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授导型教学设计案例

授导型教学设计案例

授导型教学设计案例
授导型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案例-《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一、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二、教学课时:二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三、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四、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评析,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

B.能力目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地想象和联想,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同时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绘画创作表现能力。

C.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的发现与追求,对生命与自然的亲近,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体会。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意识,感受成功的体验。

五、教学重点: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相关知识及其间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以讨论与合作、比赛的方式,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艺术家对春天赞美的角度与形式。通过对艺术家的作品与审美价值的了解、探究和体验,理解不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七、教学准备:

A.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有关春天的文学作品、音像资料、图片、音乐)

B.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在课前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等途径收集、摘录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片段与诗词;中外艺术家表现春天的作品图片;表现春天的摄影图片及歌曲等。

八、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创设情境,揭题引趣:

师:春天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生命萌动的季节,更是人们辛勤耕耘、播种希望的季节。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百草吐绿,百花争艳,百鸟欢鸣,它孕育着生机,萌生着希望。下面,让我们首先伴随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和一组表现春的摄影图片一起来感受春光,了解春天吧!(板书课题)

课件展示:散文《春》的朗诵录音和配景摄影图片

2、分组讨论,阐述春天的特点与美感:

问题(1):自然界的哪些现象向我们传达了春天的信息?春天到了,可以组织哪些课外活动?

生(1):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春柳叶绿、百花盛开……

生(2):春游、写生、植树……

问题(2):结合课件和自己收集中的诗歌、图片、音乐用一句话谈谈你对春天的感受或春天给人一种怎样的美感?

3、探究、分析春天的象征意义和表现形式:

问题(1):,在一年一度传统的春节中,有哪些风俗习惯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

生: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

课件展示:春节时的民俗、生活图片、民乐合奏《春节序曲》

问题(2):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时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呢?春天象征着什么呢?

生: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这些风俗习惯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人们总是把春天作为一个美好的象征,用春天来比喻新的开始和美好的青春。比如形容新生事物蓬勃萌发为“雨后春笋”……

问题(3):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现春天?

生:春联、绘画、音乐、雕塑、歌曲……

(二)发展认知阶段

1、欣赏感受自然美与艺术美及其相互关系:

A、欣赏国画《春》(现代)王成喜

课件展示:摄影《梅花》与国画《梅花》、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的书法与朗诵录音

师:“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通过对比以上两组图片,谈谈画家为什么要用梅花来表现春天,传递春的信息?是怎样把自然美和生命活动联系起来的?

师:梅花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一探春光,其它的百花也不甘示弱纷纷赶来向春姑娘报道。大自然为我们创造的春天可以说是一个百花园,生机盎然。大家现在可以一边欣赏一组花卉图片一边构思:如果让你们用这些花卉为题材表现春天,你准备怎样表现呢?

课件展示:一组表现春天花卉的摄影图片和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春之歌》

板书:自然美——客观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现象的美。

B、课件展示:摄影风景图片《漓江》与画家白雪石的国画作品《漓江春》等

问题:同样是表现桂林山水的题材,自然美与艺术美有何不同?什么是艺术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又具有哪些共同的美感?

板书:艺术美——艺术作品呈现的美。二者关系——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

2、造型艺术作品与文学作品表现春天的不同特色和特点:

A、欣赏墨彩画《溪》和国画《初春》

课件展示:摄影图片《春柳》与国画《溪》、《初春》、童声音乐《春》

师:“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冬雪消融,小溪潺流,碧绿清澈,在微风的吹拂下漾起道道波纹,嫩柳生机萌动,这一切都传递着春的消息。湖滨春柳吐绿,渔民在美好的春光里忙忙碌碌,鱼舟来来往往,一片繁荣景象。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呀!

B、欣赏国画《梅石溪凫图》(宋)马远

课件展示:Flash动画《梅石溪凫图》、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朗诵录音和解析

教学设计:Flash动画演示梅花怒放、群鸭戏水场景,点击梅花、群鸭局部放大,对比摄影梅花、鸭子进一步认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感受文学与艺术不同的特点。

课件展示:一组自然界蜂蝶、小鸟、昆虫迎春、闹春的摄影图片和音乐《鸟鸣》、女生合唱《春游》

C、欣赏国画《春雨江南图》(现代)李可染

师:每逢看到春雨,农民伯伯总是说:“春雨贵如油”!我们要说,春雨美如画!而江南的雨景,无论是在画家的画中,还是在诗人的笔下,都别有一番情趣,意境深邃幽远。宛如苏轼《望江南》词意“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写照。

课件展示:一组表现春雨的摄影图片、杜甫《春夜喜雨》朗诵录音和背景音乐《春游》

D、欣赏雕塑《春风》(现代)张德峰

课件展示:雕塑《春风》、音乐《望春风》、艾青散文《春姑娘》的朗诵录音

师:散文中描写的“春风”与雕塑《春风》表现的春风有何不同?

生:散文是以“春风”写“春风”,雕塑《春风》则是将无形春风、春天有形化、具体化,刻画成三位青春少女,像春姑娘一样飘然而至,似乎看得见、摸得着,但也同样充满了美妙的诗意感受。

(三)课堂练习

请学生挑选自己熟悉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词,简短交流、思考后,用语言描述自己如果用绘画来表现的画面效果。例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等等。

(四)结束延趣、课堂小节阶段

课件展示:一组画家描绘的有关春天的作品背景音乐《湖上春来水沉碧》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感受了春光,畅想了春天,同时也放飞了理想与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不仅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把握青春,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去学习、去创造。

教学设计案例-《漂亮的建筑》

教材分析:

低年级的美术的造型与表现,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这节课通过学生对旧画报、海报、旧挂历、电光纸进行剪刻、粘贴,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取材、撕、摆、组合、粘贴的全过程,是一种手、脑、眼的综合训练,从而使学生的制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得以逐步提高。

教学设计: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造型与表现课,根据课标的要求:低年级的美术造型与表现,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因此我认为这节课是引导孩子对生活中的建筑的美感形成直观的印象和初步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能大胆地用不同的废旧纸材或彩色纸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感的建筑,从而在造型活动中享受到表现美的快乐。

生活中漂亮的建筑很多很多,但一年级的孩子受年龄、时间、地域以及相应年龄段的认知力的限制,对如何欣赏建筑的美感存在许多的不定式,所以在对建筑美感的欣赏上我始终把握住;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欣赏能力,因此我首先从水果湖周围地区的建筑入手,让孩子在熟悉的基础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建筑的欣赏去感受它们的美感,可能是一点也可能是几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点的突破达到面的逐渐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外有名的建筑进行延伸欣赏,丰富学生的直观印象,无形中形成内化。

在用不同纸材进行造型的环节,我首先利用课件把省博物馆模拟彩色纸的剪贴效果进行演示,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明白拼贴建筑的基本方法,然后在示范撕贴建筑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如何选材包括材质、色彩的搭配以及撕贴的方法。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尝试使用不同的纸材,体验造型的乐趣。

?隐性目标:创新精神、集体合作精神,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不同建筑的美感,尝试用不同的纸材组织画面。

难点:学生用不同的纸材大胆地想象、创造、拼贴出漂亮的建筑画。

学习用具:

彩色纸—蜡光纸、旧挂历纸、彩色报纸、封面纸、宣传单、瓦楞纸等,剪刀,胶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听说一(1)班的同学很聪明并且很听话,下面我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坐好!(老师扫视并表扬坐得好的小组)”

“今天老师请你们先来当评委,要求每位评委仔细欣赏一组建筑图片,评选出你觉得最漂亮的建筑(板书课题——漂亮的建筑)。”

课件展示身边建筑图片。

二、图片欣赏,解决学生对建筑造型的感性认识。

1、学生欣赏水果湖周围的建筑图片,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建筑。

“哪位评委来谈谈自己选择。”

学生回答,老师给予恰当的提示和补充,并给予相应的肯定。

“刚才几位评委说得很好,这里还有一些好看的建筑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看它们的形状、色彩以及独特之处。”

2、学生欣赏中外建筑图片。

三、建筑分解,解决学生制作步骤的认识。

“刚才大家欣赏了漂亮的建筑,(出示课题——漂亮的建筑)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用各种彩色纸拼贴一张漂亮的建筑。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是怎样用彩色纸把省博物馆剪贴出来的。” (利用课件进行展示)

四、老师示范,学生练习。

1、“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老师把彩色纸用剪贴的方法拼贴出来的,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开第38页,看看别的小朋友的作品,他们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拼贴出漂亮的房子的呢?”

学生看书后,开始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出示相关的范作。

“他们用旧的、不用的彩色挂历纸,报纸等来制作;并且注意了不同颜色的搭配,环境的美化;而且有的用手撕贴漂亮的建筑,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废旧的材料,我也来用手撕贴一张漂亮的房子,肯定很有意思!”

(老师示范)“看!老师撕下来的边角料放在桌面上,你们在制作的时候也应该象老师这样,保持环境卫生。”

3、“我的作品撕贴好了,你们现在想不想动手制作漂亮的建筑呀?下面请每位小设计师用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设计完成一座漂亮的建筑,比一比,看哪位设计师的建筑最漂亮!我们要从小组中选出两件作品给大家展示展示。注意,边角料要装在材料袋里,用剪刀时要小心,不要伤着自己和别人,开始制作。”

4、学生动手制作,老师随堂辅导。

辅导重点:纸材的选择与搭配;

粘贴的技巧;

5、作品展评

“好了,首先请小组成员一起从本组中选出两件优秀作品,由小组长把它们贴在黑板上,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看看,你觉得哪位设计师的建筑最漂亮,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评

6、老师总结,下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用生活中的废旧彩色纸制作漂亮的建筑,同学们的作品做得很棒。现在把自己的桌面收拾干净(学生收拾纸屑完后)。站队回教室。”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造型与表现课,根据课标的要求:低年级的美术的造型与表现,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因此我认为这节课是引导孩子对生活中的建筑的美感形成直观的印象和初步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能大胆地用不同的废旧纸材或彩色纸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感的建筑,从而在造型活动中享受到表现美的快乐。

现就我处理教学的两个重难点以及其它环节的实际过程反思如下:

一、对学生欣赏建筑的美感的处理。

生活中漂亮的建筑很多很多,但一年级的孩子受年龄、时间、地域以及相应年龄段的认知力的限制,对如何欣赏建筑的美感存在许多的不定式,刚开始,我对孩子的能力估计过高,一开始给孩子们很多中外古今有名的建筑图片,希望他们能通过自己对图片的欣赏能够用符合不同建筑特征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是,通过第一节课的实际情况,孩子对这些精美的建筑的确很感兴趣(通过他们欣赏图片时的唏嘘声中感觉到的),可是他们却不能用较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我开始琢磨这个问题:是图片内容太多;还是他们对图片里的建筑不了解;或是在帮助孩子如何欣赏建筑的美感方面启发的不到位;或是我的设问出了问题……后来在和同事的共同探讨中发现:1、老师意识到以上的问题存在,想面面俱到,却又面面不够俱到;2、图片内容过多,需精减;3、孩子不可能一开始整体地欣赏建筑的美感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老师必须在孩子表达一点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发散启发,帮助其他孩子逐步扩大自己的感受面并知道如何欣赏建筑的美感;4、设问过于笼统,让孩子产生注意力的混乱;综上几点我觉得在对建筑美感的欣赏上我应该始终把握住: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欣赏能力,图片内容应该是身边的+民族的+世界的,一步一步地拓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首先从水果湖周围地区的建筑入手,让孩子在熟悉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建筑的欣赏去感受它们的美感,可能是一点也可能是几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点的突破达到面的逐渐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外有名的建筑进行延伸欣赏,丰富学生的直观印象,无形中形成内化。第二,在对建筑美感的设问上必须明朗,在他们欣赏之前就知道:图片中的建筑漂亮在哪里?关注点在漂亮一词上。第三,对孩子的回答因势利导,从不同点的突破达到认识面上的扩大与积累。

二、在用不同纸材进行造型的环节,开始的设计比较传统——老师在黑板上示范,完了,学生动手制作。理想中想通过老师的抛砖引玉达到遍地开花的效果,但实际练习中演变成学生模仿老师的一统天下的坏局面,并没有实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标。大家认为造成这种结果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老师在欣赏的环节过于强调建筑里的基本形,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给孩子一个利用基本形拼贴的错误信息;2、材料的选择,技法的运用示范的不够,要让孩子在知道制作技法的基础上同时知道有意识的选择合适的纸材进行造型活动,达到审美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对于这两个问题,我的解决方法是:首先在欣赏环节淡化基本形,根据不同建筑的特点来启发形的组合与搭配;然后利用课件演示省博物馆模拟彩色纸的剪贴效果,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明白拼贴建筑的基本方法,最后在示范撕贴建筑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如何选材包括材质、色彩的搭配以及撕贴的方法。最后的事实说明,这样做的效果和目的达到了。

因为这节课是一节用不同纸材进行平面造型的活动,动手能力以及个人的造型意识比较独立,所以在学生练习的活动中,我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同时进行一点合作的尝试——小组成员把自己的作品集中贴在一张大的作业纸上,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想看

看学生自身的协作能力如何,因为在有情景的作业纸上粘贴自己的作品肯定会发生位置与遮挡的问题,实际情况说明,孩子们协作的比较好,少数同学协作能力欠缺,需要在类似教学活动长期培养,环保问题也同样如此。

通过对教学具体环节的进一步改造设计,最后整节课师生在看看说说做做的过程中将自己所见所感所想得以逐渐升华。

教学设计案例-《摇滚小精灵》

教材简析:

《摇滚小精灵》是湖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一节工艺制作课。内容是引导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成既美观,又生动有趣的能摇能滚的玩具。这一课可分两课时授课,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滚动玩具的制作,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摇动玩具的制作。(笔者执教的是第一课时)。

教学理念:

A.着力于让学生学会美术(工艺制作)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的能力。力求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B.追求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撤掉课桌凳,学生席地而坐,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完全放松,无拘无束地投入美术活动中。孩子的天性是爱玩,遵循这一规律,整个学习活动尽量让学生多玩,让他们在玩中学,以培养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C.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车辆的行驶与学生玩的游戏活动和美术学习结合,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探究、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

D.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渗透自然知识,融入音乐欣赏,形成学科整合。

E.增强学习活动的探究性和互助合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精神。

课前准备:将课桌撤掉,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中间用三夹板和凳子搭设成一个斜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生活中的现象,同学思考这些现象有什么相同之处。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有相同之处,请大家看下面这段短片,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放短片:火车、汽车、自行车、三轮车在飞驰,双面胶在滚动,篮球、足球在滚动,同学们手中溜溜球在地上滚动,同学们在玩滚铁环、玩滚轴溜冰、玩滑板…… (画面配以《快乐的一天》的音乐片断)

同学回答: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在滚动。

老师问: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同学回答:因为它们都是圆的。

评议: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将学生熟悉的火车、汽车、自行车、三轮车行驶的现象,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滚铁环、玩溜溜球、玩滑板、滚轴溜冰等活动和美术学习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揭示圆形可以滚动的自然知识,体现学科整合。

2、让学生在自己座位前滚动从家里带来的各种各样圆形的东西。

“我看到同学们今天也带来了各种圆形的东西,让我们也来玩一玩。”

评议:让学生先玩,体验滚动的乐趣,同时使学生在玩中发现材料的美中不足和作为玩具的美中不足,从而为下面的创作打下基础。

3、老师出示四件示范作品,请学生欣赏。并请每组派一名代表选一件感兴趣的玩具带回小组,和大家一起欣赏,把玩。并谈谈对作品的看法。

评议:欣赏老师的作品,从中初步受到怎样将材料加工成玩具的直观启发,同时发展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不足之处在于:老师出示的精美作品,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果将老师的作品在斜面上玩换成学生来玩,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请学生为玩具命名。

这种玩具还没名字呢?请大家帮它想一个响亮的名字。指生答。

揭示课题:摇滚小精灵

二、探讨制作

1、学生观察书中作品,老师介绍书中作品可以分为滚动小精灵和摇动小精灵两类,学生互相商量,找出滚动小精灵。

指名答,点击屏幕,课件展示书中的滚动小精灵作品。

2、“ 这些小精灵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你们带来了这么多材料,能把它们变成滚动小精灵吗?赶快和小伙伴商量商量。”

交流:“谁愿意把你的好主意说给大家听?”

评议:由揭示玩具的名字翻开书,自然过度到欣赏书中的作品,了解玩具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受到制作构思的启发。在彼此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闪现出各自的设计火花。以合作的形式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5 、有一群日本小朋友也很喜欢滚动小精灵,他们要跟咱们开展一次滚动小精灵制作大赛,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用了哪些方法?——播放课件:日本小朋友的制作片段

评议:看日本小朋友的制作,进一步拓宽制作思路。同时巧妙地将欣赏演变成中日小朋友的制作赛,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制作热情。

三、尝试制作(配以《口哨与小狗》的音乐片段)

1 、学生初步制作

“大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将设立趣味小精灵奖、个性小精灵奖、美丽小精灵奖,大家有没有信心比日本小朋友做得更好?”

评议:设奖能进一步调动制作兴趣。

2 、学生暂停制作,师生共同交流解决在尝试制作中碰到的困难。

“你在制作中碰到了什么困难?”指名说。

“谁能帮帮他?”

教师视情况先请同学帮忙解决,难度大的教师点拨、示范。

3 、继续调整、制作。做完的同学协助没做完的同学。

评议:采用碰壁点拨法,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碰壁,自主探索制作技能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提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小结

1、分组在斜板上玩,小组内评选最佳作品 3 件。

“看一看、评一评你们小组里谁想得最新奇?谁做得最好?谁的最漂亮?”

(引导从构思、制作、色彩、形状上进行评价)

2 、将小组内的优秀作品集中展示,先请几位自我评价作品,再请全班同学评选趣味小精灵奖、个性小精灵奖、美丽小精灵奖,为同学们发精灵贴画以示鼓励。

评议:让学生在玩中欣赏作品,从美术的角度评价玩具,在评价中培养审美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体验玩自己制作的作品的乐趣。

3 、刚才同学们用圆形的物品制作了许多有趣的滚动小精灵,是不是只有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呢?

播放课件——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同学自制的方形车轮。

“看来并不是只有圆形才能滚动,请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不能做出其它形状的滚动小精灵?” 。

评议:这一环节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向学生传递出一个信息:既然方的可以滚动,那么生活中还有许多固定模式是否也可以被打破呢?

4、小结语: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愿同学们都有双发现美的眼睛,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成能为我们增添美和欢乐的精灵。

评议:渗透美术文化,对学生进行变废为宝的教育,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装扮美化生活。

5 、让我们一起到室外去体验这些精灵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 ——学生到室外玩玩具。

评议: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模块四 对授导型教学设计的认识

模块四对授导型教学设计的认识 一、授导型教学设计的特点 授导型教学设计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示范、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授导型教学设计需要考虑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者的特点(学习风格、学习者年龄阶段等)、教学方法、教学挂图及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学生的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与学习风格,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根据它的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是一种原则性规定。而学习目标(对教师而言,它也通常被称为教学目标)则是对学习者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 二、授导型教案的优点: 1、更加注重对学习者的分析。 2、在教师的作用发挥下,突出引导与参与的功能。 3、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主。这则教案没有用具体的文字写出教学过程,代而取之的是教学流程图,它与传统的语言文字相比更加清晰,一目了然。 4、应用了信息技术手段,有课件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趣味性强,教学目标更易达到。 三、授导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不同点: (1)平常我们采用的是教学过程,在写教学过程时内容复杂,分不清主次;授导型教学设计采用课堂教学流程图内容清楚、简洁、易懂、一目了然。 (2)授导型教学设计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相同点:教学步骤基本相同。

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

教学设计案例-《小巷深处》 教学设计表 学科语文授课年级七年级(下)学校环江县教研室教师姓名韦敏儿

能感悟真情听、感悟会感悟。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过程(一)导语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我”的情感线索:满足——自豪——沉默——厌恶——悔悟 3.跳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4.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5.讨论“我”是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 “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前后是怎样变化的?在文中画出并讨论。 (三)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或者不理解的句子或事例,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四)细读课文——找出令自己感动的描写母亲的句子,朗读出来,并说明感动的理由。 1.句子。(略) 2.朗诵指导(略) 3、配乐真情朗读,揭示主题。 ①配角色朗读 ②配上《烛光里的妈妈》的弦律朗读。 ③朗读完后,随放课前播放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后半部分(即高潮部分,让学生在动情的歌声中情绪激动不已,达到高潮) ④音乐快结尾时,教师揭示主题(略) (五)问题探究 1、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2、“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枝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3、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授导型教学设计教案

授导型教学设计教案 授导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表学科:信息技术授课年级:高一学校: 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版面编辑(一) 计划学时 1 课时学习内容分析从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理念出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现代教学思想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 学习者分析针对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的现状,以活动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实践操练中掌握版面编辑的基本方法。 课程标准:掌握使用分栏、首字下沉、更改大小写、文字方向、艺术字等功能. 知识与技能:通过版面设计练习,掌握分栏、首字下沉、更改大小写、文字方向、艺术字等内容的设置方法和操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结合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怎样用所学的知识来美化优化版面。知道版面设计的重要。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分栏、首字下沉、更改大小写、文字方向、艺术字的设置方法和操作技巧。 解决措施:让学生亲自上机实践,是学生活动感性认识,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难点:正确设置分栏,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 解决措施:让学生亲自上机实践,是学生活动感性认识,促进

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思路一、复习先复习上一节课学习过的字体与段落的格式设置。 二、作品示范,设计分析出示两至三篇预先设计好的 WORD 文件,分析这些文档的版面设计与刚才同学们的设计相比,有哪些不同。 三、>布置操作任务,学生自主完成根据对文章版面设计的分析,提出新的操作要求,下发到学生机。 四、提交作业,学习小结 教学设计思路一、复习先复习上一节课学习过的字体与段落的格式设置。 二、作品示范,设计分析出示两至三篇预先设计好的 WORD 文件,分析这些文档的版面设计与刚才同学们的设计相比,有哪些不同。 三、布置操作任务,学生自主完成根据对文章版面设计的分析,提出新的操作要求,下发到学生机。 四、提交作业,学习小结要求学生将自己输入的文章,用文章题目存盘,提交自己的作品。 教师针对巡视中发现的问题,集中辅导。 正确设置分栏的方法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结合学生的操作,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依据的理论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使用分栏、首字下沉、更改大小写、文字方向、艺术字等功能对美化优化版面设计的作用了解多媒体Word 展示良好分栏、首字下沉、更改大小写、文字方向、艺术字

授导型教学设计的特点

授导型教学设计的特点授导型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示范、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需要考虑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者的特点(学习风格、学习者年龄阶段等)、教学方法、教学挂图及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学生的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与学习风格,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根据它的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是一种原则性规定。而学习目标(对教师而言,它也通常被称为教学目标)则是对学习者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 教学目标可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是一种原则性规定。而学习目标(对教师而言,它也通常被称为教学目标)则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因素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括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以及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比如你采用的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因,解决的主要问题,师生角色。教学重点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再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据核心地位。通常,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理清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指教学内容中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是学生学习中感受到阻力比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而且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 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演示文稿、多媒体教学资源包等。 这类教学设计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设计的核心为“教学目标分析(问题提出的依据)”、“问题情景”设计、“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支持教学活动展开的教学资源”设计和“工具”设计。

授导型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案例-《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一、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二、教学课时:二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三、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四、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评析,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 B.能力目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地想象和联想,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同时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绘画创作表现能力。 C.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的发现与追求,对生命与自然的亲近,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体会。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意识,感受成功的体验。 五、教学重点: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相关知识及其间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以讨论与合作、比赛的方式,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艺术家对春天赞美的角度与形式。通过对艺术家的作品与审美价值的了解、探究和体验,理解不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七、教学准备: A.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有关春天的文学作品、音像资料、图片、音乐) B.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在课前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等途径收集、摘录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片段与诗词;中外艺术家表现春天的作品图片;表现春天的摄影图片及歌曲等。 八、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创设情境,揭题引趣: 师:春天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生命萌动的季节,更是人们辛勤耕耘、播种希望的季节。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百草吐绿,百花争艳,百鸟欢鸣,它孕育着生机,萌生着希望。下面,让我们首先伴随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和一组表现春的摄影图片一起来感受春光,了解春天吧!(板书课题) 课件展示:散文《春》的朗诵录音和配景摄影图片 2、分组讨论,阐述春天的特点与美感: 问题(1):自然界的哪些现象向我们传达了春天的信息?春天到了,可以组织哪些课外活动? 生(1):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春柳叶绿、百花盛开…… 生(2):春游、写生、植树…… 问题(2):结合课件和自己收集中的诗歌、图片、音乐用一句话谈谈你对春天的感受或春天给人一种怎样的美感? 3、探究、分析春天的象征意义和表现形式: 问题(1):,在一年一度传统的春节中,有哪些风俗习惯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 生: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 课件展示:春节时的民俗、生活图片、民乐合奏《春节序曲》 问题(2):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时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呢?春天象征着什么呢?

授导型教学设计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通海县龙潭中学朱加为 〖教学目标〗 1.知识: (1)解释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 (2)观察并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2.能力: (1)利用数学模型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 (2)运用记录、分析数据和根据数据获得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模拟探究过程以及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情境,引出问题:细胞为什么这么小?再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引出“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活动。针对模拟探究实验设计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理解细胞体积较小与物质交换的关系,进而引出细胞如何保持较小的体积的问题。对此学生容易想到细胞可以一分为二,即通过细胞分裂。细胞分裂使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分裂比较抽象,学生先观看细胞分裂过程的课件,然后讨论,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最后归纳、总结。 〖教学重点〗 1.细胞分裂的过程; 2.细胞分裂的意义。 〖教学难点〗 1.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中预测的提出、数据的处理、结论的得出。 2.染色质、染色体的概念及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方法〗 模拟探究、计算、分析、讨论以及结合挂图、多媒体视频分析讲解等方法。 〖教学用具〗 1.课前要求学生制作棱长分别为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的正方体; 2.动物、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课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avi视频资料。 3.细胞核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染色体变化挂图; 4.用马铃薯制作棱长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看生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答:细胞。

我所理解的受导型教学设计

我所理解的授导型教学设计 农安镇的三中心校米金华授导型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作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是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继承了讲授型教学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明确了传统型教学与授导型教学的区别以及授导型教学的优势。它们的区别在于传统的讲授型教学只注重老师讲,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授导型教学则更多的关注让学生自己活动获得知识,老师只起指导作用,课堂气氛较前者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授导型教学的优势是利用幻灯片可以及时呈现图片、文字、概念,省去教师的板书的时间,更形象直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全体学生各有所得。 授导型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部分:1分析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 2、分析学生的特征。 3、确定解决措施。 4、选择教学方法。 5、选择教学媒体与资源,这是授导型教学的重中之重。 6、设计教学过程流程图。 7、教学评价方案设计。 8、评价与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在45分钟内上好一节授导型课: 授导型教学设计 一、章节名称:第十单元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第25章生态系统第1节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计划课时:1课时 三、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认识生物圈的开始,是认识生态系统的基 础,该节中的知识和能力的养成,为后几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课标要求十分熟悉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能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富集。要求学生学会“调查”、“讨论”等多种探究活动的综合运用,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之认识到每种生物的重要性,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统一性。本节主要设计了两个知识点,一是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食物网;二是认识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影响。对生态系统的介绍,设计了观察“生态系统的成分”,通过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来认识、理解。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材中设计了讨论活动,结合分析图25-1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有助于学生学会怎么找食物链。通过图25-2DDT在生物体内的富集示意图,能很好地理解生物富集的概念和过程,教材设计得十分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快速接受新知识。 四、学习者分析:初二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 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另外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

教学设计模板

生命抉择之洪水决战教案 活动课题:生命抉择之洪水决战
学情分析:富裕的物质生活,让现代独生子女变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传统说教式的德育教育显得苍白无力。为挖掘出他们沉睡在内心的责任意识,唤醒他们埋没于自私之中的感动、感激和感恩,在团队面临困难时,勇于自我奉献的精神。 设计思想:通过模拟洪水来临所有人被洪水围困的场景,在“决战洪水”环节,但见洪水袭来的危急关头,一部分同学自告奋勇冲在前头搬运沙袋,堵住洪水,他们中有人被无情的洪水“卷走”;在竹楼被淹,楼顶只能承载部分同学的情况下,一些同学选择了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在救生艇赶来,只能营救部分同学的时候,一些同学将自己的生命圈送给了别的同学…… 活动目标:1培养团队成员的感情,使之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2 培养面对困难,敢于面对,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无畏精神。 3挖掘内心深处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4通过活动,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珍惜身边的每一 个人。 活动准备: 场地:空旷操场 教具:军帽,沙袋,音响设备。各班分成五组,每组为一个家庭,每个组员按照家庭成员赋予角色。全班要练习好家庭和谐号的口号“我们一家人,我们一条心,我们一起拼,我们一定赢”
各组练习好围圈讨论。听到围圈讨论口令,第一时间围好圈。全班练习好舀水的动作,听到舀水开始,大家一起喊加油努力。 注意事项,安全事项:1.活动过程当中,搬运沙袋奔跑时,要注意,小心摔倒。 2.发给每个同学的生命签不能弄丢,要引导好,必须重视。 3.每个同学的军帽,要让他知道帽子代表了生命,脱下军帽,意 味着牺牲。 教学方法:情感体验法 活动过程:1.导入 故事导入:有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做了一名乡村老师,他们家乡非常的贫困,学校条件非常的差,他们的教学楼就是一栋两层的小竹楼,下层是教室,上层就是宿舍,学校的孩子都是都是从很远的各个很远的地方,走着好远的山路来学校读书,学校一到六年级总共32个孩子,平时就这一个老师带着这帮孩子,一起学习,生活。由于条件艰苦,教学设备稀缺,这一天,老师大早就出来,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才坐上汽车,去县里教育局汇报情况,给孩子去申请教育经费和物资。一天忙下来,老师也

授导型教学设计授导型教学设计

授导型教学设计 授导型教学设计学科授课年级学校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小学二年级音乐上学期第八单元《小雪花》计 划 学 时 1 学 时 学习内容分析学生已接触过优美的三拍子歌曲。 学习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模仿用轻柔、优美的声音表现歌曲。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初步具备简单的物理知识和实验能力; 知识与技能: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用自然的声 音演唱《小雪花》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和活动过程总培养音乐感受力、想象力、 表现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地参与各种音乐学习活动,从音乐中体验大自然的美,并理解“瑞雪兆丰年”这句谚语。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启发学生用优美、自然的歌声演唱歌曲《小雪花》。 解决措施:创设情景启发感情,注意聆听引导模仿,对比演 唱体会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 1.课始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雪花,并用语言赞美它,后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雪花的可爱,目的都是为 了唱好歌曲打下情感基础。 3.运用范唱,让学生聆听歌曲,引导模仿,并进行比对演唱,体会不同,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歌声对音乐情感表现

的作用,学会用优美的声音表现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启迪学生运用合适的记号加入歌曲中以更好地唱好歌曲。从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对歌曲的再创造能力。 4.在想象中欣赏,在欣赏中想象,充分让学生在听赏《乘雪橇》的过程中感受乘坐在雪橇上愉快、欢畅的情绪,引导学生从力度、速度、节奏等方面说说乐曲表现的意境。 5.在游戏中轻松地进行音乐节奏的训练。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 学唱歌曲 《小雪 花》 学生已接触过优美的三拍子歌曲 利用多媒体课件、道具使用投影 仪显示课 件 激发学 生的学 习兴趣, 在优美 的范唱 歌声中 进行模 仿,进行 演唱;在 静止的 画面中 配上动 感的音 乐,体会 音乐所 表现的 情景。 听赏《乘 雪橇》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可续页)

音乐授导型教学设计《送别》

音乐课《送别》教学设计 授课人:王成龙 教学内容: 1、影视音乐的种类。 2、欣赏并学唱歌曲《送别》。 3、欣赏影视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4、音乐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影视歌曲,了解影视音乐的类别。 2、通过欣赏并学唱歌曲《送别》,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3、通过欣赏影视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感受音乐在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表达剧本主题上的作用。 4、通过音乐表演活动,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表现力和感受力。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建立起对影视音乐的初步印象,能够对本课所选的影视音乐作品进行感受与鉴赏。 课时:1课时课型:综合课 教具:多媒体、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影视音乐片段,让学生听辨其出自哪部影视作品。 2、教师简要介绍影视音乐的几种类型。(主题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头曲、片尾曲等。) 二、教授新课 1、欣赏并学唱歌曲《送别》。 (1)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思考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请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歌曲清新自然,表达出浓浓的相思情怀,乐曲弥漫着淡淡的哀 愁。) (3)体验演唱: A、发声练习。B、节奏练习: C、学生自学歌谱,教师检查自学效果。D、随琴声视唱歌谱。E、朗读歌词,随琴声完整演唱。 F、分组唱、合唱,检查学习效果。 2、欣赏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1)、欣赏歌曲。 (2)、简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剧情。

(3)、提问:A、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豪迈奔放,果敢有力,具有英雄性格。)B、歌曲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怎样的形象?(歌曲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去西天取经的英雄形象。)C、歌曲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遇到困难要积极面对,迎难而上。) (4)、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影视音乐与影视剧的紧密联系。 3、分组讨论:影视音乐的作用。(每组记录下讨论结果,展示各组讨论结果,并作总 结。) 三、音乐活动:学生用领唱加合唱的形式演绎歌曲《送别》。 四、拓展活动。 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影视音乐,下节课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五、小结。 有些影视作品也许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让人淡忘,但是好听的影视音乐却会不断传唱让人难以忘怀。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和了解,你就会发现影视音乐带给我们很多快乐和美妙的感受。

授导型教案及其课堂电子讲稿

授导型教案及其课堂电子讲稿 学校:双河乡一中学科:英语 姓名:潘云平 题目: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教学案例分析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全面建设交流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学习方式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个性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充分遵循了“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原则。选择有利于师生角色互换,现场表演等活动。 二、教材分析: 本课来源于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本)《新目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h y do you like koalas ? ”。这一话题,对初一学生而言,很贴近生活,所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此展开充分的讨论。通过对动物的描述,使学生学会表达喜好并陈述原因;学会运用why, what, where引导的问句,了解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及主要产地,并能运用英语简单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朴素情怀。 本单元,对学生而言即是新知,又有一定的基础和生活体验,因此,本人以此为基础,借题发挥,进一步深入,开展一节外语活动课教学。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 从我校初一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外语基础薄弱,学习外语兴趣不浓,而且尚处于外语初步学习阶段,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视,听,表演,说,写等多种教学策略给学生输入可理解的语言,锻炼他们的英语思维,丰富英语词汇的存储,促进语言的实际应用和表达。尤其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知识结构 学生此前已经学过由why, where, what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句型,具有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前提。形形色色的动物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解它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