是想在现实生活中为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指出一条可行之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力图对生态运动进行“红色”改造,以促成“红绿联盟”的形成。对于实施的策略,佩珀提出了这样一个方案:“建议绿色分子通过放弃那些更接近于自由主义及后现代政治的无政府主义方面而更好地与红色分子协调;与此同时,红色分子通过复活那些我在本书描述与评论的社会主义传统而与绿色分子协调。这些传统包括非集中主义、社会自然辩证法以及古典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某种程度的复活和对重新发现我们作为生产者力量的强调。优先考虑社会的公正必须是所有红绿联盟的最根本的共同基础。”[2](375)实际上,这是对主流绿色分子和无政府主义进行马克思的“劝降”。佩珀认为,要使生态社会主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首先把现存主要流派观点中的根本区别说出来,目的是试图填补红绿之间的鸿沟进而使生态社会主义成为一种现实的、重要的政治力量。佩珀把生态主义看做是具有后现代性质的靠近自由主义的绿色思潮,突出体现在他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体性和人道主义,反对科学技术的运用,而生态社会主义是现代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体现在不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科学技术的运用,反对的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科学技术的运用,强调科学技术本身并无阶级属性,只是目的的不同导致了结果的不同。在方法论上,佩珀重视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法以及关于社会—自然相互关系的辩证法,而无政府主义采取一种非历史的唯心主义分析方法,把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描述成一系列文化态度,认为观念不仅仅反映了人们的物质利益,而且还构成了对我们的生活和物质环境的独立回应,把宗教、观念看成是个人主义形成、资本主义积累和对自然掠夺中的关键性因素,所以无政府主义“必须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接受更多积极的东西,那里有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分析和社会—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两者都是强有力的、认识深刻的和准确的,然后是它对社会主义的信奉”[2](375)。在执行策略上,佩珀反对生态主义所提倡的改良主义,生态主义赞成立即废除国家,倡导“直接行动”,包括个人方式的改变,建立公社和合作社、罢工和抵制、非暴力示威、对财产而不是对人实施暴力行为。佩珀认为国家是阶级的产物,想要废除国家就必须先废除资本主义制度,而一定形式的国家制度是有必要的,因为要实现全球性的协调、商品和资源的平等生产和分配,同时对生态、和平和社会公正的强调,离开国家的权威性是很难办到的。在整个策略中,佩珀强调了工人阶级的重要地位,他说“工人运动一定是社会变革中的一个关键力量,它将重新发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潜力,并且重新恢复作为一种环境运动的特征”[2](357)。佩珀通过很多实际案例来说明,要想生态运动取得效果,必须有工人阶级的参与。在行动方式上,佩珀强调要把工人运动和环境运动结合起来,总罢工是劳工运动由来已久的一种直接运动,而国家的议会民主制形式也可以作为一种行动方式,无政府主义正是因为忽视甚至无视于工人力量的存在而导致了重大失败。

佩珀是生态社会主义第三代学者中较有代表性的学者,他的理论较以前的学者更合理、更有特色。他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并以此为基础建构生态社会主义,例如辩证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现实基础和解决方向等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不仅为生态社会主义提供了分析生态问题的思路与视角,而且还为它指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现实途径和依靠力量。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构成了佩珀建构生态社会主义的一条主线,在理论构建时自定义为激进派,例如希望工人阶级能作为变革中的关键力量,但是在实践中操作佩珀对改革的效果和“红绿联盟”的实现并不抱乐观态度,实际上他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资本主义自身的灭亡上,可以说他走的仍然是一条改良主义的道路。佩珀把生态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绿色迷梦”区别开来,批判其乌托邦色彩,但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有些方面也陷入乌托邦。例如佩珀给出生态社会主义中的经济增长是适度的,实现计划经济,不是按照利润而是按照需要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分配,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但是“适度”这个词很模糊,很难把握和界定,以致陷入一种空想,使得佩珀的一系列貌似激进的理论设想最终还是带有乌托邦色彩。

傣族谚语蕴含的生态观念解读

傣族谚语蕴含的生态观念解读 摘要:丰富的傣族谚语蕴含着傣族的传统生态观,其思想内核为敬畏神圣的自然,其价值判断依赖外在的万物,其行为准则为保护美好的生态,其目标定位为构建和谐的家园。 摘要:谚语是蕴含着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语言,英汉两种文化孕育了其各具民族特色的谚语。本文由英汉谚语起源入手,从地理环境、文学作品、生活习俗、宗教神话、价值观念五个方面分析了荚汉谚语中体现的文化差异。使读者能初步窥见英汉谚语背后的深层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自如地使用语言。 关键词:谚语起源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傣族;谚语;生态观 (一)谚语的定义及来源关于谚语的定义,国内外学者的说法不一,但或多或少都体现了谚语的如下几个特点o:(1)谚语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较为定型的富有意义的语句。(2)谚语总结了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具有传授经验、教训以及诲人和劝诫功能。(3)谚语的语言简练、通俗,常具有鲜明的形象和一定的韵律,易于传诵和记忆。 世界各族语言的谚语大都来源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与认识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口头创作。世界各族人民在各自的生产活动中取得经验和教训后,为了较好地总结和传授这些经验和教训,往往需要在口头上用一种较为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易诵易记的语言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这些生动的语句,常常寓意深刻,能给人以教育和启发,因此为大家所喜闻乐道,并世代El 耳相传下去。天长日久,经过不断锤炼,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趋于定型的谚语。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下面这些英汉谚语,显然只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才会创造出来: (1)MakehaywhiletheSunshines.太阳好时晒草,时机来时莫停留。 beanhasits (2)Every black.每颗豆都有黑点,每个人都有缺点。 a man heshall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人得目光被迫逐渐地聚焦在生态问题上。生态危机的出现引起了全球范围内人们的广泛关注,生态问题的恶化成为了世界性的重大话题。 人类在与自然的不和谐相处中不仅仅是尝到了苦果,更是接受了严重的教训。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归根结底是一个哲学问题,表现上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斗争,而深入研究这两种主义背后的关节,不难发现环境问题本质上只是一个自然价值的问题。 自然的价值是什么?是否有内在价值?如果有内在价值,如何实现自然从传统价值论到内在价值论的一种转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人类后续的生存,更关系到人类和世界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价值论进行研究和分类,在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价值论中,我们很容易能够找到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据,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论体系严重误导了人类的行为方式,并且毫无疑问地遮蔽了人类的双眼,使人类与自然处在一种单纯地无限制攫取的关系之中,将人类与自然敌对起来,人类以主宰的姿态恣意地攫取,破坏性地开发自然。 我们在传统自然价值论中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却无法从中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途径,甚至是无法找到一种折衷的调解方式。而这种解决途径的寻找不仅仅是一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追究,更是在实际意义上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合理的途径找到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的关键,是改善人与自然关系中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作为一位在环境伦理学中颇具影响力的学者,通过他的自然价值理论,确定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并且实现了一个从自然的工具价值到内

在价值的转换,这种转变机制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家利奥波德的研究的继承。利奥波德就是致力于由自然的外在价值向内在价值的一种转变,认识到了自然有自为目的,有其内在价值。 在这种自然观的基础之上,罗尔斯顿提出了以自然内在价值作为核心的自然价值观,通过其自然价值理论,真正实现了从自然的工具价值到内在价值的转换。当然,罗尔斯顿的这种转换机制也存在一些缺陷,存在继续完善的空间。 罗尔斯顿的这种转换机制在其领域内也饱受质疑与攻击,但是无法掩盖这种转换机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罗尔斯顿的这种转换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人与自然在观念上的不和谐,为自然的内在价值进行了证明,通过对价值概念的重新定义以及对于环境伦理学研究起点的转换,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自然价值理论,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更是给处于环境困境中的人类一条合理的出路,在当今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境况下有着鲜明的实际意义。 本文会重点恢复出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理论体系,并且着重解释这种从自然的工具价值到内在价值的转换机制,与传统的自然价值论进行比较,明确这种转换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人类与自然的相处方式进行一个前瞻性的引导,力求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健康和稳定。

英语广告中的生态批评话语分析

Vol.10No.1 2013年1月 第10卷第1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31.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 )是生态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其宗旨是“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Haugen ,1972)近几十年以来,人口急剧增长、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人们渴望和谐的生态环境,不同学科的学者们也在积极寻找各种途径以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态语言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王晋军,2007)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但总体上说来可归入 Halliday 和Haugen 所创的两大研究领域。第一,用“生态”作 为语言在环境系统中的隐喻,此类研究强调会强化或弱化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第二,从生物学角度理解“生态”的含义并探讨语言对环境的影响。前者被称为“语言的生态学”,重视诸如语言多样性、濒危语言、语言活力、语言进化一类的问题。后者被称为“环境语言学”,研究课题涉及对特定语言系统的生态学分析、语言对生态系统的作用、生态语法等。(范俊军, 2005) 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的话语分析吸收了当代批评语言学的理念,即从生态学出发去批评和分析在语言上社会化的生态意识形态和行为。对话语和语篇的生态学批评主要集中在对“表面生态化”(surface ecologization )现象的分析。如今,到处都是“绿色广告”,声称其产品或技术是“绿色”的、“环境友好”的,这种现象可归入语言使用的“表面生态化”。语篇的生态学分析就是要揭开这种表面生态化的虚伪面纱。 本文通过对英语化妆品和汽车广告进行生态批评话语分析,试图揭示这些广告中表面生态化的现象,并指出其对环境的潜在的危害,提高人们对语篇中的非生态现象的识别能力。 2.广告语篇的生态话语批评分析2.1化妆品广告 化妆品广告的主要作用是宣传其具有美容或延缓衰老的功效,因此化妆品广告通常会使用极其优美的语言来诱惑女性购买。这些广告还经常强调它们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化妆品,对人体和环境没有任何伤害,从而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地去购 买和使用。下面是二则国际著名化妆品广告: 例一:ELIZABETH ARDEN Ceramide Gold Ultra Restorative Capsules Pure,potent,intensive.These new single dose capsules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Our exclusive CLX Complex delivers the restorative power of Ceramides and essential lipids to help strengthen skin ’s barrier against the visible signs of time. Supports skin ’s own natural collagen for a firmer outlook.Takes the focus off lines and wrinkles to maximise smoother,even toned,younger looking skin. 该广告使用pure 这样的词语,很容易使读者认为该产品是由天然成分制成的。其实我们除了Ceramide 之外,根本不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一方面强调该产品是高科技化妆品,另一方面又强调其天然属性,让读者感觉迷惑不已。 Restortive,younger,smoother 这些词语巧妙的使用,让人们觉 得会拥有漂亮光滑的皮肤,但却不知道能到达何种程度。 例二:LANCOME ABSOLUE ULTIMATE BX Replenish -Radiance -Anti-Brown spot Absolue Ultimate βX serum is enriched with our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Pr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912638632.html,bined with a bio -network of wild yam,soy,sea algae and barley,this serum helps the skin to regain a look of vitality and firmness ;deeply replenished with moisture,the skin ’s barrier function is reinforced.Reveal skin that looks visibly younger:wrinkles appear reduced,skin feels denser to the touch and your complexion looks more even and luminous LIFE BEGINS AR 50 Deeply replenish the skin,visibly reduce the appearance of brown spots. 这则广告中使用了大量的科学术语,如βX serum ,Pro- Xylane 。广告中提到该产品使用了wild yam ,soy ,sea algae and barley 等天然成分,以减少我们对这种化妆品真实成分的 担忧。同样,该广告通过故意模糊天然和人造成分来蒙蔽消费 英语广告中的生态批评话语分析 程建山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 要:近几十年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生态语言学的诞生。生态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就 是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即从生态和环境的角度对语言的使用进行批评分析。本文从英语化妆品和汽车广告中发现,这些广告大量使用环保、天然等语言成分来掩饰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从而揭示了这些语篇中的非生态因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广告;批评话语分析 124··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观研究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观研究 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态危机的加剧,环境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让人们重视的焦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成为了在我们生活中亟待解决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该如何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西方哲学中勺环境哲学家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其中“自然是否具有其内在价值”这一命题成为了辩论的焦点,并以此问题的分歧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两个阵营。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家,被誉为“环境伦理学之父”。他受到现代西方生态学的科学背景、有机论自然观以及宗教的影响,在坚持“自然具有其内在价值”的同时提出他自己的自然价值理论以此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罗尔斯顿强调自然有其独立于人的价值,这是因为在罗尔斯顿看来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然不仅仅只有工具价值并且还具备内在价值时,人类才可能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罗尔斯顿作为一个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中心论学者,他对于“自然价值”这一概念在原来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从而使他的环境哲学理论得到更加完整的建构。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探讨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理论及其环境哲学。在第一部分,笔者将从自然价值观之理论的溯源入手,对于价值哲学的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论述,并讨论西方哲学中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的争论以及环境哲学中自然价值理论的形成。 这一部分是本文对于罗尔斯顿自然价值理论的形成的背景分析。在第二部分,本文将从罗尔斯顿的文本出发着重解析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特别是

自然价值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关系以及罗尔斯顿对于自然价值的分类,以更好地区分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理论与其他非人类中心主义提出的自然价值理论。 除了对于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理论的分析阐述外,本文在第三部分对其自然价值理论进行了评价,分别指出虽然罗尔斯顿的理论是对传统价值哲学的超越及其对环境哲学的贡献同时也探讨罗尔斯顿自然价值理论的不足。在第四部分本文还将从价值范式、生态文化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探讨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理论对于缓解当今的生态危机,特别是对于当今中国环境问题可能起到的启示和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总的来说,虽然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理论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且存在着一些理论缺陷,但对于建立和谐的生态系统,使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协调发展,达到生存与发展统一的境界,它依旧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也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理论会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 分析 ——以《水仙花》为例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9, 7(4), 454-459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912638632.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912638632.html,/10.12677/ml.2019.74059 Eco-Discourse Analysis of Natural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aking the Daffodils as an Example Xin Han, Hongtao Liu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Received: July 16th, 2019; accepted: July 31st, 2019; published: August 7th, 2019 Abstract William Wordsworth, the British Poet Laureate,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Lake poets”. In his life, he wrote many poems describing nature, expressing his yearning for rural life and nat-ural scenery. Based on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focusing on register and me-ta-func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affodi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discourse analysis, try-ing to reveal how Wordsworth expresses his ecological view and attitude towards nature. Through the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poetry, this paper tries to advocate people to be close to and love nature, and improve people’s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Keywords Eco-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 Daffodils, Nature Poetry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 分析 ——以《水仙花》为例 韩鑫,刘宏涛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收稿日期:2019年7月16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31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7日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过去一、二百年中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短短30年的发展中就集中暴露出来。可以说,口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中国工业化、加快,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迅速扩大。2013年,“雾霆”成为中国的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霆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霆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在生态方面,上世纪80年代,沙漠化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达2460平方公里,其损失难以估量;同时,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我国己有15}至20%的动植物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湿地丧失和功能退化的速度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把发展的速度和生态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其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目标涵盖了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即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和人口状况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彻底转变传统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字发展理念,其次,大力推进文明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再次是

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概念

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概念 生态生产性土地与全球生态标杆 “生态生产性土地”是生态足迹分析法为各类自然资本提供的统一度量基础。生态生产也称生物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生命过程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新的物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生态生产是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原因。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能力由生态生产力(ecological productivity)衡量。生态生产力越大,说明某种自然资本的生命支持能力越强。 由于自然资本总是与一定的地球表面相联系,因此生态足迹分析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概念来代表自然资本。所谓生态生产性土地(ec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这种替换的一个可能好处是极大地简化了对自然资本的统计,并且各类土地之间总比各种繁杂的自然资本项目之间容易建立等价关系,从而方便于计算自然资本的总量。事实上,生态足迹分析法的所有指标都是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而定义的。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可分为6大类: (1)化石能源地(fossil energy land) 生态足迹分析法强调资源的再生性。从理论上讲,为了保证自然资本总量不减少,我们应该储备一定量的土地来补偿因化石能源的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的量。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并没有作这样的保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是在直接消费着资本。 (2)可耕地(arable land) 从生态分析来看,可耕地是所有生态生产性土地中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它所能集聚的生物量是最多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报告,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好的可耕地,大约13.5亿hm2,都已处于耕种的状态;并且每年其中大约100万hm2的土地又因土质严重恶化而遭废耕。这意味着,今天世界上平均每个人所能得到的可耕地面积已不足0.25hm2了。 (3)牧草地(pasture) 即适用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全球目前大约有33.5亿hm2的牧草地,折合

荒野转向:罗尔斯顿的环境美学

文艺研究2008年第6期 要切入罗尔斯顿的思想,首先得找到表达其思想的关键词。普遍认为,罗尔斯顿思想的关键词是“自然价值”。其实,在罗尔斯顿那里,“荒野”(wild)是自然价值之源。事实上,罗尔斯顿不仅响亮地提出“哲学走向荒野” ,而且也提出“美学走向荒野”,要求哲学把沉思的目光投向荒野,美学把欣赏的目光转 向荒野。荒野才是我们把握罗尔斯顿环境美学思想的入口。 一、“荒野”的语言学分析 在西方,《旧约》和《新约》都将“荒野”描述为 荒野转向:罗尔斯顿的环境美学 赵红梅 年来,两国因经济互补性和文化相似性,在各方面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进展,希望“中韩暨观察员国家文化艺术界高层学术论坛”不仅是一次学术活动,更愿其成为对亚洲各国文化艺术方面创造出新价值的盛会。 王文章院长在致辞中说,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区域合作日益密切,亚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日益加强。举办首届“中韩暨观察员国家文化艺术界高层学术论坛”,为亚洲各国文化艺术界的艺术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实践提供了一个交流研讨平台。亚洲各国人民曾经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创造,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1世纪的今天,亚洲各国人民必将以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文化艺术的交流合作与相互促进,离不开沟通理解与相互尊重。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境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首先是发现、热爱自身之美,然后是包容、相互学习他人之美,得到相互欣赏、赞美,不同的美和谐与共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进而达到相互尊重、世界和谐的大同之美。相信亚洲各国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们会热情携手,共同努力,以卓越的文化艺术创造,为自己国家、民族在21世纪的文化艺术发展开拓出新的境界;在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努力促进亚洲文化的和谐、繁荣与发展。 韩国韩中文化艺术协会会长柳在沂致答谢辞。他认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亚洲各国日益关注本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来自韩国、中国、日本、越南和新加坡等国的专家学者和文艺界精英一起聚首北京, 深入探讨亚洲文化的发展,相信各国专家学者和文艺界人士能为亚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论坛的成功举办,一定能为亚洲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韩国代表团团长崔祯镐和观察员国代表、越南文化通讯研究院院长阮志坚也作了大会发言。 来自中国、韩国以及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围绕论坛议题“二十一世纪亚洲文化发展展望”,分文化文学类、电影类、戏剧美术类、音乐舞蹈类四个类别,以大会发言与专题讨论形式,展开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此次论坛吸引了中韩两国以及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国文化艺术界的学者。韩国方面组成了专门的代表团,代表团由三十余位在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影视、书法等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构成,包括韩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柳宗镐,著名诗人金炯德,著名小说家金周荣,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朴范薰,著名舞蹈评论家张光烈,著名导演林权泽,著名书法家元仲植,著名画家李钟祥、朴洸真、著名电影演员姜受延,著名芭蕾舞演员金惠植等。日本琵雅株式会社社长矢内广、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飯塚容,新加坡著名华裔画家林祥雄、 戏曲学院院长蔡曙鹏,越南文化体育旅游部国际合作局专员陈一皇、广宁省文化通讯厅厅长黎全等共50余位外国学者、艺术家出席了论坛。 中国著名学者、作家、艺术家刘梦溪、资华筠、龙瑞、莫言、翟俊杰、赵汝蘅、张会军、瞿小松、贾磊磊、张振涛、杨飞云、吴为山、康健民、刘祯、梁江、丁亚平、吕品田、朱乐耕、麻国钧、陈薪伊、吴玉霞、陈平、池福子、李道新、马盛德、祝东力、李胜洪等院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也出席了论坛。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912638632.html,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 作者:宫金玲 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16期 在生态语言学领域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思想和行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所以针对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当前,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相关学界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此,怎样才能从生态视角来分析和应用生态话语分析模式,这是语言学界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针对这样的情况,着重分析和研究生态话语的分析模式构建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参考。 1 引言 针对生态语言学而言,它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它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从整体上来说主要包含两大模式,第一种模式主要体现为更关注语言和语言环境两者之间内在联系的豪根模式;另外一种模式,是更着重关注语言对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相关影响的韩礼德模式。当前,在国外针对韩礼德模式下的生态语言学进行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初具规模,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们都是通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针对语篇进行相对应的生态批评话语分析,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理论的路径、方法和研究话语的生态意义有着某方面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Halliday有针对性的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SFL)思想,着重针对英语词汇语法层面的非生态特征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究,同时借助规划语言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位置针对相关的语言实施有效的生态定位,而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进一步表明,SFL可以为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持。基于此,本文有针对性的把生态哲学思想和SFL有机融合,切实有效的结合具体内容而构建起更切实可行的语篇生态性分析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有效指导和分析语篇生态和非生态因素,希望通过这种构建模式能够为生态话语分析和整个生态学的发展带来一定意义上的启示。 2 生态场所观和生态语言学 针对生态语言学进行着重分析和研究,不管是用什么样的视角和途径,都与生态批评相关内容密不可分,有着巨大的关联性,然而不管从什么层面来进行批评,都要以与之相对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标准作为基础。究其本质而言,人类不仅有着十分典型的社会属性,更有着天然的生态属性,人和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命体和生命场所都休戚与共,紧密不可分割。而当前特别典型的各类生态问题生发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类的场所意识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缺失,也就是说,人类对于自我的生态归属感比较欠缺。针对这样的情况,人类必须要针对自身所处的位置进行重新的定位,并针对相关生态场所有更良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与该场所及场所内其他的生命体实现和谐一致的共存。本文从生态角度对Scannell的场所观系统进行解读和阐释,并将其扩展,如图1所示。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次盛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领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的根源通常被人们归纳为三大问题: 人口增长、技术影响、消费方式。这些影响因素虽然重要, 却往往被误解或夸大, 从而掩盖了其根本性问题。快速增长的人口通常被列为环境破坏的头号原因。而人口爆炸多出现于发展中国家, 可是多数的环境破坏, 尤其是那些具有全球性后果的环境破坏, 却是由人口已相当稳定的工业国一手造成。人口增长同环境破坏只不过是同一根本疾患的不同表征而已。 科学技术。无可否认, 对于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现状, 科学技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8 世纪纺织机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在短短100 年里人们就创造了过去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进入20 世纪中叶,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激光通讯、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可是, 生态环境已经在在科技的穷追猛打下千疮百孔。因此,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利剑”, 在为人类带来充分舒适的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炸弹。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抉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全面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速度也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大幅度上升,这就使我国本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 2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 3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4 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5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 6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 7 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 8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9 中国侠士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10 会话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2 商业广告英汉互译的审美研究 13 从电影《不可饶恕》看美国人对西部英雄的反思 14 从女性视角看男权主义下的婚姻秩序——以《苔丝》为例 15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16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17 谈双关语的翻译 18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19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与翻译 20 超验主义思想和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 21 斯蒂芬?金《绿里奇迹》中对人性的分析 22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4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 25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26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的梦想 27 浅析隐喻在口译中的可译度 28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 29 浅析英语体育新闻的汉译策略 30 论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翻译 31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 32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33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 34 卡门-波西米亚之花 35 试论“选择性”口译的应用——从释意派理论角度分析口译工作中的变译现象 36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xx初中为例 3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旅行主题分析 38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39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 40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41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原则是“消耗最小化”,“合乎本性”,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综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全球问题,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生态足迹的发展

Wackernagel等人的开创性研究 Willian Rees的博士生Wackernagel等曾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 证计算研究表明,全球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为2.8hm2,而可利用生物生产面积仅为2hm2,全球人均生态赤字0.8hm2。在计算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中35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生态赤字,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中国199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 hm2,而其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4 hm2。因此,从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35%,人类现今的消费量已超出自然系统的再生产能力,即人类正在耗尽全球的自然资产存量。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 为了让各个国家在占用了多少自然资源上“有账可查”,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使用了“生态足迹”这一指标,并列出了一份“大脚黑名单”。这份由WWF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完成的报告于2004年10月21日在瑞士格兰德正式发布。十几位来自WWF总部、挪威管理学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全球足迹网络的专家参与了研究,报告的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能源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及联合国环境项目世界保护监测中心。 在这份“大脚黑名单”上,阿联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榜首”———人均生态足迹达9.9公顷,是全球平均水平(2.2公顷)的4.5倍;美国、科威特紧随其后,以人均生态足迹9.5公顷位居第二。贫困的阿富汗则以人均0.3公顷生态足迹位居最后。中国排名第75位,人均生态足迹为1.5公顷,低于2.2公顷的全球平均水平。“但中国人口数目庞大,其人均生态承载能力(即大自然能够给予的消耗量)仅为0.8公顷,生态赤字高达0.7公顷,而全球的平均生态赤字为0.4公顷。”专家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自然消耗量还将迅速增加,中国的整体生态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报告显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韩国、西班牙、印度均是生态赤字很大的国家。“很简单,如果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就是不可持续的。为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费,减小自身的生态足迹。”《报告》的主要作者、生态学家骆乔森(Jonathan Loh)说。报告说,巴西、加拿大、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刚果、秘鲁、安哥拉、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由于国土面积辽阔、人口相对稀少或者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生态盈余(总生态足迹小于总生态承载容量)榜”上位居前列。“就在这些生态盈余国家的居民为全球生态环境作出贡献时,西方人正在以难以持续的极端水平消耗自然资源———北美人均资源消耗水平不仅是欧洲人的两倍,甚至是亚洲或非洲人的七倍。”专家们批评说,“如果全球的居民都达到美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人类将需要5个地球。”报告的作者们称,他们试图从另一角度寻找“谁应该对目前的全球生态危机负有更大责任”这一争论不休话题的答案。 “那些生态赤字较大国家的资源消耗量已经超过了本国的资源再生能力,其结果就是加剧了环境恶化,或者将这种生态危机通过原材料进口等国际贸易方式转移到了其他国家或地区。”郝克明还担心,大大小小的环保组织如何说服人们为了追求高水平生活而不去高破坏地消耗地球资源。“在目前,使政府、工业界和公众转向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的技术、建筑和交通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马丁说。 《亚太区2005生态足迹与自然财富报告》

以教育语篇为例分析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

以教育语篇为例分析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 模式 摘要:生态话语分析反映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导下的生态话语分析以及物性分析为主,但相关分析对小句的生态语义取向分类有待细化,已有的生态话语分析也较少关注教育语篇。针对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系统为理论基础,结合及物模式与作格模式,细化过程类型与参与者角色,并在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探讨不同过程的语义生态取向,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展示该模式的应用,揭示教育语篇中蕴含的生态观,并为教学实践中的生态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及物性分析;教育语篇;生态话语分析;生态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法

1、引言 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与语言学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语言学分支(范俊军,2005;韩军,2013;黄国文,2016a),是涉及语言和生态关系的所有研究总称(Fill&Mǜ hlhusler,2001;Fill&Penz,2018)。在生态语言学领域,有两种被广泛接受的研究范式: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其中,豪根模式又称语言的生态学(ecologyoflanguage),关注语言多样性、语言接触、濒危语言等,认为语言生态学要研究的是“任何特定的语言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Haugen,1972:57),并将这种关系比作特定动植物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因此被称为隐喻模式。韩礼德模式关注语言对生态的影响,即“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Halliday,2007:14),强调语言在环境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视语言为干预社会实践的方式,突出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黄国文,2016a;何伟魏榕,2018a)。 从豪根首次提出语言生态学至今,生态语言学已初步形成了核心的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何伟魏榕,2018a)。研究主题也呈现出多样性,包括语言政策和规划、语篇分析、语言教学等(Chen,2016)。其中,韩礼德模式下的生态话语分析偏重及物性分析,但相关语义分类有待进一步细化,已有的生态话语分析也较少关注教育语篇。基于这一考虑,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摘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生态文明看做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生存,是人类和其他文明的基础。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字: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前言 21世纪,我们的生活是生态文明的时代,全球生态危机表明,工业文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并正在走向衰落;生态文明作为新文明正在兴起。十八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规定,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环境污染或生态危机是当今时代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党和政府为了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很早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构想,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胡锦涛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从这以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明确的政治方针。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

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其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