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学生行动研究能力之培养观察

从学生行动研究能力之培养观察

从学生行动研究能力之培养观察
从学生行动研究能力之培养观察

從學生行動研究能力之培養觀察

其對學習之影響

~以國小九年一貫課程中環境探索課程為例

邱玉萍1陳致豪 2

1.花蓮縣花蓮市中華國小教師

2.國立花蓮師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以行動研究為課程理論基礎,以國小二、五、六年級學生為實施對象所設計的環境探索教學活動。用行動研究的方式透過課程實踐修正的歷程瞭解這樣的教學方式對於學生的學習動機、自主學習與解決問題行動力的影響並瞭解參與教師們實施時所遇到的困難為何?如何因應?。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提供一些建議,以供教學同好參考。

226

壹、前言

九年一貫課程希望讓學生能全面發展,卻也有人表示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只看見學生的能力退步。而九年一貫課程內統整課程為主要的課程發展精神,但是目前的學校內課程設計卻多以學科統整為主要設計方向,統整課程內的學習者與環境的統整,也因為老師們在準備不易的情況下,在正式課程中較少被提起。同時也有研究顯示,目前教育問題之一來自於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理念與教師實際執行的教學方式有差距,學校教師將重點放在知識的堆積,而缺少『體驗學習』『生活化』的課程設計。(陳佩正,民90;邱玉萍,民90)。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我們的教育產生了「環境知識許多人都有,可是卻好像與行為無關」的奇特現象(鄭一青、許芳菊,民85,引自賴雅芬)。為了避免上述的問題發生,部分專家學者強調戶外環境探索課程的重要性(周儒、林明瑞、蕭瑞棠,民89)。但是統整課程設計中最被家長們所擔心的即是,我們的孩子是否都只是在玩樂,這樣是否會降低學生水準呢?

事實上有學者認為,統整課程會引發學生對於問題的興趣,進而產生系統化的學習,當問題的系統建構完成,對於學習者來說將是終身受用(林文生,民91),這也就是我們九年一貫所提到的「帶的走的能力」。統整課程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而它「問題-解決」的學習模式事實上與行動研究的進行方式是大同小異的。艾略特所提行動研究模式中,每個模式即包括下面幾個步驟(1)確認最初概念(2)偵察-發現事實及分析(3)一般性計畫(4)各行動步驟-付諸行動(5)監控實施效果(6)偵察-解釋及分析實施中任何失敗與效果(7)修訂一般概念,重新修訂計畫。而這樣的模式不斷的循環下去,如果運用在學習上即是所謂的螺旋課程式的加深課程。本研究中,即是希望引用行動研究模式中的進行步驟,讓孩子習得這樣模式中的技巧。避免讓統整課程流於經驗層次與生活層次,有加深學習現象的發生

227

環境教育的教育目標包括:1、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2、環境概念知識內涵3、環境倫理價值觀4、環境行動技能5、環境行動經驗。其中環境行動技能的內涵為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收集資料、建議可能解決的方法、評估可能的解決的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研究的能力(教育部,民89)。這樣的內涵「問題-解決」的學習模式事實上也與行動研究的進行方式相似的。因此本研究決定以教孩子如何進行行動研究為課程理論縱軸中心,而以每次對校園內環境問題探索與實際行動解決為橫切面課程主題。同時,我們採用整班與社團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共同進行,希望透過這樣的比較,來尋找出較適合的環境探索課程發展方式,並瞭解不同模式對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之影響。

本研究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其探討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以行動研究為課程理論架構的教學設計,對於學生學習動機、自主學習與解決問題行動力的影響。

(二)參與教師們實施時所遇到的困難為何?如何因應?

貳、研究方法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行動研究、觀察與訪談等的方式進行,簡述如下:行動研究法:進行步驟為(一)問題診斷(二)解決方案的研擬(三)行動實施(三)評鑑回饋修正。而蒐集的資料分述如下(一)課程會議記錄(二)訪談紀錄(三)觀察紀錄(四)省思札記(五)其他重要文件,例如:家長與孩子問卷、孩子學習紀錄等。透過會議記錄、訪談,省思扎記等方法所得的資料是偏向質化的資料,缺乏量化的客觀性,故在資料處理與分析方面,研究者透過以下方式處理,並於先前說明研究者的背景與相關立場,以減低研究者的主觀影響,使研究資料的呈現更接近事實。分析方式分述如下:(一)從「課程發展會議」所整理的逐字稿中,依據研究主題挑出重要對話內容與敘述句,輸入電腦中,依日期編碼,並進行初步分析詮釋。將詮釋部分送回給團隊內其他

228

七位老師進行檢核修正。(二)從「研究者省思札記」、「協同教師省思札記」、「訪談紀錄」、「觀察紀錄」中挑出重要的敘述句,依日期編碼,並和前項資料以「三角交叉法」加以比對。(三)觀察員也從教室內或會議上觀察,提出疑問,透過多人多角的檢證,來增加研究的效度。

而本研究架構分成三部分,包含研究對象與實施時間、研究環境脈絡、研究實施步驟與時程,現在分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與實施時間:本研究對象為國小二年級全體學生與五、六年級環保社團學生,而二年級的實施時間採用主題式的融入各科教學內。五、六年級環保社學生實施的時間則採用星期五下午的兩節社團活動的時間進行。

二、研究環境脈絡:研究者所任教的學校原本是一個老舊學校,因適逢教育政策的配合,花蓮市需一硬體樣版學校,而遷地改建。在新校落成後,由於校舍、設備新穎,不但使得教師們爭相到此任教,而班級數也急驟增加,由原來九班,四年內擴增成32班,今年增班後共為35班。教職員共有52位多為新進,年齡均尚年輕,平均為32歲,男性教師佔19位,社區家長以經商、勞工區多,而軍工教、務農佔一部份。自民國87年9月1日起,於87學年度實施教育部為期三年『小班教學精神』計劃,而本次共同協同研究的同年段低年級七位教師已於民國89年在無經費的情況下,自願進行本校統整課程的規劃與發展,因此本次二年級的孩子已經擁有部分主動探索與戶外學習的經驗了,這是與環保社高年級學生較不同的地方。

229

三、研究實施步驟與時程:

參、發現與討論

本研究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時期,而每個時期的發展特色與重點並不相同,而各時期的劃分並不以會議或時間作區隔。以下將簡述本次研究歷程,並以孩子學習態度轉變為劃分依據,期望作完整的過程與適時的呈現。

四、決定舞台與班底~研究準備期

研究者與二年級其他五位老師在九十學年上學期即將結束時,由於上學期學校要求每個年段教師群都必須完成兩次課程發表會。同時準備發表資料與進行多項的統整教學活動,這讓二年級段的老師們累壞了。因此雖然大家已經擁有一年實戰經驗,卻對於下學期課程設計上,顯得有點意興闌珊。但是學校政策依舊希望老師們可以繼續進行課程發表會的活動,老師們深怕學期末如果不先確定主題恐怕下學期課程無法順利進行,因此決定繼續以團隊

230

的方式進行課程設計。此外,研究者班上常有師院生到班級觀摩,其中陳致豪老師為自然科學教育系的學生,當研究者拿到教育部『九十一年度鼓勵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實施要點』時,校長鼓勵研究者嘗試。此時研究者便開始尋找研究團隊。詢問陳老師參與意願後,陳老師希望以社團方式來進行研究。在詢問過學校行政意見後,便決議陳老師以社團教學方式進行。而一年級謝宜君老師因和研究者班級常進行協同教學,因此也共同參與了這次研究計畫。最後參加成員共八位,二年級六個班、一年級一個班和一個社團,由研究者主導。

五、上台前的準備~課程規劃期

在確定參加的班級與成員後,由於二年級老師們先前就已經擁有課程設計的經驗,因此研究者便先在學期末召開會議與二年級教師群做進一步討論。會議中二年級教師群對於上學期課程計畫作深刻的檢討,多數老師們都認為這學期的活動太多太趕,而其中有一位老師提到:『下學期的課程統整中心可否以情意方面為主,每次課程都是以學科內容為主,統整實際素材難找,孩子德行也疏忽了,而且孩子似乎都只是多了一些有趣的活動課程,對於學習行為上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另一位老師便接著提出:『孩子們實在都太浪費了,明明知道不可以浪費,但是你看學校水費卻常高居不下』(91/01/05,會議記錄)。加上花蓮縣目前的縣政又是以『美化、綠化』為主,教育局也希望學校教育部分能夠與以配合。有鑑於以上的原因,於是研究者就提出是否可以「惜福感恩」為主題,讓孩子對環境中人與物的資源做更進一步的探索與體會。在提案獲得通過後,大家便很熟練的進行課程設計分工。相較於二年級快速決議課程設計中心,另一個社團的課程設計便沒那麼幸運了。由於高年級社團運作的方式通常是下學期社團延續上學期的選擇,因此我們的提案對學校行政其實也造成了些許的困擾。行政人員在以變動不要太大的前提下,提供學校內做資源回收的環保小尖兵當作社團成員。這樣一來一回就已

經到了放寒假時間。另外陳老師仍然是在學師院生,先前並沒有課程設計經

231

因此研究者便提出以研究者為主導設計,陳老師進行實際教學的建議。研究者有鑑於高年級對於環境人事物的冷漠與行動力低落,決定以行動研究為課程設計理論基礎。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配合二年級課程設計,並外也符合社團成員『環保小尖兵』的身份。課程設計理念與實際教學內容如下:

233

圖1 二年級課程設計教學流程圖

圖2環保社課程設計教學流程圖

六、好戲開鑼啦!! ~課程實施與修正期

(一)雀躍欲試期~教學階段一:確認最初概念

下學期一開始,二年級『搶救地球大作戰之點石成金』的環境探索課程馬

上登場,由於這批孩子已經接受過一年半開放教育的洗禮,所以在環境問題的

小矮人的發現之旅

澄清問題情境

【確定問題焦點】

確認最初概念

【尋找起點】

公開知識

發展策略與行動

234

探索與學習動機上,依舊保持高昂的興趣。孩子學習的重點在於認識校門口、池塘等方位的辨認上。

另一方面,環保社團教學也如計畫開始按表操課。由於社團沒有定期月考壓力,教學彈性較大,因此對它的期望更高。讓孩子尋找問題為行動研究能力培養之初始。為了培養學生擁有找問題的能力,我們利用各種方法,如用眼睛看,用手感覺,用耳朵聽等,讓學生找出對於問題的觀注點。首先我們利用在學校內幾處特定的地點,讓學生在課前自行利用已具備的方法試著尋找問題點,然後在上課時再由老師示範如何利用各種方法找出不同環境的觀注點,藉以讓學生經過自行先行的猜測與經過老師教導後的兩種不同想法比較,學習到發現問題的方法。例如:探索並比較校門口、池塘與操場等場地之優劣並寫出感想。教師在上課前先到學校內尋找合適的戶外活動地點,並確定活動範圍,以方便確實掌握孩子戶外上課情況。由於孩子並不是自己班上的學生對於學生的特性並不瞭解,為了將孩子異質分組,我們必須利用課餘時間向各個孩子的級任教師詢問孩子特質。而在學習成效的檢核上,除了每次上課的檢核表,另外又設計了部分的學習單要孩子在課前與課後作答。也因為研究者並非孩子的導師,在作業的回收上也格外不容易。我們要求孩子共同於上課前找一個午休到社團教室內,由老師簡單說明本週上課的內容。之後讓孩子利用午休時間自行到學習單上指定的地點尋找該環境內所產生的問題為何。並把他們發現的原因寫下來,寫完後將學習單在午休結束前繳回。對於以故事議題為主的課程設計方式,孩子們都感到十分有興趣。時時刻刻都可以聽到他們討論著教材主角「小矮人」的情況。雖然剛開始嘗試自編教材並不容易,但是孩子們高昂的學習興趣卻令人感到興奮不已。

(二)混沌不清期~教學階段二:澄清問題情境

課程進行一些日子,二年級老師們工作重點在學習如何設計出符合基本能力指標的主題探索活動,雖然環教能力指標基本精神老師們並不甚清楚,以為所謂的環境教育就是教孩子分辨垃圾即可,但在研究者的講解下,老師們才瞭解環境教育包含了對環境中人與物的關懷,因而修改計劃。除了原來節能概念外,也加入對人關懷的活動。

高年級社團部分,當孩子們已經比較瞭解如何去尋找問題的方法之後,接下來的重點即是要求孩子更進一步去澄清問題的情境。但是研究者卻發現當帶領孩子們到戶外實際紀錄時,他們很容易都只把環境的好與壞的定義放在該環

235

境垃圾存在與否上,沒有孩子能夠發現其他觀點,例如:美化設施…等對於環境優質的提升也是相當重要。因此幾堂課下來,研究者發現高年級雖然在秩序掌控的情況上較佳,但是對校園內環境卻相當陌生,探索興趣也不高。所以研究者與陳老師除了多帶孩子觀察校園,並決議帶孩子利用假日到鯉魚潭螢火蟲保育區觀察,讓孩子經真實戶外的觀察比對後,提高環境敏感度。此外,研究者為了改善孩子一直著眼於有沒有垃圾的狹隘關注點上,教師試著以孩子自身所發現的問題讓他從中學習歸納各種找問題的向度。然後再依這些向度尋找學校內環境的問題,再根據問題共同想出解決策略。但是孩子們對於「環境改造」這樣的名詞是相當陌生的。孩子們當年齡越長,因為遭受規範制約已久,通常不敢愈矩。因此例如:當教師說可以隨意將桌椅變動成自己想要的排列方式時,剛開始孩子根本不敢下手。或者有的孩子便說:老師排的就很好了,所以跟本不需要動啊!(91/03/23,觀察記錄)。但經過幾次課堂訓練後,孩子對於改造策略的提出,確實改變許多。由此可知雖然大家常常希望孩子可以自主學習,

但在未給孩子任何技巧訓練之前,恐怕自主學習的效果無法全面展現。

(三)陣痛難產期~教學階段三:發展行動策略與正式行動

活動進行到接近學期中,兩個教學團體都面臨到瓶頸。二年級教師群因學校總體課程計畫與課程教學時數的問題、多次全校或年段開會討論學校議題,讓老師無法有多餘心力加強原本設計內,讓孩子進行環境探索的活動。尤其當校本課程目標並不放在環境探索上,年段活動常常易與學校活動衝突。而部分家長也對課程概念不以為然,認為孩子是來學習,不是來收垃圾和玩樂。這都影響教師繼續進行課程意願。

而此時社團課堂進行重點如下:1、發展策略:正式讓孩子評估校園內環境問題嚴重性並排序,再分組認養問題,制訂行動策略。2、行動:分組進行環境問題的解決。3、監控:將行動記錄寫在學習單內,並定期和老師做訪談。4、省思:每一週都針對其他各組行動的結果進行批判,每個人將大家的意見記錄在自己的學習單內,並提出自己下次行動的想法。而孩子們雖然經由教學策略引導,已能提出學校溫室有改造的必要,對環境敏感度變高,也能提出多項解決策略。但是孩子解決問題的動機與實際行動力卻遲遲無法展現,無法瞭解解決問題的意義在哪裡,孩子在學習單上這樣回應:『改變溫室的意義在哪裡?老師雖然很用心教,但是我好累,每天中午都必須來社團教室想辦法,好累』(婉

236

萍,91/04/29 ,學習單)。之前提到由於對這個社團的期望較高,但研究者與陳老師都並非高年級帶班導師,無法進行隨機環境教學,教學時間明顯不足,再加上孩子之前又缺乏戶外探索與實際環境問題解決經驗,研究者只好採用不斷加課方式來訓練與監督孩子問題解決的進度。但這種方式讓孩子與老師都感到莫大壓力。

(四)曙光乍現期~教學階段四:公開知識:

期中考後,事情產生相當大的轉機,首先二年級教師群方面,由於學校課程議題公投確定為環境探索後,教師們不必再擔心未來學校課程目標走向不清,同時也不必再每天集會討論,讓老師們多了很多時間可以針對班上環境探索議題上,進行設計與修正相關課程計畫。二年級班群募集來的義工家長讓年段共享的方式也解決人力不足的窘境。同時學生們因為實際參觀社區資源回收站,體驗過垃圾變黃金的過程,孩子們之間開始流行起改造垃圾變成日常用品的活動。二年級教師群都覺得孩子變聰明了呢!老師不用逼他們想辦法,只要等著他們問問題就好了。而二年級老師們利用綜合活動共同舉辦發明展,讓孩子彼此有分享自己創作的時間。而社團部分研究者為了提高學生行動力,決定將研究者與一年級謝宜君老師的班級學生加入社團活動計劃內。經過分組認養問題後,由高年級帶領低年級共同解決溫室環境問題。奇蹟就這樣產生,原本意興闌珊的高年級,因變成指揮者緣故加上低年級高昂探索力的影響,並且每日可見溫室逐漸改變的驚奇,不但動機提高,連問題解決的行動力都增強許多。主動利用課餘時間改造溫室,讓原本荒蕪的溫室,變得煥然一新。甚至在學期快結束時,社團學生們還到一、二年級各班宣傳溫室新開張嘍!並主動利用下課擔任解說員、定出溫室管理規則、提出下學期學校內需改造的地方。孩子期末訪談時說:『這學期我最驕傲的事,是將溫室變成學校內最漂亮的地方,下次我要再找一個更亂更髒更大的地方來改造!』(恆真,91/06/07,訪談)。

肆、結論與建議

一、沿途的風雨與美景

我們將此次統整課程教學活動歷程內,曾經遇到的問題分述如下:

237

(一)學習單習寫狀況不佳。

原本我們希望能運用個人思考單能促使每一位同學真正用心思考,藉由書寫的過程,使學生能沈澱思緒,並整合觀點使之更為清晰。為討論作準備,討論時有所憑據,同時藉此讓沈默的意見發聲,可避免討論被班級中少數的意見領袖操控,而教師也能由學生思考單的內容中,了解較少發言同學們的觀點與想法。雖然這確實是一種訓練思考的好方法,但是由於我們每一週幾乎都有一份學習單,過多的學習單,反而會令學生感到厭煩,產生反效果。所以孩子們的學習單習寫情形可以說是每下愈況,而在活動最後的訪談中,孩子們這樣的反映著:不喜歡寫學習單,寫字寫到手酸,有點無聊(婉萍,91/05/15,訪談)。孩子們幾乎都提到寫學習單是他們最討厭的一件事。

(二)孩子缺乏獨立改變環境的經驗。

目前專題研究幾乎是高年級在做九年一貫課程中,最被強調的學生學習方式,但是這些專題不是停留在上網資料的搜尋,不然就是注重在自然實驗室內的操作。對於真實世界環境的改變,孩子大多缺乏改變的經驗與勇氣。也因為這樣的因素,讓許多的孩子在面對這樣的課程進行方式,顯得有些手足無措。

(三)教學時數不足,孩子無法瞭解課程內容。

由於我們是採用社團課時進行教學,孩子來自於不同的班級。我們最大的困擾之一便是教學時數不足的困擾,因為這樣課程進行方式的前提是教師必須對孩子有相當大的瞭解。而且孩子必須對教師有一定程度的信賴,這樣才能營造出自主學習的優質環境,但是由於我們是社團老師,光瞭解每一個孩子就已經是一個大工程,等到瞭解之後,又要再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時間的不足,常常讓我們傷透了腦筋。

(四)分數制度下的犧牲品。

這次的課程目標其中有一項是希望孩子能擁有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盡量運用鼓勵代替恐嚇。但是我們卻發現部分孩子(尤其以平日在班上成績越優異者越明顯)卻常常對這樣的無償制的學習方式不感興趣,在解決的行動力上顯的意興闌珊,只對需要計分的項目作加強,我們

238

所遇到的一個案例是,社團內有一位成績不錯的好學生,對於被分配到的問題完全不願意解決,但卻在期末學校舉辦服務獎時,主動跑來要老師為她在解決溫室問題上,做學校的服務推薦。孩子的主動行動力只展現在分數制度下。

(五)評量方式有待加強。

這一次我們制訂了許多的評量方式,但是由於課程過於緊湊,孩子的學習反應變化過快,我們制訂許多的評量方法不是用不上,否則就是需要做修正。讓課程進行的效果大打折扣。

(六)教師工作量過多。

前面已經敘述過,由於我們並非導師帶領孩子進行專題探索,這樣的方式讓我們必須花很多時間去處理非教學類的事物上,比如:瞭解孩子習性、到各班去催孩子的作業等等。而且因為我們必須讓孩子自主學習,而不是透過我們的壓迫才學習的。我們必須為不同的孩子設計屬於他的學習單,這些都無形中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

此外,我們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振奮的改變

(一)以校園環境問題為學習素材更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快樂學習」、「經驗學習」才能促進經驗的統整,但是真的「經驗」、「快樂」是要基於「地方」,要透過「身體」。如Foucalt(1997):權力進入每個人的每一個元素,觸及他們的身體,滲透到他們的行動與態度,他們的論述、學習過程與每日生活這樣才是真正的賦予增能(歐用生,民91)。而本研究顯示,當教學活動不只是帶孩子到校園走一趟,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對校園產生感情,並提升孩子對校園環境的敏感性。當孩子知道他有權力與能力改善每日都看的見的校園時,孩子們便開始「學習經驗」並且不斷的「經驗學習」。

(二)主動學習能力提高。

孩子們從常常問老師為什麼要做這些問題,到後來多數的孩子都希望能夠再改變校園內其他的地方,而且每一個孩子希望改變的地方幾乎都不相同,有一個孩子在學習單內這樣的說著:這學期我最驕傲的一件事就是

239

將學校的溫室變成最漂亮的地方,下一次我要再找一個更大更亂的地方來改造(恒真,91/06/03,學習單)。

(三)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經過這學期的課程,孩子們在獨立解決問題能力上,有著相當明顯的提升。舉例來說,原本負責修補花架的孩子,不但利用不要錢的土來填補,之後甚至在用水泥漆美化花架,這些方法都是成人可能不會注意到的小細節。

(四)勇於發言與反思批判。

孩子經過每週在團隊內的發表,和三次對外的發表,在學末的省思單中都提到,覺得自己的發表功力進步了很多,有一個孩子在省思單中這樣寫著:上禮拜發表時沒人支持我,使得我有些緊張的說不出話來,不過這禮拜我挺起胸膛很有勇氣的前往各班級說出我心底的話,後來老師說了一句:你說的很不錯,我高興的三天三夜睡不著(詩涵,91/06/07,省思單)。

二、拈花微笑

雖然課程暫時告一段落,但是我們相信結束只是另一段新的開始。以下我們提出一些改進的建議:

(一)將課程目標融入在各學習領域進行。

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無法只靠一堂社團課就容易建立起的,如同建構式數學的問題一樣,它應該是一種課程精神,而非一種科目。唯有融到各領域內,這樣的進行方式才會事半而功倍。

(二)以導師身份進行教學更有助於問題探索的指導。

本次課程我們是以社團教師身份進行的,因為不是班導師除了之前敘述的,必須處理很多非教學類事物浪費了很多時間以外,我們也發現導師

240

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由於導師天天與孩子相處,對孩子影響較大。如果能以導師的身份進行指導,將更容易使孩子進入狀況。

(三)孩子語文駕馭能力仍有待加強。

讓孩子學會如何公開知識也是這次課程重要的目標之一,但是我們發現孩子雖然在口頭發表上有十足的進步,但是在習寫書面資料上卻仍有待加強。讓我們驚訝的是小五小六的孩子在語文表達上,仍然不順暢,甚至連最基本的字詞,都無法正確的寫出。也由於孩子的語文能力不佳,連帶的影響到孩子習寫書面資料的意願。

(四)、發展學生小論文制由低到高年級分段訓練將較容易達成培養學生行動研究能力之目標。

行動研究能力培養的目標可以區分為(1)確認最初概念(2)偵察-發現事實及分析(3)一般性計畫(4)各行動步驟-付諸行動(5)監控實施效果(6)偵察-解釋及分析實施中任何失敗與效果(7)修訂一般概念,重新修訂計畫。這些目標是具有先後順序的,所以必須經過覺醒階段才能逐步進入知識和更高層的參與等等。而前面也提到教師們常常很難去面對家長們對於學童學期成績的要求。如果可以建立一種由低到高年級的小博士論文制的規定,一方面可以讓教師們名正言順的進行學生行動研究能力培養的實施,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真的是由小做起,一個階段目標接著一個階段目標的訓練,真的達成的目標--覺醒、知識、態度、技能、評量和參與。

參考文獻

吳明隆(民90),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周儒、林明瑞、蕭瑞棠(民89),地方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以台中都

241

會區為例。台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邱玉萍(民90),國小教師課程探險之旅~妙妙國小統整課程發展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陳佩正(民90),國內環境教育總體檢與建議。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佩正、林文生等譯(民91),與課程統整共舞-教學實務與理論。台北:遠流。

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師大書苑:台北。

歐用生(民91),快樂學習或安樂死?經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論述。課程與教學季刊,5(4)。

鄧運林主編(民86),如何指導孩子撰寫專題報告。聯經:台北。

賴雅芬(民86),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Fogarty, R., & Stoehr, J (1995). Integrating curricula with multiple intelligences-team,themes,and threads. Arlington Heights,

242

Illinois:IRI/Skylight Training and Publishing,INC. .

243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能力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泉州河市中学杜白娟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景,不断改变教学的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字】初中思想品德自主探究能力课堂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思想品德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最终又高于生活,并为青少年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只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才能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的衔接,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景,不断改变教学的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想”探究。 任何的学习都离不开问题。学生也正是在问题的驱动下,才能积极思维,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可来源于教师、教材、学生自身或其它途径。就学生探究兴趣和动力而言,自己提出的问题则是最好的。然而学生很难提出确切的合适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

小学科学(心得)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论文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我想应有这样的共识:观察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必须在训练中培养,在实践中提高。关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实践载体,因为我们是科学课,那一定是我们的科学教学,我们所用的科学教材。这些我就不展开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训练什么,我想除了按照科学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训练外,应重点关注如何让学生的观察更有目的性、更有计划、更持久。下面我将以案例的形式与大家交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应重点训练的三个方面。 1 、科学课中观察的目的。科学教学中观察目的性的训练是核心。在科学课中,观察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通过观察发现探究的问题;其二是通过观察解决问题。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从观察中来,到观察中去”。 2 、如何训练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探究的问题。我用具体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在以往我听过的教学中,“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进行观察实验,最终探究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电池的节数、线圈的匝数等因素有关。当然,这样教学也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教学时间会相对宽裕。但是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角度,特别是发现探究问题的角度考虑,就有了明显的差距。那么教师怎样进行设计呢?在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会了制作简易电磁铁,因此,在本课中,教师先组织制作电磁铁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尝试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比一比看哪组制作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多。学生活动完,教师列表记录各组数量。教师给学生准备的材料应按照对比试验的要求准备,各组铁钉相同、大头针相同,电池都是新的。材料不同的有:电池的节数不同、导线的长短不同。由于准备的材料不同,教师又让学生进行比赛,再加上学生在上节课制作研究电磁铁获得的经验,学生制作的电磁铁所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一定会有较大的差异。当各组活动及汇报完成后,真正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开始了。教师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观察“我们用的都是电磁铁,为什么各组吸引的大头针的个数差距这样明显呢?”注意这句话是教师在课堂中讲的,更是我们教师期望学生遇到此类情景大脑应该思考的,这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华店乡蓝天小学 ----张京亮一、科学教学中观察目的性的训练 1 、科学课中观察的目的。 科学教学中观察目的性的训练是核心。在科学课中, 观察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通过观察发现探究的问题; 其二是通过观察解决问题。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从观察中来,到观察中去”。 2 、如何训练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探究的问题。 我用具体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在以往我听过的教学中,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 学生进行猜想, 然后进行观察实验, 最终探究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电池的节数、线圈的匝数等因素有关。当然,这样教学也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教学时间会相对宽裕。但是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角度, 特别是发现探究问题的角度考虑, 就有了明显的差距。那么教师怎样进行设计呢?在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会了制作简易电磁铁,因此,在本课中,教师先组织制作电磁铁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尝试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 比一比看哪组制作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多。学生活动完,教师列表记录各组数量。教师给学生准备的材料应按照对比试验的要求准备,各组铁钉相同、大头针相同,电池都是新的。材料不同的有:电池的节数不同、导线的长短不同。由于准备的材料不同, 教师又让学生进行比赛, 再加上学生在上节课制作研究电磁铁获得的经验, 学生制作的电磁铁所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一定会有较大的差异。 当各组活动及汇报完成后,真正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开始了。教师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观察“我们用的都是电磁铁, 为什么各组吸引的大头针的个数差距这样明显呢?”注意这句话是教师在课堂中讲的, 更是我们教师期望学生遇到此类情景大脑应该思考的, 这样的思考预示着创造性的火花在闪现。同时, 这句话还起着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作用。这时, 学生就会认真观察自己制作的电磁铁,

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潜山路学校杨华刚 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儿童认识事物是从感知开始,然后形成表象,由表象逐步发展到抽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认知规律和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地大胆去尝试,大胆创新,这样既开拓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适应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在实践操作中探索知识的由来 学生实践操作中获得的是一种表现为过程、情感形式的动态表象,这不仅对于抽象概括概念、规律与方法极其有利,而且能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上获得深刻的理解与牢固的记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这节课时,我就让学生课前准备两个圆、直尺、剪刀。上课时,我会问,你们会求圆的面积么?(学生回答: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及时启发学生,是否可以把圆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呢?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得出可以把圆转化为长方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教师适时问学生,圆和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联系?学生对照自己拼成的图形和圆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找出拼成图形和圆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后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说出推导步骤,及时通过语言进行归纳、整理学生们对圆面积公式形成过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直观操作和语言表达协同活动,相互支持和调节,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和抽象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以动促说,以说促思的自主学习过程,在良好的情境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学会质疑,提高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

1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指人速度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变与优良观察品德养成.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无论是课外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的知识是必要的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否则缺乏计划性实际观察中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遗漏重点 3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不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2如何提高记忆的效果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无记忆目的或记忆目的是否明确会影响记忆效果目的不同,学习者在记忆材料的组织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影响记忆的效果,首先要有长远的记忆目标和意图,学习记忆应有计划,其次记忆的时间意图应准确与明确以便提高记忆效果,再次要培养学生直接和间接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机械记忆的特点是基本上不去理解材料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按照材料呈现的时空顺序进行逐字逐句的记忆.如果将机械记忆的内容人为地赋予其意义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记忆效果在学习中要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发挥两种记忆各自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记忆的效果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人们即可对学习材料作表面加工也可以作精细加工理解材料的意义.研究表明理解越深保持就越好为了理解记忆的材料应该先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观点论据以及逻辑标示出来然后把它们概括二确切的叙述出来这样就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对材料的组块化实际上就是把若干的组块组合成数量更少的体积更大的组块的心智操作,它能使输入信息有效地储入长时记忆.对记忆材料可以用多种方式组织加工常见的组织方式是类别群集,即把一系列项目按一定的类别来记忆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编码是对信息的转换是只适合于记忆存储.如在长时记忆过程中可采取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质量加深个体对识记材料的理解使识记信息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不易遗忘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学过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复习是不可能长久完全保持在记忆中的.克服遗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复习 3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合理进行复习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及时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制定复习计划,不要过于紧张和疲劳以免产生干扰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有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两种。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复习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富源县后所镇中学:钱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从教学上看,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变化;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是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怎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能体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认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声融入琅琅的读书声,让他们在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很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问题。但是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因为一些教师十分拥护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力主教育创新。但是,由于多年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些老师担心创新教学方式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会降低教学效果,导致学生考试成绩的下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做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旺盛的求知欲,总是对科学知识充满热爱,对缺乏可靠证据的结论保持怀疑,对出现的新事物表现出好奇和探求的渴望。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并善于发现普通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和容易忽视的细节,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火花。创新型教师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特点,结合当时的教育情境,随机应变地对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进行迅速巧妙的处理,并能创造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

注重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观察的意义和作用。人对一切事物的认识,以及知识的获得和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开始于观察。观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起点。如果对周围事物不善于观察,就等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就不能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因此,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科学研究以及从事其他的活动,首先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开启自己认识的门户。” 2、创设观察情境,激发、培养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观察问题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创设观察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在讲解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公式左右两边的结构特征,认学生分析公式特点,通过学生的运用来理解掌握完全平方公式。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只有观察的兴趣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正确恰当的方法,既使观察一千次也是一无所获。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的方法和技巧。(1)观察问题的相同之处。几个问题也可能有相同之处,它们或具有相同的形式,或者属于同一类问题,或者条件有相同之处,或者问题相同,通过观察发现几个问题的共同点,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观察问题的不同之处。任何问题之间都有不同之处,因此要教育学生从相同中找规律,从不同中求变异。(3)观察问题中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特征

[小学生,观察,能力,其他论文文档]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小学生的口语、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观察事物和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忽视了培养观察力这项工作。 当然,学生年级有高低,年龄有大小,智力有差异,性别有不同,爱好不一致。要针对这些情况,去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并使他们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是存在着一定困难的。如果不在教学中做大量细致、艰巨的工作,如果不能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按照规律办事,那是无法达到目的的。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注意积极引导。 唯物辨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告诉我们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不可忽视”培养”二字。这里所说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小学生喜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积极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其观察的能力。 我曾在三年级学生进行实验,组织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结果参加学吹笛子的人数比参加观察小动物生活习性的要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孩子对一支小小竹笛能吹出动听的曲调感到新奇,而猫呀,狗呀,小蜻蛙,小蝌蚪什么的,对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常看见,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后来我们就针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如,公鸡每天叫几次,是否天天是定时的?猫吃不吃豆子和豆制品?小蝌蚪长大了,尾巴哪儿去了?这些问题孩子们感到很平常,但又回答不上来,这样逐步把小学生的观察积极引导到有目的有意识的具体细致观察的轨道上。通过重新细致观察,学生发现了许多新东西,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对猫呀,狗呀,鸡呀,鸭呀又有了新的认识,观察兴趣与日俱增,观察得也具体细致了。 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无意注意”起看重要作用。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把”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 有一次,自习课上我发现大部分男同学放下作业不做,却围在李阳同学的桌前,争着看一只用彩色纸粘糊起来的小灯笼。当时虽处于寒假前的紧张复习阶段,但我们看到这正是引

(完整版)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总结 嫩北农场小学小学尚振权 课题实验启动以来,取得的一定的效果。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我校的研究主要以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为立足点,以小课题研究和同题互动课例研究为载体,以探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培训提高转变观念。 我们围绕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专家号脉。聘请专家指导课堂教学工作。先后进行了分科的评课活动。还为全体老师在报告厅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题报告,对我校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帮助老师们发现存在的问题。 2.名师引领。暑期中我们邀请了北京市崇文区教研室副主任王文丽,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业务校长钱守旺来到我们学校,他们精彩的课堂和报告,直抵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洗礼了我们的思想,特别是这些名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做法,使老师们收益颇丰。 3交流多样。学习交流是进行研究的有效形式。老师们畅所欲言,用思想碰撞思想,用智慧砥砺智慧,呈现出教育思想百花齐放、教学教

研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本年主要组织了“一节好课的标准大讨论”、“优秀成功教育案例论坛”等。二是创新教师周前会的形式与内容。对教师周前会,我们采取年级组轮流承办的方式,让年级组各显其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针对本周的研究课进行评课。 二、小课题研究带动。 如何引导老师们进行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做法就是让实验教师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参加实验的教师都有自己的小课题研究。比如:康颖老师的《高年级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研究》、李雅君老师《布置自主预习作业的研究》、王君华老师《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式的探究》。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式,并积极撰写研究随笔。课题组认为: 现在我们的课堂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具体表现在: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不讲,注重练习的质量,留给学生更多做习题的时间。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更多用于书面的表达,注重知识的内化。在用语言外化知识上有很大的欠缺。书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试卷写出来,表现在考试的成绩中。而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在试卷中是很难体现的。这是造就重书面轻语言的重要原因。 从实用教学的角度看,重视学生书面知识的表达是未可厚非的。但从让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轻视学生口头语言知识的表达就不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 一、加强对观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 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几方面:1.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2.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3.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另外,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也是常用的观察方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物理学发展史上因观察不细致或观察未与思维结合而导致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师可用这些事例,结合观察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品质的教育。 四、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此外,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使得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由于这种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摘要: 《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自主探究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为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课,走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区分好自然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借此机会跟各位同行谈谈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点看法,以此来给大家一点参考的信息,以便日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有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探究和发明,我们不应该把人才视着为现代化技术的附属品,而应该看成为主宰。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当前最主要的是冲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专轨,培养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以下从我们现有的科学教材来谈一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 兴趣 当我们学完了教材的一些课之后,要做好学生新的科学探究工作,每一学期要给每一个学生至少一个探究主题,这个主题要适合及选择的范围。对小学 生而言,题目若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必会提高其参与的兴趣,如洗头水的试验及调查、食物的脂肪含量、冷藏食物知多少、电蕊寿命、面粉的拉力、头发的盛重力、不同洗衣粉的清洁能力、厕纸的吸水能力。其实以上例子包括不少有趣的题目,大部分的内容既和日常生活有关,亦可进行科学探究,而过程和所需器材也不复杂。例如:电蕊寿命——学生可利用电动玩具来测试不同牌子电蕊的寿命;头发的盛重力——学生可向家人或朋友搜集数根头发,然后绑上砝码或适当又已知重量的对象如硬币,测试过程中,增加重量直至头发被扯断为止,若可行的话,可尝试找出年龄或性别与头发盛重力之间的关系。近两年来我校在申报“绿色学校”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我们从“绿色学校” 中的有关环保问题出发,提出大量有关适合这方面的探究主题。例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废旧电池的回收……,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之我见(一)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之我见(一)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小学生的口语、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观察事物和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忽视了培养观察力这项工作。 当然,学生年级有高低,年龄有大小,智力有差异,性别有不同,爱好不一致。要针对这些情况,去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并使他们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是存在着一定困难的。如果不在教学中做大量细致、艰巨的工作,如果不能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按照规律办事,那是无法达到目的的。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注意积极引导。 唯物辨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告诉我们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不可忽视"培养"二字。这里所说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小学生喜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积极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其观察的能力。 我曾在三年级学生进行实验,组织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结果参加学吹笛子的人数比参加观察小动物生活习性的要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孩子对一支小小竹笛能吹出动听的曲调感到新奇,而猫呀,狗呀,小蜻蛙,小蝌蚪什么的,对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常看见,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后来我们就针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如,公鸡每天叫几次,是否天天是定时的?猫吃不吃豆子和豆制品?小蝌蚪长大了,尾巴哪儿去了?这些问题孩子们感到很平常,但又回答不上来,这样逐步把小学生的观察积极引导到有目的有意识的具体细致观察的轨道上。通过重新细致观察,学生发现了许多新东西,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对猫呀,狗呀,鸡呀,鸭呀又有了新的认识,观察兴趣与日俱增,观察得也具体细致了。 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无意注意"起看重要作用。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把"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 有一次,自习课上我发现大部分男同学放下作业不做,却围在李阳同学的桌前,争着看一只用彩色纸粘糊起来的小灯笼。当时虽处于寒假前的紧张复习阶段,但我们看到这正是引导学生具体观察的好机会,于是就和大家一起观察起来。为了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我就布置孩子们在第二天下午带来剪刀、糊精、色纸等,教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阶段必须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在考虑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将知识点进行重新加工、归纳、形成“爆炸点”。 通过课堂讨论等有效方式,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旧知识的连接,重新组合并做出判断,这样使小学生在语文活动中逐渐形成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果不注意讨论内容的选择或对实施过程操作、把握不当,则容易造成讨论松散、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课堂讨论必须最大程度地拓展它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充分发挥它既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优化组合,又承载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的优势。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效果呢?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精心设计,重视问题的发散性.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避免过多的破坏文章整体的支离的讲解,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领悟,发展语感,注重学习的过程,鼓励他们充分调动各种信息,加强课内外的联系,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点的“播种机”、“轰炸机”转为知识点的“浓缩专家”,“诊断专家”、“设计专家”、“评论专家”,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讨论中,问题的解决不再是简单的认为学生掌握了某知识点,它的解决过程是一个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又是课外学习的集中反映。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发散性,它要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的情感在问题的引导下,在老师的点拨下,向更深,更广的层次拓展。 二、加强引导,增强讨论的实效。

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然而当前的现状是:课堂上教师的单向灌输过多,师生、生生的互动、合作交流过少,学生都成了一台单纯被动吸收知识的机器,从而导致知识面狭窄,素质普遍较差。 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其中合作探究式教学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策略。 一、明确原理,感悟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入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研读教学内容,用心仔细体会、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基本原理,形成初步认知,这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二、运用知识,验证感悟。 主要是把初步感受到的知识、理论观点、概念、原理同生活实践相联系,初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自己解决课后练习等,从而,进一步领会知识,提高认识。当然,这一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适时给予引导。 学生运用知识自己小组编考题,相互考试,形成竞争;教师给予及时鼓励、引导;从而使学生善于灵活运用知识,掌握知识。 三、创新认识,提高感悟水平。 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进一步感悟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把感悟的知识以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展现的形式可以是一段情境对话,也可以是一个短剧,形式不拘一格。如在学益友、损友、诤友时,学生以一个情境剧的形式展现出这三种朋友关系。这种创新展示是一种知识的再创造,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感悟,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输送出来,在师生的反馈中进一步提高感悟能力。 四、矫正补充,反省顿悟。

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加以矫正,遗漏的要加以补充,尤其对大多数学生难以领悟的知识,更需讲清、讲透。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矫正、补充和引导,使学生反省自己的认知,使自我感悟形成良性循环。 五、总结分析,升华感悟。 自我感悟和教师的引导已经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这时再从总体上对知识进行综合性总结,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提升自我感悟能力。 自我感悟的内容可以是某一个系统问题,也可以是某一具体的小问题,据课时而定,据时机而定,据需要而定。自我感悟作为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并不否认教师在课堂讲解中的重要性,如果只让学生自我感悟知识,老师什么也不讲,同样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自我感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促进和讲解,只不过老师这时的讲解所选时机不同,重难点不同,详略不同,而这时的讲解更重在引导,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教程: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的发展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低年级儿童,他们还不善于自己主动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因此,教师在组织儿童观察事物时,必须向儿童提出观察任务,而且所提的任务要具体、明确。诸如“好好看”“认真 看”“仔细看”之类笼统的要求对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收效甚微。对于中高年级儿童,教师要善于启发他们自己独立地观察,即由教师提出总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考虑观察的具体步骤等,最后再用观察的总的要求来检验观察的结果以增强儿童观察的目的性。 (二)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知,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即使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也不知如何着手去观察。尤其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事物既不会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兴趣,也不会引起稳定的注意和积极的思维。例如,教师带学生到八达岭参观长城,事前应向学生介绍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参观过程中应进行讲解,使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否则,学生就会走马看花,收不到良好的观察效果。 (三)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用语言引导儿童观察的方向,使他们掌握观察的顺序。如,引导儿童先看整体再看部分,先看大致轮廓再看细节,先看近的再看远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着手,经各方面的分析,再回到整体。久而久之,儿童就学会了全面完整地观察事物的顺序。2.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要使感性经验丰富、全面,就要动用各种感官全面获取信息。例如观察春天,不仅要让学生去看春天:看吐新芽的柳枝,看解冻的冰河,碧波荡漾,看田野的一片新景象,还要让学生去听春天、听微风、听鸟语、听流水声、听拖拉机声,嗅泥土、嗅花香……通过这样观察春天,儿童对春天就会有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思考看不见、摸不着但能表明事物本质的东西。如,根据观察到的春天的感性知识分析季节的更替以及春天与生命活动的关系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挖掘知识的深度,达到认识自然的目的。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在自然课中,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日月星辰和物种之间的区别等的观察,往往不是一次观察就能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要学会运用相互间的比较,在相似的对象中找它们的相异点,在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它们间的相似点或相互联系。如,当学生学习“植物的茎”时,很多学生容易把马铃薯看成是植物的根。因为它和甘薯一样,生长在地下。这时,教师就要将马铃薯和甘薯做比较,根据茎的特点(提取原有的知识),发现马铃薯和甘薯不一样,前者表面有许多凹坑,里面有芽,从而认识到它不是根而是地下茎;而甘薯的表面有许多细小的侧根。这样不仅正确认识了马铃薯是植物的茎,而且对甘薯是植物的根的认识也加强了。 (四)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要使观察所获的知识长期保存下来,成为有效的经验。在观察过程结束后,应做好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所有的观察结果处理和运用的要求应在观察前就提出,这样不仅起到巩固观察成果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一般用直观教具演示获得的观察结果,应立即为理解教材内容服务。对于专门组织的观察活动,应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和报告,或写作文、绘画等;对于较长时间的观察活动,应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等,用这些措施来巩固观察的成果。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在观察中发现的新问题,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探索活动做准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1]

对中学生数学课堂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阚辉 【摘要】: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应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教会学生确立自主目标:获得自学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呢?笔者以为,要在以下四方面落实:彻底改变“师主”的课堂教学机制;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参与”的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关键词】: 课堂教学;自主参与;教学设计;发展性评价 经过了二年多的问卷调查和系统观察和实验研究,课题组完成了课题实验中的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下面就课题实验的基本情况作综合报告。 A、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传统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与文本发生意义关系,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状态,机械的理解接受。这种做法,与教育发展趋势相悖,这已成为非常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学科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那就是如何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当今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改革传统阅读教学模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学生“摘果子”,随着今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

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真正做到“导学”“互动”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文本发生直接的,有意义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兴趣出发,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兴味盎然的气氛中。由此,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勇于改革,就能够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路子来。 主要研究内容:坚持教学不再只是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求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以课堂教学为扩散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的心得体会。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 探究能力的方法】 所谓科学探究,是指一种对自然界有理论指导的探究,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猜想、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 其他活动。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课改区的中 考中科学探究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探究教学,将 科学探究既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又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 学习让学生既能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树立良好的思维品质, 提高探究试题的解题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真正意义的教 学目的。 一、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探究式,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形成科学 探究的习惯 1.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 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动的、活跃的、和谐气氛的学习过程,通过交流与实践,探索中发现新知,应 用新知。探究式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可见素质教育的要求 需要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2.科学新课程顺应探究式教学 浙教版《科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知识的结构等顺应探究式教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而科学问 题的情境包含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之中,我们教师可以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中入手,也可以以光盘、实验、多媒体影视中大量 的现象为素材,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分析 问题,获得新知识。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doc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一)课题的提出: 1.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要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而获取今后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能力、意志和品质。 2.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寻求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安排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使广大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3.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偏重于“灌输式”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重知轻能、重教轻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

高耗低效的局面。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二)课题的界定: 1、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即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是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的特点。 2、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并且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课题的研究价值 1、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当今时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观念急剧更新。二十一世纪更将充满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自主精神、自主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2、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我国,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

中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谈中年级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新博中心学校夏荣炎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观察,他们能从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从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往往是学生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 语文新大纲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中年级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会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学写日记、书信。”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观察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笔者认为: 一、教会学生如何观察。 1、从玩中观察 从孩子喜欢的事物中观察,孩子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效果容易事半功倍。记得在指导写《记忆一次参观活动》的作文时,正赶上学校秋游“植物园”。于是我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作业:游览之中选三种你喜欢的植物,认真观察它的颜色,样子以及生长特点,回来后画下来在班里展览。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们在活动中看得可仔细了,摸一摸,闻一闻,有的还专著的拿笔记一记,生怕忘了似的。回

来之后,一幅幅逼真的作品诞生了:叶背是红红的‘红背桂’;叶子象七个手指的“七叶葵”;叶子很小但很香的“九里香”;长满小刺的“仙人鞭”等等,真让人目不暇接。作文的第一步——“画”的工作完成了。接下来进行作文的第二步——“说”。在第一节作文课上,我组织孩子们畅所欲言地把自己画的植物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也了解这种植物,喜欢这种植物。学生争先发言,讲起来滔滔不绝。热烈的掌声,喝彩声,不时从教室里传出。从这就可以知道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是仔细观察了。作文第三步——“写”,安排在第二节课。学生们听了要求之后,都埋头在桌子上写起来,再没有左顾右盼,呆呆坐着得人了。有的同学写到:“美人蕉盛开的花朵从远处看像一个个小喇叭,可是走到近处看,却是四,五片花瓣组成。风儿一吹,花朵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叶子就像一把大扇子,上下晃动。花蕊就藏在花瓣里,如果你用手摸一摸它,手上就会沾上不少花粉,滑溜溜的。再用鼻子一闻,一股清香味扑鼻而来。”精彩的片段真让我爱不释手。这种观察不仅不是负担,还给了孩子们乐趣,因为有了乐趣所以才会有收效。 2.在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我劲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像“拔河比赛”,“特技表演”,“知识竞赛”等。六年级毕业前夕,要写一篇《我爱我的学校》的作文。写作之前,为了加深学生对既熟悉(天天见到),又陌生(熟视无睹)的校园的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