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治疗房颤方法 安全又有效

中医治疗房颤方法 安全又有效

中医治疗房颤方法 安全又有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医治疗房颤方法安全又有效

导语:房颤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就有脑动脉的栓塞,因房颤引起的猝死现象也越来越多见了,治疗房颤可以选择中医治疗,更

房颤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就有脑动脉的栓塞,因房颤引起的猝死现象也越来越多见了,治疗房颤可以选择中医治疗,更要预防房颤的病因。

一、心房颤动中医治疗

【主症】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口干咽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而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味。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灵芝,黄精,玉竹,沙参,白术,茯苓,党参,丹参,远志,合欢花,夜交藤,柏子仁,炙甘草。

【主症】浮肿少尿,心悸气短,咳喘不得卧,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细数而促。

【治法】温肾通阳。

【方药】真武汤加味。制附子(先煎)、白芍,肉桂、吴茱萸,干姜,良姜,人参,黄芪,甘草,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二、心房颤动预防

1.房颤的预防应从病因和诱因的防治开始治疗原发心脏病,控制诱发房颤的因素。

2.房颤转复后,通常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来维持窦性心律以防房颤的复发,近年来,应用植入起搏器内设的特殊程序控制和预防房颤,已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使一些原来药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房颤中医药们治疗现状及对策

房颤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策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血塞通软胶囊主要成分为三 七总皂苷,研究表明,该药有众多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如抗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扩张冠 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等。本研究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血塞通软胶囊能 使大鼠心梗边缘区MVC、MVD明显增加,与麝香保心丸作用相似,表明其有促进或诱导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本研究还表明,应用血塞通软胶囊后大鼠缺血心肌中VEGFm RNA表达及其灰度值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加,与麝香保心丸相似。且发现VEGFmRNA表达水平与促血管新生的水平大体上是一致的,提示其促血管新生作用与促进VEGFm RNA表达有关。有报道,麝香保心丸有促心梗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促进VEGF和 bFGF表达的作用〔9〕,故选该药作为对照,而且发现其促血管新生作用还与促进VE GFmRNA表达有关。尽管血塞通软胶囊能上调VEGFmRNA的表达,但其机理是什么?用药时间多长最为合适?最佳剂量是多少?均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临床研究陈靖张为刘玉庆闫卫红常佩芬王亚红赵勇李玉峰沈晓旭孟伟鲁卫星北京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摘要目的:观察益 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索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新途径。方法:将153例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102例)和对照组(51例),实验组服用益心舒胶囊治疗,对照组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 果:两组均有改善心电图、心绞痛以及心绞痛的程度等作用,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改善临床乏力、自汗方面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益心舒胶囊治 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房颤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策程伟湖北省中医院心内科(武汉,430061)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致残和 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然而,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并不能显著提高房颤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开发高效安全的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为研究热 点。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借维普资讯数据库检索,拟对2006年后中医药诊疗房颤综合进行分析,寻求中医治疗房颤思路与对策。一、房颤中成药治疗:1、稳 心颗粒:主要为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组成,涉及发表临床研究合计55篇,治疗 时间14114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天至180 天,有效率64%-95%。1)单独使用:治疗的房颤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充血 性心力衰竭等原发病者;老年阵发性房颤;风心经瓣膜置换术、起搏器术后者;合并脑梗患 者;房颤类型既有阵发性房颤,也包括持久性心房颤动病者。发表论文合计21篇。证实具 有降低房颤患者心室率:缩短转复所用时间;治疗起搏器术后阵发性AF有效;停药后仍有一定的疗效;缩短Pmax及Pd;改善冠心病伴慢性Af患者的静息心率和运动心率;控制永久性房颤患者快速心室率及改善心功能。2)联合其他西药应用胺碘酮:主要用于慢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等;认为具有控制心室率比单用胺碘酮治疗效果好, 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减少;能提高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减少用量及不良反应;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PAF疗效明显优于各自单用,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合计涉及发表研究11篇。B受体阻滞剂:主要应用非瓣膜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等;认为两者能发 挥协同作用,更有效控制心室率,预防房颤的复发,改善患者心悸,胸闷,胸痛,心前区不 适,乏力等症状、心功能、生活质量,减少其副作用,其中美托洛尔7篇和比索洛尔l篇。 其他药物:涉及联合地高辛发表研究4篇,认为能协同小剂量地高辛控制永久性房颤心室 率效果较好,减少副反应。涉及联合心律平研究论文发表2篇,认为联合治疗老年人阵发性 房颤疗效满意,减少副作用。涉及联合ACEI或ARB合计5篇,认为联用坎地沙坦、 缬沙坦有较好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并可抑制左心房扩大;联合厄贝沙坦加胺碘酮中 西药联合应用有抗心律失常协同作用;只有联合卡托普利与稳心颗粒组、卡托普利组比较在

房颤的抗凝治疗策略

房颤的抗凝治疗策略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成人房颤发病率为0.3%~0.4%,60岁以上发病率为2.0%~4.0%,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0%~11.0%,男性为女性的2倍。著名的美国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资料显示房颤患者死亡危险较无房颤者高1.5~1.9倍。房颤最危险的并发症为脑栓塞,较正常人高出5倍,不同病因的房颤检塞发生率不同,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检塞危险是非房颤者的5.6倍,而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检塞危险则是非房颤患者的17.6倍。在西方国家,非风湿性瓣膜病的房颤占缺血性中风病因的15%-20%。通过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和减少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有实验证实,规范有效的抗凝治疗可以使阵发性房颤和慢性房颤的脑卒中发生率降低65%~86%。无论在2006年ACC/AHA房颤治疗指南中还是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治疗专家组关于房颤的“治疗建议”里,均对房颤抗凝治疗不吝笔墨,这反映了抗凝在房颤治疗中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心房颤动同血栓栓塞的关系 房颤与血栓栓塞的关系尚未完全明了。房颤患者心房失去了主动收缩和舒张功能,血液不能正常充盈和排空,进而导致局部血流淤滞,为形成血栓的基础。尤其是左心耳部位,其血流速度明显减低甚至完全淤滞,加之左心耳内肉柱表面肌小梁凹凸不平,使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率极高,成为导致脑卒中及机体其他部位栓塞的栓子的重要来源。国内外文献报道,与房颤有关的脑卒中80%以上来自于左心耳部位栓子的栓塞。另外,血液在心房淤滞使凝血因子的局部浓度升高,激活的凝血因子不能被清除,而且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也增高,血液黏度增加。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流形成涡流,直接损伤心房壁的内皮细胞,使内皮下的基底膜及结缔组织裸露,促使血小板吸附、聚集其上,形成血栓。还有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局部电荷促使血小板聚集等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上各理论均反应房颤与血栓形成的密切关系。 二、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方法

房颤的现代中医认识

房颤的中医辩证论治特点 心房颤动,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以心房无序的颤动为主要特征,会导致心力衰竭、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大幅增长,目前西医治疗存在着一定的毒副作用,同时患者接受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欠佳,因此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祖国医学毫无疑问为房颤的诊治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 1. 病因病机分析 1.1古代经典对房颤的认识 古代无房颤之病名,后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结合房颤相关病因、症状等将其命名为“心动悸”。中国古代医家大体多认为房颤的病机以本虚为主,比如张仲景在《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窃以为根据炙甘草汤的组成与方义,可以反测此处的“心动悸、脉结代”是由于阴阳气血亏虚,心脉不得所养导致。成无己有《伤寒明理论》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 心下空虚, 内动而为悸也”;虞抟著《医学正传》曰:“肾阴不足,不能上承于心则虚火妄动,心神不宁,或因怒气伤肝,或因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主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血证论·怔忡》说: “凡思虑过度或失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无不论证了此观点。但同时,也有古代医家认为痰瘀内阻可导致房颤的发生。如《血证论·怔忡》:“...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认为因痰饮、淤血内结导致血行不畅, 可形成心悸怔忡。也有医家认为房颤乃是风邪作祟,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论颤振时曰: “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又云“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 老年尤多”。笔者详加对比后认为王肯堂所言震颤之病与房颤极为相似,而房颤发作时心房快速、绝对不规则的颤动也符合“风性善行而数变”之特点。

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千古奇方炙甘草汤辩证治疗经验

炙甘草汤加味用方经验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8例前言:笔者从 1 992年 2月至 2 0 0 1年 1 0月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38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38例均符合 WHO/ISFC关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 2 1例 ,女 1 7例 ;年龄2 3~ 56岁 ;病程 6个月~ 4年。心功能级 1 6例 , 级 2 0例 , 级 2例 ;心房颤动 5例 ,室性心律失常 2 1例。均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畏寒、口干、多汗等。2 治疗方法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酸枣仁各2 0 g,西洋参、桂枝各 1 0 g,阿胶 (烊化 )、生地、麦冬、五味子、白芍各 1 5g,黄芪 30 g,当归 1 2 g,生姜 3片 ,大枣 5枚。加减 :兼阳虚水肿者加附子、白术、茯苓 ;血瘀胸闷、舌有瘀斑者加红花、川芎 ;心悸、脉结代者加远志、柏子仁、丹参。水煎 2次共 50 0 ml,早晚分服。 2个月为 1个疗程 ,连服 3~ 5个疗程。3 治疗结果3。1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 ;心功能分级 (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心功能分级 )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象仪测量收缩期左室内径(SL VD)、舒张。。。 试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临床[摘要] 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临床疗效肯定,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 心悸;炙甘草汤;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095-02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已的一种病证,临床常呈阵发性,一般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心律失常,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见。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等特点[1-2]。笔者2007年2月~2010年1月,采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心悸”的诊断标准[3]。②证型

房颤治疗综述

房颤治疗近十年进展 摘要: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并且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1],发生于总人口的0.2%。房颤导致心率加快,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更有甚者会出现心衰。另外,房颤时心房出现无效泵血,血液停滞在心房内产生血栓,这些血栓可以脱落形成栓子导致脑卒中。因此,房颤是卒中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关键词:心房颤动病机分析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并且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1],发生于总人口的0.2%,在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中,其发生率高达4% [2]。 房颤的临床表现为: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 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 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 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 房颤的主要原因 1.心血管系统病变 (风湿性) 心瓣膜疾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三尖瓣返流) 窦房结疾病 2.非心原性疾病 肺部疾患

甲亢 中毒:酒精、咖啡 3.“孤立性”房颤 青年患者 30% 房颤的发生机制:多发子波学说心房基质的不均一性,引起多子波折返激动,要求:心房内同时存在3个以上的微折返环。 房颤的诱发因素: ?快速发放冲动的心房病灶 -房扑或房速的蜕变 房颤分为阵发性(发作通常≤7天,能自行终止)、持续性(通常)>7天,不能自行终止)及永久性(转复失败或不宜转复)房颤三类。 房颤对患者的危害在于:(1)快速心室率如果长期持续,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左室功能损害、心室腔的扩张、心力衰竭。(2)房颤时心房血流缓慢,容易形成心房内血栓,血栓栓塞是严重的合并症[3]。房颤过去多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者不在少数。房颤的治疗是针对房颤本身对患者的危害,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和减轻症状。治疗方法有两种:(1)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2)控制心室率同时抗凝治疗。一般情况下,对每一次发作并且持续时间短于24h的房颤,选用复律治疗(包括药物复律和直流电复律),这一选择已成为共识[4]。问题在于,对于持续性的房颤治疗原则数十年来都基于经验,并无权威性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5],由此而来,在房颤治疗方法上出现了至今无法统一的分歧。 1 维持窦性心律 对于房颤的患者,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能明显地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发生率,减轻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并能减少抗凝药物的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自觉心悸,或快速,或跳动过重,或突发突止。呈阵发性,可伴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11年)。 (1)临床特点:指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48 小时,多为自限性。 (2)辅助检查: ①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②动态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③超声心动图:可见心房扩大、瓣膜关闭不全、瓣膜狭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等。 (二)证候诊断

1.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或促。 2.心虚胆怯证:心悸怔忡,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而促。 3.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脉滑而促。 4.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促或结代。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推荐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生姜、桂枝、太子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子仁、大枣、柏子仁、莲子心等。 中成药:生脉饮、稳心颗粒等。 2.心虚胆怯证 治法:益气养心,安神定悸。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生龙骨、生牡蛎、紫石英、琥珀粉、合欢皮、酸枣仁、远志、茯神、茯苓、白术、石菖蒲、麦冬等。 3.痰热内扰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房颤诊疗常规

心房颤动 【概述、定义】 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 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 )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 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F)

【诊断依据及标准】 (一)典型体征 (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 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时的相同;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时,QRS波群畸形。 【并发症】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1.1电复律 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 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 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刻电复律。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3至4 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

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 Ⅰ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Ⅱa 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 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左心房直径>55 mm、心房肌纤维化、房颤持续时间过长和伴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而未完全纠正者,是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的影响因素。 建议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慢性房颤的治疗策略

慢性房颤的治疗策略 【摘要】慢性(永久性)房颤在临床上常难以准确界定。2006年ACC/AHA/ESC 联合公布的房颤治疗指南〔1〕中将慢性房颤定义为:药物或电复律无法维持窦性心律,或医患决定不再尝试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而允许房颤长期存在的一类房颤。国内公布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则将其定义为:复律失败或复律24小时内又复发的房颤,可以是房颤的首发表现或由反复发作的房颤发展而来,对于持续时间较长、不适合复律或患者不愿意复律的房颤也归于此类。由是,慢性或永久性房颤是一类持续时间较长,无法转复或很难转复且无法维持窦性心律的房颤。 【关键词】心房颤动;策略选择 1指南治疗建议 慢性房颤的发病机制远较阵发性房颤复杂,治疗效果也不及阵发性房颤。2006年ACC/AHA/ESC心房颤动指南〔1〕明确指出,对于慢性房颤推荐采用-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控制静息状态下的心室率(Ib类适应证),并进行有效的抗血栓治疗(Ib类适应证);对于是否采用导管消融治疗则缺乏相关研究。国内指南也指出,除非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有风险或房颤发作是伴有严重临床症状,慢性房颤一般只需抗血栓、控制心室率治疗。 1.1心率控制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合并高血压而无左心室肥厚的房颤患者,一线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氟卡尼、普罗帕酮或索它洛尔。对于左心室肥厚的患者,由于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增加致心律失常作用,故仅推荐使用胺碘酮。合并冠心病的房颤患者,索它洛尔和多非利特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胺碘酮作为二线药物。胺碘酮和多非利特适用于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而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新指南中不再推荐用于房颤治疗。新药Dronedarone的分子结构与胺碘酮类似,但不含碘。因此长期应用该药,无胺碘酮所致甲状腺、肺脏等多脏器毒性之虞,不过其疗效尚需临床试验证实。此外,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也显示出其对抗房颤的作用。回顾性研究显示,高血压或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使用ACE抑制剂和ARB 可减少房颤的复发。但其对于房颤患者的益处,究竟来源于对原发病的治疗抑或针对房颤本身,还有待于大型前瞻性临床试验所证实。 1.2抗血栓治疗房颤最大的危险性在于导致卒中和肢体栓塞。ACC房颤强调除孤立性房颤和存在禁忌症外,所有房颤患者均应进行抗血栓治疗。房颤发生卒中的危险性与患者是否合并5项临床危险因素(心衰、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密切相关,对高危人群需采用华发林治疗,中危人群选用华发林或阿司匹林,低危人群可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在抗血栓治疗中,华发林作为一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肝脏环氧化还原酶,使部分凝血因子无法活化而达到抗凝目的,华发林的剂量反应变异很大,受很多因素影响,因此需严密监测。应用华发林期间需检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并维持其在 2.0~ 3.0的范围内。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实际采用抗血栓治疗的房颤患者所占比例很低。慢性房颤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较

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我治疗“房颤”用了40年的方子

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我治疗“房颤”用了40年的方子 图*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教授 导读近年来心房纤颤发病率逐渐升高,逐渐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心房纤颤有较好疗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教授在临床治疗房颤有一定心得,本文为丁教授关于心房纤颤的相关论述及治疗经验,读来收获良多。用3分钟,跟小师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心房纤颤概述心房纤颤分为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反复发生,病久不愈则可能发展为持续性房颤。心房纤颤持续6个月以上者即可称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持续时间短,一般数小时或一二天,大部分患者能自行恢复,或稍用药物即可恢复。 二、心房纤颤的中医病因病机常见于阴阳失调,阴虚火旺,扰及心脉所致; 气阴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濡养以及痰湿中阻,痰热上扰,气机失调,亦可致使心脉失于正常搏动。总之,整体阴阳气血虚衰失调,特别是心脏自身阴阳气血虚衰失调,是造成心房纤颤的基础病因。在阴阳气血亏虚基础上产生火旺、阳亢、痰湿痰热等是扰及心脉的重要病理因素。心身劳累、夜间睡眠、体位改变、情绪激动、胃气上逆、便秘等都是房颤的诱发因素。

三、辨证施治1.阴虚火旺证主症: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阵发性房颤多在夜间发生,口干口苦,夜间或白天多汗阵发,汗出多发生在头颈项部身体上部,烦躁失眠,背胀灼热,便秘,舌红苔少,脉三五不调、细数。治则:滋阴降火。方药:当归六黄汤和酸枣仁汤加减。生地黄15 g,当归12 g,黄连12 g黄芩12 g,黄柏15 g,黄芪15 g炒酸枣仁30 g,知母12 g紫石英15 g,生牡蛎15 g,麦冬15 g五味子9 g,丹参15 g,甘草6 g水煎服,日1剂。若合并血压升高、头晕头痛等阴虚阳亢者,加钩藤30 g,白芍15 g,白蒺藜15 g,菊花15 g。 2.气阴两虚证主症:心悸怔忡、胸闷气短、乏力、口干、便秘或大便不爽、活动劳累时多汗,易感冒,舌淡苔白,脉三五不调、沉弱。治则:益气养阴复脉。方药:炙甘草汤和黄芪生脉散加减。炙甘草15 g,黄芪30 g,生地黄15 g黄连9 g,麦冬15 g,五味子9 g玄参15 g,浮小麦15 g生牡蛎15 g,丹参15 g,白术15 g防风12 g,野葛根15 g 水煎服,日1 剂。气虚较重者加大黄芪用量,严重者加西洋参或人参10~15 g。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乏力、面白或萎黄、面色无华,化验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舌淡白,脉三五不调沉细无力者为气血两虚证,多有饮食不佳、月经量多、慢性衰弱性疾病等病史,加阿胶11 g,当归15 g,白芍15 g,气血

房颤治疗策略选择—目前的观点(全文)

房颤治疗策略选择—目前的观点(全文) 房颤是目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为0.7%。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至80岁高龄,房颤的发生率约为15%,由于房颤伴随着高的脑卒中发生及心功能不全的风险,所以房颤的治疗成为今年关注的焦点,治疗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房颤的分类和预后 由于房颤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是治疗策略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所以近年新的房颤指南将房颤的发作时间作为房颤分类的标准,将房颤分为:1、阵发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7天,常<48小时,多可自行终止。2、持续性房颤:可以是房颤的首发表现,也可以是阵发房颤反复发作的结果。持续时间>7天,药物治疗和电复律可以终止。3、长程持续房颤:持续时间>1年,但药物或电复律仍可转复。4、永久性房颤:持续时间>1年,但药物或电复律不能转复或转复后短时内复发。 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卒中,统计资料显示,每5-6个脑卒中病人中就有一个是因房颤引发,房颤病人脑卒中的发生率是非房颤病人的6倍,另外,在心衰病人中有合并有房颤,房颤加重了心衰,而心衰促进了房颤。 二、房颤的治疗 房颤治疗包括病因治疗,窦性心律的维持,房颤心室率的控制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房颤前需要明确的问题:⑴房颤的病因;⑵、合并的基础病;⑶、发作频率的多少,偶发或频发;⑷、房颤发作时的心率,症状严重程度;⑸、心功能状态

1、病因治疗 一些房颤有明确的病因,且随着病因的去除,房颤可以不再发作,针对这类病人,去除病因是首选治疗策略。如新发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病人20%会合并房颤。早期控制甲亢,多数病人房颤可自愈。另外预激综合征病人10%合并房颤,这类病人房颤可沿房道前传极易诱发室颤。所以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预激房道的消融治疗,对于年轻的预激综合征不合并其他心血管病的患者来说,随着旁道的消除,房颤将不再发生。但是对于大多数房颤病人来说,房颤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疾病,随着时间的延长,房颤发作越来越频繁,且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最终发展成永久性房颤。 尽管一些房颤病因不能完全去除,但对病因的控制有利于减少房颤的发作。如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左房和肺动脉压减低有助于房颤发作的控制;高血压是房颤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病, 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高血压发生和促进心房纤维化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血压时左室的舒张末压及左房压增加而促进房颤的发生。高血压的控制有利于房颤发作的减少。另外,目前的研究认为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在心房基质改变中期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目前认为ACEI及他丁类药物可作为房颤的上游治疗。此外,心力衰竭的纠正,糖尿病的管控等都有助于房颤的控制,延缓房颤的进展,减轻心房的电及结构重构。 2、针对房颤本身的治疗 (1)药物:房颤是由阵发性房颤到频发再到持续的过程。初始的房颤发作不频繁,数月或数年发作一次,持续时间也不长,多可自行转复。对于这类病人,以控制原发病为主,如控制高血压,纠正心衰,尚无需服

中医治疗房颤的偏方 介绍一些中药偏方

中医治疗房颤的偏方介绍一些中药偏方 房颤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会引起患者的心律失常。房颤如果比较严重就会引起缺血性卒中。如果出现房颤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治疗。中医对于房颤的治疗也是很有疗效的。中医治疗讲究辩证治疗。不同症型的房颤需要不同的中药偏方来调理。房颤是指心房颤动的情况。房颤最大的表 现就是心率失常。中老年人是房颤的易发人群。如果中老年人经常出现心慌气短、胸闷乏力的症状,建议立即去做个心电图。房颤如果比较严重就会引起缺血性卒中。因此中老年人需要警惕房颤这种疾病。如果出现房颤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治疗。对于房颤的治疗主要是为了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和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房颤治疗的首选药物为普罗帕酮或莫雷西嗪。此外中医对于房颤的治疗也是很有疗效的。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治疗房颤的中药偏方。中药偏方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中药偏方是我们熟悉的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具有温阳益心安神的功效。它对于心阳不足引起的房颤具有很好的疗效。中药偏方二:龙眼肉、酸枣仁、净萸肉、柏子仁、生龙骨、生牡蛎、生明乳香、生明没药。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中药偏方是我们熟悉的定心汤。定心汤具有益气养阴,通络扭脉的功效。它对于气阴两虚引起的房颤具有

很好的疗效。中药偏方三:太子参、当归、炙甘草、酸枣仁、生白芍、龙眼肉、仙鹤草、紫贝齿、郁金、远志。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中药偏方是我们熟悉的复律汤。复律汤具有益气养血,宁心复律的功效。它对于阵发性房颤具有很好的疗效。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房颤的中药偏方。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患上房颤的几率是正常人的好几倍。因此中老年人预防房颤首先需要控制自己的血压。长期处于血压很高的状态是非常危险的、中医的辩证治疗方法对于房颤的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 一、常见证候要点 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 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 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 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心悸 1. 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 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

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 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胸闷胸痛 1. 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 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 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 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气短乏力 1. 卧床休息,限制活 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

中医治疗房颤的妙方有哪些-

中医治疗房颤的妙方有哪些? 房颤患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心率不齐,一旦发作对身体的危害性极大,有些患者选择药物治疗,但是副作用太大,专家表示中药治疗的效果不错,而且对身体的副作用极小,常见偏方一,取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适量煎服,一天一次;偏方二取适量龙眼肉、柏子仁、生明乳香等煎服。 ★一、治疗房颤的中药偏方 中药偏方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中药偏方是我们熟悉的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具有温阳益心安神的功效。它对于心阳不足引起的房颤具有很好的疗效。 中药偏方二:龙眼肉、酸枣仁、净萸肉、柏子仁、生龙骨、生牡蛎、生明乳香、生明没药。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中药偏方是我们熟悉的定心汤。定心汤具有益气养阴,通络扭脉的功效。它对于气阴两虚引起的房颤具有很好的疗效。 中药偏方三:太子参、当归、炙甘草、酸枣仁、生白芍、龙眼肉、仙鹤草、紫贝齿、郁金、远志。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中药偏方是我们熟悉的复律汤。复律汤具有益气养血,

宁心复律的功效。它对于阵发性房颤具有很好的疗效。 ★二、房颤复发了怎么办? 1、不要紧张 房颤发作的时候,首先发作者不要紧张。机体在紧张的状态下,会容易诱发一些疾病的发作的,因此在房颤发作的时候,发作者要保持情绪平稳,避免情绪激动,以免加重自己的症状。 2、判断自己的发作症状 房颤发作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症状来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阵发性房颤,如果发作的时间持续短,发作频度小,而且自己感觉并没有明显不适的时候,可以不需要采取特殊对策,需要休息一下,再观察有无不适的症状。 3、药物处理 若房颤发作的时间长、频繁且有自我感觉症状明显者,可以先服用一些药物进行处理,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比如:维拉帕米等药物。这些药物房颤者家里最好要有备用的,以备不时之需。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的药物治疗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生会增加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加速病情进展及增加病死率。房颤引起的心悸、气短、乏力症状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ACC/AHA/ESC房颤处理指南2006》指出房颤治疗策略应体现个体化,对确诊房颤进行评估,以确定是阵发性、持续性还是永久性房颤,明确有关心脏或心外因素,综合分析后采取综合措施。虽然近年来房颤的射频消融有了飞速发展,但药物治疗仍然是一线治疗,有时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本文将就药物治疗进展简要综述。 控制心室率 控制房颤心室率常是治疗中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目标是将心室率控制在静息时60-80/min,中度活动后90-115/min。AFFIRM研究目标为静息时≦80/min,6min步行试验最大心率≦110/min或24h平均心室率<100/min。治疗药物主要是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为控制心室率最有效的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主要用于运动状态下心室率的控制,首选用于永久性房颤伴有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或不伴心衰时可选用钙拮抗剂。洋地黄主要控制休息状态下的心室率,对于有心力衰竭伴快速性房颤首选。胺碘酮也有降低心室率作用,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可以考虑,一般作为二线用药。房颤心室率控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阵发性房颤不应该以洋地黄为唯一的心室率控制药物;对于尚未充分药物尝试控制心室率的患者不能进行房室结射频消融;对于伴心衰的患者不能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有预激的患者不能使用洋地黄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以免使心室率加快。 虽然有研究显示,控制心室率效果并不比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差,甚至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心律控制。但心室率的满意控制并不完全改善预后,对高危患者还需终生抗凝治疗。 恢复并维持窦律 药物复律适用于那些时间不超过半年、心房不大、无结构性心脏异常、触发因素已经去除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 转复药物包括Ia类、Ic类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于心房,延长心房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选用复律药物时需考虑房颤持续的时间,对于新发房颤选用Ic类药物效果较好;因为I类药物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Ic类药物具有负性肌力作用,故这类药物不宜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左心功能不全者。对于发作7天以内的房颤适合转复的药物主要有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胺碘酮则为IIa 类选择。选用普罗帕酮时需注意是否房扑,对于房扑患者首先需要使用药物控制心室率,否则普罗帕酮可能导致过快心室反应而使临床加重。对于7天以上房颤国内目前能选择的药物主要为胺碘酮和伊布利特。伊布利特使用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多形)室性心律失常,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消失。该药尤以对于房扑的高转复率为临床青睐。 房颤转复后的窦律维持需要综合治疗。而抗心律失常药物方面目前可选用的有胺碘酮、普罗帕酮和施太可。胺碘酮因其较少心脏副作用而适合那些器质性心脏病人。普罗帕酮则对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有价值。施太可归类为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具有很强的β受体阻滞作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对心功能和对气道阻力影响而产生的不良临床反应。此外,部分患者使用施太可可能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这一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有关,尤其当启用和加量时需要注意。 总之,药物治疗仍然是房颤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选择。心室率控制是房颤处理的第一步,不但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而且留给临床更多时间分辨、鉴别和思考能否立刻转复窦律(?)、是否需要抗凝(?)、有无特殊因素需要去除(?)等等。 另附胺碘酮药品说明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四)夜寐不安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免噪音。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下、肝等穴。

房颤药物治疗的十大误区

房颤药物治疗的十大误区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提示,心房颤动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保守估计,我们大约有800万房颤患者,而且随着工业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这个数字将会不断上升。虽然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发展很快,但药物仍是心房颤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遗憾的是,在心房颤动药物治疗方面仍存在很多误区,下面作一简要概述。 误区一:治疗理念滞后 《2010年SEC房颤指南》,开创了以降低死亡率为直接治疗目标的新时代,即从根本上逆转房颤危害,达到“三降三升”:降低死亡率、住院率、脑卒中率,提高生活质量、心功能及活动耐量。在新治疗目标的驱动下,房颤治疗策略调整为抗凝治疗、控制心室率或节律治疗以及上游基质治疗。由于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这是房颤病人最直接的死亡原因。由于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率,进而降低死亡率,抗凝治疗一跃排在治疗总策略的第一位。另一方面,房颤抗心律失常治疗则逐渐采取宽容的态度,转向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为治疗主要目标,宽松地控制心率、适度地维持窦律,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安全性重于有效性。 误区二:抗凝强度不足,华法林使用低 房颤治疗过程中未根据CHA2DS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过度担心华法林出血风险,对于中危和高危栓塞病人,华法林使用率极低,即使使用,INR达标率很低。实际研究显示,只要谨慎调整华法林剂量(保持INR在2.0—3.0),华法林可安全用于包括90岁以上的各年龄段房颤患者,与应用阿司匹林比其轻微出血风险无明显差异,颅内出血等致命性高风险更是相对较低。 误区三:不重视房颤的类型、心脏结构及有无器质性心脏病 在临床实践中, 房颤发作一般都从房性早搏开始到频繁发作房早,并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作,以后可发生阵发性(paroxysm) 房颤,再从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持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